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
《诗经》二首课文详细解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在那沙洲。
上不停地鸣叫。
漂亮文静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tiǎo):文静而美好的样子。
淑女:美好的女子。
君子:当时对贵族男子的通称。
一说对男子的美称。
好逑(qiú):好配偶。
逑,匹配、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
】【分析】开篇起兴。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理想的配偶。
第一章:开篇起兴,接着提出观点。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醒时梦中都向她求爱。
】【参差(cēnc ī):高低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流,捞取。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分析】“参差荇菜”上承“关关雎鸠”,即景生情,以荇菜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
生动地刻画了小伙子对姑娘的日夜追求和思恋。
“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
这样写形象生动,声情并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向她求爱得不到回应,日夜想念她坐卧不宁。
相思情长啊夜也长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思服:思念。
服,即怀念。
辗转反侧: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分析】“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章: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两手不停地左右采摘。
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弹琴鼓瑟向她表示亲近。
《-诗经-两首》课文解读
《两首》课文解读导读:《两首》课文解读氓氓①之蚩蚩②,抱布③贸④丝。
(那青年男子老实巴结,拿着布匹来换丝。
①氓:méng,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②蚩蚩:ch īchī,忠厚的样子。
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③布:一说是货币。
④贸:交换,买。
)匪①来贸丝,来即②我谋③。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悄悄儿借口向我求婚事。
①匪:通“非”,不是。
②即:就,靠近。
③谋:商量。
)送子①涉②淇③,至于顿丘④。
(那一天我送你趟过淇水,一程又一程直到顿丘。
①子:你。
②涉:渡诃。
③淇:qí,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
④顿丘:地名,在今河南省浚县。
)匪我愆①期,子无良媒②。
(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只怨你不曾请媒人。
①愆:qiān,拖延。
②良媒:好的媒人。
)将①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求你别再老生气,秋天还有好日期。
将:qīanɡ,愿,请。
) 《氓》这首诗是女主人公在一个秋天被弃归返娘家,途中重涉淇水,面对江水枯桑的具体环境所引发的感慨。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当初相识相恋过程的美好回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边送行,一边宽慰,最后倾心相许,私订终身。
赏析这一章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看出,当时男女之间是自由恋爱,并不是后来的男女双方互不了解,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
二是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看出,当时也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最后还得经由父母和媒人。
《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这正反映了周代社会礼教规范的逐渐形成,既允许相对的自由恋爱,又有一定的礼制束缚。
女主人公虽然对男子一见钟情,倾心相许,甜甜蜜蜜,亲亲热热,送了一程又一程,但是也不能当即允诺,所以只好对男子婉言相劝,请他聘请媒人上门说亲。
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氓伯以婚,抱布自媒,弃礼急情……”王先谦看到了“自媒”,这是对的,但批评其“弃礼”,却是有违诗的本意。
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诗经〉两首》知识讲解《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受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知识汇总1、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是指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它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2、关于《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赋、比、兴,风、雅、颂。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经》内容的表现形式。
3、明确读音和意思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诗经两首》课文解释分析
《诗经两首》课文解释分析诗经两首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305篇民间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这其中,有两首诗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关雎》和《桃夭》。
《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诗歌。
它以精炼的语言和华丽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爱情和渴望的故事。
诗的开头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关关雎鸠”形象描绘了雌雄鸟相互呼唤的动人景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互追求的情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又增添了一层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整首诗以叙事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了古人追求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桃夭》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雅颂之作,以简洁高雅的词句,描绘了桃树盛开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命的赞美。
诗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描述了桃树盛开的美丽景象,“宜其室家”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以对天地、自然的赞美为线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示了古代人民对和平、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深远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展示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智慧。
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总结起来,《关雎》和《桃夭》都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通过鲜明的形象描写和精巧的文字游走,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对春天的喜悦,这些诗歌都承载着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情感表达。
正是这些诗经中的智慧和情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12课《诗经》二首-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学习目标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重点)4、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难点)作者简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音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赋直陈其事;比喻叫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写作背景《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后来改称《诗经》,是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课文主题《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读读写写重点语句翻译(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道阻且右(古义:艰险今义:阻挡)一词多义左右流之(名词,右边)道阻且右(动词,向右迂曲)左右采之(动词,采摘)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琴瑟友之(琴瑟,名词做动词,弹琴鼓瑟。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文本解读(部编本)
《诗经》两首文本解读1、创作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关雎》出自国风《周南》,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中的第一篇。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蒹葭》出自国风《秦风》,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2、内容主旨解读在绝大多数对《诗经》的解读中,都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ppt知识讲解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sÌ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zhĬ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水之涘。 溯洄从之, 阻且右。 溯游从之, 在水中沚。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读正音(结合注释)
补充:好hǎo 辗zhǎn 淑女:温和美好的女子
2、自读试译 提示:可以疏其大意,不必字字落实。
3、学生试读,注意节奏、韵律。 4、全班齐读
一读,读准字音
jū jiū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y窈ao窕tia淑o 女,君子ha好o 逑jiú。
参差x荇ìn菜g ,左右流之。
美水
丽中
窈关窕关淑睢女鸠,,君在子河好之逑洲。。善良的
荇 菜 长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姑 短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娘 不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啊 齐
悠参哉差悠荇哉菜,,辗左转右反采侧之。。,我敲
, 采 荇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着 人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钟 左
。鼓 右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使 拔
你取
快。
乐
。
美水 丽中 善荇 良菜 的长 姑短 娘不 啊齐 ,, 我采 弹荇 着人 琴左 瑟挑 来右 亲选 近。 你 。
伙中
子的
喜沙
爱洲
的上
配。
偶
。
美情子 ,质的 韵朴一 它 律纯首 是 和真古 描 谐,老 写 ,语的 男 意言情 子 境朴歌 追 优素, 求 美优感 女 。
突破字词难点:
注意下列句中不同颜色词:
高中语文 第14课《诗经两首》课件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
常识集锦
诗
教学相长 含英咀华
经
春秋暮朝 观看唱吟 草鱼赋风 木虫比雅 情乐兴颂
名称演变:
《诗经》原称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集西周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诗三 百》。孔子时代,《诗》已经被用为儒家学派的 教材。汉代独尊儒术,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 经》。
内容组成: 风 雅 颂
艺术手法: 赋 比 兴
诗经六义: 上二者合称
语言形式: 四 言 为 主 语言形式
风: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共15国 风, 160篇。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 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 31,用 于诸侯朝会;小雅74,用于贵族宴享。
颂:统治阶级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分周颂 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标注加点字的读音
氓之蚩蚩
•
乘彼垝垣
••
载笑载言
言笑晏晏
•
匪我愆期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淇水汤汤
•
•
咥 其笑矣
•
将子无怒
•
体无咎言
•
其黄而陨
•
渐车帷裳
•
•
隰则有泮
•
•
“兴”的表达效
其果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
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
果。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课文详解预习须知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
上册 《诗经》两首
上册《诗经》两首上册《诗经》两首《诗经》两首教学目的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
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
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包括西周初(三)口头回答问题: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明确: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反语。
二、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
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
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
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
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诗经〉两首》课文简析
《〈诗经〉两首》课文简析1、《氓》:《卫风·氓》用240个字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生活经历,塑造了鲜亮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女主人公深深的自责与怨恨之情。
表达方式上以叙夹议,融入抒情。
《氓》不仅仅停留在叙述上,还穿插适当的议论,以揭示中心情感,说明态度看法。
《氓》的表达结构是如此的:叙──叙──议──叙──叙──议。
其中处处都融入强烈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回忆恋爱,缠缠绵绵。
经历的第一页是乍看上去专门忠厚的“氓”借上门换丝来与“我”约会。
应该说,他给主人公留下了专门好的印象,因此赶忙爽快地承诺了他的求婚。
送恋人送过一条河,一直送到顿丘,一边送一边情话绵绵,安慰他不要急躁动气,要他耐心等到秋天来迎娶。
送别与安慰这两个细节饱含深情,塑造了一位温柔体贴的女孩形象。
第二节,回忆迎娶,载笑载言。
这一节的叙述能够分作两小部分,一是等待,一是出嫁。
等待以细节刻画心理:分别后日思夜想心上人,泣涕涟涟度时刻,终于盼到心上人,才破涕为笑,滔滔不绝地讲着别后的想念。
出嫁非抒情重点,简笔概述带过。
叙述到那个地点,主人公停了下来,表达对起初自己的错误选择深深后悔之意,同时也对世上许多天真女孩提出了忠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四、五节叙述的情调低沉了下来,发出繁重的叹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正因为那个人不专一,因此“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女主人公不禁“躬自悼矣”。
文章在轻巧(第一、二节)、反思(第三、四、五节)的基础上,发出了决绝的誓言:不再与你过这种生活了,否则“老使我怨”,既然你违抗了起初对我的承诺,不念旧情,那就完全拉倒吧!我们能够想像,远在春秋时代,一个女子勇敢地作出了如此的选择是多么坚强。
叙述方式上采取真实亲切的自诉。
自诉是最能打动人的叙述方式。
一部《诗经》大多篇什都采纳这种真实亲切的自诉方式,而《氓》专门感人。
诗中的女主人公在被抛弃之后,悲愤填满了心胸,自然地回忆起往事。
《诗经》两首课文讲课讲稿
精品文档《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11 篇诗歌 (又称诗三百) ,其中 6 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 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 )。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 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 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 [j 1 si ]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 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
1、 《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2、 《诗经》三大内容: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3、 《诗经》表现手法:赋(对事物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即起兴、联想。
以其它东西引 出所咏之物。
)3 第二三章:以缠绵悱恻(内心痛苦无法排遣)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 思之苦。
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
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床 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无限情思。
概括内容: 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 君子的痴情是如何表现 ?4 第四五章: 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 ,以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了 ,亲近她 ,爱慕她 ,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和把她 取进家门的喜悦和热闹的场面。
概括段意: 文中写了男子如何在女子面前表现?突出了什么? 5 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 6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一、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 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
开头以雎鸠和鸣的 情景起兴, 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 痴心相恋的情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诗经》两首·课文精讲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二、写作背景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
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
“女”通“汝”,指荑草。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2.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2)虚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其”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没有实义。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头,没有实义。
言归于好
“言”助词作动词词头,没有实义。
3.成语积累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辛劳。
信誓旦旦:指誓言诚恳可信。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静女
第一章,期盼约会:俟于城隅不见人。
(青年之急)
第二章,爱人赠物:贻我彤管思情人。
(青年之恋)
第三章,再写赠物:爱屋及乌重归荑。
(青年之诚)
《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语言简练,构思灵巧。
全诗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男女幽会时有趣的场面。
感情真挚,活泼风趣。
《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二、内容详解
静女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上角楼相见,却一直不出现。
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姑娘送给男青年一根红色的茅草,男青年大喜过望。
这又是一个动人的细节。
送给恋人一根草姑娘还是那么爱开玩笑!笑靥如花,青洋溢。
而小伙子呢,如获至宝,他对姑娘多么痴情!
第三章,写男青年对茅草爱若至宝,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小伙子反复端详这一根草,越看越爱。
因为他觉得,这根草包含了姑娘的柔情蜜意!这是一种典型的爱屋及乌的心理。
它生动地传达出热恋中人特有的欣喜与幸福。
氓
第一章,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的回忆。
第三章,写女子总结悲惨的教训,表现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章,写女子回忆被弃的过程。
第五章,写女子回忆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
第六章,写女子被弃后的决绝和刚强。
三、技巧鉴赏
1.《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
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氓》中完美的形象塑造
《氓》中女主人公恋爱时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并敢于追求婚姻自由;同时也体现了男子的忠厚老实。
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
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的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
故事完整,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而完美。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为什么《诗经》中多为四言诗?
探究思路:四言诗是《诗经》中主要诗歌形式,盛行于西周。
《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节奏为每句二拍,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四言诗:诗体。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
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
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所以四言体盛行于西周。
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体出现不多。
《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社会和语言发展的状况。
西汉时期四言诗不少,如《易林》一书,虽为繇辞,但富有诗意。
明代杨慎大加称誉,叹为“古雅玄妙”。
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
韦孟的《讽谏诗》可为代表。
刘勰曾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诗句的理解要联系整首诗去分析。
要抓住诗歌的意象,挖掘它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也就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的意义。
参考答案:“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
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荑草。
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
二、点拨提示:分析用兴的艺术效果,要激发联想,联系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比兴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三、点拨提示:文言实词的学习,平时要养成边学边整理的习惯。
参考答案:1.说怿女美(说:喜爱;女:你,这里指代“彤管”)
自牧归荑(归:赠送)
泣涕涟涟(涕:眼泪)
以我贿迁(贿:财务,指嫁妆)
2.爱而不见例: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来即我谋可望而不可即
以尔车来尔虞我诈
女也不爽毫发无爽
四、点拨提示:要求背诵,课文都是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一般都读成“二二”节拍。
朗读要读出节奏、情调。
参考答案:学习《诗经》二首,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