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马基 杨晓斌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文化产业管理 博士)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文化产业管理 博士)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名称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1202J1培养方案负责人薛永武联系电话66787008电子邮件xyw989@分管院长签字:院(系)盖章填表日期:2013年5月18 日二级学科:_______文化产业管理_ ___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代码:__________99J1_____________一、学科简介文化产业管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展开研究已长达半个多世纪,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如文化产业的形态、结构、组织、产业链、资本市场、投融资等;从管理学角度对文化产业政策和法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文化企业在文化资源开发、策划、生产、营销、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文化”这一元素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管理又具有突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属性,体现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征。

我校是国内最早开展文化产业教学和研究的高校,设有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机构,建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现有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均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和省市政府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显著地位和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学科基础,同时又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与背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展开深入研究和思考,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能够胜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宣传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项目策划、文化资源开发等高层管理、策划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45-西方文论

45-西方文论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西方文论》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文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后开设。

它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美学史,也不同于文学批评史。

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歌德、席勒、黑格尔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他们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

本课程旨在全面追溯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其从零散阐发到成立体系,从单个文本研究到整体文化研究、从个人心得到学科体系的发展脉络。

本课程教学以历史为经,以批评家和流派为纬,系统阐述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

本课程不仅对古希腊以来批评家的观点、理论和评论作认真梳理,而且还会对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关系、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等问题作有益的探讨。

2.设计思路: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主要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为历史线索,系统介- 1 -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文学理论观点,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不同形态,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询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更深入的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把握西方文论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模块: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后现代文论;这四方面相互关联,能够体现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

古代文论是西方文论的发展源头,从古希腊一直延伸至16世纪。

主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文学理论、以及新古典主义文论等。

近代文论从17世纪开始至19世纪末,主要包括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阶段的文学理论。

现代文论在时间上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文论,主要包括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重要流派。

《决策理论与方法》

《决策理论与方法》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决策理论与方法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

要求学生具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的基本知识,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掌握公共部门决策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

同时,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中的具体决策问题,进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

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要改变多年来贯穿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但是却是靠人们经验做出的经验决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日益飞速发展,迫切需要现今人们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

决策,就是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和方向,并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优化的达到目标的过程。

本门课程的开设将系统的论述科学决策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技术、程序(科学预测、方向探索、列举方案、方案论证、综合研究、对比择优、结果评价)等内容,让学生从经验决策的误区里走出,做到科学判断、科学决策。

- 1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部门决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部门决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部门决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认识公共部门决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了解西方决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现状,掌握公共部门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当前我国公共部门决策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习要求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1)由于本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具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中的具体决策问题。

2019届中国海洋大学经济类学硕复试去向一览表

2019届中国海洋大学经济类学硕复试去向一览表
王群 李响 丁旭辉 吕玉卓
政治 61 63 68 69 66 67 56 60 66 67 70
英语 66 75 83 79 73 63 62 63 73 77 78
专业课一 专业课二 初试成绩
143
134
404
136
128
402
120
129
400
124
127
399
118
123
380
128
122
380
韩雪
67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尚静
72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付晨阳
68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刘国杰
63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蒋晓敏
70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苗青
56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吕稼祥
61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纪银环
68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李玉晗
70
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王含笑
63
66
126
138
398
79
120
124
136
378
132
121
376
129
104
372
105
117
366
103
113
364
经济学院
国民经济学
张红燕
68
经济学院
国民经济学
闫珊珊
60
经济学院
国民经济学
唐若梅
66
经济学院
国民经济学
张梦琦
65
69
108
118
363

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竞赛结果

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竞赛结果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备注:
请获奖学生于10月13日(周四)下午2点-3点来数学院415房间领取获奖证书和奖品。
第三届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竞赛获奖名单
姓名 学号 所学专业 参赛组别 获得奖项
郑琳 刘扬 曹燕兵 姚连军 李阳 龚延昆 陈家明 陈卓民 王胜鹏 洪玲亚 袁力 纪旭鹏 闫春孝 黄倩倩 刘瑞鑫 王凤朋
010022010079 150142008033 040012008005 120012009323 020332010054 010022010011 150142009002 010022009008 010022010050 010022009018 120012008349 010022009023 110112010023 070112009008 010012009036 150132008042
10级海洋科学 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08级生物科学 09级财务管理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级海洋科学 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09级海洋科 10级政治学 09级环科 09级大气科学 0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非数学专业 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非数学专业 数学专业

项目申请结果

项目申请结果

93 94 95 96 97 98 100 102 103
104 青岛市小涧西垃圾综合处理厂渗滤液中环境雌激素 105 106 107
糖复合物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B细胞活性及胰岛素 分泌的影响 菲律宾蛤仔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浒苔爆发对沙滩小型底栖生物的影响——野外受控 和实验室模拟研究
108 壳寡糖对小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8 119
155 156 346
海洋候选药物HDN-1发酵条件优化 南极药用真菌资源生物多样性的考察以及生物活性 筛选研究及其药用价值研究 浮游甲藻文献翻译生命学院
朱天骄 朱天骄 杨世民
UC—SRDP)学校资助立项项目一览表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助理工程师 讲师 讲师 教授 教授 讲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教授 工程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副教授 工程师 讲师 指导教师院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环境 生物系 生命学院海洋生物 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 生命学院生物基础 实验教学中心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系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环境 生态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态系 生命学院海洋生物 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态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态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工程系 海洋生命学院海洋 生物系 项目所属院系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院系意见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前五位成果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1山东农业大学2009002青岛大学2009003创建具有共轭效应的教学质量保障新模式的探索中国海洋大学2009004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育人机制研究2009005金融数学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山东大学2009006海洋化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国海洋大学2009007地方大学人才培养和合模式研究与实践济南大学杜立新山东大学2009009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2009010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创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2009011整体化临床教学改革山东大学2009012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农业大学2009013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014教学科研互动发展培养药学创新人才中国海洋大学2009015省属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聊城大学2009016立足专业发展校地联合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鲁东大学2009017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曲阜师范大学2009018构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山东大学张平华烟台大学2009020化工学科群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2009021国际化视野下的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山东大学200902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山东大学2009023山东大学2009024泰山学院2009025化工类专业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2009026构建师范类院校理工融合资源共享的化学实验教学平台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027综合开放研究环境下的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山东大学2009028矿业类学科专业群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山东科技大学2009030农业高校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应用青岛农业大学200903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山东经济学院2009032面向石油行业的远程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2009033以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与教学方式为重点推进历史学专业改革与建设鲁东大学2009034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济南大学2009035数学物理方法多元化双主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鲁东大学2009036运筹学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山东大学2009

《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政治社会学是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高度分化和整合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政治社会学的基本目标是树立从社会整体中分析政治问题以及从社会结构与政治过程的关系分析政治现象的思维逻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政治社会学的学术性质、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等政治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国家与社会、公民与社会、政治发展、政治参与和政治体系、政治对社会的作用等基础知识。

从而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奠定基本的专业知识基础。

Political Soci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ociology is a new cross-discipline based on the high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The basic goal of political sociology is to establish the thinking logic of analyzing political problems from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nd analyzing political phenomena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proces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initial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olitical sociology, such as the academic nature, research them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1 -political sociology. the aim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such as the social roots of politics,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s, state and society, citizens and society, 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role of politics on society. So as to lay a bas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think and study independently.2.设计思路:政治社会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和核心专题,同时培养学生从社会与政治关系,尤其是从社会整体分析政治现象的逻辑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一.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存在与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对立统一
1)矛盾
①定义
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②特性
同一性(统一)与斗争性(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普遍性和特殊性:I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II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1)原因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②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③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产生条件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第一次起义,1834第二次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③方法论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质量互变
1)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间断性
2)量变
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马克思理论的本性决定的;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七.实践
1.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十一.唯物辩证法
1.科学体系
1)总特征
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二.流派及代表人物
1.本体论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王充)、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培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认识论
可知论(马克思)
不可知论(休谟)
三.物质
1.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连续性
3)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方法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否定之否定
1)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否定观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实践中实现的。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哲学基础)
三.辩证唯物的创新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两个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此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两个特点
2.马克思主义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
2)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理论本质的反映;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③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2.与物质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eg.牛顿)
六.时间和空间
1.定义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违反:唯心主义eg.牛顿)
八.规律
1.定义
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
客观性
九.意识能动性
1.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①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②五位一体,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③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
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一.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
1.定义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路线
1)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思想和感觉到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业、欧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的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四.马克思主义特征
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