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文,教语文

合集下载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作者:王治雨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课文”和“语文”,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认为“课文”就等于“语文”。

然而,“课文”与“语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两者内涵却大有不同,因此“教课文”与“教语文”亦有甚大差别。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应能着力把握它们的关系,同时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师是在“教语文”而不仅仅是“教课文”,学生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是“学课文”。

关键词:“教语文”;“教课文”;语文教学1前言笔者儿时上语文课时,每节课都是老师带着同学们将课文进行挖掘解剖,分析得具体深刻,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滚瓜烂熟,甚至今天依然耳熟能详。

但我们不禁要问:“我学到了什么?”就那些一篇篇课文吗?这就是语文课吗?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的语文课依然是这样上的,语文教师们不知疲倦的“教课文”,而非真正的“教语文”。

2概念辨析“课文”,字典解释说:“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

”反映在我们课本中就是指那每册的二三十个篇目,它是实施课程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

“语文”,在字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学’或‘语言和文字’的简称;“语文”又是一门学科,一门自幼儿园至大学都必须学习的母语课程。

所谓“教课文”,就是指将课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就课论课,授予学生特定的知识,培养学生特定的语文能力。

至于“教语文”,用叶圣陶的话讲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课文”与“教语文”的联系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文。

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所以,课文是语文课的载体,语文不能脱离了课文而存在,否则语文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诚然,教课文也是在教语文,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 “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 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 显,这是教材内容。(大陆)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 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 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 常用汉字的认识、查字典的方法、查找 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 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 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 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 总结:“教语文”是以课文 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 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 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
• 语文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留 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 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 一定能够提高。
期待“教课文识说明文的阅读 方法
• 大陆:研究太阳远、大、热 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 密切关系。
• 总结:台湾老师认为语文课 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 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太 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 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台湾)

比较“教课文”与“教语文”

比较“教课文”与“教语文”

比较“教课文”与“教语文”作者:张引弟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一直是语文教材在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教课文”即教材说了什么,“教语文”即教材怎么说的。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教课文”就一定不好,“教语文”就绝对正确。

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拿到的是什么样的选文,我们将它处理为什么样的教授内容。

他们虽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教学思想上是不同的,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教语文”的基础,二者绝不可孤立的去谈。

关键词:“教课文”;“教语文”;区别;关系1“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要明确我们的语文课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追根溯源还是应该回归到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上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的任务,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长课,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提高人文素养的课。

具体地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知识就是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书(写字)”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性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

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语言文字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语言文字的内涵。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人文性的根本点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源于汉语汉字。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熏陶感染人文性,落实人文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其实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语文课到底怎么教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画家与牧童》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这节课,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认真真习字品词,轻轻松松阅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平等与学生对话,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地体现了教“语文”的新理念,散发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

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

这节课抓住了“体会着名”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坚持在文本阅读中积累语言。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体会戴嵩的着名入手,老师问学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戴嵩很着名?”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到重点词语和句子细细体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重点词语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比如:在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着名”“争着购买”、“花大价钱”“绝妙之作”等词,在读中又体会到“一会儿……一会儿……”“一……就……”这样的关联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等等。

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

2.积累的形式多样化。

除了朗读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积累方式外。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学中不断变换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语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以《爱之链》教学为例谈语文教学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以《爱之链》教学为例谈语文教学的“转身”


边 想象 你脑海 中出现 的画面 。
( 示课 文 第 4自然段 : 来她 的车 胎瘪 了 , 出 原
望得 到别 人 的帮助 , 而乔依 帮 助 了她 , 雪 中送 乔 依 让她 坐进 车 里 , 正是 自己爬进 她 的车 底 下找 了一
地 方放 置 千 斤预 。他 的脚 腕被 蹭 破 了, 因为 他没 他 两只手 生 4我认 为这里 的环境 描写还 可 以反 衬 出乔 穿袜 子 。为 了干活 方便 , 摘 下 了破手 套 , :
波三折 , 意料 。 出人
的印象 ?
( 自学图画 , 生 然后 小组 内交流 )
生 l我画了第一段 :已是黄 昏了, : “ 伴随着寒 风 , 纷纷 扬 扬地 飘 落下 来 。飞舞 的雪花 钻进 雪花 乎看不见汽车, 没有人影。我们讨论认为 , 更 ” 这

师: 这篇文章还有哪些方面给你 留下 了深刻 破旧的汽车, 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
精 巧 , 料详 略 得 当 , 境描 写 、 描 写生 动传 材 环 细节 神 , 过 渡 自然 。该课 在 教学 时 如果 能 充分 发 这节课 我们 就重点 学 习本 文通 过环境 烘托 与细节 段落 挥 文本 的例子 功 能 , 教 学 的 目标 指 向文 章写 作 描写来 表现人 物的方 法 。 将 方 法 的学习 与指导 , 么对 学生 的写作 认识 、 那 写作
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整体 感知 。 交流
【 片段 1 】
哪些方 面给你 留下 了深 刻 的印象?
师 : 一篇 典 型 的小小 说 , 了课 文后 , 之 道 , 导 而弗 牵, 师让 学生 充分表 达 自己读 书 是 读 文章 在 教 的体会 与收 获 , 于把握 真 实的 学情 , 于教师 有利 便 生 l这篇文 章的故 事情节 非常有 趣 , 合 , 调 整教 学。说 它 目 指 向 明确 。 : 很巧 标 因为 它是 让 学 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发布者:张京瑜(专家) 发布时间:2014-10-30 6:37:28看了老师们的作业,也看到了老师们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尤其是阅读教学方面,老师们大多都还在“教内容”上徘徊,长此下去,就会造成——课上,教师讲一篇文章,学生听懂了;课外,给学生另一篇文章,他们自己读不懂,而到了考试,总是在阅读题上丢分的结果。

老师们常常不解,语文课,课前备得累,课上讲得累,课后判得累,学生怎么还是不会?的确,语文课总是费时费力而低效,这已经成了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瓶颈。

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来思考思考如何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一、如何辨别“教课文”与“教语文”以《太阳》为例教学定位: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同课异构教学定位:学习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前者,教师教的是课文,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2.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3.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后者,教师教的是语文,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2.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二、怎样认识“教语文”看两个课例。

课例一:于永正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主要教学流程 1.感情朗读指导2.如何写批注3.代儿子给父亲写信课例二:香港教师执教《毕加索与和平鸽》课文摘录毕加索与和平鸽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

忽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个小黑点。

啊,是小鸽子回来了。

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己的家。

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

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

主要教学流程 1.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浅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浅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浅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是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学资深者按照语文大纲选取文章及语文知识编纂成书,供中小学语文教学使用的工具,是学语文的一种例子。

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和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语文从“联系生活”到“练笔表达”,是一种拓展,更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内化。

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就是把课文作文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各显身手,学生各尽其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

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成绩是目前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比如,要先指导学生如何做批注,怎样将自己在静心阅读中体会最深的道理写出来,老师可以用展台展示自己的批注,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去学习,去领悟方法,这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

日积月累,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功底加厚。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指导课安排进课程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营造读书氛围创造了条件。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学会方法,能学以致用,就一定要转变观念,用课文来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文本扩展: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
过扩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本,如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科技文章等。

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言经验,还能
提高语文素养。

2. 内容拓展:除了阅读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有关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话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掌握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方法拓展: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学以致用,学生需要通过多种
途径来锻炼语言技能,例如语音、语调、朗读、写作等。

因此,教
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练习
演讲等方式,以达到全面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非常有幸的聆听了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邓水平老师的讲学,感触特别深的是有关怎样上语文课的一些观点。

他指出了:教课文,就是把文本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语文,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还特别指出了语文课的弊病:重意轻言(喧宾夺主,比例失衡)贪多求全(追求教过,却没教会)
说来容易
任重道远
消极语言变成积极语言——语言实践(缺乏课堂上有指导的创设语境的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邓老师的讲学让我受益匪浅,起码给我们指明了教学语文的方向,目标,教什么和怎么教,邓老师的讲学如果能结合案例实践指导我们学习,那将会有更大的收获,等待下次的培训。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docx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docx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一、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

课文只是用于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來教学生学语文。

然而这只是我们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令人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血的收获。

比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教师作总结时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懂得了香港是我国南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香港很美丽很繁华”,“香港是万国市场,是美食天堂,述是旅游胜地”等等;至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方而究竟有何长进,学生包括老师往往都说不清楚。

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率当然很低,甚至其语文课的性质也令人质疑。

二、崔峦老师在2010年宇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來难度很高。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

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笫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

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 -篇课文教两个课吋,只够教师讲课文。

三、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來教语文呢?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这篇课文允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这 课 的 改 变 ,但 是 延 续 千 百 年 的 以 解 读 容 , 非 语 文 课 程 内容 。 下 很 多 老 索 和 和 平 鸽 》 篇 课 文 。 文 写 的是 而 当 文 本 内 容 为 主 要 目标 的 课 程 形 态 却 师 是 把 语 文 教 材 内 容 当 成 了 语 文 课 战 争 年 代 ,老 人 的 孙 子 在 阳 台 上 放 结 小 顽 强 地 保 留 下 来 。 这 种 课 程 形 态 最 程 内 容 , 以语 文 课 上 完 , 生 留 下 白鸽 , 果 一 个 小 鸽 子 没 有 回来 , 所 学 显 著 的 特 点 就 是 能 够 最 大 程 度 地 实 的 多 是 教 材 内 容 的 痕 迹 , 而 不 是 语 孙 子 很 着 急 ,跑 到 阳 台 上 用 红 布 条 现 人 文 教 化 功 能 ,但 显 然 不 利 于 学 文 课 程 内 容 的 痕 迹 。 生 母 语 学 习 和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的 提 召 唤 鸽 子 ,没 想 到 被 德 军 士 兵 看 到
我 国现 代 语 文 以 “ 课 文 ” 主 课 程 内容 就 是 为 达 到 课 程 目标 而 选 们 可 以 用 这 一 篇 课 文 来 教 这 些 语 文 讲 为 的课程 形态是 在传 统读 经教 育 的基 择 的事 实 、 念 、 理 、 能 、 略 、 知识 、 法 , 可 以换一 篇课 文来 教 概 原 技 策 方 也 础 上 嬗 变 而 来 。上 世 纪 初 语 文 课 程 态 度 、 值 观 等 要 素 。什 么 是 “ 材 这 些 语 文 知 识 、 法 。 以 语 文 课 把 价 教 方 所
不 可 否 认 , 教 课 文 ” 却 是 当下 语 文 “
课 堂 中 的 一 种 常 态 。去 年 台 湾 赵 镜 中 老 师 和 大 陆 的 一 位 老 师 共 同 在 内

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要把“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我认为凡事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过分地“教课文”,也不能过于单纯地“教语文”。

如果过分教课文,可能仅仅会让学生记住了生字、词,变句子,加标点等语文细枝末节问题,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言,有捡了芝蔴丢了西瓜之嫌。

如果过分地教语文,可能会走向让学生只去学审题、写法、修辞、人物形象的塑造、遣词造句等偏难语文内容。

这就会造成学生的眼高手低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用七分功夫教课文,三分功夫教语文。

因为小学生重点是识字、阅读等内容。

这样也才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课文”向“教语文”转换的学理与策略思考

“教课文”向“教语文”转换的学理与策略思考
明显 ,教 课 文 ”是 就课 文而课 文 , “ 不 陈述的信息 ,二是进行直接推论 , 三
多数教师习惯 于 《 文教学 大 语 是语文教学的 目 ,教语文” 标 “ 才是语 是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 四是检视 纲》 的思维方式与做法 , 教学大纲 详 文教学 目标的本质追求 。 并评价 内容 、 语言和文本成分。经过 细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什么” “ “ 课 文” 教语 文 ” 教 向“ 转换 的 有机整合 ,阅读 能力 大致 可分 为三 基 本 上不 是 问题 , 因而课 堂 教学 的关
“ 教课文 ” 还是 “ 教语文 ”教课文是指 和 PS 。 IA两项考试 中评价阅读能力的 程 , 没有一定的言语能力基础是实现 把课 文 的 内容 当做教 学 的主要 目标 ; 方 法 很 有 借 鉴 意 义 。PR S 全 球 学 不 了的 , 不用 说 另两项 层 次更 高 的 IL ( 更 而教语文 , 是指 以课文为“ 例子 ”指 生 阅读 能力 进 展研究 ) 注 学生 的四 阅读 能力 的要 求 了 。 , 关 导学 生掌 握语 文 知识 和语 文方 法 。 很 种 阅读 能力 : 是关 注并 提 取 出 明确 一 3 学 内容 确定 . 教
教学的本质规律 , 也是造成语文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 以解读文本内容即教 解决 , 事实上支撑这三种能力 的背后
走不 出“ 高耗低效 ” 圈的关键因素 课 文为 目标 的课程形态还是顽强地 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 怪 就拿最基础 这种 课程 形 态最 显著 的特 的“ 获取信息” 能力来说 , 提取 的是文 之 一 。 因此 ,教什 么 ” 为语文 教 学 保 留下来 。 “ 成
不 疑 。 随着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的深 入 推 自有它 独 当其任 的任 , 就 是 阅读 与 而是 阅读 能力本 身得 不 到有 效 发展 , 那 进 ,对 语 文教 学本 质认 识 的提 升 , 越 写作的训练。” 叶老的这段话对现代 真 是一 件 陉事 。 种 阅读 能 力从 字面 三 来越察觉 “ 教课 文 ” 重 偏 离 了语 文 语文课程 的属性做了明确 的定论 , 严 但 上看与文本紧密相连 , 读懂文本就能

“教课文”就是“教语文”吗

“教课文”就是“教语文”吗
放 。有 时 发现 有 的老 师 对某 … 文章 研 讨得 过 于细 致 , 以至 得 非常 呆板 ,教师 死 死 教 ,学 生认 学 ,课 堂教 学 就是 教 师 对 学生 单 向 的 “ 养 ”活动 。教 师 是知 识 的 占彳 者和 传 授 培 丁
“ 语文 ”,其 实 就是 “ 教 教语 文 书 ”,也 就 是 “ 课 文 ” , 教

用 好课 本 ,认识 教 材 的载 体地 位
教材 只 是 学习 语 文的 种 媒 介 ,是 引 领学 生学 习语文 的 答 ;我丐 ,你抄 。学 生跟 着老 师夕 学课 文 ,复 制 老师 讲授 的 匕
桥梁 ,况 } 行 的教 材 编写 不 ‘ { _ 现 ,学 生 的知 识程 度 、生 活 习 内容 。久 而 久之 ,教 师讲 得津 泮 彳 味 ,学 生学 得 昏 昏欲睡 , 『

备教导旎
‘教 课 文 就 是 “教 语 文 吗 ‘ ’ ’ 日 "
◎孟 其银
“ 教课 文 ” 与 “ 教语 文 ” 差不 多 ,平 时我 们 老师 所 说 的
师不 能 因此 而 放 弃教材 ,对教 材 持 甭 定态 度或 怀 疑态 度 都是 不可 取 的 , l为教 材 毕竟 是 学 生学 习语 文 的再 要 凭借 , 是学 大 j 生学 语 文 的一 种 向导 。这 就 要求 教 师根 据 教学 的需要 ,可对 一 教材 进 行 调整 ,进行 增删 ,切 不可 死 教书 ,抓 住 某 ・ 文 不 课
性 、对所 选 入 的课 文 的喜 爱程 度 、接 受 程度 各 不卡 同,但 教 把学 课 文 当作 一 重 的 包袱 。 } ] 个沉
| 强 度 。 为 了解 决 这 个 问题 , 可 以在 每 周 教师 集 体 备 课 = 作 时 , 同年级 的教 师 共 研 究小 周 教学 内容 的预 习设 计 ,集 思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语文教育则是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语文教育主要以教授课文为主,而现代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则要求语文教育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从教课文
到教语文,在三个方面拓展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拓展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教授课文为主,着重教授文言文和古诗
词等古代经典,但现代语文教育更应该拓展教学内容,包括现代文学、新闻、广告、社交媒体等各种类型的文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
和掌握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

二、拓展语文教育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现代
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多元化、探究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调查、
实践、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

三、拓展语文教育的教育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育目标主要是掌握语言基本技能,如阅读、书写、听说等,而现代语文教育则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
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情感能力等多个方面,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会
使用语言的“语文人”。

总之,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
会的进步和变革,语文教育注重多元化、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
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更有益于应对未来社会的
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课文,教语文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

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什么: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最近我认真研究了香港朱老师执教的《毕加索和和平鸽》的课堂教学光盘,对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先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1.观察龙的图片,你们会想到什么?2.看一幅鸽子图片,想到什么?3.再看毕加索画像,介绍毕加索是爱动物的画家。

二、快速默读,思考: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1.讨论毕加索与和平鸽的关系。

2.讨论“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与课文故事的关系。

三、学习新词。

1.分组讨论不懂的词语。

2.每小组将讨论中不能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涕泪纵横、悲愤交加、口衔橄榄枝。

四、抓重点段,学习画流程图。

1.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圈画这段话里的动词。

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

忽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个小黑点。

啊,是小鸽子回来了。

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己的家。

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

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

2.默读第三段,看看这段话里面有几个人物?(法国老人、小孙子、毕加索、德军军士)3.教师示范画流程图的方法:(1)刚才圈的动词是不同的人发出的动作。

动词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去分析呢?老师教大家画一个流程图。

我们以小孙子为例,老师把写他动作的句子抽了出来。

看老师圈了哪些词语。

(板书:放,惦挂,跑,眺望、看见、拿出、挥舞)。

(2)再用蓝色的框框圈出一些词语。

这些词语是形容动作的,使这个动作更加生动。

(板书:马上、使劲儿)。

(3)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老师就和大家来画小孙子的动作流程图。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首先是“放”,接着是“惦挂”,接着是“跑”,“眺望”,然后是“看见”小鸽子飞回来了,所以就“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

有些词语形容他是怎么样挥舞的:“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

)。

小结:这就是今天要教的流程图。

在流程图里,把动词写进红色的圈,然后根据动作的顺序,用箭头把这个图画出来。

再把形容这个动作的词语写进蓝色的框框。

4.分组完成德军和老人动作的流程图。

5.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分享所画流程图。

把图贴在黑板上。

6.请一位同学连贯地做一些动作(连续表演两遍),观察后分小组再画流程图。

7.各小组完成流程图,分享交流。

五、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一下妈妈做家务的片段,如煮饭啊,扫地啊,自己试着完成一个流程图。

这堂课除了初读课文和词语教学这两个环节与阅读教学有些相似,在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环节设计方面与阅读课大相径庭,体现出与语文阅读教学完全不同的语文教育观。

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首先需要厘清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这两个概念。

所谓的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

所谓的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

以《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为例,文中介绍的毕加索和和平鸽的关系,作品表达的是法国人民热爱和平、憎恨法西斯的思想情感,这些是课文传递的信息,是“教材内容”,不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指教师根据这篇课文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

朱老师所选择的课程内容非常明晰:一是学习课文中的新词,二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画成“流程图”,而重点显然是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就是围绕这些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并且层层深入地开展指导。

教师在这堂课里“教什么”是清楚的、集中的,学生通过这堂课到底“学会什么”也是明确的。

由于课程内容明确并且集中,而且立足于学生“学会”,因此这堂课教学的有效性是能够充分体现的。

其实,教师在主观上也知道语文课不能只教课文,也很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但是许多教师在客观上没有厘清“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将教材内容当作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或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过于多元,恨不得将自己解读文本认识到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能追求“教过”,没能在“教会”上花时间,下工夫。

香港朱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确定方面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要严格区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课程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第二,一堂课的课程内容选择要明确而集中,要立足于学生学会,而不仅仅是老师教过。

怎么教:讲解?体验?用课文来教语文,就应该按照语文学习的方法或规律来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

香港朱老师教学《毕加索和和平鸽》之所以能够集中凸显“画流程图”这一教学目标,与他设计教学过程的理念有关。

我们会发现,这堂课主要不是在解读课文的思想内容,花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当然,要让学生依托课文来学会画流程图,必须以读懂课文为前提。

因此教师一开始也设计了整体感知内容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但教师只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没有将其升格为统揽教学过程的主线。

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抓住课文主要段落,逐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流程图,最后干脆离开课文,让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的动作分解开来,整理成流程图。

这堂课里,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只占大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

因此,教学过程的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

对学生而言,学画流程图,既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智力技能。

如何让学生学会一种技能,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讲解、演示,而是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命题或概念,只是“理解”;要将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让学生有操练的机会。

许多复杂的技能往往操练一次还不能学会,必须在各种场合反复操练才能真正学会。

杜威主张“从经验中学”;张志公认为技能的掌握不能通过口耳相授,而必须通过亲身经验,只有在个体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完全是遵循学生技能学习的规律设计的,因此从现场情况观察,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设计:“文本解读型”?“技能掌握型”?研读香港朱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发现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可以有两种设计:一种是文本解读型的,就是以解读文本思想内容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机*语文知识或方法的教学;一种是技能掌握型的,就是遵照语文知识或技能学习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文本理解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文本解读型教学设计容易实现人文教化功能的最大化;技能掌握型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容的落实。

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教师选择的是前者,但是这种设计很容易滑人“教课文”的窠臼;而香港教师选择的是后者,因而其母语课比较容易体现“教语文”的特点,并且不可能产生“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争论。

要杜绝“教课文”倾向的出现,可能需要我们改变思路,变“文本解读型”为“技能掌握型”的过程设计,或许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课文”为“教语文”的转变。

有的教师可能会提出,这样上课,语文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目标如何落实?对这样问题的认识,香港和*老师也有着观念上的差异。

这篇课文蕴含着法国人民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感和对德国士兵野蛮法西斯行径的谴责控诉,对这些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香港教师是作为隐性目标自然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

虽然教师没有安排专门的时间,设计专门的环节有意识地凸显,也没有特意用语言来说教,但学生在读懂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中,比如在导入课文图画观察时,在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和平鸽为什么能成为毕加索画中的主角”这一问题时,在分解人物动作画流程图时,总之,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客观上也在接受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认同,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一目标应该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的,应该注重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而语文课程应该凸显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