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三问
2024年“三问、三思、三观”学习心得范文
2024年“三问、三思、三观”学习心得范文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2024级高中生小明,本次写作是关于“三问、三思、三观”学习心得的报告。
感谢您给予我这次机会,让我有机会深入思考和总结这一学习主题,同时也让我更加认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三问“三问”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一个问题的背后,去挖掘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了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我发现一个问题背后通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意义。
一味停留在表面问题上的思考是不够深入和思辨性的,而且很难真正掌握一个事物的本质。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解一个问题的本质是很重要的,只有掌握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和思路。
同时,通过“三问”的学习,我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例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规范和真理的辨别等等。
通过这种思考,我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和追求。
二、三思“三思”让我学会了在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时多角度思考,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影响。
在过去,我通常是凭感觉或者一时兴起来做决策的,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容易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而通过“三思”的学习,我发现了多角度思考对于决策的重要性。
在面对问题时,我会先考虑问题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和影响,然后再做出决策。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三思”也帮助我学会了如何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进行决策时,我会权衡各种因素,包括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等等,然后再做出决策。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避免一些偏执和极端的情绪。
三、三观“三观”让我学会了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过去,我的价值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导和影响。
而通过“三观”的学习,我发现了一个明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
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可以给我指引前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在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给我力量和勇气。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哲学三问的最终解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哲学三问的最终解首先,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尽管它可能是最先在哲学语境中被直白地表达出来的。
但它其实持续性的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中,虽然是以较为模糊的怀疑冲动和存在探索的目的性出现的。
比如在宗教中,往往具有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精确指向。
最典型的,就是基督教的伊甸园叙事模式,其中不仅有造物者的上帝,还有被造物者的亚当和夏娃,还有动物角色的蛇。
这是一种极为隐晦的意象表达,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思考者,认为【人既是物质的即被造物,但又有着走向人本身的冲动,因此他们轻易的听从了蛇的劝告,而拒绝了上帝的警戒】。
这其中,还呈现出男女关系的依附性和对立特征,动物符号之于人类自我辨别的存在性,以及对于【贪婪和诱惑】之恶来自于动物本能的判定。
这些不展开具体论述,但最终的结局,无疑告诉我们,当亚当和夏娃做出两种事情时,即以羞耻表达为形式的分别心,确定了【我与他者】的关系之后,人们开始主动的用【装饰和体面】来互相隔离,而非原本的坦诚相见。
同时,以【吃苹果】的违抗禁令,即当他们完全没有生存困难的时候,借助【生活的好奇心和自我存在状态的主动性】,亚当和夏娃构建了【自我感知的独特体验】,而不再是作为造物者本身完全训诫之下的【虚假生命存在】。
于是,亚当和夏娃,离开天堂来到人间,开始经历磨难、痛苦、孤独、怀疑和困惑。
但抛却这一切,他们的获得,则是成为了真正的存在着的人本身,而不再是上帝捏造的无忧无虑的傀儡。
尽管这种叙事方式,给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叙事路径:我是谁?你是上帝的子民。
从哪里来?从天堂降临。
到哪里去?回到上帝那里去。
但在叙事之上,产生了西方哲学固有的形而上弊端,即【前提不可怀疑】。
一旦人们开始怀疑和质问【上帝是谁?上帝从哪里来?上帝到哪里去?】。
上帝叙事的宗教秩序,就会在理性面前,不堪一击,而只能依赖于人们蒙昧的迷信和狂热的信仰,得到世俗的生存空间。
当康德颠覆了形而上的统治之后,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癫狂。
哲学三大终极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门卫的哲学问题任丘 2012-10-21 13:29:11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小故事,某人到一家单位公干,该处管理严格、戒备森然,在大门口,门卫拦住了某人的去路,一连问出了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某人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惶恐,因为门卫的几个问题正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人类穷尽几千年的智慧都没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又怎么可能让一个普通人在瞬间给出合理的回复呢?在这三大问题里面,“你从哪里来”说白了其实就是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和宗教里面,都有一个相似的造物主创造了人类,无论是中国神话中的女娲、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抑或是基督教里面的上帝,都不约而同的把人类起源的原因归结到了外力的作用。
然而十九世纪《物种起源》的面世,达尔文把人类的起源指向了自身的选择和进化,一举颠覆了前人的观念。
进化论出现之后遭受了巨大的争议和指责,但最终获得了主流世界的认可,甚至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我们的教科书,成为人人皆知的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甚至被移植到社会学的领域,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多个臭名昭著的政权所利用,估计达尔文要是地下有知,也会苦笑不已。
进化论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人类起源的答案,但几千年来关于造物主的观念借由宗教的传播早已深入人心,以致于人们在遇到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仍然会把原因归结于超自然的力量。
君不见创立了力学三大定律的牛顿,晚年也被第一推动的问题困扰,只能把原因归结到上帝。
宇宙大爆炸的理论颠覆和拓宽了人类对于宇宙的概念,可是霍金自己也解释不了大爆炸之前宇宙基点产生的原因。
随着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把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外星文明联系起来,阿瑟•克拉克的名著《2001,太空漫游》里面,就出现了一块黑色的石板,借由未知的力量,影响了人类的进化,成功的把造物主理论和进化论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合作拍摄的同名电影也成为了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
哲学三问(原则)
哲学三问(原则)哲学三问指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价值?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让哲学不再神秘,上干货!哲学三问通俗表达:1、本体论问题:这个世界是什么?有哪些东西存在?2、认识论问题: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的知识可以被信任吗?3、伦理学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二、历史渊源哲学三问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第一哲学问题”,即探究存在的本质和第一原因。
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这个问题逐渐演变成了本体论问题,并扩展到探究实体的本质和存在的本质。
认识论问题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柏拉图主张通过超越感性经验获得真知,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知识源于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
后来的哲学家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的“先验知识”等思想。
伦理学问题则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们探究人类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后来的哲学家如尼采、卢梭和康德等人也对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因此,哲学三问可以说是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存在的问题,并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逐渐完善和发展。
它们是哲学的基础问题,对于理解世界、人类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具体介绍1、本体论问题: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本质。
本体论问题涉及到世界的本质、存在的本质、实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这些问题旨在探究存在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和特征。
举例来说,本体论的问题包括:“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什么?”等等。
2、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分支,它探讨的是知识和认识的来源、性质、范围、限制和价值。
认识论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和真理的关系、知识的范围和限制等方面。
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
和许多学科一样,哲学也有所谓的基础学问,比如说,经济学需要以经济学原理作为出发点,接下来才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哲学这门学问也有所谓的基本科目: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
一、形而上学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泰勒斯在所有的哲学中,形而上学大概可以被视为最古老的一门学问。
远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勒斯(Thales,624–546B.C.)就已经提出形而上学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尝试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又被称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我们可以从这个名称看出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研究事物本质与基本原理的学问,希腊文原意为“在自然之后”。
笛卡儿以大树作比喻,将人类知识分成三部分,最基础的即是形而上学,比作树根;其次是物理学,比作树干;最后是其他自然科学,比作树枝。
所以形而上学又有“第一哲学”的称号。
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从伽利略的研究中获得了启发,提出著名的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以此推动科学革命的开展。
牛顿力学深深影响当时的思想家,许多人开始认知到世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似乎都依循着物理定律有规律地运动,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定律预测下一时刻的物理状态。
这似乎意味着所有的物理事件都是被先前的物理事件所决定,而我们只是看着这些事件发生。
哲学界涌出许多决定论(determinism)与自由意志(freewill)的争论,争论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决定,究竟是出于我们的意志,还是早就被物理定律决定好了呢?形而上学讨论的主题十分丰富,除了上述提到的主题外,还包含了因果关系、等同关系、可能世界等概念。
如果桌上放了一杯水,而我们在水里插一支筷子,从外面我们会看到筷子好像被折断了,水下的筷子与水上的筷子在接合处有一小段落差。
实际上,我们知道筷子并没有被折断,会产生这样的视觉现象,主要是因水与空气对于光线的折射率不同所造成的。
保安的哲学三问笑话
保安的哲学三问笑话1. 嘿,你说保安不就是每天站岗吗,这还用问啥哲学问题呀?就像你每天刷牙,还得问自己为啥要刷牙呀!例子:有个保安问另一个保安,“咱每天守在这到底有啥意义呀?”另一个保安白他一眼说,“那不就和你每天吃饭一样嘛,你咋不问问为啥要吃饭!”2. 哎呀,保安难道还要思考人生的大问题吗?这不是扯嘛!就好像让小狗去研究高等数学一样。
例子:有人问保安,“你知道你存在的价值是啥不?”保安乐了,说:“我存在就是为了让小区安全呀,这还用问,咋跟让猫去理解物理一样!”3. 你想想,保安咋还会有哲学三问呢?这不是难为他们吗?好比让大象去学跳舞一样怪。
例子:一个业主好奇地问保安,“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从哪里来呀?”保安笑哈哈地说,“我从招聘那来呗,还能从哪来,你这问题可真够逗的呀!”4. 保安每天忙得要命,还有时间想那些哲学问题吗?这不是瞎折腾嘛!就像让蜜蜂操心天气预报似的。
例子:队长问保安,“你觉得自己要往哪里去?”保安耸耸肩说,“我就每天在这呀,还能往哪去,总不能上天吧!”5. 说真的,让保安去思考哲学,这不是搞笑嘛!好比让蜗牛去参加赛跑比赛一样。
例子:一个小孩问保安,“叔叔,你是谁呀?”保安摸摸他脑袋说,“我是保安呀,小家伙,你以为我是谁,超人呐!”6. 保安的工作就是看好大门,还管什么哲学不哲学的呀!就如同让蜡烛去关心太阳啥时候落山一样。
例子:一个路人问保安,“你为啥干保安呀?”保安一瞪眼说,“为了挣钱呀,不然为了啥,难道为了拯救世界呀!”7. 难道保安还得整天琢磨那些深奥的哲学问题?这不是乱套了嘛!好像让鸭子去当法官一样不可思议。
例子:同事问保安,“你对人生有没有啥感悟呀?”保安哈哈笑,“我就感悟每天站得腿酸,这算不!”8. 让保安去思考哲学三问,这简直就是荒唐呀!好比让树叶去理解计算机编程一样。
例子:领导问保安,“你的责任是什么?”保安立刻挺胸,“保证安全呀,这还用问嘛,搞笑哟!”9. 保安就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啦,搞什么哲学三问呀!这就像让石头开花一样难。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如下:
1. 问志: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目的是了解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他期望弟子们能够立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2. 问仁:孔子问弟子们什么是仁,是为了引导他们思考道德和仁慈的重要性。
他希望弟子们能够理解仁的含义,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3. 问政:孔子问弟子们如何治理国家,是为了引导他们思考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他希望弟子们能够了解政治的本质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以便将来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这三个问题,孔子旨在引导学生们思考人生、道德和政治等重要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
同时,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三个基本哲学问题英文版
三个基本哲学问题英文版The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Introduction:Philosophy,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philosophia," meaning "love of wisdom," is the study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concerning existence, knowledge, ethics, and reality. Throughout history, philosophers have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by questioning and analyzing these foundational concepts.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lay at the core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 What can I know? What should I do? What is real?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and delve into their significancein human existence.Question 1: What can I know?The first fundamental question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Epistemology, the branch of philosophy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knowledge, investigates how knowledge is acquired, justified,and retained. Philosophers have proposed various theories and systems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Rationalism, championed by Rene Descartes, argues that true knowledge can be derived through reason. Descartes famously proclaimed,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suggesting thatself-awaren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knowledge. On the other hand, Empiricism, advocated by philosophers like John Locke and David Hume, emphasizes that knowledge arises from sensory experience. Empiricists believe that all concepts and ideas are ultimately derived from our senses.The question of what can be known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extending beyond personal cognition. It shap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influen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acts the pursuit of truth in all intellectual endeavors.Question 2: What should I do?The second fundamental question pertains to ethics, which seeks to determine what is morally right or wrong, good or bad. Ethics examines humanbehavior, personal values,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our decisions and actions. It explores concepts such as virtue, duty, and the nature of ethical systems.Various ethical theories offer diverse frameworks for ethical decision-making. Deontological ethics, as advocated by Immanuel Kant, emphasizes following 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 irrespective of the outcomes. Utilitarianism, championed by philosophers like John Stuart Mill, focuses on maximizing overall happiness and minimizing harm.Ethics plays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societal norms, laws, and justice systems. It influences personal conduct,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By grappling with the question of what we should do, philosophers aim to provide ethical guidance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alike.Question 3: What is real?The third fundamental question deals with metaphysics, the branch of philosophy concernedwith the nature of reality. It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underlying structures that govern the universe and our place within it. Metaphysics investigates concepts such as the nature of being, existence, time, caus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body.Philosophers have proposed diverse viewpoints to tackle this question. Idealism, championed by George Berkeley, argues that reality is fundamentally mental or subjective in nature. Materialism, endorsed by thinkers like Karl Marx, asserts that only physical matter is real, and mental phenomena are mere products of the material world.Understanding what is real informs our worldview, shap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impacts scientific inquiry. Metaphysical questions extend beyond the realm of the tangible and provoke contemplation on 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life.Conclusion:The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 What can I know? What should I do? What is real?– serve as existential cornerstones for human intellect and inquiry. By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seeking ethical guidance, andscrutinizing the nature of reality, philosophy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nd our place in it.Through rational inquiry and critical thinking, philosophers strive to unravel the mysteries of existence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As we continue to grapple with the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e pave the way for intellectual growth,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文史哲学术入门》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文史哲学术入门》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指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和谐。
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以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华,提倡人文主义精神为主旨。
3. 哲学三问:哲学三问是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哲学对人类存在、生命意义和未来方向的基本追问。
4. 史诗:史诗是一种长篇叙事诗,通常描述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神话或英雄事迹,如《荷马史诗》、《罗摩衍那》等。
5.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至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倡导理性、科学、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填空题:1.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______。
(司马迁)2. ______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
(笛卡尔)3. ______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全貌。
(《红楼梦》)4. ______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等。
(卢梭)5. ______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部作品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C)A.《哈姆雷特》B.《奥赛罗》C.《威尼斯商人》D.《麦克白》2.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存在即合理”的观点?(B)A.康德B.黑格尔C.尼采D.海德格尔3. 下列哪个历史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A)A.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B.公元1世纪至5世纪C.公元6世纪至10世纪D.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4. 下列哪部作品被誉为“印度的圣经”?(D)A.《古兰经》B.《圣经》C.《论语》D.《摩诃婆罗多》5.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A)A.培根B.洛克C.休谟D.康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ABCD)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红楼梦》2. 下列哪些哲学家属于古希腊哲学家?(ABCD)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赫拉克利特3.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莎士比亚的作品?(ABC)A.《罗密欧与朱丽叶》B.《哈姆雷特》C.《奥赛罗》D.《悲惨世界》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品?(ACD)A.《社会契约论》B.《资本论》C.《百科全书》D.《人权宣言》5. 下列哪些哲学家属于德国哲学家?(ABD)A.康德B.黑格尔C.尼采D.海德格尔五、判断题:1.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
哲学三问的英文表达
哲学三问的英文表达Philosophical Questions: Expressing Three Questions in EnglishIntroduction:Philosophy is a discipline that seeks to explor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existence, knowledge, values, reason, and mor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elve into thre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nd provide their English expressions.Question 1: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The ques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has puzzled philosophers for centuries. I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r significance of human existence. While there is no definitive answer, various perspectives have emerged.Existentialist Perspective:According to existentialism, individuals create their own meaning in life through their choices and actions. They believe that life is inherently meaningless, and it is up to each person to find their own purpose.Religious Perspective:Religious beliefs often provid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life's meaning. For example, some religions assert that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serve a higher power or to attain spiritual enlightenment.Question 2: What is the nature of reality?The nature of reality is another profound philosophical question. It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world and our perception of it.Idealist Perspective:Idealism posits that reality is fundamentally mental or spiritual in nature. It suggests that the physical world is a product of our minds or consciousness. According to this view, reality is subjective and dependent on our perceptions.Materialist Perspective:In contrast, materialism asserts that reality is solely composed of physical matter. It argues that everything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interactions of matter and energy, and that consciousness is a byproduct of physical processes.Question 3: What is the basis of morality?The question of morality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r values that guide human behavior and determine what is right or wrong. Different ethical theories offer variou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s of morality.Consequentialist Perspective:Consequentialism holds that the morality of an action is determined by its consequence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aximizing overall happiness or well-being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of people.Deontological Perspective:Deontological ethics,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on the inherent nature of actions rather than their consequences. It argues that certain actions are inherently right or wrong, regardless of their outcomes.Conclusion:Philosophical questions like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the basis of morality have captivated thinkers throughout history. While definitive answers may remain elusive, exploring these questions allows u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 By expressing these questions in English, we can engage in cross-cultural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and broaden our perspectives.。
哲学三连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哲学三连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别人突然懵逼的时候,用“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来形容他的处境,熟不知这就是哲学上著名的“夺命三连击”。
其实这三个问题有着古老的背景,他们旨在让人们认识自己,而这三个通俗问题的背后则涉及三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它们分别是:自我意识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自由的本质问题。
这是在代表人类发问,也是在代表每一个人发问。
一个人从蒙昧中走出来、从沉睡中醒过来的时候,往往会问这三个问题。
就像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太阳神的德尔斐神庙中一个神谕所说,“认识你自己”。
其实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展开成很大的篇幅,甚至好几本哲学巨著。
我们就粗略谈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还望不吝指教。
我是谁康德曾经讲过,当我们第一次正确使用“我”来说自己时,我们面前就升起了一道光。
这道光就是智慧,就是“理性之光”。
一般在我们三四岁时才能说“我”这个字,之前都是说名字或者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比如一个小朋友要玩具,大人会说:“给他,给他。
”小孩子不会说“给我”,也是学着说“给他,给他”,这意味着他这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各位也不妨想想自己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我”的存在呢?当我们观察外在于我的客体时才会问“这是什么?”、“他是谁?”但直到有一天,我们会问“我是谁?”,这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客体化了,这就是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可以用“反思”和“超越”来概括,即“它既是超越的,又是反思的。
超越就是超出自身之外,反思就是从外部返回自身。
”,从“我”出发,又回到“我”。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来讲,自我意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甚至原则上说是一个无限深入的过程。
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都可以看作一个无限深入的过程。
你必须把所有的记忆都尽可能保持在心中,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去检验自己、考验自己,在实践中一次次地刷新以往的经验,你才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你自己。
而人自我意识的构成主要来自语言。
人生哲学三问的畅想作文
人生哲学三问的畅想作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常常在想,我是谁呢?是那个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迷迷糊糊找眼镜的家伙么?是那个对着镜子唉声叹气,觉得自己头发又少了的人吗?我觉得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就是个普普通通喜欢偷懒又心怀小梦想的人。
我从哪里来啊?我想起自己出生的那个小县城,在那儿,日子过得慢悠悠的。
小时候住在个旧小区,楼下有个修车的大爷。
那个大爷可有趣了,每天都在那捣鼓着那些破自行车,手上永远黑乎乎的。
那儿的街道不宽,两边都是些小摊贩,卖着各种小吃。
我就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地方,一路上学长大。
就像一颗蒲公英种子,从那个小小的角落被风吹着飘到了现在的城市。
那我要到哪里去呢?这可有点头疼。
有次去爬山,那山那叫一个高啊。
我气喘吁吁地爬着,看到前面一个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特别稳。
他跟我说,他每年都来爬这座山,就为了看看更高处的风景。
我就在想,我的人生是不是也像这爬山一样呢?虽然我不知道爬到顶会看到啥,但总就想往上爬爬看。
也许我要去的地方,就是不断寻找自己能让自己开心,顺便能给身边人带来点快乐的地方吧。
回到我是谁这个问题。
我想我可能不仅仅是那个爱睡懒觉的我,还是那个看到朋友难过会讲个冷笑话逗他的人,是那个在家庭聚会上会抢着洗碗,想让爸妈歇一歇的儿子或者兄弟。
我从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县城来,带着那里的记忆和习惯,向着那个有些模糊但充满希望的未来走去。
其实人生这哲学三问啊,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就是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人从自己的小日子里慢慢体会出的疑惑和小目标吧。
《自我探索:从出生到目标》我叫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到底是个咋样的人呢?这就像是在一个大迷宫里找自己的定位一样。
我记得有一回参加同学聚会,我一进去那些同学打扮得一个比一个时髦。
我就穿着个普通的T恤和牛仔裤,当时就有点不好意思。
但聊着聊着,大家都在说还是我这样实在,没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从那时候我就想,我大概就是那种外表普通,但是内心还挺实在的人呗。
哲学的三大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
哲学的三大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
哲学的三大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商业有没有三大命题?如果有,又该是什么呢?
愚以为:我为什么经商?我凭什么把东西卖出去?客户凭什么买我的东西?
此为商业三大问题。
其中第一个关乎道,第二个关乎术,第三个关乎根。
商业的最高境界是有道有术,道术双修。
第二境界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第三境界是有术无道,止步于术。
现实生活中,道术双修者寡鲜于世,道术参差不齐者随处可见。
那么,立身商场,道重要还是术重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不同的答案来自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认知会有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众生之间差距。
“三问四观”心得体会格式版(二篇)
“三问四观”心得体会格式版标题:用“三问四观”理解世界的心得体会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
而作为一种丰富而深刻的思维方式,“三问四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让我们对自身的认知更加清晰。
在我学习“三问四观”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个人成长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本文将结合我对“三问四观”理论的理解,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三问的意义“三问”即问利害、问对错、问本末。
这三个问题涵盖了人们思考问题时常常遇到的核心要素,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分析问题非常重要。
首先,“问利害”让我们明白了每一个问题都是有利害关系的,而往往问题背后的利害关系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考虑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和权衡利害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其次,“问对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选择一个方法或者立场,然而很多时候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需要我们去思考、权衡。
通过“问对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和立场,从而更加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最后,“问本末”让我们关注问题的本质和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陷入琐碎的细节中,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最终的目标。
通过“问本末”,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问题的核心,从而更好地定位问题、解决问题。
二、四观的特点“四观”即观大势、观全局、观矛盾、观潜力,是对于世界的全面观察和理解。
这四个观点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如下。
首先,“观大势”让我们明白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趋势。
“观大势”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发展的机遇。
其次,“观全局”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片面的信息和观点而过于偏颇。
“观全局”帮助我们摆脱自身的狭隘观念,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
再次,“观矛盾”让我们明白事物往往含有多重属性和矛盾。
“观矛盾”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观潜力”鼓励我们发掘事物内部的潜能。
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而是应该挖掘问题中的机遇和潜力。
日常生活三个问题与哲学三个问题比较
日常生活三个问题与哲学三个问题比较日常生活的三个问题与哲学的三个问题比较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到三个问题,“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这这“ 三个问题” 也经常被幽默化为哲学问题,体现着人们普遍对哲学的“ 熟知”。
哲学家们通常也的都会孤独地追问与此类似的“ 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那么,的哲学家的“ 三个问题” 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 三个问题” 到底有什么区别?不同于常识与“ 科学”中中们的人们,哲学家何以成为哲学家?哲学为什么是哲学?对于大多数人甚至专门从事哲学的人来说说,仍然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 不知问而问” 与“ 因知而思”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这意味着“求知”在其本质上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而求知在人类具体的生存中就表现为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发问,人们不同的发问方式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思维。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三个问题”和哲学家的“三个问题”代表了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思维,我们姑且将这两种思维称为“现象思维”和“本质思维”。
这里的现象并不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而是指人们感觉直观中的经验。
“ 现象思维” 反映着人类求知活动中对未知事物的求解性发问。
这种发问缘于对事物的“不不知知”,是一种“ 不知而问”,通常表现为对外在新事物的求解,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中,理论上来畴讲属于科学的认知范畴,是科学研究的开始。
波普尔“科学开始于问题”的认识澄明的就是这种人类思维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们对“不知道”的人和事的求解。
“本质思维”反映着人类求知活动中对已知事物的反思性发问。
这种发问缘于对事物“所知”的不满足,或者准确地说是不满意,是一种基于怀疑的“因知而思”。
它通常表现为对“熟知”的反思,旨在通过对“熟知”的反思,超越“熟知”,达于“熟知”背后的“真知”,在理性思考的范围之内,属于形而上的思维范畴,体现着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式。
一个中国人对西方哲学三大终极问题的解读
⼀个中国⼈对西⽅哲学三⼤终极问题的解读西⽅哲学三⼤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在第⼀次获悉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就把⾃⼰带⼊到了“思索⼈类起源”的坑⾥,“我们是谁,到底是不是由猿猴进化的⾼级⽣物啊?我们⼈类到底是从哪来的呢?我们⼈类将发展成什么样⼦啊?”甚⾄还会把⾃⼰带⼊到“宇宙起源”的坑⾥,“我们是不是宇宙中唯⼀存在⽣物的星球?我们地球是怎么演变的?地球以后会不会爆炸?”跳的坑越⼤,就会觉得这三个问题好⾼深啊,怎么都想不明⽩。
或许,这三个问题并不是什么⾼深问题,甚⾄不是问题呢!⽽是,引导启迪我们思考的⽅法,根本就不是为了寻找答案的提问。
就好⽐,很多⽼师在教育学⽣的时候,都会通过这种提问的⽅式去引导学⽣思考。
“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看它是由那两个部分组成的?那你现在是不是知道它该怎么读了吧?”西⽅第⼀个提出这三个终极问题的⼤哲学家,也许就像我们古代那些伟⼤的哲学家⼀样,都是为了答疑解惑,启迪思考。
譬如,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提到过:“⾃知者明,知⼈者智。
”这句话就是告诉世⼈,如果你要想做个聪明⼈,那么你就要做到‘⾃知’和‘知⼈’,这跟西⽅三⼤终极问题如出⼀辙,‘⾃知’,就是你要知道‘你是谁?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有哪些能⼒和不⾜?你想成为⼀个什么样的⼈?等等’。
譬如,中国古代还有⼀位哲学家提过,“君⼦⽇三省乎⼰。
”‘三省’⼜是哪三省呢?有⼈说是‘三’是指多次,三省就是多次反省⾃⼰。
但,也许,‘三省’的意思就是:“扪⼼⾃问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就是:“我今天有没有什么收获?我今天⼀天都⼲了些什么?明天我⼜该怎么⼲?”若从时间维度理解,就会发现这三个终极问题对应的恰恰是:“现在、过去、未来”。
我是谁?对应的就是现在;现在的我,是个什么样的⼈?我从哪⾥来?对应的就是过去;这样的我,是由什么造就的呢?我要到哪⾥去?对应的就是未来。
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的我会成为⼀个什么样的⼈呢?佛源于哲,佛讲因果,哲亦如此。
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最早是由公元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
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世间的烦恼便开始包围住了他。
襁褓中因饥饿而嗷嗷求饱,因寒冷而哇哇求暖。
孩体时起便因要玩具而哭闹,因受不公平对待而委屈,因与伙伴们争吵而伤心,因家贫受侮而难过。
到了青黄不接的少年转青年的阶段,经了些世事,受了些挫折,头脑中的问题一天比一天多,开始质疑友情,怀疑爱情,抨击权力,憎恶金钱,痛恨战争。
由此而引发出一列每个人都在探求、想解决却无处寻找答案的形而上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活着是为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想清楚这几个问题,你的人生就明白多了。
但是有更多的人是用一辈子去寻找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我是谁?“我是谁”我发现我自己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是总是苦于自己不知道从何认识我自己而不了了之。
我不是公众人物,我不需要做什么自我介绍,但是在看到一位位大咖和斜杠青年们闪亮亮的自我介绍,我内心有个声音:我也希望有这么闪亮亮的自我介绍。
所以我开始去思考:我是谁?我做过什么?我有什么闪亮点?我的标签是什么?在第四期Grace个人成长集训营,在做个人品牌的那次作业的时候,我认真地完成个人品牌的自我介绍(V10)了。
我从哪里来?我们在知道自己是人的时候,即二三岁时,就常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断地追问。
妈妈总是敷衍地说“你从石头里生出来的”或者“你是捡回来的”诸如此类的说辞。
直到高中学习生物课的时候,我才知道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因为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过10个月在母亲子宫孕育,最终分娩出来的。
感恩我成全我,感恩父母成全了我,让我来到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感受人间的花开花落,世态真情冷暖。
我出生中国三线的小城镇——顺德陈村,处珠三角的中心和广佛都市圈群内,是广州、佛山、顺德、番禺、南海交通交汇处,是顺德的“北大门”。
哲学三大问题
哲学三大问题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小时候看《西游记》,除了孙悟空,印象最深的就是唐僧了,他每次路过一个国家,总会向国王这样介绍自己:“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往西天取经。
”当时没听出特别的含义来,觉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几句话,甚至觉得唐僧罗嗦了,直到有一天读管理培训的书,其中有一句话:每个人都要问清楚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唐僧的自我介绍不正是回答这三个问题吗他的自我介绍不仅是讲给国王听的,更是讲给自己听的。
他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清晰地规划了自己的“取经之路”,并坚持走下去,不管路上有多少的艰难和诱惑,妖魔、金钱、权力、美女都没有动摇他西天取经的决心,于是他成功地实现了目标。
我们来分析唐僧的这几句自我介绍,第一句:“贫僧唐三藏”。
唐僧是个和尚,是和尚就要受佛家戒律的约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行善积福,他做到了;第二句:“从东土大唐而来”。
大唐人给他性命,养育了他,教会了他佛法,他谨记着;第三句:“要往西天取经”。
这是唐王赋予他的使命,也是他做为佛门弟子的理想,他时刻坚持着。
唐僧修成正果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因为有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如果唐僧忘记了自己是谁,要到哪里去,而在女儿国和女王成了亲,就算有10个孙悟空也没用,也不是因为唐王给了他多少物资,他如果不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唐王把整个国家给他也没用。
唐僧取得真经的最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他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和坚持!从唐僧的自我介绍想下去,这三个问题究竟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首先,“我是谁”问的绝不仅仅是“叫什么名字”这么简单。
名字只是人的一个代码,可以更改,但人的本质绝不会因为名字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他真正问的是更深层次的一连串问题---第一,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第二,我的缺点是什么这些缺点在未来哪个时间段会阻碍我哪一方面的发展哪些缺点可以克服我怎样来克服它哪些缺点不能克服我怎样来避免他第三:我的优点是什么哪些优点将会是未来我成功的关键因素哪些优点将成为我的核心竞争力我怎么来扩大它们其次,“我从哪里来”也可以拆分为一连串问题:我来自哪里我的父母是谁我将需要为我的父母和家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在公司中处于什么样的岗位我的职责是什么我的工作和公司战略的哪一方面有关我在这个社会中是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接着就是“我要到哪里去”了,它其实也包含了若干小问题:我的使命是什么我要如何完成它我在公司里应该如何进步怎样提升自我来达成进步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回答好它们,就是结合自身特点为脚下的道路做了规划,就可以清晰自己的目标,看到通往目标的路径,明了一步一步怎么去走,知道自己大概走多远,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知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更知道为了逾越这些障碍我需要相应地改变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三问
一般来说,对于任何事情,都会有哲学三问: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
是什么,能让我们分清事情本质。
能让我们清晰的看待问题本身。
为什么,能让我们在看清事情本质的前提下,对事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帮助我们从根源去解决问题。
怎么办,它是以前两问为基础进行的一个总结性的输出结果。
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转过头来说一下我们公司的工作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体制变革带来的工作压力也好,家庭原因也罢,公司很多同事都选择了离职。
选择换一个工作环境,重新开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当然,这个选择,没有什么对与错。
但是作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三问之一:什么是员工离职?
离职,就是员工离开现有的职位。
公私机关的工作人员因退休、辞职、停职、免职、死亡等原因,脱离其所担任的职位。
三问之二: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同事选择离职?
其实,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说到这里,有些同事会问:“怎么可能是优胜劣汰,有些离职的员工明明很优秀,这叫劣汰?”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
为的。
但是,什么是优胜劣汰?
我认为,优胜劣汰是在环境因素决定下最终进行筛选的一种行为结果。
所以,最终不管是公司辞退,还是自动离职,都是环境影响的产物。
当然,公司辞退是最直接的优胜劣汰。
自动离职,是环境影响之后,人为本身做出的决定。
其实质也是环境导致的最终结果,也就是优胜劣汰。
三问之最后一问:怎么办?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的对待离职这件事。
人生就是不停的在选择。
从出生到学习,再到工作步入社会,我们所有经历的这一切,都是由无数个选择题构成的。
这些选择,无谓对错。
它都是我们出于主观和客观原因之后的一种产物。
同样,离职与否也是一个选择题。
我们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相应的岗位,也可以选择离开。
重新开始一份新的工作,继续我们平凡的生活。
但是,我希望大家在做这个选择题之前,思考三个问题:现在的工作能带给我们什么。
我们离职之后能够有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我们选择留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得到认同。
凌安公司能给大家带来什么?
首先,当前的市场形势原因造就了目前就业压力巨大的客观现实。
所以我们凌安公司首先能带给大家的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
直白一点,就是稳定的收入。
其次,我们能给大家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空间。
公司相关的晋升
条件非常的明确,满足了这些条件,就是大家就能晋升。
待遇就能相应的提升。
也许,这些制度并不完善,这些晋升的条件,并不一定公平。
但是,试问一句,哪里有绝对完善的制度?哪里有绝对公平的条件?有人就会有牵扯到利益,有利益就会有猫腻。
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最后,我们凌安能够给大家许诺一个美好的愿景。
我们凌安是一个很年轻企业,公司很多人都见证了我们公司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望,在未来的几年,我们仍然、一定还有一个焕然一新的面貌。
我们可以也有理由期望这些变化都是美好的。
所以,公司能带给大家的利益只会越来越大。
而我们的这些变化,需要一批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不断的去涌现,不断的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们离职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离职有风险,跳槽需谨慎。
这里不多说。
如果选择留下,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得到认同?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是不是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公司给我8000元月薪,我就怎样怎样怎样?
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好笑么?我觉得很好笑,很可笑,甚至可以说,非常的幼稚。
这不是一个成熟人该有的思维方式。
如果有,那么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转变这种思维方式。
大家都知道,公司是以结果为导向。
所有的薪资调整、岗位变更,都是以结果为依据。
所以,想要得到更多,必须首先付出更多。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同凌安。
把自己当做凌安的一份子,把公司的工作当做自己的私事。
负责任的去完成每一件公司交代的任务。
其次,我们要认同公司这样或者那样的变革。
我们必须了解,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让公司更好的去适应当前的社会大背景。
这是一个公司能长期稳定生存下去的前提前提。
再者,我们要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的定位。
让自己去适应公司的环境,去完成一次次的自我成长和超越。
最后,我们要学会坚持和隐忍。
失败是成功之母,最终成功的人,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失败而选择放弃。
相反,他们都选择了坚持和隐忍,坚持自己的选择,隐忍目前的困境或者是得失。
同时,我希望大家学会去理解。
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好的,它需要所有相关的人去配合。
为人处世,我们要学会外圆内方,笑脸迎人而又不失原则。
低调做人的同时,要学会高低做事。
让自己的工作成果不被埋没,让自己的汗水得到应有的回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