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学期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案案例分析
德与法制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教过的一年级班级中,小学生的德与法制意识普遍较低,他们对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
一方面,他们缺乏对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伦理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对学校和家庭中的具体行为标准知识覆盖不正确,缺乏明确的科学知识指导。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德与法制意识,我在教学中逐渐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状态养成正确的心态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通常会在课前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接受知识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常与学生沟通交流,问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避免他们枯燥和消极。
二、科学体系化的课堂建设通过整体的课堂建设,我能够更好地传递知识,建立德和法律意识,加强学生对伦理道德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将德与法制知识进行科学的分层和编码,更好地生动地传递给小学生,从而让他们学习更加深入和系统。
三、合理运用互动式教学我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互动式教学,而这种方式也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
实现积极的互动,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馈质量,还能够在生动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掌握德与法制知识。
小学德与法制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对于小学生的人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健康的思维状态,采用科学体系化的课程的建设,以及运用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及心理时间相互渗透和融合,领悟时间的多元意蕴, 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
了解季节变化对自己生活的 影响并积极适应,亲近欣赏 自然,快乐健康生活。
了解新年的文化内涵,体 会“新年”的文化意义。
回顾一学期生活,感受成 长快乐,感恩他人帮助, 憧憬新学期和新年。
●感受自然界的变化,欣赏自然的美 ● 初步理解自己的生活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开放话题;不同区域以 及同一区域的不同情况; 孩子个体差异
社会、学校、家庭
尊重个体感受:不快乐 的体验、不喜欢的态度
关爱的是相互的
利用各方面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 了解不同的新年习俗,懂得自己生活中的新年礼仪 ● 会在成人帮助下开展活动
“新年钟”
“盛装街游”
按活动推进顺序
“祭海神”
两个新年:日历上找一找
用于教学组织的哨 子、口令
铃声的约束
铃声的各种内容
各种指挥场景引入;通过铃声总结学校生活规律;交流最喜欢的铃声(形式:哪首曲 子?内容:铃声的含义);无声有声的号令;
升旗礼仪指导;尝试唱国歌;
两操指导;对动作协调性的同学减少 心理压力。
● 了解课间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 合理安排课间生活● 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和文明
室内游戏
游戏实践;具体讲解;
室外游戏;范例:一起 玩的游戏;
领会置于“上课了”之前的意图; 三个落点:规则、健康、友谊
创意生活
结合场地实情、学生兴趣;学生介 绍、高年级观察
课间要点:休息放 松、安全快乐安全
怎么看待课间阅读 游戏要适当
与前面的游戏 情境是并列延伸
安全、文明
把握教材呈现游戏前,准备后的意图
● 注意在家游戏的基本安全 ● 过健康的电子生活 ● 自己有创意地游戏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结构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结构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对于一年级学生要求不能太高,编写教材时,我们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现新生面临最大的是入学适应问题。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小学新生对于新的学习生活一般都充满期盼和憧憬,但也伴随着紧张和对生活变化的不适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主要任务。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的需要和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设计纬度,以第一学期学历时间为顺序,其中蕴涵的设计思想有三点。
一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入学教育为先,目的是让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学校生活;国庆节前夕,进行浅近的国家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此时结合社会大背景,便于学生观察、感受祖国的“美”;第三单元继续进行学校生活常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新年来到之际,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年文化,进行生动有趣的新年和春节传统节日教育。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册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自我意识。
第一人称的课题,使学生很容易将自身融入教材,以“我”去感受各个范畴的世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
以“我”是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员,自觉感悟体验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能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是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结合。
本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期的特点,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自觉提出自己的行为要求,并学会相应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为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经验的发展过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步入学校,走进课堂,学生需要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的节奏,加强集体意识、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将为他们今后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
新教师教学教育研究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从去年九月更名到现在伴随大家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中,我们对这门课程逐渐认知,这些认知一方面来源于各种层次的培训,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实践。
课程名称的改变自然会使课程内容有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向某一个特定内容的变化,比如说更注重道德,或者更突出法治,或者从字面意义理解的道德与法治并列并重,而是课程更加综合化。
新课程改革所设置的德育课程,从小学低段、中高年级段,再到初中年级段,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综合。
也就是说,德育课程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综合课上。
因此,课程名称的更改,只是突出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的性质定位。
应该承认,法律内容的增加,尤其是法治教育专册的设置,对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有所影响。
但法律内容的增加,并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程整合多维度教育内容的性质。
更何况德育课程的综合性不但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综合上。
新德育课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儿童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综合设置道德、心理、社会科学知识、法治、国情等教育内容,它以儿童成长的需要为线索,淡化学科与内容的痕迹。
一、教材的整体解读1.编写依据新版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这四方面内容:《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来建构的。
因此,在教材中我们看到了指向《课程标准》的编排内容,本册主要是A2、A3、A4、A10、B1、B2、B7、C1、C2、C3、C6、C8、D6、D7、D8(品生课标中的四个方面分别用ABCD 来替代);本册涉及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有3条;教材中还注重体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
这些内容的整合,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掌握综合性的实践智慧。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本教材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包含四个单元。
本文将分析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为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研究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守规矩等道德和法律原则。
2. 教材内容分析2.1 故事情节第四单元的教材通过一系列小故事来传递道德和法律的理念。
这些小故事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背景,如交通安全、公共秩序、环境保护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2 教育目标本单元的教材旨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教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了解并遵守社会准则,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研究和讨论,学生将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行为惯。
2.3 研究内容本单元的研究内容包括:- 交通安全知识:如过马路时的安全规定、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注意事项等。
- 文明礼仪:包括社交场合中的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隐私等。
- 公共秩序:了解并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如排队、不乱扔垃圾等。
- 环境保护:研究爱护环境,不随意破坏植物和公共设施。
3. 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3.1 教学方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应注重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加深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
3.2 活动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活动:- 组织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如实地观察交通标志、安全过马路的小游戏等。
- 进行礼仪训练,模拟社交场景,引导学生学会礼貌待人和尊重他人。
- 安排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小树苗、清理校园垃圾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 教材评价本教材以具体的例子和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教材内容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道德和法治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然而,教材的内容较为简单,可能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会觉得有些单调。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道德教育,又有法治教育,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于道德和法治的概念还很模糊,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感受和理解。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好奇心强,喜欢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理解能力有限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感受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
同时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生活中的实例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道德与法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加深理解和记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个讨论,让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法治意识。
6.小结(5分钟)通过一个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个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思考和实践道德与法治的概念。
8.板书(5分钟)通过板书,总结和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017-2018第一学期小学一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2017-2018第一学期小学一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单元教材分析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单元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心得体会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1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
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
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部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一册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
部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一册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本册书共有12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旨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力和探究欲望。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交场合中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但部分学生在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理解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交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团队合作、负责任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第一篇:《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解析教材的基本结构1.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上下册各设计了4个专题。
每个专题下4课,每册共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一课的进度安排。
上册:1.我是小学生啦2.校园生活真快乐3.家中的安全与健康4.天气虽冷有温暖下册: 1.我的好习惯 2.我和大自然 3.我爱我家 4.我们在一起2.教材有两条线索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
空间既指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或者领域(自我、自然、家庭、社区、国家),也指学生心理空间。
教材各册单元的设计是这两个非物理空间的延展过程。
有时,时间与空间也会重叠,如在低级孩子的心理空间上,基本是遵循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这样的不断向外延伸的逻辑,同时,穿插了季节与时间的线索,如在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冬天与新年的内容,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节假日的内容。
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单元位置:本单元是一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前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情趣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
建议将相关内容整合到入学教育中进行。
单元目标:1.感知角色的转换,体验到上学的快乐,能尽快地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并融入到校园生活里。
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初步树立安全及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第2-3页编者目的:体验上学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自豪感,同时缓解一些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理。
教学建议1: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开展“ 我的开学第一天”“你的心事我来猜”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2:对于紧张和焦虑的孩子(图中小女孩)教师要尊重、鼓励他们,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第4-5页编者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新书以及书包里面的各种物品的用途,懂得爱惜学习用品,学会整理书包,加快入学适应。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道德与法治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学校:苦水街小学班级:一年级任课教师: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学生活动力特别强,活泼好动,特别是男孩子,又跑又叫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习惯还处于自由散漫型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材分析1.参照课标提出的课程框架,创建有内在逻辑的教材单元框架。
《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科书将课标提出的三经四纬课程框架,三经,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纬,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用三篇课文和一个单元体验活动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4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用空间逻辑取代了原教材的生活事件和时间逻辑的编排。
因为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的起点,然后从家庭走到学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
低年级段每册都由四大场域构成,4册教材纵向看,相同场域的主题单元内容螺旋上升,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构成儿童习得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的生活画面。
2. 营造儿童文化,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
新教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彰显儿童生活中的德育要素,着力营造浓郁的儿童文化,使之更加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求,利用儿童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影响儿童的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
新教材重塑了两个小伙伴形象:盼盼和圆圆,他们是教室里儿童的同龄人,不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与教室中的儿童互动交流。
重塑了四个卡通动物: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形象活泼可爱,巧妙地出现在活动场景中,穿针引线,富有情趣地引导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解读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一)本册教材的整体分析1.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开始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相应地,其生活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总体而言,儿童生活将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文化式”“文明式”状态,由原来依循自然需要的生活方式,转为一种有目的的理性生活方式。
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一年级正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因此,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利开启另一种存在样态,是一年级学生生活引导中的大主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就是适应新生活,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四个单元。
每单元四课,共计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完成一课进度安排。
前三个单元的主题是沿着“去上学一在学校一回到家”这一日常生活的叙事逻辑展开;第四单元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天气变化的生活现实,以及在这段自然时间内的社会时间(节日)和心理时间(成长)组织与安排的,具体框架及基本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本册教材的框架单元课题栏目目的与要求对应课标1.开开心心上学去•上学啦,真高兴•爱新书,爱书包•理解学生身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校生活,克服不良情绪•爱惜学习用品,珍惜学习生活All我2.拉拉手,交朋友•我的好伙伴•“网”到一个新朋友•好友大搜索•认识你自并•认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初步体会友谊•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BlAll小学生啦 3.我认识您了•我的老师•我还想认识...•该请谁来帮帮我•这样做对吗•认识学校的教工人员,将他们的工作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感激之情•知道向他们问候和求助的用语及越本方式BI4.上学路上•不同的上学路•这样安全吗•路上的温暖•交通“信号”要知道•了解和感受不同的上学路•清楚要遵守的交通规则*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体会上学路上的温暖,学会感恩A9校园生活真快乐5.我们的校园•校园探秘•这个地方很特别•我最喜欢的地方•了解学校空间布局•知道在学校活动的注意事项•寻找自己在学校喜爱的空间,建立与学校的感情A12D2(注:表中的A、B、C、D分别代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一年级上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开开心心上学去教材分析:《我是小学生啦》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旨在通过“开开心心上学去”“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上学路上”四个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
从而实现“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方面的课标要求。
“开开心心上学去”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单元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铺垫与引领作用。
“上学啦,真高兴”作为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旨在针对学生刚刚入学的不同心理,帮助他们感受自己角色的转换,体验上学的快乐,逐步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获得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
在学生对自己学生的身份认同与校园生活充满期待之后,本课的第二个教学内容“爱新书、爱新本”不仅进一步的引领学生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对今后的学习充满好奇,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在家长或学前教师的引导下,入学前就已经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了。
他们懵懂地知道上小学就意味着自己“长大了”,他们愿意步入校园,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
2.虽然学生在开学前,都会经过短暂的新生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多停留在日常行为规范上。
开学后,随着校园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老师与同学”,会让部分学生变得比较敏感和脆弱,他们会感到校园生活既新鲜又陌生,既期待又恐惧。
3.由于刚刚开始小学的学习生活,家长和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全新的学习用具与书,这些物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与使用,但是怎样保护他们,却知之甚少。
4.虽然学生年龄较小,但是部分家庭的父母已经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了,因此班中一部分学生能够自己整理书包,但还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没有或者没意识要自己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1.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小学一年级上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孩子们的个人成长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一、教材特色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的编写中,着重强调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逻辑思维方面的锻炼。
教材以“安全、健康、文明、和睦”为主题,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需要掌握的基本道德价值观和法律法规,比如“爱护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不说脏话”等内容。
同时教材也注重启发与引导,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思考和互动等方式,自主归纳总结,探索价值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培养主动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教材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
例如,通过图片故事、生活案例等渠道,让孩子们直观感知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其兴趣与好奇。
同时,针对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材还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述方式,让孩子们易于接受和理解。
通过课内活动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愉悦地进行学习。
三、教学评价作为一本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材,道德与法治在教学效果和意义上都具有重要表现。
通过对该教材的评估,我们发现教材注重启发思维、实践操作和融合教学等方面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能够为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和品德培养提供有效支持。
同时,教材还普及了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让孩子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四、建议尽管道德与法治教材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价值。
例如,教材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解读,让孩子们更好地领会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与真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内涵,增强其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
小学品德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小学品德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名:小学品德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内容:1. 个人品质:教材主要关注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如诚实、守时、友善等。
2. 社交交往:教材还涉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合作,如团队合作、友谊等。
3. 家庭关系:教材强调家庭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鼓励学生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等。
4. 社会责任:教材提醒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如环保、帮助他人等。
教材优点:1. 多样性: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个人品质、社交交往、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2. 渗透性:教材通过故事、图片和练等多种形式渗透品德教育内容,增加学生对品德的理解和兴趣。
3. 场景化:教材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场景结合,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缺点:1. 缺乏深度:教材内容较为浅显,欠缺对品德教育的深入剖析和引导。
2. 缺乏案例:教材中缺少实际案例,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具体的品德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特点:1. 学生年龄:一年级学生通常在6-7岁之间,刚刚接触学校教育。
2. 认知发展:学生对品德概念的理解较为基础,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来加深认识。
3. 自我中心:学生常常在自我中心思维下行动,需要引导他们关注他人和社会。
学生需求:1. 兴趣导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直接影响研究效果,因此教材应该具有足够吸引力。
2. 实践经验: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观察和模仿等方式来加深对品德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策略:1. 情境引入: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品德教育的顺利展开。
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团队意识和友谊精神。
3.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品德问题。
4.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品德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资料(请提供参考资料的具体信息,如书籍、网站等)参考书籍:1. XXX2. XXX参考网站:1. XXX2. 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秋季学期一年级《道德与法治》
教材分析
小屯小学罗昌福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一、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2、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交新朋友。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1、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
2、让学生意识到在校园里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三、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进一步的针对性,突破性。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