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情况介绍

合集下载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削减。

病因(一)发病缘由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觉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想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连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其次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裂开。

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削减和出血倾向。

病理转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消失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登革热的隔离措施

登革热的隔离措施

登革热的隔离措施1、登革热介绍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由于会剧烈疼痛,又被称为“断骨热”。

目前尚无可预防登革热的疫苗,且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2、登革热主要症状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至40℃,高热常持续一周不退;三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典型登革热致死率低于1%,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拖成重症,致死率超过20%。

所以,无论病情轻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及时就医!3、登革热隔离如果确诊为登革热,需要在医院防蚊隔离治疗,以免经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或其他人,隔离时间一般为5天左右。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4、登革热预防1)室内:植物换水: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电器积水:及时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阳台容器:注意清理阳台或窗台等露天场地的积水容器;用过的容器,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或倒置于防雨场所。

装:家居安装纱门、纱窗(纱网筛目小于20目,即筛孔平均边长0.9mm),在纱窗上喷洒杀虫剂效果更佳;睡觉时使用蚊帐。

驱: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可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柠檬叶、桉叶油等成分的驱蚊产品。

灭: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等灭蚊。

施药前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0.5~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20分钟后,人方可进入室内。

也可电蚊拍或灭蚊器等击杀。

洗:及时洗澡,保持干爽。

2)室外:封:封盖好水缸、水箱等容水器皿。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等。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等。

排:排清可能孳生蚊虫的积水,包括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水养植物、竹筒/树洞/轮胎、建筑工地和绿化带等积水。

登革热防控指引

登革热防控指引

登革热防控指引一、登革热简介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花斑蚊”叮咬后,一般经过5-8天出现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周身骨痛)等症状和脸面潮红、结膜充血(如醉酒状),或皮疹等体征。

部分病人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登革热出血热病死率高达20%。

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

(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二)传播媒介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广东俗称花斑蚊)传播,传播途径为蚊虫叮咬。

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

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

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

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病,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皮疹。

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

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 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

二、登革热防治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健措施。

由于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所以灭蚊、防蚊是防止登革热的惟一有效措施。

灭蚊的主要措施是清除积水,消灭蚊子孳生地,“灭成蚊只治标,清积水才治本”。

(一)处理孳生地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室内、户外、阳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可积水的垃圾等。

2.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5-7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

2024版登革热完整版

2024版登革热完整版

01登革热概述Chapter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传播途径病毒类型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病毒变异登革热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率,不同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这也是导致登革热疫苗研发困难的原因之一。

病毒抵抗力登革热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干燥、酸、碱等敏感。

全球疫情01中国疫情02防控挑战0302登革热临床表现与诊断Chapter°C ,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心悸、其他症状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全身性疼痛。

疼痛皮疹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等。

出血0201030405典型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方法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030201诊断标准及流程01 02 0301 0203登革热治疗与预防策略Chapter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对症治疗01抗病毒治疗02中药治疗03预防措施与建议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将登革热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易感人群进行免费接种。

疫苗研发与生产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登革热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质量和产量。

疫苗接种宣传与推广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登革热疫苗接种知识,提高公众接种意愿和接种率。

疫苗接种政策与推广04登革热并发症及风险评估Chapter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脑炎出血登革热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炎,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

脑炎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或死亡。

急性肾损伤高危人群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高危人群风险评估方法患者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心理干预康复指导05登革热对公共卫生影响及挑战Chapter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影响和挑战疫情爆发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冲击病例监测和报告的挑战疫情防控的难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一、引言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重要的疾病——登革热,并分享一些预防登革热的方法。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其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健康。

通过了解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通过今天的讲座,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登革热的认识,并传播预防登革热的知识。

二、登革热的概述1. 登革热的定义和病因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病毒共有四种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2.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蚊子叮咬传播和母婴传播。

蚊子叮咬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孕妇感染登革病毒后,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三、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 消灭蚊虫滋生地蚊子是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消灭蚊虫滋生地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定期清除家中的积水,如花盆、水桶等,以减少蚊子的滋生。

同时,在室外活动时,要选择穿着长袖长裤,并使用蚊虫防护喷雾等防蚊措施。

2. 加强社区卫生宣传和教育加强社区卫生宣传和教育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

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如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和预防登革热的能力。

3.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登革热是全球性的疾病,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对于预防登革热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加强病例报告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加强登革热疫苗的研发和推广,为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提供更好的保护。

四、登革热的应对措施1.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病毒,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登革热的管理制度

登革热的管理制度

登革热的管理制度1.登革热病情的介绍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症主要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等。

严重的登革热病例可能导致内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主要通过两种蚊子传播,即埃及伊蚊和亚洲虎蚊。

在疫情爆发期间,蚊子数量激增,病毒在蚊子和人类之间快速传播,引发大规模的疫情。

2.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危害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感染者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播给未感染者。

蚊虫在叮咬感染者之后,携带病毒进入下一个宿主体内,使得病毒扩散更加迅速。

登革热的主要危害是引发高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休克、内出血等并发症,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3.登革热管理的重要性登革热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卫生机构、社区和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

有效的登革热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爆发,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4.登革热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措施(1)政府层面的管理政府应该明确登革热防控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的卫生监测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控制。

另外,政府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登革热疫情。

(2)卫生机构层面的管理卫生机构应该开展登革热防控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此外,卫生机构还应加强病例的分析和治疗,提高登革热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3)社区和居民层面的管理社区和居民是登革热防控的重要力量,他们应积极参与登革热防控工作。

居民应加强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积水,避免蚊虫滋生。

另外,社区应组织开展登革热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协助政府和卫生机构开展疫情监测和控制工作。

5.登革热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效果评估为了确保登革热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政府、卫生机构和社区应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

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

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型,直径40~50nm。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

外层为脂肪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抗原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及干燥,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以上。

登革病毒对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日,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日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尚未发现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肯定。

(二)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

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病毒在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

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研究人员曾在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可能不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

登革热防控方案一、背景介绍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毒存在四个血清型,感染后可引起轻度到重度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给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登革热感染者数量,降低登革热疫情的发生率。

2. 原则:a. 科学性: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科学研究制定防控方案。

b. 综合性:综合运用多种防控措施,包括病毒监测、蚊媒控制、个人防护等。

c. 灵活性:根据疫情变化和科学研究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d. 可持续性:建立长效的登革热监测和防控机制。

三、防控措施1. 病毒监测:a. 建立登革热病毒监测网络,对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b. 加强病毒血清型鉴定和基因测序工作,为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c.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病毒监测合作,及时分享疫情信息。

2. 蚊媒控制:a. 加强蚊子繁殖源的清除工作,包括清理废弃物、消毒水坑等。

b. 定期进行蚊子密度调查,采取相应的灭蚊措施,如喷洒杀虫剂等。

c. 推广使用蚊帐、蚊香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3. 个人防护:a. 加强公众宣传,提高登革热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

b. 鼓励居民清理住宅周围的积水,避免蚊子滋生。

c.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蚊帐、蚊香等,给予经济支持。

4. 医疗救治:a. 建立登革热病例报告和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b. 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c. 加强医疗资源的调配,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适当的医疗服务。

四、组织机制1. 建立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制定登革热防控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登革热防控工作。

4. 加强对防控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我,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

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我真正开始引起全球关注是在20世纪中叶。

如今,我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传播。

当我侵入人体后,我会引起发热、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我还可能导致死亡,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和心衰等症状时。

我的潜伏期通常为415天,但这段时间内的患者可能已经具备传染性。

一旦患者出现症状,他们就成为了我传播的主要途径。

因此,防止蚊子叮咬和控制蚊虫繁殖是我传播的关键。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针对我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热、止痛、补液等。

预防措施是最重要的,包括清除积水、使用蚊帐、涂抹驱蚊剂等。

疫苗接种也被认为是预防我的有效手段。

我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尤其是在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地区。

每年,我有数百万人受感染,导致数十万人发病,数千人死亡。

我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给我的受害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我,以便更好地了解我、预防和治疗我。

他们正在开发新的疫苗和药物,以期有一天能够彻底战胜我。

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不再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而是一个被人类彻底征服的过去式。

作为一名蚊媒传染病,我——登革热,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我的故事始于数千年前,但我的崛起和传播,尤其在20世纪中叶以后,使得我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敌人。

我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我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蚊子作为我的传播媒介。

当这些蚊子叮咬感染了我的病毒的人或动物时,我就开始了我的传播之旅。

我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尤其是在那些蚊虫繁殖的环境中。

我的潜伏期通常在4到15天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可能在患者体内悄悄繁殖,而患者可能还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

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

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蚊虫叮咬传播最为常见。

该病在疫情高发区域造成了许多健康问题,并且也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了解登革热的防控知识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登革热的基本知识1. 病因与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等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

蚊虫在叮咬已感染了病毒的患者后,会将病毒带入自己的体内,再通过叮咬其他人传播病毒。

2. 症状与并发症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眼部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严重的登革热病例还可能出现出血、休克等并发症。

二、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 消灭蚊虫滋生地登革热传播主要与蚊虫有关,有效防控蚊虫滋生地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清除室内外的积水,及时清理花盆、水缸等容器中的水源,并定期清洗饮水容器。

2. 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电蚊香、蚊香液等可以有效地避免蚊虫叮咬。

外出时应穿长袖衣物、长裤并使用防蚊喷雾进行防御。

3.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重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避免屋内滋生蚊虫。

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

4. 疫区旅行防护如需前往登革热疫情高发区域,应提前了解该地的疫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等。

5.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除了个人预防外,社区宣传教育也十分关键。

应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三、紧急情况处理1. 发热处理若出现高热、头痛等登革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诉医生自己曾去过登革热高发地区,以便及时作出诊断与治疗。

2. 注意休息与饮食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适当增加摄入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四、登革热的防控措施与国家政策1. 政府的责任和措施国家政府应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和研究,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开展蚊虫灭除行动、加强公共区域的清洁工作等。

登革热知识宣传讲座的小结

登革热知识宣传讲座的小结

登革热知识宣传讲座的小结登革热知识宣传讲座的小结1. 介绍登革热作为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本次知识宣传讲座主题为登革热。

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为您全面介绍有关登革热的知识。

2. 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病毒在感染人体后,会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一系列症状。

登革热主要分为四个不同的严重程度,即登革热1型、登革热2型、登革热3型和登革热4型。

其中,登革热2型和登革热4型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3. 登革病毒的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这些蚊子通常在早晨和傍晚的时候活动最为频繁。

当感染登革病毒的人被叮咬后,蚊子会吸取含有病毒的血液,然后在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他们。

登革热还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4. 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结膜充血、肌肉酸痛、关节痛和皮疹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感染后的3-7天内出现,且多数患者症状较轻。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出血、器官损伤和休克等。

5.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关键是消除蚊子孳生地和采取个人保护措施。

消除孳生地包括清除家中的积水、覆盖水箱和水桶等储水容器、消灭蚊虫孳生的地方等。

个人保护措施包括使用蚊帐、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

6. 登革热的治疗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登革热。

患者通常会获得支持性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提供合适的液体补给。

7. 对登革热的个人观点和理解登革热无疑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教育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提高预防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我们能够向更多的人提供关于登革热的知识,提醒人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登革热的发病率。

登革热防治知识

登革热防治知识

登革热防治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登革热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了解登革热1. 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主要由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代表的两种蚊子传播。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这两种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携带病毒再次咬人,从而导致病毒传播。

2. 症状和潜伏期感染登革热后,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潜伏期为3-14天,即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

3. 分型和严重程度登革热分为经典登革热和出血热两种类型。

后者较为严重且可能造成死亡。

登革热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症状、脑脊液、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来评估。

二、预防登革热1. 消灭蚊子繁殖地蚊子以水为繁殖场所,因此要预防登革热,首先需要消灭蚊子繁殖地。

清理家中的积水、清洁花盆、修复破损的水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2. 室内防蚊利用蚊帐、电蚊拍、喷洒驱蚊剂等方法进行室内防蚊。

特别是在黄昏和清晨这两个蚊子最为活跃的时段,要保持室内干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蚊子叮咬。

3. 穿戴适当衣物穿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可以降低蚊子叮咬的机会。

选择轻色衣物,并尽量避免穿戴过于鲜艳的衣物,因为蚊子对鲜艳颜色更为吸引。

三、治疗登革热1. 就医和观察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曾是否去过病疫区。

医生将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相应的观察和检测。

2. 对症治疗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效药物,因此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患者需要休息、充分补充水分,必要时服用退烧药物、止痛药物和消炎药物等。

3. 预防并发症登革热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性病变和休克。

及早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迅速补充血小板和输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登革热的全球防治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能够帮助人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尽早就医。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

登革热预防常识一、什么叫登革热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也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二、登革热的主要症状登革热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高峰在7月—9月。

该病的潜伏期为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热、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食。

第一次发热可达39℃—40℃。

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

在发病3—5天后,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

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

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三、如何预防登革热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防控登革热的最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切断传染登革热病毒的源头。

①在登革热流行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②在房间内床上要装置蚊帐;③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④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⑤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⑥尽量避免在室内用清水养植植物。

如有养植,应定期5-7天进行一次换水,同时清洗植物根须和刷洗容器内壁,或定期向容器内投放灭蚊蚴缓释剂;⑦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或倒置于防雨的场所。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一份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详细介绍了登革热的病因、症状、预防措施以及应对策略。

1. 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热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它们是主要的登革热传播媒介。

当感染者的血液被感染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他们。

2. 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通常表现为以下症状:- 高热,可持续2-7天;- 头痛和眼眶痛;- 肌肉和关节痛;- 皮疹,通常出现在手臂、腿部和胸部。

3.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消灭蚊子的繁殖地:清除水源,定期清洗花盆、花瓶和水桶,避免积水;-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在病毒传播高发期;-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DEET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保护暴露在蚊子叮咬风险中的皮肤;- 穿着适当的衣物: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清洁,减少蚊子的滋生环境。

4. 登革热的应对策略如果你怀疑自己感染了登革热,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 寻求医疗帮助:如果你出现了高热、头痛和皮疹等症状,尤其是在登革热高发地区,及时就医;- 休息和补水:在发病期间,多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 不使用水源:避免成为蚊子叮咬的目标,以免传播病毒给其他人。

5. 登革热的重要性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死亡。

预防登革热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减少登革热的传播和感染。

总结: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预防登革热,我们应该消灭蚊子的繁殖地,使用蚊帐和驱蚊剂,穿着适当的衣物,并保持环境的卫生。

登革热讲话稿

登革热讲话稿

登革热讲话稿引言概述:恭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登革热的知识。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已经造成为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疾病的了解和防范。

一、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1.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1.2 登革病毒共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产生终身免疫力,但对其他血清型没有交叉免疫。

1.3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伊蚊是一种喜欢在清水中繁殖的蚊子,主要在白日叮咬人类。

二、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2.1 登革热潜伏期普通为3-7天,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2.2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如血小板减少、血浆蛋白降低等。

2.3 登革热的确诊需要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和份子生物学方法来检测病原体。

三、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1 预防登革热主要包括清除蚊虫滋生地、避免蚊虫叮咬、加强个人防护等。

3.2 对于高发疫区的人群,可考虑接种登革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3.3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四、登革热的治疗方法和并发症4.1 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补液、降温、止痛等。

4.2 严重病例可浮现出血、休克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4.3 对于登革热患者,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加重出血风险。

五、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应对措施5.1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扩散的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5.2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推动疫苗研发和防控措施的完善。

5.3 我们也要加强国内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做好应急预案,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在坐的各位,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

希翼通过今天的讲话,能够增加大家对登革热的了解,共同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而努力。

登_革_热

登_革_热
性病灶,白细胞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有中毒颗粒, 休克出现较早,血培养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
流行性出血热: 有特定的流行区,多见于冬春季,
有鼠类接触史,早期有“三红三痛”表现,出血多发生于 休克后,随即有明显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病程长,恢 复缓慢。
诊 断
1.典型登革热的表现 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3.肝肿大 DHF:具备其中2-3项,PLT<100X109/L, HCT(红细胞压积)↑>20% DSS:伴休克者
鉴别诊断
黄疸出血型钩体病 :有疫水接触史,腓肠肌痛及
压痛,淋巴结肿大,有肾损害、肝损害,白细胞升高,钩 体凝溶试验阳性。
败血症与感染性休克: 有原发性化脓病灶或迁徙
3. 出血:25%-50%病例有出血现象,多 见于发病后 5∽8 天。出血部位可为鼻腔、 牙龈、消化道、皮肤、子宫,以鼻出血 居多,部分病人可有多个部位的出血。
4.体征:
• 充血性改变:表现为颜面、颈部、上胸
部潮红、结合膜充血,极似醉酒貌,热 退后消退。 • 皮疹:70%的病人有皮疹,年龄越小, 皮疹发生率越高。皮疹以麻疹样皮疹、 斑丘疹为主,其次为出血点、猩红热样 皮疹及红斑样皮疹。多有痒感,下肢及 背部较多,维持 3∽4 天,少数经 1 周消 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有皮丘 为本病皮疹的特点。
WHO
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 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
概述
登革热的严重类型,以发热、皮疹、
出血、休克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儿童。
典型登革热 病死率高 。
多器官出血或 休克
病原学
Ⅰ-Ⅳ型均可,Ⅱ型常见 1985年海南发生——Ⅱ型

登革热讲话稿

登革热讲话稿

登革热讲话稿登革热讲话稿背景介绍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引起的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皮疹。

近年来,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高发和流行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次讲话中,我将向大家介绍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重要内容。

病因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感染引起的,该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登革分为四个血清型,分别为DEN-1、DEN-2、DEN-3和DEN-4。

当一个人感染某一型别的登革后,他对改型别具有终身免疫力,但对其他型别的登革却没有免疫力。

,人们可以多次感染登革,并可能患上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

传播途径登革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特别是伊蚊和埃及伊蚊。

当一只感染了登革的蚊子叮咬一个健康人时,会进入人体,并在体内复制。

如果该人体感染其他型别的登革,就会出现严重的登革出血热症状。

,登革也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大多数登革热病例仍通过蚊子传播。

症状表现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皮疹。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4-7天,然后出现上述症状。

发热往往持续2-7天,持续高热可能是严重病例的指标。

,登革热还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形式,其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血压下降和出血。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患者需要立即就医。

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消除繁殖地:登革主要在积水中滋生,,我们应该及时清除积水,避免蚊子滋生的环境。

2. 防蚊措施:在蚊子活动频繁的时候,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应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并使用驱蚊剂。

3. 社区卫生宣传:加强社区卫生宣传,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居民预防登革热。

4. 提醒旅行者:对于居住或旅行到登革热高发区的人,及时提醒他们注意预防措施,如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

登革热总结

登革热总结

登革热总结引言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威胁。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

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登革病毒主要由Aedes aegypti和Aedes albopictus蚊子传播给人类。

这些蚊子通常繁殖在温暖和湿润的环境中,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当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类时,病毒会进入人体,并在体内复制和传播。

症状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至14天内出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恶心和呕吐。

在某些情况下,登革热可能进展为严重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器官损害。

这种严重的形式被称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可能导致死亡。

预防预防是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1.消灭繁殖地:清除住宅周围的积水源,如花瓶、轮胎和容器等。

这有助于减少蚊子的繁殖和阻止病毒传播。

2.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地防止被蚊子叮咬。

3.避免蚊子叮咬:使用蚊香、蚊液、穿戴长袖衣物和长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受到蚊子的叮咬。

4.社区教育:加强社区对登革热的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意识。

治疗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登革热。

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供支持性护理,并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水分和休息。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提供密切监测和支持。

及早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康复率。

结论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确保住宅周围的环境清洁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蚊帐和蚊香,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

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提供支持性护理。

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康复率。

因此,促进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普及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蚊孳生地。
三、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3-15天,一般为5-8天。 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 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二)临床分型
无特征性的发热 典型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 (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 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称为“马鞍 热”) “三痛”:头、眼眶、肌肉关节痛 “三红”:颜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极度疲乏 皮疹(呈多样性) 出血倾向 束臂试验阳性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流行特征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 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传 播迅速。 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 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 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
伊蚊各类孳生地
1、空置地卫生死角
伊蚊各类孳生地
2、各类水生植物容器
伊蚊各类孳生地
3、储水池、储水桶Fra bibliotek 伊蚊各类孳生地
4、竹林
伊蚊各类孳生地
5、人工景观池
伊蚊各类孳生地
6、空置屋
空置房屋院中废弃的坛、缸、碗、盘
伊蚊各类孳生地
7、废弃容器
伊蚊各类孳生地
8、汽车轮胎
伊蚊各类孳生地
其他孳生地
空中花园是成蚊的栖息地
束臂试验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在前臂曲侧肘弯下4cm处画一直 径5cm的圆圈,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 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min之后解
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时,计数圆圈内皮肤新的出
血点数目。出血点超过10个为束臂试验阳性。
四、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黄热病等。
虫媒传染病
中华按蚊: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致倦库蚊: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
三带喙库蚊:日本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
白纹伊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媒介
埃及伊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媒介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
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
输入性与本地感染
输入性病例:
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 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输入”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外地感染或发病后来到某地,对于该地来说,
也是输入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
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
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白纹伊蚊
我国海南、雷州半岛有埃及伊蚊分布,其他 地区主要是白蚊伊蚊
白纹伊蚊
1.中胸背部有一条有白纵条 2.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 3.触须末端白色
白纹伊蚊
从卵到成蚊一般需要7-12天
孳生场所
属容器型蚊虫,主要孳生在各类人工或/和植物 容器积水中。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 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空房内等; 阴暗杂物堆放处; 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 物堆放处; 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有在室内栖息 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 暗处。
范围。 疫点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 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
疫 区
是指当发生登革热疫情时,疫点之外,由于登革热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可能引起疫情扩散 的区域。 在农村,一般为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在城市, 一般为疫点周围社区、居委会或街道,或根据地理 区域划定。
登革热基本情况介绍
古井镇中心卫生院 2018年9月5日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
蚊媒传染病是其中的一种,即蚊虫传播的疾病; 蚊虫是最重要的一类医学昆虫; 全世界蚊虫有3200多种,我国360多种,其中按蚊、
库蚊、伊蚊约占半数以上;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
登革热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 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低等灵长类动物
自然宿主(猿、黑猩猩、大猩猩、猴等)
传播途径
帶病毒蚊
患者或隐性 感染者
健康人士
潜伏期:3-15天 一般为5-8天
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 以发生二次感染。 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 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
表示病家、工作或活动地点附近已有带病毒之成蚊存在。
聚集性疫情
登革热暴发: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 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 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
首次发现病例
县区内,年度内首例
1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病死率0.016%~0.13%。
疫情报告
登革热为乙类法定传染病,
发现登革热疫情必须在规定 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上报。
病人管理
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
天。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
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
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 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 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 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 省3~10月。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匿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 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 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