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市场营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产品策略)
第六章产品策略
第一节产品组合策略
一、产品整体概念(见表3-6-1)
表3-6-1 产品整体概念
二、产品分类
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分类,产品可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渴求物品四类。
如表3-6-2所示。
表3-6-2 产品分类
三、产品组合策略(见表3-6-3)
表3-6-3 产品组合策略
度、长③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规格。
b.企业的高档产品受到激烈的竞争,必须用侵入低档产品市场的方式
类现代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必须对产品大类实施现代化改造。
第二节服务策略
1960年,AMA最先给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
一、服务的分类(见表3-6-4)
表3-6-4 服务的分类
系(即连续的还是间断的以及是②连续性、非正式关系的服务。
二、服务的特征(见表3-6-5)。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四章决策1.4.1 复习笔记第一节管理就是决策一、管理职能与决策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管理行为,都有一个可分解的决策过程。
表4-1 管理职能与其中的决策问题二、“决策人”的管理模式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按照关于人的假设对管理理论作了如下分类:(1)“机械人”模式把组织成员看作是进行一定作业的生产工具——机械。
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令、进行作业,在解决问题时并不发生什么作用。
(2)“动机人”模式认为组织成员不是机械而是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要求、动机和目的而劳动的。
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而进行合作的动机是劳动生长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决策人”模式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对未来预测的困难性以及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替代方案,因此,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决策的“决策人”模式才是更现实的合理模式。
“决策人”模式是把下述的决策方面的心理学因素作为其行动的基础的:①学习。
人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采取试验的方法,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推断,对特定的选择将产生的结果作出估计;②记忆。
把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收集的信息以及从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储存起来,以便在发生同类问题时用来作出新的决策的参考依据;③习惯。
它是帮助符合目的的行动方式持续下去的重要途径,具有“从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范围内排除情况反复”的作用。
第二节决策的过程和准则一、决策过程1.收集信息阶段(信息活动)收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组织内部的有关信息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据。
2.拟订计划阶段(设计活动)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第一阶段所搜集到的信息,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3.选定方案阶段(抉择活动)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4.对已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审查活动)决策过程还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效果等八个阶段。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1.2.1 复习笔记第一节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一、个体假设1.个体假设的意义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
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的方式和效果。
对人自身的认识或假设是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由独立的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管理学原理首先要回答独立的个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纽带或机理结合为团体。
由个体到整体的环节,是组织管理理论最基本的环节。
2.传统的看法(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2)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指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个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的,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3)管理人假设管理人:遵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作出最优的决策,而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上述各种假设,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
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即“复杂人”。
但如果把个体当作一种多因素的复杂人对等,组织管理问题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明确选择个体的有关特征为依据,是一种较为适当的选择。
3.必须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管理学研究人的什么;人的需求结构如何;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有哪些;人的理性能力有无限度,限度何在等。
巴纳德关于个体是由物的、生物的、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个体的看法,包含了对个体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从本质上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性制约。
因此,管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对人的理性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财务管
第四章企业筹资方式4.4.1 复习笔记第一节筹资的基本问题一、企业筹资的有关概念企业筹资,就是公司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
1.筹资渠道筹资渠道又称为资金来源渠道,是指筹措资金的方向与通道,体现资金的来源与供应量。
认识和了解筹资渠道及其特点,有助于公司充分拓宽和正确利用筹资渠道,筹集到公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本数额。
我国目前的筹资渠道主要有:(1)国家财政资金吸收国家财政资金在过去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获取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尽管国家财政资本在公司自有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将仍然是属于基础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的公司资本的重要来源。
(2)银行信贷资金银行对企业的各种贷款,是各类公司重要的资本来源。
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
政策性银行为特定企业(公司)提供政策性贷款,其主要目的不是盈利。
银行信贷资金有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存款等财力雄厚的经常性资金来源,且贷款方式灵活多样,能够较好地满足各类公司的多样化资本需求。
(3)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
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承销、物资和资金的融通、信贷资金的投放等金融服务。
这些机构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为一些企业提供资金或服务。
在我国,虽然目前这种筹资渠道的财力比银行要小些,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公司理财人员努力去开发,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筹资渠道。
(4)其他企业资金一些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部分暂时闲置的资金,有时,出于一定目的,公司间往往也会相互投资。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购销业务可以通过商业信用方式来完成,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债务人对债权人的短期信用资金占用。
企业间的相互投资和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其他企业资金也成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全国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大纲重点整理精品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重点整理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单选题)P22-23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二、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重大影响,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P24法约尔认为经营包括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
其中六种经营活动包括: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财务活动(资金得到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物和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多选题)P24三、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P231、马克斯·韦伯:官僚制(通过职务与职权来实现管理职能的手段)、科层制、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最适合于企业组织发展需要的组织类型和基本管理精神,成为各类大型组织的“理想模型”,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法理的基础之上。
“组织理论之父”(单选题)2、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P25(1)权威的基础组织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将由个人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实施管理。
P25(2)官僚制的特征(3)官僚制的优越性(多选) P25个人与权利相分离;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第二节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①巴纳德在管理理论上的主要思想是: P26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职能理论。
(多选题)②管理人员有三方面的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管理学
第七章人员配置1.7.1 复习笔记第一节人员配置概论人员配置,即有关管理人员的安排、配合、选拔、培养和考核的管理工作。
一、人员配置的重要性1.人员配置概述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员配置包括拟定组织工作计划、选拔、储备、任用、调动、考核评价、培养训练等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环节和工作,因而可以视其为一个职能系统。
人员配置系统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统一于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之中,成为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人员配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1)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企业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适当选拔、配备和使用人员,可以充分挖掘每个职工的内在潜力,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适才适能,人尽其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
(2)有效发挥组织结构功能人员的配备尽量适应各类职务的性质要求,使各职务应承担的职责得到充分履行,组织设计的要求才能实现,组织结构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3)提高群体质量,形成最佳工作组合群体是企业的基本构成单位。
通过人员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群体质量,促进成员关系的协调一致,发挥互补优势,减少因互斥而造成的损耗,增强群体的活动效率。
(4)强化管理职能,完善企业管理系统管理人员的配置是企业人员配置的核心和关键。
合理选择、任用和培养管理人员,把素质好、能力强、能胜任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到各级管理岗位上,进而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管理人才队伍,可以促进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推动企业管理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二、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是合理配置企业各类人员的依据和基础工作,具体包括工作系统分析、人力资源计划、人事工作计划等内容。
同等学力申硕《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专业知识部分-教育管理学第一章至第五章【
教育管理学第一章绪论1.1课后习题详解1.试述教育管理的特征。
答:教育管理是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
教育管理的特征一般有:(1)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
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时感到很难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这一点与企业有明显的不同。
(2)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
(3)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4)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
教学人员往往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故教育管理者是在与一群并非十分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打交道。
(5)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的评价,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相比要复杂得多。
(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教育的这一特点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2.试分析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1)研究对象①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是学校,所以学校管理成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②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其他问题。
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教育和管理过程要受到社会各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家长等的影响。
此外,学校的管理也不是学校行政人员所能随意安排的,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
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就必须研究其他相关问题,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
(2)研究范围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前者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后者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七章战略控制与组织结构2.7.1 复习笔记第一节企业战略控制一、战略控制的性质1.战略控制的必要性战略控制是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使战略实施结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计划的必要手段。
2.战略控制的基本原则(1)领导与战略相适应;(2)组织与战略相适应;(3)执行计划与战略相适应;(4)资源分配与战略相适应;(5)企业文化与战略相适应;(6)战略具有可行性;(7)企业要有战略控制的预警系统;(8)严格执行完整的奖惩制度。
3.战略控制的特点(1)企业战略活动必须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因而控制具有开放性。
(2)战略控制是企业高层管理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的总体控制。
(3)战略控制所依据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而不是战略计划本身的目标。
(4)战略控制要使战略计划保持稳定性,又要具有灵活性。
(5)战略控制根据企业的效益,客观地评价与衡量战略行为的正确性。
4.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人员既是执行战略控制的主体,又是战略控制的对象。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使战略实施获得预期效果,企业首先选择或培训能胜任新战略实施的领导人;其次,改变企业中所有人员的有关行为习惯,使之适合于新战略的要求。
(2)组织这是指企业的人事系统、权力与控制结构、领导体制及方式等等。
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其组织结构通常要进行调整。
否则,企业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准则等的系统,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如何加以诱导利用,使之利于战略的实现,是战略控制中的难点。
二、战略控制的类型完善的控制可以通过避免一些行为问题,或者通过运用其他的控制类型来实现。
下面重点介绍四种主要的控制类型。
1.回避控制问题在许多情况下,管理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避免不合适的行为发生,从而达到避免控制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有:(1)自动化;(2)集中化;(3)与外部组织共担风险;(4)转移或放弃某种经营活动。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四章企业业务层竞争战略2.4.1 复习笔记第一节基本通用竞争战略一、战略与竞争优势产生竞争优势的条件:具有抵御竞争者挑战的实力并且赢得顾客。
竞争战略考虑因素:竞争的手段;目标市场的状态。
二、几种通用竞争战略根据寻求优势的类型和目标市场的特征,可以分为几种通用竞争战略:1.低成本领先战略(1)实现条件①比竞争对手实现更低的成本价格。
②能持续降低成本。
(2)取得成本优势的方法①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低成本地运作价值链活动;②附加从购买者角度看待的价值重构价值链。
a.控制生产成本的基本方式:实现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实现学习和经验曲线效应;管理主要资源投入的成本;考虑价值链中各种活动之间的连接;寻求与其他业务单位的共享机会;比较垂直一体化与外包;评估先发者的优势与劣势;控制能力效用的比率;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运作方式。
b.重构价值链的基本方式:放弃传统的商业做法,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或Internet;利用直接营销的形式;简化产品设计;转向更为简单、更低资本密集、更柔性化的技术和流程;剔除高成本的原材料;将设备放置在更接近于供应商或顾客的地方;放弃为所有顾客服务的做法,只集中在有限的产品或服务;核心业务流程的再造。
(3)低成本提供者的特征所有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活动;要有一个促进持续成本降低的计划;要有详细、严格的预算审查流程和制度。
(4)实施低成本战略的最佳时机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产品是标准化的或能从供应商轻易得到;较低的产品转换成本;购买者规模大并且具有强大的谈判力;产业潜在进入者能用低价格吸引顾客建立市场。
(5)低成本战略的陷阱价格降得过低,限制了企业的盈利率提高;过于强调降低成本而忽视技术突破,使得成本降低竞争激烈,或者使过去用于降低成本的投资与经验积累丧失;这种战略最致命的缺陷是容易被模仿。
2.差异化战略(1)差异化战略的实质整合各种差异化的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找出差异化的方法,为购买者创造价值,而这些方法不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找到或轻易模仿;为实现差异化而增加的投入不应比价格提高而带来的收益多。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第六章组织1.6.1复习笔记第一节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为确立分工协作的基本框架,必须确定分工关系、部门化、权限关系、沟通与协商和程序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工关系1.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利益(1)分工可以使各种工作简单化,这在现场作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由于从事专业化的工作,使得每一个工人都能掌握专业化的操作技能。
2.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1)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化;(2)分工会阻碍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能力;(3)专业化会助长组织内部的冲突。
组织结构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权衡分工的利弊,决定组织分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务。
分工离不开协作,缺乏协作的分工是危险的。
协调分工的方法很多,市场协调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协调借助的是看不见的手,而组织中的协调则以看得见的组织系统为手段。
二、部门化1.组织层次组成部门是组织协调的第一个方法。
通常是给每一个团体安排一个管理者,由其全权负责,统一协调团体内的所有工作。
这种团体就称部门或组织单位。
大型化组织通常采用横向的多维式部门结构。
首先,由几个人或职务组成一个小团体,而这个团体又归属于另外一个更大的部门,如此不断递进,便形成组织层次。
2.管理幅度受认识和情报处理能力的制约,管理者直接有效地协调下属人数有一个客观的限度,称之为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会受到管理者的能力、被管理者的训练水平、工作性质和内容、控制手段等因素影响。
管理幅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最佳管理幅度因企业、因人而异。
管理幅度的有限性导致了组织层次的产生,进而又产生了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就是部门化。
3.部门化的两个问题(1)部门规模的大小或组织层次的多少①缩小管理幅度,会增加管理层次,使组织呈狭长形态。
狭长型组织有利于强化统一管理,但会增加管理者人数;②扩大管理幅度,会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呈扁平形态。
扁平型组织虽然会减少管理者人数,缩短信息传递路线,但存在协调困难、易于失控的缺点。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战略管理理论)
第一章战略管理理论
第一节战略的基本概念一、企业使命(见表2-1-1)
表2-1-1 企业使命
⑤利益群体。
企业管理者还必须充分地重视企业内、外部利益群体和个人合理要求。
二、企业目标(见表2-1-2)
表2-1-2 企业目标
三、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见表2-1-3)
表2-1-3 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
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企业战略管理的维度(见表2-1-4)
表2-1-4 企业战略管理的维度
用特定战略。
战略的背景是指战略过程和战略内容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实行,战略
第二节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见表2-1-5)
表2-1-5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二、探讨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的意义(见表2-1-6)
表2-1-6 探讨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的意义
第三节企业战略的层次
一、总体战略(见表2-1-7)
表2-1-7 总体战略。
2023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真题及详解
2023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请从A、B、C、D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工人是()。
A、经济人B、理性人C、社会人D、自然人2、在组织生活中,个体两个最基本特征是()。
A、动机和需求B、行为和需求C、行为和学习D、学习和动机3、以下对核心能力描述错误的是()。
A、核心能力一经确定,其他企业无法模仿B、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来自企业的核心能力C、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强大的研发能力D、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单项能力4、某知名品牌羽绒服公司,针对18岁以下的孩童和XX动漫联名推广一款在衣服上印制卡通图案的羽绒服,这是采用了()。
A、低成本战略B、差异化战略C、集中化战略D、蓝海战略5、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多少来进行细分消费者市场,被称为( )。
A、人口细分B、心理细分C、行为细分D、地理细分6、企业给那些当场付清货款的顾客以一定的减价,被称为()。
A、数量折扣B、功能折扣C、现金折扣D、季节折扣7、高尔夫俱乐部联合基金公司向其会员销售金融理财产品的方式,是()。
A、交易营销B、间接营销C、直接销售D、交叉销售8、某企业销售收入40000元,税后净利3200元,总资产周转率0.8,权益乘数1.5,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为()。
A、6.4%B、15%C、9.6%D、1.2%9、可转换债券正确的是( )。
A、可转债可以强制转股B、可以强制赎回C、发行初期资本成本较低D、可随时赎回10、()的股票当天开盘价与前一日的收盘价相差每股股利。
A、除息日B、股利发放日C、股权登记日D、股利宣告日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请从A、B、C、D、E中选择所有你认为正确的答案)1、战略管理的层次包括()。
A、职能层次B、网络层次C、企业层次D、部门层次E、业务层次2、股东的义务主要包括以下()。
A、向公司提供资金B、增持公司股票C、参与股东会议D、承担公司亏损E、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3、在企业组织中,领导的外在权力具体表现为()。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考试分
第一部分考试分析一、报考指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非全日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保证我国学位授予的总体质量、规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而设立的国家水平考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
这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申请人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及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并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1.报名条件报名参加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生,必须是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审查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即考生应具备以下资格:(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2)本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有关材料已提交学位授予单位,并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被确定具有申请硕士学位资格;(3)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试(包括外国语考试)。
2.报名时间考试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办法。
报考者在网上报名规定时间内,登陆有关省级主管部门指定的网站,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持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通过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资格审查表》(简称《考试资格审查表》)到指定地点现场照相、缴费、确认报名信息。
网上报名时间为3月中、下旬。
各省级主管部门确定所辖考区网上报名具体时间和网址后,于3月6日之前传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心”汇总后于3月9日在“中心”网站()向社会公布。
现场确认时间原则上在每年3月底,各省级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确定具体现场确认时间,并在网上报名阶段告知考生。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企业战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2.2.1 复习笔记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因此,宏观环境分析又简称为PEST分析法。
宏观环境分析的意义在于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一、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
(1)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国家权力机构、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式。
(2)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执法机关等因素。
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2)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三、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的社会中的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其中,人口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企业经营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四、技术环境技术环境不仅包括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第二节产业环境分析产业是指一组生产的产品非常相似、可以相互替代的企业的集合。
在战略分析中,产业环境分析的要点是对产业内竞争程度的评估。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种力量模型是最具代表性并被广泛应用的产业竞争分析框架。
按照波特的理论,一个产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这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
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第二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1.1复习笔记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早期的管理思想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
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主要表现在:(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
(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从1880年起,泰罗(FrederickTaylor,1856—1915,美国)为了改进管理,开始试验和研究,逐步形成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罗制”的管理理论和制度。
泰罗制的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即适合于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4)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蛋糕”做大。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
(8)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
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科学分析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三、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后来的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最新全国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大纲重点整理(精品笔记)汇编
3、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 P200 (简述)******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名词解 释)******* 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 系,规定企业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动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 优势。4、企业战略管理的维度 P202 (1)战略管理的层次和内容 P202 战略管理的内容是指战略的
3、企业的核心能力 P216***** 所谓核心能力,就是企业在具有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能力。经营中做得比别人好的能力 4、(学苑教育总结)核心能力的4个特点:用户价值;独特能力;能力可派生;持久性。 5、(学苑教育总结)如何培养核心能力? ①市场层面:核心业务、服务、产品; ②技术层面:员工吸收新技术能力、开发合成能力是否强?技术创新是否强? ③管理层面:保护能力,发展能力。 第二节价值链分析
①客户方面,管理者们确认了组织将要参与竞争的客户和市场部分,并将目标转换成一组指标,如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客 户留住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活利水平等。营销 ①内部经营流程方面,管理者需关注对客户满意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 些内部流程,并为此设立衡量指标。行政 ②学习与成长方面确认了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的业绩而必须进行的对未来的投资,包括 对雇员的能力、组织的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衡量。人力 ③财务方面,列示了组织的财务目标,并衡量战略的实施和执行是否在为最终的经营 成果的改善作出贡献。财务投资筹资营运分配 三个利益相关者:股东、客户、员工 7种分析工具: 外部环境:宏观环境PEST;产业五力模型;竞争者分析。 内部环境:企业资源分析;价值链;SWOT;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平衡计分卡。 第四章企业业务层竞争战略★★★ 第一节基本通用竞争战略 2、三种通用竞争战略 P232 (★★★★★2015案例分析)********** (1)低成本领先战略******** 低成本战略含义:企业在价值链上最低限度地降低成本,使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使企业和顾客受益于 这种低成本战略。(降低成本,成本低于对手,顾客受益) 低成本战略实现条件?(更低,持续更低) 比竞争对手实现更低的成本价格;能持续降低成本。 低成本战略优势:规模经济效益,进入壁垒,防止威胁,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笔记整理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笔记整理一、名词解释1、企业使命——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它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以及企业试图满足的顾客基本需要。
企业使命包括企业目的、企业定位、企业理念、公众形象、利益群体五个部分。
2、企业目标——是在企业目的的总框架中,为企业和职工提供的具体方向,有自己的完成时间。
包括战略目标、长期目标、年度目标三个层次。
3、战略目标——是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管理绩效的目标。
4、企业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5、经营范围——经营范围是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又称为企业的定域。
6、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过去和目前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
资源配置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程度,因此资源配置又称为企业的特殊能力。
7、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和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
8、协同作用——是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的结果。
9、总体战略——又称公司战略,是企业战略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根据企业的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领域,合理配置企业竞争所必须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经营范围和资源配置是总体战略的主要构成要素。
10、单位战略——又称经营战略。
是战略经营单位、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战略。
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为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
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1、职能部门战略——又称职能层战略。
是企业内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可以使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本职能部门的责任和要求,有效运用各方面的经营职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
全国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大纲重点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重点整理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单选题)P22-23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二、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具重大影响,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P24法约尔认为经营包括六种经营活动和五大管理职能。
其中六种经营活动包括:技术活动(生产)、商业活动(交换)、财务活动(资金得到筹集、控制和使用)、安全活动(财物和人身的安全)、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多选题)P24法约尔贡献:14条管理原则 P24三、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P231、马克斯·韦伯:官僚制(通过职务与职权来实现管理职能的手段)、科层制、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最适合于企业组织发展需要的组织类型和基本管理精神,成为各类大型组织的“理想模型”,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法理的基础之上。
“组织理论之父”(单选题)2、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P25(1)权威的基础组织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将由个人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实施管理。
P25(2)官僚制的特征(3)官僚制的优越性(多选) P25个人与权利相分离;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第二节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一、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①巴纳德在管理理论上的主要思想是: P26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人员职能理论。
(多选题)②管理人员有三方面的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产品策略
3.6.1 复习笔记
第一节产品组合策略
一、产品整体概念
产品: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
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
1.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2.有形产品
有形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
如果有形产品是实体物品,则它在市场上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水平、外观特色、式样、品牌名称和包装等。
3.附加产品
附加产品是指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售后服务等。
附加产品的概念来源于对市场需要的深入认识。
美国学者西奥多·莱维特曾经指出:“新的竞争不是发生在各个公司的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发生在其产品能提供何种附加利益。
”
二、产品分类
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分类,产品可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渴求物品四类。
表6-1 产品分类
三、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组合: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
其中,产品大类(又称产品线)是指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或经由同种商业网点销售、或同属于一个价格幅度)的一组产品;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1.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性
(1)产品组合的宽度,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
(2)产品组合的长度,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所包含的产品项目的总数;
(3)产品组合的深度,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规格;
(4)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相关程度。
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宽度,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特长,使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资源、技术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营效益。
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长度和深度,可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以招徕、吸引更多顾客。
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则可以提高企业在某一地区、行业的声誉。
2.产品组合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
①拓展产品组合的宽度。
即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一条或几条产品大类,扩大经营产品范围;
②加强产品组合的长度。
即在原有产品大类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
(2)缩减产品组合
当市场不景气或原料、能源供应紧张时,缩减产品反而可能使总利润上升。
因为从产品组合中剔除了那些获利很小甚至亏损的产品大类或产品项目,使企业可集中力量发展获利多的产品大类和产品项目。
企业的产品大类不断延长的原因:
①生产能力过剩迫使产品大类经理开发新的产品项目;
②经销商和销售人员要求增加产品项目,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③产品大类经理为了追求更高的销售和利润增加产品项目。
(3)产品延伸
指全部或部分地改变公司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具体做法有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和双向延伸三种。
①向下延伸。
指企业原来生产高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低档产品。
企业采取这种策略的主要原因:
a.企业发现其高档产品的销售增长缓慢;
b.企业的高档产品受到激烈的竞争,必须用侵入低档产品市场的方式来反击竞争者;
c.企业当初进入高档产品市场是为了建立其质量形象,然后再向下延伸;
d.企业增加低档产品是为了填补空隙,不使竞争者有隙可乘等。
企业采取向下延伸策略时会遇到的风险:
a.有可能使名牌产品的形象受到损害;
b.有可能会激怒生产低档产品的企业,导致其向高档产品市场发起反攻;
c.企业的经销商可能不愿意经营低档产品。
②向上延伸。
指企业原来生产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生产高档产品。
主要理由:
a.高档产品畅销,销售增长较快,利润率高;
b.企业估计高档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者较弱,易于被击败;
c.企业想使自己成为生产种类全面的企业等。
采取向上延伸策略要承担一定风险:
a.可能引起生产高档产品的竞争者进入低档产品市场,进行反攻;
b.未来的顾客可能不相信企业能生产高档产品;
c.企业的销售代理商和经销商可能没有能力经营高档产品。
③双向延伸。
即原定位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大类的
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扩大市场阵地。
3.产品大类现代化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都很恰当,但产品大类的生产形式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必须对产品大类实施现代化改造。
产品大类现代化决策首先面临的问题:
是逐步实现技术改造,还是以最快的速度用全新设备更换原有产品大类。
(1)逐步现代化可以节省资金耗费,但缺点是竞争者很快就会察觉,并有充足的时间重新设计它们的产品大类。
(2)快速现代化决策虽然在短时期内耗费资金较多,却可以出其不意,甚至击败竞争对手。
第二节服务策略
1960年,AMA最先给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
一、服务的分类
1.根据服务活动的本质(即服务活动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以及服务对象是人还是物)划分
(1)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
(2)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
(3)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
(4)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
2.根据服务机构同顾客之间的关系(即连续的还是间断的以及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划分
(1)连续性、会员关系的服务;
(2)连续性、非正式关系的服务;
(3)间断的、会员关系的服务;
(4)间断的、非正式关系的服务。
3.根据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提供者选择服务方式的自由度大小以及服务本身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划分
(1)服务过程比较标准化,但服务提供者和顾客的选择余地都较小的服务;
(2)能使每个顾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但服务提供者对服务方式的选择自由度却很小的服务;
(3)服务提供者的选择余地较大,但难以满足单个顾客的需求的服务;
(4)使顾客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服务提供者也有发挥的空间的服务。
4.根据服务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进行划分
(1)需求波动较小的服务;
(2)需求波动幅度大而供应基本能跟上的服务;
(3)需求波动大并会超出供应能力的服务。
5.根据服务推广的方法划分
(1)顾客在单一地点主动接触服务机构;
(2)服务机构在单一地点主动接触顾客;顾客与服务机构在单一地点远距离交易;
(3)顾客在多个地点主动接触服务机构;
(4)服务机构在多个地点主动接触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