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章第1节课时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12.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是生物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拓展与延伸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与细胞膜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组成、细胞膜的功能以及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细胞结构有关联。学生已经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对细胞结构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进一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打下基础。
7.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是生物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拓展与延伸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与细胞膜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8.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是生物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拓展与延伸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与细胞膜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9.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是生物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拓展与延伸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与细胞膜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加深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探究:制作细胞膜模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制作细胞膜模型。
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材料、设计模型、制作模型、展示模型。
通过制作模型,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2. 知识应用:细胞膜的功能与应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细胞膜功能的资料,了解细胞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讨论细胞膜的功能,如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调节等,并探讨细胞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药物输送等。
通过知识应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拓展思考: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讨论为什么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通过拓展思考,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前,应充分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小组内成员应积极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作业;3. 作业完成后,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总结报告,总结小组的探究成果和收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知识应用能力等;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教师和小组的评价,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2. 学生将作业中的收获和体会与同学分享,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2.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3章第1节铁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作业(1)
第1课时 铁单质、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知识点一 铁的单质1.( )A .氯水B .稀硫酸C .硫酸铜溶液D .氢氧化钠溶液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A .Fe ――→Cl 2加热FeCl 3B .Fe ――→S 加热FeS C .Fe ――→盐酸常温FeCl 3 D .Fe ――→H 2O (g )高温Fe 3O 4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Fe 在过量O 2中燃烧生成Fe 2O 3B .Fe 与少量的Cl 2发生反应生成FeCl 3C .Fe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D .Fe 在氧气中燃烧需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沙子,以免炸裂集气瓶4.(多选)下列反应中,能置换出铁的是( )A .Cu 和FeSO 4(溶液)B .Na 和FeSO 4(溶液)C .C 和Fe 2O 3(高温)D .Zn 和FeSO 4(溶液)5.下列关于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中有氢气产生B .此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C .生成的铁的化合物中铁全部呈+3价D .该反应中水作氧化剂知识点二 铁的氧化物6.于铁矿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 3O 4B .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与铁锈的主要成分相同C .黄铁矿与磁铁矿的主要成分相同D .磁铁矿粉末溶于盐酸后,溶液中含有三价铁离子7.某钢铁厂附近居民经常受到该厂产生的红棕色烟雾的困扰。
据你估计这一空气污染物中可能含有()A.Fe粉尘B.FeO粉末C.Fe2O3粉尘D.Fe3O4粉尘8.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制造指南针的磁性物质是()A.Fe3O4B.Fe2O3C.FeO D.Fe9.(多选)有关铁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Fe3O4是黑色晶体,该晶体中每三个铁原子中有2个显+3价,1个显+2价B.FeO、Fe3O4、Fe2O3都能与稀H2SO4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都是碱性氧化物C.FeO不稳定,空气中受热易转化为Fe2O3D.Fe2O3俗称铁红,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10.“秦砖汉瓦”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学习,加深对DNA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提升其生物科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复习巩固:学生需复习课堂所学的DNA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遗传功能,并完成相关概念的填空练习和选择题练习。
2. 实验设计: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DNA的某些基本特性,如DNA的稳定性、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实验设计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步骤、预期结果及安全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阅读提供的关于DNA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应用的实际案例(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分析DNA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和汇总课堂所学的关键知识点,形成条理清晰的课堂笔记,以加深记忆。
三、作业要求1. 复习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DNA的相关概念和结构,并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填空和选择题。
2. 实验设计部分:- 实验设计需有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颖的实验思路。
- 实验步骤需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明确表达实验过程。
- 安全注意事项需全面考虑,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3. 案例分析部分:- 学生需仔细阅读案例,理解DNA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
- 分析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能够准确阐述DNA的应用和意义。
4. 课堂笔记整理部分:- 笔记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便日后复习。
- 可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DNA相关概念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设计创新性:评价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4. 课堂笔记整理:评价学生笔记的条理性和重点突出程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高中生物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
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A 级·基础达标练一、选择题1.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解析:磷脂分子有“头”和“尾”,只表示其亲水性不同,“头”部是亲水基团,“尾”部是疏水基因,与膜的流动性无关,膜的流动性是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运动引起的,A、C错误,D正确;蛋白质分子能运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
2.(2020·某某模拟)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C )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解析:罗伯特森以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3.(2018·某某省实验中学期中)如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亲水性B.c指磷脂分子的疏水性“头”部C.糖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侧均匀分布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解析:磷脂分子的“尾”部是疏水的,A错误;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B错误;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外侧有分布,C错误。
4.下列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B.使细胞内的物质不能流失到细胞外,细胞外物质也不能进入C.相邻细胞的信息交流是靠细胞直接接触来完成的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解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排出;相邻细胞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体液运输的间接方式、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方式、通过细胞间形成通道的方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捕食关系 B.种间竞争关系C.寄生关系 D.气候、降水等的变化2.陆游的名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并不适用于广东,而“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则真实反映了广东农业生产实际。
导致这一情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水C.空气 D.土壤3.[2023·新疆乌鲁木齐八中校考期末]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B.温度是影响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C.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死亡的原因是光照不足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4.[2023·江西临川一中校联考开学考试]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B.相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间的密度差异与自身特性有关C.影响上述三种植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光照D.除郁闭度外,气温、干旱等因素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5.(不定项)气候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超出种群忍受范围的环境条件可能对种群产生灾难性影响,影响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迁移和散布,甚至会导致局部种群的毁灭。
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案例是( )A.蚜虫往往在干旱年份大量繁殖,大雨之后剧烈减少B.某种太阳鱼,在遇到过多的同种太阳鱼卵或幼鱼时,就会将它们吃掉C.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某些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与降雨量有着直接关系D.食物不足时,雌性松鼠有20%~30%不繁殖,繁殖者年产仔量明显减少6.直接影响草原上某种羊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有( )①草②阳光③空气④狼A.①② B.②④C.①④ D.③④7.[2023·山西阳泉高二统考期末]一般来说,影响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生物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有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如图表示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模拟的是艾弗里实验B.从d中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可能是R型细菌自身变化而来C.从d中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可能是死亡的S型细菌“死而复生”D.该实验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该实验模拟的是格里菲思实验,A项错误;b实验否定了从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是R型细菌自身变化而来的可能,B项错误;c实验否定了从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是死亡S型细菌“死而复生”的可能,C项错误;该实验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项正确。
]2.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4 B.1、3和4C.2、3和4D.1、2、3和4D[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三支试管中的R 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
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部分R型细菌发生转化,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3.(不定项)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B.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C.二者均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处理并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D.体外转化实验是在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ABD[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A正确;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把DNA和蛋白质分开,C错误;体外转化实验是在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D正确。
]4.如图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1)该实验是______________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
《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1. 理解植物生长素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掌握生长素发现历程的主要实验方法和结论;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围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内容如下:1. 预习内容:学生需预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相关章节,了解生长素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发现历程。
2. 实验设计:学生需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设计需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方法、步骤及预期结果。
3. 文献查阅:学生需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生长素发现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实验方法及结论,并整理成一份文献综述。
4. 课堂讨论:学生需就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文献综述内容,准备一份发言提纲,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作业要求1. 实验设计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材料和方法要明确,步骤要详细,预期结果要合理。
2. 文献综述要求整理出关键信息,包括科学家姓名、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对生长素发现历程的贡献等,并附上文献来源。
3. 发言提纲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作业需按时提交,格式规范,字迹清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创新性进行评价。
2. 教师根据学生文献综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3.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纲的条理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4. 作业评价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评。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于实验设计部分,教师将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3. 对于文献综述和发言提纲部分,教师将就内容深度和广度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 作业反馈将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和线上交流等方式进行,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改进。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课时作业(三)
解析: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A正 确;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 活动中枢存在于脑干,B错误;高级神经中枢是指挥中心,低级 神经中枢会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C正确;神经元树突和轴 突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可以支配 其他的神经元及其他细胞,D正确。
(2) 神经元的树突较___短_____(填“长”或“短”),主要功能 是__接__受__信__息__;轴突较___长_____(填“长”或“短”),主要功能 是__传__出__信__息____。
(3) 神经元的细胞体大都分布在脑和脊髓,由这两部分组成 __中__枢__神__经__系__统__;神经纤维大都分布在脑神经和脊神经,由这两 部分组成___外__周__神__经__系__统__。由此可见,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 __结__构____和___功__能___的基本单位。
解析:(1)结合分析可知,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分别为:①树 突;②细胞体;③髓鞘;④轴突;⑤轴突末梢。(2)神经元的树突 较短,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接受信息;轴突较长, 主要功能是传出信息。(3)神经元的细胞体大都分布在脑和脊髓, 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而脑和脊髓发出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了 外周神经系统。因此,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
(4) 图乙中,调节心跳、呼吸等重要 生命活动的中枢位于__③__脑__干___(填图中的 数字序号和结构名称)。
解析:(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 图甲中细胞核所在的①细胞体和②突起(包括长而分枝少的轴突 和短而分支多的树突)构成。
(2) 在大脑中,由①神经元的细胞体组成的灰质形成大脑皮层, 其上有感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视觉中枢等多种调节人 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3章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课时)
②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
(2)还有少量的糖类:糖蛋白、糖脂;;
2、罗伯特森:
①实验现象: 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蛋白质
②实验结论:
蛋白质
细胞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脂质
知识点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3、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①实验现象:
●利用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①为什么选择其做实验材料?●存活时间短,数月; 三无细胞:无细胞壁、无细胞核、无细胞器,易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②为什么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为血红蛋白腾出空间,便于运输更多的氧气; ③获取细胞膜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知识点二: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3、戈特和格伦德尔: ①实验现象:用丙酮提取人的成熟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
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②实验结论: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如将材料换成人的胰岛B细胞,还能得到上述结论吗? 不能,胰岛B细胞中除了含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测得单层 分子的的面积远大于其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4、丹尼利: ①实验现象: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 和信息交流的双重功能
知识点二: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1、欧文顿:
●判定依据:相似相溶原理
①实验现象: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 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
②实验结论: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细胞膜化学分析实验: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最多)和胆固醇;
高中生物第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课时作业含解析1
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A级·基础达标练一、选择题1.小明沉迷于网络游戏,某一天突发性晕倒在游戏机前,医生诊断其为低血糖休克,马上给小明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其目的主要是(B)A.供给全面的营养B.供给能量C.维持细胞的形态D.供给水分解析: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给低血糖休克病人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的目的主要是供给能量,不是供给水分,B 正确。
2.体操运动员的肌肉很是令人羡慕,青翠欲滴的菠菜也让人赏心悦目。
他们的细胞共有的糖是(C)①糖原②淀粉③蔗糖④乳糖⑤核糖⑥葡萄糖A.②④B.④⑤C.⑤⑥D.①⑥解析:糖原为动物细胞所特有的多糖,①不符合题意;淀粉为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多糖,②不符合题意;蔗糖为植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③不符合题意;乳糖为动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④不符合题意;核糖是构成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之一,动植物细胞内都含有,⑤符合题意;葡萄糖为单糖,动植物细胞内都含有,⑥符合题意。
3.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①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②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③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④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A.②③ B.①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动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①正确;题述关于糖的转化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发生在动物的消化道内,葡萄糖-糖原发生在动物细胞(肝脏和肌肉)内,②错误;此生物不是植物,因为植物不能合成糖原,③错误;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④正确。
4.小明日常锻炼时经常会出现抽搐现象,医生建议他补充钙,但他补充了钙之后,抽搐现象并未消失,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C)A.缺乏无机盐B.缺乏葡萄糖C.缺乏维生素D D.缺乏蛋白质解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符合题意。
高中生物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生态系统的结构(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肯定是( )A.自养生物B.植物C.第二营养级D.草食动物A[生产者可以是绿色植物或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活方式上肯定为自养生物。
]2.(不定项)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可能是病毒C.c中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AB[由题图可知a为消费者,b为生产者,c为分解者。
a消费者全是异养型,包括绝大多数动物,一部分细菌和全部病毒,B正确;c也可包含营腐生的动物,C错误;b为生态系统的基石,D错误。
]3.(不定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体现了下列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ABC[诗中的“竹子、桃、蒌蒿”为生产者,“河豚”为消费者,“春江水暖”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如图为长期停留在太空站的太空人获得所需物质的模式图。
其中生物X和Y分别表示(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
而太空人产生的废物要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被处理掉。
]题组二食物链和食物网5.(不定项)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ACD[题图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青蛙和蜘蛛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蛇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6.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数量增多的是( )A.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D[食物网中蛇减少,减少了与猫头鹰的竞争,对增加猫头鹰的数量是有利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作业课件 第3章 第2节-第1课时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解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同具有的无膜细胞器是核糖体;图中①⑥分别是中心体和 叶绿体,只有在低等植物细胞中两者才能共存;Ⅱ和Ⅲ中都具有叶绿体,所以能够进行光合 作用,而Ⅳ中含有光合色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
10. [2023江苏盐城高一联考]细胞骨架不仅能够作为细胞支架,还参与细胞器转运、 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在细胞的不同时期,细胞骨架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布状态。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用纤维素酶破坏细胞骨架后,细胞的形态将发生变化 B.线粒体能定向运输到代谢旺盛的部位可能与细胞骨架有关 C.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流动与肌肉细胞的收缩都需要细胞骨架的参与 D.细胞分化、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以及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与细胞骨架有关
7. 下列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用幼根作实验材料,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 B.叶绿体的分布会随着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C.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变化无关 D.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该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度无关 [解析] 幼根细胞中无叶绿体,A项错误;叶绿体的分布会随着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的改 变而发生改变,一般来说,向光一面的叶绿体含量较多,B项正确;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环 境温度的变化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细胞质流动的速度越快,C项错误;新 陈代谢越强,细胞质流动的速度越快,D项错误。
[解析]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不能用纤维素酶处理,A项错误; 由于细胞运动和能量转化与细胞骨架有关,所以线粒体能定向运输到代谢旺盛的部位 可能与细胞骨架有关,B项正确;构成细胞骨架的重要结构是微丝和微管,其中微丝 是一种纤维,起支撑、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还参与细胞运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流 动与肌肉细胞的收缩等生理功能,C项正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 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 关,D项正确。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1. 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及不同环境下的应用;3. 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细胞呼吸的定义是什么?其过程如何?(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什么?2. 完成以下细胞呼吸的实验分析:(1)将新鲜酵母菌放入密闭容器中,分别给予不同氧浓度条件,记录并绘制呼吸速率与氧浓度关系图。
(2)根据绘制的曲线,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进行情况。
(3)结合实验结果,阐述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题:请列举细胞呼吸在农业生产、运动健身、食品保存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2. 认真阅读教材,确保回答问题准确;3. 实验分析需真实记录数据,并绘制图表;4. 思考题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1)回答问题是否准确;(2)实验分析是否合理;(3)思考题是否结合所学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4)作业完成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2. 分值设定:回答问题(20分)、实验分析(30分)、思考题(50分),总分值根据班级人数和实际情况而定。
五、作业反馈请学生对本次作业进行反馈,包括作业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更深入地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过程,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及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并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份高质量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 学生能描述细胞呼吸的定义、过程及其对细胞的作用;2. 学生能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及其实质;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 细胞呼吸是生物体什么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涉及哪些物质?它的过程是怎样的?(2)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其反应产物和能量转化有何不同?(3) 讨论细胞呼吸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时评价作业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时评价作业答案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p4 讨论1. 履虫除了能够顺利完成运动和对立外,还能够顺利完成摄食、体温、生长、应当激素等活动。
如果没存有完备的细胞机构,草履虫不可能将顺利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 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细胞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 顺利完成一个直观的特雷县散射须要许多总类的细胞参予,例如由传至神经末梢构成的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有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
人的自学活动须要种类和数量多样的细胞参予。
由细胞共同组成非政府,由非政府形成器官,由器官构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就可以顺利完成自学活动。
自学活动牵涉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就是神经细胞的参予。
4.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比如,生物体的运动有赖于细胞;激动的传导有赖于神经细胞;腺体的排泄有赖于腺上皮细胞,等等。
p6 思考与讨论1. 如果把龟改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维持不变,但具体内容可以发生变化。
比如,心脏应属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属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
应表示的就是,生物圈只有一个。
如果改成一棵树,图中应当换成“系统”这个层次,细胞、非政府、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可以发生改变。
如果改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非政府、器官、系统的层次。
2. 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 一个分子或原子就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够顺利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仅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就是不可能将顺利完成生命活动的。
2022-2023学年 人教版 必修一 细胞呼吸的方式和有氧呼吸 作业
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1课时细胞呼吸的方式和有氧呼吸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中加入NaOH溶液是为了清除空气中的CO2B.②中的葡萄糖是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底物C.②中酵母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存D.③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用于检测②中是否有CO2产生答案:C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也能生存。
2.下图所示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两种物质分别是H2O和O2B.图中甲、乙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C.图中丙阶段产生的H2O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D.乙、丙阶段产生的能量一样多答案:A解析:从题图所示的过程及参与的物质分析可知,该过程表示的是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甲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在酶的作用下,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
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H2O(即图中①)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
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即图中②)结合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
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A.葡萄糖→丙酮酸→H2OB.葡萄糖→丙酮酸→O2C.葡萄糖→O2→H2OD.葡萄糖→丙酮酸→CO2答案:D解析: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葡萄糖中的18O转移到丙酮酸中;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丙酮酸中的18O转移到CO2中。
即葡萄糖中18O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CO2。
4.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下列不能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A.[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生成水B.C6H12O6分解为丙酮酸和[H]C.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D.ADP与Pi反应生成ATP答案:B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该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自然界水循环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分析实际水循环问题与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将通过多个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具体内容如下: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水循环的章节,并观看相关教学视频,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概念理解:学生需掌握水循环中各个节点的定义和功能,如降水、蒸发、地表径流等,并能解释这些环节对自然界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关于水循环的实例(如某地洪涝灾害、某地水资源利用等),分析其中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4. 绘图练习: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简化的水循环示意图,标注清楚各个环节,并尝试用色彩表示不同环节的水体形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本地水循环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水循环的措施和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后,完成相关笔记,记录重点与疑问。
2. 案例分析需结合实际,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分析报告,报告需包括问题描述、水循环环节分析、影响分析等部分。
3. 绘图练习要求图示清晰,环节标注准确,色彩搭配合理。
4. 小组讨论时,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并形成小组报告,记录讨论过程与结论。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笔记的完整性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标准包括资料查找的准确性、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3. 绘图练习的评价将依据图示的清晰度、环节标注的准确性以及色彩搭配的合理性进行。
4. 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包括组内成员的参与度、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最终报告的完整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1节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池州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膜上占比重最大的分子决定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膜上的蛋白质受体完成
C.任何情况下细胞膜都能根据需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可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提取细胞膜和细胞器膜
[解析]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不是由占比重最大的分子决定,A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膜上的蛋白质受体完成,B正确;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一定的限度,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可以利用其提取细胞膜,但是不能提取细胞器膜,D错误。
故选B。
2.(2019·广东潮州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
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内的物质不能流失到细胞外面,细胞外物质也不能进入
C.相邻细胞的信息交流全靠细胞间接触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
[解析]细胞膜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A错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是相对的,B错误;细胞间直接接触只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还有通过体液运输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C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了生物体作为完整的生命系统进行生命活动,D正确。
3.(2019·北京东城高一期末)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C)
A.糖类和脂质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D.蛋白质和核酸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B和D错误;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
解,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蛋白质,A错误,C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4.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叶肉细胞的细胞膜功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C)
A.脂质不同B.磷脂不同
C.蛋白质不同D.水不同
[解析]决定细胞膜功能是复杂程度的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细胞膜功能差别较大,是由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引起的。
5.(2019·山东省潍坊市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
B.细胞膜上没有糖类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脂质有关
D.台盼蓝进入活细胞从而将细胞染成蓝色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解析]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A正确;细胞膜上有糖类,B错误;细胞膜的功能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C错误;台盼蓝不能进入活细胞,D错误。
故选A。
6.(2019·北京延庆区高一期末)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细胞膜具有识别的功能
D.细胞膜中也有糖类
[解析]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不是全透性的,A错误。
7.(2019·陕西富平县高一期末)下列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B)
A.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B.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C.将免疫细胞形成的抗体分泌到细胞外
D.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解析]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保护细胞内部属于细胞膜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速率的是酶,不是细胞膜的功能,B符合题意;细胞合成的物质分泌到细胞外,体现细胞膜的功能,C不符合题意;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属于细胞膜的功
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19·河南平顶山期末)下列与细胞膜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但细胞膜才是系统的边界,它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呈圆盘双面凹状,这显著增大了细胞膜的面积,便于细胞间形成广泛联系
C.癌细胞的细胞膜上所有蛋白质的含量均有所减少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解析]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但细胞膜才是系统的边界,它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呈圆盘双面凹状,显著增大了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使红细胞具有很强的形变可塑性,提高了物质交换的效率,有利于O2和CO2的快速扩散,B错误;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有所减少,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C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是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由通道进入另一细胞,从而实现信息交流,如: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在相邻的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可以通过该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此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无关,D错误。
9.(2019·吉林省五地六校)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膜蛋白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B.制备细胞膜的材料最好选用蛙的红细胞
C.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D.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解析]不同生物膜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A正确;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不适宜做该实验的材料,B错误;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没有脂肪,C错误;植物细胞进行信息交流依赖于胞间连丝而不是受体,另外动物细胞的受体也有可能位于膜内,D错误。
10.(2019·湖南省隆回县高一期末)选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优点不包括(C)
A.无细胞壁,吸水易涨破B.没有细胞核
C.红细胞的膜面积比较大D.没有众多的细胞器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壁,易操作,吸水易涨破,是用来制备细胞膜的优点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没有众多的细胞器可提取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B、D项不符合题意;红细胞的膜面积比较大不是用来制备细胞膜的优点,C项符合题意。
1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
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D)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解析]哺乳动物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作用于乳腺细胞,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结合,进入卵细胞内完成受精作用,是直接接触,所以D正确,A、B、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你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并对其成分进行鉴定。
A.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
(1)选用的最好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其原因是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容易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2)如何对材料进行处理?放在蒸馏水中让其吸水涨破。
(3)用蒸馏水进行多次冲洗,即可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B.对细胞膜的成分进行鉴定:
(4)在制得的膜成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如果产生紫色反应,即可证明细胞膜成分中含有蛋白质。
(5)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脂质。
(6)该实验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脂质和蛋白质。
[解析](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可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2)制备细胞膜可以将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让其吸水涨破。
(3)用蒸馏水反复进行多次冲洗,即可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4)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依据此原理可以鉴别细胞膜成分中有无蛋白质。
(5)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说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脂质。
(6)上述两个实验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脂质和蛋白质。
13.如图是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②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请举例: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胞间连丝。
[解析](1)细胞表面的受体与信息分子结合,接受信息。
(2)图B是细胞直接接触的信号交流方式,是依靠靶细胞表面的受体与发出信号细胞的信号分子结合,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图C表示通过通道进行信息交流,如植物的胞间连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