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解题模型(四) 全等三角形中常见基本模型

合集下载

初中几何重要考点之全等三角形,6个模型就能搞定!

初中几何重要考点之全等三角形,6个模型就能搞定!

初中几何重要考点之全等三角形,6个模型就能搞定!几何在中考中的占比分析分析:▲从分值来看,几何在中考中占60分左右,正可谓占着中考的半壁江山。

▲从得分率来看,填空和选择比较简单,属于送分题,难度不大。

大题难度很大,得分率很低,是孩子们中考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

▲中考数学要想取得高分,并且让数学成为自己的优势学科,必须克服几何难题!全等三角形在初中几何中的地位1.从中考角度分析▲从数据来看,全等每年中考是必考知识点,而且直接考查全等的分值占整个几何的1/3左右。

▲从题型来看,全等有可能会出现在压轴题部分。

2.从初中几何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三角形是贯穿初中几何的核心内容,四边形与圆中考察的关键性问题通常都是三角形问题;▲三角形部分考察的重点为全等三角形,相似的学习建立在全等之上;初一下学期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尤为重要;▲四边形部分的难点为对称、平移、旋转——三大变换,而此三大变换根本都是只改变位置关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及形状,其本质仍是全等;3.从几何思维和解题习惯的角度分析“全等的证明”戳到了很多孩子的痛点→做题找不到思路、证明原理不会使用、有思路过程不会写等等。

课上通过孩子们的解题过程也能看出,很多孩子在这一部分的学习很痛苦。

如果孩子从初一就对几何产生了畏难情绪,那么初二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因为初二四边形、初三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现在所学的“全等”基础之上的,而且解题过程将更加复杂。

因此,要想学好几何,关键就在于学好全等。

“全等三角形”将我们所学习的几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的高度,因为它需要我们通过严密的逻辑和步骤去书写和证明,而且几乎90%以上的几何证明题和中考压轴题要用到“全等的证明”。

因此全等学好了,后面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现在正是锻炼孩子解决几何问题的最佳时机。

这个阶段只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形成解决几何问题的思维模式,那么学到初二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以及四边形这些以“全等三角形”为基础的模块时,孩子会感觉学起来很轻松,面对各种辅助线的添加也不会畏惧。

模型 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五种基本模型(学生版)

模型 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五种基本模型(学生版)

模型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模型种类多,其中有关中点的模型与垂直模型在前面的专题已经很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在重复.模型一、截长补短模型①截长: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另外两条较短的线段。

如图所示,在BF上截取BM=DF,易证△BMC≌△DFC(SAS),则MC=FC=FG,∠BCM=∠DCF,可得△M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可证∠CFE=45°,∠CFG=90°,∠CFG=∠MCF,FG∥CM,可得四边形CGFM为平行四边形,则CG=MF,于是BF=BM+MF=DF+CG.②补短:选取两条较短线段中的一条进行延长,使得较短的两条线段共线并寻求解题突破。

如图所示,延长GC至N,使CN=DF,易证△CDF≌△BCN(SAS),可得CF=FG=BN,∠DFC=∠BNC=135°,又知∠FGC=45°,可证BN∥FG,于是四边形BFGN为平行四边形,得BF=NG,所以BF=NG=NC+CG=DF+CG.模型二、平移全等模型模型三、对称全等模型模型四、旋转全等模型模型五、手拉手全等模型例题精讲模型一、截长补短模型【例1】.如图,AD⊥BC,AB+BD=DC,∠B=54°,则∠C=.变式训练【变式1-1】.如图,点P是△ABC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连接AP、BP、CP,∠ACB=60°,且CA+AP=BC,则∠CAB的度数为()A.60°B.70°C.80°D.90°【变式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BA,AD=CD,BD平分∠ABC,求证:∠A+∠C=180°.【变式1-3】.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点D在线段AB上,连接CD,∠ADC=60°,AD=2,过C作CE⊥CD,且CE=CD,连接DE,交BC于F.(1)求△CDE的面积;(2)证明:DF+CF=EF.模型二、平移全等模型【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AD∥EC,∠AED=∠B.(1)求证:△AED≌△EBC.(2)当AB=6时,求CD的长.变式训练【变式2-1】.如图1,A,B,C,D在同一直线上,AB=CD,DE∥AF,且DE=AF,求证:△AFC≌△DEB.如果将BD 沿着AD边的方向平行移动,如图2,3时,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变式2-2】.如图,AD,BF O,AB∥DF,AB=DF,点E与点C在BF上,且BE=CF.(1)求证:△ABC≌△DFE;(2)求证:点O为BF的中点.【变式2-3】.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1)求证:△AOC≌△BOD;(2)若AD=1,∠ADC=60°,求CD的长.模型三、对称全等模型【例3】.如图,AD∥BC,∠D=90°,∠CPB=30°,∠DAB的角平分线与∠CBA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且D,P,C 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PAD的度数;(2)求证:P是线段CD的中点.变式训练【变式3-1】.如图,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M⊥CD于M,AN⊥BE干N.求证:AM=AN.【变式3-2】.如图,已知点E、F分别是正方形ABCD中边AB、BC上的点,且AB=12,AE=6,将正方形分别沿DE、DF向内折叠,此时DA与DC重合为DG,求CF的长度.【变式3-3】.如图,∠AOB=90°,OM平分∠AOB,将直角三角板的顶点P在射线OM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点C、D,问PC与PD相等吗?试说明理由.模型四、旋转全等模型【例4】.如图,已知:AD=AB,AE=AC,AD⊥AB,AE⊥AC.猜想线段CD与BE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变式训练【变式4-1】.已知△ABC和△AD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BAC=∠DAE,AB=AC,AD=AE.(1)如图1,点E在BC上,求证:BC=BD+BE;(2)如图2,点E在CB的延长线上,求证:BC=BD﹣BE.【变式4-2】.如图所示,已知P是正方形ABCD外一点,且PA=3,PB=4,则PC的最大值是3+4.模型五、手拉手全等模型【例5】.如图,△ABC与△ADE是以点A为公共顶点的两个三角形,且AD=AE,AB=AC,∠DAE=∠CAB=90°,且线段BD、CE交于F.(1)求证:△AEC≌△ADB.(2)猜想CE与DB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训练【变式5-1】.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接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②AP=BQ;③DE=DP;④∠AOB=60°.恒成立的结论有几个()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5-2】.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变式5-3】.(1)如图1,等腰△ABC与等腰△DEC有公共点C,且∠BCA=∠ECD,连接BE、AD,若BC=AC,EC=DC,求证:BE=AD.(2)若将△DEC绕点C旋转至图2、图3、图4情形时,其余条件不变,BE与AD还相等吗?为什么?实战演练1.如图,已知AB AD =,BC DE =,且10CAD ∠=︒,25B D ∠=∠=︒,120EAB ∠=︒,则EGF ∠的度数为()A.120︒B.135︒C.115︒D.125︒2.如图,在△AOB 和△COD 中,OA=OB,OC=OD,OA<OC,∠AOB=∠COD=36°.连接AC,BD 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MB=36°,②AC=BD,③OM 平分∠AOD,④MO 平分∠AMD.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有()个.A.4B.3C.2D.13.如图,在△ABC 中,∠BAC=30°,且AB=AC,P 是△ABC 内一点,若AP+BP+CP 的最小值为4,则BC 2=.4.正方形ABCD中,AB=6,点E在边CD上,CE=2DE,将△ADE沿AE折叠至△AFE,延长EF交BC于点G,连接AG,=6;③EG=DE+BG;④BG=GC.其中正确的有(填序号).CF.下列结论:①△ABG≌△AFG;②S△FGC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点D落在D′处.(1)求证:AF=CF(2)求AF的长度.6.如图,在△ABC中,∠ACB=90°,AC=BC,延长AB至点D,使DB=AB,连接CD,以CD为直角边作等腰三角形CDE,其中∠DCE=90°,连接BE.(1)求证:△ACD≌△BCE;(2)若AB=3cm,则BE=cm.(3)BE与AD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7.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是AB的中点,连接CD,过B作BE⊥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E,过A作AF⊥AE交CD于点F.(1)求证:AE=AF;(2)求证:CD=2BE+DE.8.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AB=AC,点D是斜边BC上的中点,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DF.(1)若设BE=a,CF=b,满足+|b﹣5|=+,求BE及CF的长.(2)求证:BE2+CF2=EF2.(3)在(1)的条件下,求△DEF的面积.9.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分别以AC、BC为一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ACD和△BCE,CA=CD,CB=CE,∠ACD=∠BCE=30°,连接AE交CD于点M,连接BD交CE于点N,AE与BD交于点P,连接CP.(1)线段AE与DB的数量关系为;请直接写出∠APD=;(2)将△BCE绕点C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探究线段AE与DB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求出此时∠APD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求证:∠APC=∠BPC.10.阅读与理解:折纸,常常能为证明一个命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例如,在△ABC中,AB>AC(如图),怎样证明∠C>∠B呢?分析:把AC沿∠A的角平分线AD翻折,因为AB>AC,所以点C落在AB上的点C'处,即AC=AC',据以上操作,易证明△ACD≌△AC'D,所以∠AC'D=∠C,又因为∠AC'D>∠B,所以∠C>∠B.感悟与应用:(1)如图(a),在△ABC中,∠ACB=90°,∠B=30°,CD平分∠ACB,试判断AC和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b),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AC=16,AD=8,DC=BC=12,①求证:∠B+∠D=180°;②求AB的长.11.如图甲,在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且PA=2,PB=,PC=1,求∠BPC的度数和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1)李明同学作了如图乙的辅助线,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如图乙所示,连接PP',可说明△APP'是直角三角形从而问题得到解决.请你说明其中理由并完成问题解答.(2)如图丙,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且AP=,BP=,PC=1:类比第一小题的方法求∠BPC的度数,并直接写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12.在△ABC中,AB=AC,∠BAC=120°,以CA为边在∠ACB的另一侧作∠ACM=∠ACB,点D为射线BC上任意一点,在射线CM上截取CE=BD,连接AD、DE、AE.(1)如图1,当点D落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ADE的度数为.(2)如图2,当点D落在线段BC(不含边界)上时,AC与DE交于点F,请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AB=12,求CF的最大值.。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11大解题模型模型总结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11大解题模型模型总结

三角形全等的相关模型总结【例题详解】①如图1,在中ABC ∆,,cm 4,6,900==∠=∠BD cm BC CAB AD C 平分,那么点D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cm.②如图2,已知,21∠=∠,43∠=∠.BAC AP ∠平分求证:.图1图2①2(提示:作DE ⊥AB 交AB 于点E)类别1:角平分线模型应用模型1:角平分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 作GE ⊥射线AC②21∠=∠ ,PN PM =∴,43∠=∠ ,PQ PN =∴,BAC PA PQ PM ∠∴=∴平分,.模型2: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比呈现辅助线:延长ED 交射线OB 于F 辅助线:过点E 作EF∥射线OB【例题详解】已知:如图2,在中ABC ∆,,,AD AB D BC AD BAC =∠且于交的角平分线)(21.AC AB AM M AD AD CM +=⊥求证:的延长线于交作分析:此题很多同学可能想到延长线段CM,但很快发现与要证明的结论毫无关系。

而此题突破口就在于AB=AD,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过C 点作平行线来构造等腰三角形.证明:过点C 作CE∥AB 交AM 的延长线于点E.例题变形:如图,21∠=∠,的中点为AC B ,.,N FB AN M FB CM 于于⊥⊥模型3: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两个图形的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A 上取点B ,使OB=OA ,从而使OAC ∆≌△OBC.【例题详解】①、在△ABC 中,∠BAC=60°,∠C=40°,AP 平分∠BAC 交BC 于P,BQ 平分∠ABC 交AC 于Q,求证:AB+BP=BQ+AQ。

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常见辅助线的知识:作平行线。

2)解题思路:本题要证明的是AB+BP=BQ+AQ。

形势较为复杂,我们可以通过转化的思想把左式和右式分别转化为几条相等线段的和即可得证。

可过O 作BC 的平行线。

得△ADO≌△AQO。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有助于解决各类题目。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八大基本模型,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引言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的两个三角形。

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基本模型,以便于快速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有: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两角一边(AAS)、一边一角一边(SAS)、两边一角(SSA)和角一边一角(AAA)。

二、边边边(SSS)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三边长度是否相等。

三、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两边长度和夹角是否相等。

四、角边角(ASA)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两个角和一边是否相等。

五、角角边(AAS)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两个角和一边是否相等。

六、两角一边(AAS)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一个边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两个角和一个边是否相等。

七、一边一角一边(SAS)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一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一边和一角是否相等。

注意:此条件仅在角的另一边也相等时成立。

八、两边一角(SSA)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两边长度和夹角是否相等。

注意:此条件仅在角的另一边也相等时成立。

九、角一边一角(AAA)全等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判断方法:比较两个角和一边是否相等。

注意:此条件仅在边的另一端角也相等时成立。

十、总结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是我们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的基石。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基本模型及常用辅助线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基本模型及常用辅助线

03
常用辅助线方法
中线法
中线倍长法
通过延长中线至等长,构造全等 三角形,常用于证明线段相等或 角相等。
中线性质应用
利用中线将三角形面积平分,或 将三角形划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 小三角形。
角平分线法
角平分线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利用此性质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
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组合
通过作角平分线的平行线,构造相似 三角形,进而证明线段成比例或求线 段长度。
填空题答题技巧
准确理解题意
01
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和要求。
灵活运用知识
02
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03
在填写答案时,要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漏填或错
填。
解答题答题思路展示
分析题意
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所考 察的知识点和要求。
基本模型与常用辅助 线
掌握在解决全等问题 时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如倍长中线、截长 补短等。
熟悉几种常见的全等 三角形基本模型,如 角平分线模型、中线 模型等。
课堂检测题目设置及评价
题目设置
设置涵盖全等三角形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基本模型和常用辅助线 的题目。
题目难度适中,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其灵活运用能力 。
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周长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面积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解析
已知△ABC和△DEF中,AB = DE,BC = EF ,∠B = ∠E,求证:△ABC ≌ △DEF。

中考万能解题模型四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中考万能解题模型四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中考万能解题模型四】全等三角形的基
本模型
同学们,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后,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是指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而平移、对称和旋转又是初中阶段的三大图形变化,平移、对称和旋转前后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大小和形状都没有改变。

因此,三大变化后,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这三大变化,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种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图,通过模型解题,有些题目会相对更加简单哟~
类型1平移模型
一般题干会有平行线、两条对应边线段相等之类的关键词,此时要注意可能会用到线段的和差。

【模型展示】
【针对训练】如图,EF=BC,DF=AC,DA=EB.试说明:∠F=∠C.。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且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具有许多性质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八大模型,分别是SSS、SAS、ASA、AAS、HL、LLL、LLA、LAL。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种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第一种模型是SSS,即三边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测量房屋的各个边长是否相等,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第二种模型是SAS,即两边夹角边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常常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情况,可以通过辅助线的引入来简化证明过程。

第三种模型是ASA,即两角边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在解题过程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在证明题中,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找到相等的角和边,从而得出结论。

第四种模型是AAS,即两角边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常见,可以通过找到两个角和一边相等来得出结论。

第五种模型是HL,即斜边和直角边全等。

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直角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时经常用到,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

第六种模型是LLL,即三边全等。

这种模型和SSS模型类似,只不过LLL模型更加具体,强调了三个边全部相等的情况。

在实际问题中,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七种模型是LLA,即两边和一个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和一个非夹角的角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解题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可以通过找到两个边和一个非夹角的角相等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八种模型是LAL,即一边和两个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两个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中考数学知识梳理-全等三角形的常见模型

中考数学知识梳理-全等三角形的常见模型
轴对 称模 型
平移 模型
图形示例
模型分析
原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 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这两个三角形称之为轴对称(翻 折)型全等三角形.此类图形中 要注意其隐含条件,即公共边 或公共角相等
把△ABC沿着某一条直线l平行移 动,所得到△DEF与△ABC称为 平移型全等三角形.图①、图 ②是常见的平移型全等三角形
一线三 垂直模

旋转模 型
角平分 线模型
图形示例
模型分析
此类图形通常已知 BD⊥DE,
AB⊥AC,CE⊥DE,那么一定有 ∠B=∠CAE.常用到同(等)角的余 角相等 将三角形绕着公共顶点旋转一定 角度后,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 合,则称这两个三角形为旋转型 全等三角形.识别旋转型全等三 角形时,如图①,涉及对顶角相 等;如图②,涉及等角加(减)公共 角的条件
此类图形通常已知AD平分∠BAC, 则可作DE⊥AB,DF⊥AC,有 △ADE

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是由三条相等的射线组成的,这三条射线的长度和宽度相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有三种角度,每个角度都是60度,这样它可以正确地形成一个六边形。

也就是说,全等三角形是一个形状完美的六边形,它的外观看起来是三个正三角形,而每个三角形的角度也都是相等的。

例如,每个角都是60度,所以全等三角形称为“六度”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是共线的,因此它也被称为“线性三角形”。

此外,由于它的三个项点都是等距的,因此它也被称为“平行三角形”。

而且,由于它的三个项点都是全等的,因此它也可以称为“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模型,广泛用于数学,绘图,矩阵计算等方面。

特别是,它用于绘制三维空间中的某些形状,以及计算几何形状的相关参数,如面积或周长等。

此外,由于它的外观非常美观,因此它也被广泛用于图形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加精致的画面。

在数学上,全等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用来计算其他几何图形的特征,如三角形的周长,面积,角度等。

由于全等三角形有三个等距的边,因此它也可以用于计算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如正方形,矩形等。

总之,全等三角形是一种极具用处的几何模型,它可以用于计算几何变换,绘制三维形状,计算面积等,是一个很有用的模型。

专题 全等三角形六种基本模型(学生版)

专题  全等三角形六种基本模型(学生版)

专题全等三角形六种基本模型通用的解题思路:模型一:一线三等角模型一线三等角指的是有三个等角的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构成的相似图形,这个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锐角或钝角。

或叫“K字模型”。

三直角相似可以看着是“一线三等角”中当角为直角时的特例,三直角型相似通常是以矩形或者正方形形为背景,或者在一条直线上有一个顶点在该直线上移动或者旋转的直角,几种常见的基本图形如下:当题目的条件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直角时,就要考虑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完整的三直角型相似,这往往是很多压轴题的突破口,进而将三角型的条件进行转化。

一般类型:基本类型:同侧“一线三等角”异侧“一线三等角”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旋转型全等一、等边三角形手拉手-出全等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出全等两个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绕点C旋转过程中(B、C、D不共线)始终有:①△BCD≌△ACE;②BD⊥AE(位置关系)且BD=AE(数量关系);③FC平分∠BFE;题型三:倍长中线模型构造全等三角形倍长中线是指加倍延长中线,使所延长部分与中线相等,往往需要连接相应的顶点,则对应角对应边都对应相等。

常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

中线倍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通常用“SAS”证明) (注:一般都是原题已经有中线时用)。

三角形一边的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或中点,通常考虑倍长中线或类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该中线延长一倍,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思路: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在△ABC中AD是BC边中线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作CF⊥AD于F,作BE⊥AD的延长线于E连接BE延长MD到N,使DN=MD,连接CD题型四:平行线+线段中点构造全等模型题型五:等腰三角形中的半角模型过等腰三角形顶点两条射线,使两条射线的夹角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一半这样的模型称为半角模型。

解题思路一般是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成新的三角形,从而进行等量代换,然后证明与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再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经典模型

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经典模型

专题12.4 全等三角形中的经典模型【六大题型】【人教版】【题型1 平移模型】 (1)【题型2 轴对称模型】 (3)【题型3 旋转模型】 (5)【题型4 一线三等角模型】 (8)【题型5 倍长中线模型】 (12)【题型6 截长补短模型】 (14)【常见模型】【例1】(2022•义马市期末)如图,点A,E,F,B在直线l上,AE=BF,AC∥BD,且AC=BD,求证:△ACF≌△BDE.【变式1-1】(2022•曾都区期末)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老师说:还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使△ABC≌△DEF.下面是课堂上三个同学的发言:甲:添加BE=CF,乙:添加AC∥DF,丙:添加∠A=∠D.(1)甲、乙、丙三个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2)请你从正确的说法中,选取一种给予证明.【变式1-2】(2022春•东坡区校级期末)如图,△ABC中,AB=13cm,BC=11cm,AC=6cm,点E是BC边的中点,点D在AB边上,现将△DBE沿着BA方向向左平移至△ADF 的位置,则四边形DECF的周长为cm.【变式1-3】(2022•富顺县校级月考)如图1,A,B,C,D在同一直线上,AB=CD,DE ∥AF,且DE=AF,求证:△AFC≌△DEB.如果将BD沿着AD边的方向平行移动,如图2,3时,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题型2 轴对称模型】【例2】(2022•安丘市期末)如图,已知△ACF≌△DBE,且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50°,∠F=40°.(1)求△DBE各内角的度数;(2)若AD=16,BC=10,求AB的长.【变式2-1】(2022•陇县一模)如图,在△ABC中,已知CD⊥AB于点D,BE⊥AC于点E,∠DCB=∠EBC.求证:AD=AE.【变式2-2】(2022•句容市期末)如图,已知△AOD≌△BOC.求证:AC=BD.【变式2-3】(2022•海珠区校级期中)如图,PB⊥AB,PC⊥AC,PB=PC,D是AP上一点.求证:∠BDP=∠CDP.【题型3 旋转模型】【例3】(2022•环江县期中)如图,AB=AE,AB∥DE,∠1=70°,∠D=110°.求证:△ABC≌△EAD.证明:∵∠1=70°,∴().又∵∠D=110°,∴().∵AB∥DE,∴ ( ). 在△ABC 和△EAD 中,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AB =AE, ∴△ABC ≌△EAD (AAS ).【变式3-1】(2022春•济南期末)如图1,△ABE 是等腰三角形,AB =AE ,∠BAE =45°,过点B 作BC ⊥AE 于点C ,在BC 上截取CD =CE ,连接AD 、DE 并延长AD 交BE 于点P ;(1)求证:AD =BE ; (2)试说明AD 平分∠BAE ;(3)如图2,将△CDE 绕着点C 旋转一定的角度,那么AD 与BE 的位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变式3-2】(2022•高港区校级月考)已知,如图,AD 、BF 相交于O 点,点E 、C 在BF 上,且BE =FC ,AC =DE ,AB =DF .求证: (1)AO =DO ; (2)AC ∥DE .【变式3-3】(2022•锦州模拟)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2),证明:MB=MC.(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 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题型4 一线三等角模型】【例4】(2022春•香坊区期末)已知,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 上,且DE=9cm,∠BDA=∠AEC=∠BAC(1)如图①,若AB⊥AC,则BD与AE的数量关系为BD=AE,CE与AD的数量关系为CE=AD;(2)如图②,判断并说明线段BD,CE与DE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若只保持∠BDA=∠AEC,BD=EF=7cm,点A在线段DE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D向点E运动,同时,点C在线段EF上以xcm/s的速度由点E向点F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是否存在x,使得△ABD与△EAC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变式4-1】(2022•东至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AEC=∠BAC=α,若DE=10,BD=3,求CE的长.【变式4-2】(2022春•历下区期中)CD是经过∠BCA定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 A=∠β.(1)若直线CD经过∠BCA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①若∠BCA=90°,∠β=90°,例如图1,则BE CF,EF|BE﹣AF|.(填“>”,“<”,“=”);②若0°<∠BCA<180°,且∠β+∠BCA=180°,例如图2,①中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并说明理由;(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外部,且∠β=∠BCA,请直接写出线段EF、BE、AF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变式4-3】(2022•余杭区月考)如图①,点B、C在∠MAN的边AM、AN上,点E,F 在∠MAN内部的射线AD上,∠1、∠2分别是△ABE、△CAF的外角.已知AB=AC,∠1=∠2=∠BAC.求证:△ABE≌△CAF.应用:如图②,在△ABC中,AB=AC,AB>BC,点D在边BC上,且CD=2BD,点E,F在线段AD上.∠1=∠2=∠BAC,若△ABC的面积为15,求△ABE与△CDF的面积之和.【题型5 倍长中线模型】【例5】(2022秋•博兴县期末)如图,BD是△ABC的中线,AB=6,BC=4,求中线BD 的取值范围.【变式5-1】(2022•涪城区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是AD上一点,BE=AC,BE的延长线交AC于F,求证:∠AEF=∠EAF.【变式5-2】(2022•浠水县校级模拟)(1)在△ABC中,AD为△ABC的中线,AB=6,AC=4,则AD的取值范围是;(2)如图,在△ABC中,AD为△ABC的中线,点E在中线AD上,且BE=AC,连接并延长BE交AC于点F.求证:AF=FE.【变式5-3】(2022•丹阳市期中)八年级一班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试验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活动吧.【探究与发现】(1)如图1,AD是△ABC的中线,延长AD至点E,使ED=AD,连接BE,写出图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理解与应用】(2)填空:如图2,EP是△DEF的中线,若EF=5,DE=3,设EP=x,则x的取值范围是.(3)已知:如图3,AD是△ABC的中线,∠BAC=∠ACB,点Q在BC的延长线上,QC=BC,求证:AQ=2AD.【例6】(2022秋•西岗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中,AD平分∠BAC,∠ABC=2∠C.求证:AC=AB+BD;小明通过思考发现,可以通过“截长、补短”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方法一:如图2,在AC上截取AE,使得AE=AB,连接DE,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方法二:如图3,延长AB到点E,使得BE=BD,连接DE,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1)根据阅读材料,任选一种方法证明AC=AB+BD,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或参考小明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2)如图4,四边形ABCD中,E是BC上一点,EA=ED,∠DCB=2∠B,∠DAE+∠B=90°,探究DC、C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变式6-1】(2022•蕲春县期中)已知:如图,在△ABC中,∠ABC=60°,△ABC的角平分线AD、CE交于点O.求证:AC=AE+CD.【变式6-2】(2022•新抚区校级月考)如图,四边形ABCD中,∠A=∠B=90°,E是AB 的中点,DE平分∠ADC.(1)求证:CE平分∠BCD;(2)求证:AD+BC=CD;(3)若AB=12,CD=13,求S△CDE.【变式6-3】(2022•黄石期末)已知△ABC和△DEF为等腰三角形,AB=AC,DE=DF,∠BAC=∠EDF,点E在AB上,点F在射线AC上.(1)如图1,若∠BAC=60°,点F与点C重合,求证:AF=AE+AD;(2)如图2,若AD=AB,求证:AF=AE+BC.。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全等三角形相关模型总结一、角均分线模型(一)角均分线的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 作 GE⊥射线 ACA、例题1、如图,在△ ABC中,∠ C=90°, AD 均分∠ CAB,BC=6cm,BD=4cm,那么点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cm.2、如图,已知,∠1=∠ 2,∠ 3=∠ 4,求证: AP 均分∠ BAC.B、模型牢固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BC> AB,AD= CD,BD 均分∠ ABC,求证:∠ A+∠ C= 180° .(二)角均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必表现A、例题辅助线:延长ED 交射线 OB 于 F辅助线:过点 E 作 EF∥射线 OB例 1、如图,在△ABC中,∠ ABC= 3∠ C, AD 是∠ BAC的均分线, BE⊥ AD 于 F .1求证: BE( AC AB) .例 2、如图,在△ ABC中,∠ BAC的角均分线 AD 交 BC 于点 D,且 AB= AD,作 CM⊥ AD 交1AD 的延长线于M. 求证:AM( AB AC) .2(三)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两个图形飞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N 上取点 B,使 OB= OA,从而使△ OAC≌△ OBC .A、例题1、如图,在△ ABC 中,∠ BAC=60°,∠ C=40°, AP 均分∠ BAC交 BC 于 P, BQ 均分∠ ABC 交AC 于 Q,求证: AB+ BP= BQ+ AQ .2、如图,在△ ABC 中, AD 是∠ BAC的外角均分线, P 是 AD 上异于点 A 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 PC与 AB+ AC的大小,并说明原由 .B、模型牢固1、在△ ABC中, AB> AC, AD 是∠ BAC的均分线, P 是线段 AD 上任意一点(不与 A 重合) . 求证: AB-AC> PB- PC .2、如图,△ ABC中, AB= AC,∠ A= 100°,∠ B 的均分线交 AC 于 D,求证: AD+BD=BC .3、如图,△ ABC中, BC=AC,∠ C= 90°,∠ A 的均分线交 BC 于 D,求证: AC+ CD= AB .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一)旋转中心为直角极点,在斜边上任取一点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1)将△ ABD 逆时针旋转 90°,得△ ACM ≌ △ ABD,从而推出△ AD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辅助线作法:过点 C 作 MC⊥ BC,使 CM= BD,连接 AM.(二)旋转中心为斜边中点,动点在两直角边上转动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连接AD.(1)使 BF=AE(或 AF= CE),导出△ BDF ≌ △ADE.(2)使∠ EDF+∠ BAC= 180°,导出△ BDF ≌ △ ADE.A、例题1、如图,在等腰直角△ ABC中,∠BAC= 90°,点 M 、N 在斜边 BC上滑动,且∠ MAN =45°,试试究 BM、 MN 、 CN 之间的数量关系 .2、两个全等的含有 30°, 60°角的直角三角板 ADE 和 ABC,按以以下图放置, E、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 BD,取 BD 的中点 M ,连接 ME、 MC.试判断△ EM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B、模型牢固1、已知,以以下图,Rt△ABC中, AB= AC,∠ BAC=90°, O 为 BC中点,若 M 、N 分别在线段 AC、 AB 上搬动,且在搬动中保持AN= CM.(1)试判断△ 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 M、 N 分别在线段AC、 AB 上搬动时,四边形AMON 的面积如何变化?2、在正方形ABCD中, BE= 3,EF= 5, DF=4,求∠ BAE+∠ DCF为多少度 .(三)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1)利用以上(一)和(二)都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略);(2)利用平移、对称和弦图也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补全为正方形,以以下图:A、例题应用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 AC= BC,∠ ACB= 90°, P 为三角形ABC内部一点,满足 PB= PC, AP= AC,求证:∠ BCP= 15° .三、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A、例题已知:以以下图,在△ ABC中, AB= AC,∠ BAC= 90°, D 为 AC 中点, AF⊥ BD 于点 E,交 BC 于 F,连接 DF .求证:∠ ADB=∠ CDF .变式 1、已知:以以下图,在△ABC中, AB= AC,AM = CN, AF⊥ BM 于 E,交 BC 于 F,连接NF .求证:( 1)∠ AMB=∠ CNF;(2) BM= AF+ FN .变式 2、在变式 1 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可是将BM 和 FN 分别延长交于点P,求证:( 1) PM= PN;( 2) PB= PF+ AF .四、手拉手模型1、△ ABE和△ 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 1)△ ABF≌△ AEC .(2)∠ BOE=∠ BAE=60° .(3) OA 均分∠ EOF .(四点共圆证)拓展:△ ABC和△ 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 1) AD= BE;(2)∠ ACB=∠ AOB;(3)△ PCQ为等边三角形;(4) PQ∥ AE;(5) AP=BQ;(6) CO均分∠ AOE;(四点共圆证)(7) OA= OB+OC;(8) OE=OC+ OD .((7),( 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例、如图①,点 M为锐角三角形 ABC内任意一点,连接 AM、BM、 CM.以 AB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 ABE,将 BM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获取 BN,连接 EN.(1)求证:△ AMB≌△ ENB;(2)若 AM+BM+CM的值最小,则称点 M为△ ABC的费尔马点.若点 M为△ ABC的费尔马点,试求此时∠ AMB、∠ BMC、∠ CMA的度数;(3)小翔受以上启示,获取一个作锐角三角形费尔马点的简略方法:如图②,分别以△ABC 的 AB、 AC 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 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 即为△ ABC的费尔马点.试说明这种作法的依据.2、△ ABD 和△ A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 1) BE= CD;(2) BE⊥ CD .3、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结论:( 1) BD= CF;( 2)BD⊥ CF .变式 1、四边形 ABEF和四边形 ACHD均为正方形, AS⊥ BC 交 FD 于 T,求证:( 1) T 为 FD 中点;( 2)SV ABC SV ADF .变式 2、四边形 ABEF和四边形 ACHD均为正方形, T 为 FD 中点, TA 交 BC于 S,求证: AS⊥ BC .360 4、如图,以△ ABC的边 AB、 AC为边构造正多边形时,总有:1 2 180n五、半角模型条件: 1 , 且 + =180 ,两边相等.2思路: 1、旋转辅助线:①延长CD到 E,使 ED=BM,连 AE 或延长 CB到 F,使 FB=DN,连 AF②将△ ADN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 ABF,注意:旋转需证F、 B、 M三点共线结论:( 1) MN = BM+ DN;(2)CV CMN=2 AB;(3) AM、 AN 分别均分∠ BMN 、∠ MND .2、翻折(对称)辅助线:①作AP⊥ MN 交 MN 于点 P②将△ ADN、△ ABM分别沿 AN、 AM翻折,但必然要证明M、P、 N 三点共线 .A、例题例1、在正方形 ABCD中,若 M、 N 分别在边 BC、 CD 上搬动,且满足 MN = BM+DN,求证:( 1)∠ MAN = 45°;(2)CV CMN=2 AB;(3) AM、 AN 分别均分∠ BMN 和∠ DNM .变式:在正方形 ABCD中,已知∠ MAN =45°,若 M 、N 分别在边 CB、DC 的延长线上搬动,AH⊥MN ,垂足为 H,(1)试试究线段 MN 、BM、 DN 之间的数量关系;(2)求证: AB= AH例 2、在四边形 ABCD 中,∠ B +∠ D = 180°, AB = AD ,若 E 、 F 分别为边 BC 、 CD 上的点,且满足 EF =BE + DF ,求证: EAF 1BAD .2变式:在四边形 ABCD 中,∠ B = 90°,∠ D = 90°, AB = AD ,若 E 、 F 分别为边 BC 、CD 上的点,且 EAF1 BAD ,求证: EF = BE +DF .2。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必不可少的几种类型,掌握...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必不可少的几种类型,掌握...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必不可少的几种类型,掌握...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必不可少的几种类型,掌握好方法轻松解题。

所以家长朋友们赶紧收藏打印给孩子学习。

初中数学的重点不仅是几何问题,到了高中数学学习中几何也占很大比重,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基础一定要打好。

全等三角形常见模型:平移型、轴对称型、旋转型、一线三垂直、一线三等角
相似三角形常见模型:“A”字型、“8”字型、“母子”型、双垂直型、一线三垂直、一线三等角
面积相关模型:阴影面积计算、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
角平分线常见模型
中点相关模型
线段最值模型
一、公式法
这属于最简单的方法,阴影面积是一个常规的几何图形,例如三角形、正方形等等。

如图7
二、和差法
1、直接和差法
只需学生用两个或多个常见的几何图形面积进行加减。

如图8
2、构造和差法
构建自己的数学图形转化思维了,学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进行求解。

如图9
三、割补法
通过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割补、对称等,为利用公式法或和差法求解创造条件。

初中孩子,从头到尾过一遍,肯定会对孩子的数学成绩有巨大的提升。

专题02 全等三角形中的六种模型梳理

专题02 全等三角形中的六种模型梳理

专题02 全等三角形中的六种模型梳理一、概述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概念,对于几何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中,有六种基本模型,它们是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全等三角形中的六种模型进行深入探讨和梳理,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模型一:SSS全等模型在全等三角形中,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则可以确定它们是全等三角形,这就是SSS全等模型。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

模型二:SAS全等模型SAS全等模型是指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夹角以及另一边的长度分别相等,则可以确定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两边分别相等,那么可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模型三:ASA全等模型在全等三角形中,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两个角边相等,则可以确定它们是全等三角形,这就是ASA全等模型。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两个角边分别相等,那么可以确认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模型四:HL全等模型HL全等模型是指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直角边的长度分别相等,则可以确定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如果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直角边的长度分别相等,那么可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模型五:LL全等模型LL全等模型是指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个边分别相等,则可以确定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个边分别相等,那么可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模型六:对顶全等模型对顶全等模型是指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顶角和一个边分别相等,则可以确定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顶角和一个边分别相等,那么可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上述对全等三角形中六种模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几何学中的相似和全等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形状的相似或全等,推断出一些未知的信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专题04 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解题模型 (解析版)

专题04 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解题模型 (解析版)

专题04模型构建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解题模型考点一四边形中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考点二一线三等角模型考点三三垂直模型考点四倍长中线模型考点一四边形中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例题】(2021·天津·耀华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CD.求证∠C=∠A.【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先连接BD,由AB=CB、AD=CD、BD=BD可证∠ABD∠∠CBD,即可证得结论.【详解】证明:如图:连接BD,∠在∠ABD和∠CBD中,AB BCAD CDBD BD=⎧⎪=⎨⎪=⎩∠∠ABD∠∠CBD,∠∠C=∠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灵活运用SSS 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2020·河南洛阳·八年级期中)已知,如图,AB =AC ,BD =CD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求证:DE =DF .【答案】见解析【分析】连接AD ,利用“边边边”证明△ABD 和△ACD 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AD =∠CAD ,再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证明即可.【详解】证明:如图,连接AD ,在△ABD 和△ACD 中,AB AC BD CD AD AD =⎧⎪=⎨⎪=⎩,∠∠ABD ∠∠ACD (SSS ),∠∠BAD =∠CAD ,∠AD 是∠BAC 的平分线,又∠DE ∠AB ,DF ∠AC ,∠DE =DF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及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CB AB ⊥于点B ,CD AD ⊥于点D ,点E ,F 分别在AB ,AD 上,AE AF =,CE CF =.(1)若8AE =,6CD =,求四边形AECF 的面积;(2)猜想∠DAB ,∠ECF ,∠DFC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答案】(1)48(2)∠DAB +∠ECF =2∠DFC ,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AC ,证明∠ACE ∠∠ACF ,则S △ACE =S △ACF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S △ACF 与S △ACE ,根据S 四边形AECF =S △ACF +S △ACE 求解即可;(2)由∠ACE ∠∠ACF 可得∠FCA =∠ECA ,∠F AC =∠EAC ,∠AFC =∠AEC ,根据垂直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DFC +∠BEC =∠FCA +∠F AC +∠ECA +∠EAC =∠DAB +∠ECF .可得∠DAB +∠ECF =2∠DFC(1)解:连接AC ,如图,在∠ACE 和∠ACF 中AE AF CE CF AC AC =⎧⎪=⎨⎪=⎩∠∠ACE ∠∠ACF (SSS ).∠S △ACE =S △ACF ,∠F AC =∠EAC .∠CB ∠AB ,CD ∠AD ,∠CD =CB =6.∠S △ACF =S △ACE =12AE ·CB =12×8×6=24.∠S四边形AECF=S△ACF+S△ACE=24+24=48.(2)∠DAB+∠ECF=2∠DFC证明:∠∠ACE ∠∠ACF,∠∠FCA=∠ECA,∠F AC=∠EAC,∠AFC=∠AEC.∠∠DFC与∠AFC互补,∠BEC与∠AEC互补,∠∠DFC=∠BEC.∠∠DFC=∠FCA+∠F AC,∠BEC=∠ECA+∠EAC,∠∠DFC+∠BEC=∠FCA+∠F AC+∠ECA+∠EAC=∠DAB+∠ECF.∠∠DAB+∠ECF=2∠DF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3.(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AB,DC=BC,∠DAB=60°,∠DCB=120°,E是AD上一点,F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1)求证:CE=CF;(2)若G在AB上且∠ECG=60°,试猜想DE,E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见解析(2)DE+BG=EG,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通过角的计算得出∠D=∠CBF,证出∠CDE∠∠CBF(SAS),由此即可得出CE=CF;(2)连接AC,结合AC=AB、DC=BC即可证出∠ABC∠∠ADC,由此即可得出∠BCA=∠DCA=60°,再根据∠ECG =60°即可得出∠DCE=∠ACG,∠ACE=∠BCG,由(1)可知∠CDE∠∠CBF,进而得知∠DCE=∠BCF,根据角的计算即可得出∠ECG=∠FCG,结合DE=DF即可证出∠CEG∠∠CFG,即得出EG=FG,由相等的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即可证出DE+BG=EG.(1)证明:∠∠D+∠DAB+∠ABC+∠DCB=360°,∠DAB=60°,∠DCB=120°,∠∠D+∠ABC=360°﹣60°﹣120°=180°.又∠∠CBF+∠ABC=180°,∠∠D=∠CBF.在∠CDE和∠CBF中,DC BCD CBFDE BF=⎧⎪∠=∠⎨⎪=⎩,∠∠CDE∠∠CBF(SAS).∠CE=CF.(2)解:猜想DE、EG、BG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E+BG=EG.理由如下:连接AC,如图所示.在∠ABC和∠ADC中,AB AD BC DC AC AC=⎧⎪=⎨⎪=⎩,∠∠ABC∠∠ADC(SSS),∠∠BCA=∠DCA=12∠DCB=12×120°=60°.又∠∠ECG=60°,∠∠DCE=∠ACG,∠ACE=∠BCG.由(1)可得:∠CDE∠∠BDF,∠∠DCE=∠BCF.∠∠BCG+∠BCF=60°,即∠FCG=60°.∠∠ECG=∠FCG.在∠CEG和∠CFG中,CE CFECG FCG CG CG=⎧⎪∠=∠⎨⎪=⎩,∠∠CEG∠∠CFG(SAS),∠EG=FG.又∠DE=BF,FG=BF+BG,∠DE+BG=EG.【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的计算;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相等的边角关系是关键.考点二 一线三等角模型【例题】(2021·湖北·黄石八中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D ,A ,E 三点都在一条直线上,且∠BDA =∠AEC =∠BAC ,AB =AC ,求BD ,CE ,DE 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DE =CE +BD .【解析】【分析】由“AAS ”可证∠ABD ∠∠CAE ,可得AD =CE ,BD =AE ,可得结论.【详解】解:DE =CE +BD .理由如下:∠∠BAE =∠D +∠ABD =∠BAC +∠CAE ,且∠ADB =∠AEC =∠BAC ,∠∠ABD =∠CAE ,在∠ABD 和∠CAE 中,ABD CAE ADB CEA AB AC ∠=∠⎧⎪∠=∠⎨⎪=⎩,∠∠ABD ∠∠CAE (AAS ),∠AD =CE ,BD =AE ,∠DE =AD +AE ,∠DE =CE +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2022·全国·八年级)如图,在∠ABC 中,点D 是边BC 上一点,CD =AB ,点E 在边AC 上,且AD =DE ,∠BAD =∠CDE .(1)如图1,求证:BD =CE ;(2)如图2,若DE 平分∠ADC ,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中所有与∠ADE 相等的角(∠ADE 除外).【答案】(1)见解析(2)∠EDC ,∠BAD ,∠B ,∠C【解析】【分析】(1)由“SAS ”可证△ABD ∠∠DCE ,可得BD =CE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 =∠C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解.(1)证明:在∠ABD 和∠DCE 中,AB CD BAD CDE AD DE =⎧⎪∠=∠⎨⎪=⎩,∠∠ABD ∠∠DCE (SAS ),∠BD =CE.(2)解:∠∠ABD ∠∠DCE ,∠∠B =∠C ,∠DE 平分∠ADC ,∠∠ADE =∠CDE =∠BAD ,∠∠ADC =∠B +∠BAD =∠ADE +∠CDE ,∠∠B =∠ADE =∠BAD =∠EDC =∠C ,∠与∠ADE 相等的角有∠EDC ,∠BAD ,∠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明确角度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2021·全国·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1,ABC 中,A ABC CB =∠∠.点D 、E 、F 分别是AB 、BC 、AC 边上的点,BE CF =.(1)若DEF ABC ∠=∠,求证:DE EF =;(2)若2180A DEF ∠+∠=︒,9BC =,2EC BE =,求BD 的长:(3)把(1)中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即:若DE EF =,则DEF ABC ∠=∠;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6BD =;(3)成立,见解析【解析】【分析】(1)证明DBE ECF ≌即可;(2)求出6EC =,由已知2180A DEF ∠+∠=︒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180A ABC ∠+∠=︒得到DEF ABC ACB ∠=∠=∠,进而证明DBE ECF ≌,即可得到6BD CE ==;(3)过点E 、F 分别作EM AB ⊥于点M ,FN BC ⊥于点N ,证明MBE NCF △≌△,得到ME FN =,再结合条件DE EF =可以证明Rt Rt DME ENF △≌△,进而得到MDE NEF ∠=∠即可求解.【详解】解:(1)如图1所示:由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可知:DEC ABC BDE ∠=∠+∠,且DEC DEF CEF ∠=∠+∠,DEF ABC ∠=∠,BDE CEF ∴∠=∠,在DBE ∆和ECF ∆中,DBC ECF BDE CEF BE CF ∠=∠⎧⎪∠=∠⎨⎪=⎩,()DBE ECF AAS ≌∴∆∆,DE EF ∴=;(2)9BC =,2EC BE =,6EC ∴=,在ABC ∆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180A ABC ACB ∠+∠+∠=︒,且A ABC CB =∠∠.2180A ABC ∴∠+∠=︒又2180A DEF ∠+∠=︒,DEF ABC ACB ∴∠=∠=∠,同(1)可知:DBE ECF ≌,6BD CE ∴==;(3)成立,理由如下:过点E 、F 分别作EM AB ⊥于点M ,FN BC ⊥于点N ,如图2所示:EM AB ⊥,FN BC ⊥,90BME CNF ∴∠=∠=︒,又ABC ACB ∠=∠,在MBE △和NCF △中,MBE CNF BMB CNF BE CF ∠=∠⎧⎪∠=∠⎨⎪=⎩()MBE NCF AAS ∴△≌△.ME FN ∴=,又DE EF =,Rt Rt (HL)DME ENF ∴△≌△,MDE NEF ∴∠=∠,又DEC DEF CEF ∠=∠+∠,DEC MDE ABC ∠=∠+∠.DEF ABC ∴∠=∠.即若DE EF =,则DEF ABC ∠=∠此命题成立.【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关系,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点作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3.(2022·全国·八年级)(1)如图①,点B、C在∠MAN的边AM、AN上,点E,F在∠MAN内部的射线AD 上,∠1、∠2分别是∠ABE、∠CAF的外角.已知AB=AC,∠1=∠2=∠BAC.求证:∠ABE∠∠CAF.(2)应用:如图②,在∠ABC中,AB=AC,AB>BC,点D在边BC上,且CD=2BD,点E,F在线段AD 上.∠1=∠2=∠BAC,若∠ABC的面积为15,求∠ABE与∠CDF的面积之和.【答案】(1)见解析;(2)10【解析】【分析】(1)利用外角的性质和已知角的关系证明∠BAE=∠FCA,∠ABE=∠F AC,利用ASA即可证明∠ABE∠∠CAF;(2)同(1)证明∠ABE∠∠CAF,推出S△ABE=S△CAF,S△ABE+S△CDF=S△CAF+S△CDF=S△ACD,根据CD=2BD可知23ACD ABCS S,计算求解即可.【详解】解:(1)证明如下:∠∠1=∠2=∠BAC,且∠1=∠BAE+∠ABE,∠2=∠F AC+∠FCA,∠BAC=∠BAE+∠F AC,∠∠BAE=∠FCA,∠ABE=∠F AC,又∠AB=AC,∠∠ABE∠∠CAF(ASA);(2)∠∠1=∠2=∠BAC,且∠1=∠BAE+∠ABE,∠2=∠F AC+∠FCA,∠BAC=∠BAE+∠F AC,∠∠BAE=∠FCA,∠ABE=∠F AC,又∠AB=AC,∠∠ABE∠∠CAF(ASA)∠S△ABE=S△CAF,∠S△ABE+S△CDF=S△CAF+S△CDF=S△ACD,∠CD=2BD,∠ABC的面积为15,∠S△ACD=DCBD DC⋅+S△ACD=23S△ABC=215103⨯=,∠S△ABE+S△CDF=10.【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明∠ABE∠∠CAF并掌握“等高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边长之比”是解题的关键.4.(2022·陕西·西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1)如图1,已知∠ABC是直角三角形,∠BAC=90°,AB =AC,直线l经过点A,分别从点B、C向直线l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请写出图中全等的一对三角形是______.(2)如图2,∠ABC中,AB=AC,直线l经过点A,点D、E分别在直线l上,如果∠CEA=∠ADB=∠BAC,猜想DE、BD、CE有何数量关系?给予证明.(3)某学校学生小明在科技创新大赛上,创作了一幅机器人图案,大致图形如图3,以∠ABC的边AB、AC 为腰向外作等腰Rt∠BAD和等腰Rt∠CAE,∠BAD=∠CAE=90°,AB=AD,AC=AE,AG是BC边上的高,延长GA交DE于点H,经测量,DE=50cm,求HE的长.【答案】(1)∆ABD∠ ∆CAE;(2)DE=BD+CE,证明见解析;(3)25cm【分析】(1)根据题意得出∠ABD=∠CAE,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证明三角形全等;(2)根据等量代换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AEC=∠ADB,∠CAE=∠ABD,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证明;(3)过E作EM∠HG于M,DN∠GH的延长线于N.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DNH≅∆EMH,DH=HE,即可求出结果.【详解】(1)证明:∠BD∠DE,CE∠DE,∠∠ADB=90°,∠AEC=90°∠∠ABD+∠BAD=90°,∠∠BAC=90°,∠∠BAD+∠CAE=90°,∠∠ABD=∠CAE,在∆ABD与∆CAE中,90ABD CAE BDA AEC AB AC∠∠∠∠=⎧⎪==︒⎨⎪=⎩,∠∆ABD ≅ ∆CAE ;故答案为:∆ABD ≅∆CAE .(2)DE =BD +CE .证明:在∆ABD 中,∠ADB +∠BAD +∠ABD =180°,在∆BEC 中,∠AEC +∠CEA +∠EAC =180°,∠∠CAE +∠CAB +∠BAD =180°,∠∠AEC =∠ADB ,∠CAE =∠ABD ,∠AB =AC ,∠∆ABD ≅∆CAE ,∠CE =AD ,BD =AE ,∠DE =AE +AD =BD +CE .(3)如图,过E 作EM ∠HG 于M ,DN ∠GH 的延长线于N .∠∠EMG =∠DNH =90°,由(1)和(2)的结论可知EM =AG ,AG =DN ,∠EM =DN .在∆DNH 与∆EMH 中,DNH EMH DHN MHE DN ME ∠∠∠∠=⎧⎪=⎨⎪=⎩,∠∆DNH ≌∆EMH ,∠DH =HE ,考点三三垂直模型【例题】(2021·福建·武夷山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CB = 90°,AC = BC,BE ∠CE于点E,AD ∠CE于点D.(1)求证:△BCE ∠∠CAD;(2)若AD =12,BE =5,求ED的长.【答案】(1)见解析;(2)ED的长为7.【解析】【分析】(1)根据AAS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CE=12,CD=BE=5,从而求得ED的长.【详解】解:(1)证明:∠BE ∠CE于点E,AD ∠CE于点D,∠∠CEB=∠ADC=90°,∠∠ACD+∠CAD=90°,∠∠ACD+∠BCE=90°,∠∠CAD=∠BCE,又∠AC = BC,∠BCE∠CAD;(2)由(1)知,BCE∠CAD,∠BE=CD,CE=AD,∠AD =12,BE =5,∠CE=12,CD=5,∠ED=CE-CD=12-5=7.【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判定及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2021·天津·八年级期中)在∠BAC中,∠BAC=90°,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BD∠AE于点D,CE∠AE于E.(1)如图(1)所示,若B,C在AE的异侧,易得BD与DE,CE的关系是DE=;(2)若直线AE绕点A旋转到图(2)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予以证明;(3)若直线AE绕点A旋转,(BD>CE),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证明.【答案】(1)BD﹣EC(2)BD=DE﹣CE.见解析(3)当B,C在AE的同侧时,BD=DE﹣CE;当B,C在AE的异侧时,BD=DE+CE.【解析】【分析】(1)通过互余关系可得∠ABD=∠CAE,进而证明∠ABD∠∠ACE(AAS),即可求得BD=AE,AD=EC,进而即可求得关系式;(2)方法同(1)证明∠ABD∠∠CAE(AAS),进而得出结论;(3)综合(1)(2)结论,分当B,C在AE的同侧或异侧时,写出结论即可.(1)结论:DE =BD ﹣EC .理由:如图1中,∠BD ∠AE ,CE ∠AE ,∠∠ADB =∠CEA =90°,∠∠ABD +∠BAD =90°,又∠∠BAC =90°,∠∠EAC +∠BAD =90°,∠∠ABD =∠CAE ,在∠ABD 与∠ACE 中,ADB CEA ABD CAE AB AC ∠=∠⎧⎪∠=∠⎨⎪=⎩,∠∠BAD ∠∠ACE (AAS ),∠BD =AE ,AD =EC ,∠BD =DE +CE ,即DE =BD ﹣EC .故答案为:BD ﹣EC ;(2)结论:BD =DE ﹣CE .理由:如图2中,∠BD ∠AE ,CE ∠AE ,∠∠ADB =∠CEA =90°,∠∠ABD +∠BAD =90°,又∠∠BAC =90°,∠∠EAC +∠BAD =90°,∠∠ABD =∠CAE ,在∠ABD 与∠CAE 中,ADB CEA ABD CAE AB AC ∠=∠⎧⎪∠=∠⎨⎪=⎩,∠∠ABD ∠∠CAE (AAS ),∠BD =AE ,AD =EC ,∠BD =DE ﹣CE ;(3)归纳:由(1)(2)可知:当B ,C 在AE 的同侧时,BD =DE ﹣CE ;当B ,C 在AE 的异侧时,BD =DE +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2.(2022·广东佛山·七年级阶段练习)在△ABC中,△BAC=90°,AC=AB,直线MN经过点A,且CD∠MN于D,BE∠MN于E.∠+∠=度;(1)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EAB DAC(2)求证:DE=CD+BE;(3)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试问DE、C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1)90°(2)见解析(3)CD= BE + DE,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90°;(1)由△BAC=90°可直接得到EAB DAC(2)由CD∠MN,BE∠MN,得∠ADC=∠BEA=∠BAC=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DCA=∠EAB,根据AAS 可证△DCA∠∠EAB,所以AD=CE,DC=BE,即可得到DE = EA+AD = DC+BE.(3)同(2)易证△DCA∠∠EAB,得到AD=CE,DC=BE,由图可知AE = AD +DE,所以CD= BE + DE.(1)∠△BAC=90°∠ ∠EAB+∠DAC=180°-∠BAC=180°-90°=90°故答案为:90°.(2)证明:∠ CD∠MN于D,BE∠MN于E∠ ∠ADC=∠BEA=∠BAC=90°∠∠DAC+∠DCA=90°且∠DAC+∠EAB=90°∠ ∠DCA=∠EAB∠在△DCA和△EAB中90 ADC BEA DCA EABAC AB ︒⎧∠=∠=⎪∠=∠⎨⎪=⎩∠△DCA∠∠EAB (AAS)∠ AD=BE且EA=DC由图可知:DE = EA+AD = DC+BE.(3)∠ CD∠MN于D,BE∠MN于E∠ ∠ADC=∠BEA=∠BAC=90°∠ ∠DAC+∠DCA=90°且∠DAC+∠EAB=90°∠ ∠DCA=∠EAB∠在△DCA和△EAB中90 ADC BEA DCA EABAC AB ︒⎧∠=∠=⎪∠=∠⎨⎪=⎩∠△DCA∠∠EAB (AAS)∠ AD=BE且AE=CD由图可知:AE = AD +DE∠ CD= BE + DE.【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所夹的角等于旋转角,也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3.(2021·北京·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CB=90°,AC=BC,直线l经过顶点C,过A、B两点分别作l的垂线AE、BF,E、F为垂足.(1)当直线l不与底边AB相交时,①求证:∠EAC=∠BCF.②猜想EF、AE、B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将直线l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l与底边AB交于点D(D不与AB点重合),请你探究直线l,EF、AE、BF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1)①证明见解析,②EF =AE +BF ;证明见解析;(2)AE =BF +EF 或BF =AE +EF .【解析】【分析】(1)①根据∠AEC =∠BFC =90°,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证明∠EAC =∠FCB 即可;②根据AAS 证△EAC ≌△FCB ,推出CE =BF ,AE =CF 即可;(2)类比(1)证得对应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求出线段之间的关系即可.【详解】(1)证明:①∵AE ⊥EF ,BF ⊥EF ,∠ACB =90°,∴∠AEC =∠BFC =∠ACB =90°,∴∠EAC +∠ECA =90°,∠ECA +∠FCB =90°,∴∠EAC =∠FCB ,②EF =AE +BF ;证明:在△EAC 和△FCB 中,AEC CFB EAC FCB AC BC ∠=∠⎧⎪∠=∠⎨⎪=⎩,∴△EAC ≌△FCB (AAS ),∴CE =BF ,AE =CF ,∴EF =CE +CF =AE +BF ,即EF =AE +BF ;(2)①当AD >BD 时,如图①,∵∠ACB =90°,AE ⊥l 直线,同理可证∠BCF =∠CAE (同为∠ACD 的余角),又∵AC =BC ,BF ⊥l 直线即∠BFC =∠AEC =90°,∴△ACE ≌△CBF (AAS ),∴CF =AE ,CE =BF ,∵CF =CE +EF =BF +EF,∴AE =BF +EF ;②当AD <BD 时,如图②,∵∠ACB =90°,BF ⊥l 直线,同理可证∠CBF =∠ACE (同为∠BCD 的余角),又∵AC =BC ,BE ⊥l 直线,即∠AEC =∠BFC =90°.∴△ACE ≌△CBF (AAS ),∴CF =AE ,BF =CE ,∵CE =CF +EF =AE +EF ,∴BF =AE +EF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综合题,主要涉及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是证明△ACE ≌△CBF (AAS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2022·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1)模型的发现:如图1,在ABC 中,90BAC ∠=︒,AB AC =,直线l 经过点A ,且B 、C 两点在直线l 的同侧,BD ⊥直线l ,CE ⊥直线l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请直接写出DE 、BD 和CE 的数量关系.(2)模型的迁移1:位置的改变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B ,C 两点在直线l 的异侧,请说明DE 、BD 和CE 的关系,并证明. (3)模型的迁移2:角度的改变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三个直角都变为了相等的钝角,即12BAC α∠=∠=∠=,其中90180α︒<<︒,(1)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DE 、BD 和CE 的关系,并证明.【答案】(1)DE =BD +CE ,理由见解析;(2)(1)的结论不成立,BD =DE +CE ,理由见解析;(3)(1)的结论成立,证明见解析.【分析】(1)先证明∠DAB ∠∠ECA ,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E =BD ,AD =CE ,再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结论;(2)模仿(1)中的方法证明即可;(3)模仿(1)中的方法证明即可;.【详解】解:(1)DE =BD +CE ,理由如下:∠∠DAC =∠AEC +∠ECA =∠BAC +∠DAB ,∠BAC =∠AEC =90°,∠∠DAB =∠ECA ,在∠DAB 和∠ECA 中,ADB CEA DAB ECA AB CA ∠=∠⎧⎪∠=∠⎨⎪=⎩∠∠DAB ∠∠ECA (AAS ),∠AE =BD ,AD =CE ,∠DE =AD +AE =BD +CE ;(2)BD =DE +CE ,证明如下:∠∠BAC =90°,∠∠BAD +∠CAE =90°,∠CE ∠直线l ,∠∠ACE +∠CAE =90°,∠∠BAD =∠ACE ,在∠BAD 和∠ACE 中,{BAD ACEBA AC ADB CEA∠=∠=∠=∠∠∠BAD ∠∠ACE (AAS ),∠AE =BD ,AD =CE ,∠BD =AE =AD +DE =DE +CE ;(3)(1)的结论成立,理由如下:∠∠DAC =∠2+∠ACE=.BAC+.BAD ,∠BAC =∠2,∠∠BAD =∠ACE ,在∠DAB 和∠ECA 中,12BAD ACE BA AC ∠=∠⎧⎪∠=∠⎨⎪=⎩∠∠DAB ∠∠ECA (AAS ),∠AE =BD ,AD =CE ,∠DE =AD +AE =BD +CE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考点四 倍长中线模型例题:(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在△ABC 中,AB =5,BC 边上的中线AD =4,则AC 的长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答案】3<m <13【解析】【分析】延长AD 至E ,使DE =AD =4,连接CE ,利用SAS 证明∠ABD ∠∠ECD ,可得CE =AB ,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延长AD 至E ,使DE =AD =4,连接CE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 =CD ,在∠ADB 和∠CDE 中,AD ED ADB EDC BD CD =⎧⎪∠=∠⎨⎪=⎩,∠∠ABD ∠∠ECD (SAS ),∠CE =AB ,在∠ACE 中,AE -CE <AC <AE +CE ,∠CE =AB =5,AE =8,∠8-5<AC <8+5,∠3<AC <13,∠3<m <13.故答案为:3<m <13.【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然后利用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解决问题.【变式训练】1.(2021·江苏·徐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AD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若AB =6,AC =8,则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AD <7【解析】【分析】延长AD 到E ,使DE =AD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 和∠ECD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 =AB ,然后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AE 的取值范围,然后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延长AD 到E ,使DE =AD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 =CD ,在∠ABD 和∠ECD 中,BD CD ADB EDC AD ED =⎧⎪∠=∠⎨⎪=⎩,∠∠ABD ∠∠ECD (SAS ),∠CE =AB ,∠AB =6,AC =8,∠8-6<AE <8+6,即2<2AD <14,∠1<AD <7,故答案为:1<AD <7.【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遇中点加倍延,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在ABC 中,AB =6,AC =8,D 是BC 的中点,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E ,使DE =AD ,请补充完整证明“∠ABD ∠∠ECD ”的推理过程.(1)求证:∠ABD ∠∠ECD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在∠ABD 和∠ECD 中∠AD =ED (已作)∠ADB =∠EDC ( )CD = (中点定义)∠∠ABD ∠∠ECD ( )(2)由(1)的结论,根据AD 与AE 之间的关系,探究得出AD 的取值范围是 ;(3)【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等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如下图,ABC 中,90B ∠=︒,2AB =,AD 是ABC 的中线,CE BC ⊥,4CE =,且90ADE ∠=︒,求AE 的长.【答案】(1)对顶角相等;BD ;SAS(2)17AD <<(3)6【解析】【分析】(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根据SAS 定理证明∠ABD ∠∠ECD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计算;(3)延长AD 交EC 的延长线于F ,证明△ABD ∠∠FCD ,∠ADE ∠∠FD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在∠ABD 和∠ECD 中∠AD =ED (已作)∠ADB =∠EDC (对顶角相等)CD =BD (中点定义)∠∠ABD ∠∠ECD (SAS )故答案为:对顶角相等;BD ;SAS(2)∠∠ABD ∠∠ECD ,AB =6,AC =8,6CE AB ∴==,8686AE -<<+,1AD 7∴<<,故答案为1AD 7<<;(3)延长AD 交EC 的延长线于F ,AB BC ⊥,EF BC ⊥,ABD FCD ∴∠=∠,在ABD △和FCD 中,ABD FCD BD CDADB FDC ∠=∠⎧⎪=⎨⎪∠=∠⎩, ABD ∴∠FCD ,2CF AB ∴==,AD DF =,又∠∠FDE =∠ADE =90°ED =ED∠∠ADE ∠∠FDEAE EF ∴=,426EF CE CF CE AB =+=+=+=,6AE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关键是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3.(2022·江苏·八年级课时练习)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 中,6AB =,10AC =,D 是BC 的中点,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阅读理解】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1)如图1,延长AD 到E 点,使DE AD =,连接BE . 根据______可以判定ADC ≌△ ______,得出AC =______.这样就能把线段AB 、AC 、2AD 集中在ABE △中.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得出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方法感悟】当条件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时,可以考虑做“辅助线”——把中线延长一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这种做辅助线的方法称为“中线加倍”法.【问题解决】(2)如图2,在ABC 中,90A ∠=,D 是BC 边的中点,90EDF =∠,DE 交AB 于点E ,DF 交AC 于点F ,连接EF ,求证:222BE CF EF +=.【问题拓展】(3)如图3,ABC 中,90B =∠,3AB =,AD 是ABC 的中线,CE BC ⊥,5CE =,且90ADE ∠=.直接写出AE 的长=______.【答案】(1)SAS ;EDB △;BE ;2<<8AD ;(2)见解析;(3)8.【分析】(1)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求解即可;(2)延长ED 使DG =ED ,连接FG ,GC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F GF =,然后利用SAS 证明BDE CDG ≌,得到BE CG =,B DCG ∠=∠,进而得到18090ACG A ∠=︒-∠=︒,最后根据勾股定理证明即可;(3)延长AD 交EC 的延长线于点F ,根据ASA 证明ABD FCD ∆∆≌,然后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E CF =,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1)在ADC 和EDB △中,AD ED ADC EDBCD BD =⎧⎪∠=∠⎨⎪=⎩∠()ADC EDB SAS ≌△△,∠10AC BE ==.∠6AB =,∠<<BE AB AE BE AB -+,即106<<106AE -+,∠4<<16AE ,∠4<2<16AD ,解得:2<<8AD ;故答案为:SAS ;EDB △;BE ;2<<8AD ;(2)如图所示,延长ED 使DG =ED ,连接FG ,GC ,∠90EDF =∠,∠EF GF =,在BDE 和CDG 中,BD CD BDE CDG DE GD =⎧⎪∠=∠⎨⎪=⎩∠()BDE CDG SAS ≌△△, ∠BE CG =,B DCG ∠=∠,∠AB CG ∥,∠18090ACG A ∠=︒-∠=︒,∠在Rt FGC △中,222CG FC FG +=,∠222BE CF EF +=;(3)如图所示,延长AD 交EC 的延长线于点F ,∠,AB BC EF BC ⊥⊥,ABD FCD ∴∠=∠,在ABD △和FCD 中,ABD FCD BD CDADB FDC ∠=∠⎧⎪=⎨⎪∠=∠⎩()ABD FCD ASA ∴∆∆≌,∠3CF AB ==,AD DF =,∠90ADE ∠=,∠AE EF =,∠538EF CE AB =+=+=,∠8AE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线加倍”法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4.(2022·全国·八年级专题练习)(1)方法学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张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在△ABC 中,AB =8,AC =6,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如图2),①延长AD 到M ,使得DM =AD ;②连接BM ,通过三角形全等把AB 、AC 、2AD 转化在△ABM 中;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AM 的取值范围为AB ﹣BM <AM <AB +BM ,从而得到AD的取值范围是 ;方法总结:上述方法我们称为“倍长中线法”.“倍长中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 (2)请你写出图2中AC 与BM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3)深入思考:如图3,AD 是△ABC 的中线,AB =AE ,AC =AF ,∠BAE =∠CAF =90°,请直接利用(2)的结论,试判断线段AD 与EF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1)1<AD <7;(2)AC ∥BM ,且AC =BM ,证明见解析;(3)EF =2AD ,证明见解析.【分析】(1)延长AD 到M ,使得DM =AD ,连接BM ,根据题意证明△MDB ≌△ADC ,可知BM =AC ,在△ABM 中,根据AB ﹣BM <AM <AB +BM ,即可;(2)由(1)知,△MDB ≌△ADC ,可知∠M =∠CAD ,AC =BM ,进而可知AC ∥BM ;(3)延长AD 到M ,使得DM =AD ,连接BM ,由(1)(2)的结论以及已知条件证明△ABM ≌△EAF ,进而可得AM =2AD ,由AM =EF ,即可求得AD 与EF 的数量关系.【详解】(1)如图2,延长AD 到M ,使得DM =AD ,连接BM ,∵AD 是△ABC 的中线,∴BD =CD ,在△MDB 和△ADC 中,BD CD BDM CDA DM AD =⎧⎪∠=∠⎨⎪=⎩,∴△MDB ≌△ADC (SAS ),∴BM =AC =6,在△ABM 中,AB ﹣BM <AM <AB +BM ,∴8﹣6<AM <8+6,2<AM <14,∴1<AD <7,故答案为:1<AD <7;(2)AC ∥BM ,且AC =BM ,理由是:由(1)知,△MDB ≌△ADC ,∴∠M =∠CAD ,AC =BM ,∴AC ∥BM ;(3)EF =2AD ,理由:如图2,延长AD 到M ,使得DM =AD ,连接BM ,由(1)知,△BDM ≌△CDA (SAS ),∴BM =AC ,∵AC =AF ,∴BM =AF ,由(2)知:AC ∥BM ,∴∠BAC +∠ABM =180°,∵∠BAE =∠F AC =90°,∴∠BAC +∠EAF =180°,∴∠ABM =∠EAF ,在△ABM 和△EAF 中,AB EA ABM EAF BM AF =⎧⎪∠=∠⎨⎪=⎩,∴△ABM ≌△EAF (SAS ),∴AM =EF ,∵AD =DM ,∴AM =2AD ,∵AM =EF ,∴EF =2AD ,即:EF =2A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利用倍长中线辅助线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微专题(四)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微专题(四)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模型剖析 如图4、图5,将所给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
够完全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对称型全等三角形,其中重合的顶点就 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这类全等三角形通常有两种情况:
图4
图5
5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复习讲义
(1)有 公 共边(如图4);(2)有公共顶点(如图5).解题时,常利 用公共角 、 对 顶角、垂直等条件,获得对应角相等;利用公共边、中点、 线段的和差关系等,获得对应边相等.
202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模型一 平移型
图1
复习讲义
2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模型应用
复习讲义
图2
3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复习讲义
图3
4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复习讲义
模型二 对称型
模型应用
复习讲义
图20 图17
27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复习讲义
图17
28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复习讲义
学习至此,请完成微专题练习(四) (第261页)
29
微专题(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微专题练习(四)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模型一 平移型
复习讲义
图1
模型五 半角模型
模型剖析 当一个角包含着这个角的半角时,常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
到一边合并形成新的三角形,从而进行等量代换,然后证明与半角形成 的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线段或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半角模型常有如下 三种类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摘要: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八大基本模型概述1.手拉手模型2.一线三垂直模型3.一线三等角模型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5.背对背模型6.半角旋转模型7.角分线模型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四、八大基本模型的应用举例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解决几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主要包括SSS、SAS、ASA、AAS 和HL 五种,其中SSS 和HL 是全等三角形的常见判定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几何问题。

这八大基本模型分别是:1.手拉手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互牵手而形成的。

比如,若ABC 和DEF 是两个全等三角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AB 与DE、BC 与EF、AC 与DF 的相互牵手形成一个新的全等三角形ABC。

2.一线三垂直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一条直线与三个垂直的线段组成的。

比如,若AB 是直线,BC、CD 和DE 是垂直于AB 的线段,那么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DEB 是全等的。

3.一线三等角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一条直线与三个相等的角组成的。

比如,若AB 是直线,∠ABC、∠BCD 和∠CDA 是相等的角,那么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CDA 是全等的。

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一腰和一底边以及一个顶角进行操作而形成的。

比如,若AB=AC 是等腰三角形的腰,BC 是底边,∠ABC 是顶角,那么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ACB 是全等的。

5.背对背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背靠背而形成的。

比如,若ABC 和DEF 是两个全等三角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AB 与DF、BC 与DE、AC 与EF 的相互背靠背形成一个新的全等三角形ABC。

6.半角旋转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将一个全等三角形绕其一边的一半旋转而形成的。

2020年数学中考 专题复习 万能解题模型(四) 全等三角形中常见基本模型

2020年数学中考 专题复习 万能解题模型(四) 全等三角形中常见基本模型

万能解题模型(四)全等三角形中常见基本模型前言:“一学就会,一考就废?”,正是因为考试后缺少了这个环节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们经历了无数次考试。

通过考试可以检测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提高应试能力。

但对待考试,部分同学只关注自己的分数,而对试卷的分析和总结缺乏重视。

结果常常出现一些题在考试中屡次出现,但却一错再错的情况。

这样,学生们无法从考试中获益,考试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

做好试卷分析和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

那么,怎样做好试卷分析呢?我认为,应从下面两点做起:一.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方面:(1)考试心理:心理紧张,马虎大意;(2)知识结构:知识面窄,基础不扎实;(3)自身能力:审题不清,读不懂题意;(4)解题基本功:答题规范性差。

只有查出、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弱项方面加强训练,以提高成绩。

二.“扭转乾坤”的方法做题的过程中对每一道题要试图问如下几个问题?(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思考解题原理;(3)怎样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基本思路;(4)题目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揭示本质,挖掘规律;(5)是否可将题目变化?——一题多变,拓宽思路;(6)题目是否有创新解法?——创新、求异思维。

转变,让我们从一轮复习开始。

按照上面两点认真完成后面练习题。

希望每一位同学经过一轮复习后,能够扭转“一考就废”的局面,最后决胜中考。

基本模型1平移模型如图,可看成是由对应相等的边在同一边上移动所构成的,故对应边的相等关系一般可由同一直线上的线段和差证得.1.(2019·南充改编)如图,点O是线段AB的中点,OD∥BC且OD=BC.若∠ADO=35°,求∠DOC的度数.解:∵点O是线段AB的中点,∴AO=BO.∵OD∥BC,∴∠AOD=∠OBC.在△AOD和△OBC中,⎩⎪⎨⎪⎧AO=BO,∠AOD=∠OBC,OD=BC,∴△AOD≌△OBC(SAS).∴∠ADO=∠OCB=35°.又∵OD∥BC,∴∠DOC=∠OCB=35°.基本模型2对称模型如图,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这条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重合的顶点即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2.如图,AB=A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连接BD,CE相交于点F.求证:∠B=∠C.证明:∵AB=A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AE=AD.在△ABD和△ACE中,⎩⎪⎨⎪⎧AD=AE,∠A=∠A,AB=AC,∴△ABD≌△ACE(SAS).∴∠B=∠C.基本模型3旋转模型此模型可看成是将三角形绕着公共顶点旋转一定角度所构成的,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存在两种情况: (1)无重叠:两三角形有公共顶点,无重叠部分.(2)有重叠:两个三角形含有一部分公共角,运用角的和差可得到等角.3.(2018·黑龙江)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AC =5,∠DAB =∠DCB =90°,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B)A .15B .12.5C .14.5D .174.(2018·鞍山)如图,在等边△ABC 中,AE =CD ,CE 与BD 相交于点G ,EF ⊥BD 于点F.若EF =2,则EG 的长为(B)A.334B.433C.332D .45.(2018·东营)如图,点E 在△DBC 的边DB 上,点A 在△DBC 内部,∠DAE =∠BAC =90°,AD =AE ,AB =AC.给出下列结论:①BD =CE ;②∠ABD +∠ECB =45°;③BD ⊥CE ;④BE 2=2(AD 2+AB 2)-CD 2.其中正确的是(A)A .①②③④B .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6.如图,在矩形ABCD 中,AD =2AB =4,E 是AD 的中点,一块足够大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点E 重合,将三角板绕点E 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 ,B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设∠AEM =α(0°<α<90°),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AM =CN ;②∠AME =∠BNE ;③BN -AM =2;④S △EMN =2cos 2α.上述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C)A .1B .2C .3D .47.(2018·滨州)已知在△ABC 中,∠A =90°,AB =AC ,点D 为BC 的中点. (1)如图1,若点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DE ⊥DF ,求证:BE =AF ;(2)若点E ,F 分别为AB ,CA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则BE =AF 吗?请利用图2说明理由.解:(1)证明:连接AD. ∵∠A =90°,AB =AC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D =45°. ∵点D 为BC 的中点,∴AD =12BC =BD ,∠FAD =45°.∵∠BDE +∠EDA =90°,∠EDA +∠ADF =90°,∴∠BDE =∠ADF.在△BDE 和△ADF 中,⎩⎪⎨⎪⎧∠EBD =∠FAD ,BD =AD ,∠BDE =∠ADF ,∴△BDE ≌△ADF(ASA).∴BE =AF.(2)BE =AF ,理由如下:连接AD ,∵∠ABD =∠BAD =45°, ∴∠EBD =∠FAD =135°. ∵∠EDB +∠BDF =90°,∠BDF +∠FDA =90°, ∴∠EDB =∠FDA.在△EDB 和△FDA 中,⎩⎪⎨⎪⎧∠EBD =∠FAD ,BD =AD ,∠EDB =∠FDA ,∴△EDB ≌△FDA(ASA).∴BE =AF.基本模型4 三垂直模型证明过程中多数用到“同(等)角的余角相等”,从而可证得相等的角.8.如图,矩形ABCD 中,DE 平分∠ADC 交BC 于点E ,将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E 点处,并使它的一条直角边过点A ,另一条直角边交CD 于点M.若点M 为CD 中点,BC =6,则BE 的长为(A)A .2 B.73 C.83D .39.(2018·南京)如图,AB ⊥CD ,且AB =CD.E ,F 是AD 上两点,CE ⊥AD ,BF ⊥AD.若CE =a ,BF =b ,EF =c ,则AD 的长为(D)A .a +cB .b +cC .a -b +cD .a +b -c10.(2019·长沙)如图,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AD ,CD 上,且DE =CF ,AF 与BE 相交于点G. (1)求证:BE =AF ;(2)若AB =4,DE =1,求AG 的长.解:(1)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AE =∠ADF =90°,AB =AD =CD. ∵DE =CF ,∴AE =DF. 在△BAE 和△ADF 中, ⎩⎪⎨⎪⎧AB =DA ,∠BAE =∠ADF ,AE =DF ,∴△BAE ≌△ADF(SAS).∴BE =AF. (2)由(1)得△BAE ≌△ADF , ∴∠EBA =∠FAD.∴∠GAE +∠AEG =90°.∴∠AGE =90°. ∵AB =4,DE =1,∴AE =3.∴在Rt △ABE 中,BE =AB 2+AE 2=5.∵S △ABE =12AB·AE =12BE·AG ,∴AG =AB·AE BE =125.。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摘要: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1.手拉手模型2.一线三垂直模型3.一线三等角模型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5.背对背模型6.半角旋转模型7.角分线模型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正文: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

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同时掌握一些常用的模型。

本文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

1.手拉手模型:两个三角形通过一个公共边,并且这个公共边的两个相邻角分别相等。

2.一线三垂直模型: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边,并且这个公共边的两个相邻角分别相等,同时还有另一条公共边上的一个角与另一个角的补角相等。

3.一线三等角模型: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边,并且这个公共边上的三个角分别相等。

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另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同时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分别相等。

5.背对背模型: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一个角和另一个角的补角相等,且这两个三角形的另一条边分别相等。

6.半角旋转模型: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边,并且这个公共边的两个相邻角中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一半。

7.角分线模型: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边,并且这个公共边上的一个角平分另一个角。

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两个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与另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八大基本模型,通过适当的变换和推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1)证明:∵AD⊥CE,BE⊥CE, ∴∠ADC=∠E=90°. ∴∠BCE+∠CBE=90°. 又∵∠ACB=∠ACD+∠BCE=90°, ∴∠ACD=∠CBE.
∠ADC=∠E,
在△ADC 和△CEB 中,∠ACD=∠CBE, AC=CB,
∴△ADC≌△CEB(AAS).
(2)∵△ADC≌△CEB,
7
A.2
B.3
8
C.3
D.3
9.(2018·南京)如图,AB⊥CD,且 AB=CD.E,F 是 AD 上两点,CE⊥AD, BF⊥AD.若 CE=a,BF=b,EF=c,则 AD 的长为( D ) A.a+c B.b+c C.a-b+c D.a+b-c
10.(2019·南充南部县二模)已知:如图,∠ACB=90°,AC=BC,AD⊥CE, BE⊥CE,垂足分别是 D,E. (1)求证:△BEC≌△CDA; (2)当 AD=3,BE=1 时, 求 DE 的长.
AD=AE,
∠A=∠A, AB=AC, ∴△ABD≌△ACE(SAS).
∴∠B=∠C.
基本模型 3 旋转模型
此模型可看成是将三角形绕着公共顶点旋转一定角度所构成的,旋转后的图 形与原图形之间存在两种情况: (1) 无重叠:两三角形有公共顶点, 无重叠部分.
(2)有重叠:两个三角形含有一部分公共角,运用角的和差可得到等角.
如图,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 这条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 重合,重合的顶点即为全等三 角形的对应点.
2.如图,AB=AC,D,E 分别为 AC,AB 的中点,连接 BD,CE 相 交于点 F.求证:∠B=∠C.
证明:∵AB=AC,D,E 分别为 AC,AB 的中点, ∴AE=AD.
在△ABD 和△ACE 中,
∴△EDB≌△FDA(ASA).
∴BE=AF.
基本模型 4 三垂直模型 证明过程中多数用到“同(等)角的余角相等”,从而可证得相等的角.
8.如图,在矩形 ABCD 中,DE 平分∠ADC 交 BC 于点 E,将一块三
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 E 点处,并使它的一条直角边过点 A,另一条直
角边交 CD 于点 M.若点 M 为 CD 中点,BC=6,则 BE 的长为(A )
6.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D=2AB=4,E 是 AD 的中点,一块足够大
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点 E 重合,将三角板绕点 E 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
分别交 AB,B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 M,N,设∠AEM=α(0°<α<90°),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AM=CN;②∠AME=∠BNE;③BN-AM=2;
解:(1)证明:连接 AD. ∵∠A=90°,AB=AC,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D=45°. ∵点 D 为 BC 的中点, ∴AD=12BC=BD,∠FAD=45°. ∵∠BDE+∠EDA=90°,∠EDA+∠ADF=90°,∴∠BDE=∠ADF.
∠EBD=∠FAD,
在△BDE 和△ADF 中,BD=AD, ∠BDE=∠ADF,
∴BE=CD=1,AD=EC=3.
∴DE=CE-CD=3-1=2.
④S△EMN=co2s2α.上述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C )
A.1
B.2
C.3
D.4
7.(2018·滨州)已知在△ABC 中,∠A=90°,AB=AC,点 D 为 BC 的 中点. (1)如图 1,若点 E,F 分别为 AB,AC 上的点,且 DE⊥DF,求证:BE =AF; (2)若点 E,F 分别为 AB,CA 延长线 上的点,且 DE⊥DF,则 BE=AF 吗? 请利用图 2 说明理由.
湖北世纪华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数学 中考考点精炼34讲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与三角形
万能解题模型(四) 全等三角形中常见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 1 平移模型
如图,可看成是由对应相等的边在同一边上移动所构成的,故对应边 的相等关系一般可由同一直线上的线段和差证得.
1.如图,点 E,C 在线段 BF 上,AB∥DE,AB=DE,BE=CF,∠B =40°,∠D=70°,求∠ACF 的度数.
∴△BDE≌△ADF(ASA).
∴BE=AF.
(2)BE=AF,理由如下: 连接 AD,∵∠ABD=∠BAD=45°, ∴∠EBD=∠FAD=135°. ∵∠EDB+∠BDF=90°,∠BDF+∠FDA=90°, ∴∠EDB=∠FDA.
∠EBD=∠FAD,
在△EDB 和△FDA 中,BD=AD, ∠EDB=∠FDA,
33 A. 4
43 B. 3 33 C. 2 D.4
5.(2018·东营)如图,点 E 在△DBC 的边 DB 上,点 A 在△DBC 内部, ∠DAE=∠BAC=90°,AD=AE,AB=AC.给出下列结论:①BD= CE;②∠ABD+∠ECB=45°;③BD⊥CE;④BE2=2(AD2+AB2)- CD2.其中正确的是(A )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AB∥DE, ∴∠B=∠DEF. ∵BE=CF,∴BE+EC=CF+EC,即 BC=EF.
在△ABC 和△DEF 中,
AB=DE,
∠B=∠DEF, BC=EF, ∴△ABC≌△DEF(SAS).∴∠A=∠D=70°.
∵∠ACF 是△ABC 的外角,
∴∠ACF=∠A+∠B=110°.
基本模型 2 对称模型
3.(2018·黑龙江)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AD,AC=5,∠DAB =∠DCB=90°,则四边形 ABCD 的面积为( B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5 B.12.5 C.14.5 D.17
4.(2018·鞍山)如图,在等边△ABC 中,AE=CD,CE 与 BD 相交于 点 G,EF⊥BD 于点 F.若 EF=2,则 EG 的长为(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