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输系统概论第1章

合集下载

运输管理第1章概论

运输管理第1章概论

第一节 运输概述
• 问题1:什么是运输?
1.1 运输的定义
• transportation
• 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 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 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物流术语》 • 目的:改变“物“的空间位置
问题2:我们所需要的产品是如何到达我们的手中的? 运输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成品进入 企业仓库
提货
原材料 辅材
PERSIL
标准件 通用件
生产物流
上托盘
一次运输
社会物流
销售物流
废弃物物流 废 弃 回 收
二次运输
三次运输
REWE
货架陈列
J a
30°C 40°C 60°C 95°C
顾客
PERSIL
商店提货
1.2.1 物流系统的构成及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 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对于物流系统来说,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 • 1.构成系统的范围; • 2.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 七个基本功能要素 • 3.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的 层次结构。
超载!
• 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 单位成本=?
第二节 现代运输系统的结构与构成要素
2.1 运输系统
• 运输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的子系统 • 由与运输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按运输方式划分
公路运输系统 铁路运输系统 航空运输系统 水路运输系统 管道运输系统 按运输的性质划分 自营运输系统 营业运输系统 公共运输系统
生产 分配
运输
消费 交换
是连接产销、沟通城乡的纽带。 缩小了物质交换的空间, 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概述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概述
UTMS 的中心目标是在车辆与控制中心之间实现交互式 双向通信。通信系统使用红外线信号标杆(光信标),它 是系统的关键设施。 UTMS以集成的综合交通控制系统为中心,主要包括8个 子系统。
综 合 交 通 控 制 系 统 ( Integrated Traffic Control
Systems,简称ITCS) 由与车载装置的双向通信而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收 集、分析、处理,对交通信号进行控制。
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传输系统
信息提供系统
ATMS信息流程图
12.1 概述
一个完善的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还能提供以下管理 服务: 信息提供;
交通控制;
交通事故处理; 排放测试与污染防治;
应急管理;
电子收费; 提高养护操作效率; 特种车辆通行管理。
12.1 概述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是ITS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ITS中最基础的部分。 正是 ATMS 实现了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
第12章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12.1 概述 12.2 国外典型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简介
12.3 国内类似的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简介
12.4 小结
12.1 概述
先 进 的 交 通 管 理 系 统 ( 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简称ATMS)是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依靠先进的交通监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 ,对城市道路和市际高速公路综合网络的交通营运和设施进
为大中城市提供交通管理解决方案,在现有交通设施 的基础上,改善现有路网运行状况,提高道路的有效利 用率和交通流量,缓解车辆增加造成的交通需求压力。 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提高行车安全,减少道路 的拥挤程度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因交通拥挤、事 故等造成的出行时间延长等现象。 ATMS主要特征:

运输管理知识要点

运输管理知识要点

运输管理第一章运输概论1.运输:是指人或货物借助运输工具和运输基础设施在空间产生的位置移动。

2.企业内部物流:生产领域的运输一般在企业内部进行,称之为企业内部物流。

3.物料搬运:企业内部物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是直接为产品生产服务的,也称为物料搬运。

4.配送:将小宗货物从物流网点到用户的短途、末端运输称为配送。

5.运输特点:1运输具有生产的本质属性2运输服务的公共性3运输产品是无形产品4运输生产和运输消费同时进行5运输产品具有非储存性6运输产品的同一性6.现代运输手段四要素:1运输工具和装卸设备2运输动力3运输线路4通信设备。

7.运输功能:1货物的位移2货物临时储存8.运输管理和营运的基本原理:1规模经济2距离经济9.规模经济的特点:表现为随运输工具装载规模的增长,每单位载重量运输成本下降。

10.距离经济的特点:指每单位运输距离的成本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11.运输在物流中的作用:1物流系统功能要素的核心是运输2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关键是运输3运输是“第三利润源泉”的主要源泉12.交通运输标准化:是指以交通运输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仓储、配送、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交通运输突出特征的信息标准,并形成与物流其他环节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13.交通运输标准化涉及的四个方面:基础性标准、现场作业标准、信息化标准、物流服务规范。

14.我国的交通信息化建设应集中的方面:1搞好交通行业各级政府办公业务系统的建设,形成系统规范、内容丰富,及时更新的各级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在信息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各级政府间办公业务的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和公开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通行业和社会需求2建立客运、货源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运输服务管理的现代化3采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技术开发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和安全运营保障技术,开发路况信息系统和车辆调度技术等,完善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收费系统、路政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等4将3S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企业,推动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5做好智能运输系统(ITS)的基础工作,并在完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口、机场和通信等)的基础上,致力于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工程的建设,从个别已经可以应用或有条件应用或者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入手,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发展我国的ITS。

交通运输概论—第一章

交通运输概论—第一章

1807年克莱蒙特号蒸汽船
1.交通运输的发展史
(2) 铁路运输阶段
世界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公共服务铁路在英国建成通 车,长达19.3Km,用蒸气机车牵引34节车厢行驶,为世界铁 路运输史的开端。
中国第一条铁路——1876.7,英国,15km,0.762m 吴淞铁路(上海~吴淞)
1.交通运输的发展史
(3)各种运输方式激烈竞争阶段:二十世
纪初至五十年代
(4)综合运输阶段(现代化运输):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2.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 三。其中国家铁路6.34万公里,合资铁路0.89万 公里,地方铁路0.47万公里。 • 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 4.54万公里。
• 交通运输系统对于国民经济系统具有基础性; • 交通运输系统对于空间、地域与时间具有较强 的依附性,即具有不可挪动性; • 交通运输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贡献具有间接 性和隐蔽性; • 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种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 具有可替代性。
5.交通运输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 交通运输系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 交通运输是实现流通的物质手段; • 交通运输是开发资源、联系城乡、发展横向联合、 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纽带(交通经济带); •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又是工业 生产的巨大市场;
• 4.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 交通运输是指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 和运输工具上载运的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 位移这一经济活动的总称。 • 交通运输学是通过探讨交通工具在运输网络 上的流动,如何将人和物迅速、安全、经济、 便利、准时地从甲地运到乙地,以创造空间 效用和时间效用的科学。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第三阶段:交通需求管理(TDM)——增建道路 满足交通需求转变为对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 其需求量,以适应已有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容纳的 程度(按供管需)。 第四阶段: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信息技 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应用到交 通管理中。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如图:
4、保证城市交通 管理规划的严肃性。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二、交通管理体制
组成三部分:交通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施系统、交通运输 系统、交通控制系统。
我国典型交通管理体制如图: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我国典型交通管理体制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 1.3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一、交通管理规划概念的提出
2002年,公安部、建设部在全国实施“畅通 工程”,力争通过建立城市多部门协作的交通综 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城市交通发展的软硬件 投入,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痼疾”。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 1.2 交通管理体制
§ 1.3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交通管理:分道、限速、单向、变 向、信号控制——建新路,配以提高老路通车效 率的措施(按需增供) 。 第二阶段:交通系统管理(TSM)——从增建道路 转向提高现有道路效率为主的交通管理理念。
核心内容——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二、交通管理规划内容 1、城市交通管理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
2、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目标和策略
3、建立交通管理长效发展机制
4、近期交通系统管理改善方案制定

《智慧物流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智慧物流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智慧物流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智慧物流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的XX课程之一,是智慧物流方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物流概述、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运输、智慧仓储、智慧物流包装、智慧装卸搬运、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供应链等基础知识。

课程以当前智慧物流研究最新成果、智慧物流建设与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及企业智慧物流人才需求为目标,引用大量的智慧物流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案例,符合智慧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进一步学习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介绍智慧物流基本理论、建设成果和发展趋势,构建起学生对智慧物流体系、框架、基本理论及建设发展情况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智慧物流整体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智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运输、智慧仓储、智慧装卸搬运、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供应链各个具体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发展概况。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及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撑如下:1.了解智慧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建设发展情况,包括智慧物流的起源、概念、特征及功能与作用,智慧物流体系结构、建设现状、发展特点、发展热点及发展趋势。

2.了解智慧物流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建设发展情况,包括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运输、智慧仓储、智慧装卸搬运、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和智慧供应链等,培养学生对智慧物流的基本认知能力。

3.帮助学生构建智慧物流的基本理论框架,培养智慧物流系统思维,增强对智慧物流的行业认知与认同。

4. 培养学生在智慧物流方面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智慧物流的基本理论及体系框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PPT课件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PPT课件

3、公路运输 汽油发动机使用于道路车 辆首先由德国人戴姆勒于
1887年尝试成功,大约8年
之后,美国开始发展汽车。 4、航空运输
1903年,第一次实现了用螺
旋桨作动力的飞行,这就是
飞机的雏形。 1914年,美国首次开辟了从 坦帕到圣彼得斯堡的定期航班。
5、管道运输 1865年,人们开始使用管道运
输石油。但其后50内,发展缓
第1部分
交通运输概论
主要介绍与交通运输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交
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发展史及其意义。

解:交通运输的发展简史
深刻理解:运输、交通、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的概念、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与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学
一、运输概念
《辞海》: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 概 念:运输是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其设施和运
主要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交通运输构成要素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1、运载工具
2、通路 硬件要素
3、场站
4、动力 5、通信 6、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机构
主要教学内容:
五种运输方式的产生过程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史
自有人类以来,即有运输。
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早期
组织形式: 1、公路与铁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背载运输 或驼背运输; 2 、公路与水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船背运 输;
3、 公路与航空的联合运输,也称作鸟背运输; 4、 铁路与水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车—船运输;
5、 货船与驳船的联合运输。
公路与铁路之联运系统 (Truck-Rail): 或称驼背运输 (PiggyBack), 例如 TOFC(Trailer-on-Flat-Car), 平车载运拖车即是 藉由卡车或公路货运与铁路所提供的运输服务方式. 公路与水运之联运系统 (Truck-Water): 或称船背运输 (FishyBack), 此种系统大部分适用於货运 , 即船上无装卸货物之设

第1章 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论

第1章 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论

(1)邮、电分营;
(2)政企分开,邮政独立运营;
(3)邮政市场逐步开放,缩小邮政的专营范围;
(4)强调多种形式的普遍服务义务的履行;
(5)邮政业务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2019/9/20
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 孔继利
19
邮政企业经营的业务范围
我国《邮政法》第十四条规定,邮政企业经营 的业务主要有:
传统邮政
邮政作为对社会普遍开放的、以 传递信函为主的官方通信机构, 始于17世纪的欧洲。 邮政起源有两个:一是古代邮驿 ;二是私人寄递组织。
现代邮政
进入2l 世纪,世界邮政的改革取 得了初步成效。
新的邮政运作模式基本形成,逐 步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代邮政时代。
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 孔继利
7
(1)古代邮驿
中国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 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国内快递、国际快递
提供国际快递服务的多为跨国快递企业,诸如DHL、UPS、 FedEx、TNT等,顺丰速运也开通了部分国家的国际快递服务
外资快递企业、国营快递企 业、国内民营快递企业
当日达、次晨达、次日达、 隔日达、定日达
保价快件、保险快件、普通 快件
基本业务、增值业务
国营快递企业:中国邮政EMS、中铁快运和民航快递;国内 民营快递企业:顺丰、“三通一达”、宅急送、天天快递
2019/9/20
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 孔继利
17
(3)现代邮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邮政领域的改 革更是如火如荼。
这是世界邮政的第二次改革,是一个从 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转型的时代。
2019/9/20
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 孔继利

运输管理

运输管理

第一章运输概论1.运输的概念:运输是指人或货物借助运输工具和运输基础设施在空间产生的位臵移动。

2.运输的特点。

(1)运输具有生产的本质属性;(2)运输服务的公共性;(3)运输产品是无形产品;(4)运输生产和运输消费同时进行;(5)运输产品具有非储存性;(6)运输产品的同一样。

3.现代运输手段四要素:(1)运输工具和装卸设备(2)运输动力(3)运输线路(4)通信设备4.运输的功能:货物位移和货物临时储存。

(1)货物位移。

由于货物在位移中要占用产品的在途资金,货物位移所需的距离和时间越长,需要由此付出的在途资金就越多,因此,尽量缩短货物运输时间是运输环节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2)货物临时储存。

在仓库库容有限时,由于货物无处可卸,也常会发生利用运输工具临时储存货物的迫不得已的现象,毕竟运输工具单位容积的造价大大高于仓库。

5.运输的原理是:规模经济和距离经济。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特点表现为随运输工具装载规模的增长,每单位载重量运输成本下降。

(2)距离经济:距离经济是指每单位运输距离的成本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距离经济的基本原理类似于规模经济,运输距离越长,不仅使固定费用分摊给更多的公里,而且货物装卸所发生的有关费用也必须分摊至每单位距离的费用上,从而使得每公里支付的运输费用更低。

在确定运输方案时,应该重点考虑运用运输的两个基本原理,即在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前提下,追求运输的规模和距离最大化。

6、运输在物流中的作用:(1)物流系统功能要素的核心是运输;(2)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关键是运输;(3)运输是“第三利润源泉”的主要源泉。

7、研究运输的意义(1)提高运输服务水准;(2)提高运输的现代化水平;(3)降低物流全过程的总费用(4)实现物流过程的一体化管理;(5)促进运输经营观念和组织方式等的变革。

一、运输的集约化1.运输集约化的概念“集约化运输”是现代运输的经营方式,“是以较多的资金、科技或劳动的投入,获取较多的产出,并获取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

自考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二)复习资料[1]

自考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二)复习资料[1]
8.按单位货运周转量或单位飞行时间损失率统计,航空运输的安全性比其他任何运输方式都高。P43
9.飞机造价高,购置、维修费用高,能耗大,运输成本比其他运输方式要高许多。
因飞行条件要求高,…….如….。P43
10.通常情况下,航空运输难以实现“门到门”运输,必须借助其他运输工具进行集疏运。P43
5.等值运距P121
二、单选、多选
1.双班运输(多班运输)的基本出发点是“人停车少停”。P 107
2.拖挂运输是一种有效的运行组织方式,根据汽车列车的运行特点和对装卸组织工作的不同要求,一般可分为定挂运输和甩挂运输两种。P 112
3.甩挂运输是拖挂运输的特殊形式。P114
4.组织甩挂运输比定挂运输能获得更高的生产率。P115
7.车辆调度工作的原则P96
8.调度部门应做好的工作P96
9.运输企业调度机构的构成及其主要职责?P97
10.运行路线和时间的安排原则P101
四、计算题
1.运输量计划的编制:重点掌握指标客货周转量及客货运量,
其中工作车率=车辆完好率×营运率P88
平均车日行程=技术速度×出车时间×时间应用系数;书上没有但要记得,要学会通过公式倒推公式中某个指标比如告诉你其他指标求计划实载率。如:客货运量公式,已定运输量计划需占用车数。
2.三种车辆调度方法及用它们来的计算里程利用率P98
3.制定车辆运行路线,扫描法的运用:例3-1P104-105
4.安排车辆运行时间,例3-2 P 106
第三节整车运输组织
一、 名词解释
1.双班运输(多班运输)P 107
2.拖挂运输P112
3.定挂运输P113
4.甩挂运输P114

人工智能概论第1章-绪论

人工智能概论第1章-绪论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是由麦卡锡、明斯基、罗彻斯特和香农等一批有远 见卓识的青年科学家共同研究和讨论用机器来模拟智能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并 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
该术语标志“人工智能”新学科的正式诞生。此外会议给了“人工智能” 的第一个准确的描述。
2006年,达特茅斯会议50年后,当事人重聚(左起:摩尔、麦卡锡、明斯基、 塞弗里奇、所罗门诺夫)
22
➢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机器学习取代逻辑计算,“知识处理”成为了主流AI研究的焦点。
卡内基·梅隆大学为数字设备公司设计了一个名为 XCON 的专家系统
B
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 期
(1980-1989)
D c
A
人工智能的诞生 (1943-1956)
人工智能的第一个 低谷
(1974-1980)
E
人工智能的第二个 低谷
(1989-1993)
人工智能的稳步发 展期
(1993-2006)
F
人工智能的蓬勃 发展期
(2006-至今)
G
14
➢人工智能的诞生
在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一群来自不同领域(数学,心理学,工 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科学家开始探索如何实现用生命体外的东西模拟人 类的智慧。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从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来看,目前的人工智能仍是以具体应用领域为主的弱人工 智能。 其内容和相关领域包括机器视觉,专家系统,智能工厂,智能控制,智能搜索, 机器人,自动规划,无人驾驶,定理证明,棋类博弈,遗传编程,语言识别,自然 语言处理等。 1997年,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的IBM公司“深蓝”超级计算机也是IA,不是AI。 尽管这一事件被一些被戏称为“人工智能的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物流学概论(崔介何第五版)第1章物流的概念知识讲解_2022年学习资料

物流学概论(崔介何第五版)第1章物流的概念知识讲解_2022年学习资料

二“军事后勤”与物流服务理念-物流服务是“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物流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成果”GB/ 18345-2006-。-该成果包括-1供方为客户提供人员劳务活动完成的结果;-2供方为客户提供通过人员对 物付出劳务活动完成的结果;-3供方为客户提供实物实用活动完成的结果-随着服务理念的深化,物流服务出现了层次 变化,从物流的-基本服务延伸到增值服务、高水平的“零缺陷”服务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端服务。
三、物流的社会属性-物流社会属性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属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物流除受到它 身运动规律的影响之外,也常-常受到物资所有者、物流组织者、物流供给方和物流需求方意志的-影响。-物流的社会 性体现和推动了现代物流理念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一物流是市场的延伸理念-这一理念,今天人们又赋予了其新的内涵:-1通过为用户提供物流服务来开拓市场:-2将 流功能和物流设施的建设,视为潜在的市场机会;-3物流被视为市场竞争的手段和策略:-4物流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 力之一。
三物流价值与利润理念-物流既独立于商品市场,又包含于商品市场。当我们从市场供-求配置资源的财富观认识物流时 物流实际上是商品市场的延伸,-它不仅实现和转移价值,而且不断地创造着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精益物流理念-精益物流的内涵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其-基本原则:-1从客户的角度而不是从 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2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需的步-骤和活 ;-3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4及时创造仅由客户拉动的价值:-5不断消除浪费,追 完善。-精益物流的目标可概括为企业在提供满意的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五物流一体化理念-1.从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即表现为企业对制造资源的占有要求和对生产过程-的 制要求。-横向一体化是指形成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第20章-ITS评价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第20章-ITS评价

上下结合评价法,即:关于ITS整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和
各子系统的评价,前者是关于整个系统的把握和综合评估, 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更多地影响到系统的实现,因此, 两者是互为相关的。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20.2.1 ITS技术评价
技术评价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原则 基本前提条件是: ITS 系统和子系统基本框架(逻辑框 架、物理框架)的建立;系统和技术的存在性等。 基本原则: 科学性 实用性 可测性 独立性 可比性 整合性 扩展性 完备性
20.2.2 ITS经济评价
ITS经济评价对象和内容
a) 国民经济评价的内容 波及效果分析
投资乘数分析
综合就业分析 b) 财务评价的内容 经济效益评价 • • 静态指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 动态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 清偿能力分析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率、资本金利润率等。
图 20-5 总收益构成
总 效 益
间接效益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20.2.பைடு நூலகம் ITS社会与环境评价
1)ITS社会与环境评价的内容
• ITS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


ITS项目的社会经济方面影响的评价
ITS项目的社会适应性分析

• •
ITS项目的公平性分析
ITS项目的参与问题 ITS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20.1.2 ITS评价的框架
评价框架
3)确定评价目标
4)制定评价计划 在确定目标子集和优先程序排序后,应给出细化的
评价计划。
5)收集数据进行仿真或实验 ITS项目评价的手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试验,另 一类是仿真。 6)数据分析 7)得到评价结论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教学教案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教学教案

三、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发展
1、旧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 a.线路少、质量差、不成网。 b.运量规模小、运输效率低、经济效益差。 c.交通运输业大多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所有制。 d.地理分布不均蘅。
2、新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发展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 ❖ 五种运输方式的特征 ❖ 联合运输和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第1部分 交通运输概论
主要介绍与交通运输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交 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发展史及其意义。
了 解:交通运输的发展简史 深刻理解:运输、交通、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的概念、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的概念 ❖ 交通与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学
一、运输概念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 交通运输构成要素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1、运载工具 2、通路 3、场站 4、动力 5、通信 6、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机构
硬件要素
主要教学内容:
❖ 五种运输方式的产生过程 ❖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史 自有人类以来,即有运输。 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早期
的人类是以自身作为运输工具, 其后通过驯养动物驮运或拉重物 以减轻人类本身的负担。
轮轴的发明,车辆的出现则 揭开了现代陆路发展的序幕。
二、五种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
1、海路运输 19世纪初,瓦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的蒸
汽机应用与水路运输,开始了 机械化时代,摆脱了靠风、靠 人力为动力的状况。
1883年,“皇家威廉”号 加拿大汽船首次横渡了大西洋。 取得了巨大成功。
《辞海》: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 概 念:运输是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其设施和运

交通运输学(第二版) 第1章 交通运输概论

交通运输学(第二版)  第1章 交通运输概论

三、交通与 运输的关系
交通与运输反映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这同一过程就是运载工具在交通线网上的流动;
两个方面指的是:交通关心的是运载工具的流动情况(流量的大小拥挤的 程度),运输关心的是流动中运载工具上的运载情况(载人与物的有无与多少, 将其输送了多远的距离)。
在有载时,交通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运输的过程。因此,可以说,运输以交 通为前提,没有交通就不存在运输;没有运输的交通,也就失去了交通存在的 必要。交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运输才是最终的目的。交通与运输既相互区别, 又密切相关,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
第二节 交通运输发展史
一 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简史
小节
二 我国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格局
三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及规划
一、世界交通 运输发展简史
自有人类以来,即有运输。因为运输乃是人类获取食物、衣服、居室材料、 器具以及武器的手段。故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密切相关。
早期的人类,在进人文明时期之前,以其本身作为运输的工具,即以肩扛、 背驮或以头项作为运输方式。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方知驯养牛、马骆 驼、狗、象等动物可以驮运或拉曳重物以减轻人类本身的负担,并提高运输的 数量。其后人们进而发明了马鞍、牛轭等器具,因之能充分利用动物的力量以 增进运输的效能,使运输的发展进人文明时代。随后轮轴的发明、车辆的出现 更是揭开了现代陆路运输发展的序幕。
1854年、1897年,第一个复合往复式蒸汽机及蒸汽涡轮机先后均由英国 人首次成功地应用于轮船航行。
进入20世纪后,蒸汽涡轮机取代了蒸汽机,先应用于客轮,然后又用于货 轮。
一、世界交通 运输发展简史
2.铁路运输
高速铁路发 展的初级阶 段(20世纪 60年代至20 世纪80年代 末期)

运输管理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运输管理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运输概论一.选择题1. 运输承担物流改变 B 状态的任务.(P2)A.时间B.空间C.距离D.价值2.运输包括生产领域的运输和A领域的运输.(P2)A.流通B.交换C.消费D.分配3.生产领域的运输一般在企业内部进行,称之为A .(P2)A.企业内部物流B.企业内部配送C.企业内部搬运D.企业内部交换4.企业内物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是直接为产品生产服务的,也称之为 C .(P2)A.配送 B.运输 C.物料搬运 D传送5.配送是指D .(P3)A.生产领域内的运输B.城市间的运输C.国际间的运输D.从物流网点到用户的短途、末端运输6.运输与配送功能相近似,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 C .(P3)A.服务范围不同 B.时间范围不同 C.空间范围不同 D.形态范围不同7.运输活动既包含企业内部运输,也包括 C .(P3)A. 企业外部运输B.企业内部搬运C.社会化运输D.集体化搬运8.下列哪一项B不属于运输业的特点? (P4)A.运输产品是无形产品B.运输生产和运输消费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不同C.运输产品具有非储存性D.运输产品具有统一性9.各种运输方式生产的是同一产品即A .(P5)A.运输对象的位移B. 运输能力C.运输动力D.运输工具10.车、船等运输工具是装载货物并实现货物位移的 A .(P5)A.主要手段 B.重要保证 C.必要保证 D.唯一手段11.装卸设备是实现运输高效化的C .(P5)A.唯一手段B.主要手段C.重要保证D.必要保证12.运输工具的日益先进、高效,主要体现在运输工具和装卸设备的大型化、高效化、专业化及A上。

(P5)A.自动化 B.标准化 C.智能化 D.绿色化13.运输工具的B是实现快速运送和体现运输现代化的主要手段.(P5)A.工具B.动力C.效率D.质量14.随着运输工具装卸规模的增长,每单位载重量的运输成本将下降,这体现了运输的 B 原理.(P7)A.距离经济B.规模经济C.利润最大D.效益背反15.产生运输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D .(P7)A.变动成本的增加 B.变动成本的减少 C.固定费用总额的降低 D.单位运量所分摊的固定费用降低16.每单位运输距离的成本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体现的是运输的 A .(P7)A.距离经济B.规模经济C.利润递减D.效益背反17. A 经营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P15)A.集约化B.粗放型C.智能型D.标准化18.建立有效的 A ,是运输集约化经营的一项基本要求.(P15)A.经营管理系统B.评估绩效系统C.调研系统D.反馈系统二.多项选择题1.运输具有生产的本质属性,指的是ABCD .(P3)A.运输和生产一样,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B.运输所创造价值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C.运输创造空间价值D.运输过程和生产过程一样,需要借助人和物的结合E.运输改造了货物的原有属性2.运输产品是无形产品指的是BCE .(P4)A.运输业的劳动对象是货物或人,他们在运输中本身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B.运输业的劳动对象是货物或人,他们在运输中只发生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的变化C.运输生产为社会提供效用D.运输生产产生实物形态的产品E.运输生产属于服务行的生产3.运输生产和运输消费同时进行,指的是ABD .(P4)A.运输生产必须在用户需要时及时进行B.运输产品在生产是即被消费C.运输产品可以储存D.运输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E.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4.运输产品的同一性是指ACE .(P5)A.在运输业中,各运输方式生产的是同一产品,即运输对象的位移B.由于各种运输产品的技术经济特征不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不可以替代、补充C.运输产品的同一性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协调、替代D.运输产品的数量可以统一用运输距离(公里)来描述E.运输产品的数量有统一的客货周转量(人﹒公里、吨﹒公里)来描述5.现代运输手段四要素是ABCE .(P5)A.运输工具 B运输动力 C.运输线路 D.运输人才 E.通信设备6.运输具有的功能是BC .(P6)A.货物装卸B.货物位移C.货物临时储存D.货物配送E.货物包装7.运输通过创造AC来提高货物价值.(P6)A.时间效用B.加工附加效用C.空间效用D.美化效用E.包装效用8.运输管理和营运的两条基本原理分别是AD .(P7)A.规模经济B.时间经济C.数量经济D.距离经济E.功能经济9.运输业的发展趋势有ABCE .(P14)A.运输集约化B.运输绿色化C.运输标准化D.运输产业化E.运输信息化10.集约化经营的优势之一是规模效益,而规模适当是基本标志是ABC .(P15)A.有效地发挥运输能力B.有效地发挥运转效率C.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D.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强度E.增加运输工具11.运输信息中的3S技术指的是ACD .(P17)A.地理信息系统GISB.智能运输系统ITSC.全球定位系统GPSD.遥感RSE.管理信息系统MIS三.简答题1.运输的概念?(P2)运输是指人或货物借助运输工具和运输基础设施在空间产生的位置移动。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绪论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绪论

(六)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发展趋势
专门化:运输工具的专门化和运输对象的专门化 大型化:船舶大型化 高速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 环保化:节能、环保 智能化:智能交通
交通运输 导论
交通运输 导论
三、交通运输专业和学科概述——了解交通运输专业和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的学科设置及研究方向和内容 交通运输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 关于考研
交通运输 导论
(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 交通运输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
交通运输系统的三大要素:
一是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
线路:公路网、铁路网、民航航线、水路航线以及城市交通网络 场站: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港口、公交站点等
二是综合运输生产系统;
交通及载运工具 运输生产设备
080714 S
080716 S
建筑学 建筑学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城市规划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学 风景园林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一、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交通运输其他相关专业目录
0831K 083101K
2011版目录 公安技术类
刑事科学技术
083102K
消防工程
0821 082101 082102
交叉学科
土木工程
机械工程 电子与通讯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行政归属
学科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运输 导论
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
1、公路、铁路及机场规 划与设计
2、公路、铁路及机场跑 道施工及质量控制
3、交通运输设施养护、 修补和管理
4、公路、铁道建设的新 工艺、新材料
1)线路的勘测技术。包括常规勘测、 遥测遥感GPS、GIS的应用。 2)线路优化设计技术与理论 3)铁道、公路、机场跑道的结构设 计及力学分析 4)铁道、公路、机场跑道技术标准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 第1章 智慧物流装备概论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 第1章 智慧物流装备概论
领域
物流大数据、物流云、物 流模式和物流技术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
二、智慧物流装备的概念
18
(一)智慧物流
大脑:智慧思维系统
大数据是智慧思考的资源,云计算是智慧思考的引擎,人工智能是智慧思考与自 主决策的能力。
智慧 物流
神经:信息传输系统
物联网是信息感知的起点,也是信息从物理世界向信息世界传输的末端神经网络; 互联网+是信息传输基础网络,是物流信息传输与处理的虚拟网络空间; 信息物理系统(CPS)是虚实一体的物流信息传输、计算与控制的综合网络系统。
6
物流装备是指用于存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与分拣、流通加工、配 送、信息采集与处理等物流活动的装备总称。
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装备,物流装备是现代物流的主要技术支撑,在 整个物流活动中,对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证物流服 务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
一、物流装备的概念与类型
仓储装备 运输装备 装卸搬运装备 包装装备 流通加工装备 集装单元装备 物流信息装备
7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
一、物流装备的概念与类型
8
仓储 装备
货架、托盘、立体化仓库等储存装备,以及计量装备、保管养护 装备、仓库消防装备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
一、物流装备的概念与类型
9
运输 装备
铁路运输装备、公路运输装备、水路运输装备、航空运输装备及 管道运输装备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一、物流装备的概念与类型 Nhomakorabea13
集装 单元 装备
集装箱、托盘、集装袋、集装网、集装装卸装备、集装运输装备、 集装识别系统等
《智慧物流装备与应用》
一、物流装备的概念与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每年达10万人左右,直接经 济损失近20亿。现代的交通运输已经对人类生命、财产 和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5 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
控制需求
控制车辆的 增加
改变车型, 使车辆数减少
增加供给
修建道路,加 强道路基础设 施建设,缓解 交通问题。
1885至
交通运输的发展18史89是年人类社戴会姆发勒展及史助的手一制个造重了要装组有成内部 燃机的4轮实验汽车,并配上变
分,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速交器通。运是输世业界的上发第展一更辆是汽科车学,技
术发展的象征。 1866年
标志着汽车运输时代的开始。
奥托公司生产 “活塞式四冲程奥托
内燃机” 。内燃机车、汽车和飞机都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产生与发展 1.2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小结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 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产生与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 称ITS )起始于美欧,成熟于日本。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5 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2)交通问题的现状
美国:主要城市每年由于交通拥挤造成的浪费超过475 亿美元,多达143.5亿升的燃料和27亿工作小时。
日本:人口密度比较大,每天昼夜行驶的汽车有7000 万辆,每年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达100余万人,大量交通需 求,在各地区交通拥挤,每年时间损失达53亿小时,经 济损失达12兆日元,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此 外还会导致沿路环境恶化、能源消耗增加等严重问题。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交通版高等学校教材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第三版)
杨兆升 于德新 主编 史其信 高世廉 主审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框架 第3章 智能运输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4章 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 第5章 通信技术 第6章 车辆定位技术 第7章 网络技术 第8章 数据库技术 第9章 新技术在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第10章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2.1 美国ITS的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
1994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IVHS正式更名ITS,对其研究领域和内容进 行了扩充。年底举办第一届ITS世界大会, ITS作为统一术语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2月,美国开始开发统一的国家ITS体系框 架(The National ITS Architecture)。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5 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1)交通问题的概念
一般认为,交通问题是指对社会或经济未能产生正效 益,交通本身的机能也未充分发挥的状态。20世纪六七 十年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汽车 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已有的道路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 要,进而带来了负面影响,产生一系列的交通问题。
最近几年,ITS技术研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世界上许 多国家进行开发研究,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并逐渐形成 了日本、欧洲、美国三大体系。
目前,ITS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其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 对其构成的描述也不尽相同。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2.1 美国ITS的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美国运输工程师学会(ITE) 智能运输系统是把先进的检测、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综
合应用于汽车和道路而形成的道路交通运输系统。
日本汽车道路交通智能化协会(VERTIS ): 智能运输系统是运用最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
即运用“信息化”、“智能化”解决道路交通中的交通事 故、交通堵塞和环境破坏等各种问题的系统,是人、车、 路之间接收和发送信息的系统。
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1966年开发的信息系统 和俄亥俄州大学进行的自动驾驶实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提出的MAC系统和机械试验所(机械技术研究所)进行的自 动驾驶实验等。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2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进入 一个崭新阶段,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 利亚等国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事ITS的研究,其他一 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芬兰等也相继开展了ITS 的研究。
随着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研究和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 必然会出现一些和我国经济、社会、交通等特点相伴随的 特有理论和技术问题。因此,开展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运输系统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 迫切性和必要性。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产生与发展 1.2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小结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1 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我国交通学者(援引吉林大学杨兆升教授专著) 智能运输系统是在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研究的前提下,把
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 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 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 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2 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就萌生了在道路交通方面应 用信息、通信技术使道路和汽车更加协调、交通更加系统化 ,有助于减少交通堵塞和减少交通公害,提高交通安全性的 构想。
实现这一构想的主要手段有向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通过 管制引导交通或限制交通,以及实施自动驾驶等。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1 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美国运输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 简称ITE)、日本汽车道路交通智能化协会(Vehicle,Road and Traffic Intelligence Society,简称VERTIS)以及我国的交 通工程学者都曾给智能运输系统进行过定义。
(1)城市区域的中央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 ATMS-Advanced Traffic (2)高速公路管理系统
Management System)
(3)交通事故管理系统 (4)电子收费及交通管理系统
2.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 (1)出行者信息系统 (ATIS-Advanced Traveler (2)车载路径诱导系统
20世纪至今 电力的发明是最大的科学技
术成果之一。现在,电车、地
1945至近 60年间
铁、轻轨已成为大城市交通的 重要载客工具。
公路发展迅速,欧洲、美国、日本先
后建成比较完善的公路网,公路运输在
1920至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1945年 铁路发展中期阶段。公路运输不仅是短
途运输的主力军,而且 (ATIS)
先进的公共 交通系统 (APTS)
自动公路系统 (AHS)
美国ITS-1 研发领域
先进的车辆控 制和安全系统
(AVCSS)
先进的乡村 运输系统 (ARTS)
商业车运营
(CVO)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2.1 美国ITS的发展现状
研究内容(ITS-1)
1.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实施ITS
综合考虑人、 车、路,充分 应用现代科学 技术,解决城 市交通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舍弃车辆是不可能的。 受到土地资源等制约,城市道路也不能无限增长。 ITS已成为国际公认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5 ITS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可以预料,ITS将成为21世纪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 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是交通运输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 标志。智能运输系统这一崭新概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而出现、发展,并为解决交通问题带来了新的前景。
交通运输业的每一次革命,不论是交通工具的更新换 代,还是运输方式的拓展变革,都与科学技术成果直接相 连。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智能运输系统(ITS)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产物。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3 ITS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由于该系统可以使汽车与道路的功能智能化,是目前国 际公认的解决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交通拥挤、改善行车安全 、提高运行效率、减少空气污染等的最佳途径。“智能运 输系统”将成为21世纪现代化地面交通运输体系的模式和 发展方向,是交通运输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1.2 ITS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1991年
1993年
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先驱性研究,即电子 路 径 诱 导 系 统 研 究 ( Electronic Route Guidance System,简称ERGS)。
中期加利福尼亚交通部门研究的 PATHFINDER系统获得成功,加速ITS的发展。
通过“综合地面运输效率法案”,发展经 济上有效、环境上友好的国家级综合地面 运输系统,以提高客运和货运的运输效率。 展开智能化车辆-道路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Highway System,简称IVHS)方面 研究,运输部成立智能化车辆道路系统 ( IVHS)组织。
1月,运输部公布了美国国家ITS体系框架 (第一版)。
经过一年多试用与维护,9月运输部公布了 修订后的国家ITS体系框架(第二版)。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1.2.1 美国ITS的发展现状
研究内容
美国是最早开展ITS研究的国家 ,经历IVHS 、ITS-1和 ITS-2研发阶段。
先进的交通 管理系统 (AT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