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啤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之路(doc 7页)

合集下载

青岛啤酒战略管理分析

青岛啤酒战略管理分析

第 三 章
青岛啤酒战略环境分析
1.PEST模型分析 (1)政策 国家酒业总体政策是“限制高度酒的发展,鼓励发酵酒和低度酒的发展, 支持水果酒和非粮食原料酒的发展”。酒业以调整酒产品结构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酒产品 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朝着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高效益、无 污染的方向发展。 (2)经济 在人均消费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啤酒消费需求量必然越大,人 口规模与啤酒市场需求规模有着正相关关系。 (3)社会 啤酒消费不同于白酒,其消费量一般都较大,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也与啤酒消费量和啤酒消费层次呈正相关关系。 (4)科技 气温与啤酒消费量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情况下,气温 愈高,啤酒消费量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啤酒,特别是冰冻啤酒不仅满足 了饮酒的需求,而且还能达到解暑之功效。
2.啤酒业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啤酒第一大国的优势将无人撼动,并保持长期优势!这种优势必将 转换成一种市场优势,有市场就有可能,中国啤酒行业做大已经有了市场保 障,做强无非是时间问题! 二:中国啤酒已经走入收官阶段。从全国几千家企业到目前只有不足三百家 企业,中国啤酒用了20年的时间,这期间的上半程是以收购为主流,下半程 尤其是经济危机来临前,企业开始考虑重点以建厂为主!原因在于收购对象 越来越少的同时,企业对于消化被购企业的消化及文化、品牌兼容都成为了 大问题。 三:中国啤酒的整体增幅趋稳并不再是高速增长。2008-2009年两年中,行 业增幅稳定在6%左右,之前啤酒行业的增幅远远高于10%。这种数字上的 变化也催生了啤酒行业理性回归,产能泡沫逐步消退的同时,企业对于基地 市场的打造,企业利润追求等方面将逐步加强。 四:行业格局将逐步清晰。在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越过严冬的二 三线企业不仅会成为巨头们窥视、争夺的焦点,更将成为中国啤酒行业不可 或缺的一只力量!企业之间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规则依然存在,但是大鱼吃大 鱼故事也可能上演,甚至会出现小鱼吃大鱼的可能! 五:由于巨头间实力范围的存在,局部市场垄断依然是主题。在市场表现上 也就是价格带上全程覆盖,以及全渠道的密集铺货。品牌建设将会是企业越 来越重视的一个课题,但是品牌落地问题将会是考验企业营销能力的重点。

一个城市节日与一个百年品牌的国际化联欢

一个城市节日与一个百年品牌的国际化联欢
的 时刻

与世 界 同庆这

欢乐
炬 与 青 啤 奥 运 L O G O 共 同组
在祥 云 稠 布 的 下 方 本

作 为 中 国最 早 的 出 口 商 品 之

亚 的小 伙 子 非常钟爱青 啤


届 奥运 会上
5 1
个获得 金牌


青 岛啤酒 不 仅 承 担 了 国 际市

下 子 买 了 8 罐 青 啤 易 拉 罐酒

外 上 百 万 的游客 和 消 费 者 前来 参 与 近 年 来 青 岛 啤

舞台 青岛啤酒在家门 口 实践 着其


国际化的征程 青 岛啤酒 节与青 岛

酒 节每年都 吸 引 了几 十个
啤酒



N / 国际化的 品牌互 为促
-
' "
国家 的媒 体 来 前 采 访


相伴而行

(宋新建 )
缮 茁
L E D


地 的 啤酒 爱 好 者 汇 聚 北 京


出 口 量 便 连 年增
62
加上 周边 四处

大屏 幕


用 他 们 独 特 的方 式表达 了对

出 口 的 国 家达 到




的画面配合 会让观 众产生
于这
国 际 品 牌 的喜 爱


在北 京
中国 啤 酒 产 品 出 口 的 5 0 % 左 右
~
T O B EF I 2 ~ 8 /1 0

青岛啤酒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时间(小时)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信息反馈时间
对账时间
订单处理时间
实施前 实施后
绩效类型
测量指标 订单完成比率 无差错订单实现比率
实施前 实施后 90% 94.5% 95% 100%
理想值 98% 100%
供应链的可靠性 各环节的订单生成时间合总 1-2天 2小时
• 缺乏严格的管理监控--蹿货
外地卖不掉的啤酒竟流回了青岛,结果不新鲜的酒充斥市 场,使青啤的美誉度急剧下跌,销量自然上不去。
• 损耗过多等 • 不仅内耗严重,对市场终端的监控也力不从
心 • “新鲜是啤酒品牌的竞争利器 ”
这样的结果是对销售计划的预测很不准确,对安全库存数 据缺乏可信度 。
• 仓库陈旧、设备设施落后
青岛啤酒供应链管理案例
2008049147 赵亚想
2011年5月3日
青岛啤酒产自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最初是 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 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 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 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 前品牌价值426.1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 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招商物流来运作
“在严格的评估后,只在山东一个省,我们几乎把运 输方面的服务商全部换掉,区域的经销商则换掉了 一半 。”
严格的监控
1. 每段路线都规划了具体的时间,自动车辆 配载--提高配车效率和配载率
2. “中央仓-区域仓-客户”的配送网络体 系
3. 取消了原有的仓库及物流职能,形 成统一规划的CDC-RDC仓库布 局
• 运输的环节上 失控
由于缺乏有效管理,送货需要走多长时间我们弄不清 楚,司机超期回来我们也管不了。最要命的是,本应送到 甲地的货物被送到了乙地,这一耽误又是好几天……”

青岛啤酒供应链管理分析

青岛啤酒供应链管理分析

青岛啤酒供应链管理分析课程名称供应链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管理科学1班组员陈霞珍黄思甜黄慧慧唐可欣梁晓莹任课教师朱福良实用文档2013 年12月20 日一、青啤简介 (3)1.2、青啤愿景 (4)1.3、青啤现状 (4)1.4、青啤SWOT分析 (6)二、企业竞争环境 (8)2.1、青岛啤酒的宏观环境 (8)2.2、经济环境 (8)2.3、科技环境 (8)2.4、社会文化环境 (9)2.5、政治法律环境 (9)三、青啤供应链管理 (10)3.1、供应链系统 (10)3.1.1、青岛啤酒的采购 (10)3.1.2、青岛啤酒的生产 (11)3.1.3、青岛啤酒的分销发货(配送,物流,信息反馈) (11)实用文档3.2、青啤供应链管理主要问题 (12)3.2.1、产品的“保鲜”之痛 (13)3.2.2、在运输环节上缺乏有效控制 (13)3.2.3、高库存量带来的资金浪费 (13)3.2.4、人为管理,没有实现信息化 (14)3.3、青岛啤酒的供应链管理改革 (14)3.4、青啤供应链改革操作方案 (15)3.4.1、打造协同供应链平台 (16)3.4.2、采用外包方式实现跨企业供应链平台 (17)3.4.3、优化仓库结构 (17)3.4.4、供应链管理化系统信息化管理 (17)一、青岛啤酒企业概况1.1、青啤简介1903年8月,古老的华夏大地诞生了第一座以欧洲技术建造的啤酒厂——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

经过百年沧桑,这座最早的啤酒公司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的生产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实用文档2009年,青岛啤酒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出口世界最多国家的啤酒企业,青岛啤酒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2010年11月19日,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华樽杯”第二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结果在国家会议中心揭晓,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酒类企业中名列第3位,品牌价值为278.74亿元(RMB),在中国啤酒行业中名列第一。

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

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

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

企业名称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2008 汶川大地震后,青岛啤酒合计捐款1357万元,并启动爱心家园计划和开展心理援助。

4月22日,青岛啤酒向全球发起了“全球奥运激情征集活动”,通过中英文双语网站Cheers-China与全世界一起分享激情、见证奥运。

2007 4月15日,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共同举办“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活动,让奥运激情在城市间传递,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

同时用“三位一体”的营销方式让品牌和城市互动共赢。

3年28日,在距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之际,青岛啤酒成功推出了奥运新产品——欢动啤酒,欢动啤酒是“为奥运而生”的运动型啤酒,其“低热量,高能量”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热衷运动,提倡健康生活的潮流。

来自地方品牌网2月27日,青啤公司《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科研项目再次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啤酒行业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

2006 6月起,青啤公司与中国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等共同组织“青岛啤酒-我是冠军”活动,点燃了全民的奥运激情,将每个观演者转变为充满激情的参与者,让每个人都一起来分享奥运的激情与梦想。

年初,青岛啤酒为配合奥运营销战略,独创并实施了集“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者体验”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营销战略。

在整合积聚力量之后,公司战略由“整合”向“整合与扩张并举”转变。

2005 8月11日,青岛啤酒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国内啤酒赞助商。

7月,青岛啤酒在台湾高雄建立生产规模10万吨啤酒生产工厂,是青岛啤酒在中国大陆以外实现生产的重要标志。

第二讲 从青岛啤酒的兼并看公司理财

第二讲  从青岛啤酒的兼并看公司理财

第二讲从青岛啤酒的兼并看公司理财一、青啤兼并案例简介青岛啤酒成立于1903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1993年,国营青岛啤酒厂改制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啤),在国内A股上市,募集资金6.38亿元,1993年7月又在香港上市H股,成功募集资金8.9亿港元。

上市十多年来,青啤的经营业绩得以很大提高。

全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从1993年的10.48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75.07亿元,净利润从2.25亿元上升到2.53亿元,总资产从26.08亿元上升到90.02亿元,股东权益从18.76亿元上升到35.13亿元,每股收益保持在0.24元,啤酒产量从28.3万吨增加到326万吨,市场占有率从2.3%增加到12.83%,并出口7.8万吨。

成为全国啤酒行业的龙头。

青啤的发展主要靠“低成本收购兼并”获得的。

青啤前老总彭作义,出于对所处行业的客观分析,以及对国家政策导向的准确把握,抓住中国啤酒行业整合的机遇,实施了低成本扩张的战略。

1996年,彭作义上任青啤总经理,开始实施合纵连横的收购计划。

首先收编崂山啤酒,完成了山东清理门户第一步,接着发动济南攻坚战,但并未奏效。

这次失利使青啤认识到走与当地品牌强强联合的道路是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

1998年始,青啤在山东收购了日照、枣庄、平原、菏泽、平度、潍坊、安丘、寿光、蓬莱、荣城等一批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下的小厂,大大扩张生产规模。

1998年中,青啤先在深圳成立青啤朝日公司,生产纯生啤酒;后在珠海、三水设厂,并成立华南事业部。

1999年中,青啤兼并湖北黄石酒厂,收购上啤、扬州、马鞍山、芜湖等酒厂基础上,在2000年成立华东事业部。

2000年2月,青啤在河北收购廊坊啤酒厂,8月收购上海嘉士伯,又以2250万美元收购美国亚投旗下的北京五星和三环。

2001年中,收购福建“第一家”啤酒公司,迈开了进军东南市场的第一步。

到了2003年,青啤已在全国17个省市并购了49家企业,产销量达到了326万吨。

走出唐人街的中国啤酒——青啤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国际之路

走出唐人街的中国啤酒——青啤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国际之路

亿元

~ C EMB ER 2 0 0 8
12
15 3
对 消费 者 而 言
仅是 纯 正


所 喜 好 的不 仅

高质量 的 啤酒 更 是



心 理 满 足感 青 岛啤酒 释 品牌 的主 张


重 新 塑造 品牌 年轻化 的个 l生 2 0 0 5 年
在 美 国波 士 顿 当 会 计 师 多 年 的聂
青嗥历 史上 的 国 际 在 国 际化 这 优势




印记



” ,
19 4 8
年 青 岛啤酒 开 始 大


青 已 经 见 过 各类 文 身
员超 市 C o s t c o 内


但 是 在郊 外 会

方 面 青 啤具 有 先 天
批量 出 口 至 新加 坡 到 了2 0 世 纪
术在 青 啤 公 司 陆 续 推 广 三 年 啤新增 利 税

3 22

为青
犁 似乎在 美 国市 场 有 些 水 土 不 服
板块 几 乎 占有 青 岛啤酒 总 出 口 量 的

18 9 7

亿 元 累计 节 约成

厅 国市场 的成 功 与否 又是青 啤国际 美
三 分之


青 啤从 原 来美 国市 场 的传


酒响黼 团 以上 而随善青岛啤酒正式牵手 N B A I啤酒 在 国 } 青 飘 瑚 又抢品 巨大赫 几 l 上 是 叫 j}j 竞技



青青稞酒股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分析

青青稞酒股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分析

青青稞酒股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分析吴玥烨 周启林(青海民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交融,一体化的经济趋势越来越明显。

推行国际化战略也逐渐成为各个企业下一步壮大企业规模的发展战略,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然而,推行国际化的企业势必面对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一个比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经营状况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

本文首先介绍青海青稞股份公司在国内外的经营情况,国际化动因。

其次结合该公司自身优势分析其国际化战略有利因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其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战略;经济全球化;青海青稞酒股份公司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0)09.0064-05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细分市场的行为。

企业也可以借助其核心竞争力,在不同的海外市场中取得资源平衡。

国际化经营不是企业发展的捷径和目标,而是循序渐近的突破,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由之路。

中国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树立“走出去”的信心,策划企业国际化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试图从企业的角度,根据中国的实际环境,围绕企业国际化,以目标市场、进入模式与竞争战略为线索,凭借国际市场营销学、外贸实务和国家统计局数据等资料,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分析世界经济趋势、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必然性,从而探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国际化战略。

(二)研究目的本文以青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活动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通过对青海青稞酒国际化战略的分析将成功的国际化战略呈现出来;同时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总结青海青稞酒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旨在为我国其他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企业国际化概述(一)什么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是企业立足于本土发展的同时将目光聚焦于国外市场的发展战略。

青岛啤酒品牌管理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品牌管理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品牌管理案例分析4.1青岛啤酒品牌发展历程1993年青啤公司创立伊始,啤酒产销量仅有20万吨,实行的是单一品牌,以国内啤老大而自居。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规模危机成为当时公司存亡的主要矛盾,为解决生存危机,从1996年开始,公司提出做大做强工作方针,本着“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原则,通过实施大名牌战略,一统鲁啤战略,来实现公司目标。

在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青岛啤酒迅速收购兼并了48家企业,规模危机得到了缓解,但相应的管理危机又成为公司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良莠不齐的企业管理水平给公司发展带来诸多难题,尤其是作为公司发展最重要资产之一的品牌资产受到了严重冲击。

青岛啤酒品牌由最初的单一主品牌衍生到一百五十多个品牌,产品品种达上千种。

事实上,企业的收购活动如果把一套品牌带入原先的品牌组合,几乎总会引起严重的结构问题。

企业应对品牌结构中发现的问题要从速分析,并拟订行动计划。

2001年金志国总裁接手青岛啤酒以后,把原来做大做强的目标口号改为做强再做大。

明确提出了今后品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明晰品牌发展思路,整合营销核心资源,规范品牌管理体系,创建品牌运营机制”,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品牌整合措施。

青岛啤酒集团适时启动了“品牌瘦身计划”,针对公司品牌现状、各产品特点和细分市场需要,啤酒品牌架构分三个层级,青岛啤酒品牌、第二品牌、地方品牌。

青岛啤酒品牌定位国内外中高档市场,以开发全国的中高档市场为主,在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进行重点突破,通过品种的整合,形成四大系列产品线,逐步提高销售比例;第二品牌定位中低档市场,以开发事业部区域中低档市场为主,用其整合原青岛啤酒系列品牌及子品牌,作为事业部重点培育的区域强势品牌;地方品牌以开发地方区域中低档市场为主,发挥地方品牌亲和性优势,是品牌战略的需要,在3-5年内暂作为青岛啤酒市场的补充。

2004年,青啤从规模、品牌上进行了整合和定位。

为保护好青岛啤酒这个国际品牌,青啤公司对青岛啤酒、山水、崂山、汉斯以及其他区域性子品牌进行了大规模整合和定位,形成了以“青岛”为主品牌、以崂山、汉斯、山水为二线品牌,并辅之以各子公司自有品牌的金字塔型品牌体系。

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供应链管理论文青岛啤酒青啤的品牌历史悠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较大,可是“帆很大,船很小”。

迅速扩张中出现了些问题:车坏了,货拉错地点了,延迟送货,没有足够的车。

明明没有货物了,还要签条子发货。

不知道仓库里还有没有货。

仓库陈旧、设备设施非常落后。

不仅总部有仓库,各个分公司也有仓库。

高居不下的库存成本占压了相当大的流动资金。

有时局部仓库爆满,局部仓库空闲的问题,同时没有办法完全实现先进先出,这样使一部分啤酒储存期过长,新鲜度下降甚至变质的情况自然会出现.中国的啤酒市场有以下特点:啤酒易腐产品保质期短,储存条件要求高,也不易多次搬运.1进口品牌占领高端市场,国内啤酒主要覆盖中低端市场。

青岛利润值偏低,收入依靠着庞大的啤酒消费群体所带来的市场占有率。

2对酒新鲜度的要求很高,啤酒的配送必须满足消费者对物流提前期的要求。

3中国的啤酒市场在生产基地的地理位置和终端零售网络的布局方面都存在着高度区域性和高度离散性的特点,道路设施和物流装备对啤酒的配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该企业目前存在什么问题?1:混乱的运输,延误造成的“保鲜”之痛.随着啤酒市场的逐渐扩大,在青啤想发力的时候,混乱的物流网络成了瓶颈。

新鲜是啤酒品牌的竞争利器,过期酒使品牌忠诚度绝对会大打折扣。

运输的灰色收入比较多, 司机出去好几天拉别的客户。

车坏了,然后过了几天,运货的车辆才迟迟归来2:高库存量带来资金的浪费。

青啤在运输上的混乱,带来了蹿货、损耗过多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对市场终端的管控也力不从心。

这样的结果造成对销售计划的预估极其不准确,使安全库存数据的可信度几乎为零。

3:长鞭效应带来的问题.青啤的供应链上游比较简单,但是向后就越发复杂,消费终端的多元化决定了分销网络的复杂。

啤酒可以在酒吧、餐厅终端消费,也可以家庭购买消费。

啤酒的销售实际不是终端为王,而是渠道为王,所以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决定了渠道组织被不断放大。

供应链上增加的需求变动导致了生产计划的扩大和过量的库存投资,增加了资金投入,降低了资金的利用价值。

青岛啤酒国际化战略的分析与研究

青岛啤酒国际化战略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啤酒业的国际化进程对世界的啤酒市场有巨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际世界啤酒行业、啤酒生产知识和技术传输速度更快。

全球市场份额的竞争更加明显。

新的啤酒制造商扩大啤酒生产和销售,和原始啤酒制造商正在努力维持他们的市场份额。

同时,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强经济,对这类产品的啤酒消费潜力正在不断释放,中国的啤酒市场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世界的啤酒生产商的注意。

本文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青岛啤酒的国际化战略发展下,重点研究青岛啤酒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国际化进入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啤酒青岛啤酒国际化市场Abstract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dvancement advancement, the world beer wine business internationalization advancement has the huge influence to the world beer market.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beer profession, the beer production knowledge and the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speed was quicker.The whole world market share competition is more obvious.The new beer manufacturer expansion beer production and the sale, is maintaining their market share diligently with the primitive beer manufacturer.At the same time, becomes the world economics day by day along with China a constituent strong economy, is releasing unceasingly to this kind of product beer expense potential, China's beer market more and more many has attracted the world beer producer's attention.This article is in under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ackground, in under the Qingdao beer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studies the Qingdao beer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with emphasi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ers the pattern the choice.Key words: beer Tsingtao globalization Market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绪论 (4)1.1青岛啤酒公司简介 (4)1.2国内外啤酒发展的现状分析 (5)1.2.1国际啤酒市场分析 (5)1.2.2我国啤酒市场现状分析 (6)1.3国内外啤酒市场的品牌概况 (7)1.3.1目前世界上知名的啤酒品牌 (7)1.3.2国内啤酒市场的品牌概况 (8)2青岛啤酒行业发展概述 (8)2.1青岛啤酒国际化的背景 (8)2.2青岛啤酒市场国际化的形成 (9)2.2.1青岛啤酒国际化之路 (9)2.2.2青岛啤酒在海外的市场简介 (9)2.2.3青岛啤酒海外市场拓展的方法 (11)2.3青岛啤酒的SWOT分析 (12)2.3.1青岛啤酒的优势分析 (12)2.3.2青岛啤酒的劣势分析 (13)2.3.3青岛啤酒的机会分析 (14)2.3.4青岛啤酒的威胁分析 (14)3强化青岛啤酒品牌的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15)3.1创民族品牌形成品牌共鸣 (15)3.2完善顾客关系管理 (16)3.3强化品牌渗透 (16)3.4引导消费者观念的改变 (16)总结 (17)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青岛啤酒战略目标与使命及其启示和作用

青岛啤酒战略目标与使命及其启示和作用

2008年AB和英博合并之后,青啤第二大股东变身为百 威英博啤酒集团(简称“百威英博”)。百威英博出于对 冲合并成本考虑,将这27%股权纳入全球资产出售名单中。 • 2009年1月23日,百威英博宣布,将其持有的19.9%的 青啤股权售予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下称“朝日”)。朝日 以6.67亿美元的代价,成为青啤的“二东家”。 • 2009年5月10日,陈发树以个人资金收购新英博所持有 的其余7.01%的青啤H股,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而青岛啤 酒集团持有青啤31.41%的股权。 • 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作为奥运赞助商,有 的借力奥运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和管理服务水平,也有的投 入和收益严重不成比例。青岛啤酒显然认为自己是奥运的 获利者,因为奥运会尚未结束,青啤就启动了后奥运营销 战略。 2008年8月23日,奥运会结束前一天,青岛啤酒与美国 职业篮球协会(NBA)在北京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 议,在众多奥运赞助商中率先启动了后奥运营销时代的体 育营销计划。
据了解,青岛啤酒以“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 公司”作为自己的发展愿景,NBA球员国际化的特点,与青啤的国 际化战略非常吻合。而NBA的激情形象、注重社会责任的风格与青 啤的品牌主张一致,风格相似,品牌容易关联。 NBA在球员形象使用、训练营、拉拉队成员选拔等方面,给青 啤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机会。金志国表示,要“借助NBA这张风靡世 界的名片,以双方共同的消费群体和年轻受众为目标,借力加速 品牌国际化的进程。” 根据协议,青岛啤酒将与NBA举办一系列大型活动吸引中国球 迷参与,包括球迷基层篮球活动、NBA中国赛、以NBA全明星为主 题的活动、NBA拉拉队大赛以及NBA主办的推广活动。青啤产品也 将通过NBA在中国的巡回活动中展现。尽管青啤后奥运营销全部战 略规划还没有公布,但严旭表示,“青岛啤酒的后奥运营销将继 续强调平民化,不设门槛,以大众参与、全民健身形式展开,体 育营销将强调娱乐化、草根化、年轻化。”

青岛啤酒营销战略

青岛啤酒营销战略

青岛啤酒营销战略一、青岛啤酒所处环境分析(一)总体经济形势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强劲。

中外合资流行,国内中低档啤酒出口将扩大,国外高档洋啤的进口亦会有所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增加,经济运行稳定性强。

(二)文化环境青岛啤酒厂最早就是由英、德商人创办,从产生到发展一直都夹杂着国外的文化环境因素,在适应和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渐融于外国文化,两者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

如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

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三)行业分析和竞争者分析1. 行业分析:啤酒企业集中度逐步加强,竞争趋于白热化。

外资携资本优势正在进人中国,未来外部环境处于比较稳定阶段。

啤酒销量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2007 年世界啤酒人均年量为36 升,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年量在100 升以上。

2. 竞争者分析:在国内,除青岛啤酒外,还有燕京啤酒、重庆啤酒、红河光明、兰州黄河、西藏发展等几家以啤酒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青岛啤酒在国内一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所以青岛啤酒还是可以保持其竞争力。

在国外,虽然西欧与美洲每个国家的啤酒品牌程度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样复杂,但青岛啤酒凭着自身的很多特性与优势,可以有很多忠诚的消费者。

(四)青岛啤酒的市场特点1. 人口密度大,消费集中。

2 消费水平差异性强,消费需求多样化,市场机会多。

3. 啤酒消费季节性强。

(五)消费者分析由于历史和文化渊源,东南亚历来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1947 年,青岛啤酒即开始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被誉为中国的“国货精品”。

在东南亚形成了青岛啤酒传统的海外市场,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

青岛啤酒源自于德国人之手,因而与欧洲有着不解之缘。

在拥有相当悠久的啤酒文化和酿造历史的德国,啤酒酿造工艺和啤酒质量都是相当高的。

青岛啤酒管理模式讲稿(PPT66张)

青岛啤酒管理模式讲稿(PPT66张)
供方资格: 通过ISO9000 生产能力 技术开发能力 服务体系 报 价 比 价 议 标 定 标
供方评定方法
(ABC分类法)
1)严格保密,防止各供方联手报价; 2)了解各供方的生产成本,防止其偷工减料,并可随时调整价格,降低采 购费用; 3)了解供方的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防止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接标,造成 供货不及时或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4)改进了原先过多注重供货表现、单纯定期打分的评定方法,实施了对供 方的动态评定,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记录供货情况及经营信息,随时更 新,及时掌握供方经营动态。并增加与供方的双向沟通、“双赢”合作等 管理内容。
251 170
75
61
57
55
53
41
40
39
青岛啤酒泡沫洁白细腻、持久挂杯、 香醇爽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青岛啤酒 1954 年开始出口海外 市场,是中国啤酒出口最早的企业; 至今,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
区,占中国啤酒出口量50%以上。
青岛啤酒自诞生起就在历次国内外大 赛中屡获大奖:
财务管理 体系 责


工艺技术
企业文化
三、管理模式架构分析。
(一)、模式的核心:科学,严格与和谐。 1、 科 2、 严 3、 团 学 格 队 决 管 精 策 理 神
不断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职责,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董事会议事制度 建立健全 法人治理 职能及各项 运行机制
生产过程控制
实施“新鲜度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控制 管理体系,大量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生产,使市场信 息与生产信息有效衔接,实现供应、生产、物流最优化。 建立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运用计算机监控、电
子在线监测和多元诊断等技术,对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质

百年青岛啤酒的国际化之路(一)

百年青岛啤酒的国际化之路(一)

百年青岛啤酒的国际化之路(一)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时,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以一个吉利的证券代码“168”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8月,青啤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并上市了A股股票1亿股,每股发行价6.38元人民币,募集资金人民币63,800万元,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青啤从海内外资本市场拿到了折合人民币总共16亿元的资金,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奠定了雄厚的资本基础。

彭作义时代:大兼并.不过,青岛啤酒最初几年作为境内外两地上市的国际公众公司的优势并未完全发挥,企业的发展也不如人意。

1996年6月在公司大股东的推动下,青啤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具有丰富决策经验和较高决策水平的原青岛市计委主任李桂荣先生出任公司董事长、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的原青岛大洋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作义先生出任公司总经理。

曾经在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商学院进修过的彭作义认为,青啤的问题一是观念滞后,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二是规模太小,不符合现代企业生产营销规律。

他从美国饮食工业的经营方式、超大规模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受到启发,从1997年起为公司制定了“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全新发展战略。

据有关资料统计,90年代中期,当时全国2000多个县中每3个县就有1家啤酒厂,数量多,分布广;其中八成以上的啤酒厂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规模小,产量低,刚刚达到国际上啤酒行业保本的下限;企业间为求生存而不断削价竞争,导致大部分小啤酒厂质量低劣、资金困难、效益很差。

据轻工总会啤酒行业协会调查发现,当时我国啤酒行业亏损企业达40%以上;1996年所调查的20个啤酒企业集中的省市中,有6个省市百家啤酒厂全面亏损,另有30家企业处于停产边缘。

另一方面,至1996年,年产量达20万吨以上企业增至8家,全国啤酒年产量排名前20名的企业合计产量已占总产量26%;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啤酒厂至1997年已逾90家,其数量虽仅占全国啤酒企业总数的14%,产量却占了全国啤酒总产量的30%。

企业生产管理分析青岛啤酒ppt课件

企业生产管理分析青岛啤酒ppt课件

由此引发的问题
• 青啤取得的一些列成就值得我们赞赏,然而,我 们只看到了收获,没有看到付出。
单单2001年这一年,青岛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 亏损己达到7千多万元,青岛需要以高中档市场 所赚的利润去补贴低档市场。青啤在不断收购的 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 及管理费用不断上升,生产能力透过高速度收购 不断提高。虽然青啤产量历年亦有提升,但升幅 较慢。可见过往的急速收购活动对青啤害多于利。
青岛啤酒在兼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涉足低端产品,严重影响青岛啤酒的优雅有品味的中高档 形象
• 过多现金兼并恶化青岛啤酒的财务状况,大大提高了财务 风险存在问题
• 青啤的快速扩张带来了青啤消化、整合兼并企业的难度和 风险存在问题
• 可能导致青岛啤酒百年品牌落入外资手中
青岛啤酒在兼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不要为感情去整合,而要为战略去整合 。
改进措施:
• 1、利用各地中小啤酒企业不景气欲寻求合作伙伴,以及地区政府对 兼并和联合的鼓励和促进,收购、兼并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啤酒企业, 进一步完善生产基地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完善全国的营销网络,实现 市场份额的增加。
• 2、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的合作,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 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尤其是品牌管理水平。
背景简介
青岛啤酒可称中国历史上唯一修成正果的百年品 牌,从93年到03年,通过一系列兼并扩张,实现 了年产量从30万吨到300万吨的飞速发展。但它也 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兼并后的五大冲突困扰:
• 一、低成本战略与领导者战略 • 二、战略理念与战略执行 • 三、归核化与多元化 • 四、内涵式扩张与外延式扩张 • 五、零和博弈与竞合统一 Nhomakorabea 改进措施:

青岛啤酒案例 3-24

青岛啤酒案例 3-24

企业背景青岛啤酒公司创立于1903年,以下简称青岛啤酒。

1993年6月16日公司注册成立,并与同年在香港和上海成功发行上市了H股和A股。

1996年,曾任青岛第二食品厂厂长及青岛大洋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彭作义先生加盟青岛啤酒,出任总经理。

自此实施了长达5年的大兼并战略。

2001年,金志国出任青啤总裁以后,进行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的第一次战略调整,把青啤从“扩张” 阶段带入了为期5年的“整合”阶段。

2006年,经过深入的战略分析,金志国认为整合后的青啤在管理、运营、营销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提升,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实力,所以又提出进入“整合与扩张并举”的发展阶段。

2007年基于对未来竞争形势的分析,公司进行了以优化价值链为主的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公司总部和原有的七个区域营销公司依据公司总体价值链进行专业化分工,成立投资、营销和制造三大中心的一体化运营的管理架构,建立了“结构一体化、资源集约化、分工专业化和执行一致性”的组织体系。

管控模式青啤集团组织架构分为三层,如图4-1所示。

形成集团公司—区域事业部—子公司的三层管理架构。

集团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和资本运作中心;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和区域管理中心;下属子公司则是成本中心和质量控制中心。

图4-1三层管理架构青岛啤酒采用一体化组织管理战略,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总公司负责集团的战略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和企业策划,下设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

如图4-2中上部区域所示。

其中,制造中心负责公司的采购和制造环节,而营销中心负责公司的销售和市场职能。

在资金管理模式上,对营销中心与制造中心采取收支双线的资金链条机制。

营销中心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资金统一由总公司结算中心管理。

制造中心则根据股权投资关系,采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下的资金链机制。

并能对各级子公司实施重大投融资集中管控,对日常资金分散管理。

区域事业部管理,如图4-2中部区域。

青啤:海外市场的价值变现

青啤:海外市场的价值变现
美洲 三足 鼎立 的格 局 。 作 为 中国 啤酒 出 口的主力 ,青 啤的 出 口量 一直 占国 内
品牌 附加值难 以充 分体现 。 用青 啤董事 长金志 国 的话说 就是 : “ 啤所要 的 国 青 际化不 是结 果 的国际化 ,而是追 求在 国际市 场整合 、配 置资 源 ,并 把产 品销售 到全球 。也就 是资本 运作过 程和
这 意 味着青 啤 在东 南亚 能够缩 短物 流链 条 ,提 高产 品 的新鲜 度 ,更 快地 响应 和服 务市场 ;也 意 味着青 啤实
▲朝日啤酒社长荻田伍(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 ( 左) 右边 ) 。
换 手 练兵 从 国 内开始
多 年前 ,青啤 提出 了 “ 手理论 ” ,即先用 “ 换 右 手 ”开拓 国 内市 场 ,用稍 弱的 “ 左手 ”做 国际市 场 ,
纵观 青啤海外市场 的开拓步伐 ,早 在上个世纪 ,他们就
第一种是美 国市场采用的海外代理商机制。早在
3年 前 ,进 军海外 市场 的时候 ,青 啤对海外 市场 不太熟 0 悉 ,完全没 有市 场营销 概念 ,不得不 实行这 种代 理商机
制 。在开拓 海外 市场 的初期 ,它发挥 了一 定的作 用 。在
本化 的收益 是边 际效益 递减 的。在 这里要 区别 两个 概 念 :增 长与 发展 ,二者 处于边 际效 益递减 曲线 上 的不 同位 置 ,投 入与产 出的对 比的差距 比较 大 。 青 啤 的成 长 过 程 很 明显 地 说 明 了这 个 问 题 。
20 年 ,青啤前掌 门人彭作 义意外去世 ,彼时的青 01
市场半径 增大 所导致 的运输 费用会 吞掉一 部分利 润 ,因 此 工厂 所覆盖 的市场 半径有 一定 的范 围。这也 正是世 界 啤酒巨头 在 中国合 资建 厂 、收购 品牌 的主要理 由 。

青岛啤酒企业文化

青岛啤酒企业文化

+
市场型
诚信、和谐
=
开放
海洋文化(蓝) 海洋文化(
1、蓝色--时代之子,是大海的颜色,体现 了国际走向。市场经济是其催生的母床。冷 色调的文化,缺失元素。开放与创新是冷酷 的市场竞争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走国际化 道路的必备文化; 2、市场文化在竞争中也对诚信与和谐有内在 的要求,所以也天然含有诚信与和谐的一些 基因; 3、青啤基于竞争要求必须由生产型文化向市 场型文化转变,因此必须强化开放与创新意 识。
青啤文化(绿) 青啤文化(
1、黄色的黄河文化与蓝色的海洋文化相融合 形成了绿色的青啤文化,这是一种有生命力 的文化;绿色与青啤的传统色相一致; 2、青啤文化既继承了传统,又兼容了时代。 它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溶,如与青岛市的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呼应;与以儒 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代的价值 观相契合; 3、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创新的观念亟待加强, 市场无情,缺失了蓝色,也就减弱了生命的 绿色。
3、青啤文化成长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对封闭, 是典型的生产型文化
公司文化基因公司文化基因-3
诚信、和谐、开放、 诚信、和谐、开放、创新
诚信
诚信是青啤的生存发展之本。 诚信是青啤的生存发展之本。百年青啤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就是诚信,诚信是青啤品牌 的根基,是青啤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的凝聚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坚持以诚 信作为发展的基石,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 诚信是青啤人的品质。“好人酿好酒”,好人的概念就是诚信认真。青啤以诚信的原 诚信是青啤人的品质。 则,做人、做事。 诚信的表现。 诚信的表现。我们要对供应商、经销商讲诚信,我们要通过高精严细的质量要求、合 理的价格、诚实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讲诚信,我们要对政府管理以及执法部门讲诚信, 我们更要对自己的股东和员工讲诚信,从而构建各个环节诚信的架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青啤的国际化之路纽约当地时间2002年10月21日,青岛啤酒和全球最大的啤酒企业安海斯-布希公司(简称“AB公司”)在纽约正式签署了战略性投资协议,青岛啤酒将向AB公司分三次发行总金额为1.82亿美元(约合14.16亿港币)的定向可转换债券,该债券在协议规定的七年内将全部转换成股权,AB公司在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将从目前的4.5%最终达到2 7%,所有的增持均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H股。

消息传出,叫好者有之,质疑者有之。

这一举动到底是金融创新,还是卖身求荣?金志国:掌舵一年敲定全球战略盟友2001年7月,以作风强悍、大肆兼并重组国内啤酒企业著称的青岛啤酒总经理彭作义在海边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青啤香港H股闻讯下跌3个百分点。

失去了有勇有谋的“彭大将军”,人们对青啤充满变数的未来不禁捏了一把汗。

所幸,早在1999年,根据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青啤结合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增加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的比重,在内地上市公司中率先建立了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架构,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面对严峻的突发事件,董事会审慎决策,经过广泛酝酿和提名,最后时任青啤西安公司总经理的金志国先生由于出色的业绩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被破格聘任为青啤公司新任总经理。

上任依始,简单安排好公司的一切事务,金志国一个人悄悄到第一线去摸底调查了两个多月,根据掌握的情况,青啤过去兼并进来的近50个企业中,盈、亏、平最多是各占1/3的比例,“低成本扩张战略”虽然给青啤的未来发展布好了局,但是如何将这个局势做好、做大,还需要相当的努力。

其时中国啤酒业诸侯割据的格局基本形成,青啤、华润、燕京已经成为了第一集团军;哈尔滨、重庆、珠江等企业成了第二集团军。

金志国认为,目前中国的啤酒企业中没有一家、也不可能有一家企业和集团可以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垄断啤酒市场,未来正常的状态是形成5-10个区域性集团。

结合美国七大啤酒厂家占据了95%的美国市场份额,日本四家企业占据了99%的日本国内市场份额的事实,金志国断定,未来中国啤酒市场也不可能出现一支独秀的独赢场面,而必然是多赢的局面。

但是,要在多赢中占据绝对优势,就必须在新一轮国际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啤酒市场时取得“竞合”先机。

对于国际合作伙伴,金志国有一个标准,就是“只和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公司合作”。

中国第一啤酒品牌青岛啤酒和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商A-B公司之间彼此的“爱慕”由来已久。

早在1993年7月青岛啤酒第一个在香港H股上市时,A-B公司就在香港联交所的特批下获得了定向配售的青啤H股4,500万股,占青啤公司总股本的5%。

此后,A-B公司多次和青啤就进一步合作事宜进行过商洽谈判,但由于A-B公司坚持取得控股地位,这不仅与当时我国有关政策不符,也与青啤的发展战略不符,因此双方的合作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

然而中国加入WTO后,面对更加开放的啤酒市场和资本市场,金志国必须加快青啤国际化的脚步。

2002年7月30日,双方在北京签定了结成战略性联盟的排他性协议,10月21日,双方在纽约正式签署了战略性投资协议,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和美国商务部部长唐纳德·伊凡斯出席了签约仪式。

2002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青啤和A-B公司的合作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A-B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其拥有的百威品牌啤酒世界销量第一,产品在10多个国家酿造并在80多个国家销售,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将近50%。

A-B公司年销售额高达150多亿美元,年利润达15亿美元,年销量达1460万吨,占世界啤酒市场分额11%以上。

青岛啤酒董事长李桂荣对双方的合作寄予厚望:“我们选择了一个能够带来新的资源和具备竞争经验的伙伴,以推动中国的啤酒行业在21世纪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AB公司先进市场管理、公司治理模式、生产技术、资金等资源,将使青岛啤酒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大为提高;而青岛啤酒在中国市场拥有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及成功的企业运作经验,也可以使AB公司分享中国经济和啤酒市场高速增长的成果。

”AB公司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Patrick T·Stokes则认为,“这一联盟保证了青岛啤酒为保持和扩大中国啤酒市场领导地位以及增加出口所需要的资源,也使安海斯-布希公司在一个重要的国际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辉煌身世与第一支海外H股青啤从一开始就被进入中国市场的A-B公司相中并不让人奇怪。

翻开青啤的身世,没人不对青啤享誉百年的好名声垂涎三尺。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青岛啤酒厂是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兴建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

这种欧洲风味的啤酒一面世就广受欢迎,1906年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青岛啤酒开始出口至南洋(今东南亚)一带,在海外引起轰动,广大华人、侨胞争相购买,并誉为国货精品。

建国后青岛啤酒保持并发扬了其传统风味和优良品质,工艺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国家和出口量不断增加,“青岛啤酒操作法”已成为了新中国啤酒工业的技术经典。

青岛啤酒也囊括了国家所举办的全国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质桂冠,并多次在海外获得较权威的国际质量大赛的金奖,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不衰。

1 991年青岛啤酒更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为全国啤酒行业唯一获此殊荣者。

国家体改委1992年9月批准青岛啤酒作为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

在青岛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一年的改制、重组以及上市筹备工作,青啤成为第一家来自中国内地的按国际惯例改制并在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

从1993年6月29日到7月2日短短七天的认购时间里,尽管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的国营企业所知不多,但青岛啤酒在海外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口碑加上港公关顾问的成功推介,使广大投资者对其趋之若骛,青岛啤酒获超额认购110.5倍,进账达港币851.8亿元。

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时,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以一个吉利的证券代码“168”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8月,青啤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并上市了A股股票1亿股,每股发行价6.38元人民币,募集资金人民币63,800万元,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青啤从海内外资本市场拿到了折合人民币总共16亿元的资金,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奠定了雄厚的资本基础。

彭作义时代:大兼并不过,青岛啤酒最初几年作为境内外两地上市的国际公众公司的优势并未完全发挥,企业的发展也不如人意。

1996年6月在公司大股东的推动下,青啤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具有丰富决策经验和较高决策水平的原青岛市计委主任李桂荣先生出任公司董事长、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的原青岛大洋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作义先生出任公司总经理。

曾经在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商学院进修过的彭作义认为,青啤的问题一是观念滞后,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二是规模太小,不符合现代企业生产营销规律。

他从美国饮食工业的经营方式、超大规模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受到启发,从1997年起为公司制定了“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全新发展战略。

据有关资料统计,90年代中期,当时全国2000多个县中每3个县就有1家啤酒厂,数量多,分布广;其中八成以上的啤酒厂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规模小,产量低,刚刚达到国际上啤酒行业保本的下限;企业间为求生存而不断削价竞争,导致大部分小啤酒厂质量低劣、资金困难、效益很差。

据轻工总会啤酒行业协会调查发现,当时我国啤酒行业亏损企业达40%以上;1996年所调查的20个啤酒企业集中的省市中,有6个省市百家啤酒厂全面亏损,另有30家企业处于停产边缘。

另一方面,至1996年,年产量达20万吨以上企业增至8家,全国啤酒年产量排名前20名的企业合计产量已占总产量26%;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啤酒厂至1997年已逾90家,其数量虽仅占全国啤酒企业总数的14%,产量却占了全国啤酒总产量的30%。

正是在这种内外夹击之下,我国众多中小啤酒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行业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

1997年下半年开始,青啤尝试对青岛附近的平度与日照地区两家啤酒厂进行收购兼并。

一举成功后,他们借助山东省政府关于组建大企业集团的优惠政策,利用国内啤酒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以“一统鲁啤”为抓手,对愿意加入青啤旗下的山东地区啤酒厂逐一实施资产重组。

从1998年起,青啤跨出了向外省市购并与扩张的步伐。

短短3年中,其扩张范围北到黑龙江,南及广东深圳,西至湖北、陕西,东至上海、江苏。

尤其进入2000年,青啤开始连连收购兼并外资在中国控股的“洋啤”企业,从广东的“皇妹”、澳大利亚“富士达”旗下企业,到“上海啤酒” 马来西亚亚洲啤酒公司投资和上海“嘉士伯”,再到美国亚洲投资公司在北京“五星”、“三环”的股份,尽入青啤囊中。

至2002年底,青岛啤酒已在全国各地收购兼并了43家啤酒生产厂,完成了全国性市场布局,抢先占据了东部沿海地区及京、沪、粤等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制高点,啤酒年产销量已由上市初期的28万吨增至2002年的301万吨,总资产也由上市初的26亿元增至目前的90亿元,国内市场份额也由当时的不足2%增至2002年的12.8%。

轮回:民族品牌或者国际品牌经过前几年急风暴雨般的并购,青啤在全国17个省市已拥有48家啤酒生产厂和3家麦芽生产厂。

金志国上任之后,青啤适时调整了发展战略,2002年一年仅并购了2家企业,系统整合和海外拓展成为青啤新的发力点。

对内,青啤把并购来的40多个企业组成8个集团军,形成一个稳定有力的全国市场布局,和世界知名的软件提供商达成合作,引入ERP系统,以现代技术为纲,全面对青啤的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最终目标是实现集团一张‘网’,一个账号。

对外,金志国构筑了一个国际市场的三角架构,加大美洲、欧洲、东南亚三大市场的营销力度,突破一点,带动全局。

2002年4月,利用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经过精心准备的青啤在第一时间进入了中国台湾地区。

2002年青啤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31%。

金志国的目标十分清晰,“要将青啤建成具有超强实力的国际化啤酒集团。

”具体目标就是在2005年啤酒产销量力争达到500万千升,2010年力争达到800万千升,同时继续调整产品品牌结构,使青岛主品牌的产销量提高至占总产量的40%以上。

最后敲定和世界第一啤酒巨头A-B公司的合作,借助A-B公司的经验、管理和渠道,青啤的国际化步伐无疑将进一步加快。

100年前,青啤诞生的时候,她就是一个跨国企业,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的特质原料酿造了一个百年佳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