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学设计李淑芳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教学设计李淑芳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永靖县移民中学李淑芳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是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又为后面要学习的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

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探究实验,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目标(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图片、动画、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事实,发扬协作精神。

(3)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并始终围绕实验展开教学。

(2)直观教学法、讲解、启发利用FLASH动画,化抽象为具体。

2.重难点突破策略(1)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2)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3)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4)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4.课时安排 3课时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 •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园课程力图促进幼儿 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对幼儿 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 幼儿教育目标(保教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 幼儿园课程目标按纵向层次(结构)分为总 目标、年龄段目标、学期目标、月、周或 (几周)计划(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和教 育活动目标。(填空)
请问:从哪个角度表述呢?
• 1.行为目标 •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 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 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 (1)核心行为:陈述的时候经常使用“说 出”“比较”、“区分”等行为动词。 • (2)行为产生的条件:如“在集体面前表达自 己的观点”。 • (3)行为表现的标准:如“能够在团体面前声 音洪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行为目标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 (有学者提出:目的性、基础性、发展适宜性、 生活化、 兴趣性、逻辑性、兼顾“均衡”与“优 先”的原则) •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 域的教育作用。 •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定应能满足幼儿身心各方面 的发展需要,包括身体、知识、语言、社会性、 情感、创造诸方面,并使几方面得到发展。 • 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对幼儿 某方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其对其他方面的作 用。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 •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以 及身心达到的水平和学习的需要等。 • 3. 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帮助幼儿学 习、理解和应用。 •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 具有挑战性。 •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 需要,又要能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后面的 学习奠定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介绍圆明园的创建、扩建和达到鼎盛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圆明园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的地位。

2.2 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讲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布局和园林景观,强调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2.3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原因详细阐述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毁灭过程,分析毁灭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侵略者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摧残。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原因。

3.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教训,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圆明园吗?圆明园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

5.2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讲授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毁灭过程和原因。

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4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5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2)自主性体验:
——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3)胜任感体验/成就感
——对自己能力的体验 (4)幽默感:
——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 (5)驱力愉快
——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
❖ 任何游戏活动中,前三种成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和 构成因素
(一)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1、儿童的外部行为表现
❖ 第一,表情特征 ❖ 第二,动作特征 ❖ 第三,角色扮演 ❖ 第四,言语特征 ❖ 第五,材料特征
第一,表情特征
非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 哭 厌烦 茫然 专注 平和 微 嬉 夸张 放声

无聊 发呆 认真 轻松 笑 笑 变形 大笑
第二,动作特征 游戏动作的三种基本类型:
塑胶地
室外游戏环境的要求
室外游戏场地的区域结构
❖ 室外游戏场地应配备必要的游戏活动设施。 ❖ 室外活动场地不应是一块空地,也不应是一些活动设
备和游戏材料的任意置放,它在教师的观念中,应该 是一幅“隐形”的、富有教育理念的游戏结构图。 (参见“户外游戏场地的区域结构”图)
室外游戏设施及材料
室外小型游戏材料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作息最度的安排上,上午和 下午都可相对地各安排一段较长的自选游戏和自由 活动的时间,都应在1个小时左右,并在制度上加以 保证。
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及零散时间,也可尽可能地利 用起来开展各种游戏。
空间准备
❖创设丰富多样的室内室外游戏活动环境。
❖ 室外游戏环境的要求
❖ 室内游戏环境的要求

案例三的分析:
例 分

❖ 案例三的课程实施取向是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我们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

它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详细的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的有关理论,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是一名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过去,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强制学生接受所学课程,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

现在情况不同了,21 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家的局面扭转过来,使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融合,更好的让学生接受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中央电大设置《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对教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 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

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又始终围绕学生教育的实际展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1、随着现代化评估的进行和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方便了学习者通过视频进行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1)文字教材:马云鹏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

(2)网上资源:电大在线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辅导、IP 课件、直播课堂、网络课程、形成性考核、VCD 点播等。

(3)教学光盘。

3、电大分校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以文字教材为主,网络资源为辅自主学习。

幼儿园课程第五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幼儿园课程第五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实践二:区域活动的课程编制
总结词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自我发展为核心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
详细描述
区域活动课程编制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如语言区、科学区、艺术 区、数学区等,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资源。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给予适 当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个性化发展。
评价课程效果
评价目的
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内容的选 择和组织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效果 等方面。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反馈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家长和 管理人员,以便于对课程进行改进和 完善,提高幼儿园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法、问卷 调查法、测试法等,全面了解幼儿的 发展状况和课程实施情况。
04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案例
实践一:主题活动的课程编制
总结词
主题活动是一种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有助于幼儿深入了解主题, 培养其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主题活动课程编制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主题,并围绕主题 整合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背景、目标、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在实践中,教师 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发现、思考等方式,促进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全面发展。
03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方法
目标模式
总结词
目标模式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编制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详细描述
目标模式要求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首先确定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 育活动、制定评价标准,最后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这种模式强调目标的可操作性,有助于保证课 程实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课程课程标准可修改全文

-幼儿园课程课程标准可修改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幼儿园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幼儿园课程课程编号:17001357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幼儿教师岗位需求能力为导向,以活动设计能力和指导策略的运用为目标,以真实幼儿园情境为载体。

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际工作能力,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提升保教质量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及指导策略,设计与开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活动类型,对幼儿活动水平给予有效支持。

课程内容: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本章教学主要内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课程的类型、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化程度、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知识拓展要求: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本章教学主要内容: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实际过程教学重点:目标模式教学难点与关键:目标模式知识拓展要求:掌握目标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目标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与层次结构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知识拓展要求:知道如何建构幼儿园课程目标第四章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概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知识拓展要求:掌握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方法第五章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本章教学主要内容:课程实施的概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常见问题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知识拓展要求:掌握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第六章幼儿园课程评价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概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及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及过程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及过程知识拓展要求:掌握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法第七章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概述、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教学重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教学难点与关键: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知识拓展要求:知道如何组织幼儿园主题活动第八章西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本章教学主要内容: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教学重点: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教学难点与关键: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知识拓展要求:掌握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特点第九章我国幼儿园课程方案及课程改革动向本章教学主要内容: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教学重点: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张雪门的“行为课程”教学难点与关键: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知识拓展要求:了解并识记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教学要求: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1、要在课前下功夫认真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主体

1.教师 教师是直接的课程实施者,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任何课程理 论与方案,都需要教师的充分理解和转化,才能被合理 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体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2.学生 学生对于课程方案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课程实施。每 一位学生可能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规划和学习目标,对 于课程改革,他们可能有着与课程专家或教师不同的 理解。 3.校长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机构,学校在课程开发、实施 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领导者, 校长的影响实际上涉及了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5)谈。就是和听课教师与学生交谈。一可先请上课 教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感受,或请学生谈对这堂 课的感受;二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及时、慎重地和上 课教师交谈或交换意见;三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与 特色,谈从中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节课 的不足与自己的思考、建议。
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

1.新课程方案的特点 2.课程实施主体的状况


教师的状况
学生的状况 校长的状况 3.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三、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

1.加强对新课改实施过程的研究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 我国的课程理论水平,也有利于有的放矢,及时地发 现和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新课程实施的配套设施建设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保障,特别是经费问题。
3.中间策略

中间策略主张由学校发起变革,通过学校向内外拓展 进行课程改革。这一策略认为学校是发起改革最适当 的机构,学校应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一方面学校可 以联合校外人士推广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 造有利条件发动教师参与变革。

第五章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

第五章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

第五章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一、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本质“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二者在内涵上又颇多重叠。

研究二者的关系对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有益的。

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

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

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等。

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

而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这与课程实施相比在范围上来得狭窄。

其次,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

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对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等。

而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所以,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在重心上显然有别。

课程实施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离开了教学,课程实施是不可思议的。

正因如此,许多人把课程实施与教学视为同义语。

第二,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内在机制;课程实施研究则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过程提供新的视野。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是将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得具体过程。

教学: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




2、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 相关课程 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 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如: 公民、社会生活231 融合课程 将相关学科融合成一门新的学科,原来的学科之 间的界限不复存在。如:综合理科 广域课程 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如:普通 社会科;普通技能



(三)、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227 4点 4)经验课程的优势与限制 228,各三点

(四)、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1、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 为基点; 学科课程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2、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又有内在的统一性 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 而阻碍儿童的发展; 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 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 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3、相互排斥且走向极端的后果就是:儿童 中心论或学科中心论


3)、科目本位课程的特点: a、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 b、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 c、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与儿童 的发展、学习阶段相适应

2、 学术中心课程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 3、 综合学科课程 把两门或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 新的学科。



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指向于科学、技术、社会交互作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开发建立在科学、技术、社会交互作用的 价值观基础之上 环境教育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5、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涵义 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 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目的 是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二、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以通选课的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或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一)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和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五、教材与推荐读物1.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徐学福:《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谢利民《现代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学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学习表现、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各部分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例为10%、20%、70%。

七、其他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三是继承和批判的结合;四是学习与研究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内容与儿童的已有经验连为一体。
7
精选课件
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使前后互不重复。 在不同阶段,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8
精选课件
(二)组织的形式
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9
精选课件
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按知识本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来组织课程。 分科形式 相关课程形式 广域课程形式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精选课件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
2
精选课件
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是将构成课程的各要素合理加以安排、联系和排 列的方式。
课程组织包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教育过程的组织。
3
精选课件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
指对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等的排列和组合的方式。 泰勒“任何单一的学习经验都不可能对学习者产生非常深
个,各种废旧材料若干(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 蜡光纸、邹纸等)。
61
精选课件
有效学习问题(具体要求)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绍了制作的材 料,简单交代一下操作要求,便以“做得不 一样”请幼儿用桌子上的材料制作面具。可 能是教师想让幼儿自己做主,体现孩子的主 体性,对于材料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 美、面具独特构图等的要求,一概没提。
46
精选课件
借助的中介环境
以物质环境为中介和以人际环境为中介经常交织在一起。 通过间接方式的学习幼儿获得的经验比较零碎、表面,难
以深入,甚至有错误的认识。对教师要求较高。
47
精选课件
3、支架教学
支架(scaffolding)是建筑业中的一个术语,也叫脚手架 或鹰架。指的是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外围的一种结构物, 其作用在于为建筑工人提供一种站立的平台,使他们能逐 层地去建房屋。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 (2)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 (2)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1. 健身性-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

- 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包括定期锻炼、合理饮食、良好作息等。

- 体育课程应注重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得到适当的锻炼。

2. 教育性- 体育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德育、智育、美育的载体。

- 通过团队合作、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感、公平竞争意识。

- 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

3. 技能性- 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使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

- 通过技术练习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

- 技能教学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

4. 娱乐性- 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 体育活动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1. 学科基础- 教育学:提供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基础。

- 心理学:帮助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

- 生理学:为体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运动安全。

-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课程设置:研究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

- 教学内容:筛选、编排、教学方法和评价。

- 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方法、手段和技巧。

- 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标准、方法和技术。

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1. 学习意义- 提高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提供指导。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 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 学习目标- 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 提高科研水平,为体育教育贡献力量。

3. 学习方式- 理论学习:阅读、讲座、研讨会等。

- 实践学习:教学观察、体验、参与等。

- 案例学习:分析优秀教学案例,借鉴经验。

中学教育学 第五章

中学教育学 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材2、课程即活动3、课程即经验二、课程类型(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的的现实关系(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四、课程理论流派(一)活动课程论(经验课程论):杜威(二)要素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三)结构课程论:布鲁纳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二、课程目标的分类(一)行为取向性目标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提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2)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方面:(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技能领域(二)生成性课程目标(三)表现性课程目标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项主要措施1、改变课程功能2、调整课程结构3、精选教学内容4、改进教学方式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四、三维课程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3、教材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义务教学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二、教学大纲三、教科书(一)教科书概述教科书是根据学科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ppt课件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ppt课件
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的价值:捉迷藏
三、教学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教学活动课
程实施最重要的途径。
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
1、教学情境生活化
2、教学内容综合化 3、教学过程操作化
课程计划
阶段
• 教学层次的课程(实行的课程)
• 儿童体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课程实施
阶段Biblioteka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 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实施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 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上。

二、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一)忠实取向 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
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观看教学活动《饼干乐园》,思考
该教学活动
1、教学情境生活化体现在哪里? 2、教学内容综合化体现在哪里?
3、教学过程操作化体现在哪里?
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哪里?
5、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和启蒙性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重点问题剖析
一、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该不该让老虎吃兔子”
(二)评价一个活动 你从这个活动设计当中,获得了什么? 你觉得这个活动有什么特点和不足?
评价一个活动的基本要点



1、从儿童学习的角度 儿童在活动中的操作表现 儿童在活动中的认知发展 2、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师目标设定的适宜性 教师对教学活动步骤的分解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智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科的学年/学期课程纲要或某一门校本课程纲 要为该门课程内的单元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一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时,教师在设计每一课 时的教案/学历案时以课时所在的单元设计方 案为参考。
(二)学校层面方案之间的关系图
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基本规范
一、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撰写要件
二、学校层面课 程与教案/学历案
的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目标确定 内容组织 评价安排
总体撰写规范 各要件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学校对整体性的课程与教学或教师规划与设计一门课之前基于现 状的回顾与评判。学校课程与教学规划方案的背景分析可以围绕学校的师资队伍、 生源情况、可利用的人财物资源展开,同时分析当下学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设计与开发即以某种方式对各类学生学习 活动进行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与结果, 重点是课程 的组织形式或结构。需要考虑2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基本的价值选择,包括学科、学生和社 会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方法与技术,即对课程各要素的组织与 安排,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组织两类。 根据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的 课程设计,分别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学生中 心的课程设计、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项目式课程 设计。
一、国家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二、地方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三、学校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四、方案之间 的关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设置 方案与课程方案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地方课程方案(计划) 地方课程标准
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方案
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单元设计方案
教案/学历案 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方案
基本形式 主要包括“活动—经验”设计(activity- experience design)、开放教室设计(openclassroom design)和人本主义设计(humanity-centered design)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 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 ——基本共识P157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1. 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 案的过程。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 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 实施越成功。它提倡以量的研究作为基本方法论, 认为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文献分析等是进行 此类研究的有效方法。
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 以往对课程实施关注不足 ? 课程变革的环节:课程计划 ——开发——采
用——实施——评价 ? 古德莱德的五类课程层次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富兰) ?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 ---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目标实现
3.课程缔造取向
? 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 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 验的过程。在缔造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一种课 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师生来发展建构教育经验。它以质性 研究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方法上提倡个案研究、行动研究。
? ——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P166
2.自下而上策略
? 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 师探索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尽管这种自下 而上的策略是由教师发起的,但实际上也包含着课程 专家帮助教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采取行动的工作, 同时变革本身也涉及到学校和其他机构,因此,这种 策略也被认为是一种整合发展的策略。
3.中间策略
? 中间策略主张由学校发起变革,通过学校向内外拓展 进行课程改革。这一策略认为学校是发起改革最适当 的机构,学校应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一方面学校可 以联合校外人士推广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 造有利条件发动教师参与变革。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P170-177)
? 1.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 即由国家组织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针对具体的学科或
三、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 1.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方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 效指导课程实践。
? 2.有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 3.有利于检验已有的课程方案和设计新课程方案。 ? 4.有利于解释学生的学习结果。 ? 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
? 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 案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施课程时所需要 的资源,方案的制定要先于课程的启动和推广。课程 方案本身的特点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 言,课程方案设计自身的合理性,对课程实施有着重 要的影响。
? 一、课程实施的策略
?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总结了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 ? A.自上而下策略 ? B.自下而上策略 ? C.自中而上策略
? 1.自上而下策略
? 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变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的教育 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 这种策略以国家和地区为中心,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 素要与课程改革相一致。
3.领导—障碍过程的模式( LOC模式)
? 这个模式可以被看作是“消除抵制模式”的进一步的 延伸。这个模式认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 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所以,一定要搜集各种材料以 确定教师抵制的程度和性质。对于课程领导和组织者 来说,关键在于使这些障碍变得无效。
4.兰德变革动因模式( Rand 模式)
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出新的课程 方案,然后再到学校中推广使用。 ? 2.变革阻力消除模式(ORC模式) ? 这一模式认为消除变革阻力的一个方法是,课程领导 者和组织者要让实施者(主要指教师)共同参与课程 决策,避免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抵制。课程领导者将 课程权力与教师共享,让教师参与课程方案的制订和 实施。
? 3.校长
?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机构,学校在课程开发、实施 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领导者, 校长的影响实际上涉及了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背景因素
? 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一般包括课程改革的社会 环境和时代特征,人们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判断 和学校社区的文化资源等。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 这个模式是由兰德社团在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70年 代四项主要课程计划的评价过程中形成的。研究人员 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在学校决定采纳新的 课程计划之后,课程变革的主要障碍存在于学校的组 织动因之中。困难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于原来的一套做 法。根据这一原因,兰德模式强调在课程编制过程的 各个阶段(尤其在课程实施阶段)中的组织变量,无 论是支持性的还是抵制性的,都要予以注意
———教师角色的转变
2. 相互调适取向
?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 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 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既包括量 的研究,又包括质的研究。在具体方法上,它认为个 案研究、参与式观察、访谈、自陈式问卷调查以及文 献分析是了解实施过程的有效手段。
? 第二,采取由试验到推广的课程实施进程,不仅给予 了课程实施参与者时间来适应新课程,还便于及早发 现新课程在实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方案 和改进措施。
二、课程实施的主体
? 1.教师 ? 教师是直接的课程实施者,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任何课程理 论与方案,都需要教师的充分理解和转化,才能被合理 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体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 2.学生
? 学生对于课程方案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课程实施。每 一位学生可能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规划和学习目标,对 于课程改革,他们可能有着与课程专家或教师不同的 理解。
第四节 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 一、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
? 1.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 ? 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和与这一
策略相应的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
课程实施策略的优势
? 第一,能够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研究和开 发新课程,使得新课程方案无论在理念上或是体系上 都体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