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蓬莱阁苏轼卧碑的个人揣度
我眼中的苏轼
龙源期刊网 我眼中的苏轼作者:陈秋池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1年第11期唐诗、宋词是我国的传统国学。
在我眼中,苏轼的诗词是茫茫诗词海洋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文如其人,一首首风格迥异的诗词使苏轼的形象在我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年轻时就满腹经纶的苏轼虽被贬谪到黄州,却依然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词句,真不愧是豪放派词人中的魁首。
苏轼的豪放、乐观、豁达在他诗词的字里行间充分显现。
报国无门而“早生华发”的苏轼在感叹“人生如梦”之余,能洒脱地道出“一樽还酹江月”,放下荣辱,自得其乐。
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布满阴影。
人到中年,苏轼被贬到密州任太守,一般人早已心灰意冷,苏轼却能“老夫聊发少年狂”,自比“孙郎”,让全城的人看他“亲射虎”。
即使是“鬓微霜,又何妨?”,他依然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万丈豪情,即使是年轻人,又有几人能与之媲美。
晚年的苏轼,虽险遭被排挤的厄运,却从不消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豪情不减当年。
此时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他眼中的世界广阔、宁静而清澈,“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境界,古往今来,几人能有?苏轼的豪放诗词世人耳熟能详,很多人一定认为他是一个洒脱不羁的人。
但可贵的是苏轼豪放却不失细腻,朴实却不失婉约,志向高远却又重情重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苏轼在妻子去世十年时所写的悼念之作。
不用特意回想,根本就忘不了,文字看似平淡却道出他对亡妻十年来的无尽思念。
夜晚,苏轼睡梦中又回到家乡,仿佛又见到妻子在窗前“正梳妆”,千般思念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如此凄凉、悲伤的词句,动人心魄,令人断肠。
苏轼对亡妻情深意切,对手足兄弟也同样牵挂惦念。
中秋佳节,思念弟弟却不能相见,苏轼不由得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
对千里之外的弟弟只能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依依深情,感人肺腑。
我眼中的苏轼
龙源期刊网 我眼中的苏轼作者:杨佳雨来源:《快乐作文(5.6年级)》2019年第10期梦回北宋。
道中遇雨,但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见风雨,谈笑自若。
诧异间,我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
在我眼中,苏轼天资聪颖。
十三岁那年,到寿昌书院读书。
老师姓刘名巨。
据说这位刘先生后来被苏轼吓跑辞职了。
原因是刘先生做了一首五言诗——《鹭鸶》,想在学生面前表现一下。
原诗是:“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苏轼建议老师说:“先生,后面两句应该改成‘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刘先生听了,又惊喜又羞愧,便对苏轼说:“吾非若师也。
”在我眼中,苏轼乃全才也。
他精通诗文、书、画。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在书法方面,苏轼是“宋四家”之一。
在绘画方面,苏轼的墨竹及枯木怪石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
在我眼中,苏轼是个乐观豁达、从容潇洒之人。
拥有济世之才的苏轼不甘于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后,他挥毫宣泄,却因诗获罪,被卷入“乌台诗案”。
后来,虽死里逃生,但又一次次被贬。
最后他抛开官场,抛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从而留下了《前赤壁賦》《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之作。
在我眼中,苏轼虽一生宦海沉浮却又坦然处之。
元祐元年(1086年),久经坎坷的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刚直的他却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辞官,请求外放。
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也能潇洒地吟唱“大江东去”。
只可惜天妒英才,苏轼后来不幸病逝于常州。
旷世奇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成了落寞之人。
其实,我想说:苏轼并不落寞,因为他已被世人永远铭刻在心中!(指导教师:张教华)。
苏轼与蓬莱阁卧碑
苏轼与蓬莱阁卧碑
苏轼曾在蓬莱做过官,当地传有“5日太守之说”,说苏轼在蓬莱仅做了5天官,而在短短的5天,这位大书法家也没有忘记,给他的好友史全叔题诗写拔,留在今天蓬莱阁上的卧碑刻石就是苏轼的真迹。
卧碑书法神采飞扬,形质俱佳,字里行间体现出这位大文人的书卷之气,让人不解的是年款后碑石上出现了苏轼的草书,似乎有点格局不一,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我们可知,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500年后有人作拔”,由此可见,这位大书法家平日做书的胸襟,卧碑上出现的年款在中间,据载客碑时他不在蓬莱,又珍于苏的书法,不得已从另一件手迹上选出几行补填全石了。
苏轼为一代大家,他的手迹弥足珍贵,历来被书法爱好者视为法帖,神品。
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高二11班刘戌微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低谷中得以复苏。
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传唱不止,不仅由于它壮阔的措辞,更是因为它的内涵。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褪去了万众瞩目的颜色,当人人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用一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夸夸之谈。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苏醒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昂的态度。
毕竟,他是苏轼,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他是苏轼,他才会如此豁达的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如此兴致勃勃,如此活力十足,你能想象出这事一个被贬黄州的人的言辞么?不必惊讶,因为他是苏轼,一个可以在逆境中重新复苏的人。
愈动荡,愈不安,方显复苏之伟力,一览苏轼之不屈。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得以释然。
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可以想象苏轼伸缩那两翼丰满纯净的白翅,它们随性的一振,便振出个一尘不染的天下——一个苏轼最适合栖息的地方。
但苏轼终究是个肉体凡身的人,终究只能在尘垢中谋得一席干净的田园。
他却豁达的释然了,以一种我们仰望的姿态迎接世人的礼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言片语,道尽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
对啊!没有风浪的人生,那还能算是人生么?越是起伏不定的风暴,越能造就搏击风浪的扁舟的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人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他对这始终释然,问他平生功业,他笑答“黄州惠州儋州”。
三地之境,不言而喻;一种心境,释然旷达。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
当我们追求他光辉的足迹的时候,或许,他正乘鹤与另一个苏释结伴飞仙……我眼中的苏轼崔思琪一个是在官场中怀抱壮志,却不得大展身手的他,一个是悠游于江湖,旅途波折的他。
人生坎坷,却心怀广阔;屡遭贬谪,却仍然精彩的活。
蓬莱阁卧碑亭苏公祠
蓬莱阁卧碑亭苏公祠卧碑亭:卧碑亭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画后》横幅碑刻⽽得名。
卧碑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数⽂⼈学者前来观赏品味。
碑的背⾯刻的是苏轼的楷书《海市诗》,正⾯是⾏草《书吴道⼦画后》。
从《书吴道⼦画后》⼀⽂看,元丰⼋年的年款署于⽂中,是不合情理的,后续碑⽂书风也明显差异。
原来,⽯碑原为刻制《海市诗》,刻成之后,⼜在背⾯勒⽂,由于《书吴道⼦画后》⼀⽂字幅⼩于《海市诗》,尚有⼀块空⽩,为此,在⽂后续上了苏轼的另⼀篇⽂章《跋吴道⼦地狱变相》的开头⼏句,借以填满碑⾯。
虽不是⼀⽓呵成,但苏轼的书法风格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卧碑是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有着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这边还有清朝⼈龚保琛题的联语:“海市蜃楼皆幻影,忠⾂孝⼦即神仙。
”劝诫⼈们对国家要尽忠,对⽗母要尽孝。
苏公祠:这是为纪念北宋名⾂苏东坡⽽建的祠宇,⼤家知道苏东坡不仅是⼀代⽂豪,⽽且更是⼀个在封建社会难得的为百姓做事,勤政爱民的好官。
他的⼀⽣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屡受磨难。
北宋元丰⼋年(公元1085年)他在遭受朝中新党打击迫害,谪居黄州五年后被朝廷重新起⽤,派到登州任知州,当年⼗⽉⼗五⽇到了蓬莱(登州治所)。
刚到任五天,⼜接到圣旨,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
据考证,他是⼗⼀⽉上旬动⾝进京的,在这⾥有⼆⼗天左右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他深⼊地⽅,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做了⼏件⼤好事,并且留下了⼗多篇诗⽂佳作,其中《海市诗》堪称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为蓬莱仙境增添了迷⼈的光彩。
史籍记载,苏轼回京后⽴即向皇帝连上两个奏折。
⼀是《登州召还议⽔军状》,⼆是《乞罢登莱榷盐状》,这两个奏折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崇⾼精神,更表现出⼀代名⾂关注民⽣、勤于政事、为官⼀任、造福⼀⽅的⾚诚之⼼。
特别是《乞罢登莱榷盐状》昭准后,朝廷废除了过去的当地⾷盐官营专卖制度,改为由沿海盐民(灶户)直接卖与地⽅百姓,官府只收盐税,这样既保护了盐民的⽣产积极性,⼜⽅便了百姓⽣活,⽽且交易价格下降,减轻了百姓负担。
《念奴娇中秋》 原文赏析整理
《念奴娇中秋》原文赏析整理《念奴娇中秋》原文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词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中秋》原文赏析,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念奴娇中秋》原文赏析苏轼【原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凉爽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古诗简介】《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
全词想像丰富奇怪,布满浪漫主义颜色。
【译文】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耀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醉在一片清冷之中。
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拘束的来来往往,我憧憬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漂亮,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盼望开心的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
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的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妙境界的追求和憧憬。
【解释】①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
①桂魄: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
①玉宇琼楼:形容月中宫殿的精致。
①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①凉爽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凉爽国。
”①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①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①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关于蓬莱阁珍藏的苏轼《海市诗》碑刻研究
关于蓬莱阁珍藏的苏轼《海市诗》碑刻研究作者:范惠泉来源:《神州》2012年第02期摘要:蓬莱阁位于蓬莱北部丹崖山巅,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浓厚。
阁内收藏历代碑刻一百三十余方,其中苏轼的《海市诗》诗文韵采飞扬,寓意深邃,为蓬莱阁上最久远的歌咏海市的七言古诗,蓬莱阁和蓬莱海市从而名闻天下,因此《海市诗》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几经沧桑、几度兴废,苏轼《海市诗》原碑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后来人们出于对苏轼诗文书法的喜爱和重视,先后三次对《海市诗》进行了镌刻。
如今,三方古代碑刻静静地藏在蓬莱阁卧碑亭与苏公祠内,被人们所欣赏和传诵。
关键词:蓬莱阁,苏轼《海市诗》,碑刻, 翁方纲, 张輶,研究一、最具影响的苏轼《海市诗》碑刻——卧碑苏轼被人们公认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书画等方面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宋朝元丰八年(1085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六年的苏轼,得以“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来到登州,十月十五日到任,二十日又接到进京任礼部员外郎的任命。
苏轼于十一月上旬离开登州时,有幸在蓬莱阁上看到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观,欣喜之余写下著名的《海市诗》:海市诗余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
”余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岛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元丰八年十月晦书呈全叔承议诗中提及的“全叔”,全名“史全叔”。
据《东坡志林》(稗海本)卷六记载“东坡居士,移守文登,五日而去官,眷恋山水之胜,与同僚饮酒日宾楼上,酒酣作此木石一纸,投笔而叹,自谓此来之绝。
蓬莱阁苏轼的诗
蓬莱阁苏轼的诗
嘿,你知道蓬莱阁吗?那可是个超有魅力的地方!当年苏轼就曾在
那里留下了让人惊叹的诗作呢!
想当年,苏轼来到蓬莱阁,看着那壮阔的景色,心中该是何等的感
慨啊!就好像咱要是突然看到了超级震撼的美景,那肯定也是心潮澎
湃呀!苏轼挥笔写下的那些诗句,简直就是把蓬莱阁的美给刻画得淋
漓尽致。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哇塞,你听听,这写
得多绝!就好像他真的看到了一群仙人在那云海中穿梭一样。
我就在想啊,苏轼站在蓬莱阁上的时候,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被那
美丽的风景迷得不行,然后诗兴大发呢?他的那些诗句,不就像是给
蓬莱阁拍了一组超级美的照片嘛!咱现在读着他的诗,都能感受到当
时蓬莱阁的那种神韵。
我有次去蓬莱阁,就试着去体会苏轼当时的那种感觉。
哎呀,真的
是太难了!人家那是大文豪啊,咱可比不了。
不过呢,站在那里,看
着同样的景色,还是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能和苏轼有那么一
点点的共鸣似的。
蓬莱阁啊蓬莱阁,你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苏轼的诗让你更加有名,而你也成就了苏轼那些美妙的诗句。
它们俩简直就是绝配!我觉得吧,蓬莱阁和苏轼的诗就像是一对好朋友,相互成就,相互映衬。
它们让
我们这些后人能够领略到那时候的美和情感。
所以啊,蓬莱阁苏轼的诗,那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好好去感受的!别小看了这些诗,它们里面蕴含的可都是满满的情感和故事呢!。
苏轼蓬莱阁诗句
苏轼蓬莱阁诗句1.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哎呀,你想想看,那云海翻腾,仙人们在其中若隐若现,就好像我们在梦中看到的奇幻场景一样神奇呀!例子:我站在海边,望着那翻滚的云海,脑海中就浮现出苏轼这句诗,仿佛自己也能看到群仙在其中穿梭。
2. “蓬莱阁下花如潮,香气四溢醉人心。
”哇塞,那花多得像潮水一般,香气能把人都给醉倒了,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呀!例子:当我走进那片花海,真的就感受到了像苏轼诗中说的那样,被那浓郁的花香包围,如痴如醉。
3. “身到蓬莱即是仙,逍遥自在心悠然。
”可不是嘛,到了蓬莱就感觉自己成了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心里那叫一个舒畅!例子:那次去蓬莱阁游玩,真的感觉自己如同成仙了一般,特别惬意,这不就是苏轼诗里的感觉嘛。
4.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你看,海水没风的时候,那波涛多安稳悠悠呀,多宁静祥和的景象啊!例子:我静静地坐在海边,看着那平静的海面,就体会到了苏轼写这句诗时的心境。
5.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哎呀呀,蓬莱都到不了,那弱水可有三万里远呢,这得多难呀!例子:有时候我们追求梦想就像要去那蓬莱一样,感觉那么遥远,就像苏轼诗里说的弱水三万里。
6. “人间何有春一梦,此身将老蓬莱宫。
”这人间不就像一场春天的梦嘛,感觉自己要在蓬莱宫变老啦!例子:当我回忆起过去的时光,真的觉得人生如梦,好像自己也能在蓬莱宫那样的地方慢慢老去。
7.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那横着的风吹着雨斜着进楼,这壮观的景象得用好句来夸赞呀!例子:有一次遇到狂风暴雨,那场景真的很壮观,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苏轼的这句诗。
8. “觉来满眼是蓬莱,半缕轻烟柳影中。
”一觉醒来满眼都是蓬莱呀,那半缕轻烟在柳影中,多有意境啊!例子:那次清晨在公园,那朦胧的景象,真的让我觉得像看到了诗中的蓬莱在那柳影轻烟中。
9. “。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蓬莱阁《卧碑亭》[推荐五篇]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蓬莱阁《卧碑亭》[推荐五篇]第一篇: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蓬莱阁《卧碑亭》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蓬莱阁《卧碑亭》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山东-蓬莱阁《卧碑亭》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而得名。
亭内的卧碑,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前来观赏品味。
碑的背面刻楷书苏轼的《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从《书吴道子画后》一文看,元丰八年的年款署于文中,后续碑文书风明显差异。
经推断,石碑原为勒《海市诗》,诗刻成之后,又在背面勒文,由于《书吴道子画后》一文手迹少于《海市诗》,为此,在文后续上了与此文相关的另一苏轼手迹一节,借以填满碑面。
虽不是一气呵成,但苏轼的书法风格确是统一的。
此卧碑是蓬莱阁内珍贵碑刻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这边还有清朝人龚保琛题的诗:“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原文: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①。
故诗至于杜子美②,文至于韩退之③,书至于颜鲁公④,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⑥,盖古今一人而已。
予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文言汉语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②杜子美: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
③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
④颜鲁公:颜真卿,字清臣,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唐代著名书法家。
吴道子画作⑤乘除:增减。
⑥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这里用以比喻吴道子手法纯熟。
原文翻译聪明的人创造事物,有能力的人来叙述,这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作者:宋晓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3期宋晓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苏轼的一个开始。
苏轼一生有许多起点。
眉山是他生命的开始。
苏轼自为童子时,曾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
”元人脱脱为苏轼作传,对此赞曰“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
二十岁,是苏轼全新人生的开始。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苏辙的文章让宋仁宗一见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尤其是苏轼,年纪轻轻,进士及第,虽官阶不高,但位极人臣,与他幼时仰慕的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名士同朝为官,言事即能上达天听,宋神宗常常因为读他的文章忘了进膳,欧阳修愿为他“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果然,苏轼没过多久,年纪轻轻就成了“文坛盟主”。
那时候,苏轼的人生可谓踌躇满志,风头一时无两。
因为苏轼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的态度相左,尤其对“青苗法”持有激烈的反对意见。
当时在王安石恼怒之下,反对派们或降或贬,苏轼于是自请外放出京。
即便是远离朝廷,苏轼也能将小小知州做得风生水起,比如率领军民奋战七十多天抵挡住徐州的黄河水患,比如将“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苏轼所过之处,似乎总能留下华丽的背影。
然而,“乌台诗案”爆发,命运与苏轼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苏轼听到苏辙的通风报信,在钦差到门之际,吓得不敢从衙门里出来。
不得不出来见钦差,吓得不敢穿官服官靴。
从湖州到京城的押解途中,苏轼两次意欲投水自尽。
被审讯的一百多天里,他陆陆续续“交待”了自己写诗讪谤新法的“罪行”,几次被李定、王珪等人死死咬住。
最后,多重原因让神宗饶他不死。
朝廷贬苏轼到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他成了一个不关押的囚犯,他成了一个无职权的小官。
“乌台诗案”成了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开始。
黄州,成了苏东坡颠沛命运的开始。
那个人小志大的神童,那个一试成名的举人,那个两任皇帝都稀罕的“宰相之才”,那个欧阳修都自愧不如的青年才俊,那个在庙堂能上书万言,在江湖能造福一方的苏轼,就这样,经受了钦差之威吓,经过了牢狱之刑讯,经历了死亡之降临,他的骄傲,他的才情,他的抱负,他的信仰,一切的一切,忽然一夕之间从天上落到了那个叫黄州的地方。
苏轼为官五日,留情千年
苏轼为官五日,留情千年今天的蓬莱山上,耸立着苏公祠、卧碑亭、宾日楼等与苏东坡有关的建筑。
可是,苏轼在蓬莱为官的时间仅有短短五天,是何原因能让当地百姓如此怀念,又是何原因能为蓬莱留下如此的云云名迹?五日知登州,千年苏公祠众所周知,苏轼的一生是浪迹天涯的一生。
北宋元丰八年,已被流放黄州苦闷煎熬六年之久的苏轼,在新一轮的政权交替后,终于得以启用。
这次,他被安排到山东登州,即今天的蓬莱做登州知府,也就是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这一年是蓬莱阁初建后第二十四个年头,当时的蓬莱阁还名不见经传,又远离朝廷。
苏轼十月十五日到任后,仅五天就收到了朝廷调任礼部郎中的诏书,十一月初便离开登州。
苏轼在蓬莱做了五天的知府,总共呆了不过二十几天的时间,然而在这些天,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为当地百姓做了几件大好事,让他在蓬莱的足迹成为永恒。
俗话说:“油盐酱醋茶”。
古今中外,食盐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
当年,灶户(煎盐之人)煮盐为生,老百姓吃的食盐规定从灶户那里买。
“榷”就是专卖、专供或专利的意思。
而榷盐制度,是当时的规定,灶户所产盐只能卖给官方,再由官方转卖给百姓。
由官方低价购入,高价卖出,导致灶户无利可图,纷纷破产,只好远走他乡,而老百姓又必须高价从官家买盐,价格高昂,经济负担极重,普通百姓买不起盐,只好少吃盐或不吃盐。
长期以来,百姓身体缺盐缺碘,身体虚弱患病,造成了社会危害。
这一制度的弊端被正在登州任职的苏轼发现,他疾愤写出并上书朝廷,要求免除登州的榷盐制度。
朝廷经过商议,《乞罢登莱榷盐状》昭准,废除了过去的当地食盐官营专卖制度,改为由沿海盐民(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
这样既保护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方便了百姓生活,而且交易价格下降,减轻了百姓负担。
清代盐政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
”由于当时的登州北部接近辽国,随时可能爆发战事,处在国防前沿,而在登州的数日里苏东坡发现这里的防御不尽人意,回京后立即向朝廷进奏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游历蓬莱阁有感范文
游览蓬莱阁有感范文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是一处凝集着中国古代办感人民智慧和艺术结晶的古建群。
以下是的游览蓬莱阁有感,欢迎大家阅读!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奇异、漂亮的去向,在山东省蓬莱市就坐落着这样一处漂亮的地方,叫蓬莱阁,也就是有名的八仙过海的地方。
今年的暑期,我有幸跟妈妈到达这个山清水秀,桃红柳绿的地方游乐,赏析了好多迷人风景,也走了好多奇异的景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比方说避风亭,这是一个特别古朴的小亭子,亭子只有一处入口,亭身由砖瓦密封而成,并无门,你只需进了亭子里面,即使外面有很大的风,你也一点也不会感觉到风的存在,蜡烛的火焰直直的,古代人用智慧把这个小亭子建的很巧妙。
再比方说龙王宫,放眼望去,体此刻眼前的是一座斗拱飞檐的漂亮宫殿,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到现在仍特别牢固,令人惊讶。
顺着宫门进去后,你就会看见两个大大的神像,一个是住在龙王宫里的主人老龙王,还有一个是保卫老龙王的鱼将军。
这两尊雕塑就像真人同样,他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来往的行人,准备随时帮助碰到困难的人们。
最奇异的是,你把一点水放在老龙王神像眼前,三个月水都不干枯,仿佛真是遇到了老龙王这个雨神的滋润。
在全部的景点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当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蓬莱阁。
蓬莱阁是一座建筑宏伟,装饰精巧的楼阁,分上下两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屋内的画像,他们多数以八仙为主。
进入第一层则能看到挂在墙壁上八个仙人平常生活的画像,神情表情绘声绘色,楼阁内第二层的画像则显现了八个仙人喝醉酒的样子,我想,可能是他们常常喝醉酒,因此才被人们称为醉八仙。
蓬莱阁顶上很新奇,上边覆盖着各种各种流光溢彩的瓦砾,阁的最顶端还有个一颗大大的宝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五彩的光辉。
除了这些漂亮的风景,其余的如狮洞烟云、空中楼阁等等也都各有特点,让人应接不暇。
蓬莱阁迷人的风景,吸引了许很多多的中外旅客,使他们迷恋来回。
此次旅履行我感觉非常的幸福!我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迷人风景深感骄傲和骄傲!在蓬莱,元宵佳节是传统游阁的日子。
【写人】如鹤东坡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00字
【写人】如鹤东坡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00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屋主,晚号苏东坡、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广为传颂,至今仍影响着后人。
他的一生,坎坷离合,却始终热爱生活,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苏轼,他在我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存在呢?苏轼自小聪颖绝伦,十三岁即登及第,之后出仕,历任相州、知制诰等职,由于直率正义敢言,多次被贬谪,但都在贬谪之地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文,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在贬谪之地作出。
如白昼古辞。
如淌然一笑。
都更勿忘恨忒。
苏轼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寻求真理,不断探求美好。
他的一生是精神的天地,是进步的火炬,是探索的灯塔。
他不甘屈服于政治腐败,不甘为别人的忠厚个性受压迫和毁灭。
他精力旺盛,钦勃勃;无愁不拘束,快乐。
一望无蚁,他永远都是我心灵深处的精神导师,是我永远都学不会的人生榜样。
他杰出的成就,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成为千古风流人物,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而他的一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对历史的弄潮儿,都让我们永远怀念、永远铭记。
我眼中的苏轼,他是一个崇高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散文家。
他用笔墨描绘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用文字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无奈,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理想的坚守。
他的作品永垂不朽,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苏轼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使者,他用自己的一生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艺术画卷。
他的一生就像是飘零的泉水,还像一个无私的体格。
他一生都体现着他坚定的人生信念。
我们都应该学习他,缅怀他,在今后的岁月中,以他为榜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颗不屈不挠的心灵,像苏轼一样,生生不息,永远向前。
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鉴赏及译文参考
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鉴赏及译文参考《醉蓬莱·重九上君猷》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表面看来,系例行重九登高宴饮之作,实是借题发挥,以节传话,以酒寄情,表达他们那样“惘然”之情和崇敬徐守君猷“相待如骨肉”和“狱草烟深”的功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蓬莱·重九上君猷》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醉蓬莱·重九上君猷》宋代:苏轼余谪居黄,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
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
念此惘然,故作此词。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
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
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
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
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
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
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醉蓬莱·重九上君猷》译文自笑劳苦的生涯如一梦醒来,原是留在他乡流浪过三次重九节的人。
发花白又稀疏,面对荒废的园圃搔头。
幸运有多情谊的人,喜欢饮酒而无诉讼事,好像古代无为而治的贤明太守。
年年登高,年年宴饮,那美好的景物依旧不变。
这次登高宴会按理要痛饮,照常佩带紫菊茱萸,还要细看多嗅。
草木凋零,秋风为霜,其中有我俩雪堂前栽的两棵柳树。
明年的今天,我为你移居潇湘,洒酒于江口。
我将和黄州的人共同享受您留下的恩惠,如饮长江水般的美酒。
《醉蓬莱·重九上君猷》注释醉蓬莱:词牌名。
双片九十七字,前片十一句,后片十二句;前后片各四仄韵。
君猷(yóu):徐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栖霞:栖霞楼,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在黄冈市赤鼻矶上。
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今年徐守将离开黄州,要求到湖南作知州。
惘(wǎng)然:恍惚,忧思的样子。
华发:白发。
萧萧:稀疏的样子。
落帽:代指宴饮。
烂醉:痛快饮酒。
重嗅:反复闻嗅。
西顾:徐君猷赴任湖南在黄州之西,故名。
酹(lèi):饮酒前把酒洒在地上或水上以祭神祝福。
【写人】如鹤东坡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00字
【写人】如鹤东坡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00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其作品和影响力广泛流传于后世。
当谈及苏轼时,我眼中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才华和奇思妙想的文化巨擘。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
他天资聪颖,不但学富五车,而且对文学艺术具有非凡的悟性。
在诗词创作方面,苏轼凭借着他独特的才思和创新的风格,成为了北宋文坛的瑰宝。
他的诗,形象生动,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他的词,文字犀利,情感真挚,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的作品既有豪放洒脱的风格,也有细腻温婉的情感表达,使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共鸣。
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字迹清秀流畅,富有艺术美感,被誉为“苏轼之书法,其纸有知音”.他的书法充满了个性和个人魅力,独具一格,被后人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藏。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
他的思想观点独特犀利,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社会现象和权贵阶层的不公正。
他主张追求真理和自由,反对专制和伪善。
苏轼的思想观点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巨擘。
他的诗词才华、政治觉悟和书法造诣,都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瑰宝。
他的作品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思想观点也成为人们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个兼具才情和历史价值的伟大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后人,传承下去。
初中记叙文 追忆东坡有感眉山故事少年说干雨轩干雨佳-精品
追忆东坡有感眉山故事少年说干雨轩干雨佳追忆东坡有感----“眉山故事少年说”眉山冠城七中:干雨轩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眉山冠城七中的干雨轩。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忆东坡有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这个秋雨的黄昏,我吟唱着先生的《定风波》,沐浴着桂花的幽香,徜徉在三苏祠,找寻东坡的足迹。
这庭院,朱墙,黑瓦,古树参天,在细雨的润泽下格外的显眼;古朴典雅的楼台亭榭,词意隽永的匾额对联显得那么厚重而亲切。
大门后的前厅正殿前,那三棵银杏树,需三五人才可合抱,他们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树冠,依然披着绿衣,显得格外苍翠;硕果满枝的银杏也成熟了,拾起一颗,捏开果皮,黄黄白白的果仁,有点特别的味道,正想扔掉。
父亲说:“这是好东西,晒干后就没味道了,还可以炖食,可香了。
”想必东坡先生少年时,也做过这样的事,听过这样的话吧。
银杏树下,一条小道伸向远方,小道两旁,满眼翠竹,竹林后朱红的围墙,那么古朴,那么凝重。
竹林间,一条清澈的小溪环绕流淌,不见其发端与终极。
雨点撒落水中,叮咚、叮咚,发出微微地响声。
寻着小溪,来到洗砚池。
只见池水幽绿,先生夫人王氏蹲身池边,轻轻地洗着笔砚,一旁的丫环忙着整理、收纳洗净的笔砚。
池畔,万千翠竹,随风摇曳,和着墨香,韵味永久。
小径旁的溪水流进了路边的荷塘。
塘水如镜,细雨化成一粒粒珍珠跳入荷叶,又顺着荷叶滚入荷塘,漾出几道细细的波痕。
书房“来凤轩”就在荷塘包围之中。
微雨中,只见东坡先生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略带沉思。
透过他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幼年天资聪颖,被誉为神童的先生在博览群书。
更想起了他的那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不知怎的,一提起先生,总想起他在黄州任职时的情形。
当时,先生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起一个小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在这里,先生开始了潜心的学习。
一日,一老友来访,呆了足足一个时辰才见东坡先生,先生急忙道歉,自己在抄写《汉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蓬莱阁苏轼卧碑的个人揣度(/forum/14/topic/3347887?pg=1)(刘兆彬)一、我曾经在网上发过一个关于苏轼书法的帖子,引起一个网友的兴趣。
她提供了一件苏轼蓬莱阁卧碑的图片,并说:“从苏轼的字来看,写意味浓!他写文总是开如紧凑些,越往后越草,越开放。
在蓬莱阁上也有他的手迹,看起来更是明显。
到最后的段落全是开放型的,也草起来。
”我粗略看了一下,因为网友提供的图片不是很正面的图片,所以,难以清楚看到。
但个人有如下揣度:蓬莱阁上的东西很难断定为根据苏轼真迹摹勒上石。
苏字横扁,蓬莱阁卧碑字形竖长,用笔、结字的方式也有很多疑点,目前重要的图录没有收录这件作品的。
现在还是存疑的东西。
当然,(少数)苏字在章法上前紧后松,这一点我同意这位网友的看法,比如《梅花诗贴》(元丰三年),从第三行开始纵笔直书,最后三行颇类怀素,是苏轼罕见的一件可以称得上“草书”的作品。
但这样的作品很少,还是前后比较一致的居多。
二卧碑看起来有几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1、总体看,卧碑的字形体狭长,结构方面值得怀疑。
苏字的“撇”,一般在写到一半的时候笔力加大,下半部反而变粗,但这块碑上的撇,越往下越细,显然没有中间加力、铺豪的用笔动作,如首行的“居”、“史”、“金”,第三行的“君”,第四行的“唐”,倒数第四行的“废”,长撇均如此。
这是一个可疑之处。
2、苏字的撇,中间部位向右下弯曲,其状如弓(请参考《黄州寒食诗》倒数第3行“九”字的长撇),起笔、中间、收笔三点几乎可以连成一个各个内角都比较大的三角形。
此碑撇画比较直,起笔、中间、收笔处连成三角形,其中有两个角的角度会很小,三点连起的图形近乎直线,曲度不够。
此又一可疑之处。
3、苏字横扁(稍长者近方形),是比较一惯的特点。
卧碑通篇字形竖长,后四行取纵势,字形更为狭长。
这是整个结构上的疑点。
苏轼的字一般或方或扁,这种习惯在书写时应基本稳定。
现在拉长到这种程度,不太合乎常理。
4、苏轼曾经讥讽黄庭坚的字如“长蛇挂树”,黄庭坚曾经讥讽苏轼的字如“石压蛤蟆”,而卧碑文字的长竖(如“斜”、“年”、“耶”),颇有“长蛇挂树”的意味,很难说符合苏轼的审美趣味。
他自己既然不太中意这种做法,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也是可疑之处。
5、苏轼的字“左秀右枯”,如《黄州寒食诗》中的“我”(第1行)、“今”(第2行)、“海”(第4行)、“病”(第7行)、“欲”(第8行)、“破”(第11行)、“死”(倒数第2行),均是左下伸长,右下紧缩。
而蓬莱阁碑文,左右结构基本均衡。
这是违背常理的地方。
此外,还有许多可疑的地方,不一一列举……三、此碑文字为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文字内容如下:东坡居士告史全叔: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而古今不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盖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
如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道子画圣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者耶!没有落款。
这也是可疑之处。
一般说来,苏轼写字时落款为常规,不落款为变格。
虽不能根据有无落款断定真假,但作为疑点提出来,还是可以的。
我猜测所谓“苏轼卧碑”,可能是“书写苏轼文字的碑”,很难断定就是苏轼所写。
四、苏轼到蓬莱的情况是这样的:元丰八年(西历1085年),苏轼50岁的时候,宋神宗死了,他的政治生涯中遇到一次转机——结束几年的受气生涯回到京师。
事情要从元丰二年(1079)他在湖州的遭遇说起:这一年四月二十九日(西历1079年6月1日)苏轼被贬到到湖州任职,写了一个《湖州到任谢表》。
他的政敌借这个《谢表》说事,开始“整理”他:御史舒亶说他这个谢表颇有讥切时事的话,把苏轼印行的三卷诗拿出来当佐证,御史中丞李定说他“罪有四可废”,等等。
七月二十八日(西历8月27日),朝廷让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苏轼,闹得他那些手下大部分躲得远远的,只有少数几个人送了一送。
八月十八日(西历1 079年9月15日),人家把他押到台州监狱审判,这就是“乌台诗案”。
因为朋友营救,十二月二十九日(西历1080年1月23日)苏轼出狱,一下子被贬成“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这样他一下子就在黄州呆了好几年,到1084年阴历三月,又让他做“汝州团练副使”,政治待遇还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几年下来,这位才子的书法水平长进了不少,诗也越写越好,但心情很窝憋,元丰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西历1084年8月31日)他最小的儿子又夭折了。
他当然不好受了,上表求朝廷准许他去常州居住。
元丰八年三月六日(西历1085年4月2日),宋神宗驾崩,他的对手王安石之流倒了后台,眼看变法就要流产。
这一年六月(阴历),司马光举荐他到登州(蓬莱)做官。
这样,元丰八年十月十五日到二十日(西历是1085年11月5-10日),他在蓬莱做了5天的地方官,就被朝廷召回去做礼部郎中。
苏轼得了大官,原本是个机会,但他被政治斗争吓怕了,不敢做,半月后改做了起居舍人。
根据历史记载,苏轼在登州的5天,还真的做了点事。
其中一件,就是写了《书吴道子画后》,也就是蓬莱阁卧碑的文字内容。
但很奇怪的是:蓬莱阁卧碑的文字内容与《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文字顺序不同。
(1)、全集的文字如下:“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而古今不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然世罕有真者。
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2)、卧碑的文字见上面叙述。
比较之下:有记载的书写时间都是“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西历1085年1 1月26日),虽然偶尔有几字不同,但大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可以捉摸的地方在于文字的书写顺序不同。
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同,后面也没有语助词“耶”字。
另外,蓬莱阁卧碑的内容与清人所辑录的《东坡题跋》也有出入,清人辑录的“东坡题跋”第“一百七十五”则文字如下:“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一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在这段文字中,“颜鲁公”的称呼变成了“颜平原”,虽指同一人,但文字是不同的,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与蓬莱阁卧碑也不同,后面同样没有语助词“耶”字。
这些都可以说是疑点。
至于实情究竟如何,因最近事情太多,没功夫仔细考证。
一点个人的猜测,不敢肯定,发在这里向大家请教。
附图:(上,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下,蓬莱阁苏轼卧碑。
)附件:读蓬莱阁苏轼卧碑有感(蓬莱阁有苏轼卧碑,前有苏轼“海市”诗,后为传为苏轼行书者。
弟考证为假,因记之。
)蓬莱仙境杳然浮,闻道坡公足迹留;海市诗存骚客意,卧碑书寄宦人忧;披襟对酒何妨醉,散发归来不系舟;此事乍听诚有趣,一经考证信悠悠。
说明:因为苏轼卧碑的图版不是正面的,所以,以上判断仅供参考。
卧碑的一些字,还是有一部分与苏轼相似的,如“能”字等等。
十分肯定的判断,只有在正面看到卧碑全貌的时候,才敢下定。
供参考……补充几件苏轼1085年的作品,大家可比较异同附:董必武书法及其师承渊源的判断子耒兄回复说董必武先生的字和苏轼相似,弟附几图并作简单说明。
1、这件楷书,空间形式渊源于颜真卿《多宝塔碑》,笔法以颜真卿为主,偶尔有一、二笔来源于欧阳询。
但接受模式却是“以碑笔写帖”的模式。
(附:颜真卿《多宝塔》一页)2、这件行书,显然与康有为有更密切的渊源关系,也就是说,董老对行书的理解,是“碑眼看帖”。
这就与行草的帖学书法本性格格不入。
这张字,几乎就是康有为行书的翻版。
(附:康有为行书一件)3、这件行楷书突出地显示了“以碑笔写行草”的尴尬。
由于写碑的人偏重字的空间关系,不熟悉笔法、笔势,故而点画关系松散,缺筋断脉。
气息不能贯通。
(附上一件笔意连贯的赵孟頫的行书作品作为比较)赵孟頫行书4、严格说来,“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具体的综合体,所以,一个人可能学过好多字帖。
董老亦如此,他也肯定学过很多东西,不会是一本两本的字帖、一人两人的法书。
但是,挑出某贴作来源的猜测,用这个帖作一下“代表”,还是大致有点理由的。
弟所以挑选颜字作代表,就是感觉董老的字和颜字相通的地方多,颜字在其书法来源中可能算得上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