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还是教课文

教语文,还是教课文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

上嬗变而来。读经

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

“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

,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

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

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务的旁落。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

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

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

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

1980

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

语文课本和

1990

年代上海

S

版、

H

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

2000

年以后还在用

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

50

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

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

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

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

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

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

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如果

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

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

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

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

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

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

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

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

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

加索和和平鸽》

,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

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教师设计教学过

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

,让学

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

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大陆老师上课,学

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

么画流程图。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教课

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

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

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

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

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

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

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

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

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

,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

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

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

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

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有人认

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

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

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

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

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

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

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

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

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

15

篇左右,那么

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

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

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

2

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

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

添加多少实践活动,

都是老师个人行为,

而不是课程规定,

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

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

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

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

,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

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

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

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

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

,这不是语文

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

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

后把教学目标定在”

“,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

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2、

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

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

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3、

如果把刺猬的改成: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

个好,并不是说他做的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4、

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的话,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或者迎合别

人、奉承别人,这是不妥当的。

教到这里,学生还只是理解,只是感悟。就像学开车时师傅坐在驾驶位上教学生:车子

启动应该挂第一档,启动以后要挂第二档、第三档。学生理解了,会换档了吗?不会。不坐

在驾驶位上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

那么怎么学开车呢?师傅是让学生坐在驾驶位上自己去学

换挡,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指导。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说怎么开车,光是理解,学生

可能会懂,但不会用,怎样才能会用,关键是让学生去运用,去实践。如何称赞别人,怎么

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

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

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

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

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

的意义

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

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二,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

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

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

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

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

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

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

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

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

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

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

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

,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

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

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

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

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

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

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

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语文教学通讯

2011.2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现代文+文言文)复习梳理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代表词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词牌名。 2、内容主旨: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艺术特色: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采用对比的手法、选用意境宏大的意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1、选自《光明日报》。梁衡(1946-)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人杰鬼雄》。 2、内容主旨: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艺术特色: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创作手法;穿插故事凸显其神;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边城》(节选)沈从文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内容主旨: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3、艺术特色:语言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第5课《合欢树》史铁生 1、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2、内容主旨:文章表现了对自己有了成就而母亲辞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表现深沉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缅怀。 3、艺术特色: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 ?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1、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2、内容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3、艺术特色:场景的描写融人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为之中;叙述的简练;欧·亨利式的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第8课《邂逅霍金》葛剑雄

小学语文教材中如何长文短教

小学语文教材中如何长文短教 上传: 杨明生更新时间:2012-6-4 19:36:40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些课文,尽管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我觉得处理这类课文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教师要善于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要善于突出重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内容则以读带讲,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我常采用的长文短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审题目,明主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有些文章,看题目便知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纲,由此教师就可以熟练地驾驭教材,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譬如《将相和》一文,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一个“和”字,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为赵国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导致将相不和。一个问题理清了三个故事的关系,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最后讨论“将相怎样和好”,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恨、对己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自责的精神。再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高度——为了国家的利益,将相必须和好。最后归纳出三个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二、抓重点,找突破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故事先写了小女孩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卖火柴的情景,突出了小女孩又冷又饿的境遇;接着写小女孩冷极了,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最后写小女孩冻死街头。三段相比,小女孩擦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这一段应确定为重点。这一段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借着火柴的亮光,她的眼前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像呢?因为她太冷、太饿、太痛苦了,她想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家人的疼爱。然而这一切,她都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有寒冷、饥饿、痛苦。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讲解这一重点时,我把侧重点放在小女孩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上。这样学生才能深入了解那个社会的贫富悬殊,才能了解小女孩之所以冻死街头的社会根源。 三、善质疑,重指导 要做到长文短教,必须在设计问题上花大力气。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必要。教师可以把作者思路作为设计问题的线索,使学生的思维质疑与作者的思路合拍,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而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相交织,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这就必须化难为易,围绕文章三大板块设计问题。 第一板块以凡卡写信的内容为教学重点。“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的一次延伸,所以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诉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 接着让学生进行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这些问题提出的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这一问题有利于发散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2、繁星(巴金) 3、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5、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往事依依(于漪) 7、幼时记趣(沈复) 8、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9、伟人细胞(秦文君)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少年歌(朱湘)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 写作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着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10、社戏(鲁迅) 11、端午日(沈从文) 12、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14、春(朱自清) 15、三峡(郦道元) 16、济南的冬天(老舍) 17、夏(梁衡)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秋词(刘禹锡 文笔精华(一) 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18、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 21、《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写作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3、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24、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 25、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写作想像 口语交际婉转拒绝 附录一应用文示例(条据通知日常书信)附录二名家书法鉴赏(王羲之、颜真卿) 附录三字词表 七年级下册(2005年12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1、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2、一面(阿累) 3、我的老师(魏巍) 4、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余玮) 5、赵普(《宋史》)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月迹(贾平凹) 8、三颗枸杞豆(程海) 9、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10、柳叶儿(宋学孟)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列子》) 黄纱巾(薛涛)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劝告

小学语文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三种类型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三种类型课文。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这是从语文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划分的。 一、关于精读课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阅读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获悉文本传递的信息。教学策略上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教”字,侧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具体落实到课文中,我们该先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再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呢?我们的做法就是找准每篇“精读课文”的“精读点”,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习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1.整体感知,确定精读点。 初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是把准文章精读点的重要环节。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即生字新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学段、单元及课文的要求和特点来确定精读点,把准精读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的局面。 2.重点感悟,突破精读点。 ①紧扣关键词,教活一课。许多精读课文,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教学设计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重点感悟,教活

整篇课文。如《北京的色彩》可紧扣“壮丽而辉煌”作者从哪些地方写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品析重点句子,梳理观察顺序: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漫游天坛------登香山---------攀登长城,漫游故宫(建筑),体会思想感情),你的头脑中还浮现出哪些壮丽而辉煌的色彩?”来设计;《我的百草园》精读点:结合课后题1、说说百草园带给我哪些快乐?抓精读点:“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捕鸟的动作理清观察顺序:先概括(不必说------)-也不必说-,后具体(单说--------捕鸟)《歌词两首》中《我的中国心》紧扣“中国心”,哪些诗句体现了作者的“中国心”?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能读出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吗?《将相和》可紧扣“和”来设计。 ②抓住重点句,串联整篇。有些精读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重点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抒发感情。抓住这些重点句,就提纲挈领,以一句串联全篇。如《鸟的天堂》课堂上需指导的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找出描写大榕树的有关段落(体会静态之美);第二天,作者看到了群鸟欢腾的景象,体会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把耳朵叫醒》中的重点句子:把耳朵叫醒,注意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种声音是属于成功的。 ③精导重点段,拨通全文。《“妙极了”与“糟透了”》中母亲的宽容和父亲的严厉体现的都是“爱”。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爱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思考应怎样正确对待赞扬与批评。它的结尾段:“妙极了”,“糟

苏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对照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对照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1.人有两个宝 2.升国旗 3.江南 4.我叫神舟号 5.家 6.东方明珠 7.秋姑娘的信 8.看菊花 9.大海睡了 10.冰花 11.北风和小鱼 12.怀素写字 13.小河与青草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1 画 2 四季 3 小小竹排画中游 4 哪座房子最漂亮 5 爷爷和小树 6 静夜思 7 小小的船 8 阳光9 影子 10 比尾巴 11 我多想去看看 12 雨点儿 13 平平搭积木14 自己去吧 1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16 小松鼠找花生 17 雪地里的小画家18 借生日19 雪孩子20 小熊住山洞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春笋 2.雨点 3.小池塘 4.春到梅花山 5.草原的早晨 6.蘑菇该奖给谁 7.骑牛比赛 8.小松树和大松树 9.吃水不忘挖井人 10.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11.奶奶的白发12.陈毅探母 13.好学的爸爸 14.鲜花和星星 15.放小鸟 16.这儿真好 17.世界多美呀 18.我叫足球 19.三个小伙伴 19.蚂蚁和蝈蝈 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 21.司马光 22.鲁班和橹板 23.乌鸦喝水 24.咏华山 25.小松鼠找花生果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 柳树醒了 2 春雨的色彩 3 邓小平爷爷植树 4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 5 看电视 6 胖乎乎的小手 7 棉鞋里的阳光 8 月亮的心愿 9 两只鸟蛋 10 松鼠和松果 11 美丽的小路 12 失物招领 13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 14 荷叶圆圆 15 夏夜多美 16 要下雨了 17 小壁虎借尾巴 18 四个太阳 19 乌 1 / 10

教课文,教语文

教课文,教语文 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什么: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最近我认真研究了香港朱老师执教的《毕加索和和平鸽》的课堂教学光盘,对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先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1.观察龙的图片,你们会想到什么? 2.看一幅鸽子图片,想到什么?

3.再看毕加索画像,介绍毕加索是爱动物的画家。 二、快速默读,思考: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 1.讨论毕加索与和平鸽的关系。 2.讨论“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与课文故事的关系。 三、学习新词。 1.分组讨论不懂的词语。 2.每小组将讨论中不能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涕泪纵横、悲愤交加、口衔橄榄枝。 四、抓重点段,学习画流程图。 1.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圈画这段话里的动词。 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忽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个小黑点。啊,是小鸽子回来了。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己的家。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 2.默读第三段,看看这段话里面有几个人物? (法国老人、小孙子、毕加索、德军军士)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在远程培训研修的日子里,观看老师和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贴近课堂;专家们精辟的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杨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本次培训出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培训已结束,在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想学的东西太多的同时,所幸的是每一次的活动都过得很充实:聆听智者的教诲,参与伙伴们的探究……收获颇丰! 一、明白了语文应该教什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每天都在上课。但是,语文教什么,这却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感到十分困惑。聆听老师的讲座,他们的大气、生动、深入、睿智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三个多小时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结束。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团队所散发出的骄人气息,所体现的团队智慧,所秉承的教学理念使在座的每一名老师深深折服。 老师的讲座中提到,她在全国名师某高端研究会上代表小组就“语文教什么”进行发言,这进一步说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亟需指明。同时,阅读教学要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语文教什么?简单地概括,那就是从教课文转到教语文。 《课文教学“教语文”的思考与探索》中为我们详细地解读了:何为“教课文”,何为“教语文”;还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等不同的概念。这些解析有利于我们理清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教学内容这层层相互关联的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我们更明白编者的意图,能更好地团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课文教学“教语文”的建议:确立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目标)”,这告诉我们确定语文核心目标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与教材提供的信息上,即:语文本体、阶段要求、课文特征、提炼意识等。深邃的课堂,独到的见解,清晰的理念告诉了我们,对新课改研究要孜孜不倦的态度,特别是课标的分解与阐述,使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明白了许多奥妙。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站在编者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去发现教材中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相应知识点,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归纳、去提升语文素养,达到用课文教语文的效果。有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明白了,进行语文应该怎样教的研究才有意义。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尽的义务。这些收获,让我们深感省级培训活动的质量。 二、明白了语文应该怎样教 语文应该怎样教?在这次培训中,我们收获了很多宝典。 1. 老师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表达的个性、表达的共性和学生的需求。备课时要有一双慧眼、四肢发达、五脏俱全,以此达到凝聚文章的魂,把握文章的脉,点击文章的心,辐射文章的身。从解读文本和备课两个方面,为我们指出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师的充分准备是怎样教语文的关键,只有老师有针对性地准备充足了,语文课堂

沪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目录整理

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目 录 沪教版小学语文1-12册总目录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开学了 2 王老师 3 我们的学校 4 唱游课上识字游戏1 5 我的家 6 早餐 7 白玉兰小区语文快乐宫1 第二单元 8 上超市 9 看天鹅 10 大萝卜 11 数金鱼 识字游戏2 12 采蘑菇 13 变魔术 14 摘葡萄 语文快乐宫2 第三单元 15 打电话 16 下雨啦 17 小花鼓 18 漱口 识字游戏3 19 稀奇歌 20 数小鸡 语文快乐宫3 第四单元 21 看马戏 22 三只猴子 23 啄木鸟 24 一条鱼儿水中游 识字游戏4 25 水里的娃娃 26 燕子南飞 27 不倒翁 28 玩皮球 语文快乐宫4 第五单元 29 做早操 30 四季歌 31 我的鞋 识字游戏5 32 小溪 33 小小的船 34 天上一群小白羊 35 吹泡泡 36 轰隆隆 37 写字 语文快乐宫5 第六单元 38 三个谜语 39 当妈妈拉开窗帘 识字游戏6 40 小乌鸦爱妈妈 41 小海星快回家 42 大竖琴 43 李白思乡 语文快乐宫6 第七单元 44 重阳节 45 秋天到 46 风姑娘送信 识字游戏7 47 国庆节的晚上 48 比尾巴 49 荷叶圆圆 50 咏鹅 51 蝉 52 小山羊和小熊 语文快乐宫7 第八单元 53 小猫钓鱼 54 小溪生病了 55 会说话的灯 56 人造卫星本领大 57 小海马 58 小猪问路 59 花钟 59 脚印 语文快乐宫8 一年级(下) 第一单元 1 春天在哪里 2 * 闹花灯 3 春雨沙沙 4 一粒种子 识字游戏1 古诗诵读《春晓》《咏柳》

5 小山泉的心愿 6 小蜻蜓旅行记 7 绿 语文快乐宫1 第二单元 8 水妈妈的孩子 9 坐井观天 10 小企鹅和妈妈 11 * 大自然的语言 识字游戏2 古诗诵读《江畔独步寻花》《绝句》 12 骆驼和羊 13 植物妈妈有办法 14 寄冰 语文快乐宫2 第三单元 15 象形字真奇妙 16 识字的小秘密 17 你姓什么 18 数量词 识字游戏3 古诗诵读《惠崇<春江晚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9 * 反义词 20 部首歌 语文快乐宫3 第四单元 21 熊猫妈妈听电话 22 小白兔和小灰兔 23 狐狸和乌鸦 24 蜘蛛织网 识字游戏4 古诗诵读《浪淘沙》《清明》 25 蜗牛学艺 26 木棉树的种子 27 小蝌蚪找妈妈 28 * 美丽的小路 语文快乐宫4 第五单元 29 两只小狮子 30 小花猫照镜子 31 孔雀和乌鸦 识字游戏5 古诗诵读《春日》《枫桥 夜泊》 32 悄悄话 33 谁的本领大 34 * 一群光头男孩 34 李子的核 语文快乐宫5 第六单元 36 王冕的画 37 唐老鸭新传 识字游戏6 古诗诵读《墨梅》《游园 不值》 38 诸葛亮和小皮匠 39 * 筷子的传说 40 三过家门而不入 语文快乐宫6 第七单元 41 壶盖为什么会动 42 数星星的孩子 43 一个奇怪的问题 44 望梅止渴 识字游戏7 古诗诵读《乌衣巷》《江 南春》 45 花木兰 46 莫扎特五岁的时候 47 * 窗下 48 责任 语文快乐宫7 第八单元 49 小壁虎借尾巴 50 鱼和潜水艇 51 棉花姑娘 识字游戏8 古诗诵读《晓出净慈寺送 林子方》《凉州词》 52 * 你像一个巨人 53 * 小花鹿卖空气 语文快乐宫8 听说活动 1 看花展 2 出生的故事 3 怎么办? 4 会“飞”的馒头 5 到同学家去 6 狮子、猴子和房子 7 “六一”节的愿望 8 献出一份爱心 二年级(上) 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主动识字 认真写字 勤查字典 圈划词句 第一单元 1 拾贝壳 2 风 3 扳手腕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说起语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它是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要讲求实用性。所以我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提出来的“关注语用,言意兼得”的研讨主题,我听后内心是澎湃的,非常赞同,这一举措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受益匪浅。那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呢? 教研室推荐的读物《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怎样才是“教语文”,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这本书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通过研讨,我们发现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却深厚的爱的情感。 二、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评: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语文本体性任务与人文教化任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认识细节,描写品味真爱 在教学第九小节时,认识描写细节好处。出示两段文字对比朗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你感觉哪一段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直手机握着,妈妈的手都扶在床沿边睡着了。 2.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都负载床沿边睡着了。 读这段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把父母之间的这种申请具体细腻的表达出来的? 这两段话写的是同一个情景,但是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段话加上妈妈恬静的微笑,这个细微的神态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咱们将这个平平淡淡的情景写得不平凡,从而能活灵活现的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深厚的情感,让人对这个画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 出示: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燃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围绕着核心概念细节描写的认识,精心设计了四步指导过程,先是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认识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通过交流学生的认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回到具体的语境中,深入体会细节

教语文,还是教课文

教语文,还是教课文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 上嬗变而来。读经 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 “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 ,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

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 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务的旁落。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 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 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解放南路小学崔玉杰 这本书我读到了第三章“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每读一章都会有一次教学理念的触碰,每读一节都会一有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每读一个教学课例都会有一次亲临课堂的感觉。这段时间研读了本章的前两节“按先后顺序把句子写连贯”和“依据文本内容的表达练习设计和指导”,第三节是“围绕读写结合设计教学过程”。虽然三节并没有完全读完,但是从题目上就能看出编者是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各选取了一节课作为范例,让我们明确各个年段该怎样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关于目标,很多专家、特级教师都这样描述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作用;目标是一堂课的导航灯。这些观点都在强调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基于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反思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备过的课,大都犯了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我们考虑得面面俱到,往往课时不够,学生厌烦,自己很累。正如书中磨课团队提到的“教朗读,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许多学生的朗读水平仍然过不了关。教‘的、地、得’,尽管反复练习,不断训练,但学生就是学不会,许多学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仍然不清楚。其他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以及修辞表达等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似的,书中谈及的这些问题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时常出

现。我有的时候自认为总结的方法很有效,讲得很清楚,尤其是“的、地、得”的用法,几乎是每到涉及的句式就强调,但还是有学生掌握不好。这究竟是哪里出的问题呢?读过这两节之后,这个疑惑逐渐地解决了。我们的教学中缺少的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环节,也就是缺少语文技能训练的科学方法和程序。 例如书中举的第一个课例,执教教师讲的是人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称赞》。这位老师第一次备课试讲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我们在磨课试讲的时候或者正式赛课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可是我们和书中的老师一样,都没有勇气打破常规,从语文单项技能的角度去考虑备课,而是一如既往地重复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一节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小语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在专家团队的研磨下,这位老师把《称赞》这篇课文上成了本书中唯一的一堂鲜明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从这节课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语文技能。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词、句以及灵活运用的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大致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语感,其特点是技能内在的规则和程序比较简单,能通过图式教学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并通过一定的变式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另一种是语文高级技能,主要是表达方式和篇章学习中的分段、布局、选材、详略等读写策略,大致相当于文感,其特点是内在程序和规则比较复杂,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样式的例文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心理图

吴忠豪:期待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i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

2019“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语文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f初步的实践与探讨。 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智慧!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教材改造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思辨,让学生的激情、智慧在此燃烧,在此生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易读懂。如果还将理解教材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对于学生知识潜能的开发、挖掘就是一种滞后的做法。那么,如何凭借教材去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的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呢?且看本课第二课时的基本推进板块。 板块一,复习导入。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板块二,朗读感悟。 (1)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被德军点燃了,成了屋内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当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他们分别用什么理由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请学生仔细读3—7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交流。 (2)母子三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些理由的?有了这些理由,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入情地朗读,读出当时的情境和气氛。 板块三,激趣思辨。大家有没有从母子三人当时的理由和做法中发现了什么? (1)引导学生发现母子三人的共同点,如很爱国,他们当时的心情都很紧张,都想方设法保护蜡烛中的情报…… (2)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人思考:为什么最终还是小女儿成功了呢?请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进行比较,交流发现。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生成的过程。以上教例中学生认识的提升、智慧的增长均在交流、辩论、碰撞中得以生成,丝毫没有“要学生学”、“要学生记”的痕迹。特别是最后一个板块,通过母子三人提出的理由与做法进行比较,从多角度去辨析,去发现,互相启发,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智慧的发展,还使学生领悟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课堂上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将教材重组,引导学生亲历、探究

变“讲课文”为“教读法”

变“讲课文”为“教读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触及教学内容。我国20 世纪后期的语文教学改革,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其焦点,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人们也尝试着语文课程、语文教材的改进乃至变革。从课程层面看,1978年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以及随之出现的语文教材多样化的追求,涌动着三股潮流: 一是主张阅读与写作分别教学;二是强化读书与读法、教课文与教读法的差异,而主张凸显后者;三是主张语文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潘凤湘老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置于三股潮流的汇合处,他树起了教读法的旗帜,进行过数轮教学试验,出版了专著《我的教读法》,并尝试编撰《教读法语文课本》。潘老师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教读法试验自然在初中,尽管他清楚地意识到高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读法。①1992年,退休3 年的潘凤湘老师应《语文学习》编辑部的约稿,专门准备了一堂高中借班教学的课,即《〈梦溪笔谈〉二则》教学实录②。对这堂课,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关于讲课文与教读法;关于选文功能及学习途径;关于阅读方法的多个维度。 一、关于讲课文与教读法

讲课文,就是教课文阅读的阐释结论;教读法,就是教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但在语文教学中也可相对分离。 阅读方法与阐释结论,是阅读过程的两个方面。阐释结论,即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凭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即百科知识) ,读者运用某种方法阅读文章从而获得相应的理解与感受。也就是说,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别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 就阅读教学而言,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课文高于学生。或者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不足,或者由于阅读方法的欠缺乃至偏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会有距离、有障碍。于是就需要教师的帮助。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教师的帮助可能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提供理解课文所必需的百科知识;二是教学生掌握合适有效的阅读方法;三是使学生获得较为正确的或较为妥当的理解与感受。以往的语文教学

人教版与苏教版语文课文的交叉篇目

人教版与苏教版语文课文的交叉篇目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4、紫藤萝瀑布(宗璞)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3、*散步(莫怀威) 第六单元 2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7、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课外古诗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龟虽寿(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浣溪沙(晏殊) 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单元 7、最后一课(都德) 10、木兰诗 第四单元16、社戏(鲁迅) 20、口技(林嗣环) 25、狼(蒲松齡) 课外古诗词: 论诗(赵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第二单元 7、背影(朱自清) 8、台阶(李森祥) 第三单元 13、苏州园林(叶圣陶)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谈家桢)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30、诗词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游山西村(陆游) 课外古诗词: 黄鹤楼(崔颢) 秋词(刘禹锡) 浣溪沙(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9、海燕(高尔基)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30、诗五首 饮酒(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课外古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无题(李商隐) 相见欢(李煜) 登飞来峰(王安石)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毛泽东) 第二单元 5、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第三单元 9、故乡(鲁迅)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第四单元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渔家傲(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 观刈麦(白居易)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乡愁》(余光中) 第二单元 5、孔乙己(鲁迅) 7、变色龙(契诃夫) 8、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孟子》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3、愚公移山《列子》 25、诗经两首 《关雎》《蒹葭》 课外古诗词: 雁门太守行(李贺)别云间(夏完淳)

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实现转型的基本要求。基于此理念,我们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进行了课例研究。 一、第一次研究课 课堂教学设计概要 教学目标:①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殿堂”、“瑰宝”等词语。②能把握文章情感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环节共有五步:①揭题导入,激发情感;②初读课文,理清脉络;③读首尾段,深化情感;④精读课文,深化感悟;⑤回读全文,抒发感受。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亮点 1.情感体会教学到位。作为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教师整堂课都在引领学生体会圆明园的美和英法联军的残暴,情感铺垫感悟教学到位。比如在揭题的时候,教师问:“毁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坏的事物被彻底消灭,二是指好的东西被彻底破坏,在文中指哪一种?(学生回答是第二

种)――就先在学生心里打下了“圆明园的毁灭是好的东西被彻底破坏”的情感基调。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又问:读了这篇课文,大家心里是什么滋味?――又在学生心里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在读首尾段的时候,对三个“不可估量”的体会;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对圆明园昔日辉煌和今日被毁的对比中,学生更是纷纷抒发自己的情感:英法联军太可恶了!当时的政府太无能了!圆明园被毁实在太可惜了!……情感体会教学非常到位。 2.句式教学生动扎实。对从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引出的句式:()是(),也是()的教学,采用了五个步骤,层层深入。第一步,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句;第二步,交流之后出示这个句子读正确;第三步,换成:“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比较异同;第四步,把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感情加进这个句子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第五步,迁移,用句式“()是(),也是()”说一句话。从理解到运用,层次清晰,扎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考虑课程特点。《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记载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