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 吕琢1

合集下载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自欺欺人: 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 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 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 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 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 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 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尝庵婆罗果
内容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 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 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 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 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总结: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 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 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人生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 反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 最佳状态。
渴 见 水
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 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 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 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

鲁迅与《百喻经》

鲁迅与《百喻经》

作者: 涂宗涛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258-260页
主题词: 百喻经;金陵刻经处;鲁迅日记;僧伽斯那;譬喻经;民国;天竺;刻印;寓言故事;萧齐
摘要: <正> 下面介绍的这部《百喻经》,是鲁迅先生于民国三年捐赀、由金陵刻经处刻印的。

《百喻经》的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沙门求那毗地译。

明末释智旭《阅藏知津》记载:'百喻经二卷。

设一百喻,喻道法邪正等事。

'这是佛家宣讲大乘法的经书。

书中例举譬喻故事一百则,用以劝喻世人;但实际上只有上卷五十则,下卷四十八则,共计九十八则,'百喻'乃举其整数而言。

这是一部'寓言'性质的作品,自始至终运用譬。

百喻经经典故事

百喻经经典故事

百喻经经典故事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百喻经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百喻经经典故事:小儿得大龟喻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boy who was playing on dry land and caught a big turtle. He intended to kill it, but he did not know how to do so. Therefore, he asked someone and he was told, "You just throw it into the water and he'll be killed at once."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The boy believed the words and cast it into the water. Once in water, the turtle swam away.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乃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精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This is also held to be true with the common people. Hoping to protect their six sense organs and consecrating themselves to meritorious works,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o do so. Accordingly, they begin to ask others how to bring about deliverance. T o them, the heretics, Maras, the evil ones and the wicked friends say in their words, "You just have to be fond of the six sense organs and indulge in the Five Desires. As I'm telling you, you'll get deliverance."白话:如是愚人,不谛思维,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白话百喻经(24)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白话百喻经(24)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白话百喻经(24)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从前有一个小偷,潜入富人的家里行窃。

他偷了许多精美的丝绸制品,就用来包裹他那些破烂的毛织衣服。

明智人都讥笑他的行为。

世上愚昧的人,也同样是这样。

既有信心听从佛陀的教导,修行利他利世的教义以及读经、信佛、布施,却又由于贪图世俗的利益不能割舍,破除了远离欲望和烦恼的戒律及条例,最终受到人们的嘲笑,也是同样的道理。

昔有贼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诸功德,以贪利故,破于清净戒及诸功德,为世所笑,亦复如是。

(百喻经原文)本文转载于江湖侠客吴仲湛。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观作瓶喻南北朝-百喻经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

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饍,又获珍宝。

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

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

彼观缘事瓶,终当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翻译: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

譬如两个人到陶匠师傅那儿,看他脚蹋转轮作瓦瓶,看得着了迷。

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饍,又获珍宝。

其中一人离去,前往参加盛大的宴会,得了极美的饍肴,又获了珍宝。

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另一人边看做瓶边想:待我看讫。

待我看完再去。

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时间就这样渐渐地过去了,竞至太阳也下山了,依旧观瓶不已,结果误了吃饭。

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愚人也是这样,做着家务琐事,不觉得非常之事发生了。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今日经营这桩事,明日造作那般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诸佛出世如大龙,法音之雷遍世间,法雨普降无障碍,琐事缠身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

不知死亡猝然至,失却此诸佛大会,不曾得佛法珍宝,常处恶道穷途中,背离弃置了正法。

彼观缘事瓶,终当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那位看瓶不已者,终究没有完结时,所以误失法会利,解脱机会永没了。

注释:①渐冉:渐渐过去。

百喻经扬汤止沸的文言文翻译

百喻经扬汤止沸的文言文翻译

百喻经扬汤止沸的文言文翻译百喻经扬汤止沸昔者有一国,其王好饮汤,每日必饮,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

有一智者,名曰扬汤,闻之,遂往见王。

王问曰:“朕好饮汤,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卿可为朕止之乎?”扬汤曰:“臣可止之,但须陛下遵从臣言。

”王曰:“卿言之,朕必遵从。

”扬汤曰:“陛下每日饮汤,而汤中必有肉,肉中必有骨,骨中必有髓,髓中必有油,油中必有盐。

陛下可命人将此肉、骨、髓、油、盐分别取出,汤自然不沸。

”王从其言,果然汤不再沸。

原文:昔者有一國,其王好飲湯,每日必飲,而其湯常沸,無人能止。

有一智者,名曰揚湯,聞之,遂往見王。

王問曰:“朕好飲湯,而其湯常沸,無人能止,卿可為朕止之乎?”揚湯曰:“臣可止之,但須陛下遵從臣言。

”王曰:“卿言之,朕必遵從。

”揚湯曰:“陛下每日飲湯,而湯中必有肉,肉中必有骨,骨中必有髓,髓中必有油,油中必有鹽。

陛下可命人將此肉、骨、髓、油、鹽分別取出,湯自然不沸。

”王從其言,果然湯不再沸。

解释:昔者有一国,其王好饮汤,每日必饮,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

——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国王喜欢喝汤,每天必须喝,但是汤总是沸腾,没有人能够停止它。

有一智者,名曰扬汤,闻之,遂往见王。

——有一个聪明的人,名叫扬汤,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前去见国王。

王问曰:“朕好饮汤,而其汤常沸,无人能止,卿可为朕止之乎?”——国王问道:“我喜欢喝汤,但是汤总是沸腾,没有人能够停止它,你能为我停止它吗?”扬汤曰:“臣可止之,但须陛下遵从臣言。

”——扬汤说:“我可以停止它,但是陛下必须听从我的话。

”王曰:“卿言之,朕必遵从。

”——国王说:“你说吧,我一定听从。

”扬汤曰:“陛下每日饮汤,而汤中必有肉,肉中必有骨,骨中必有髓,髓中必有油,油中必有盐。

陛下可命人将此肉、骨、髓、油、盐分别取出,汤自然不沸。

”——扬汤说:“陛下每天喝的汤中必定有肉,肉中必定有骨,骨中必定有髓,髓中必定有油,油中必定有盐。

陛下可以命人将这些肉、骨、髓、油、盐分别取出来,汤自然就不会沸腾了。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3-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嗤.笑(chī) 庵.婆罗果(ān)
敕.(chì)
诈.现死相(zhà)
2.识通假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价钱)
3.解多义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终究)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1)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译文: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
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点评:蠢人只有蠢想法。这件事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有恒心、耐
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
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11-
《百喻经》六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12-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 的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笨拙,而在于通过驼瓮俱失 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 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挽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 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选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 的人却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 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 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处瑕疵,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罚, 影响学业,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 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磨大石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翻译: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譬如有人磨治一块大石头,花费许多气力,历经漫长岁月,磨成一只玩具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用去的功夫极大,期望的目标轻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
磨治大石块,譬喻做学问精勤劳苦;
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做成小牛,譬喻为了名望,互相攻击。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做学问么,研究思索精微的玄理,广泛通晓种种知识,理应步步实践,去求得那遥远但究竟圆满的殊胜之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一旦为了求名誉,骄傲自大,就会增长过患。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百喻经》故事六则,欢迎大家阅读。

《百喻经》故事一雇借瓦师喻: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著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其麽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

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乾乾净净了。

』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

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百喻经》故事二妇诈称死喻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

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

企业文化百喻经[上]

企业文化百喻经[上]

企业文化百喻经(上)作者:洗天 / QQ25313440—————经—————★★★内练一口气经营企业无外四类事务:经、营、管、理。

经:企业文化,经营哲学和管理之道;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

营:行业、产业、战略、资源,形成营利模式。

管:管人;人力资源关联一切事务,组织、规划、招募、培训、关怀、薪酬、绩效、沟通等。

理:理事;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内部控制、流程优化、多快好省等方法。

人体健康运行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企业一样,营、管、理是筋骨皮,文化就是一口气。

★★★旗、号、匾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目的是统一团队思想、管理集体情绪、展示良好形象。

这中间,最基础的是铁三角: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

很多小企业对文化铁三角的概念还比较混淆。

这里拿梁山泊打一个比方。

在梁山初创期,晁天王时代,杏黄旗上的“替天行道”,就是使命,告诉天下,梁山为什么而存在;随时挂在嘴边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斤分金”,就是天王给入伙的弟兄们描绘的愿景;“聚义厅”匾额上的“义”字,就是核心价值观。

梁山最后为什么会被朝廷兼并了呢?问题就出在“愿景”上。

使命是灵魂和方向,永远不能变,一旦改变企业即告死亡,就算名义上仍然存在,也是被人借尸还魂罢了。

愿景则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如同五年计划,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一个,马上制定下一个。

对梁山好汉来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斤分金”初期确实能吸引一批底层人才,也是一个容易实现的愿景,当它很快也实现后,却没有制定新的愿景。

此时,大家活在当下,对于一些有抱负有见识的人来说,必然陷进“职涯”迷惘。

梁山的出路何在?当从自身发展找不到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接受招安”的经营思路。

因为愿景调整,所以核心价值观也要做思想准备,于是就出了忠义堂替换聚义厅,“义”和“忠”两种价值观的搏击和动荡。

★★★笔墨纸砚文化理念本身是死的,象墨饼;企业高层要对之作解读,象研墨,高管是砚;各级干部领会了思想,向下传播,身体力行,感染属下,干部是笔;基层员工是纸,上面画出来的便是文化。

《百喻经》六则 原文+翻译

《百喻经》六则 原文+翻译

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即便 持钱,往买其果。果主 言:“我此树 果,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
悉皆美好,无 一 恶者。汝 尝一果,足以知之。”买 果 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
栏目导航
者 言:“我今 当 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 但 尝一, 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
何以
可 知?”寻 即 取 果,一一皆尝,
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
持 来归家。长者见已,恶 而不 食,便一切都弃。 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庵婆罗果:一种水果的名字,果形 似梨。敕:吩咐。当:则。寻:接着。
栏目导航
诈言马死 昔 有一人,骑 一 黑马入 阵 击 贼。以其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 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 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其所乘马 为他 所 夺。军众 既 去, 便欲 还家,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就想回家,
有一 老人来 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 汝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
出。 汝用我 语, 必 得 速 出。 汝 当 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能够很快使它出来。你应该把
栏目导航
斩 头,自得 出之。” 即用
其 语,
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那人就听了他的话,
栏目导航
(4)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被动句) 译文:_最__后__终__因__吃__盐__过__多__被__其__败__坏__了__口__味__,__反__而__引__起__口__腔__疾__病__。 (5)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 译文:_他__无__话__可__说__,__被__人__们__嘲__笑__。____

南北朝-百喻经《医治脊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医治脊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医治脊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医治脊偻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修福故,治生估贩,作诸非法,其事虽成,利不补害。

将来之世,入于地狱,喻双目出。

翻译: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譬如有人突然患了佝偻病,请医生来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医生把酥油涂在他身上,上下用板夹着,用力痛压,双目不觉一下子都压挤出来了。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修福故,治生估贩,作诸非法,其事虽成,利不补害。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为了修福业,就做生意,利用了许多非法的手段,事情虽是做成了,但是所得抵不过所失。

将来之世,入于地狱,喻双目出。

来世进入了地狱,就好比双目迸出一般。

南北朝-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愿为王剃须喻南北朝-百喻经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

王大欢喜,与其所愿。

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

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

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

如此愚人,世人所笑。

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

愚人亦尔。

诸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

若得遇佛及值遗法,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

此二难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

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

翻译: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

从前有位国王,有一个亲信在两军对阵交战中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使他毫毛未损。

王大欢喜,与其所愿。

国王很是欢喜,要满足他的愿望。

即便问言:就问他:汝何所求,恣汝所欲。

你有什么要求,随你提出来,都满足你。

臣便答言:这位亲信就答道:王剃须时,愿听我剃。

大王要剃须时,希望让我剃。

王言:国王说: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

这事若是能满足你的意愿,好的。

如此愚人,世人所笑。

如此愚人,世人都嗤笑。

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

统治半个天下,做大臣宰相,都是可以得到的,却求这种贱业。

愚人亦尔。

愚人也是这样。

诸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

诸佛过去时长期专就困难之处做苦行之事,自己达到了成佛的境地。

若得遇佛及值遗法,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

若是能碰上佛出世、听闻佛的遗教以及获得人身,都是至难的事,就如盲龟百年浮出一次海面,恰好钻入了浮木的孔中一般。

此二难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

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也得,然而愚人的意愿下劣,稍稍奉持一点儿戒律,就以为足够了,并不求涅槃这一胜妙之法。

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以为足。

无心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自愿做些卑贱的事情,就以为很满足了。

注释:①盲龟值浮木孔:《杂阿含经》卷十六:告诸比丘,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百喻经》释词三则

《百喻经》释词三则

《百喻经》释词三则《百喻经》是一部以譬喻故事演述佛法的佛教经典, 全书共编撰九十八篇譬喻故事。

这些幽默的故事都寄寓着佛法的精妙奥义,将佛法与愚痴故事巧妙融合,寓庄严隆重于幽默谐趣之中,语言生动,有大量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

考释经中词语“顿”“向”“驱逐”,可为汉语词汇史及汉语大型工具书的编修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顿“顿”《百喻经·愚人集牛乳喻》:“我今日若预日日中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

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取。

”洲绍良《百喻经译注》(中华数局,1993年版)解释上句时作“……不如就放在牛肚子里装着,等到临开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奶挤出来。

”(第7页)荆三隆,邵之茜《百喻经注释与辨析》作“不如就蓄存在母牛的腹中,到宴请宾客时,再当场把牛奶挤出来。

”(第5页)又《百喻经》同篇下文“愚人亦尔。

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

”周绍良释为:“蠢人都是这样。

要修布施,总说等我挣到大笔钱的时候,然后再一齐用来布施。

”(第7页)荆,邵本作:“如果要想通过把财物分给大家的方法修行,却又说等我真正富足后,再把财物和关怀一次给予别人。

”(第5页)可以看出周绍良先生将“顿”解为“一起”“一齐”,荆邵二先生解为“场”“一次”,似乎讲得通,但是仔细分析句意发现这两处的“顿”解为“立刻”“立即”或许更贴切,即等到宴会的时候,立即挤取牛奶。

查《汉语大字典》卷上436页,有“顿”13副词,表情态,相当于“立刻”“忽然”,《正字通·页部》“顿,遽也”。

杨树达《词诠》卷二:“顿,表态,副词,遽也急也。

”《列子·天瑞》“凡一气不顿进,一形部顿亏,亦不觉其成,不觉具亏”……作“立刻,立即”解,或许更确切。

向《百喻经·认人为兄喻》“犹向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

”周本释作:“这样,就如同以上说得那个蠢人一样,为了得些钱财,就说他我哥哥;等到被人逼债时,就又说不是我哥哥。

南北朝-百喻经《偷犁牛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偷犁牛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偷犁牛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偷犁牛喻南北朝-百喻经譬如一村,共偷犁牛而共食之。

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间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偷者封曰:我实无村。

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

又问:池傍有树不?封言:无树。

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封曰:无东。

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对曰:无中。

又问: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

尔偷牛食不?对曰:实食。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死入地狱。

诸天善神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翻译:譬如一村,共偷犁牛而共食之。

譬如有一个村子的人联手偷了一头髦牛,一起吃了。

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间其由状而语之言:丢牛的人循着足迹,找至村中,叫住这个村的人打听情况,问道:在尔此村不?牛在这村不?偷者封曰:偷牛者答道:我实无村。

我们其实没有村子。

又问:失主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你们村中有池,在那池边一起吃了这牛不?答言:村里人答道:无池。

没有池。

又问:失主又问:池傍有树不?池边有树不?封言:村里人答道:无树。

没有树。

又问:失主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你们偷牛之时,在村子东边不?封曰:村里人答道:无东。

没有东边。

又问:失主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当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是正午吗?对曰:村里人答道:无中。

没有正午。

又问:失主问道: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纵然可以没有村,没有树,天下哪可没有东边,没有时间?知尔妄语,都不可信。

可见你们说谎了,完全不可相信。

尔偷牛食不?你们偷牛吃了不?对曰:村里人答道:实食。

确实吃了。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死入地狱。

破戒的人也是这样,把罪过掩盖藏匿起来,不肯发露,死后就堕入了地狱。

诸天善神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诸天的善神以天眼来观察,就掩盖藏匿不了了,就如那些偷牛吃的人,无法欺骗抵赖了。

南北朝-百喻经《二鸽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二鸽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二鸽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二鸽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

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雄鸽不信,瞋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觜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

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颠倒在怀,妄取欲乐,不观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翻译: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

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

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

雄瞋雌言:雄鸽训责雌鸽道: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

雌鸽答言:雌鸽答道: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

雄鸽不信,瞋恚而言:雄鸽不信,怒道:非汝独食,何由减少?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即便以觜啄雌鸽杀。

就啄杀了雌鸽。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

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

雄鸽见已,方生悔恨: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彼实不食,我妄杀他。

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

即悲鸣命唤雌鸽:便悲鸣着叫唤雌鸽:汝何处去?你哪儿去了?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颠倒在怀,妄取欲乐,不观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心中存着是非颠倒的观念,迷执地追求五欲的快乐,不系心思观察事物的流动变迁,犯了杀、盗、淫、妄之类重大禁戒,后来悔恨了,毕竟已无可挽回,只有悲叹不已,如那只愚鸽一般。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翻译:曩昔有一个愚昧的人,到他人家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缺少.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他觉得菜的味道很多多少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如许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假如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蒙昧而没有脑筋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成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本身苦楚.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据说控制饮食对修行有利益,于是就继绝饮食.有的经由七天,有的经由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涓滴没有增长一点道行,把本身的身材弄得疲乏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谁人蠢人一样,认为可以增长厚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曩昔有人,痴无聪明,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说话:“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成尽,是故不饮.”尔时世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曩昔有小我,愚昧没有聪明,口渴极了,想要立时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认为是水,立刻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临着河水却不喝.他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查找水,如今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答复说:“假如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成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世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丰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阅历多日,不克不及得售,心生疲厌,认为忧?.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喷鼻.经由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喷鼻运到市场上去卖,因为价格昂贵,一向没有人买.经由了很多天,也不克不及卖出去.心里觉得很腻烦,十分忧?.看见他人卖柴炭,经常可以或许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设法主意:不如把沉喷鼻烧成柴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喷鼻烧成了柴炭,到市场上去卖,成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柴炭的价格.尝庵婆罗果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蜜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妙,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故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嘱咐说:“质量好.味道甜蜜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小我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如今应当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假如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诈言马逝世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克不及战役,便以血污涂其面貌,诈现逝世相,卧逝世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地点?何故不乘?”答言:“我马已逝世,遂持尾来.”旁人说话:“汝马本黑,尾何故白?”沉默无对,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小我,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进击敌人.因为畏惧,不克不及战役.就用血涂在脸上,装逝世躺在逝世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疆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他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如今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答复说:“我的马已经逝世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驼瓮俱掉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认为忧末路.有一白叟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斯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小我,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成果出不来了,使他觉得很懊末路.有一个白叟过来告知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方法.你听我的话,必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当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天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逝世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如许愚昧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第5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

第5单元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嗤(chī)笑 诣.(yì)市 譬.彼(pì)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徒⎩⎨⎧徒.自困饿(副词,白白地)郯子之徒.(《师说》)(名词,类)徒.以吾二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只、仅仅)(2)长⎩⎪⎨⎪⎧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形容词,年长的)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名词,长度)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形容词,时间长)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形容词,广阔) (3)当⎩⎪⎨⎪⎧ 若可饮尽,我当.饮之(副词,则,就)我今当.一一尝之(动词,应该)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动词,抵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副词,正当)不久当.归还(《孔雀东南飞》)(副词,必定、一定)(4)得⎩⎪⎪⎨⎪⎪⎧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动词,能够)与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动词,得意、满足)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名词,心得)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动词,实现、达到)此言得.之(《六国论》)(形容词,正确)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 (2)我此树果.,悉皆美好(名词作动词,结果) (3)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4)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昔有愚人,至于他家..古义:别人家。

今义:他的家。

(3)即便..断食 古义:于是,就。

今义:即使。

(4)傍人语言..古义:对……说。

今义:话语。

(5)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古义:过,经过。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
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 都弃”的结果。
寓意:
翻译: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都弃”的结果。
寓意: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
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 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
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 都弃”的结果。
寓意: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
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 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 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
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 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 惜的。
解析: 寓意: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寓意: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
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 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 惜的。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的效果。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 时度势。
翻译: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 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解析: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
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
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 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 惜的。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的效果。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翻译:
解析:
寓意:
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 解析: 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 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 称马死的愚人。
翻译: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
寓意:
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 解析: 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 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 称马死的愚人。
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寓意: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 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 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 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 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 有什么分别呢?
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 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 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 有时言语虽然可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 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
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 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认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 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 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脚印。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寓意: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 举动。
寓意: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
面。 比如: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 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 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
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
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 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 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 能随遇而安。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 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 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 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 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 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 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 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 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 得更快、跳得更高。”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 举动。
寓意:
翻译: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解析:但“外道”
儿益处。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 举动。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
解析: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
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寓意:
翻译:
解析: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
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寓意: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
翻译:
解析: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脚印。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 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 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 完。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寓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脚印。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 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 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 完。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 而放弃一切努力。
翻译:
翻译:
解析:
寓意: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寓意: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解析: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
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可怜可笑!
寓意:
翻译: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
翻译: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
寓意: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
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 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 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 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 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百喻经》其他小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 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 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 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 出来的却是粪。”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水涨船高: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 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 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 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 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 个道理。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 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 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 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 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 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 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