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和能源(一)

自然资源和能源(一)
自然资源和能源(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 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 紫貂和耕牛

B. 煤油和石油

C. 水稻和小麦

D. 红松和熊猫

2. 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 气候资源

B. 煤炭资源

C. 淡水资源

D. 耕地资源

3. 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 天然气

B. 铅锌矿

C. 稀土

D. 林地

4. 当前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A.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B.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 积极开发宜农荒地

D. 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5. 我国土地生产力较高的绿洲主要分布在:()

A. 海拔较高、土地生产力垂直差异较大的青藏高原

B. 有冰雪融水灌溉的西北内陆山麓地带

C. 降水丰富的东南丘陵、低山区

D.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6. 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最突出的问题是:()

A. 乱占耕地

B. 地面下沉

C. 土次生盐碱化

D. 水地流失和土地沙化

7. 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不合理的灌溉

B. 风力侵蚀

C. 气候干旱

D. 滥垦草原

8. 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是:()

A.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B.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C.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D. 节约用地,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9. 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下列土地资源利用合理的是:()

A. 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应大务发展林业

B. 我国南方的丘陵、山地,应大力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

C. 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应有计划地退耕还牧

D. 长江中下游地区应有计划地围湖造田,扩大商品粮基地

10. 世界上的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

A.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B. 非洲、南美洲、北美洲

C. 亚洲、非洲、南美洲

D. 非洲、欧洲、大洋洲

11. 我国草原多分布在:()

A. 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

B. 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

C. 西北内陆的高原、山地

D.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12. 世界上的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

A. 大洋洲和亚欧大陆

B. 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

C. 非洲和南北美洲

D. 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13. 在下列畜牧业发达国家中,热带草原面积广阔的是:()

A. 澳大利亚

B. 阿根廷

C. 美国

D. 新西兰

14. 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场生态系统

C. 湖泊生态系统

D. 寒荒漠生态系统

15. 下列自然保护区中,属于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珍稀动植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

是:()

A.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B.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C.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D. 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16. 在我国参加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10个自然保护区中,位于福建省

的是:()

A. 梵净山

B. 武夷山

C. 鼎湖山

D. 长白山

17. 在我国参加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属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草原自然保

护区是:()

A. 呼伦贝尔自然保护区

B. 卧龙自然保护区

C. 盐城自然保护区

D. 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

18. 在我国的绿化工程中,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的是:()

A. 沿海防护林体系

B. 黄土高原防护林

C. “三北”防护林体系

D. 平原绿化工程

19. 当今世界破坏最为严重的森林类型是:()

A. 热带雨林

B. 热带季雨林

C. 亚热带常绿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20. 在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林有:()

A.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寒温带针叶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温带针阔混交林

C. 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D. 热带雨林、寒温带针叶林、亚热带次生林

21. 下列数据中,依次为我国耕地比例、我国森林覆盖率、世界森林覆盖率的一组是:

()

A. 12%、13%、15%

B. 10%、13.9%、30%

C. 20%、13.7%、22%

D. 30%、10%、20%

22. 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的矿种是:()

A. 稀土矿、钼矿

B. 锑矿、铅锌矿

C. 锡矿、钨矿

D. 钒钛矿

23. 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矿产资源有:()

A. 钨、锑、锌

B. 银、铅、锌

C. 稀土、钼

D. 镍、钒、钛

24. 我国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矿产与产地组合正确的是:()

A. 锡矿-个旧

B. 锑矿-锡矿山

C. 镍矿-金昌

D. 钨矿-大冶

25. 我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

A. 河北、河南和辽宁

B. 辽宁、内蒙古和川东

C. 辽宁、冀东和川西

D. 河北、山西和辽宁

26. 为了充分发挥地区矿产资源的优势,应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重点建设:

()

A. 稀土工业基地

B. 煤炭工业基地

C. 磷矿工业基地

D. 有色金属矿产基地

27. 为了充分发挥地区矿产资源的优势,我国的磷矿基地应建在:()

A. 湖北、云南、贵州

B. 湖北、湖南、广西

C. 四川、江西、湖南

D. 广东、广西、云南

28. 下列属于甘肃省的重要伴生矿是:()

A. 玉门油田

B. 金昌镍矿

C. 东胜煤矿

D. 个旧锡矿

29.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铁矿资源的开采方面与之合作的国家是:()

A. 澳大利亚、巴西

B. 印度、加拿大

C. 马来西亚、南非

D. 瑞典、阿根廷

30. 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的方针是:()

A. 加强采矿、选矿、冶炼技术的研究

B. 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C. 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采,防止采富弃贫

D.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适量开采

二、双项选择题:(30分)

31. 下列各组自然资源中,均属可再生资源的是:()

A. 水资源和气候资源

B. 气候资源和矿产资源

C. 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

D. 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32. 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

A. 青海

B. 黑龙江

C. 新疆

D. 云南

33. 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显著特点是:()

A. 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分布不均

B. 山地多,平地少,尤其是平原少

C. 各类土地资源人均数量少,特别是耕地和林地更少

D.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34.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该:()

A.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B. 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

C. 积极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 把北方的旱地改造为高产的水田

35. 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其主要的环境作用是:()

A. 涵养水源

B. 净化空气

C. 美化环境

D. 防风固沙

36. 下列自然保护区与所在省区组合正确的是:()

A. 梵净山-湖南

B. 神农架-贵州

C. 盐城-江苏

D. 鼎湖山-广东

37. 下列自然保护区中,都有珙桐珍稀植物的是:()

A. 卧龙

B. 神农架

C. 锡林郭勒

D. 梵净山

38. 下列国家中,草场资源丰富的是:()

A. 中国

B. 澳大利亚

C. 日本

D. 扎伊尔

39. 我国的天然林区主分布在:()

A. 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B. 东南部台、闽、赣等省的山区

C.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D. 西南横断山、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40. 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保林体系:()

A. 主要功能是治理风沙危害和防止水土流失

B. 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二左右

C. 东起内蒙古自治区,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所跨地形区包括了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41. 下列矿产地属于我国著名伴生矿的是:()

A. 内蒙古和白云鄂博

B. 辽宁和鞍山

C. 四川的攀枝花

D. 湖北的大冶

42. 世界铁矿的主要出口国家是:()

A. 澳大利亚、巴西

B. 美国、墨西哥

C. 俄罗斯、英国

D. 加拿大、印度

43. 我国探明储蓄不足的支柱性矿产是:()

A. 钢铁、煤炭

B. 石油、天然气

C. 煤气、铁矿

D. 钾盐、铜

44. 为了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 内蒙古——稀土工业基地

B. 贵州——磷矿工业基地

C. 湖南——铁矿工业基地

D. 甘肃——钒钛工业基地

45. 我国土地、森林、矿产资源的特点中,具有共同性的是:()

A. 类型多样,绝对数量较多,相对数量少

B. 东部地区资源较少,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C. 一些重要资源类型短缺

D. 由于人为原因,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形势严峻

三、综合题:(40分)

46. 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

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

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

富矿少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

占有数量较少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④

⑤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47. 读我国北方某滨海城镇及附近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①图为1956年土地利用状

况示意图,②图为1996年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1996年与1956年相比,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和增加,减少。

(2)40年来,城镇附近地区的空气、水等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工

厂的布局不合理,它们是(读图选择)。

(3)该地区主要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有(选择填空)。

A. 工农业用水量增大,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

B.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污染环境

C. 春季多风沙,旱涝灾害频繁

D. 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4)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土整治中重点要注意(选择填空)

A. 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筑占用耕地

B. 保护环境,加强烟尘和污水的治理

C. 扩大耕地面积,城市人口迁移

D. 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工业

48. 读世界自然带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图6-2),回答下列问题:

(1)据1992年统计,世界森林覆盖率为(选择填空)

A. 13.0%

B. 30%

C. 22%

D. 70%

(2)世界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洲、洲、亚洲部和东南部、非洲地区。

(3)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森林类型是:①,②,③。

49. 读图6-3,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是防护林体系,该防护林体系从西向东跨越了

个省、市、自治区。这些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是;这些地区也是我国主要农业用地中的主要分布地区。

(2)图中B代表的是防护林体系,该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这个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是。

50. 将图6-4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填写在空格内:

(1)自然保护区:A. ,B. ,C. 。

(2)铁矿产地:D. ,E. ,F. 。

(3)有色金属矿产地:G. ,H. ,J.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 D

2. B

3. D

4. A

5. B

6. D

7. A

8. C

9. C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C 16. B 17. D 18. B

19. A 20. C 21. B 22. D 23. A 24. B 25. C 26. D 27. A

28. B 29.A 30. B

二、双项选择题(30分)

31. A、C 32. B、C 33. B、C 34. A、B

35. B、C 36. C、D 37. B、D 38. A、B

39. C、D 40. A、B 41. A、C 42. A、D

43. B、D 44. A、B 45. A、D

三、综合题(40分)

46.

47. (1)耕地城市建筑用地林地

(2)A、B

(3)A、D

(4)A、B

48. (1)B

(2)南美洲北美洲北部赤道地区

(3)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

49. (1)三北13旱地草原

(2)长江中上游防止水土流失水田

50. (1)A. 锡林郭勒 B. 长白山 C. 卧龙

(2)D. 大冶 E. 迁安 F. 鞍山

(3)G. 锡矿山H. 白云鄂博I. 大余J. 金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C)起施行。 年10月1 日年10月28日 年4月1 日年1 月1 日 2.我国“十一五”末单位必须下降(B )。 % % % %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D),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 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 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 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D),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 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 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 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D),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 B. 实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 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D.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6.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 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C)的消费方式。 A. 清洁型 B. 循环型 C. 节约型 D. 环保型 7.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D)的能源发展战略。 A. 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 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 .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论商品、自然资源和环境

《商品学基础》课程论文论商品、自然资源和环境 姓名王磊 班级11物流管理 学号1113121047

摘要:随着商品生产和消费规模的迅速扩大,自然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和消除商品生产和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评价商品质量和发展商品品种的重要条件之一,成为当代商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品生产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商品与自然资源和环境 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环境,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活动更是离不开人类所处的各种环境。由于商品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存在着两面性,所以,在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商品与环境的关系,使商品既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又能切实关注商品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用,降低商品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人类社会所依存的各种环境。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和接受。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已经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难题。 二、商品生产和消费带来的资源危机 (一)森林面子迅速减少 森林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供应者之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还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环境的作用。森林还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能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初期,整个世界约有2/3的陆地被森林覆盖,面积达76亿公顷。多年来这一数字在不断减少。一旦低于世界总面积的30%的生态警戒线,全球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可能,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全人类。 (二)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的基础。据统计,人类所需食物能量的98%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土地上生长的作物和牧草。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加快,修建新城镇和各种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另外,土地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的一大世界灾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长期地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结果非但没有是耕地扩大,反而造成了水土流失,加速了沙漠面积的扩大。 (三)水资源危机 地球上的总水量约为14亿立方公里,其中96.5%是海水。用以维持地球上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和禁止目录(2021年本)

附件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和禁止目录 (2021年本) 一、限制类 1.新增围填海项目(国家重大项目除外)。 2.新增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国家重大项目和公益事业除外)。 3.以下项目不得占用耕地,亦不得通过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应等变相占用耕地: (1)机动车交易市场、家具城、建材城等大型商业设施项目。 (2)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 (3)大套型住宅项目(指单套住房建筑面积超过144平方米的住宅项目)。 (4)赛车场项目。 (5)公墓项目。 (6)机动车训练场项目。 (7)以河流、湿地、湖泊治理等为名,开展的挖田造湖、挖湖造景项目(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手续的项目除外)。 (8)在城市建设中建设的人造湿地公园、人造水利景观项目(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

许可手续的项目除外)。 (9)以城乡绿化建设等名义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土地用途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的项目除外)。 4.住宅项目 (1)宗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下列标准:单宗土地住宅用地面积小城市和重点镇7公顷,中等城市14公顷,大城市及以上20公顷。 (2)容积率不得低于以下标准:1.0(含1.0)(牧区、林区居民定居、抗震安居房等政策性、保障性住房除外)。 5.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限制类的扩建、改建项目,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规定的产能条件或要求采取措施改造升级。 二、禁止类 1.党政机关、团体(含国有事业单位、参照执行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新建、改扩建培训中心(基地)和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建设项目。 2.毁林、毁草、毁坏湿地的开垦项目。 3.历史遗留围填海用于开发房地产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休闲娱乐项目以及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项目。 4.在无居民海岛进行房地产开发、采石、挖砂、采伐林木以及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

自然资源和能源(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 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 紫貂和耕牛 B. 煤油和石油 C. 水稻和小麦 D. 红松和熊猫 2. 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 气候资源 B. 煤炭资源 C. 淡水资源 D. 耕地资源 3. 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 天然气 B. 铅锌矿 C. 稀土 D. 林地 4. 当前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A.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B.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 积极开发宜农荒地 D. 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5. 我国土地生产力较高的绿洲主要分布在:() A. 海拔较高、土地生产力垂直差异较大的青藏高原 B. 有冰雪融水灌溉的西北内陆山麓地带 C. 降水丰富的东南丘陵、低山区 D.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6. 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最突出的问题是:() A. 乱占耕地 B. 地面下沉 C. 土次生盐碱化 D. 水地流失和土地沙化 7. 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不合理的灌溉 B. 风力侵蚀 C. 气候干旱 D. 滥垦草原 8. 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是:() A.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B.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C.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D. 节约用地,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9. 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下列土地资源利用合理的是:() A. 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应大务发展林业 B. 我国南方的丘陵、山地,应大力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 C. 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应有计划地退耕还牧

D. 长江中下游地区应有计划地围湖造田,扩大商品粮基地 10. 世界上的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 A. 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B. 非洲、南美洲、北美洲 C. 亚洲、非洲、南美洲 D. 非洲、欧洲、大洋洲 11. 我国草原多分布在:() A. 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 B. 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 C. 西北内陆的高原、山地 D.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12. 世界上的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 A. 大洋洲和亚欧大陆 B. 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 C. 非洲和南北美洲 D. 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13. 在下列畜牧业发达国家中,热带草原面积广阔的是:() A. 澳大利亚 B. 阿根廷 C. 美国 D. 新西兰 14. 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场生态系统 C. 湖泊生态系统 D. 寒荒漠生态系统 15. 下列自然保护区中,属于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多种珍稀动植物的综合自然保护区 是:() A.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B.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C.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D. 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16. 在我国参加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10个自然保护区中,位于福建省 的是:() A. 梵净山 B. 武夷山 C. 鼎湖山 D. 长白山 17. 在我国参加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属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草原自然保 护区是:() A. 呼伦贝尔自然保护区 B. 卧龙自然保护区 C. 盐城自然保护区 D. 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 18. 在我国的绿化工程中,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的是:() A. 沿海防护林体系 B. 黄土高原防护林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并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准备相关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许多东西是得益于自然界的奉献。比如:我们做饭用的铁锅,它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铁矿。大家分析一下,铁矿从哪里来?(自然界)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即有用)可见铁矿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叫做铁矿资源。下面请同学们说出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来自于自然界?是何种自然资源? 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是自然资源,有的不是;有的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有的则间接来自于自然界。教师要做好点评,让其辨明“真伪”。 二、新课教学 (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大自然中有哪些资源?什么是自然资源呢?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都是自然资源。所以,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即具有自然属性,还应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即经济属性。 教师举例说明:铁矿石、小麦、甘蔗和闪电哪些是自然资源? (铁矿石是;小麦和甘蔗虽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而是经过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所以不是自然资源;闪电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它只具备自然属性,不具有经济属性,不是自然资源。 ) 教师总结: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和“经济”属性。 过渡: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那我们就来看看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图片: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说一说自然资源与我们衣、食、住、行、学习各方面的关系。(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节约能源法试题及答案

节约能源法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 D 起施行。 A、 1998年1月1日 B、 2007年10月28日 C、 2008年1月1日 D、 2008年4月1日 2、《节约能源法》所称能源,是指 A 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A、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 B、太阳能、风能 C、煤炭、水电、核能 D、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 D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D ,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 D 的能源发展战略。

A、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6、国务院 D 主管全国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A、国家能源局 B、国家环境保护部 C、工业信息化部 D、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 7、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 A 报告节能工作。 A、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 B、人民代表大会 C、常务委员会 D、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 8、国家实行 D ,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A、节能目标责任制 B、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节能管理责任制 D、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9、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C 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 A、用能审查 B、用能核准 C、节能评估和审查 D、单位产品耗能限额标准

杨紫烜《经济法》复习笔记(第二十五章 能源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2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能源与能源法:概念、地位和作用 能源法概述能源法经济观:概念、意义、构成 能源法体系:概念、特点、构成和联系节能工作管理体制节能监管制度用能单位一般性管理制度工业节能管理制度 节约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制度 交通运输节能管理制度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 节能激励措施 煤炭法概述:概念、调整对象煤炭法 煤炭行业规划煤炭管理法律制度煤炭生产许可制度 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煤炭经营管理制度 煤矿矿区保护制度 概念 能源 法律 制度

电力法电力建设与电网管理制度 电力管理法律制度供电营业许可制度 电价与电费的规定 农村电力建设和农业用电制度 电力设备保护制度和电力监管制度 概念 可再生能源法总量目标制度 法律制度技术标准制度 并网发电审批和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制度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激励制度 【重点难点归纳】 一、能源法概述 1.能源与能源法的概念 (1)能源和能源问题 ①能源,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提供能量的物质包括能源资源和能源产品。 ②能源资源,是指未经劳动过滤的赋存于自然状态下的能源。能源产品是经过劳动过滤并符合人类需要的能源。提供能量的物质运动,即物质本身的作功,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等非燃料能源。 (2)能源法 ①能源法的概念

实质意义的能源法,指关于能源合理开发、加工转换、储运、供应、贸易、利用及其规制,保证能源安全、有效、持续供给的能源法律规范的总称。形式意义的能源法,指能源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各种形式。 ②能源法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法作为独立的法的部门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作用在于: a.能源问题的解决需要能源法。 b.能源物质利益关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过程性特点及其调整方法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必须有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能源法对其进行完整、系统和全过程的调整。 c.能源法已为各国普遍采用,使能源开发利用及其规制合理化、有序化,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制度空间。 d.能源法及其制度已同其他法律及其制度结合成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2.能源法经济观 (1)能源法经济观的概念、意义和构成 ①能源法经济观的概念 能源法经济观是指一系列从经济角度分析、研究能源法思想与精神的理论和观念。 ②能源法经济观的意义 a.使能源法公正、正义、科学的属性建立在需求与供给、成本与绩效、最大化、效率、均衡等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b.使能源法规范和制度都可以在经济上找到答案,使能源法的分析不再是空洞抽象的逻辑演绎,而是丰富具体的制度分析、制度比较和实证考察; c.使能源法立法、守法、执法、司法和对现行制度的诊断与评价成为富有经济成效的理性活动;

自然资源考点整理

一.绪论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社会经 济技术条件下(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自然界 中可被利用来为人类提供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能 量的总称。 基本特性:整体性(综合性);动态 稳定性(变动性);有限性(稀缺性);区 域性;多用性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①.资源基础:用矿物的克拉克值乘以 地壳的总重量。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 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 价值的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已被查明的,在当前价 格水平下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 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②.生存承载能力:有足够的食物保证 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长, 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 境稍有变动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最适承载能力: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容限承载能力: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多余个 体外迁,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实行限 制。 二.气候资源 1.气候资源的概念: 是指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来 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是有利于人类生 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能、 热量、降水和风能。 2.光能资源与光能生产潜力 ①.光量:亦称太阳总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的数量 和强度。具体是指在一定时间(年月日、植 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投射到单位面 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用焦耳/平方米表示。 光质: 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光时: 是指光照时间,包括太阳的可照时间(日长,太阳升出地平线直到落入地平线地时 间)和实照时间(实际观测到的日照时数)。 ②.光合效应: 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制造成碳水化合物和其它有机物,同时将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这就是植物的光合效应。 光形态效应: 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组成对植物的生命过程与生命特征产生不同的作用 光周期效应: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对植物发育,特别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 这种现象称之为光周期效应。 ③.生理辐射: 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 0.3~0.75μ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 发育有作用的辐射,称为生理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 3.热量资源与光温生产潜力 动开始的早晚;终日反映作物停止生长的早 晚;持续期反映农耕期的长短或牧草的生长 天数;积温反映农事季节内的热量资源。最 热月平均气温:表示作物所需的高温条件。 无霜期与最冷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 年月日的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气温 平均年、日较差;无霜冻期等等。 ②.光温生产潜力的概念: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 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分,其他 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 温资源下,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4.水分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 ①.衡量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降水量;蒸散量; 水分盈亏量;干燥度与湿润度 ②.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其它环境因素和作物 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 水气候因素作用下,单位面积内农作物达到 的最高产量。 5.气候灾害与农业生产 ①.旱灾:指在降水量显著减少的情况下,社会未 能采取必要、有效措施,或措施不力,或无 力抵御,从而无法解决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 和人民生活所需的最低用水量而造成的一种 缺水灾害。 旱灾不同于干旱,干旱是指降水量偏少或比正常年份偏少,使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威胁的气 候现象。湿润地区同样可能出现旱灾。 雨涝: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的雨水过多或强度过大,由于自然或人工排水系统不畅而造 成的一种水灾。 雨涝不同于湿润,湿润是指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较好的气候条件。干旱地区同样可能发 生雨涝。 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 1.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2.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并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许多东西是得益于自然界的奉献。比如:我们做饭用的铁锅,它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铁矿。大家分析一下,铁矿从哪里来?(自然界)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即有用)可见铁矿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叫做铁矿资源。下面请同学们说出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来自于自然界?是何种自然资源? 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是自然资源,有的不是;有的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有的则间接来自于自然界。教师要做好点评,让其辨明“真伪”。 二、新课教学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大自然中有哪些资源?什么是自然资源呢?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都是自然资源。所以,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即具有自然属性,还应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即经济属性。 教师举例说明:铁矿石、小麦、甘蔗和闪电哪些是自然资源?(铁矿石是;小麦和甘蔗虽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而是经过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所以不是自然资源;闪电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它只具备自然属性,不具有经济属性,不是自然资源。) 教师总结: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 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产(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的属性】 ①稀缺性 “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整体性。 人类通常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③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④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⑤社会性 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它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⑥可变性 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剧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2)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用读图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阅读图文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下面的一组数字,既值得我们自豪,也提醒我们对“地大物博”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中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 我国资源总量大,品种齐全,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资源紧张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板书设计: 类型总量世界排位人均占有量 陆地面积第三1/3 矿产资源第三3/5 中国自然资源耕地第四1/3 河流年径流量第六1/5 森林面积第六1/9 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破坏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C)起施行。 年10月1日年10月28日 年4月1日年1月1日 2.我国“十一五”末单位必须下降(B )。 % % % % 3.《节约能源法》所指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D),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A.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C.消费到回收的各个环节 D.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4.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D),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A.鼓励发展重化工业 B.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C.限制发展高耗能、资源性行业 D.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5.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 D),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 B.实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C.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D.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6.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C)的消费方式。 A.清洁型 B.循环型 C.节约型 D.环保型 7.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D)的能源发展战略。 A.开发为主,合理利用 B.利用为主,加强开发 C.开发与节约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 D.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十章:我国的资源和能源专题

第十章:我国的资源和能源专题 自然资源的特征: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资源的种类、资源的组合状况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①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 能、海洋能等。②能源利用存在问题:煤炭过多、水电少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①常规能源不足;②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②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④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⑤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⑦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典例: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意义?(8分) 1)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有资源调配都有这意义);. 2)对输出地(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就业,环保);. 3)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输入地(缓解资源或能源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相关产业发展,环保);. 典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对西部的意义: 1)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

专题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概念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 (一)自然资源 1、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不均匀性 2、有限性:①自然资源的总量②自然资源的开采 3、综合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照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生物、水、太阳能等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大量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2、按照赋存条件分: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四)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定义:是指到达地球地面的太阳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 (3)因素:①纬度(中低纬度光照资源多)②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资源多) ③地形(高山、高原地区光照资源多)④天气状况(阴雨多雾地区光照资源少) (4)分布:①世界上:各大陆的南北回归线附近及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 ②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光照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光照资源最少的地区是在四川盆地 2、热量资源(因素:太阳辐射) (1)定义:某一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辐射能量 (2) 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3)意义:是决定农作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4)分布:①世界上: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丰富 ②中国:以海南岛最多,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较少 例题: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光照资源丰富而热量资源却很少? 光照资源丰富原因: 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路程较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

206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原理2016年初期末复习 P24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P30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

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 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 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 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 的统称。 P3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3)需求水平4)开采成本 5)资源产品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区别见P34) 注1: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经济可行性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技术革新、价格与需求刺激、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 注2: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的共同特点是“已查明”,但查明的确定程度不定,即使是已经密集勘探,对范围、质量、地质特征均已确定的储量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 使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资源的国情,懂得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 身养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并能实施具体行动督促他人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2)使学生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3.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 辨证关系(2)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 情特点。 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探究点: 1.“总量大、人均少”不仅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主要的特点,而且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优势可以以此自豪但不能盲目乐观,对劣势应积极关注而不能丧失信心。 2.我国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很多,各自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总量大、人均少”都是它们 共同具备的。这个观点的确立为学习各种具体的自然资源均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比较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自制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基本特征示意表)、小黑板(环境意识测试题、课堂练习题)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 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呢?我们又怎样利用它们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板书】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曾经学习过自然资源,请大家回忆一下,自然资源分为几大 类,是哪几大类?(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请大家再回忆,自然资源又具体分为哪几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 资源等多种)我们也知道学习地理应遵循总——分——总的学习顺序,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板书】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讲授新课 【出示图表】请大家先看下面的图表,你能否根据该图表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吗?

能源法教学大纲

《能源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能源法 课程英文名称:Energy Law 课程类型:必修课(目前暂为限选课) 总学时:理论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法学本科各专业 开课院系:经济法学院、民商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及法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 2.任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能源概述、能源利用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能源法的立法原则和法律制度、以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电力法为主要内容的能源立法探讨、能源税收与环境保护、国外的能源立法与能源政策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能源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能源法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我国能源的立法、执法和能源实践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能源法的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已经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因此要求多媒体教室配合。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能源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使学生了解能源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能量转换与传递 3.能源问题以及能源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概念: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能源的准确定义多种著述皆有论及。《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认为:“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则将能源定义为“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我国立法中能源的相关定义:《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第二条试将能源定义为:“本法所称能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明确了“本法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2005年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则在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分类:(1)能源按照不同的生成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理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又称为化石能源,它们是当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结构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还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2)一次能源按其能循环使用和不断得到补充,又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化石燃料、核燃料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均为可再生能源。(3)此外,按能源的使用状况,还可将其分为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4)按流通情况,分为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5)按能源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还可将其分为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6)世界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名词,它所涉及的内涵较广。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也不近相同。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有三大方向,即地理学方向、经济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地理学者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学者认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生物学者则认为自然资源是对于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可以看出,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对自然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人类所用或为人类服务。下面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认识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发展。 首先看地理学者下的定义。1.较早给自然资源下较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51),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他的“自然资源”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从功能上看的概念。2.萨乌式金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作动力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3.伊萨德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改善自身的净福利的自然条件和原料。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或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个概念相比之前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来讲,更为详细,也更全面。5.我国着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了如下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接下来看一下国内外一些书籍表达的观点:1《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地、矿藏、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 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的生成作用等).”该定义明确指出环境功能也是自然资源,把周围自然条件也看作是资源,从本质上反映了地理学家对自然资源的认识。2《辞海》一 书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个定义强调了自然资源的天然性,还指出了空间(场所)是自然资源。 接下来是经济学者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定义是突出其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