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与药方讲解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aa98f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f.png)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中医养生之亮剑2022-07-16 05:59发表于广东一.六经总纲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麻桂杏甘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知膏甘粳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小承气汤:厚枳实大黄调胃承气汤:甘草硝大黄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黄姜枣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芩术茯甘厚膏汤:芩术茯甘厚膏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芩连辛附汤:芩连辛附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桂芍甘夏归柏乌梅丸:乌桂姜附椒参归辛连柏传经变病入腑脏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麻桂杏甘姜枣膏附子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枳术茯甘黄膏汤:枳术茯甘黄膏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归参连柏附二.温病脉证并治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柴蒌芩参甘姜枣连丹知地连胶汤:知地连胶芩连膏甘汤:芩连膏甘芩黄地丹汤:芩黄地丹芩连芍栀丹汤:芩连芍栀丹汤猪苓加连丹汤:猪茯泽胶滑连丹连芩胶甘汤:连芩胶甘芩膏杏甘汤:芩膏杏甘秦柏茯地泽汤:秦柏茯地泽大黄香蒲汤:连蒲黄地丹茯苓术甘汤:茯茯术甘桂枝去桂加芩丹汤:芩芍甘姜枣丹皮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栀子汤:芩栀夏甘白虎加地黄汤:知膏甘粳地百合地丹茯夏汤:合地丹茯夏三.伤暑脉证并治竹叶石膏汤:竹膏甘粳参夏冬白虎加黄连阿胶汤:知膏甘粳参连胶百合地黄加牡蛎汤:合地黄蛎栝蒌茯苓汤:连蒌夏茯甘竹茹半夏汤:茹蒌茯夏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猪苓加人参汤:猪茯泽胶滑参一物瓜蒂汤:香瓜蒂催吐行皮水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白虎加参桂芍汤:知膏甘粳参桂芍人参石膏汤:竹连夏参膏四.热病脉证并治芩连泻心汤:芩连二味芩连半夏猪胆汁汤:芩连夏猪胆大黄厚朴甘草汤:厚甘大黄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地柏连夏汤:地柏连夏五.湿病脉证并治桂芪茯辛汤:芪桂茯辛桂术茯辛汤:桂术茯辛桂枝汤:桂芍甘姜枣麻黄汤:麻桂杏甘麻桂各半汤:麻黄汤桂枝汤六合茯厚术汤:茯厚术麻黄茯苓汤:麻术茯己赤理中汤:参术姜甘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夏辛味五苓散:猪茯泽桂术鼻塞方:蒲灰麻辛荚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术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防己黄芪汤:防己芪术甘姜枣桂枝附子汤:桂附甘姜枣白术附子汤方:术附甘姜枣甘草附子汤:桂术附甘六.伤燥病脉证并治竹膏杏甘汤:竹膏杏甘麻仁白蜜煎:麻仁白蜜栀翘蒌甘汤:栀翘蒌甘芩蒌夏枳丹汤:芩蒌夏枳丹白虎汤:知膏甘粳地柏茯蒌汤:地柏茯蒌根七.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枳芍甘汤:柴枳芍甘芩连冬桔甘汤:芩连冬桔甘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茯术芍甘姜枣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枳芍桔甘汤:枳芍桔甘枳芍桔甘加丹地汤:枳芍桔甘丹地柴胡桂枝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桂芍八.寒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葛根汤:桂芍甘姜枣葛根姜术茯甘汤:姜术茯甘小柴胡汤(见伤风)柴夏芩芍甘汤:柴夏芩芍甘通脉四逆汤:参附姜甘甘草泻心汤:连夏芩参甘姜枣理中汤:参术姜甘枳术茯甘汤:枳术茯甘甘草干姜汤:甘姜二味枳桔夏橘姜甘汤:枳桔夏橘姜甘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杂病论古本 注解
![伤寒杂病论古本 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a9f7cb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6.png)
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典籍中的瑰宝。
它以伤寒病为主题,详细记录了该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辨证施治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其他杂病。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古本注解,是指对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解读和详细注解的一类文献。
它在古代被广泛用作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参考书籍,对于中医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中的深度和广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广这一珍贵的中医文献。
一、伤寒杂病论的深度评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于伤寒病的探索和总结,具有较深的学术内涵。
在古本注解中,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和注释,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病因和病机的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对于病因和病机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伤寒病的发生原因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文中提到了伤寒病的五淋,即汗淋、渴淋、谵语淋、不食淋和口渴淋,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使人们对伤寒病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辨证施治的方法与要点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详细阐述了辨证施治的方法与要点,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对于辨别病情变化、辨证分型和辨别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注释。
如文中所提到的辨阳明证的要点,包括发热郁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等,通过这些要点的解读,读者可以对阳明证的诊断和治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伤寒杂病论的广度评估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延伸了伤寒病的概念,同时也包含了其他杂病的内容。
在这方面的广度评估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杂病内容的涉及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伤寒病的论述,还包含了许多其他杂病的内容。
比如文中提到了中风、水病、痈疽等,通过对这些疾病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使读者对于中医理论的广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 医案的引用伤寒杂病论古本注解通过引用医案,使读者对于疾病的诊疗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
《伤寒论》药方和伤寒论方剂简单整理
![《伤寒论》药方和伤寒论方剂简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2b26c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c.png)
《伤寒论》药方和伤寒论方剂简单整理《伤寒论》药方仲景《伤寒论》辨六经为病,非辨风寒也,其方亦以上下表里寒热为治,非专治伤寒也。
和、寒、温、汗、吐、下六者为祖方。
盖方之有祖,犹字之有母,由兹或复或减,或因或变,扩成一百一十三方,井井有条,丝丝入扣。
标而出之,窃谓心有所得。
及观柯韵伯《伤寒论翼》具载靡遗,可谓先得吾心之所同然者矣。
桂枝汤,和剂祖方也。
白虎汤,寒剂祖方也。
四逆汤,温剂祖方也。
麻黄汤,汗剂祖方也。
栀豉汤,吐剂祖方也。
承气汤,下剂祖方也。
栀豉汤、瓜蒂散,宣可决壅也。
五苓散、十枣汤,通可行滞也。
附子汤、理中丸,补可扶弱也。
陷胸汤、承气汤,抵当汤,泄可去闭也。
麻黄汤、葛根汤,轻可散实也。
龙骨牡蛎汤,重可镇怯也。
石脂丸、桃花汤,涩可去脱也。
猪胆导、蜜煎导,滑可去着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也。
黄连阿胶汤,润可去枯也。
白虎汤,寒能胜热也。
白通汤、四逆汤,热可制寒也。
桂枝汤,解肌表之汗,是宣发形肉之阳气也。
麻黄汤,发经络之汗,是疏通血脉之阴气也。
葛根汤,解肌肉之汗,是升提津液之清气也。
大青龙汤,泄胸中之汗,清内扰之阳气也。
小青龙汤,发心中之汗,涤内蓄之水气也。
麻黄汤,邪伤营而不伤形者,竟发汗以散邪也。
桂枝汤,邪伤卫而已伤形者,服之歠粥渍形以为汗也。
麻黄细辛汤,用附子升肾液以为汗也。
附子汤,用人参固肾液以止汗也。
柴胡汤,重用寒凉,阳经之邪不欲其太升也。
乌梅丸,重用辛热,阴经之邪不欲其太收也。
麻黄汤,病从外之内者,仍治其外也。
栀豉汤,病从内之外者,仍调其内也。
桂枝汤,病虽入里而表症仍在者,当先和其表也。
调胃承气汤,症虽有表而里症甚者,当先调其内也。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从半表半里者,当和其内外也。
小柴胡汤,治轻邪在腠理。
大柴胡汤,治浊邪入募原。
桂枝汤,仅解太阳初感之邪。
柴胡汤,可调三阳半表之症。
麻黄附子汤,治邪从阳分注经之症。
附子汤,治邪从阴分内注于骨之症。
小青龙汤,治表热里寒。
大青龙汤,治表寒里热。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7bb8f16087c24028915fc392.png)
《伤寒杂病论》原方1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 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 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 四物汤方:当归 15 克川芎 15 克白芍 15 克生地 15 克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 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钱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枚 芒硝二两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 炙甘草二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抵当汤方 :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抵当丸方 :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大陷胸丸方 : 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 (去皮尖 , 熬黑) 大陷胸汤方 :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小陷胸汤方 :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个文蛤散方 : 文蛤五两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 ,研如脂 ) 贝母三分柴胡桂枝汤方 : 柴胡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39 40 4142434445 46 474849505152535455 5657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一两 人参一两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甘草二两炙半夏泻心汤方 : 半夏半斤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十枣汤方 : 芫花 2 克 甘遂 5克 大戟 2 克 大枣十枚劈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附子泻心汤方 : 大黄二两 黄连二两 黄芩一两 炮附子一枚生姜泻心汤方 : 生姜四两 炙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甘草泻心汤方 :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劈 黄连一两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旋覆代赭石汤方 :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代赭石一大枣十二枚585960616263 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脏结汤方: 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 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灸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大承气汤方 :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小承气汤方 :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 , 炙 调胃承气汤方 :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猪苓汤方 :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二两 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 泽泻一两 健胃整脾汤方 : 柏子仁 黄芩 当归 白朮 茯苓炙甘草 茵陈蒿汤方 :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 吴茱萸汤方 :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麻子仁丸方 :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斤炙去皮 杏仁一斤 栀子蘗皮汤方 : 栀子十五个 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 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去节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炙桂枝加芍药汤方 :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二枚 桂枝加大黄汤方 :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大黄一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 大黄二钱 细辛二钱附子三钱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 黄连阿胶汤方 :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 阿胶二两 附子汤方 : 炮附子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桃花汤方 : 赤石脂一斤 , 一半全用 , 一半筛末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猪肤汤方 : 猪肤一斤 甘草汤方 : 甘草二两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 ,去黄,内上苦酒 ,着鸡子壳中 半夏散及汤方 :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白通汤方 :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 生用 77 78 79 80 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 94 95 96979899100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cd1aa0b5b0717fd5360cdcfc.png)
《伤寒杂病论》原方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db644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a.png)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4bf69a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b.png)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简介
本文介绍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以下是详细内容。
中药配方列表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
2.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杏仁、人参、附子、甘草、生姜。
3. 四逆散: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4. 五苓散: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泽泻。
5. 五物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6.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汉防己、牛膝。
7. 大黄防风汤:大黄、芍药、防风、枳实、甘草。
8. 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黄柏、石膏。
9. 苏合香附汤:附子、苏合香。
10. 剂石膏汤:石膏、甘草、竹茹、薏苡仁。
11. 若带下补胎汤:地黄、熟地、川牛膝、干姜、杜仲、肉苁蓉、桑椹、川桂枝、知母、大沙参、萆薢子。
(以下省略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结论
本文列举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了解每种配方的组成和用途对于学习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详细而系统地研究这些配方,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伤寒杂病论书详解
![伤寒杂病论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f96892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0.png)
伤寒杂病论书详解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对于各种疾病的看法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结合伤寒杂病论中的典型范例,重新整理其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伤寒杂病论的典型范例——“太阳病论”“太阳病论”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篇文章。
它以“三日不解为重症,五日不解为疑难”为基本分界点,分为“伏冷篇”、“汗法解篇”、“寒热厥逆篇”、“里证篇”、“痹论”、“疟论”等六个篇章。
文章通过对太阳病的病程、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伤寒杂病论的病理特点伤寒杂病论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机复杂,多为外邪入侵导致: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外邪入侵人体所导致的,而且导致病变的外邪也各有不同,例如风、寒、湿、燥等。
而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就会导致病机复杂。
2.病情各异,辨证难度大: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的疾病病情各异,治疗方法也因病情不同而不同,因此辨证难度很大,需要对症下药。
3.寄托了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一部关于疾病及其治疗的实践经验总结,也寄托了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例如“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治”等等。
三、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在治疗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对症下药,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2.药物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对于药物的应用有着特别的强调。
例如,对于太阳病的治疗,文章中提到了桂枝加芍药汤等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其他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治疗方法,例如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在中医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结语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较为权威的中医经典,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重新整理和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者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
《伤寒杂病论》中药方讲解
![《伤寒杂病论》中药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a4fd2e2284ac850ad0242c9.png)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马象仕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
〔#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
△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
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
△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
△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
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
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
〔#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e4d008ef7f1922791788e807.png)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伤寒杂病论经方
![伤寒杂病论经方](https://img.taocdn.com/s3/m/e18b7b0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a.png)
伤寒杂病论经方展开全文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原文点睛]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伤寒论经方讲解
![伤寒论经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907312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9.png)
伤寒论经方讲解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经方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方的讲解:
1.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适用于初期感冒、头痛、身痛、恶风寒等症状。
2. 甘草汤:由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适用于轻微感冒,咳嗽、寒热交替等症状。
3. 五苓散:由茯苓、白术、泽泻、桂枝、半夏组成。
适用于水肿、胸闷、腹胀等症状。
4.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组成。
适用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
5. 防己地黄汤:由防己、生地、山药、泽泻组成。
适用于发热、口渴、多汗、尿少等症状。
以上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方讲解。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搭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1 -。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09823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9.png)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宝、中医之根”。
它记录了王叔和、张仲景等中医大师对于伤寒杂病的辨证论治经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其治法则是该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的具体讲解。
一、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非常注重辨证论治,强调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和病情的不同程度进行辨证施治。
其中包括辨别病因、病位、病机、证候等方面,通过四诊之法(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找出疾病的根源,对症下药,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治疗方法灵活《伤寒杂病论》治疗方法灵活多变,在治疗中不拘一格,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疗法,如饮食调理、汤剂治疗、针灸理疗、按摩推拿等,使得治疗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三、重视药方的配伍《伤寒杂病论》在治疗中也非常注重药方的配伍,即所谓的“四物齐备”、“四气调和”、“五味调畅”等原则,要求药物之间应该互相配伍,达到药到病除的治疗效果。
四、辨证用药《伤寒杂病论》注重辨证用药,即根据不同的证候特点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在治疗外感发热时,应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不同的药物,如清热解毒的黄连、黄芩、石膏、连翘等;清热泻火的知母、石膏、竹叶、黄连等;清热凉血的生地、黄连、黄芩、桑白皮等。
五、协调脏腑五行《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之一是协调脏腑五行。
在患者的治疗中,将针对不同的脏腑病变治疗,以保证五脏之气协调、气血循环畅,从而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六、标本兼治《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之一是标本兼治。
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不仅针对病根(即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同时也要针对病因(即导致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预防并治疗《伤寒杂病论》注重预防并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还要从根源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使得病从未出,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总之,《伤寒杂病论》的治法特点是十分鲜明的,行之有效。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dff5ae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1.png)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据古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下肢水肿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病因主要与气滞、湿邪、血瘀、寒邪等有关。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多种药方,以下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一些常用药方。
1.苍朮加滑石汤药方组成:苍朮15克,滑石30克,柴胡9克,黄芩12克,干姜6克,甘草6克,大枣5枚。
药理作用:苍朮具有温中行气、燥湿健脾的功效,滑石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柴胡、黄芩能理气活血、清热解毒,干姜具有温阳化湿作用,甘草能调和各药的作用。
适应症:下肢水肿、脘腹胀满、小便不利、腹泻等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茯苓泽泻汤药方组成:茯苓12克,泽泻12克,白术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药理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健脾除湿的功效,泽泻能利水通淋、除湿消肿,白术具有健脾除湿的作用,白芍可活血祛瘀、舒筋止痛,甘草调和各药的作用。
适应症:湿气内停、下肢水肿、小便清长等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3.小青龙汤药方组成:银花15克,荆芥9克,薄荷6克,桔梗12克,苍术9克,黄芩9克,连翘9克,甘草6克。
药理作用:银花、荆芥、薄荷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桔梗可宣通肺气、利水消肿,苍术、黄芩、连翘能清热燥湿,甘草调和各药的作用。
适应症:感冒初起、寒邪表证、下肢水肿等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4.桃花汤药方组成:桃仁12克,红花9克,地骨皮9克,赤芍9克,甘草6克。
药理作用: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散瘀消肿的作用,红花可活血散瘀、调经止痛,地骨皮能散瘀利水、消肿止痛,赤芍舒筋活血、散瘀消肿,甘草调和各药的作用。
适应症:局部淤血、瘀血引起的下肢水肿、疼痛等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以上是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药方均含有不同的中药材,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可进行调配和调整。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都有所不同,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定制药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108ade7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5.png)
伤寒杂病论方剂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
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的八十一味药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的八十一味药](https://img.taocdn.com/s3/m/1cb74817581b6bd97f19ea79.png)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的八十一味药《伤寒杂病论》虽然记载了数百个经方,但用到的药物却不超过一百种。
中药分类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按功效分类,本文收录仲景常用的八十一味药,主要依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性味,按照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排序进行分类,从而从每一类的性味中推导出共同的功效,希望这样的分类方式能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中药学研究方式的改革。
(个别药物仅有一见者,难以推导出具体的功效,故只写其大致功效,如椒目等。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
要之,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酸五味子:敛肺止咳酸枣仁:敛心安神山茱萸:敛精止遗乌梅: 安蛔苦1苦寒泄热:柴胡:泄胆热黄芩:清心火,泄脾热黄连:清心火,泄胃热黄柏:清心火,退黄栀子:泄心火茵陈:退黄芍药:泄热养营竹叶:清心除烦牡丹:清虚热白头翁:除下重2.破结除满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枳实:破气散结厚朴:降逆除满杏仁:降逆平喘桃仁:活血化瘀射干:除上气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皂荚:化痰芫花:逐水大戟:逐水3.苦以燥湿白术:燥湿健脾苦参:燥湿杀虫4.苦能排脓赤小豆芽:破血化脓败酱草:排脓5.苦极反升瓜蒂:催吐甘1.甘以补虚:人参:补元气饴糖:建中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小麦:补心气黄芪:补气行气大枣:补脾粳米:补胃地黄:补心阴麦冬:补肺阴阿胶:补血益阴当归:补血麻子仁:养血润肠瓜蒌根:生津止渴升麻:解毒2.淡以渗利泽泻:清热利水滑石:清热利湿茯苓:通调水道猪苓:利水薏苡仁:渗湿椒目:利水3.涩以固之:赤石脂:固小肠禹余粮:固大肠灶中黄土:固胃4.重以镇之:代赭石:降胃气龙骨:镇肝魂辛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艾叶:行气散寒防己:散水气,消身肿乌头:散寒蜀椒:散寒2.辛以行气:川芎:行血豆豉:宣气半夏:宣肺气生姜:宣胃气桔梗:利咽瓜蒌实:宽胸散结薤白:通阳散结葱白:通阳止泻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3.辛以温阳: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细辛:温肺阳吴茱萸:温肝阳咸1.咸以软之:芒硝:软坚通便牡蛎:软坚消痞(胆)鳖甲:软坚消癥(肝)2.咸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蛰虫:活血化瘀虻虫:活血化瘀。
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要点全列表
![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要点全列表](https://img.taocdn.com/s3/m/6d50a8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3.png)
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要点全列表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fa394b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4.png)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是一部关于中医药方剂的重要医学著作。
该书是以伤寒
论为基础,结合了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
本文将对该书中的部分方剂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
首先,我们来介绍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具有温经解表、和营调气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的患者。
其次,我们介绍麻黄汤。
麻黄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病
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宣肺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等症状的患者。
接下来,我们介绍银翘散。
银翘散是由孙思邈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银翘、连翘、桔梗、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
最后,我们介绍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肝郁气滞
引起的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柴胡、枳壳、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和胃理气的作用。
适用于肝郁气滞,表现为胁痛、胸闷、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的患者。
总之,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中的方剂涵盖了治疗外感风寒、风热以及肝郁气滞
等不同病症的药方,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这些方剂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
![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https://img.taocdn.com/s3/m/46630a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e.png)
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之作。
本文以"伤寒杂病"为主题,对伤寒及相关疾病进行论述,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瑰宝。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伤寒的病因及症状伤寒可由于外感寒邪或内因引起。
其病程变化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发热、恶寒、头痛、口渴、身疼、脉象等。
其中,发热恶寒是伤寒最为显著的特征,患者体温升高,同时伴有恶寒发热的感觉。
二、伤寒的诊断与治疗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及相关体征,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患有伤寒。
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初期治疗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为主,中期则需要加强脾胃调理,促进病理物的排出。
三、相关杂病的治疗除了伤寒,本文还详细介绍了伤寒杂病的治疗方法。
例如伤寒后期的虚证、实证,以及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药物的运用与药方的制定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大量的治疗方药,这些药物既包括了单味药物,也包括了复方药。
如柴胡、黄芩、桂枝等中草药,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症状,医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药物,制定合理的方剂。
五、饮食与调养饮食及调养在治疗伤寒杂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到了如何合理饮食以及调养身体,加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例如,患者应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补食品。
六、预防与建议为避免伤寒杂病的发生,人们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一旦出现相关病症,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总结: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诊断与治疗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通过丰富的治疗经验及具体病例,对疾病进行了系统论述。
同时,根据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和方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此外,饮食与调养的部分也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养生建议,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这一古代医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医学的成果,同时也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讲解JT叔叔查查362马象仕2015-11-26 10:20:14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冢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干姜汤证则是「微烦」à〔#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着觉」。
〔#7.51〕「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
△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à※〔#8.2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那幺多的结痛,怎幺分辨呢?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
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
△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
△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
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日本的「利膈汤」,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
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幺严谨时,可用利膈汤。
〔#7.53〕栀子干姜汤又名「二气散」(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冲、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干姜的结构。
〈#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汉代泻下的药物有:⑴甘遂剂:吃了会拉出水来(泄水)(如十枣汤);⑵巴豆剂:吃了能通大便。
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
用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
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
「阳秘乃固」,一旦脾胃之气、元气不够时,脾胃阳气不够时,就不能收摄别的地方的阳气,于是热气会一直上浮,脾胃之气则虚冷下陷,形成〔#7.53〕栀子干姜汤证。
栀子干姜汤证和心肾不交无关,而是虚热上浮,脾阳下陷。
栀子干姜汤方用干姜镇固脾阳,用栀子降虚热。
「栀子干姜汤证」无心肾不交的问题,故无「心中懊憹」的症状,只有身体热烘烘的,心中微烦;例如睡觉时还一直想事情,睡不着觉。
「栀子干姜汤证」没有胸口的感觉,而是觉得热气飘飘的,像喝酒喝到上喉的感觉(喝酒时人已醉茫茫,故不知「烦」),此时人还很清醒,所以会觉得烦。
〈#7.5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这先不必细分厚朴、枳实的药效。
厚朴、枳实一起用时能让肠胃动起来,把堆积的食物往下拉、带下去,这是很基本的结构,以后会常常遇到。
至于厚朴、枳实的剂量等教承气汤时再比对,现暂略。
△〔#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主证难抓。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这个方子有心烦,有腹满。
心烦,就用栀子清心火,腹满,就用厚朴枳实把食物带下去。
为何不用的豆豉呢?因为当食物下不去的时候,豆豉却是往上托,是上行的药,方向性不对,所以不用豆豉。
桂林本#7.52条「栀子厚朴枳实汤」,在宋本是叫做「栀子厚朴汤」,两者用药相同。
当有消化不良,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滚来滚去,觉得满烦的等情形时,这样子就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吗?#7.52条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各个症状分开来看,好像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太好抓。
要抓得好一点,不如想像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三个症状是连结在一起的。
也就是,心烦、肚子胀、在床上滚来滚去,三件事是一起感觉的。
什幺叫一起感觉的?就是觉得肚子胀à所以心烦à心烦所以在床上滚来滚去睡不好。
三个症状如果拆开来,就不见得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药物组成为「栀子3钱、厚朴6钱、枳实6钱」。
以上栀子汤系的辨证介绍完毕。
〈#7.54〉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7.54〕宋本无「大便」二字。
〔#7.54〕是说「如果病人一直以来有拉稀习惯的话,不可给他栀子汤」。
Why? 例如,太阴篇有某某病时用芍药,大黄,也是说如果之后拉肚子的话,则芍药、大黄要减量,因为这两味药会使大便更稀、更软、更易拉。
栀子也是凉润的药,故有此问题。
有些寒药并不会让人拉,比如说,黄连、黄柏都是又寒又燥的药,却有止泻的效果。
得栀子豆豉汤证的人,有干燥的身体感,而栀子、豆豉都是润的,所以会让人拉。
芍药在时方是泻小肠火的药,栀子能清心火,也等于清小肠火。
脾阳不够的人,用了苦寒而润的药,一润之下会使脾更虚,更易拉。
肠子不吸水,主要是小肠(小肠吸水多,大肠吸水少)。
小肠不会吸水,用清心火的栀子,会使小肠火变弱,反更容易拉。
怎样提防呢?用栀子干姜汤,或用栀子干姜汤加茯苓,因为茯苓或五苓散系的方子能补小肠火,令小肠有能量。
栀子汤酌予加挂茯苓、五苓散或干姜都可以。
由于栀子汤临床剂量不必很重就有效,不会使人吃到拉肚子。
栀子是寒的,干姜是热的,两味药加在一起,药性会不会对消呢?中药还好,中药有一些药性不太会对消。
栀子干姜汤还好:栀子泻栀子要泻的火,干姜暖干姜要暖的脾胃。
因为每一味中药的作用点不一样,它会自己去找它要作用的地方;所以往往一个汤剂里面同时含有寒药与热药时,还是能分别发挥功能。
今天天气很热,在外面走一走,晒晒太阳,回家后说不定就有栀子汤证出现,睡觉时就感觉得出来。
〔#12.39〕「枳实栀子豉汤」和〔#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这两个方剂只差一味豆豉与厚朴(※〔#12.39〕「枳实栀子豉汤」治「大病差后,劳复者」,就是病才刚好就上工,忙了一天,又开始烧起来),似可由此看出豆豉与厚朴有何差异。
其实不然。
因为〔#7.49~#7.50〕各栀子汤方,豆豉都是用4合(0.4碗),可是「枳实栀子豉汤」方的豆豉剂量是1升(1碗),可想而知,这一帖药的药性就变成宛如日本的味噌汤,用「豆豉」把气散布全身,以豆豉为主,反而其他药物不能突显它的效果。
含有栀子的方剂:栀子柏皮汤(#9.84;治黄胆类的病;组成:栀子豉汤去豉,加黄柏、甘草)、栀子大黄汤(#9.87;治酒疸,喝酒喝到生病)、茵陈蒿汤(#9.60 治发黄的黄胆病)、大黄硝石汤(#9.89;治发黄)。
豆豉臭臭的不好吃,有替代方案:如前述之日本「利膈汤」以附子、半夏代替豆豉。
《活人书》的「栀子乌梅汤」以乌梅代替豆豉(※乌梅:可生津止渴,有类似豆豉的效果)栀子、豆豉、枳实的本草学●栀(栀/卮/枝)子中品: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这个字,是古时铜酒杯的形状(「卮、栀」才是正体字)△栀子可染出美丽的黄色。
栀子这味药,历来不知应归什幺经,也不知道它泻的是那里的热。
当整个胸口都有热闷着,用栀子泻下来,似乎栀子有作用到肺的区块,泻了肺的区块的火,食道是属于脾胃的区块也泻到了。
有人说栀子泻三脏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说栀子专泻三焦之火,这类说法很多;JT认为干脆不谈栀子的归经,只说栀子泻郁火即可,就是火在那里塞住不通,栀子就有办法。
同样是把塞住的火打通,还是有方向性的。
栀子的药性会往下走并把热从小便带出来。
所以当身体有上火时,吃了栀子后,接下来小便就是茶色的,它会把热从小便带出来,走的是小肠、膀胱这条路。
栀子往下泻血分之火,另有其他药物也是专门泻血分之火,如连翘。
连翘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表面逼出来,不是往底下泻的。
栀子和牡丹皮是好搭档,例如逍遥散;「逍遥散」的临床疗效就远不如「加味逍遥散」。
虽然加了栀子、牡丹皮,整个药变寒掉了,有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皮血分会寒掉,栀子也满厉害,牡丹皮比较厉害,可是加味逍遥散就是有这个力道,效果比逍遥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什幺地方愈阴,它愈能泻。
这是什幺意思呢?比如脏腑相比,脏比较阴,腑比较阳,动力高的,流动的身体是阳,固定的身体是阴。
人体中最固定的身体是骨头,所以牡丹皮可以泻骨头发炎。
牡丹皮可以泻阴中之火,泻脏火或骨头之火。
栀子能泻郁火,故《本经》云栀子主「五内邪气」,就是好像有什幺东西塞在里面的热。
栀子又主「胃中热气」:有一个方子,把栀子炒焦打成粉,加生姜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过多引起,可让胃酸不要再冲上来)伤科的「吊筋药」就是当撞伤,整块肉红肿起来,有水、有伤、有瘀血,发炎好像散不掉时:拿生的栀子粉末,加一点面粉,加烧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糊状,敷在伤口肿的地方,可消肿,能把瘀住的火气逼散掉。
因此栀子消肿消炎的效果很好。
栀子药材的选择:仲景方如果用到栀子,用生的栀子即可,不用加工,到药房直接买栀子即可。
后代方如果指定用炒焦的栀子、炒黄的栀子:栀子在药房又可分成炒到微焦的,与炒到全部黑的;如果古代说是炒黄的「炒栀子」(栀子炒过比较不寒),药房给的是已经炒成黑炭的,那就变成栀子炭了。
很多药烧成炭就变成止血药,寒凉的药性就改变了。
在台湾买炒栀子会买到焦栀子,炒成炭的栀子就变成止血药。
流鼻血拿烧成灰的栀子吹到鼻子里面,能止血。
如果买不到「炒栀子」,就直接买「生栀子」自己用炒菜锅炒一炒即可。
栀子主「面赤、酒疱皶鼻、白癞、疮疡」。
(酒疱皶鼻即酒糟鼻)脸上长青春痘或皮肤表面乱长东西,可能是体内有热邪。
皮肤的病可能是肺里有热邪,酒糟鼻可能和肺或胃有关。
栀子配生姜能退胃热。
内脏的热气发作在皮表或脸上时,对这一类牵扯不清的热,可用栀子。
※代表性的治酒糟鼻的方见宋许叔微《本事方》,拿老山栀子打成粉,和同量的蜂蜡熔在一起做成蜡丸;每颗蜡丸如弹丸大。
像口香糖般嚼食,可配茶或配酒,约半个月至一个月就可慢慢拔掉酒糟鼻的火。
要现代人去嚼腊恐怕不容易。
这些听听就好了,因为栀子的用途太广了,乃至于JT觉得在课堂教什幺也不是办法,不如去了解栀子的特质是什幺,然后看别的医方怎样使用它。
比如说明代《普济方》:若想用栀子治青春痘、敷脸可下载档案或到图书馆借阅《普济方》,其中有一本是讲敷脸药,有几百个敷脸药,有哪些方用到栀子,就可以了解栀子在某一类方子有特效。
由于栀子的用途太广,JT大概介绍了栀子的药性,同学以后自己看别的方剂,或临床上怎幺用这味药,自然能够理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