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还是教课文

合集下载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有人说,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需要经历蜕变的煎熬;我要说,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喜欢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今天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语文教学观念的打破。

我享受这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快乐。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细心解读,就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1性质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这和原来0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比较而言,突出了工具性的地位。

这也是01版课标在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重新定位。

十年的课程改革,编写者看到了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落实课标中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带来的诸问题。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再定位,也向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观念的转变。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再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现成的教参,现成的教材,老师们所要做的只是去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落实就好。

面对语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少,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一线老师更多的是困惑。

吴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

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2不够合理等等。

而与语文老师最贴切的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作者:王治雨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课文”和“语文”,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认为“课文”就等于“语文”。

然而,“课文”与“语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两者内涵却大有不同,因此“教课文”与“教语文”亦有甚大差别。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应能着力把握它们的关系,同时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师是在“教语文”而不仅仅是“教课文”,学生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是“学课文”。

关键词:“教语文”;“教课文”;语文教学1前言笔者儿时上语文课时,每节课都是老师带着同学们将课文进行挖掘解剖,分析得具体深刻,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滚瓜烂熟,甚至今天依然耳熟能详。

但我们不禁要问:“我学到了什么?”就那些一篇篇课文吗?这就是语文课吗?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的语文课依然是这样上的,语文教师们不知疲倦的“教课文”,而非真正的“教语文”。

2概念辨析“课文”,字典解释说:“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

”反映在我们课本中就是指那每册的二三十个篇目,它是实施课程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

“语文”,在字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学’或‘语言和文字’的简称;“语文”又是一门学科,一门自幼儿园至大学都必须学习的母语课程。

所谓“教课文”,就是指将课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就课论课,授予学生特定的知识,培养学生特定的语文能力。

至于“教语文”,用叶圣陶的话讲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课文”与“教语文”的联系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文。

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所以,课文是语文课的载体,语文不能脱离了课文而存在,否则语文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诚然,教课文也是在教语文,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 “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 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 显,这是教材内容。(大陆)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 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 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 常用汉字的认识、查字典的方法、查找 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 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 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 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 总结:“教语文”是以课文 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 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 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
• 语文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留 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 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 一定能够提高。
期待“教课文识说明文的阅读 方法
• 大陆:研究太阳远、大、热 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 密切关系。
• 总结:台湾老师认为语文课 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 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太 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 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台湾)

比较“教课文”与“教语文”

比较“教课文”与“教语文”

比较“教课文”与“教语文”作者:张引弟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一直是语文教材在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教课文”即教材说了什么,“教语文”即教材怎么说的。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教课文”就一定不好,“教语文”就绝对正确。

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拿到的是什么样的选文,我们将它处理为什么样的教授内容。

他们虽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教学思想上是不同的,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教语文”的基础,二者绝不可孤立的去谈。

关键词:“教课文”;“教语文”;区别;关系1“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要明确我们的语文课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追根溯源还是应该回归到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上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的任务,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长课,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提高人文素养的课。

具体地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知识就是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书(写字)”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性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

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语言文字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语言文字的内涵。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人文性的根本点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源于汉语汉字。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熏陶感染人文性,落实人文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其实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语文课到底怎么教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发布者:张京瑜(专家) 发布时间:2014-10-30 6:37:28看了老师们的作业,也看到了老师们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尤其是阅读教学方面,老师们大多都还在“教内容”上徘徊,长此下去,就会造成——课上,教师讲一篇文章,学生听懂了;课外,给学生另一篇文章,他们自己读不懂,而到了考试,总是在阅读题上丢分的结果。

老师们常常不解,语文课,课前备得累,课上讲得累,课后判得累,学生怎么还是不会?的确,语文课总是费时费力而低效,这已经成了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瓶颈。

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来思考思考如何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一、如何辨别“教课文”与“教语文”以《太阳》为例教学定位: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同课异构教学定位:学习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前者,教师教的是课文,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2.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3.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后者,教师教的是语文,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2.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二、怎样认识“教语文”看两个课例。

课例一:于永正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主要教学流程 1.感情朗读指导2.如何写批注3.代儿子给父亲写信课例二:香港教师执教《毕加索与和平鸽》课文摘录毕加索与和平鸽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

忽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个小黑点。

啊,是小鸽子回来了。

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己的家。

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

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

主要教学流程 1.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文本扩展: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
过扩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本,如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科技文章等。

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言经验,还能
提高语文素养。

2. 内容拓展:除了阅读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有关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话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方法拓展: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学以致用,学生需要通过多种
途径来锻炼语言技能,例如语音、语调、朗读、写作等。

因此,教
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练习
演讲等方式,以达到全面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非常有幸的聆听了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邓水平老师的讲学,感触特别深的是有关怎样上语文课的一些观点。

他指出了:教课文,就是把文本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语文,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还特别指出了语文课的弊病:重意轻言(喧宾夺主,比例失衡)贪多求全(追求教过,却没教会)
说来容易
任重道远
消极语言变成积极语言——语言实践(缺乏课堂上有指导的创设语境的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邓老师的讲学让我受益匪浅,起码给我们指明了教学语文的方向,目标,教什么和怎么教,邓老师的讲学如果能结合案例实践指导我们学习,那将会有更大的收获,等待下次的培训。

“文章”“选文”与“课文”辨析一兼论“教课文”与“教语文”问题

“文章”“选文”与“课文”辨析一兼论“教课文”与“教语文”问题

“文章”“选文”与“课文”辨析一兼论“教课文”与“教语文”问题作者:鲍道宏来源:《基础教育》 2012年第3期鲍道宏(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25)摘要:“文章”、“选文”与“课文”是几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古代社会,教育科学化程度有限,从一般的“文章”中,遴选文质兼美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内容”,一开始虽也有“教育”的考虑,但多从文章学角度出发。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其文章选择标准,从一般的“文章学”标准逐渐向“教育学”标准演变。

伴随着现代儿童心理学、学习理论与教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由于语文科课程实践与研究本身不断完善,用作学校语文教育的“选文”又不断朝着现代教育学意义的“课文”演变。

在这一背景下,用“教课文”来概括“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难以成立的。

关键词:语文教育;单元教学;教课文;课文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12)03-0030-06最近有学者撰文,期盼小学“语文课的美丽转身”[1]。

拜读全文,为学者忧思小学语文教学的热情所感染,同时也大体同意作者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观点。

[2]但是,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概念不严谨,甚至概念误用等问题非常突出,这些理论问题如不能得到纠正,不但不利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将给语文教学实践带来混乱。

以下,我们从“文章”、“选文”与“课文”几个概念辨析入手,探讨“教课文”与“教语文”提法存在的理论问题,并进而指出:“语文课的美丽转身”的根本应该是加强语文课程基本理论建设,加强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否则,这种“期盼”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悲天悯人情怀而已。

一、“文章”与“选文”辨析“文章”与“选文”是语文教育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文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3]。

从文章学角度看,用“文章”表示成篇的书面语言,大约始于西汉。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这 课 的 改 变 ,但 是 延 续 千 百 年 的 以 解 读 容 , 非 语 文 课 程 内容 。 下 很 多 老 索 和 和 平 鸽 》 篇 课 文 。 文 写 的是 而 当 文 本 内 容 为 主 要 目标 的 课 程 形 态 却 师 是 把 语 文 教 材 内 容 当 成 了 语 文 课 战 争 年 代 ,老 人 的 孙 子 在 阳 台 上 放 结 小 顽 强 地 保 留 下 来 。 这 种 课 程 形 态 最 程 内 容 , 以语 文 课 上 完 , 生 留 下 白鸽 , 果 一 个 小 鸽 子 没 有 回来 , 所 学 显 著 的 特 点 就 是 能 够 最 大 程 度 地 实 的 多 是 教 材 内 容 的 痕 迹 , 而 不 是 语 孙 子 很 着 急 ,跑 到 阳 台 上 用 红 布 条 现 人 文 教 化 功 能 ,但 显 然 不 利 于 学 文 课 程 内 容 的 痕 迹 。 生 母 语 学 习 和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的 提 召 唤 鸽 子 ,没 想 到 被 德 军 士 兵 看 到
我 国现 代 语 文 以 “ 课 文 ” 主 课 程 内容 就 是 为 达 到 课 程 目标 而 选 们 可 以 用 这 一 篇 课 文 来 教 这 些 语 文 讲 为 的课程 形态是 在传 统读 经教 育 的基 择 的事 实 、 念 、 理 、 能 、 略 、 知识 、 法 , 可 以换一 篇课 文来 教 概 原 技 策 方 也 础 上 嬗 变 而 来 。上 世 纪 初 语 文 课 程 态 度 、 值 观 等 要 素 。什 么 是 “ 材 这 些 语 文 知 识 、 法 。 以 语 文 课 把 价 教 方 所
不 可 否 认 , 教 课 文 ” 却 是 当下 语 文 “
课 堂 中 的 一 种 常 态 。去 年 台 湾 赵 镜 中 老 师 和 大 陆 的 一 位 老 师 共 同 在 内

“文章”“选文”与“——兼论“教课文”与“课文”辨析教语文”问题

“文章”“选文”与“——兼论“教课文”与“课文”辨析教语文”问题

辞深厚” 意指“ 、 律 、 , 诏 书、 令等文章体式雅正 , 运用 语言 洗 练 ” _ 。4 人 章 学 诚 认 为 , 文 章 为 明 道 之 清 “
具”“ ,文章 取 义 于 藻 绘 , 有 组 织 而 成 文 也 。 前 者 言 ” 指其 内容 , 者 表 其 形 式 。刘 师 培后 来 在 《 章 源 后 文
谨 , 至概念 误 用等 问题非 常突 出 , 些理论 问题 如 甚 不 能得 到 纠正 , 不但 不利 于学术 的继 承与 发展 , 也将 给语 文 教学 实践 带 来 混 乱 。 以下 , 我们 从 “ 章 ” 文 、
“ 选文 ” “ 文 ” 个 概 念 辨 析 入 手 , 讨 “ 课 与 课 几 探 教 文” “ 与 教语 文 ” 提法 存在 的理 论 问题 , 进 而指 出 : 并 “ 文课 的美 丽 转 身 ” 根 本 应该 是 加 强 语 文课 程 语 的 基本 理论 建设 , 加强 语文 教材 编写 的科学 性 , 提升教 师专 业 素养 , 则 , 种 “ 盼 ” 否 这 期 只不 过 是一 厢情 愿 的悲天 悯人 情怀 而 已。
3 1
育教 材 的格 局 。教 材 中 涉及 的大 量 选 文 , 能 说 已 不 经形 成 了 由易 到 难 的 “ 文 知 识 、 能 等 ” 练 序 语 技 训
“ 文章 ” 表示 成 篇 的书 面语 言 , 约始 于 西汉 。司 马 大
字文》 《 字经》 《 、三 、百家姓》 幼学琼林5 和《 5 等为主 轴的“ 小学” 蒙学) ( 教育教材 ; 以四书( 论语》 《 《 、孟 子》 《 、 大学》 中庸》 五经 ( 诗经》 《 和《 ) 《 、 尚书》 《 、礼 记》 《 、易经》 春秋左 氏传》 为代表 的“ 与《 ) 大学 ” 教

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要把“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我认为凡事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过分地“教课文”,也不能过于单纯地“教语文”。

如果过分教课文,可能仅仅会让学生记住了生字、词,变句子,加标点等语文细枝末节问题,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言,有捡了芝蔴丢了西瓜之嫌。

如果过分地教语文,可能会走向让学生只去学审题、写法、修辞、人物形象的塑造、遣词造句等偏难语文内容。

这就会造成学生的眼高手低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用七分功夫教课文,三分功夫教语文。

因为小学生重点是识字、阅读等内容。

这样也才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课文”向“教语文”转换的学理与策略思考

“教课文”向“教语文”转换的学理与策略思考
明显 ,教 课 文 ”是 就课 文而课 文 , “ 不 陈述的信息 ,二是进行直接推论 , 三
多数教师习惯 于 《 文教学 大 语 是语文教学的 目 ,教语文” 标 “ 才是语 是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 四是检视 纲》 的思维方式与做法 , 教学大纲 详 文教学 目标的本质追求 。 并评价 内容 、 语言和文本成分。经过 细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什么” “ “ 课 文” 教语 文 ” 教 向“ 转换 的 有机整合 ,阅读 能力 大致 可分 为三 基 本 上不 是 问题 , 因而课 堂 教学 的关
“ 教课文 ” 还是 “ 教语文 ”教课文是指 和 PS 。 IA两项考试 中评价阅读能力的 程 , 没有一定的言语能力基础是实现 把课 文 的 内容 当做教 学 的主要 目标 ; 方 法 很 有 借 鉴 意 义 。PR S 全 球 学 不 了的 , 不用 说 另两项 层 次更 高 的 IL ( 更 而教语文 , 是指 以课文为“ 例子 ”指 生 阅读 能力 进 展研究 ) 注 学生 的四 阅读 能力 的要 求 了 。 , 关 导学 生掌 握语 文 知识 和语 文方 法 。 很 种 阅读 能力 : 是关 注并 提 取 出 明确 一 3 学 内容 确定 . 教
教学的本质规律 , 也是造成语文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 以解读文本内容即教 解决 , 事实上支撑这三种能力 的背后
走不 出“ 高耗低效 ” 圈的关键因素 课 文为 目标 的课程形态还是顽强地 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 怪 就拿最基础 这种 课程 形 态最 显著 的特 的“ 获取信息” 能力来说 , 提取 的是文 之 一 。 因此 ,教什 么 ” 为语文 教 学 保 留下来 。 “ 成
不 疑 。 随着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的深 入 推 自有它 独 当其任 的任 , 就 是 阅读 与 而是 阅读 能力本 身得 不 到有 效 发展 , 那 进 ,对 语 文教 学本 质认 识 的提 升 , 越 写作的训练。” 叶老的这段话对现代 真 是一 件 陉事 。 种 阅读 能 力从 字面 三 来越察觉 “ 教课 文 ” 重 偏 离 了语 文 语文课程 的属性做了明确 的定论 , 严 但 上看与文本紧密相连 , 读懂文本就能

“教课文”就是“教语文”吗

“教课文”就是“教语文”吗
放 。有 时 发现 有 的老 师 对某 … 文章 研 讨得 过 于细 致 , 以至 得 非常 呆板 ,教师 死 死 教 ,学 生认 学 ,课 堂教 学 就是 教 师 对 学生 单 向 的 “ 养 ”活动 。教 师 是知 识 的 占彳 者和 传 授 培 丁
“ 语文 ”,其 实 就是 “ 教 教语 文 书 ”,也 就 是 “ 课 文 ” , 教

用 好课 本 ,认识 教 材 的载 体地 位
教材 只 是 学习 语 文的 种 媒 介 ,是 引 领学 生学 习语文 的 答 ;我丐 ,你抄 。学 生跟 着老 师夕 学课 文 ,复 制 老师 讲授 的 匕
桥梁 ,况 } 行 的教 材 编写 不 ‘ { _ 现 ,学 生 的知 识程 度 、生 活 习 内容 。久 而 久之 ,教 师讲 得津 泮 彳 味 ,学 生学 得 昏 昏欲睡 , 『

备教导旎
‘教 课 文 就 是 “教 语 文 吗 ‘ ’ ’ 日 "
◎孟 其银
“ 教课 文 ” 与 “ 教语 文 ” 差不 多 ,平 时我 们 老师 所 说 的
师不 能 因此 而 放 弃教材 ,对教 材 持 甭 定态 度或 怀 疑态 度 都是 不可 取 的 , l为教 材 毕竟 是 学 生学 习语 文 的再 要 凭借 , 是学 大 j 生学 语 文 的一 种 向导 。这 就 要求 教 师根 据 教学 的需要 ,可对 一 教材 进 行 调整 ,进行 增删 ,切 不可 死 教书 ,抓 住 某 ・ 文 不 课
性 、对所 选 入 的课 文 的喜 爱程 度 、接 受 程度 各 不卡 同,但 教 把学 课 文 当作 一 重 的 包袱 。 } ] 个沉
| 强 度 。 为 了解 决 这 个 问题 , 可 以在 每 周 教师 集 体 备 课 = 作 时 , 同年级 的教 师 共 研 究小 周 教学 内容 的预 习设 计 ,集 思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理解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理解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理解作者:肖乐平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4期(衡山县城西完小湖南衡山 421300)摘要:“教语文”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课程意识。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这一字之差是对语文教学着眼于“理解内容”的定位进行纠偏,并将其重新定位为“言语实践”。

这一回归,并非简单的回来,也不是回到老路上去,更不是倒退,那么我们应该在回归本原的过程中怎样去寻求一种平衡,产生新的认识,酝酿新的突破呢?关键词:理解积累运用一、巧理解如何帮助学生化抽象的概念为真切的体会,从而真正理解关键性词语的丰富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就容易却艰辛”,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就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以情感为主线,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现人间父子情深的氛围,教师通过板书“地震”一词提问学生:“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什么?”接着抓住地震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这个实际问题,播放了相关视频,给学生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学生自然联想到地震的“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痛不欲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紧接着,教师以“了不起”入手,让学生从自己最感动的父亲在废墟和瓦砾中整整挖了38小时这段感人的内容出发,在情感的升华中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在分析父亲的形象时,展现了三幅画面:①父亲见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②很多人劝阻,但他坚持着挖废墟;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

情感的一次次推动使学生成功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也很自然的理解了儿子的“了不起”。

值得点醒的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必要讲清楚的。

柳斌先生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呢,却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样不行。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语文教育则是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语文教育主要以教授课文为主,而现代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则要求语文教育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从教课文
到教语文,在三个方面拓展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拓展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教授课文为主,着重教授文言文和古诗
词等古代经典,但现代语文教育更应该拓展教学内容,包括现代文学、新闻、广告、社交媒体等各种类型的文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
和掌握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

二、拓展语文教育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现代
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多元化、探究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调查、
实践、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

三、拓展语文教育的教育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育目标主要是掌握语言基本技能,如阅读、书写、听说等,而现代语文教育则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
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情感能力等多个方面,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会
使用语言的“语文人”。

总之,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
会的进步和变革,语文教育注重多元化、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
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更有益于应对未来社会的
挑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看了17堂风格各异,出色纷呈的课,给我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这17堂课带给我的一些收成和体会。

第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大体属性,还以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大体特点。

这17位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都能够固守语文姓语不动摇,牢牢抓住语言那个中心,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着力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尽力为学生营造语文实践的“场”,读、写、思、问,是学生最大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

这17位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了一种平稳,非语文抑或泛语文的东西少了,还以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第二,从教学目标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还以语文的清爽与干净。

布卢姆说得好:“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明白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17位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目标意识,课堂上能够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具体说来——1.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

这17位教师都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在课堂上,他们关注文本的语言,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正确地明白得、积存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尽力地干好语文该干的情形。

2.把语文课上成了高年段的语文课。

高年段的语文课不同于低中年级的语文课。

这17位教师都想在课堂上凸显出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他们注意引导学生推敲重点文句,体会文句的情感色彩和表达到效。

这是其一。

其二,他们都注意引导学生琢磨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领会大体的表达方式。

其三,他们都注意以念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适应。

第四,他们都注重语言积存和运用。

3.把语文课上成了符合那种文体特点的语文课。

关于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教师们能够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拜、向往、同情等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语文,还是教课文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

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务的旁落。

一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

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

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

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

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

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

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

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

如果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

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

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

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

大陆老师上课,学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么画流程图。

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二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

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

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

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

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

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

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

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

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

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

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

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

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

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

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

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

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

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

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2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

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三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

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

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

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

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

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

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1、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2、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3、如果把刺猬的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

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他做的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