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山水文化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合了哲学、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山水之美山水文化首先展现的是中国山水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和景观的壮美。
中国地域广阔,山脉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山岳巍峨,云雾缭绕,水波荡漾,风景绮丽,这些壮美景色成为文人墨客倾诉情怀、表达自然之美的载体。
二、山水与哲学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
山水自然景观作为人们与自然对话的载体,成为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寄托与表达。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幻莫测,与之亲近融合,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三、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山水文化不仅表现在自然风景本身,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强调以虚境取胜,通过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灵动之美。
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意境营造为重,借景抒情、借景婉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山水元素则以旋律来表现,以乐曲的音韵之美传达出山水的壮丽之感。
四、山水文化的历史传承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众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承袭了山水文化的传统,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代的山水画家、诗人、音乐家,不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山水文化传世至今。
五、现代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存在。
山水文化不仅被保留并发扬光大,也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四、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世界各国的园林营造历史及其艺术风格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
其中,东方园林艺术体系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则以欧洲园林为代表。
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很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自然山水式风格和几何式风格上的差异。
(一)自然山水式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从总体风格来看,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淳朴的自然美。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属于文化的物质层次,不同的文化传统对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
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在人与大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天人合一思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
受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大自然怀有强烈的热爱,认为自然之美高于一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强大。
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这种自然山水式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适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可以说,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以前,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对大自然的这种充分理解和追求持有赞赏的态度,对中国园林的自然美赞不绝口。
欧洲人知道中国园林更早的应从马可波罗算起,他在元代见过杭州园林,他在日记中写到:“这里有世界最美而最堪游览的园林。
”16世纪末,利马窦来到中国,长期居住。
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到过南京的一个花园,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这花园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儿有一座人工的假山,全是用粗犷毛石堆叠起来,恰当地开着几个山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画”和“山水诗”两大艺术形式,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密不可分。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并分析其在文化思想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1. 山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视山水为自然界中最重要、最尊贵的存在之一。
山代表着巍峨、高大和坚定的品质,而水则代表着柔软、流动和变化的品质。
山水的结合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理性和感性、刚性和柔韧性的完美平衡。
通过山水的象征意义,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自然的平衡。
2. 山水与自然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融入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山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象征着无限和谐与自由,正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则成为儒家教育中培养人格和美德的场所。
通过山水的观照,人们受到启迪,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3. 山水艺术的表达方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水画通常采用纸本或绢本,运用毛笔、墨汁和水彩等传统材料,通过精心构图和细腻的笔墨展现山水的壮丽和秀丽。
山水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极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排列和意境的营造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山水画和山水诗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高度表达。
4. 山水与自然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表象,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和自然被视为超越物质的存在,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山水的恢弘和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让人对自身的渺小有所感悟。
中国人借助山水和自然的神秘力量,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升华。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的集中体现。
它们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哲学思想的体现。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第二章 山水文化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1.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
2. 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在自然山水的开发和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促成了表达美感经验的山水艺术的形成。
4. 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科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
1.东岳泰山
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尊,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2.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华阴县境内,为五岳中的西岳。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3.钱塘江
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
4.桂林山水甲天下
广西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
5.京杭大运河
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二、湖海文化 ---- 湖泊
1.洞庭湖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岳阳楼后写下的千古名句。
第三节中国名水
一、江河文化
1.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源远流长,沿岸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沿江的名胜古迹有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的宝库,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 黄河
这里有蓝田猿人化石、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有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有群峰竞秀、山水交融的黄河三峡;有峰峦雄崎,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
中国旅游文化第二章山水文化
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四季分 明体现自然生态之美
园林意境:通过山水、建筑、 植物等元素营造出宁静、幽 雅的意境
旅游景点的山水文化元素
自然景观: 山川、河 流、湖泊、 瀑布等自 然景观
人文景观: 古建筑、 石刻、壁 画、雕塑 等
民俗文化: 民间传说、 民俗活动、 民间艺术 等
中国旅游文化第 二章山水文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念山 点山 现山 承山 值山
加 和水 和水 形水 和水 和水
目 起文 内文 式文 发文 意文
录 源化 涵化
化 展化 义化
文
的
的
的
的
的
本
概
特
表
传
价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水文化的概 念和起源
山水文化的定义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诗歌的韵味: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山水诗歌的情感: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等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体现
山水诗歌的艺术价值:山水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 值
园林艺术的自然之美
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 一体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旅游产业:山水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创作:山水画、山水摄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创新 教育传承:山水文化在教育领域得到传承和发展 科技应用:科技手段如VR、R等应用于山水文化的展示和传播
山水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全球化使得山水文化得以传 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山水文化——精选推荐
⼭⽔⽂化第⼀讲⼭⽔⽂化概述⼀、⼭⽔与⽂化如何理解⼭⽔?清代画家⽯涛《画语录》:“⼭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晦明,⼭川之⽓象也;疏密深远,⼭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川之凝神也;⽔云聚散,⼭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川之⾏藏也。
”⼭川、⼭⽔泛指包括亭阁泉⽯在内的⼴义的⾃然景观,是⾃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与⾊彩、⼈⼯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定义:⼭⽔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态环境优良,有⼀定⽂化积淀,具有美学、⽂化、科学价值的⾃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地貌景观⽐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如: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英砂岩峰林景观。
3103座⽯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腰拔地⽽起,甚⾄从⼭峰⾃⾝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来,阴晴⾬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
“武陵源⼤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所谓⽣态环境优良,是指⾃然⼭⽔所在区域的⽣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积3250平⽅公⾥,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是我国内陆保存完好的惟⼀⼀⽚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惟⼀的⼀块绿⾊宝地。
在地球⽣态环境⽇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正以其原始完美的⽣态环境⽽引起世⼈瞩⽬。
神农架拥有野⽣植物2000多种,其中属于世界稀少的和我国特有的植物30多种,有野⽣动物500多种,列⼊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有20多种,⼏乎囊括了北⾃漠河,南⾄西双版纳,东⾃⽇本中部,西⾄喜马拉雅⼭的所有动植物物种。
这⾥⼜是地质博物馆,不仅有喀斯特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还能在崇⼭峻岭中找到地球历次造⼭运动的痕迹,是最具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汇集地。
所谓具有⼀定⽂化积淀,是指⾃然⼭⽔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定影响的⽂化遗存。
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定空间的物质⽂化遗存,及⽆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敖倪于万物”,“绝云⽓,负青天,直上九万⾥”的⾃由适性精神。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审美的概念进行探索,并对山水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文化;山水审美中国山多水众,山高水长,山水资源丰富多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回归、绿色享受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审美体验的发展,山水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重。
一、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一)山水文化的概念所谓山水文化,即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山水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仅只是指自然界的“山”和“水”,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草虫鱼、雨露烟霞,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物都包括在其中,“山”、“水”而为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几乎涵盖了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1]。
郑国铨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山水文化,认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同时,山水文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晶[2],应该说这都是山水文化的本质问题。
(二)山水文化精神的本源所谓山水文化精神,就是指我国山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并寻求其生命意义的依托与艺术感的本原理念,体现了人依托自然、热爱自然及歌颂自然的情愫与情怀,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原理论。
我国山水文化蕴涵着极为深邃的思想精神,其集中表现于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精神,君子比德精神三种意识形态。
由于人类文明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一切依赖于自然的恩赐,人们既感谢自然山水的养育之恩而有敬的一面;同时由于人类又受制于自然山水而有“畏”的一面。
由于其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敬,相信山水为神灵所主宰而祭祀天地,以祈求或感激有灵的自然山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摆脱了对自然山水的部分畏惧心理,转而亲近自然、热爱山水,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和“以水比智”的阶段,故而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山水一直以来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哲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体现在其作为人们追求精神寄托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与壮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认为山水可以使人心境宁静,思绪开阔,从而达到放松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山水作品中的山代表刚健、高峻,寓意着崇高的品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水则代表柔和、流动,象征着包容和变通的智慧。
山水的结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和追求。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元素。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描绘,表达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理解。
山水画在表现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山水的韵味和情感融入其中,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借鉴自然山水的造型和布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园林中常常以山水为中心,通过布置山石、修建水池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山水与建筑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加具有灵性和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以山水为象征,用以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象征,通过山水的意象,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山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与敬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智慧。
山水在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
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内涵寄情山水的大陆文化意识
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内涵寄情山水的大陆文化意识山水文化是我国风景园林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底蕴,因此我国的风景园林通常风物风情、山川自然作为园林的重要构景对象和审美对象。
我们利用现代文化视角来审视山水文化,可以从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审视。
广义上的山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对自然山水认知、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的长时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所有相关文化。
因此,广义的山水文化不仅包括自然山水本身,还包括以此为基础的创造出来各种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形态等等。
狭义上的山水文化主要是指所有以自然山水作为素材或者对象的精神文化总和。
1中国山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我国的山水自然资源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地分布,并且种类繁多、搭配巧夺天工、组成灵活多变;山水人文资源更是博大精深、涉及广泛;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山水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性原因。
2)中国的山水文化强调“山”和“水”的先天统一,山如果没有水,则山便是死山,缺乏跃动的灵气;水如果没有山,则水便是平庸的静水,没有奔腾的生命力。
在中国的文化中,“山”和“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它们的相关衬托和融合能够体现出别样的艺术美。
3)中国的山水文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升华途径,它们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欧美国家同样拥有丰富山水资源但是没有山水文化的重要原因。
4)山水文化具有非常强的整体性,它的主体虽然是山水,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山水。
中国的山水文化非常强调山水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也格外关注山水与当地动物、植物、气象、人文建筑的协调与配合。
5)山水文化衍生了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一风水理论。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理论和看待自然事件的观点。
《葬书》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挑选葬地环境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一部典籍,该书最早提出了“风水”一词:“风水之说,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将“得水”和“藏风”作为了挑选优质葬地环境的重要标准。
虽然在民间人们更多地捋风水理论作为挑选“阳宅”和“阴宅”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融合了地理、天文之说,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界和适应自然界的一种朴素的观点体系。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笔墨语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笔墨语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语则是其艺术手法和技巧的关键所在。
下面将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语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1.轻灵自然: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轻灵自然的境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山水画中的山、水、树、石等元素被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不是被生硬地描绘。
这种自然的描绘方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机。
2.山水合一:中国山水画强调山水合一的观念,将山、水、树、石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独特理解,表达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愿景。
3.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山水画中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传统哲学思想。
例如,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云雾和山的结合,象征着道家思想中的虚无,体现了对自然的超然和转化的追求。
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使中国山水画具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
4.寓意和象征意义:中国山水画中的元素常常寓意深远,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山代表着坚定和永恒,水象征着活力和流动,树象征着生命的力量等等。
这些元素的结合和运用,赋予了山水画更为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1.构图:中国山水画的构图非常重要,常常采用"左重右轻"、"前深后浅"、"高宽比"等构图手法,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同时,在构图中要注意平衡,追求画面的和谐与美感。
2.线条:中国山水画的线条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以"一气呵成"的笔墨,勾勒出线条的流动感和生动感。
同时,线条的粗细和用笔的灵活性也是关键,可以通过控制线条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出山的峰巅和水的波澜,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3.墨色:中国山水画的墨色表现非常丰富。
常常运用浓重的墨色表现山体的厚重感和力度,通过变化的墨色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深浅。
模块六:山水文化(一)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
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 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 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 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 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 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肇基于唐,办学 于五代,定名于北宋之初,宏 大于南宋朱熹之手,元明清三 代办学不断,是中国书院发展 史上的少数遗存之一。有“海内 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 美称。庐山现为世界文化景观、 世界地质公园以及联合国优秀 生态旅游景区,文化教育对外 开放的重要窗口。
2、丹霞地貌
是红色砂砾岩在内外
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 的方山、奇峰、赤壁、 岩洞等特殊地貌。 因为岩石经过强烈氧 化,富集红色的氧化 铁,使岩体呈现红色, 又由于富集程度的差 别,而产生色彩的变 化,有紫色、绛红、 朱红、浅红等等。
丹霞地貌遍布全国。
但主要在南方为主,北
方次之,而且以南方的 南岭山地和武夷山地最 为集中,其杰出代表是 广东仁化县丹霞山和福 建武夷山。 另外有湖南的崀山、江 西的龙虎山、广东的金 鸡岭、承德的棒锤山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活泼欢快的百灵 哀婉抑郁的杜鹃
秋空长鸣的大雁
寒山寺钟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嗅觉美
体验:能使人感到肺腑清净,全身 透畅,情绪轻快,精神振奋,神采 飞扬,获得了一种以生理快感为特 征的审美体验。
春日有山花的芬芳,鲜草的清馨;夏季 有含云吐雾的飘渺仙境,沁人心脾,富 含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的空气。
所谓具有一定文
化积淀,是指自 然山水所在区域 积存了具有一定 影响的文化遗存。
庐 山
庐山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摘要】中国山水画自古而今,一直被视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精粹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山水描绘技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山水文化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蕴含着对自然、人文、道德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山水画被视为最高境界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山水画也与中国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独特看法和态度。
山水文化精神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对山水文化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有助于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的不朽价值,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山水文化精神,发展历程,地位,哲学思想,影响,现代社会,理解,传承,不朽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古代的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战国时代。
最初的山水画是由古代中国画家在绘制动植物图像时,逐渐发展而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画家们开始加入背景元素,如山川河流和云雾等,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水画。
这些早期的山水画作品主要体现了画家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表现,展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说是由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迷恋所推动的。
中国是一个自然环境多样且景色壮美的国家,山水风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在其起源阶段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味道。
这种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山水画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画史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画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山水文化精神的内涵山水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情感。
山水文化精神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中国山水文化漫谈之山水的艺术审美内涵
中国山水文化漫谈之山水的艺术审美内涵[摘要]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生是从人类发现自然美的那一天开始的,早在山水审美意识大觉悟、大发展的六朝,人类就开始意识到“芙蓉出水”的美远远超出于“错彩镂金”的美了;待到唐代,由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论逐张与艺术实践,到司徒空对自然平淡美学风格的极力鼓吹,这样历史衍生的描述大多是粗略的,很易流于肤浅,还应对山水与美学进行更深入研究,深入探究中华古代文化土壤中形成的“自然观” ,与其山水感悟及启示下形成的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之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山水文化自然美艺术美审美心胸崇尚自然[正文]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生命。
古人说“看山如看画,游山如读史”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山水游历中是相互交织、相得益彰的,使得祖国山河大地更富气韵、性情和迷人色彩。
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中,人不但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么看来,山水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自然山水的美因为人们的发现而变得美妙动人,当山水与人发生联系,也就被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来解释,才有了我们今天大家眼中的山水文化。
诚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自然美是在人对山水的领悟之上得以体现,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人的领悟,也就无所谓美,这也正是山水文化中的审美观的体现。
人们在众多自然审美活动中,畅其精神,激起心志,以至于发至于笔墨,成为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游记、风光音乐等。
在这些山水文化瑰宝中,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趣尚。
而在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的形成过程中,山水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不但充当了从老庄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上的自然之美转化的中介,并且成为诗文、绘画的重要表现对象,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启发、促成了自然美审美理论丰富内涵的展开和发展。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山水”一词源于中国,最早用于诗歌中,意为原野、山林和河流。
由于中国自然山水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指以山和水为主题和表现对象,体现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山水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山水文化”的知识大全,包括以下方面:一、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感性理解,展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审美,传递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的文化内涵。
二、山水诗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景观为写作对象,在抒写自然美景的同时又融入个人哲理,既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感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山水文化的历史山水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文化繁荣和实力强盛,山水文化得以迎来了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和诗歌,不仅迎合着时代的风潮,更是相互影响,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四、山水文化的内涵山水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传统道德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文化历史的回溯和反思等多个方面。
山水文化让人们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本真思考。
五、山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仍旧拥有着较大的生命力。
山水风光、山水文化、山水旅游、山水艺术,都离不开山水文化的关注和引领。
同时,山水文化也给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如何保护山水资源、如何传承和发扬山水文化等等。
六、结语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山水画到山水诗,蕴含着千百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艺术成果。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山水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我们创造出更加美妙的艺术世界。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古代中国文人墨客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自古以来就贯穿了中国文化的脉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出现的丰富山水意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山水意象,并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山水之美1. 山在古诗词中,山往往被描绘为高耸入云、峻峭挺拔或平缓绵延而起伏的形态。
山体雄伟壮观,给人无限遐想和向往之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展现了壮阔而奇特的群山景色;而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院庐无尘事,虚舟养晚风”,则表达了闲适恬静和清幽之境。
2. 水水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元素,古诗词中常用水来描绘江河湖海、溪流泉涌等景观。
例如杨万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所写的“川上百千条,山长水自萦”,生动展现了水势激荡和奔腾不息的景象;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长江为背景,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与英勇。
二、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1. 山:崇高与坚毅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崇高和坚毅的象征意义。
矗立于天地之间的山岳高耸入云,象征着人们对理想、信仰和力量的追求。
诗人通过吟咏山来表达对永恒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向往。
2. 水:柔美与变幻水是流淌不息、柔软且容易适应环境变化的元素。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水被视为善变之物,寓意世事无常、处世应变的智慧。
许多诗人将水的柔美与自然界、人生境遇相结合,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幻不定的理解和把握。
三、山水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艺术表现1. 外在景观描写古诗词中对山水意象的描述通常以外貌特征为主,通过生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山水的形态和氛围。
比如通过对山体高度、起伏和颜色等进行描绘,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山势之雄伟壮观;通过对水流湍急或平缓静谧等特点的刻画,带出了江河湖海之开阔广袤或宁静深远。
2. 内心感悟与情感表达除了描绘外在景观,古诗词中还融入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情感表达。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夸张、比喻等,使山水意象更具有抽象和深远的意义。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一、园林的概念及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古典园林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造园历史源远流长,艺术成就誉满全球。
(一)园林的概念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中国殷周时期,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
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
根据史料考证,“园林”一词,广泛见于西晋以后的诗文中。
如西晋张翰的《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的句子。
其后南北朝何承天的《稚子游原泽》诗中写有:“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到了唐代,园林一词用得更加广泛,如白居易诗《雪夜小饮赠梦得》曰:“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春归似遣莺留语,好住园林三两声”(《春归尽》);“园林一半成乔木,邻里三分作白头”(《会昌二年春池西小楼》)。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一词的内涵也日益扩大。
如东汉佛教传入后始有寺庙,随之兴起寺庙园林;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出现后,又有了风景名胜的园林营造。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应用得更加广泛,用来泛指包括宅第园林、寺园、御苑等各种游憩境域。
(二)园林的文化内涵园林文化是人们以园林营造为中心而形成的文化活动,是园林中所蕴涵和引发的各种文化现象。
1.园林文化是一种游憩文化人类在劳作之余,需要通过游憩活动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人类营造园林是基于想生活在一种能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充分协调的优美人居环境的实用需求。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利用自然环境,运用水、土、石、植物、动物、建筑物等素材来创造适宜人居的游憩境域,进行营造园林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讲解文化、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以及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等几个问题,目的是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指导。
本章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第一个是文化的含义和结构,第二个是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类型,第三个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第四个阐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一、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自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与文化有关的学科兴起之后,关于文化的定义便层出不穷。
据1951年《英国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上仅在正式出版物中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就多达160多种,据说目前已超过250多种。
纵观众多的文化概念,我们结合学习中国旅游文化的需要,可采用如下概念:文化是凡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或者说文化是“人化的自然”。
所谓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智慧、创造性、感情注入自然,使自然成为被人所理解、沟通和利用的对象。
例如,“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意思是说,当人类有意识的打制石头,把它制造成工具,人类与猿类就区别开了。
这时石头变成了石器,成为了文化,就是石器文化。
(二)文化的含义
根据上述定义,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例如,自然天成的岩石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一定的设计、加工、创造出来的有各种主旨的岩画就是一种文化了。
现在就以贺兰山岩画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
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这样贺兰山岩画就成为了我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其次,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的,它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和享用的,具有社会普遍性。
例如,英语民族与其他欧洲民族在姓名排列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姓在后名在前,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而中国某些青年如果采用这种取名方式则不是一种文化,只能算是个人偏好。
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例如,北京故宫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奇葩,属于物质产品;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属于精神产品;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鉴赏、品茗美好环境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三)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任何一种文化都由多种要素构成。
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要素构成。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它是有形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具体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等。
例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迄今为止最早的石犁是生产工具,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犁耕阶段。
再如,辽宁喀左出土的匽侯盂,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的饭碗,属于生活用具。
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
2.行为制度文化
行为制度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人们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
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它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
例如,文明礼貌是交往的原则,属于行为文化。
再如,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是我国企业管理史上诞生的第一个“神话”,代表了中国企业质量意识的苏醒和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家电企业的崛起。
当时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
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
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
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现在海尔冰箱有着严格的售后服务制度。
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行为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提炼并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民族性格的总和。
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具有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例如,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对员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业绩。
再如,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体系等的体现,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4.文化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1)物质文化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行为制度文化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反应作为个体人的自身关系。
(2)在文化的三要素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文化发展的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行为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活动中的体现;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三者水乳交融,互相依存。
例如,云南傣家竹楼的材料和结构既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记录了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还反映了傣族人信仰。
如竹楼的顶梁大柱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据说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
此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