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申报:TPACK框架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tpack理论的高中化学微课设计及实践

基于tpack理论的高中化学微课设计及实践

它是一种教师知识框架,包括技 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三
个核心要素。
TPACK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技术、教学和学科知识相互
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TPACK理论框架
技术知识
教师需要了解各种教学技术的原 理、特点和使用方法,如多媒体 教学、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
教学知识
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求。
整合教学资源
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微课中,形成完整的教学 内容体系。
实施教学
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 ,不断改进和完善微课设计。
03
基于TPACK理论的高中化学微 课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微课主题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 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 性和实用性的主题。
分析教学内容
对所选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明确其中的重点、难点 和关键点。
与贯通。
增加探究性实验
03
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设定改进方向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微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层次化目标设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在微课中获得成长。
注重情感态度培养
基于tpack理论的高中化学微 课设计及实践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TPACK理论概述 • 微课设计原则与策略 • 基于TPACK理论的高中化学
微课设计 • 微课实践过程与效果评估 • 基于TPACK理论的微课设计
改进方向与建议
01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们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

而微型课程则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精细化拆分,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需求进行学习。

这种个性化、灵活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微型课程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广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微型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对于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旨在深入了解微型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通过对微型课程的定义与特点、开发步骤、应用方式以及效果评估进行研究,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创新。

研究还旨在探讨微型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开展此项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1.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教师主导和单向传授知识,而微型课程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化。

2.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设计精准、生动、简洁的微型课程,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3.拓展教学资源。

微型课程可以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如视频、PPT、互动游戏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个性化教学。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研究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小学教育中的微型课程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用到的微型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小教学案例、概念模型、短视频、图片、实验等。

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微型课程的开发1.选题编写微型课程的第一步是明确内容和教学目标,精选适合学生学习的话题,有效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等基本技能。

2.设计根据选定的话题,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合相关实例和实验,设计各个环节和每步运用情境等参数,形成完整且符合学生需要的微型课程。

3.编写根据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编写微型教学资源,特别是小教学案例、轻量级教学视频等资源,使它们符合学生习惯和体验,同时也要给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知识和信息。

4.完善将编写的微型教学资源进行审校、编辑,调整微型课程的配合和地位;确定微型教学资源的整个结构和编排,形成符合教学要求和规范的课程,保障microcourse的实际价值和教育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微型课程的应用能够缩短学生学习周期,同时也为课程的微观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优化学习体验微型课程的使用可以多样化教学形式,使学习更加生动、活跃,拓宽学习思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关注课程基本意义和深刻内涵。

3.适应多元教学微型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涉及到的情境设置成多元式教学,以满足多级层面的教育需求。

微型课程也是跨度大、接受对象范围广、对象来源多样化、收视人数较多的教育手段之一,适合不同类型教学的教学需求,能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基础,扩大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多角度深入理解教材小教学案例、概念模型、短视频、图片等微型课程素材构成的微型课程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教材,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和兴趣。

微型课程可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知识水平,提高学习的干预效果,优化教育结果。

课题申报模板: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名称: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关键词:微课开发应用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学科分类:物理研究类型:物理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一、微课背景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微”时代也悄然来临,在追求快速、高效生活节奏的当今社会,“微”更符合当代大众的胃口,微课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逐渐被当代所有人所喜欢。

在国外,萨尔曼•可汗推出了可汗学院,他所录制的课程视频一时风靡美国基础教育领域。

2007年,两位美国化学教师在萨尔曼•可汗的基础上,提出了“颠倒教室”(也可叫做“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都是微课的雏形。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概念。

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导致了学生的不爱动脑、不爱问、不想问的习惯,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过去的几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层学校都曾经录制过大量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等等。

但是这种满堂录的录像课,使学生无法像视频中的学生一样学习本课讲授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录像对学生学习来说意义并不大。

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录像的定位不清,多在展示教师的风采以及学生活动的。

基于TPACK框架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TPACK框架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TPACK框架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中小学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TPACK框架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

TPACK,即技术、内容和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一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理论框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将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整合的能力。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中,TPACK框架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可帮助教师实现知识整合和转化。

首先,建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对信息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其次,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以便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科知识的不断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

第三,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能力也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

教学设计包括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的具体方案设计;教学评估则涉及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评估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和评估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

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

tpack框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适应性
由于TPACK模型涵盖了技术、教学和学科内容知识三个维度,因此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小学教育 中,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整合不同学科的 知识。
教学实践
TPACK模型为小学教师提供了指导和启示,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平板电脑等教学工具,改善教学 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缺乏长期跟 踪研究
本研究的观察期较短 ,未来可以对教师们 在使用平板电脑教学 后的教学效果进行长 期跟踪研究,以便更 全面地评估其效果。
技术更新迅 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 发展,平板电脑的功 能和性能也在不断更 新。未来的研究可以 关注新技术在平板电 脑教学中的应用,以 及如何更好地支持教 师的教学活动。
这一案例表明,平板电脑教学可 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 验。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关注新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勇于将其引 入课堂教学中。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教学技能提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通过培训和实践,教师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 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 果。
教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教学需求 。
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教育改革
tpack框架下的平板电脑教学有助于改善教 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使更多的学生能够 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该研究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数 据支持。
研究不足与展望
样本局限性
本研究仅选取了部分 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 象,可能存在样本代 表性不足的问题。未 来可以扩大样本范围 ,涵盖更多地区和不 同类型的学校。

中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

中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

教育 中所 应用 的工 具 、技 术则 为 教育 技 术 。具 体 的技 术 有 具 体 的 功能可 供性 和 限制性 ,有 自己的倾 向 、偏 见 、和 内在 属性 ,这 使 它们 在具 体 的任 务 中 比其 他 技 术 更 加 实用 。 信 息 时 代 ,教 育 技 术 更 多的是 多媒 体 网络技 术 ,与传 统教 育 技 术 相 比 ,具 有 多样性 、不 稳 定性 、功能 性等 特 征 。M i s s h r a 和K o e h l e r( 2 0 0 6 )断 言 “ 没 有 一 种 技术 能够 适 用 于 每 一位 教师 、每 一 门课 程 或 者 每 一 种 教 学 观 ” 。 理 解教 育技术 在教 学 中的角 色就 是 要知 道 在何 处 使 用技 术 、使 用 何 种 技术 、如何 使用 这种 技术 去教 学 。 2 、培养 中小学 教 师的教 育信 息技 术应 用能 力
识 形式 。T P A C K知 识代 表着教 师能 够根 据具 体 的教 学情 境 ,采 用 恰
当的教 学方 法和技 术支 持 ,设计 合适 的教 学方 案 。
2 、T P A C K的特 点
T P C K知识 具有 以 下特 征 : ( 1 ) 综合 性 。T P A C K知 识 是 学科 知 识 、技 术知 识 和 教 学 法 知 识 综 合 而 形 成 的 产 物 ,是 复 杂 的 ,综 合


整合 技 术 的学 科 教 学 法 知 识 ( T P A C K) 同时 整 合 技 术 、教 学 法 、学科 内容 知识 ,是 一种专 家级 教 师在 教 学 时会 随 时 应用 到为一 项 孤立 的外 在 工具 并 未
真正 整合 到教 师教学 实践 当 中。 2 0 0 5年 ,美 国密歇 根 州 立 大 学 的 P u n y a Mi s h r a和 Ma t t h e w K o e — h l e r 在 研究 教师 专业 发展 过 程 中发 现 ,由于 教师 缺 乏 将信 息 技 术 与

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应用

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应用

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应用作者:黄洁潘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年第15期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TPACK)指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新方向,对它的成功设计与应用体现的是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融合进学科教学知识中的一种能力。

本文基于TPACK框架,从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三个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应用,旨在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及小学教师运用技术革新教学的能力,推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TPACK;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5/16-0081-04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写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列入9项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之一,强调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明确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

在以上相关因素的推动下,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成为了关键问题。

[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Web 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

②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

③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阶段。

本文从TPACK的视角出发,探讨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应用。

TPACK框架下微课程的设计方法模型研究

TPACK框架下微课程的设计方法模型研究
以理解的概念框架 ,缺乏典型示范案例的指导 。 微课程 的产生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提升 了学习者
内容 的教学 策略之 表征 的情境 脉络。境脉极 其复杂 ,
涉 及学 习者 生理状 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结 构、心理 特点 以及 语言
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Ma r i o A n t o n i o K e l l y博
越突 出的今天 ,怎样让教师更好地实践技术 、教学法 、 措 施 ,提高学 生 的学 习效果 以及教师 的 T P AC K 知识
收稿 日期 :2 0 1 4 - 1 2 一 O 8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 0 1 4 年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 目重点课题 “ 微课程资源平 台的设计与开发 ” ( 项 目编号 : Y W 2 0 1 4 1 6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习效率 ,开发了新 的教学模 式,实现了资源有效共享 士 给出的定义 是指在由学生 和教师组成 的具体班级里 , 的 目标。中国微课 创始人 胡铁生 【 7 】 认 为,通 过微课程 可 以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焦建利教授 认 为 ,
信息技术 的应用 普及带动 了社会 各领域 的发展 , 教育领 域也希 望从信息 技术的 发展 中获益 ,并用技术
教学 内容三者 的融合成为新的挑战。

来革新 教育。在信息 技术改革 教育教 学 中起 关键 因素

研 究背 景
的教师 ,其信息技术 能力不 可避免地 成为我 国教育信
息化工 作 中关注 的重点 。 ( ( 国务 院关于 加强教师 队伍
( T C K)、学科教学 知识 ( P C K)和 整合 技术的学 科
认 为 ,T P AC K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 教学 知识 ( T P A C K)。 同时指 出 ,T P AC K知识框 架

《2024年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范文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灵活多样的特点,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微课的开发过程、应用现状以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前景。

二、微课的开发1. 开发流程微课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内容制作、技术实现和测试发布五个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明确微课的目标受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阶段,需要制定教学策略、安排教学环节和设计互动方式。

内容制作阶段,需要按照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

技术实现阶段,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多媒体内容整合到微课平台中。

最后,在测试发布阶段,需要对微课进行测试、修改和优化,确保其质量和效果。

2. 开发工具与技术微课的开发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工具和技术。

常用的开发工具有视频编辑软件、音频处理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

技术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和网络技术。

此外,还需要了解微课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技术。

三、微课的应用1. 教学应用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课堂教学补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拓展视野;二是作为线上自主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2. 学习方式变革微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

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同时,微课也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四、微课的推广与挑战1. 推广策略为了推广微课,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推广策略。

首先,需要加强微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微课的认知度。

其次,需要建立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微课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的能力。

2. 面临挑战尽管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

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

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TPACK框架下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研究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正逐渐进入小学教育领域。

然而,要让平板电脑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教师在TPACK框架下的平板电脑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定义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

它涉及到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于平板电脑技术的熟悉和应用能力。

二、TPACK框架的介绍TPACK是指技术、教学和学科的融合,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科学学科知识、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理论模型。

在TPACK框架下,教师需要同时具备科学学科知识、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识、技术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3.1 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小学教师需要将科学学科的知识与平板电脑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将平板电脑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3.2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小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结合平板电脑技术进行教学。

3.3 平板电脑技术的熟悉和应用能力小学教师需要熟悉平板电脑的基本操作,能够灵活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并了解最新的教育应用软件和资源。

四、小学教师平板电脑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4.1 教师培训和进修学校可以组织针对小学教师的平板电脑教学培训和进修,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培训资源,帮助教师掌握平板电脑教学技能。

4.2 教师合作和分享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分享,通过教学案例研究、师徒互助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4.3 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为教师的平板电脑教学提供支持。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和应用。

本文将从微课开发和应用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微课来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微课开发1.选题微课开发的首要步骤是选题。

一个好的选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选题时,应从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三个方面考虑,选择适合用微课形式表达的内容。

2.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3.制作脚本制作脚本是微课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这个阶段,需要将教学设计与具体的制作技术相结合,编写出详细的脚本。

脚本内容包括具体的画面、语音、背景音乐等元素,要求能够准确传达教学内容。

4.拍摄制作拍摄制作是实现脚本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运用各种拍摄工具和技术,如摄像机、手机、录屏软件等,按照脚本的要求进行拍摄和制作。

同时,要注意画面质量、声音效果等方面的细节,确保微课的质量。

二、应用研究1.优势微课在应用上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

其次,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辅助传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微课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2.不足然而,微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微课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无法得到合适的回报,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微课虽然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但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此外,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无法保证质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应用场景与设计制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优势,服务于教学和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设计和制作。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在课外自学中,可以制作一些针对某个技能或知识点的微课,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课题申报模板: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名称: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关键词:单位申报申报级别:扬州市花园小学课题类别:学科分类:研究类型: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随着当前社会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全新要求,教育在网络平台的实现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

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就成为了这一新型教育方式下的一个重要尝试。

微课一词,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对此的报道,其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简称微课。

(胡铁生,2011)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根据一部分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是会存在一部分学生的掉队,而在当今小班化还无法完全实现的条件下,这部分待优生的学习困难就可以通过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平台来解决,当然同时也表明本课题研究的学校资源的受众是大多以待优生为主,这是本课题选题的现实依据。

同时在互联网到来的今天,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所拘泥于教室这样一个固定的教学环境,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那么网络平台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通过教育多媒体在网络平台的发布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在“微课”一词诞生之前,国内常见的类似惯用表达有“教学视频案例”、“视频课例”等。

作为国内较早对教学视频案例进行研究者之一,苏州大学的鲍建生教授对视频案例的研究是比较系统的。

TPACK与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研究

TPACK与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研究
关键词 : T P AC K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 学知识 教学资 源 教 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 类 号 : G 6 3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0 8 ( e ) 一 0 0 2 3 - 0 2
案 例 资 源 详 细 地 记 录 了教 师 随着技 术 的不断 发 展 , 越 来 越 多 的 新 传 统 技 术 和 数 字 化 的 技 术 。 教 学 法 知 识 关 系 的 基 础 。 的 教 学 过 程 , 中小 学 教 师 在研 究 案 例 的 过 ( P K) 指 的是 基 础 的 、 普 适 性 的 一 般教 学 法 型技术在 教育 教学领域 中得到应 用 , 这 使 得 教 师 在 教 学 中更 加 需 要 灵 活 思 考 和 处 理 知识 。 学科 教学知识( PCK) 与 舒 尔 曼 的 适
2 01 3 N O. 2 4
科 教 研 究
Ch i n a Ed uoa t i o n l n n ov et i o n He r a l d
T P A C K与 支持 中小学 教 师专 业发 展 的资源研 究
张克俊’ 段元 美 ( 1 . 鲁 东大学 教育科 学学 院 ; 2 . 鲁 东大学 教师 教育学 院 山东烟 台 2 6 4 0 2 5 )
资源 的内涵和 内容是 什么? 教 学 资 源 结 构
又 如 何呢 ?

种 有 效途径 。
整合 技 术 的 学 科 教 学 知 识 ( TP ACK) 是 技
教 学 内 容材 料 包 括 教 师 的 教 学 设 计 方
术、 教 学法和 学科 内容知 识的 整合 , 是 关 案 和 开 展 教学 的过 程 中用 到 的 所 有 素 材 。 于学 科 、 教学 、 技 术 等 各 种 教 学 要 素 的协 教 学 设 计 方案 中记 录 了 教 师开 展 教 学 的 过

《2024年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范文

《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微课的开发过程、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微课的开发1. 开发流程微课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素材准备、视频制作、后期编辑等环节。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微课的主题和内容。

其次,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后,准备相关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接下来,进行视频制作,将教学设计与素材进行有效结合,制作成短视频。

最后,进行后期编辑,对视频进行剪辑、配音、字幕等处理,使视频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2. 开发工具与技术微课的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技术。

常用的开发工具有录屏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

技术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此外,还需要关注用户体验,确保微课的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三、微课的应用1. 应用领域微课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教育等。

在学校教育中,微课可以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点巩固等环节。

在企业培训中,微课可以用于新员工培训、技能提升、产品介绍等方面。

在社会教育中,微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

2. 应用效果微课的应用效果显著。

首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微课还具有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微课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微课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广阔。

首先,微课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更加贴合实际的微课资源。

其次,微课将与其他教育技术相结合,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打造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

中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中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中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一、TPACK概念提出的背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技术被作为一项孤立的外在工具并未真正整合到教师教学实践当中。

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 和Matthew Koehler 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成功整合所需的知识,所以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并不明显。

对此,他们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理论框架,这个概念建立舒尔曼PCK概念的基础上,是一种将技术整合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新框架。

2008年AACTE“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正式出版了以介绍和推广TPACK为中心内容的理论手册――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在AACTE 的广泛宣传下,TPACK整合模式在美国得到了较快的推广。

[1] 而在我国,TPACK仍属于新鲜事物,需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二、TPACK的内涵和特征1、TPACK的内涵TPACK框架建立在Shulman 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之上,主要由三个知识要素组成: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以及由这三个知识要素交互形成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学科知识或称学科内容知识(CK)是实际被学习或教授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特定学科教学的重要前提。

如果教师没有具备学科内容知识的完备基础,学生会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并对学科内容领域产生误解。

[2]教学法知识(PK)通常是指一般性的教学原则与策略,适用于各个学科,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方法的认识,有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知识。

技术知识(TK),技术知识总是处于一种变化不定的状态,信息时代教师的技术知识主要关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知识以及应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即舒尔曼所提出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它是学科知识与具体教学情境相互融合的知识框架,包括教师对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的预测、分析、纠正以及对学生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等。

TPACK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研究

TPACK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研究

TPACK视域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研究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信息更新成为社会信息化的日常活动。

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作为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及其信息技术能力在信息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教师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以及“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在求变求新的发展格局和积极倡导的社会氛围下,我国大力开展国培、省培、市培和校本培训等不同层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生成大量创新成果,并提出多种成熟举措。

然而,基于前人的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本研究发现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主题的研究与实践仍有不足,培训内容的割裂性、培训形式的单一性和培训评估的片面性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检验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以改善现有不足为切入点,本研究尝试在TPACK理念和框架的指导下构建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培训系统。

基于这一基本设想,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基于设计的研究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研究。

通过深入分析TPACK内涵特征,本研究首先明确了其对技术与教学融合问题的基本启示,并总结出以多角度全面性学习分析为前提、以针对性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方向和以学训用一体化学习情境为途径的整体设计思路,并将这一思路映射于培训内容系统、应用模式和实施路径三大元素中。

在内容系统层面,本研究通过借鉴TPACK框架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框架、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分析预试样本能力水平和内容体系的适配性,最终设计开发了包括4个模块17个主题23个单元在内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

在应用模式层面,本研究构建了由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任务、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和学习反馈5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基于微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模型,以此对内容系统的呈现和传递方式进行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TPACK框架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名称:TPACK框架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关键词:TPACK,微课,开发,应用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其他研究类型:其他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163523604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微课开发与应用概述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 在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纸质,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

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erence Kee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nute Lecture,简称OML)。

而现今热议的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

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

目前,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及TED-Ed。

可汗学院是由莎尔曼•可汗(Salman Khan)于2006年创建的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现有超过4000个发布于YouTube平台的微课视频。

TED-Ed是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于2011年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的专门针对教育者的频道。

它关注如何将TED演讲应用到中小学教学中,其微课视频发布于YouTube平台,并希望为人们提供“值得分享的课程”。

2.国内微课开发与应用概述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2011年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

由此,国内研究者开始了对微课的关注与研究。

2013年,焦建利教授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同年,黎加厚教授指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且认为微课与微课程等同。

以此同时,张一春教授给出微课的定义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效果;并认为微课本质上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尽管学者们对微课有不同的解读,但总体而言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

即微课是以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以短小精悍的流媒体为表现形式的教学视频。

实践方面,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站是“中国微课网”,它是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现有上万件微课作品,设计中小学各学科内容。

此外,国内高校微课资源网站——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师生提供了大学课程。

综上所述,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已经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教师和相关企业的关注,广大一线教师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积极性将不断增加,但学术界大多停留在对微课内涵、视频录制技术、应用细节的研究上,很少与具体学科结合,在开发方面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在应用方面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本课题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开展探索。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本课题将为湖南数字教育资源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公建共享机制探索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2. 课题研究将深入研究,编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V1.0)》,为微课的开发、应用、管理、审核、评价提供通用技术标准,规范了微课开发者的行为,保障了微课质量和使用价值。

这有利于进一步省域数字资源公建共享和我国微课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填补了当前我国微课开发缺少统一规范的空白。

3. 通过探索TPACK框架下微课开发和应用模式,开展深入有效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改变当前微课开发、建设、应用的无序现状,从省级层面将微课纳入数字教育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规划,并探索“湘教云”环境下微课在交互课堂、翻转课堂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空间课堂)等环境下教学应用新模式。

4.通过团队协作开发和应用微课可以提升我省教师个体TPACK知识。

一方面,通过参与微课资源协同开发,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微课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改变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模式等,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三、研究目标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理论框架,紧扣微课开发和应用这一教育信息化热点领域,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微课开发、公建共享和应用创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创新课堂应用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

四、研究内容1.影响微课质量的学科教师TPACK知识框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量表等形式,组织各级各类一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商讨和编制TPACK框架编码体系。

2.基于TPACK框架的微课开发实践模型研究在TPACK编码体系基础上,研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V1.0)》,探索优质微课开发模式。

从技术要素、教学要素和知识要素三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湖南省第二、三、四届微课大赛,以“千佳微课”为目标,通过三年开发,形成覆盖各个学段和各个学科的优质微课,形成主题式、处方式和协同式开发实践模型。

3.基于TPACK框架的微课应用模式研究以微课应用为主题,成立省级(首席)教研团队,每年重点选择3-5个学科开展微课应用研究,总结提炼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场景(在线、在场后者混合式)等微课应用的经验和模式,采取“设计-开发-实施-反思-修改”循环改进模式,通过观察、关键事件分析、课例分析,撰写微课例研究报告,抽象概括微课应用研究模式,形成微课应用模式群。

4.TPACK框架下教师开展微课教学应用的案例研究通过专家讲座、教研团队竞赛和教师综合素养(TPACK)发展主题论坛等活动,以微课应用为主题,每年遴选约50堂微课例和数字故事(DST)进行网络现场直播的展示与观摩,总结提炼应用经验,形成《微课教学应用指南(V1.0)》。

五、研究假设假设1:假使教师积极改变和完善自身TPACK知识体系,微课的教学价值(作为公共产品的使用价值)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假设2:假使在课堂教学中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优质微课,学生知识内化时间将缩短,知识学习的效率将提高。

假设3:假使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条件,学生通过微课都能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

假设4:有效的微课开发实践有利于教师个体TPACK知识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宏观思路与微观需求相结合开展微课开发和应用。

紧扣国家信息化发展思路,从宏观上厘清微课开发的重点、结构和技术,规范教师微课开发行为,提高微课开发质量,从而形成省级和校本相结合的优质资源公建共享机制。

二是引入了TPACK 框架,使微课更贴近一线学校,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

本研究吸收了目前最前沿的教育技术理论和研究热点,关注的却是平民化的技术,更有利于知识的教学、传播和应用。

七、研究思路本研究以“突出实践、注重应用、指导学校”为基本研究取向,重在遵循“计划——行动——改进”行动研究范式,“以开发为前提,重点体现在应用”为研究路径。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文献元分析)、德尔菲和调查等方法,组织一线教师、学科教研员和信息技术专干共同编制《TPACK框架编码体系》和研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V1.0》,组织一线教师面向全省征集开发优质微课。

接着,通过行动研究,采用访谈、量表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深入一线课堂开展TPACK框架的微课应用研究,形成微课应用模式群。

最后,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常态课堂中,组织开展基于微课的教研团队竞赛,撰写DST教学叙事,编制《微课教学应用指南(V1.0)》。

八、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以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课堂观察法和评价量规等方法为辅助。

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前期通过文献了解国内外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现状,针对实践问题和理论空白,形成国内外研究综述。

德尔菲法:通过专家轮询,编制TPACK学科框架和《微课开发技术规范》。

行动研究法:开创“微课例研究法”,深入一线课堂开展“基于学科的“设计-开发-实施-反思-修改”循环改进研究,重点研究微课应用模式群。

叙事研究法:通过教师叙事反思(DST),总结微课应用经验,编写《微课教学应用指南(V1.0)》。

九、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下所示:前期调研专家轮询——建构TPACK框架——编制《微课开发技术规范》——微课开发实践探索——形成报告推广应用——反思提炼,形成《微课教学应用指南》——微课例研究——构建微课例应用模式群十、实施步骤1、调研论证阶段(2016.3-2016.6)加强相关理论学习,通过文献元分析、专家论证、访谈等方法,撰写课题申报方案,组织开题论证。

2、实践研究阶段(2016.7-2018.9)编制小学科学、初中语文和高中化学TPACK框架,借助名师工作室和微课大赛平台,开展三门学科微课研发,连续举办三届“智慧教学实践观摩研讨会暨‘湘教云’优课资源应用展示活动”,深入不同类型、学科、学段和层次的中小学一线课堂,开展听课、观课和评课等教研活动,总结三门学科微课应用模式群。

3、成果推广阶段(2018.9-2018.12)系统梳理研究资料和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成果公报等,接受专家结题鉴定,开展成果应用、展示与推广活动。

-->课题可行性分析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课题组及主持人具备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课题单位曾主持《网络教学的交互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规划课题10项,出版相关成果专著4本,在《中国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等CSSCI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及省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价值冲突与处理”等50余篇,组织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建设、基于空间的网络教研社区建设与应用、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与应用、普通高中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等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10余项,并在2014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