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c06a7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7.png)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通过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疗效。
方法:收集近2年我卒中中心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行动脉取栓术的患者资料共71例;以三级侧支循环分级(一级侧支willis环,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代偿开放,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造影可见软膜支开放))为标准分为willis环开放组、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开放组、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开放(软膜支)组及未开放组,分别对患者基线资料、再通时间、取栓前、取栓后1周,取栓后后30天,取栓后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并进行不同组别疗效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一级侧枝循环开放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二级及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不良后果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 均<0.05;而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无侧枝循环开放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4例术后出血,6例术后死亡。
结论:三级侧枝循环评估法可很好的评估取栓患者预后且方便快捷,缩短评估时间窗。
关键词:侧支循环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正文近年来,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过静脉溶栓或动脉机械取栓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的重点,颅内大动脉闭塞后机械取栓术亦在各级卒中中心开展,极大的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如何更好的在术前评估此类患者的取栓疗效,从而根据个体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提上日程。
众所周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决定了其血栓形成机制的不同,侧枝循环是否存在,便决定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的差值比,因此,即使在同等治疗时间窗内同等的医疗条件下,患者的结局也许截然不同,甚至可以在做好充分评估后,部分超治疗时间窗患者仍被纳入治疗适应症,改善再通,得到一个良好的临床结果。
本研究拟使用以三级侧支循环开通代偿情况为标准来进行评估临床取栓效果,评估方法简便快捷客观,更好的来评估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动脉取栓后的疗效,可以解释临床结果的差异,使个体接受取栓治疗者的风险分层成为可能,并扩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选择,从而更优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短暂性脑缺血的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短暂性脑缺血的二级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6de82fce8bd63186bcebbc3d.png)
脂代谢异常
目前常用调脂药物
目前常用调脂药物
主要作用 降胆固醇 (TC) 药名 考来烯胺 考来替泊 普罗布考 弹性酶 商品名 消胆胺 降胆宁 丙丁酚 舒降之 普拉固 来适可 阿乐/ 立普妥 常用量及用法 4-5g/次 口服 1-6次 10g/次 口服 2次 0.5g/次 口服 2次 300单位/次口服3次 每日晚饭后 : : : 主要副作用 恶心便秘 恶心便秘 恶心腹胀Q-T延长
同ACEI抑制剂
氯沙坦 50-100mg 1次/日 缬沙坦 80-160mg 1次/日 厄贝沙坦150mg 1次/日
表-2
推荐意见: 1、对于缺血性脑卒中TIA,建议进行抗高 血压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 复发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 受性的情况,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 ≤140/90mmhg,理想应该到达 ≤130/8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
TIA症状:一般认为单纯性眩晕、头痛、尿 便失禁、EP、意识障碍、跌倒发作、记忆 障碍(短暂性全面遗忘综合症可部分为TIA) 不能诊断为TIA。
一般判断,一次TIA后一月内发生卒中危险 约4-8%,一年内约12-13%,5年内可达 24-29%。前循环TIA伴有颈动脉狭窄70% 的人预后不佳,2年内发生卒中几率是40%。 后循环TIA发生脑梗死比例较少。
一般认为年龄>70岁,糖尿病史、 TIA>10min,有肢体无力和障碍者,发生 卒中可能性大。
人们最近试图对TIA重新定义,2002年TIA 工作组的Albers教授提示(N.Engl.J Med):TIA是短时间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 由脑局灶性或视网膜缺失所致,症状在1h 内,并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325401acc5da50e2524d7fb1.png)
Shuaib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1; 10: 909–21
脑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
•Willis 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可迅速是左、右大脑半球 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侧支循环随即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要在缺血数天后才能建 立血流代偿
• 增加梗死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 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
• 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抵达缺血区,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 4(2): 72-74.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2): 177-179.
脑侧支循环与微循环区别
侧支循环
微循环
血管结构不同
动脉-动脉、静脉-静脉之间通过 吻合形成的血管结构。不同级别 侧支血管具有不同的管径
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影响因素
侧支血管完整性
侧支血管变异性
侧支血管管腔内径
影响因素
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
侧支血管压力梯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5): 417-424.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侧支循环的功能
• 从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调动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 不依赖于已狭窄/已栓塞血管血流
CTA诊断性评估Willis环
动脉段
敏感性 (%)
先天缺如
97.9
发育不全
52.6
发育正常
96.6
特异性 (%) 92.5
分析多时相CTA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患者静脉溶栓后的预后效果影响
![分析多时相CTA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患者静脉溶栓后的预后效果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d569fb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0.png)
分析多时相CTA 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患者静脉溶栓后的预后效果影响龙菲龙菲,,李正标李正标,,高云龙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 211500摘要 目的 分析多时相CT 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CTA )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患者静脉溶栓后的预后效果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多时相CTA 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侧支良好组48例和侧支不良组36例。
对比两组溶栓后 24 h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评分)、30 d 病死率、90 dmRS 评分以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
结果 溶栓后24 h 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入院时,且侧支良好组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侧支良好组90 d 预后良好率高于侧支不良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侧支良好组ASPECTS 评分高于侧支不良组,90 d mRS 评分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采用Spearman 分析,ASPECTS 与MRS 呈负相关性(r =-0.671,P <0.05)。
结论 通过多时相CTA 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可为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多时相CTA ;侧支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评估中图分类号 R 445 文献标志码 A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3.09.04.01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ulti-phase CTA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LONG Fei, LI Zhengbiao, GAO Yunlo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iuhe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5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Multi-temporal CT angiography (CT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in Liuhe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jing from January 2021 to August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ulti-temporal CTA examinatio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48 patients with good collateral and 36 patients with bad collater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NIHSS score) at 24 h after thrombolysis, mortality at 30 d, 90 dmRS score and incidence of symptomatic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24 h after thrombolysis, the NIHSS score of both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dmission, and the good collatera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bad collatera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good prognosis rate at 90 days in good collater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ad collatera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atic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bad collater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ASPECTS score of good collater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oor collateral group, and the mRS Score at 90 day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oor collater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Spearman analysis showed that ASPECTS were nega⁃* 论著 *收稿日期:2023-02-03;修回日期:2023-02-23作者简介:龙菲(1988-),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放射科诊断。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81d03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d.png)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总论 (1)二、脑血管病影像检查 (3)三、全脑血管造影术 (5)四、脑血管的解剖 (7)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8)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 (10)七、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进展 (12)八、颈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 (14)九、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探究 (16)十、后ARUBA时期高级别BAVM的介入治疗策略探讨 (17)十一、脑静脉系统及介入诊疗 (19)十二、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颅内血流评估 (21)十三、房颤“一站式”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23)十四、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再通的概述及介入治疗 (25)一、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总论1.下列哪项不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常用方法()A.单纯弹簧圈栓塞术B.密网支架C.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D.碘油栓塞E.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A.颈动脉狭窄B.椎动脉狭窄C.硬脑膜动静脉瘘D.大脑中动脉狭窄E.基底动脉狭窄参考答案:C3.血流导向装置的孔隙度不能低于()%,否则有可能导致穿支和侧支的梗阻A.40B.45C.50D.55E.60参考答案:C4.下列哪项不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A.脑肿瘤B.血栓形成C.栓塞D.脑出血E.蛛网膜下腔出血参考答案:A5.下列哪项不是脑血管造影的适应症()A.脑出血原因检查B.脑静脉病变C.头部富血供肿瘤D.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E.脑血管病治疗后复查参考答案:D二、脑血管病影像检查1.全脑血管造影不包括哪些造影()A.主动脉弓造影B.颈内动脉造影C.颈外动脉造影D.椎动脉造影E.脊髓血管造影参考答案:E2.可以明确血管狭窄及血流速度的检查是()A.CT平扫B.CTAC.颈部血管超声D.MRAE.MR参考答案:C3.破裂动脉瘤需要做的影像学检查不包括()A.CTB.CTAC.MRAD.DSAE.头颅平片参考答案:E4.哪些不是脑血管造影的优势()A.病变显示不清B.可以判断侧枝循环C.可充分显示病变D.可判断血流动力学E.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参考答案:A5.颈动脉狭窄,通常不做哪些影像检查()A.颈部血管彩超B.腹部CTC.颅脑MRD.头颈部CTAE.血管高分辨核磁参考答案:B三、全脑血管造影术1.以下不属于预防气栓的措施是()A.注射器中无气泡B.注射器尖端向下,可使气泡升至针栓侧C.高压注射器针筒朝下D.三通要在注射中期转动活栓至关闭位E.三通要在注射中期转动活栓至打开参考答案:E2.脑血管造影常用的鞘管型号是()A.4FB.5FC.8FD.7F参考答案:B3.脑血管造影术首次在人体成功实施是在()年A.1925B.1926C.1927D.1928E.1929参考答案:C4.DSA禁忌证不包括()A.碘造影剂过敏或不能耐受B.介入器材过敏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D.怀疑脑静脉病变E.脑疝参考答案:D5.不属于脑血管造影常用导管的是()A.RHB.SIM1D.猎人头E.SIM2参考答案:A四、脑血管的解剖1.椎基底动脉系统解剖结构不包括()A.P2(环池)段B.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延髓前段C.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延髓外侧段D.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延髓后段参考答案:A2.下列静脉或静脉窦,与海绵窦不直接相连的是哪一个()A.翼丛B.蝶顶窦C.岩下窦D.枕窦参考答案:D3.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一般由何处发出()A.后交通动脉B.大脑后动脉P1段C.大脑后动脉P2段D.大脑后动脉P3段参考答案:B4.颈内动脉最经典的分段方法,分几段()A.5B.6C.7D.8参考答案:C5.Heubner返动脉一般由何处发出()A.大脑中动脉B.大脑后动脉C.颈内动脉交通段D.大脑前动脉参考答案:D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治疗1.下列复发风险最高的动脉瘤是那种()A.后交通动脉瘤B.血泡样动脉瘤C.前交通动脉瘤D.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参考答案:B2.目前研究认为,中脑周围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因素是什么()A.PICA动脉瘤B.静脉窦血栓C.基底静脉的引流方式D.脊髓前动脉动脉瘤参考答案:C3.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A.动脉硬化B.脑膜炎C.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D.颅内肿瘤参考答案:C4.下列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所用支架系统,推送所需要的微导管最细的是哪种()A.Neuroform EZB.LvisC.EnterpriseD.Neuroform Atlas参考答案:D5.女,35岁,不明原因出现头痛,经头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析其常见原因是()A.脑动脉炎B.颅内动脉瘤C.高血压D.颅脑外伤参考答案:B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1.下列不属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的是()A.高血压B.高血糖C.吸烟D.高血脂E.体育运动参考答案:E2.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药物不包括()A.氯吡格雷B.西洛他唑C.替格瑞洛D.倍他乐克参考答案:D3.下列哪位患者有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介入治疗指征()A.大脑中动脉狭窄70%B.基底动脉狭窄90%C.首次发现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D.双抗治疗后反复发作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E.颈动脉眼段重度狭窄伴良好的侧支代偿参考答案:D4.ICAS卒中的特点不包括()A.患者症状更重B.住院时间更长C.血管狭窄程度较轻,卒中复发率不高D.血管狭窄程度增加,卒中复发率升高E.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参考答案:C5.不属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是()A.穿刺点血肿B.脑积水C.脑血管夹层形成D.支架内血栓形成E.脑出血参考答案:B七、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进展1.下列哪项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禁忌症()A.颅内大血管闭塞B.CT可见脑出血C.前循环发病时间6小时内D.后循环发病时间24小时内E.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参考答案:B2.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以内A.4hB.5hC.6 hE.8h参考答案:C3.下列哪项是急性脑梗死的复杂评分量表()A.C?STATMSC.PASSD.RACEE.G?FAST参考答案:D4.目前血管内治疗研究证据充分的是哪一段()A.M1B.M2C.M3D.A1E.A2参考答案:A5.对于接受桥接治疗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应在静脉溶栓()后开始A.6hC.24hD.48hE.72h参考答案:C八、颈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1.颈动脉狭窄的影响不包括()A.心肌梗死B.高血压C.卒中和心脏病D.糖尿病参考答案:D2.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不包括()A.老年B.高血压C.血脂异常D.糖尿病E.饮酒参考答案:E3.()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A.颈动脉造影B.磁共振血管成像C.CT 血管成像D.双功能超声参考答案:A4.对于大面积脑梗塞、保留部分神经功能患者,梗塞至少()后再进行CAS治疗A.3天B.7天C.14天D.21天参考答案:C5.()是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病因A.纤维肌发育不良B.颈动脉夹层C.动脉炎D.动脉粥样硬化参考答案:D九、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探究1.()是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病因A.纤维肌发育不良B.颈动脉夹层C.动脉炎D.动脉粥样硬化参考答案:D2.临床上应用的定向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血管直径为()mmA.1.5-7B.3-5C.4-8D.5-10参考答案:A3.椎动脉狭窄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包括()A.突发性眩晕和头晕B.颈部疼痛和僵硬C.视物模糊或失明D.下肢无力或麻木参考答案:D4.以下不是椎动脉狭窄临床症状的是()A.头晕B.黑蒙C.失语D.肩颈不适参考答案:C5.()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A.颈动脉造影B.磁共振血管成像C.CT 血管成像D.双功能超声参考答案:A十、后ARUBA时期高级别BAVM的介入治疗策略探讨1.有关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正确的说法是A.自然病史中,出血和癫痫的风险与低级别动静脉畸形相似B.手术切除是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最常用手段C.相比于低级别动静脉畸形,高级别动静脉畸形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治愈率更高D.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采用经动脉入路栓塞可能面临更高的并发症风险E.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上应更为激进参考答案:D2.有关脑动静脉畸形分级,正确的说法是A.Spetzler-Martin分级主要包含动静脉畸形大小,供血动脉数量,是否位于功能区三个参数B.Spetzler-Martin分级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出血风险C.Buffalo分级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风险D.Spetzler-Martin分级和Buffalo分级的参数不同,作用相似E.Buffalo分级同样使用与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手术评估参考答案:C3.以下因素中与脑动静脉畸形出血风险无关的因素有A.既往出血史B.年龄C.合并动脉瘤D.畸形团位于深部E.幕下病变参考答案:B4.以下有关ARUBA研究描述错误的是A.国际上第一个比较未出血脑动静脉保守治疗和侵入性治疗的RCT 研究B.侵入性治疗包括显微外科手术、介入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及联合治疗C.主要终点事件是致残性卒中和死亡D.因两组差异显著,研究被提前终止E.研究发现对于未出血动静脉畸形,药物治疗优于侵入性治疗参考答案:C5.对于ARUBA研究的质疑,不合适的是A.纳入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比例不足B.没有针对动静脉畸形的分级进行分层分析C.没有对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类D.治疗上存在选择性偏移E.随访时间不足参考答案:A十一、脑静脉系统及介入诊疗1.垂体微腺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A.垂体常规MRI平扫+增强B.垂体MRI动态增强C.垂体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D.岩下窦取血E.PET/CT参考答案:B2.除了DSA,最能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成像技术是A.CTA(CT血管成像)B.增强MRIC.MRM(MR椎管造影)D.MRA(MR血管成像)E.Doppler超声血管成像参考答案:D3.垂体瘤术后肿瘤残存A.术后即刻(2天内),呈线性强化B.术后即刻(2天内),呈线性强化,强化厚度超过3.9 mm 或结节样强化C.术后即刻(2天内),病灶无强化参考答案:B4.我国建议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的干预指针是压力梯度相差A.6mmHgB.8mmHgC.10mmHgD.12mmHg参考答案:D5.哪项不是脑静脉畸形的常见临床表现A.焦虑B.癫痫C.头痛D.慢性脑出血参考答案:A十二、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颅内血流评估1.脑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筛选的首选检查方法是()A.TCDB.灌注CTC.DSAD.CTAE.MRA参考答案:A2.TCD检查压颈试验,是指压迫哪个血管()A.颈总动脉B.颈内动脉C.颈静脉D.颈外动脉E.椎动脉参考答案:A3.TCD检查提示“高阻力频谱”常见于以下情况,除外()A.颅外动脉血流频谱B.狭窄动脉狭窄部位近端C.血管痉挛D.颅内压增高E.狭窄动脉狭窄部位远端参考答案:E4.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前可通过TCD进行以下评估,除外()A.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情况B.脑血管狭窄程度C.微栓子监测D.大脑皮层异常放电E.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评估5.关于TCD的以下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流方向是指被检测到的血管血流相对于探头的方向。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69a011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3.png)
在治疗过程中,改善侧支循环可 以增强治疗效果,促进脑组织的
修复和再生。
对于侧支循环不足的患者,医生 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血管 内治疗、药物治疗等,以促进侧
支循环的建立和改善。
04
侧支循环评估在缺血性脑 卒中的应用
侧支循环评估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
01
通过血管造影或MRI等影像学手段,直接观察侧支循环的开放
动脉间的侧支循环是指动脉之间通过吻合支形 成的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较为常见。
静脉间的侧支循环是指静脉之间通过吻合支形 成的侧支循环,在慢性缺血中较为常见。
02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 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
2023-10-28
目录
• 侧支循环概述 •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侧支循环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
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侧支循环概述
侧支循环的定义
侧支循环是指当某一器官或组织的血管主干发生阻塞时,其 他血管或小血管通过代偿性扩张来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 。
和利用情况。
间接评估法
02
通过测量相关生理参数,如血流速度、血管阻力等,来评估侧
支循环的功能。
临床评估法
0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
侧支循环评估的临床意义
判断病情
通过侧支循环评估可以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指导治疗
根据侧支循环的评估结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治 疗方案,如是否需要溶栓、血管内治疗或药物治疗 等。
多模式CT预测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分析
![多模式CT预测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0c043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7f.png)
多模式CT 预测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 分析李远庆,李蕾,韩婷婷,迟淑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医院影像中心 山东 东营257055$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CT 对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76例,行多模式CT 检查,包括CT 平扫(NCCT )、CT 灌注成像(CTP )及CT 血管成像(CTA )等模式(分析灌注范围的分布并绘制感兴趣区(ROI ),测定脑血流量(CBF )、脑血容量(CBV )、平均通过时间(MTT )及表面 通透性(PS )等灌注指标(结果1)依据侧支循环分组,良好组患者的CBV/CBF /MTT 明显高于不良组(P <0. 05)(良好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梗死范围、mRS 评分明显低于不良组(P <0.05 );2)依据出血性转化分组,HT 组的PS 明显高于 未HT 组,而MTT 明显低于未HT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 结论 对于脑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的建 立,多模式CT 可观察侧支循环的建立或开放状况,预测缺血性卒中预后水平,可评估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 v ev , BBB )的完整性及HT 的发生风险,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血脑屏障完整性'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814.42&R7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 (2021 )03-0387-05Evaluation of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hentt with ischemic stroke by multi-mode CTLI Yuanqing , LI Let , HAN Tingting , CHI ShupingDepaTment cf Radiology , Shengli Hospital cf Dongying ith , Dongying 257055 , P. R. China)Abstract ] Objechve To analyee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CT in evvluating blood-brain barrier intearity and ccllaterai circula 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 troke.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76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ischemicWiaokeiaeaied in ouahoWpiiaaoaom June2018 ioDecembea2019, whoundeawenimuaiimodaaCTexaminaiion , incaudingCTpaain scan ( NCCT ) , CT peVusion imaaing ( CTP ) and CT anaiocraphy ( CTA ) . Distrinution of peVusion range was analyzed and reaionof interest ( ROI ) was drawn to determine peVusion indexes such as cerebrai blood Sow ( CBF ) , cerebrai blood volume ( CBV ),mean transit time ( MTT) and suVace permeability ( PS) . Retults 1) According to ccllaterai circulation grouping , CBV, CBF and MTT in the good group were significanta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bad group , while , sia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badgroup ( P < 0. 05 ) . The infarct size and mRS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in the goo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poos group ( P <0. 05); 2) According to the grouping of hemorrhaaio transformation , the PS of H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higher than that of non-HT group , while the MT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HT group , with significant diOevnces be tween the two g roups ( P < 0. 05 ) . ConclusionFov the establishment of cerebrorasculav stenosis and ccllaterai circulation ,multimodai CT can achieve good imaaing effect , which can observe the establishment ov opening of ccaaaral circulation , and thenpredict the long-term pvcnosis level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addition , multimodal CT can effectively assess the intearity of BBBand theaisk oiHT , which isoigaeatcainicaasigniiicanceioatheaimitation oithaomboatictheaap;and theaeoidanceoicom-plications.)K e y wordt ] Ischemic stroke ; Collateral circulation ; Blood brain barrier intearity ; Tomocraphy , X-ray computed缺血性脑卒中是近年来发生率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1]。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策略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1f09b4e87c24028915fc3ef.png)
侧支循环的分类(开放层次)
一级侧支循环:Willis环
二级侧支循环:通过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 以及其他相对较小的侧支与侧支吻合支之间 实现的血流代偿。
三级侧支循环:属于新生血管,部分病例在 缺血后一段时间才可以形成。
影响脑侧支循环的因素
1、血管变异性:结构完整性是发挥一级和二级 侧枝循环代偿的前提
静脉溶栓与血管内治疗
1、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I级推荐,A级证据)
2、发病6 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 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I级推荐,B 级证据)。
眼动脉
颈外动脉代偿: 枕动脉-椎动脉
通过甲状颈干向同侧椎动脉和对侧盗血
武╳╳,男,56岁.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前交通ACA+MCA代偿
田╳╳,女,66岁;左侧颈总动脉末端至颈内、外动脉起始段 重度狭窄; 后交通-左侧颈内动脉系统代偿
黄╳╳,男,33岁;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大脑后动脉-脉 络膜后动脉-前循环。
2、危险因素:高龄、持续血压增高、高脂血症 和高血糖会使血管调节能力和内皮功能下降,导 致三级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下降。
3、其他:侧支循环血管管径大小和压力梯度; 狭窄程度与速度;脑长期低灌注。
侧支循环的意义
• 预后评估:侧支循环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改善和 卒中事件相关;是3个月较好功能结局的独立 预测因素。
王╳╳,女,62岁; 右侧颈内动脉C6段闭塞,大 量新生血管增生,考虑烟雾病; 前交通+软脑 膜代偿
徐╳╳,男,67岁;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未见显影,考虑闭 塞,由同侧大脑前动脉、软脑膜动脉部分代偿供血
孙╳╳,女,74岁;右侧颈内动脉未见显影,考虑闭塞。 颈外-眼动脉-颈内动脉系统代偿
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6363f429ccbff121dd3683d7.png)
同时,侧支循环也是动脉内溶栓后出血转 化的预测因素专家共识性意见侧支循环是 评估缺血性卒中临床结局的重要预测指标, 是影响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推荐尽 可能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面的侧 支循环评估。
侧支循环评估方法: 一级侧支(Willis环) 目前普遍使用的评估方法 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DSA,各有 优势和不足。国际上多数临床研究仍使用DSA作 为判断Willis环完整性的金标准。然而,DSA为有 创性检查,费用较高,临床使用率较低,而且注 射对比剂的剂量和压力的差异可影响远端血管的 显示。此外,结合无创的影像技术可以形成互补, 同时对预测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CTA原始图像可获得关于侧支循环的 有价值信息,但一项系统回顾的结果显示其仍 存在一定局限性,与原始图像相比CTA后处 理图像能提供更多信息。MRA速度编码在图 像采集时允许在三个垂直平面上进行血流敏 感成像,由于受到解剖分辨率的限制,只能用于 Willis环近端血管的评价
间接评估方法包括:TCD血流储备功能测定、氙 增强CT、单光子发射CT、正电子成像术、CT灌 注、MR灌注及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这 些技术通过评估脑血流状态间接提供侧支循环的 信息。然而当父级动脉闭塞时,维持灌注的动脉 来源是无法证实的。在灌注的相关研究中,动脉 血流的通过时间延长通常提示存在侧支血供。运 用TCD对脑血流储备功能的测定可提供自动调节 和侧支循环状态的信息。血管扩张刺激方法包括: 二氧化碳吸入、乙酰唑胺注射和窒息
预后评估 接受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 研究显示,Willis环结构完整者更容易获得 早期神经功能的改善和3个月的生活自理的 机会,是3个月较好的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 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2.32, P=0.01],而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好的患者 接受溶栓后有更好的疗效
DSA侧支代偿解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DSA侧支代偿解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de87abd79ec3d5bbfd0a7496.png)
女性,32岁,曾出现2次左侧肢体无力,造影显 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不完全闭塞,其代偿主要 是前交通代偿和右侧后交通动脉
OPh.A
R-ICA
前交通代偿:对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发达的前交通动脉向对侧供血右侧
灌注略显不足
VA
MCA
MCA
M1
左椎动脉造影通过后交通动脉向患侧大脑中动脉代偿供血
男性,46岁,曾出现右侧上肢无力,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颈内 动脉,眼动脉远侧完全闭塞,同侧颈外动脉无法代偿
DSA侧支代偿解读
一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 1、患侧A1段和前交通动脉发育良好,通过前交通动脉可以 完全代偿对侧半球血供。 • 2、如果A1段发育不好,通过患侧大脑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以及大脑后动脉皮层软膜动脉代偿。 • 3、前交通动脉和患侧后交通动脉联合供血。 • 4、如果前交通动脉发育不好,单独通过患侧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代偿。 • 5、同侧颈外动脉-OPh.A.
患者,男性,32岁,肥胖,高血压病史5年,意识障碍。MRI显示脑干梗 死,MRA显示基底动脉闭塞,对症处理1个月后逐渐恢复。
因为AICA发源于BA 本应AICA不显影,但有PICA代偿,才使得PICA的脑干穿支代偿,症状好 转 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中段闭塞,右侧小脑后下动脉与小脑上动 脉吻合代偿,向基底动脉顶端逆行供血。
VA
后胼周动脉代偿
颈外动脉闭塞
MMA 颈总动脉侧位像显示眼动脉脑膜支与脑膜中动脉 吻合后,逆行充盈同侧颈外动脉,晚期可见颈外动脉完全显影
破裂返A
同侧颈外动脉闭塞后由椎动脉通过肌支吻合动脉闭塞后椎基底供血代偿来源于: • 1、颈外动脉; • 2、少见的有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和脊髓前动脉等。这些代 偿主要来源于动脉之间潜在的吻合。椎动脉在进入枕骨大 孔之前,发出肌支供应颈后深层肌肉。这些肌支与颈外动 脉的枕动脉、腭动脉、锁骨下动脉的颈深动脉都有吻合。 • 3、双侧的后交通动脉; • 4、椎动脉的脑膜支与枕动脉的脑膜支在后颅窝的硬脑膜 内也有吻合。 • 5、如果双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位置在小脑后下动脉远端, 小脑后下动脉在代偿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ffdc77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f.png)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马小桐;杨林林;乾嘉欣;张强【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向脑组织供应血流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梗死血管责任区域脑组织供血不足、严重者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类疾病.侧支循环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充分认识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定义、作用、临床意义、评估方法、分级、开放的影响因素及促进侧支循环开放的措施进行综述.【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8(013)012【总页数】3页(P630-632)【关键词】缺血;卒中;侧支循环;综述【作者】马小桐;杨林林;乾嘉欣;张强【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2;R74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1,2]。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1 侧支循环的定义侧支循环是指沟通临近大血管的分支血管,包括动脉间原有的分支血管网和新生形成的小动脉吻合。
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大脑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流通过侧枝循环供应到脑缺血区域,使缺血脑组织获得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3]。
通常依据开放血管及代偿程度的差别,将侧支循环分为3级,一级侧支循环指通过脑底Willis环的血流代偿;二级侧支循环为眼动脉、软脑膜动脉及其他小的侧支和吻合支之间实现的血流代偿;三级侧支循环为新生血管提供的血流代偿[4]。
2 侧支循环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一级侧支循环是脑缺血时最主要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及前、后交通动脉连接组成。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评价的思考
![关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评价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e87ebf94693daef5ef73d32.png)
a ol t r lcr ulton w e e e a u t d b nd c l e a ic a i r v l a e y CT ruso n gials bta ta gi r p a pe f in a d di t u r c n og a hy, t ut ore l r d t e ci ia hea h xp o e h ln c l
v l e o o lt r lcr u a i n i h o b l ss o c t s h mi sr k . s l :B s d o h i h s n x e t h a u fc l e a ic l t n t r m o y i fa u e ic e c t o e Re ut a o s a e n t et me p a e a d e t n ,t e v l eo o lt r l ic l t n c n b a e o ie S s o tt r e f c" n o g t r e f c " a u fc l e a cr u a i a e c t g r d 3 h r e m fe ta d l n e m fe t a o z .wh c r l c o ey r lt d t ih a ea l l s l ea e O i d v d a h o o y i e ii n ma i g n ii u l r mb l tcd cso — k n .Co cu i n:we s o l a l s te t n t v l a e t e v l e o o l t r lcr t n l so h u d p y c o e a t n i O e au t h a u fc l e a i— o a c lt n a d u i z h st - ld n f fe tv l n ma a e n fa u e ic e c s r k . u a i n tl e t i wo b a e k i e f c ie y i n g me to c t s h mi t o e o i e Ke r s c t s h m i s r k t r mb l ss y wo d :a u e ic e e t o e h o oy i c l t r l ic l t n ol e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 致死率最高的疾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016805d31b765ce0508142e.png)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
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
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
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
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
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探讨侧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类型与意义
![探讨侧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类型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fd04acab7360b4c2e3f64fe.png)
探讨侧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类型与意义目的探讨侧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类型与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CT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观察其代偿类型并分析应用侧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
结果患者的病变累及血管共50支,并分为狭窄和闭塞两种类型,其中锁骨下动脉1支(2%),颈总动脉6支(12%),大脑前动脉4支(8%),颈内动脉19支(38%),大脑中动脉3支(6%),椎动脉8支(16%),基底动脉7支(14%),大脑后动脉2支(4%),以侧支代偿的途径的影像学表现为依据将其分为6类,其中经Willis环开放代偿16例(35%);颈外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肌间支吻合代偿有2例(4%);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10例(22%);软脑膜动脉吻合8例(17%);颈内、外动脉代偿有4例(9%);颅底异常血管网6例(13%)。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多种类型的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的利用。
标签:侧支代偿;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类型;意义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1]。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占脑血管疾病的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日益加重,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影响,因此,做好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备受临床关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侧支代偿治疗也受到了人类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一致的好评[3]。
为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应用侧支代偿治疗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CT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CT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CT检查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部分患者行支架介入治疗或者介入溶栓治疗,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7.4±2.9)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17例,四肢无力13例,视物不清9例,耳鸣4例,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3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作者:吕达平,韩咏竹,李慎茂,张鹏作者单位:230061合肥,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吕达平,韩咏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介入中心(李慎茂,张鹏)《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6月20卷3期综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源于局部脑组织血流低于某阈值所致,局部脑组织的血流是由供血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共同决定的,两者是影响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关键因素。
一般认为,血管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关,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脑缺血的发生。
侧支循环血管可以来自硬膜内、硬膜及硬膜外血管,大致可分为原发性侧支循环(即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和继发性侧支循环(皮质软脑膜支吻合、脑外代偿等)[1, 2]。
1 脑血管侧支循环的解剖学构成、变异、功能及影像学表现1.1 Willis环Willis环是颅内最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它将两侧半球和前、后循环联系在一起。
但Willis 环完整且各血管发育均衡者仅见于少数,多数存在变异[3]。
MRA显示的Willis环形态有4种类型,Ⅰ型:Willis环完整;Ⅱ型:Willis环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Ⅲ型:Willis 环后循环完整,前循环不完整;Ⅳ型: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
Ⅰ~Ⅳ型分别占人群的44.31%、41.92%、6.59%、7.19%[4]。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分类方法,其检查手段及分类依据不同。
国外调查[5-7]发现,理想的均衡构型的Willis环只有29%~40%,前交通动脉缺如占1%~4%,大脑前动脉近端缺如或发育不良占1%~10%,后交通动脉缺如或发育不良占30%~61%,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占14%等。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CTA、MRA 及DSA等可较准确观察Willis环各组成血管的管径、外形、分布及走向等;DSA检查可以明确显示血流方向,对前、后交通动脉有无开放及代偿范围、程度等作出判断;TCD可检测主要血管的血流速、峰值、搏动指数等,在认识Willis环在脑血流动力学方面,如血流重新分配、脑半球间及前后循环间侧支代偿等,具有一定意义。
1.2 软膜血管吻合软膜血管来自大脑前、中、后动脉分支到达皮质表面所形成的软脑膜动脉网。
依据管径将软膜血管分为4组,(1)260~280 μm中央动脉,(2)150~180 μm的周围动脉,(3)分支刷毛样小动脉,(4)管径明显减小的另一型皮质小动脉。
脑皮质血管终末支间的吻合是另外一种侧支循环,可称为继发侧支循环。
皮质软脑膜支吻合主要由大脑前、中、后动脉之间组成。
软脑膜支吻合有两种主要类型,(1)大管径的端-端吻合,管径25~90 μm不等;(2)小管径的直线型吻合,平均管径10μm[8]。
对于各种继发侧支循环,尤其是软脑膜吻合支,一般仅DSA可直观地准确显示,而CTA及MRA等一般显示不清,尤其不能显示血流代偿方向。
1.3 皮质内血管吻合皮质内血管由软脑膜动脉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支呈直角垂直穿入脑皮质而形成,据穿入的深度,将皮质内动脉分为皮质短动脉、皮质中动脉、皮质长动脉、皮质下动脉和髓质动脉。
这些动脉在皮质内分布范围各有侧重[9]。
有学者认为皮质内动脉吻合不存在,但有较多学者提出皮质内有3种类型的血管吻合,最常见、最重要的是毛细血管前水平的直径为12~17μm吻合,在预防皮质微血管梗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两型由大血管组成,分别为35~45 μm和40~70 μm。
1.4 硬膜与软膜血管间的吻合经皮质血管可使软膜与硬膜血管相吻合又可提供更多的脑组织血供,以皮质及皮质下受益为主,如脑膜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皮质终末支的吻合,大脑镰前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的吻合,脑膜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间的吻合等。
当脑组织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该类吻合可一定程度提供吻合支邻近的脑组织血流。
1.5 硬膜血管间的吻合硬脑膜供血动脉间同样存在着侧支吻合,如脑膜中动脉与颈内动脉的下外干的吻合,脑膜垂体干的小脑幕缘动脉与覆盖丛的吻合,及其斜坡支与椎动脉供应枕骨大孔前方斜坡的脑膜前动脉间的相互吻合。
此外,咽升动脉脑膜支与颈内动脉的下外干、脑膜中动脉及脑膜副动脉间亦可存在吻合等。
该类吻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增加脑组织血供的意义较小,小脑幕覆盖丛可通过吻合,间接沟通同属基底动脉幕上的大脑后动脉及幕下的小脑上动脉的血流。
1.6 颅外血管的吻合颅外代偿可通过相关的肌支及穿支向脑组织提供侧支灌注,主要以颈外动脉上颌内动脉分支和面动脉的终末支与眼动脉间的吻合为主,翼管动脉可直接沟通颈内、外动脉,枕动脉既可在颈外动脉与椎动脉间架起血管“桥梁”,又可经乳突及顶骨穿支与颅内血管建立联系,而颞浅动脉、圆孔动脉等也可提供额外侧支血流。
罕见的尚有颈内、外动脉间的异常血管网形成及脉络膜前动脉源于后循环等,目前尚不能界定各种变异中何为异常。
颈外动脉分支参与代偿时,除DSA外,CTA及MRA部分也可较清晰地显示[10]。
2 脑血管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Willis环的形态决定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即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大小[11,12]。
正常情况下,脑两侧及前后循环的血液压力相近,前、后交通动脉仅作为具有代偿潜力的血管而存在。
当某局部脑血流量改变,压力平衡遭破坏,血流可经Willis环重新分配以获得新的平衡。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Willis环完整的比例较高,良好的侧支循环可有效降低该类患者半球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性。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在交通段近端闭塞时,经Willis环代偿有4种方式[13]:(1)仅由双侧A1段及前交通代偿;(2)仅由后交通代偿;(3)由前、后交通共同代偿;(4)无代偿。
临床研究[14,15]发现,仅血管直径>1 mm时才能有效提供侧支血流,这也是许多学者将MRA图像上直径>1 mm的血管定为侧支循环存在并开放的原因。
较粗的后交通动脉(直径>1 mm)可预防同侧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分水岭梗死[16]。
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时,其脑梗死的发生率在各种不同类型狭窄或闭塞中不同,其中以单侧闭塞伴对侧狭窄者最多见,且多发生于狭窄侧;同时,该类患者中可见到较多的前交通动脉代偿,后交通动脉代偿不足半数,其可能机制在于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时,该侧残端压力较低,虹吸现象使对侧血流通过前交通动脉大量进入闭塞侧,因此通过狭窄处的血流速较高,不断冲击斑块使之易于脱落,导致狭窄侧脑梗死的发生[1, 5]。
有报道[11]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时若发生脑梗死,则会出现以下情况:(1) 具有Willis环侧支循环者临床症状较轻;(2) 具有前交通动脉者较具有后交通动脉预后好;(3) 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较单纯具有前交通动脉预后好。
有作者[17]阻断沙土鼠的颈总动脉,发现其神经系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其脑底血管的解剖类型有关,缺乏前交通动脉的动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表现。
但也有作者[1]认为Willis环代偿尤其是后交通动脉代偿可以防止脑梗死发生,而前交通动脉代偿时脑梗死的发生率反而增高,甚至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
Rutgers等[18]报道112例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利用MRA检测脑血流及Willis 环血流,TCD检测眼动脉血流,DSA检测软脑膜吻合支血流,随访(49±14)个月,7例再发同侧缺血性卒中,与未再发的105例相比,再发者有着更高的脑血流量,如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总血流量平均为536 ml/min,未再发者410 ml/min(P<0.05);对侧颈内动脉血流量再发者355 ml/min,未再发者209 ml/min(P<0.001),且再发者有较常见的Willis环侧支代偿(P<0.05),主要由后交通动脉开放向前循环代偿(脑血流量分别为71%和28%;P<0.05),单纯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无明显差异,眼动脉及软脑膜吻合支亦无差异。
继发侧支循环提供的侧支血流虽不及Willis环,但所有脑组织均存在较多形式的继发侧支循环代偿,尤以软脑膜支吻合为主,有时来自颅外继发性侧支循环也具有重要代偿作用。
因软脑膜吻合血管常细小,目前除DSA可显示其是否存在、血流方向、代偿范围及程度等外,其他技术手段尚无法对其评价。
有报道[19]考虑采用大脑中动脉球囊闭塞法、脑血管数学模型等进行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
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单纯依赖Willis 环者较少,最常见的是各种方式的综合代偿。
如狭窄或闭塞发生于大脑前、后动脉交通段以远及大脑中动脉时,Willis环则难以起到代偿作用,而主要依赖软脑膜支吻合及硬膜与软膜的吻合等。
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既可缓慢渐进,也可突然发生。
当进展缓慢时,继发性侧支循环常有时间形成并完善,而在病变进展较快的情况下,当Willis环代偿不充分或无法代偿,其他继发性侧支循环尚未形成时,脑血管调节能力及脑灌注则明显受损,脑梗死形成难以避免。
软脑膜支吻合可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10 s内迅速形成,虽不能完全避免缺血区核心部位梗死,但充分的吻合代偿可以避免广泛的半暗带发展为梗死。
因动脉供血范围和软脑膜支吻合程度的个体变异很大,所以同一支血管闭塞,引起梗死的范围差别很大,如Phan等[20]报道大脑中动脉闭塞后,梗死区最大范围可越过大脑半球表面而至半球纵裂两旁。
Symon[21]研究表明软脑膜支吻合的存在形式及开放程度等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形成速度等相关。
既与先天脑血管发育完善程度主要相关外,也与血压、血液黏度及流经可提供侧支代偿的脑血管血流量等相关。
尽管侧支循环决定了缺血区的残余灌注,但两者间的精确关系和各侧支循环间的相互影响目前尚不明了。
侧支循环的代偿不仅影响脑梗死早期临床症状的改善,而且也影响着患者的长期预后。
虽然侧支循环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有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容易导致梗死后出血而病情恶化,尤其当大面积脑梗死伴丰富侧支循环且治疗不当时[7]。
【参考文献】[1]焦力群, 凌锋, 张鸿祺, 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14:879.[2]Akihiro U, Toshihiro O, Yoichi K, et al.Am J Neuroradiol, 2004,25:88.[3]Anne G Osborn著, 李松年译. 脑血管造影诊断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06.[4]陈述花, 于铁链, 张云亭, 等.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 22:732.[5]Hoksbergen AWJ, Legemate DA,Ubbink DT, et al.Stroke, 2000, 31:1656.[6]Juan RC, Marcelo AC, Orlando S, et al.Journal Engineering Mathematics,2003, 47: 369.[7]Liebeskind DS.Stroke, 2003,34: 2279.[8]林雪群, 袁龙庆, 曾司鲁.解剖学报, 1993, 24: 17.[9]林雪群, 曾司鲁, 袁龙庆.解剖学杂志, 1994, 17: 373.[10]Ichiro Y, Tsuneaki N, Yoshiharu M, et al. Stroke, 2001, 32: 1825.[11]惠品晶, 陈谋森, 刘春风, 等.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9: 278. [12]李建华, 贺能树, 孙建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19.[13]Rutgers DR, Klijn CJM,Kappelle LJ, et al.Stroke, 2000, 31: 1913. [14]陈述花, 张云亭, 于铁链.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 9: 265. [15]Hoksbergen AWJ,Legemate DA,Ubbink DT,et al.Stroke,2000, 31: 1346. [16]李天然,董其龙,银根年,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2,20:190. [17]仲骏, 丁美修, 王秉玉.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18: 279.[18]Rutgers DR, Klijn CJM, Kappelle LJ, et al.Stroke, 2004, 35: 1345. [19]Mariana B, van der Albert Z, Berend H.Stroke, 2003, 34: 2750.[20]Phan TG, Donnan GA, Wright PM, et al.Stroke, 2005, 36: 986.[21]Symor L.Proc R 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