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借贷危机倒逼金融体制改革
浅析民间借贷乱象倒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浅析民间借贷乱象倒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摘要]最近几年,民间借贷愈演愈烈,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操作简洁灵便的融资手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民间借贷在中国缺乏制度保障,放贷人可任意设置利率而不受法律监管,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逐渐演变为违法的高利贷活动,从而造成极少数人获取暴利,大多数人则利益受损,有些人甚至是血本无归。
去年9月份以来,我国温州地区发生多起高利贷老板“跑路”事件,温州借贷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和高层的密切关注。
[关键词]民间借贷;合法化;金融监管眼下,民间借贷、地下金融等所谓非正规金融的种种乱象,已经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一把利剑,面对金融市场分割、民间高利贷以及货币政策困局,尤其是近期温州中小企业借贷危机的发生,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似乎又走到了关键路口。
一、温州借贷危机根源之探析在全球经济难寻亮点、欧债危机间歇性发酵、中国经济出现下滑以及中小企业出现大面积破产的背景下,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举世关注。
而对于温州借贷危机发生的深层次诱因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界争议颇多。
笔者认为,温州借贷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不开放的金融体制,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在银行贷不到款的温州中小企业不得不去借高利贷,最终因为不堪高利贷重负而破产跑路。
另一方面在于产业空心化的步步加剧和蔓延,实体经济衰退后过度投机的泡沫破灭。
(一)温州困境折射中国民企发展之困温州的情况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典型性,但同时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它折射出了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的大背景下,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真实的生存现状:第一,内源融资不足。
第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
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而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
第三,融资成本较高。
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就处于一种极端的困难境地和弱势状态。
(二)过度投机的泡沫破灭自2000年之后,温州商人开始涉足房地产、资源投资等领域,房价和资源价格的飞涨给他们带来了做实业所不能想象的收益。
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金融危机是指一系列严重的经济事件,通常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和经济衰退。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许多重大的金融危机,例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
这些危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和民众的困厄,同时也促使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出现。
金融监管旨在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透明。
然而,过去的金融危机揭示出监管制度的不足,导致了对监管机构的质疑。
因此,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首先,金融危机揭示出监管监督的缺陷。
2008年的次贷危机暴露了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监管机构未能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结果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溃。
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了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要求其更加严格地执行监管政策。
其次,金融危机鼓励了监管制度的创新。
危机期间出现的问题引发了对监管制度的重新评估。
机构和个人开始追求新的金融监管模式,既能有效预防危机,又能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例如,共同基金的发展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以帮助监管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市场风险。
另外,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了国际合作的需求。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相互关联性使金融危机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因此,国际合作成为解决金融危机和推动监管改革的关键因素。
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开始积极合作,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金融稳定性,还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国家已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过度严厉,抑制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发展。
过度的监管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性,并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和经济增长的放缓。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危机揭示了监管制度的不足,并为监管改革提供了契机。
监管机构的监督加强、创新的监管模式、国际合作的加强都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面。
次贷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

次贷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金融危机是金融监管立法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复苏和金融体系的逐步稳定,在后危机时代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主要任务开始由采取短期政策措施以遏制危机蔓延和深化转向金融监管立法制度改革,以此修复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根本性缺陷。
此次危机暴露出以往的金融监管存在的固有弊端,比如,一是既有共识的片面性错误。
危机爆发前各国绝对相信金融市场的自我稳定机制;二是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忽视。
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和框架建设则往往容易被忽视;三是影子银行和金融创新的监管空白。
一般认为,对冲基金、私募资金、抵押贷款经济公司等所谓的影子银行具有较高的抵御风险能力,因此,此类金融机构常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四是法律底线的不断失守。
纵然有部分金融监管法律但是该法律没有组成严格有序的监管体系,反而不断放松对金融监管的要求,没能及时预防问题的爆发。
美英及欧盟三大经济体先后颁布多项金融监管立法改革方案,反映出各经济体在金融监管立法改革方面的不同态度和利益诉求,折射出后危机时代下国际金融监管立法改革的新动向,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机会。
本文以次贷危机的爆发为研究切入点,从挖掘次贷危机的背后成因及此次次贷危机折射出的金融监管制度的漏洞,着重考察各国在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动向,以阐明当前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监管法律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发展趋势。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在阐述此次次贷危机发生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危机发生的法律原因,进而从法律原因中看出主要为金融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存有漏洞,而这正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阐述部分,在综览危机后各主要金融中心改革措施后,得出各国改革的一般趋势,主要从四个方面的改革趋势进行分析,即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大而不倒政策、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化趋势,通过最近改革的方向来系统分析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主流思想体系;第三部分回归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鉴于目前国家正下大力气集中努力把上海打造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发展潮流接轨,本文就以上海为例分析我国建设金融中心存在的问题,及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因地制宜的制定出适合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监管法规,这也是本次研究的落脚点和实践点,紧跟国际金融业发展方向,这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本研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依法顺利进行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

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金融体制改革旨在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逐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金融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下面就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一、市场化改革1. 实行利率市场化:取消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市场定价。
建立市场利率作为政策利率基准,促使银行利率浮动,推动利率机制逐渐市场化。
2. 推动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逐步加强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力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建立和发展汇率风险管理市场。
3. 优化银行业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鼓励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的采用和技术改造,提高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企业强制退出机制也同步进行。
4. 完善股票市场的机制:发展股票市场,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制度,建立证券发行、交易,除权除息等独立、自愿、开放、公正的市场机制,顺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资本投资的各种需求。
二、监管体制改革1. 大力推进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职能和执法实力。
改善监管体系的监管风格和监管方式,依法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建设。
2. 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法人机构:这是前提,也是重要一环。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保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所必需的独立职责。
3. 建立统一的银行监管机构:统一管理并协调监管的银行业司法部工作部门,建立适应新形势下银行业监管的技术体系和计估体系。
三、金融企业改革1. 推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保证控制权和利益的前提下,推进银行股权多元化、优化银行组织架构,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股份合作制发展。
2. 提高国有银行经营管理效率: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加强公司制改革,增强国有银行的经营实力。
3. 推动保险业改革:建立更加健全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寿险分红制度改革,提高监管水平,完善保险市场的统计信息体系。
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1. 加快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分类管理模式,分类和综合统计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各项指标和经营数据,确保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金融危机后的金融市场改革

金融危机后的金融市场改革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金融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
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揭示出金融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风险。
为了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各国开始进行金融市场改革,以加强市场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金融市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恢复市场信心,确保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首先,各国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
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规则和制度,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市场操纵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其次,金融市场改革强调了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在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金融产品的风险被隐藏起来,投资者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
因此,各国加强了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的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公开其财务状况、交易信息等重要数据,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对称性。
第三,金融市场改革注重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由于金融危机暴露了许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因此,各国对金融机构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
例如,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风险投资、杠杆交易等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和监控,以防止金融风险的传染和扩大。
同时,各国还加强了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保持足够的资本净值,以应对金融风险的冲击。
同时,金融市场改革还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
在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意识到传统金融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因此开始积极探索金融科技的应用。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思路。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可以提高金融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金融科技还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开放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包容和金融创新。
除了上述核心内容外,金融市场改革还包括了对金融机构治理的改进、对金融教育的重视、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改革举措,各国希望能够建立更加稳定、公平、透明、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与改革

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与改革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然而金融市场监管却远远滞后于市场化的趋势。
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监管的认识,各国政府纷纷进行深度反思,积极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金融危机后的金融市场监管与改革入手,探讨金融市场监管的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启示金融危机是一场以金融市场为主要战场的风暴,不仅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深刻的冲击,而且也对全球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为避免重蹈覆辙,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市场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由此,各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推动金融市场监管的改革。
二、金融监管的演进金融监管体系是指在金融系统中负责制定、监管和维护金融市场规则的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国务院、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和机构。
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逐渐完善。
1. 监管部门的加强在金融监管方面,加强监管部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和《证券法》等规定,我国设立了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对银行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这些机构的设立和加强,使得国家在市场化的经济运行中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
2. 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相继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针对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银行法》、《证券法》等,为我国金融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制度保障,加强对金融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监管。
3. 政策方向的调整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市场的运作中,如果市场化程度不高,那么金融风险将会加大,政府将要负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

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一、概述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古老且普遍的金融现象,长久以来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市场逐渐暴露出诸多风险和问题,其中以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最为典型。
温州,作为中国的民营经济重镇,其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与危机,不仅深刻反映了民间金融的发展困境,也为我们研究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外部诱因,也有区域内金融生态失衡、监管缺失等内部原因。
从宏观层面看,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以及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都对温州民间借贷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微观层面看,温州地区民间资本充裕、投资渠道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也为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与危机埋下了伏笔。
1. 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背景介绍温州,作为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其民间借贷市场历史悠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而自发形成。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已逐渐壮大,并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金融市场之一。
这一市场不仅是观察社会资金余缺和动向的重要窗口,也是反映经济走势和政策效应的重要标本,对全国具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
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与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温州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借贷作为投融资的重要角色,为民营企业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在银根紧缩、外部经济环境趋紧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的背景下,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更是显得异常活跃。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借贷余额已达到8万亿元。
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背后,是温州民间资本的活跃与丰富。
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在温州的普及程度也相当高。
温州民间金融新政浮出水面,债务危机倒逼改革

温州民间金融新政浮出水面,债务危机倒逼改革温州民间债务危机有望成为倒逼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的改革契机。
日前,温州市制定了金融改革创新行动方案。
方案称,要争创“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制定《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并争取在国家和省级获批。
民间金融新政温州此次民间金融“新政”,将着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和股权投资机构等四种市场主体,并从配套服务和监管方面提供保障。
温州将积极向上争取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力争在融资比例、融资渠道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
计划到2011年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比年初增加30家,达到50家,资本净额总量达到80亿~1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00亿~120亿元。
到2012年,小额贷款公司达100家。
同时,将启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
对全市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股本金扩充,市区3家引入省级、市级、县级国有企业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其他8家县域机构实行市、县两级国有企业参股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
此外,温州将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其资金主要用于对县辖范围内的企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及其项目进行投资。
最后是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
计划年内完成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1号首期募集2亿元资金。
推动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和设立,建立温州人股权投资行业协会。
为了引入外部资金和专业技能,温州将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民间金融组织配套服务、帮助民间借贷走向规范。
确保年内新增5家银行小企业专营机构,确保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全部贷款的增速。
为了促使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合法化,温州将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汇集与发布、借贷合约公证和登记、交易款项结算、资产评估登记和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年内选择1个县(市、区)先行启动试点工作。
在监管方面,将组建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中心,创新地方金融组织监管。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认知,也揭示了金融监管和制度存在的巨大漏洞。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和制度改革的影响,并讨论相应的改革措施。
首先,金融危机暴露了监管机构的无能和监管制度的滞后。
在危机前,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并未能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且没有采取及时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监管制度也不够灵活和紧密,无法有效应对迅速变化的金融环境。
因此,金融危机促使了对监管机构及其制度进行全面审视和改革。
其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市场更加严格监管的呼声。
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呼唤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来维护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对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度的要求,并制定更严格的规则来防范金融风险的传播和扩大。
此外,还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监管机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
第三,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制度的改革。
危机揭示了金融制度的缺陷和不稳定性,要求对现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的重点包括:加强金融产品监管,避免过于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的产生,同时加强金融产品的规范化管理;推进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公开程度,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评估风险;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
最后,金融危机也为金融监管与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
危机给政府和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它们更加重视金融监管和制度改革。
危机还引发了公众对金融行业的质疑和不满,这也为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基础。
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总之,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危机揭示了监管机构的无能和监管制度的滞后,促使对监管机构及其制度进行改革。
【优质文档】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改革-优秀word范文 (1页)

【优质文档】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改革-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改革
1、首页
2、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问题
3、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诸多缺陷,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信息
很难共享,监管部门金融监管理念落后。
论文网为您编辑了“金融危机下金融
监管体制的完善改革”
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改革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
金融衍生品和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及信息分享机制不畅给金融监管带来的障碍,201X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促使美欧各国探寻和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和规则。
(一)《巴塞尔协议Ⅲ》。
受到了201X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巴塞尔委员会201X年通过了《巴塞
尔协议Ⅲ》,新的巴塞尔协议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银
行业监管的标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
为了创造出更稳定的
国际金融体系,协议主要做了以下修改:第一,提高银行最低资本要求,增强资本质量;第二,提出新的计量指标,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第三,设立
“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提高整个银行业在危机中的恢复能力;第四,引入杠杆率指标,把控银行风险敞口。
(二)美国金融监管框架改革。
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作者:武守芳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3期金融体制能够有序规范金融秩序,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于其相关的体制改革也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长时间在民间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制约其发展进程,促使金融体制无法適应民间金融的变化和随之改变的变化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若民间金融体制不够完善就会引起民间金融的消极租用,为将民间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需要完善民间金融体制。
一、引言民间金融体制即民间金融机构、市场和业务的组织管理制度。
民间金融具有两面性的特点,能够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之处,缓解近期所出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升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
二、现阶段民间金融体制问题由于市场准入的公平性特征决定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秩序。
尽管相关条例已经明确规定在实际情况下不能针对民间资本进入到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者是其他条件,但是民间资本进入到正规金融里边关于的准入机制仍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
其次,市场退出机制规范性未能得到完善。
只有市场推出的机制足够规范才能够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股东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防止风险的发生,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保障金融机构债权人以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除此之外,还能够准确且知识的反映出市场准入原则以及日常监管,约束监督,提高监管效果;发利降低财政和中央银行方面的压力,进一步提高金融的稳定性能;修复市场缺陷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金效果和效率。
民间金融没有了政府隐性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若出现了倒闭就会遭到挤兑。
金融监管和金融法规需要明确规定民间既然弄机构的市场退出,弥补援助、推出以及清算程序,若民间金融倒闭会导致金融风险。
三、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措施(一)满足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要求从整体来看,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需要改善资源配置,进行金融体制性改革、进一步发展民间金融,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开来。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金融危机是指国内或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经济事件,其具有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导致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这种危机不仅会使金融机构陷入危险,也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改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监管的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着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标准和规则存在差异,导致监管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其次,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不完善。
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一些监管漏洞,比如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不足,私募基金监管缺失等。
此外,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问题,没有完全预测到危机的爆发,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的改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相继对金融市场监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各国纷纷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框架。
各国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法律的修订与完善,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此外,加强金融市场宏观调控。
各国加强了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与改革的影响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融危机后,各国加强了金融市场监管的合作与协调。
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为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意识到金融市场监管需要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
其次,金融危机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各国为了规避危机的风险和冲击,纷纷加强与外国金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
此外,金融危机也对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融危机引起了对金融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质疑,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更加谨慎和审慎。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运营不善、市场波动、信贷政策失误等原因,导致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对整个经济系统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的事件。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这些危机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监管和改革要求,以防范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1. 信贷泡沫:金融机构过度放贷,使得资金泛滥,形成不稳健的信贷泡沫。
2. 金融创新失控:过度复杂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使得金融风险不易被评估和控制。
3. 不充分的监管: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规则滞后于市场变化。
二、金融监管的改革需求1. 增强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产品和机构的了解程度。
2. 强化风险管理: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更加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
3. 完善法规框架:修订和完善金融监管法规和制度,提高监管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跨国金融监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风险。
三、金融监管的改革措施1. 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建立独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监测和评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强化资本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加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以提高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3.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
4. 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加强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评估和溢出效应的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四、金融监管的改革成果1. 加强了金融稳定性:通过以上措施,金融市场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2. 提升了市场透明度:透明度的提升使得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产品和机构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市场信心。
3. 改善了风险管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金融风险。
4. 增强了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加强了金融监管合作,共同维护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危机后全球金融结构力量的变革

危机后全球金融结构力量的变革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全球金融市场普遍出现了崩溃。
政府和国际组织介入全球金融市场,并调整了监管环境,以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和危机管理机制。
鉴于此,全球金融结构力量发生了变化,包括融资行为方式、发行方式、监管机构、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首先,在融资方式上,有利于企业间的直接融资而不是银行中介的融资。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或资金发放人可以与企业之间直接进行融资,而不需要通过银行,从而提高融资效率,极大地缩短融资的时间。
此外,企业之间的贸易融资也得到了改善,贸易融资可以满足小型企业的需求,并帮助他们获得资金以实现增长目标。
其次,在发行方式上,货币市场和公司债券(CBS)等商业性金融结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货币市场已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发行债券来获取资金,而这对企业融资降低了融资成本。
另外,在企业债券市场上,公司可以以更安全的方式融资,而这也有助于改进企业抗风险能力。
此外,在发行方式上,一些新兴金融产品也在市场上出现,如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和基础设施资金证券化(IFS)等。
这种新兴金融产品的发行对于提高企业融资水平和实现投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再者,监管机构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危机的发生,国家和国际组织改进了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更严格的审查制度,以控制市场风险,特别是管理金融服务公司的资金管理能力、风险管理制度和客户资金使用状况等方面。
这也有效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投资组合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投资组合中,类似于股票、债券和定期存款等稳定性投资已逐渐成为客户的首选,以形成一个更加稳健的投资组合。
此外,投资者也对期货、外汇和贵金属之类的动态性投资产品有了更多的兴趣,以期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
最后,风险管理也得到了改善。
金融机构针对某些投资客户的风险偏好,根据投资客户的投资目标和收益准备的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确定风险管理策略,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收益。
民间借贷危机视角下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层思考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倒逼”金融综合改革的启动] 民间借贷2018新规定2012年3月18日,国务院正式通过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有可能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引人注目的重大突破。
这项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有赖于政府职能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
政府为了使经济增长服从于其特定的发展目标,必然要直接控制很大一部分金融资源,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业必然具有高度垄断的特点。
与其相联系,也就必然对民间金融采取歧视、排斥,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取缔的政策。
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会与国有银行争夺资金来源,侵犯国有银行既得的垄断利益,因此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
这是温州为什么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制造业)家,却始终产生不了一个民间银行家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既是坏事,但可以转化为好事,即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使民间金融逐步走上阳光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民间借贷危机从我国金融领域消失,使民营企业得到健康发展。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源于资本逐利的本性,或资本追求利润的冲动,以及资本运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综观国内外的金融危机,无一不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的结果。
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利率水平从6.5%降至1%。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大量资金进入次级债这一高风险、高收益市场。
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宏观经济向好、房价持续上涨,借款人可以按期还贷,抵押物有稳定收入流。
但2005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周期发生逆转,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仅1.1%。
2004年至2006年底,美国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的提高导致抵押贷款利率提高,令购房者还款压力增加。
同期,美国住房市场出现低迷,新建房和存量房的销售开始下降。
2006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2006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房价下跌超过10%,其结果是,一方面贷款人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抵押的房产价格缩水。
金融深化是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途径

作者: 冯登艳[1]
作者机构: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出版物刊名: 金融理论与实践
页码: 48-5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高利贷;金融压抑;金融深化
摘要:以温州为代表的民间借贷危机的发生,折射出我国金融体制方面的制度性问题。
金融压抑是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银行大企业集团等参与民间放贷对危机发生推波助澜,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金融深化是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途径。
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也倒逼金融体制要加快改革步伐,现在到了该放开金融领域进入和利率管制,打破现有银行垄断体制,建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时候了。
小度写范文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倒逼”金融综合改革的启动模板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倒逼”金融综合改革的启动] 民间借贷2018新规定2012年3月18日,国务院正式通过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有可能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引人注目的重大突破。
这项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有赖于政府职能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
政府为了使经济增长服从于其特定的发展目标,必然要直接控制很大一部分金融资源,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业必然具有高度垄断的特点。
与其相联系,也就必然对民间金融采取歧视、排斥,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取缔的政策。
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会与国有银行争夺资金来源,侵犯国有银行既得的垄断利益,因此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
这是温州为什么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制造业)家,却始终产生不了一个民间银行家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既是坏事,但可以转化为好事,即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使民间金融逐步走上阳光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民间借贷危机从我国金融领域消失,使民营企业得到健康发展。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源于资本逐利的本性,或资本追求利润的冲动,以及资本运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综观国内外的金融危机,无一不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的结果。
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利率水平从6.5%降至1%。
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大量资金进入次级债这一高风险、高收益市场。
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宏观经济向好、房价持续上涨,借款人可以按期还贷,抵押物有稳定收入流。
但2005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周期发生逆转,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仅1.1%。
2004年至2006年底,美国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的提高导致抵押贷款利率提高,令购房者还款压力增加。
同期,美国住房市场出现低迷,新建房和存量房的销售开始下降。
2006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2006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房价下跌超过10%,其结果是,一方面贷款人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抵押的房产价格缩水。
从民间借贷谈中国金融改革

从民间借贷谈中国金融改革摘要今年3月起,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出现动荡,数十家温州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老板失踪,公司关门,员工讨薪事件频现,9月更出现高达20余起同类事件。
危机并不限于温州一地,自2010年收缩银根以来,以高利贷为特征的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日益趋高,公开媒体报道中,除浙江外,江苏、福建、河南以及内蒙古等省区的民间借贷市场的金融稳定亦不容乐观。
根据中金公司和其他研究机构的数据,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的表外信贷总额约高达12万亿元,为目前全国信贷总额的21.5%,其中民间借贷约4万亿,占全国贷款总额的8%。
如此巨量的表外信贷和民间借贷,一方面折射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紊乱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有制度安排下中国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潜在问题。
若不推行进一步改革加以应对,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造成中国金融体系的突然断裂乃至经济的整体衰退。
本文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入手解析高利贷,地下钱庄,影子银行形成的原因并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源配置,货币政策等宏观角度为中国金融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金融监管银行利率资源配置正文温州的这场危机发轫于2011年年初,温州一些企业主开始“消失”,及至7月,一名叫王晓东的创投咨询公司从民间吸收12亿元资金,因投资不当,资金链断裂。
9月,“跳楼”、“跑路”已成为温州的流行名词,因高利贷引发的暴力讨债、非法拘禁、恶意逃债和哄抢企业财物等群体性事件和民事纠纷日益增多。
9月21日,温州当地的眼镜龙头企业信泰集团老板胡福林的“跑路”,让这次危机升级。
由于信泰集团是温州市的标杆企业,胡福林“出走”被看做高利贷风波由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的标志性事件。
此间,相关的担保公司也纷纷倒闭,70%-80%的担保公司选择“跑路”,包括温州市担保协会副会长单位温州市金桥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理事单位温州金泓信用担保公司。
企业家“跑路”以及担保公司的倒闭,使得各种案件集聚发生。
据温州中级人民法院统计,截止8月底,全市累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比一季度高出8.7百分点;涉案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8月份涉案金额达10.7亿,是1月份的2.69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民间借贷危机倒逼金融体制改革邹东涛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所关注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危机的表面,更需要我们用睿智的眼光,发掘出危机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金融体制存在问题。
一、导火索: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间借贷的问题,由来已久,而引爆这场来势凶猛的民间借贷危机的导火索,则是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哀鸿遍野,不少国家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倒退,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央行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尽早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也因此带来了流动性泛滥的问题。
截至2010年末,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高达72.58万亿,国内生产总值(GDP)40.32万亿,超发货币达32万亿。
当时,为抵御金融危机而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一度让企业家获得银行前所未有的青睐。
据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的好友、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的回忆,2009年春节的时候,到胡福林家中拜年的温州各银行行长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那时大家都求着他去贷款”。
在大量信贷资金的支持下,不少企业除了拓展原有业务外,还大举扩张,进入光伏、LED等其他产业,或者投资越来越热的房地产业。
所有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在2011年戛然而止。
面对全国性的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政府的货币政策骤然紧缩,一年之内,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历史最高点,5次加息,银行的信贷规模急剧收缩。
一方面,在温州,不少企业的资金链运转方式是:银行贷款——从民间借入高息资金还银行贷款——从银行续贷还民间借贷。
在货币政策骤然紧缩的情况下,利用民间借贷资金作为短期周转的企业无法从银行续贷,从而使民间临时性的借贷成为了银行贷款的代替,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陷入危机。
另一方面,银行在收回流动性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信贷资金不均衡。
在存款准备金率一再提高、信贷额度不断缩紧的情况下,银行自然会针对重点大客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发放贷款,以控制风险,保证收益,使得原本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更难以从银行得到资金。
当银行门槛过高,大量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时,不少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
一边是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边是对资金极度饥渴的中小企业,使得民间借贷利率一路水涨船高,到后来甚至引发大量资金的投机性行为,导致危机。
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让众多参与房地产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很受伤”。
截至2011年末,建设银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4191.60亿元,增幅仅0.61%,比上年增加 6.50亿元,新增额度创近年最低;工商银行房地产贷款同比减少73.06亿元,下降约1.4%;农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3743.79亿元,比上年减少452.59亿元。
在银行减少对房地产业资金支持的同时,不少购房者在国家针对房地产市场实行调控时对楼市也采取了观望态度,房地产开发商和炒房者手中的房产难以出手,资金无法回笼。
而此前有大量的民间资金通过民间借贷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的断裂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爆发程度。
二、管制下的利率和资本账户我国银行体系的现状是在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下实行利率的行政管制。
贷款利率虽然有所放松,但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存款利率仍然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
长期以来,国有银行体系都处于行政垄断地位。
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构成,它们的资产占整个银行体系的92%以上。
截至2011年底,全国法人银行类金融机构达3800多家,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重为47.1%、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4.4%、城市商业银行为15.0%、农村商业银行为10.4%、外资银行为2.9%。
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国有银行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而美国的8000家银行中有7000多家都是小银行,这些小银行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分工。
过度的金融管制,使得借贷市场成为国有银行主宰的卖方市场,只要是个银行,就能赚钱。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发布的2011年度业绩显示,四大行净利润突破6000亿元,日均赚得17.26亿元,较高的净息差则是各大银行“日进斗金”的主要贡献者。
国有银行过高的定价权,不仅难以实现资金的最优配臵,也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民间借贷所导致的危机,人们往往不假思索的归咎于高利贷。
而实际上,由于利率管制所造成的国有银行体系在较低的存款利率基础上所形成的较高的存贷差,才是真正的“高利贷”。
利率实际上是资金的价格,在政府的利率管制下,长期执行的超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了利率无法发挥价格信号的市场作用,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资金的需求时,非正规金融渠道必然诞生,形成二元金融结构。
二元金融结构下,形成了资金价格利率“双轨制”。
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远远高于垄断市场的利率水平。
当国有企业以百分之七八的成本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时,众多的中小企业却不得不以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的利率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
利率的“双轨制”,必然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
由于民间借贷利率和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从银行贷款然后再转借给民间借贷可以获得巨额利差。
一些国企、上市公司等企业成为准金融机构,一方面利用其官方身份从银行获得廉价资金,然后转手将资金让渡给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收取高额利差,变身影子银行,不少民间高息资金的源头其实是银行。
国有企业利用银行贷款、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变相流向民间借贷,助长了民间借贷的畸形发展。
截至2011年8月31日,沪深两市有关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公告共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其中,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有35家,一共发放169.35亿元,同比增长38.2%,基本都流向了支撑中国经济基础的中小制造企业。
在委托贷款利率排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浙江上市公司占据7家,包括香溢融通、卧龙地产、杭州解百等,共发放10.35亿元贷款。
不少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也是银行授信。
百乐家电郑珠菊一案,正是通过在民间收购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从银行贴现后,资金流入其在上海开设的担保公司进行放贷,案发后查获承兑汇票登记总额超过一亿元。
除了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影子银行还有银信合作。
银信合作的信托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系统产生存款,在银信合作中,资金募集方以项目未来收益为抵押,由信托公司设计一款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一年到一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
问题在于,信银合作所筹集的资金流向,难以监测,往往投向了房地产行业或者涉足民间借贷。
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商业银行将其推向市场销售给客户,其利润往往是锁定的,风险则完全转嫁到了客户手中。
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则容易导致资金链网络的断裂。
比如,资金募集方房地产开放商未能如期卖出商品房回笼资金,成为烂尾项目,该理财产品的资金链断裂,而银行与信托公司在项目初期已经获得托管和服务费,虽有借款人提供的反担保措施等风险补偿机制,但受害的往往仍是购买理财产品的普通投资者。
民间借贷的资金链条实际上囊括了银行、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地下钱庄等各种机构,它们以“击鼓传花”的形式玩起了资金游戏,游戏的结果,则是资金链断裂,惨淡收场。
目前,我国早已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而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本账户开放过程,是一个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居民与非居民持有跨境资产及从事跨境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过程。
我国目前还存在较多的资本管制。
资本管制的实质是政府干预市场,是一种变相的金融保护主义,人为的割裂了国内、外资金流动,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市场风险增加。
一方面,我国的民间存在大量寻求出路的资金,资本管制的存在,使得海外投资受阻,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封闭性,也不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减弱国内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如果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适当提高,就能更有效的将境内外资本引入到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也能为我国大量的民间资本找到更多有吸引力的出口,支持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同时,外资机构更多的进入,可以更早的推广和普及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资本管制可能在短期内约束资本流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经济失衡带来的资本流动。
资本天生就有逐利性,如果不能通过合法渠道出入境,就会通过灰色经济或者地下经济等违法违规渠道进入或逃离本国市场。
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净误差和遗漏项为流出6亿美元,2007年转为流入116亿美元,2010年流出提高到597亿美元,占当年储备资产变化的12.7%。
这反映出了资本管制的效率不断下降,规则安排与真实资金流动需求错配,客观上加重了法不责众的局面,恶化了执法环境。
因此,积极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不仅有助于为大量的民间资金找到合适的宣泄口,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发布的《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机遇期,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大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也有利于购并外国企业,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便利,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阻塞的投融资渠道民间借贷危机中凸显的一个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饥渴”,另一方面民间又有大量的资金找不到出路。
实际上,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率国家,每年新增资本总量居全球首位,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在多个环节上存在低效率,造成比较严重的资源错配和浪费,“两多两难”问题突出,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融资体制存在问题,投资和融资二位一体的关系被切断。
从投资方面来看,长期以来,垄断行业包括银行业在内,并没有对民间资本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尽管在2010年,为应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意见》,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又称“新36条”,但在随后的实际工作中,却并未落到实处,民间资本在“玻璃门”面前仍然无计可施四处游荡。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垄断行业实力过于强大,并且确实对国有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相关的国家部门和垄断国企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同时,中国经济不得不依靠这些“更可靠”的企业;另一方面,与国有垄断企业相比,民间资本缺少了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没有专门的政府主管机构的支持和管理,这导致了民间资本在总体上的无序行动,生存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狭小,造成的进一步后果是资本市场的泡沫化,实体经济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