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导学案带答案 自主任务单三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 学案

谏逐客书  学案

《谏逐客书》(李斯 先秦)学案一、学习目标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2、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3、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疏通文意及解读分析第一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1、臣闻吏议逐客,窃.( 私下,自谦之词 )以为过(..错误 )矣。

译: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 、惠文君、昭襄王。

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2、昔穆公取士..(招纳有才能的人 ),西取(.. 招纳,招徕 )由余于(..从 )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 招致,使…来 )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句式:定语后置 ),遂霸西戎(句式:省略 )。

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

3、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改变 )俗,民以.(因,介词,后边省“之”)殷盛(多而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诸侯亲服..( 顺从听命 ),获楚、魏之师.( 军队 ),举.(攻取,攻克,占领 )地千里,至今治.( 安定 )强。

译: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

【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谏逐客书》的文意和主旨。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3.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谏逐客书》的文意和主旨。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3.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案。

2. 学生准备《谏逐客书》文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提问:“谏逐客书”是什么意思?Step 2: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谏逐客书》,理解文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Step 3: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教师分析文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Step 4: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阅读题,让学生现场练习。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第二章: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Step 1: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是什么?Step 2: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据。

2. 教师举例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谏逐客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和李斯的相关情况。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结构,体会其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力量。

4、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对人才的重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章。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的政治意义和现实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斯(约公元前 284 年—公元前 208 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2、写作背景战国末年,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献策修渠,企图以此削弱秦国国力。

事情败露后,秦国宗室大臣借机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于是,李斯上此书劝谏秦王嬴政,力陈逐客之弊。

四、文本解读1、第一段重点字词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

过,错误。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

内容分析这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截了当表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国君招揽人才而使秦国强大的事例,以史实为据,说明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

2、第二段重点字词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致,取得。

服,佩带。

建,树立。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悦”,喜欢。

内容分析此段以秦王喜好的珍宝为例,指出这些珍宝并非秦国所产,却能为秦王所喜爱,进而说明对人才也不应因非秦所产而排斥。

3、第三段重点字词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实,充满。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所以,用来……的东西。

高中语文必修下 5111《谏逐客书》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 5111《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课文简介: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写的一篇奏章,也是先秦说理散文(议论文)名篇。

文章以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然后列举了秦自穆公开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强的历史,随即列举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皆非秦地所产的事实作比,劝谏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

文章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

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

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2、历史背景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

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3、题解“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二、自主预习,标注字音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⑪灵鼍.⑫外厩.⑬傅玑.⑭珥.⑮阿缟.⑯搏髀.⑰黔.首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四、思考探究1、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

【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

【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谏逐客书》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2. 阐述《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目的。

3. 强调本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谏逐客书》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讲解法:详细介绍韩愈及其文学地位,分析《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目的。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关于韩愈的介绍、《谏逐客书》的原文及其注释。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韩愈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2. 提问:《谏逐客书》为何成为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和目的何在?3. 讲解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分析《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目的,引导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谏逐客书》背景和重要性的掌握程度。

教案章节:二、文本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谏逐客书》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内容:1. 分析《谏逐客书》的结构:引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2. 解读文本内容:阐述韩愈针对“逐客”政策的批评和自己的政治主张。

3. 赏析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等。

教学方法:1. 解析法:分析《谏逐客书》的结构和内容。

2. 赏析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谏逐客书》的原文及其注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1. 提问:《谏逐客书》的结构如何?请举例说明。

2. 解析文本结构:引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3. 提问:韩愈在文中提出了哪些批评和主张?4. 解析文本内容:阐述韩愈针对“逐客”政策的批评和自己的政治主张。

5. 提问:本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6. 赏析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等。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谏逐客书》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掌握程度。

【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

【教师授课教案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

谏逐客书阅读题及答案教案章节:一、背景介绍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1. 《谏逐客书》的作者是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2. 《谏逐客书》是写给谁的?目的是什么?3. 《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的局势如何?4. 通过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你认为这篇文章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地位。

2. 学生阅读《谏逐客书》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其写作目的和历史背景。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谏逐客书》的历史价值。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谏逐客书》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教案章节:二、文本分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分析《谏逐客书》的文风、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谏逐客书》的文风特点是什么?2. 《谏逐客书》的结构如何?有何特点?3. 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观点的?4.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论证方法,有何巧妙之处?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谏逐客书》的文风特点,如辞藻华丽、逻辑严密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谏逐客书》文本分析的能力。

教案章节:三、词句解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谏逐客书》中的重点词句,领会其含义。

教学内容:1. 选出《谏逐客书》中的重点词句,解释其含义。

2. 分析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如表达作者观点、描绘场景等。

3.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活动:1. 教师指出《谏逐客书》中的重点词句,解释其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谏逐客书》重点词句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四、问题讨论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谏逐客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结合实际,提出与《谏逐客书》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解决问题。

《谏逐客书》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贵州遵义刘承德一、基础知识1.如遇不懂字词,一般可根据汉字的构成原理,分析字形,推测其意。

特别在考试中,如遇到弄不懂的字词,特别是难写难认的字词,可从其字形结构入手分析,依据形旁表意的特点来推测其意。

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月旁,与肉之类有关,再联系语境,推测为“肥沃”之意;也可从“膏”近对规律来推测其意)之壤。

(2)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厂旁,大多与房舍、居住有关,再联系语境,推测为“马棚”之意)。

(3)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骨旁,与骨头身体有关,再联系语境,推测为“大腿”之意),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2.有些字词,可根据近对组合规律,推测其意。

所谓“近对”,一是指位置近对。

“近”就是指挨着、并列在一起的字词;“对”就是指对应,即处在相同结构位置上的字词。

二是指意义近对。

即位置上构成近对的字词,它们的词性是相同的,意义一般也是近对的。

“近”即意义相同或相近,“对”即意义相对或相反。

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与“盛”并列相近,再联系语境,推测为与“盛”相近的“殷实”“富裕”之意)盛,国以富强。

(2)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与前“得”“废”“逐”及后“杜”等动词位置结构相对应,再联系语境,推测为“强大”“壮大”之意)公室,杜私门。

(3)向使四君却(与后动词“疏”位置结构相对应,再联系语境,推测为“拒绝”之意)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4)此所谓“藉寇兵而赍(与前动词“藉”位置结构相对应,再联系语境,推测为“拒绝”之意)盗粮”者也。

3.语言表达要顺乎天理,符合生活的逻辑,古汉语也不例外。

探究古汉语中的一些字词之义,就可从这些字词所处的特定的语言环境来推测,不要随意望文生义。

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获楚、魏之师,举(从前“获楚、魏之师”、后“至今治强”的语境推测,此处“举”为“攻取”之意)地千里,至今治强。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谏逐客书》导学案【核心素养】1.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2.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

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

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任务】第一课时:梳理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所用的进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

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

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3.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教学难点】1、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理解课文所用的进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教学环境、工具】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教材分析】作者简介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二、写作背景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

谏逐客书--学案

谏逐客书--学案

谏逐客书--学案(总9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谏逐客书》(李斯先秦)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2、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3、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疏通文意及解读分析第一段: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1、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自谦之词)以为过(..错误)矣。

译: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

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2、昔穆公取士..招纳,招徕)由余于...(招纳有才能的人),西取((.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招致,使…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句式:定语后置),遂霸西戎(句式:省略)。

译: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

3、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改变)俗,民以.(因,介词,后边省“之”)殷盛(多而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服..(顺从听命),获楚、魏之师.(军队),举.(攻取,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安定)强。

译: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谏逐客书》导学案(教师)

《谏逐客书》导学案(教师)

《谏逐客书》导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内容.3、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文词语和语法现象。

4、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分析文章论证说理的主要手法6、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课前预习区【作者介绍】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年轻时从苟子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又回到秦国,任为客卿。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

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主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在秦代寂寥的文坛上,李斯文章一枝独秀。

鲁迅先生称赞日:“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 (<汉文学史纲要》)【背景介绍】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日: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日:……。

”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写于公元前237年。

【解题】《谏逐客书》中的“书一,即奏章,为古代大臣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李斯的这篇文章,布局谋篇非常严密,设喻说理纵横驰骋,既重事实又富文采,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重用客卿,可成就秦王霸业,逐客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道理。

谏-—劝谏、劝告;逐—-驱逐;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书——同“疏"、奏疏,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自主预习】1、正字音2、通文意3、梳理知识点【预习小测】1.预习课文,正音正字。

请给以下划线字词注音。

东据成皋之险制鄢郢功施到今树灵鼍之鼓则是宛珠之簪弹筝搏髀迎蹇叔于宋藉寇兵而赍盗粮阿缟之衣昭王得范雎成皋gāo 鄢郢yānyǐng 功施到今yì灵鼍tuó蹇叔jiǎn范雎jū2。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

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
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
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
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二、历史背景
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
才。
8.《谏逐客书》一文最后,作者用“


”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9.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
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
”。
堂清 日清 任务 梳理
完成《优化探究》配套课时练

遂散六国之从(
) 娱心意、说耳目者(

故能明其德(
)却宾客以业诸侯(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特殊句式】
西取由余于戎(

江南金锡不为用(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 并国二十(

第1页
2.阅读文本,找出并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评
自主 合作 探究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1.翻译课文,梳理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
)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而陛下说之(
) 西蜀丹青不为采(

河海不择细流(
) 藉寇兵而赍盗粮(

【词类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

谏逐客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和把握李斯的政治智慧与论辩艺术。

通过学习,我们要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逐客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理解李斯如何运用大量事实论据,论证秦国富强得益于客卿的贡献。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李斯高超的论辩技巧,如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以及他如何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谏秦王收回逐客之令。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______写给秦王______的一篇奏章,主要目的是______。

2. 文章中提到秦国自______以来皆以客致强,强调了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

二、选择题1. 《谏逐客书》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A. 举例论证B. 因果论证C. 类比论证D. 对比论证2. 下列关于《谏逐客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文章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

B. 文章通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C. 文章认为秦王应该重物轻人,忽视客卿的贡献。

D. 文章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

三、简答题1. 请简述《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2. 《谏逐客书》中,李斯是如何运用事实论据来支持他的观点的?三、全文翻译《谏逐客书》译文如下: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国,于是得以在西戎称霸。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击败楚、魏的军队,夺取土地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的土地,控制鄢、郢地区的要塞,东面占据成皋之险,割取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迫使西戎归附,至今功业成就,威势强盛。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

谏逐客书习题(附参考答案)《谏逐客书》一、单项选择题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A?《季氏将伐颛与》B?《寡人之于国也》C.《秋水》D.《谏逐客书》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4?《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7?李斯在《诛逐客书》中,既指出纳客之利,又指出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二、多项选择题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秦缨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惠王E?秦昭王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B?"地广者粟多"C?"泰山不让土壤"D?逐客是"藉寇兵而责盗粮"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以“谏”为眼以用为实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3、明确作者的态度,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顺利完成一段微写作。

学习任务清单学习任务一:蚕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

(《满庭芳.书虫》——明·冯惟敏)——题解谏逐客书:学习任务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北宋·王安石)——明字词、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一下句子1、客何负于秦哉。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3、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学习任务三: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新论·离事》——汉·桓谭)——抓核心理文脉1、文中(1—4)段那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请在大家在原文中进行标记)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证逐客之过?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人物对人才态度采取措施结果结论、论证方法: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象具体相同点:秦王态度对象重轻第三、四段:从什么角度论述逐客之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皇五帝秦王论证方法:学习任务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子思)——品文言寻文法李斯上书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作为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你认为这篇奏书能成功说服秦王的根本是?(请每位同学至少思考两点)学习任务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拓展延伸网络语言源于生活而发于网络,创新灵动性非常强,用词、语气不同于书面语,大都幽默诙谐。

作为时代的镜子,网络流行语反映出民众的利益诉求。

如今,传统媒体,甚至正式场合的发言讲话也常会出现网络流行语,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存在粗鄙的一面,需要净化,同时要避免滥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自主学习任务单(三)
班级:姓名:小组:代号:评价:
【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习目标】
1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2、积累第三、四段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熟读并翻译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2、积累第三、四段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熟读并翻译第三四段。

【自主学习案】
一、通读课文第三、四段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4)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6)却宾客以业诸侯,
(7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8)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9)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2、翻译下列语句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自学反思】
【互动探究案】
1、本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2、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结束全文。

(用原文回答)
【小结】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本文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

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课堂测评】
1.《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2.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客卿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

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

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足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答案:自主任务单(三)
1、本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2、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结束全文。

(用原文回答)
答案:“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课堂检测】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

本题要求选出“《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

A、B、C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
D项,“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故选D。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作者观点、手法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D项,“……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故选D。

【点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