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荆州市沙市实验中学韩守辉【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之内容。

本课题列举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化学对刚进入九年级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对化学实验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

尽管在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物质变化的事例,但从未对其进行本质的认识和区别,且对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身边的化学入手,佐以演示实验,为其提供丰富的实验素材,使之从感性认知转变到理性认知,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和区别;2.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实验、观察、比较等科学的探究方法;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和区分。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

教具准备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后反思:1.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本课题中的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是递进关系,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等得出结论,获得知识,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演示】实验 1-2 【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提出问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 质:①潺潺地流水能变成水蒸气;②水遇冷变为冰;③ 钢铁会生锈;④铁矿石炼成钢铁;⑤煤着火变成一堆灰 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的是 性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归纳】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 的属性,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 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3、4 中,胆矾溶液 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 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 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 子。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质叫做物理性质。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 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 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 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探究模式的课堂,已被实际的教学所肯定,他给学 述
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 何去思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合 作交流、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 力,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从不断的实践中,也无不体 现出探究性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 的探究能力。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题可以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应该善于选择课题,更 多地开展“探究性”模式教学。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适 应各种各样的课题,以达到既能落实知识,又能培养学 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化
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我的演示

2024年《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4年《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4年《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5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1研究物质性质的时候,例如水,学生已经知道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让他认识更多的性质,我们可以让物质发生一些三态变化。

问:水变了吗?前面通过让学生鉴别,利用学生已知的物理性质,如软硬、溶解性、发生形态变化,让学生知道要让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可以让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就有了功能,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接着问:还想研究什么?学生一般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个人为的操作,给他展示一个奇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应,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

只有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是因为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能表现出这样的事实。

那么这个化学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有怎样的应用?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而进行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经历的变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化学上认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

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维度建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性质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生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系,这是核心认识发展的任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建立一级认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进行镁与盐酸的反应,镁条的燃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再让学生思考镁条的燃烧及联系前面的“暖宝宝”,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能够区分物质发生的变化;理解物质的性质,能够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变化和性质可逆的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奇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质的性质的描述。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试管、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等。

2. 准备教学素材: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铁生锈、火柴燃烧、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讲授新课1. 物质的变化(1)观点: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改变,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举例:铁生锈、火柴燃烧、酸碱中和等。

2. 物质的性质(1)观点: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3)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物质变化的判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练习。

(三)学生实验1. 实验名称:观察物质的变化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实验材料: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食盐、小苏打、白醋等。

实验步骤: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4个典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材结合图片说明化学变化还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吸热、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这些现象并非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是以产生新物质为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分。

本节课的难点也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

二、重难点分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1.突破建议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物质变化的具体事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例如,学生知道水能结冰,能变为水蒸气等等。

这些是学生的基础知识。

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还没有原子、分子的概念,此时的教学还不能强求学生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更科学的认识有待后续学习来完成。

新课程改革主要依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上课时要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层层引导,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特点,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某些实验的结论进行比较总结规律。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小实验引入,激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讨,当学生探讨的兴趣浓厚时,让学生继续自主探讨下一个实验,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对比归纳小结。

2.突破样例[实验感知](1)将纸揉成一团(2)将纸撕碎(3)将纸点燃[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通过实验创设情境,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吕敏【教学设计思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所以本课我重点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和进行实验的方法指导。

本课采用我校本学期实行的“四学一导活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悟学并依托导学案完成物质的变化这一学习任务。

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

由于我校处于试验初期,并且学生以前没做过化学实验,所以教师没有完全放手,有一定的演示和指导。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认识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进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初步理解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质变化,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自学、实验探究交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2、难点:观察实验的方法及归纳整理,描述实验现象;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本课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学习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了解到一些物质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这些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

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关“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增大了本节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机。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教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讲述、引导练习学法:阅读理解、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准备药品: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烧碱溶液、蒸馏水、光亮铁钉和锈钉仪器:研钵、铁架台、大试管(2支)、小试管(4支)、小烧杯、磁铁教学过程【观看视频,新课引入】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提问: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本节课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学习】讲述: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展示:一根光亮的铁钉和一根生锈的铁钉。

提问:纯净的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实验:请一位同学来演示用磁铁吸引光亮的铁钉和铁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摆正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位置,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

作为主导者,教师必须依据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心理知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以引导者、辅助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学生更加有目的性、规范性、条理性地进行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结论”的喜悦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过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探究活动,学到地不仅仅是知识点,更多地是培养了如何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究提高的过程,通过观察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置疑,从而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进行观点的互相补充,再通过实例作为论据来证明,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

大大改变了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自学等能力。

为了课堂能更有效的服务学生,在课后我对同学做了一次粗略的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对“探究”模式的课堂总体上说是欢迎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1)给了我们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力,这样我们对知识的欲望会增强。

(2)由于课堂上知识点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论证的,所以感到课堂的一种轻松和愉悦,同时,颇有些成就感。

于是,掌握起来也不显得枯燥泛味。

(3)感到学习压力、负担减轻,学习自主性增强。

(4)针对一些难题,还是有些困难。

我想,这也就是“探究”模式的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开展,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他们学习、解题游刃有余。

“探究”模式的课堂,已被实际的教学所肯定,他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从不断的实践中,也无不体现出探究性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应该善于选择课题,更多地开展“探究性”模式教学。

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同学们,现在飞机场上停着一架飞机,我说”这架飞机能飞,这是飞机的一种物理性质,指飞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但飞机实际并没有起飞;同学们,看天上一架飞机在飞,还有一架飞机飞走了,这就是一种物理变化,表示”正在发生着或”已经发生了。

然后教师给学生归结:”性质指的是物质具有的一种能力,能发生但是未发生,常用”能、会、易、可以、容易等字眼表示;”变化指的是”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一个过程,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经过这样讲解以后,学生比较容易区分”变化和”性质了,然后教师再精选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

比如,教师可以出关于木炭的习题训练学生: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木炭被粉碎;④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从答题情况看,学生掌握还是很不错的。

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

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

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

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

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

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
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

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
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
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三、二者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优点之处:本课堂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
建立化学理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配等)体、生成沉淀等等。这 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 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 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 10 页 1、2。 小结: 练习:书后习题 作业:书后习题 思考、联想并归纳: 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物质的变化》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
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教材分析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3)教学重点: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4)教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 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 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 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 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 氧化铜。 演示[实验 1—4]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 3、4 有什么共同特征?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 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 思考并总结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 变化。 兴趣实验 培养兴趣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知识讲解】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

合作探究探究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1)有几种物质生成(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 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4. 常见化学反应的分类和特点。

5. 物质性质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常见化学反应的分类和特点,物质性质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常见化学反应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 利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3. 分析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并分析其特点。

4. 学习化学方程式:介绍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理解化学方程式。

5. 探究常见化学反应: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点,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物质变化的应用。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加强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评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
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
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完成本课题的实
验,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课例研究综 在课堂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是物
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抓住两者的本质区
别,多做一些练习。
有了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判断产生的物质
学生学习能 是否是新物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力分析
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于怎样辨析化学概念还不
清楚,“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等概念的辨析,有
些学生会感到困难。
1.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2.教学以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要线索,逐步完 教学策略选
善概念,避免急于求成; 择与设计
3.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拉近
化学与学生的距离。
A.情景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
碎”、“火柴梗的燃烧”等小实验。让同学们思考,这
些变化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B.自学互研: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演示实验,学
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C.教师归纳总结: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 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
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
教材分析 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物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性质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物质,分析其性质与应用,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常见物质性质和用途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

5. 评价学生运用物质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化学实验室、工厂等,了解物质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科普活动,让学生制作关于物质性质的科普宣传海报或小册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准备】仪器: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药品: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观察生活中的变化“水的循环”、“金属锈蚀”、“食物变质”“燃烧和爆炸”。

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进行实验。

今天我们就先来仔细观察实验,看看物质是怎样变化的。

接着演示课本实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演示]实验1:水沸腾。

有大量水雾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胆矾的碾碎。

请同学们观察现在并尝试描述现象。

[回答]1、有大量水雾产生,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2、块状的蓝色固体变成粉末状蓝色固体[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没有其他物质产生?[回答]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这种变化我们就把它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实验]实验3:演示实验胆矾溶于水,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4:演示实验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

请同学们观察现在并尝试描述现象。

[回答]3、产生蓝色沉淀。

4、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无其它物质生成?[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评课稿一、课程概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上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不同形态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易燃物质的安全使用、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物质状态变化以及物质的密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不同形态和性质;2.掌握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3.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4.认识物质的密度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与性质的思考。

例如,燃烧木材、金属生锈以及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2. 学习物质的不同形态与性质(15分钟)首先,介绍物质的三态和分子运动。

通过简单而直观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运动的差异。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性质。

例如,固体物质常常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物质具有不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物质则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

同时,强调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所决定的。

3. 探究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30分钟)首先,简要介绍氧化与还原反应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例如电池的工作原理、果实变色以及金属的腐蚀等现象,引起学生对氧化与还原的兴趣。

然后,通过示例反应方程式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氧化与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

鼓励学生提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氧化态和还原态元素的变化情况。

最后,进行一些小组或个人实验,例如铁的生锈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氧化与还原反应的理解。

4. 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30分钟)从微观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与特点。

首先,介绍物质状态变化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反思关键字: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要想让学生化学学得好,老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

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非常关键的第一个课题,在教学中,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

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渡,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

同时,在教学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靠课本讲课。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

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

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

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

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
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

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