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历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0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0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一、甲午中日战争1.阴云密布——战争背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

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战火硝烟——战争经过教师:(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简述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阅读、回答、识记)教师:(总结)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战役是哪次?学生:丰岛海战。

教师:在许多重大的战役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请大家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

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做中国的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2.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学生认识到: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学习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高潮,在中国,同样掀起了瓜分狂潮;通过学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它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3.通过讲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这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正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先后引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抗击列强侵略的义和团农民运动。

重点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的重点。

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高一历史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高一历史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高一历史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资本输出形式;19世纪末经济侵略特点;门户开放政策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概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表现,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1)经济上,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通过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逐步控制了(2)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这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际上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3)由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得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达到了空前地步。

简述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概况,与19世纪中期的经济侵略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概况①争做中国的债主,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修筑铁路,投资设厂,从(二)不同19世纪中期,列强对中国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的形式。

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三)原因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主要帝国主义聚敛了大量财富,由于垄断组织竞争激烈,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资设厂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主要经济侵略形式。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及其实质(一) 原因主要有:①由于美西战争的进行,美国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要提出新的对华政策。

②美国企图进入中国市场,加深和扩大侵华,分享侵略权益。

③美国军事实力仍逊色于欧洲列强,军事实力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

④美国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19世纪90(二) 政策的特点:是在承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由此而取得的各种侵略权益的前提下,权利,即"利益均沾"(三)实质:是美国侵略行为的体现,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反映了美国独霸中国的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简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提高分析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与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分别是什么?英雄人物是谁?1894—1895年。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英雄人物:邓世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主要代表、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契机是什么?《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 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二、合作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这一重要阶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了解这段历史,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知道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以及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激情演讲: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甲午战争的相关片段。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狂潮。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部分内容上,可能存在对战争过程和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战争背后的原因分析,学生对战争影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战争背后的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战争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历史框架。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背后的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知道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概况,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理解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2.活动建议:利用视频、图文资料等方式,采用归纳、比较和概括、分析、综合等方法,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步步加深的概况。

一、教学目标1.回顾已学知识,知道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2.观看视频,再现甲午战争的过程;列举感受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3.识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与它的内容,分析、归纳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研读史料,知道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5.分析图表,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简析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6.自主学习,讲述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概况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本课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研读史料、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有关视频(如《甲午战争,余音回荡》)中收集有关本课题的资料。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相配套的图册。

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看书本P94《时局图》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a为什么美国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b“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c.“门户开放”政策为什么被各国接受?d.“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有何影响?(4)结合整理的表格和《时局图》,你发现了什么?看图册找出各列强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看书自主学习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上演八国联军侵华的悲剧。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原因(1)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2)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极影响。

1.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特点变化的认识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

这符合了帝国主义阶段向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

二是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选择共同瓜分中国的道路的。

帝国主义国家采用在中国输出资本和瓜分中国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国家扩张的需要;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领土,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并不妨碍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动,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

2.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形式变化: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变化原因: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由于垄断组织的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民地掠夺更加剧烈。

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影响:①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②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使他们不但能更大量地倾销他们的商品,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而且还便于运输军队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③取得设厂权,在中国开办许多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攫取了采矿权,从中国掠走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

造成中国重工业极端薄弱和落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本课主要内容是:日本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政治腐朽,军备松弛,虽经浴血奋战,最终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2、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师搜集资料,准备相关课件。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初二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初二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初二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课标要求:明白甲午中日战争的要紧战争;列举《马关条约》的要紧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明白《马关条约》的要紧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的阻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式示意图》,猎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甲午风云》影片片段的展现,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入侵、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危害和阻碍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阻碍和“门户开放”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狼烟在东方升起》的片段点题——甲午中日战争通过分析“天际沦落人”的漫画以及日本的大陆政策的材料,得出结论: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全然缘故全然缘故: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

过渡:战争需要一个契机,阅读教科书第一自然段得出结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过渡:日本蓄谋已久,预备充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立即到来的战争毫无防范,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中国败,日本胜。

战败确信要付出代价。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阻碍(板书)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列表比较法,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的阻碍。

割地:领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清政府陷入严峻的财政危机。

开放通商口岸:入侵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示意图比较)开设工厂: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概念说明,材料辅助)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1、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过渡:还有没有比这更严峻的阻碍呢?引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畴”识图《时局图》和列强划分“势力范畴”示意图猎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列强瓜分中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畴”,强占海湾,而且以做中国债主,抢夺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时间、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基本史实。

2.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3.认识《马关条约》如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一、导入新课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如何?鉴真东渡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

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

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中国与日本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在近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的道路。

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段历史。

二、学习新课(一)甲午战争的背景1.日本: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也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

日本曾制定过一个大陆政策。

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征服中国;称霸世界。

大家来看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侵占朝鲜、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政府的既定国策。

为了实现扩张意图,日本积极扩军备战。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说课完美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说课完美版)

-12-




帆 ,

民响



教学过程
对比探究
添加 文本
-13-




帆 , 民
影 响



教学过程
启发思考
问题设置: 1、沙俄为什么会对马关条约表 示不满? 2、图片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 为什么添没加有盘踞在中国大陆上? 3、美国文本又是如何侵华的呢? 4、图片中的人物行为有表现了 怎样的一种现状呢?


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9-




漫 ,

英程



教学过程
阶段 开始 经过
主要战役
爱国将领 左宝贵
结果 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
添加 文本
教师点拨: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10-
自主梳理




漫 ,

英程



教学过程
祭英灵
D
C
B
添加 文本
E A
不畏强暴、勇于抗争、不怕牺牲,拥有维护祖 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11-
活活动动促促学 学




帆 ,

民果



教学过程
自主归纳
《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
签订双方:李鸿章、伊藤博文
地点:日本马关春帆楼
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添岛加屿、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夏辉辉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的一课,介绍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和表现。

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资本输出等手段,列强把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继续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对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作为一个过渡性内容,对学生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有着背景提示作用。

教材共四个子目:1、争做中国的债主;2、抢夺路矿和办厂权;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4、“门户开放”(最近两三年的教科书中删去这一点,为了保持知识完整继续保留)。

教材以较少的篇幅介绍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在教学过程要适当增加国际国内背景的介绍;教材在介绍完背景后,随后的教学内容是资本输出,不利于学生理解“瓜分狂潮”,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先讲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瓜分中国,而后引出资本输出。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高一学生对百年前中国的危机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知识,以《时局图》导入以期达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的效果;学生对世界史内容了解较少,教师要花较多精力讲解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侵华方式与特征。

高一学生思维正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时期,教学设计中以读图提取信息和分析史料从现象看本质等环节,以期有效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大纲及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知识与技能:列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通过读图概述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概况,能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归纳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特点,了解列强在华势力消长的主要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资本输出和“门户开放”政策对华的双重影响,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对“门户开放”政策史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较资本输出与当今引进外资,认识其不同的内涵与作用;通过对列强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势力范围”示意图的观察与分析,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学习效
果反馈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标志战争爆发。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895年。
问题3: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结果。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问题4:《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中方代表、地点、内容、影响?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印象,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列表归纳,清晰明确,利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怎么一步步加深的。
课堂小结
梳理本课主要知识点。
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1899年
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问题7:归纳出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学生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概括有效信息。
学生梳理后回答。
小组合作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小组探讨后回答。
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列举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及主要英雄人物,住《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列举出主要内容;理解条约各个部分的影响。
过程方法
对比《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理解《马关条约》是如何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马关条约》是如何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

【精编教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精编教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内因:
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外因:
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对史料进行细致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二).经过
1.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梳理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表格梳理主要战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梳理甲午中日战争重要战役
3.展示邓世昌英勇事迹,感受民族英雄誓死抵抗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4.【合作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奋勇杀敌的爱国官兵,也拥有近代化的海军力量,为什么还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一)表格梳理《马关条约》内容
(二)知识拓展: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马关条约》的影响
图文史料展示
甲午战前,日本棉纱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2.5%,甲午战后,1898年飚升至18.7%, 1900年更达到33.1%。
经济: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
2.表格展示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漫画《时局图》,分析中国被瓜分的现状
(四)“门户开放”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谭嗣同诗歌过渡到瓜分中国狂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历史)教学设计XX数学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原因世纪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极影响。

对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特点变化的认识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

这符合了帝国主义阶段向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

二是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选择共同瓜分中国的道路的。

帝国主义国家采用在中国输出资本和瓜分中国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国家扩张的需要;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领土,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并不妨碍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动,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

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形式变化: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变化原因:①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由于垄断组织的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民地掠夺更加剧烈。

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
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影响:①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②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使他们不但能更大量地倾销他们的商品,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而且还便于运输军队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③取得设厂权,在中国开办许多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攫取了采矿权,从中国掠走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

造成中国重工业极端薄弱和落后。

⑤资本输出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也起了进一步瓦解作用。

关于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益对国外贷款和投资。

这是帝国主义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突出特征。

资本输出包括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它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为主"的意思是指第一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居第一位。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和贫困,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门户开放政策(年)★背景:①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②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要制定新的对华政策。

★内容: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机会均等"费用。

★特点:"利益均沾"。

★影响:①是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是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侵华的步骤。

②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一致,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使美在华势力大增,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首先,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在未通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提出的,表明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尊严。

其次,从内容上看,帝国主义同中国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外国的既得利益都是侵略利益,美国既然不加干涉,其实质也就是默认破坏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现实;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维持中国的低关税率,把中国视为列强的产品销售市场;第三,美国提出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华商业利益,把中国变为完整的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门户开放"后,中国成为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门户开放"政策同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何区别?★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主权沦丧的情况下提出的。

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提出的。

★性质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进行殖民掠夺提出的。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潮流的。

★结果不同:"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XX数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