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治病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中医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症状、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理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针对不同的症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辨病治病:中医治疗重点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就要求医生必须辨病。
辨病是通过对病因、流程、症状、舌、脉等方面的全面了解,确定病情属于哪一类,从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相因治病:中医治病之道是综合性的,将疾病看作是整个机体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失衡和失调,注重从其内外环境的因素入手去寻找病因,寻找病因的原因。
一旦确定了病因,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它,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制宜施治:中医治疗要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
制宜施治就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等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5. 病情动态化管理:中医治疗强调病情动态化管理,即随着病情改变调整治疗方案,不断调整剂量、药物搭配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病情的迅速变化,切实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主要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即针对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症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相关的治疗方法。
2. 以病为本:中医治疗以病为本,即针对患者所患的疾病,不是一味地针对某种病症或症状进行治疗,而是要关注病人的整体病情及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3. 重视预防:中医强调预防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4. 以药物为主: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以其温和、疗效安全、疗程短等优点而成为许多患者首选的疗法。
5. 治疗与调理并重: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疾病,同时也注重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便秘中医中药治疗
便秘中医中药治疗一、传统中医药治疗原则1.中医治疗讲究治病求本,审证求因为原则正如:“实则泻之、虚者补之”体现了“扶正祛邪”的原则。
对治疗便秘一证也应如此。
总体说来治法有三:一为通下法,二为补虚法,三为通补兼施法。
但都是围绕调和阴阳、补虚泻实之法,同时予以“保胃气,存津液”的原则,合理投药,反对滥用攻泻,以致伤气耗津。
《圣剂总录》日:“阴阳之气不平,寒热相胜,或气实塞而不通,或气虚损而遗泄,或燥而结或热而秘,皆阴阳不和之病也。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肛肠外科李红岩2.中药基本方剂辨析(1)实热便秘①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0g后下,厚朴12g,枳实15g,元明粉9g冲入。
水煎服。
功效:峻下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腑实、便结不通、腹痛拒按、脘腹痞满、烦热口苦、咽干溲赤、热结旁流、舌红苔黄燥起刺、脉弦滑者。
②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0g后下,厚朴12g,枳实12g。
水煎服。
功效:轻下热结通便。
主治:阳明腑实、便结难下、潮热口苦、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③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10g后下,元明粉10g冲入,甘草6g。
水煎服。
功效:缓下清热通便。
主治:胃热肠燥、便秘腹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2)虚寒便秘方药: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9g后下,附子9g,细辛3g。
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下通便。
主治:阳虚之体,因寒结于里而便秘,见腹痛脘胀、喜温畏寒、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者。
(3)肠燥便秘①麻仁丸(脾约麻仁丸) 组成:麻子仁、大黄各500g,白芍、枳实、厚朴、杏仁各250g。
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服,9g/次,1-2次/日。
功效:润肠通便、行气泻热。
主治:胃热肠燥、津液亏虚、便于难行,口苦咽干、腹胀心烦、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弦者。
②五仁丸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陈皮,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服,9g/次,1-2次/日。
功效:润肠通便、生津滑肠。
主治:津亏液少,肠燥便结、排便艰难、食少纳呆、口干咽燥、舌淡苔薄津少、脉细者。
中医治病原则
中医治病原则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体系,其中运用到了很多原则和理念,以治疗各种疾病。
这些原则和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独特思想和视角,同时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同。
以下将按类别介绍中医的治病原则。
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去看待问题。
治疗疾病时,医生必须考虑到病人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局部的病症。
这一点,跟西医注重的分科治疗有所不同。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原则之一。
它是根据病的症状和病人的体质,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使用。
在中医治疗中,同一种病症,在不同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病证,因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健康理念的核心。
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不仅要治疗疾病,更注重整体调节,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发扬主观能动性,达到生病不生病,多年积累不患疾病的效果。
4.调整阴阳阴阳理论是中医的又一重要核心。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健康基础,只有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对症下药支持阳气,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以使得机体恢复正常状态,摆脱疾病的困扰。
这一点有些类似于西医的“内分泌失调”等概念。
5.因人而异与西医普遍使用的标准化治疗方式不同,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依据个体化情况开展治疗。
中医采取了很多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从选择药物到采取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均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这一点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医的个性化特色。
总之,中医治病原则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根据这些原则,中医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与西医有所不同的是,中医更加关注整体健康,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人们在进行健康养生活动时,不妨多注意中医治疗原则,以期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中医治疗原则之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诊治疾病首先要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治病必求其本”和《素问。
标本病传论》所说的“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为妄行”,都是强调找出疾病本质治疗的重要性。
任何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许多症状出现,而临床表现又有真假之别。
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
生必须作过细的调查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推理,透过疾病的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给以恰当的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否则被假象所迷惑就会犯误诊误治的错误。
例如头痛,可由于外感、血虚、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所引起,治疗时应找出它的病因所在,分别采取解表、养血、平肝潜阳等方法进行治疗,否则疗效不好,甚或加重。
如风寒外感头痛,是因风寒束表,阳气闭塞而痛,因之其治则为疏风解表止痛,常用麻黄、白芷、羌活、防风等治疗。
如用此法治疗血虚头痛,则会因其辛温香窜伤阴,而不利于血虚头痛;若用其治疗肝阳上亢头痛,则会因其辛温升散,耗伤阴液而使肝阳上亢症状加重。
反之亦然。
这种辨清疾病本质,给予针对性治疗的方法就是治病求本。
中医治病原则
中医治病原则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其治病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
中医治病原则包括辨证论治、以病为中心、治疗因病而异、防病为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然后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以病为中心是中医治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治疗应该以病为中心,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发热等病症,中医常用汤药治疗;对于肝炎、胃炎等慢性病,中医则常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治疗因病而异是中医治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因此治疗也应因人而异。
例如,对于同样患有感冒的两个人,一个人体质较弱,另一个人体质较强,中医治疗方法就应该有所不同。
防病为主是中医治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因此,中医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常用食疗、运动、按摩等方法来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病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强调辨证论治、以病为中心、治疗因病而异、防病为主等原则,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病的原则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具体体现为:
1.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
疗,包括“正治和反治”、“治标和治本”两种情况。
2.扶正祛邪: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祛除病邪,
使邪去正安。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
4.调整脏腑: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
5.调理气血:原则是“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使气血关系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性质、性别、年
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采用针灸、药物、拔罐、推拿、体表穴位刺激、饮食调养、气功、心理疗法等方式,综合运用来处理疾病的一套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病因、病机、病位及机能失调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计划。
2. 针灸:针灸是用特殊的金属针在人体特定部位刺激,促进药物的吸收,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药物:药物是指使用中药、西药、生物制剂等,通过口服、注射、外敷等方式,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拔罐:拔罐是一种千年传承的治疗方法,它将特殊的穴位刺激,吸引病人体内的湿液,以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 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治疗方法,它利用特殊的手法及节拍,把推拿油抹在病人体内的部位,从而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6. 体表穴位刺激:体表穴位刺激是指在人体表面的特定穴位上,用手指或特殊器械等外力,施加刺激,以改善身体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 气功:气功是指一种以呼吸为基础的身体调节和锻炼方式,通过调节深浅呼吸、改变身体姿势及调节肌肉紧张度,从而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9.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指一系列以心理治疗为基础,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以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中医针灸治病的原则、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治病的原则、治疗方法中医在我国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治疗方法丰富,其中囊括了中药口服、中药外敷、推拿、针灸等。
本次就针对针灸方法进行科普,以使得大家低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大家就在下文中了解下针灸的治疗原则以及治疗方法吧。
一、针灸治病的原则1、辨证施治辨证论治属于中医主要的特色,辨证与论治属于两个独立且又相互的重要因素,两者能够相辅相成。
其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依此判断患者患得哪些疾病,随后按照辨证结果来明确患者采取何种治疗。
其主要强调个体化治疗,按照疾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穴位、针灸方法治疗,因人而异,因病不同。
简单来讲,此种治疗原则就是按照不同的患者表达的相同病症所采取穴位不同。
例如患者患有肺气肿,中医称之为肺痈,实者泻其子,采取尺泽穴效果较好,虚则补其母,则选取患者的太渊穴。
该学位针刺时效果明显,其效果不够持久。
对肺俞穴施行针灸,先治肺本经,肺俞穴、中府穴为俞募治疗,随后脏会章门穴,选取肺经的郄穴、孔最穴,根据五行辩证,针灸肺俞穴,同时还需要对我肝俞穴、脾俞穴予以施灸。
2.平衡阴阳中医常言阴阳失衡、阳气不足,其指的就是阴阳需要进行平衡,此种治疗原则是为了可纠正和中和阴阳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主要强调于治疗期间,务必掌握治病方法的大原则以及大方向,随后再进行体内的平衡。
3、缓解疼痛若患者患有骨关节方面的疾病以及经脉不通情况下,则能够采取针灸治疗,其能够引起穴位出现疼痛,于刺激之下为疼痛消失。
4、调节血脉于针灸的过程中,行以针刺的位置,起初会呈现为白色,随后会逐渐变红,同时还能够向周围持续扩散,这一情况就表明了针灸在调节。
3、调神在针灸期间可产生疼痛感,因此对于自己本身疾病导致疼痛就不会过于关注,从而能够缓解自身的疼痛感,属于一种调神治疗疾病的方法。
4、自适应在施针后所产生的疼痛感,身体也会随之逐渐适应,同时还能够对整体当中其他的力量进行调动,促使体内的正气调动,从而缓解较多的症状。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自然养生学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视察人体偏重于整体,侧重于宏观事物间的联系。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七条:1治病求本:中医治病表面上针对症状,实际上更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根本的原因。
2治有标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过症状(标)来找到病的因(本)。
3治有缓急:意指有时以治本为急,有时则应以治标为急。
4治有轻重:意指病轻、病重应以元气是否亏损为标准,而不能光看表象。
5治疗须辩幼体质:也就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来考虑用药分量的轻重。
6治疗用药不可偏执:也就是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不能凭个人喜好。
7虚实的治疗原则:意指治疗时的“攻”与“补”要相结合。
阴阳五行说是迷信吗?阴阳五行说听起来很玄,其实并非迷信。
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人体的自动反馈调节原理,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具有朴素的辩正法思想。
这是人们把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利用阴阳(世界上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够成宇宙万物)学说做了最简练的概括和说明,用以阐述自然界一切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并且把它运用到医学上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经络存在吗?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它关系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法各方面,特别是推拿和针灸疗法是以经络为理论依据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个遍布经络的有机整体,“经”:通道,“络”指经与经间的联系通道。
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分,有主干,有分支,以气血灌溉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保证各部分的协调和统一。
由于经络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所以穴位推拿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科学家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已经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1999年,中国医学专家首次揭开了经络存在的物资基础之谜并发现人体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分子系统,从而真正从科学上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人有哪几种年龄?日历年龄:人们的日历年龄随着时间的消逝均等地增长着,不管你如何善于保养,也无论你怎样懂生活,在日历年龄的增长面前。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自然养生学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视察人体偏重于整体,侧重于宏观事物间的联系。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七条:1治病求本:中医治病表面上针对症状,实际上更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根本的原因。
2治有标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过症状(标)来找到病的因(本)。
3治有缓急:意指有时以治本为急,有时则应以治标为急。
4治有轻重:意指病轻、病重应以元气是否亏损为标准,而不能光看表象。
5治疗须辩幼体质:也就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来考虑用药分量的轻重。
6治疗用药不可偏执:也就是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不能凭个人喜好。
7虚实的治疗原则:意指治疗时的“攻”与“补”要相结合。
阴阳五行说是迷信吗?阴阳五行说听起来很玄,其实并非迷信。
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人体的自动反馈调节原理,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具有朴素的辩正法思想。
这是人们把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利用阴阳(世界上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够成宇宙万物)学说做了最简练的概括和说明,用以阐述自然界一切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并且把它运用到医学上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经络存在吗?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它关系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法各方面,特别是推拿和针灸疗法是以经络为理论依据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个遍布经络的有机整体,“经”:通道,“络”指经与经间的联系通道。
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分,有主干,有分支,以气血灌溉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保证各部分的协调和统一。
由于经络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所以穴位推拿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科学家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已经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1999年,中国医学专家首次揭开了经络存在的物资基础之谜并发现人体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分子系统,从而真正从科学上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人有哪几种年龄?日历年龄:人们的日历年龄随着时间的消逝均等地增长着,不管你如何善于保养,也无论你怎样懂生活,在日历年龄的增长面前。
中医的治病理念和原则
中医的治病理念和原则中医的治病理念和原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哦!说到中医,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草药、针灸,还有那些看似神秘的经络理论。
中医治病的理念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智慧,真的是有其独到之处。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也就是说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像一台精密的钟表,哪个地方出问题,整台机器都可能受到影响。
就像我们说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把健康看成一个大工程,从整体上去把握,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再说到“阴阳五行”,这可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阴阳就像是黑白的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想象一下,阴阳就像是你我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需要静静待着,有时候又要活力四射。
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平衡,每种元素都跟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就像一道菜,调味料放多了少了都不好,五行的失衡就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简直就是“没事找事”,要是调皮了,身体就会发出警报。
中医的治病原则里,还有个大大的“辨证论治”。
听起来挺高深,其实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症状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绝对不是“千人一方”的那种套路。
这就好比烹饪,面对不同的食材,做出的菜式自然也得各有千秋。
比如,有的人身体虚弱,适合补,给点滋补的东西;而有的人则是湿气重,那就得去湿,给点轻快的。
中医非常强调个性化治疗,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再来聊聊中医的“治未病”理念,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能在生病之前就把问题解决,那得多省心啊。
中医鼓励大家关注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像是平时多锻炼,饮食均衡,这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次“保养”。
不管是忙工作还是玩乐,照顾好自己才是王道,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中医还特别强调情绪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你看看,我们的情绪跟身体健康可真是紧密相连。
高兴的时候,身体自然也会跟着好,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会发出抗议。
这就像“笑一笑,十年少”,保持愉快的心情,对健康可是一剂良药。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指的是在人体出现症状之前,通过中医的理论及方法调整体质,提高自身
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注重的是预防,采用的方法也与治病时不同,
以下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四季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四季的气候对人体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季养生主
要是根据四季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养,以预防疾病。
比如在春季,应注意清热去湿,多
吃新鲜蔬菜水果,促进新陈代谢;在夏季,应注意清热解暑,保持水分摄入,以防中暑;
在秋季,应注意润燥防燥,多吃梨、菊花等能润肺生津的食物;在冬季,应注意保暖祛寒,多吃温热的食物,例如姜、葱、蒜、胡椒等。
二、调动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情志不细则病生。
因此,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调
动情绪,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比如,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达到舒缓情绪的效果;
也可以通过舒缓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
三、针灸调理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中
医认为,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经络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因此,通过
针灸调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四、中草药调理
五、食疗调理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理念,要从根本上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过四季养生、调动情绪、针灸调理、中草药调理和食疗调理
等方法,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守正驱邪的作文素材
守正驱邪的作文素材【原题】“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
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命题分析】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命题素材,在对“扶正祛邪”这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的阐述中,让学生理解“扶正”与“祛邪”的关系,进而由此生发开去,去思考如何解决人生成长、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对内与外、外界与自身、标与本等思辨性问题的思考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审题立意1.细读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明确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扶正祛邪;第二句话分别阐述“扶正”与“祛邪”的内涵,此处要注意“外在”一词;第三句话重点强调“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重要性,体现了命题的倾向性。
2.整体把握:整个材料的核心是,中医治疗疾病既讲求加强自身的“扶正”,也讲求除去外在治病因子的“祛邪”,但更重视“扶正”。
3.分析立意:题目要求写材料的“启示意义”,表达“感悟与思考”。
谈启示,一般就要由此及彼拓展开去,就不能局限在“中医治病”上。
深入分析材料,其中隐含着“内与外”“外界与自身”“标与本”等一组辩证概念,这就是写作的核心话题。
但是我们的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话题进行抽象的辩证分析上。
中医治病在材料中只是一个比喻,我们要将这个比喻附着在现实生活中去。
“中医治病”可以理解为“处理现实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就是材料中提供的方法——扶正祛邪。
还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思考“处理怎样的问题”,这里这个“怎样”,同学们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阅读体验自行确定,如可以谈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可以谈做人,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谈自己如何处理问题等等。
只要能够将所讲道理具体到事实问题中即可【文章标准】(一类文标准,其他类请结合上面大类以此类推)①内容上: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黄帝内经》的治病原则
针刺的方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只有当人体血气安定时,才能进行针刺。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当气候温和,日光明朗时,人身血气像潮水一样上涨,卫气浮动,血液运行通畅;当天气寒冷,日光阴暗时,人身血气凝涩而流行不畅,卫气沉潜;月亮初生时,人身血气开始充盈,卫气也随之畅行;月亮圆时,人身血气旺盛,肌肉坚实;月亮完全无光时,人身肌肉衰减,经络空虚,卫气也空虚,唯有形体独存。所以,要顺应天时的变化调养血气。天气太寒冷,不要进行针刺;天气太热,不要运用灸法。月亮初生时,不要用泻法;月亮圆时,不要用补法;月亮完全无光时,要停止治疗。这就是顺应天时调治。依照天序演变和人体血气盛衰,随时间推移,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时机。月亮初生时用泻法,这是重虚;月圆时用补法,血气充溢,滞留于经络,这是重实;月亮完全无光时用针刺治疗,这是扰乱经气。阴阳错乱,正气邪气分辨不清,邪气停留在体内,络脉虚于外,经脉乱于内,于是病邪便随之而起。
上医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主张“上医治未病”,即高明的医生不是治病,而是防病,这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治病的关键在于防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顺从阴阳之道能够健康长寿;违背了它就会生病甚至死亡;顺从它就正常,违背它则必然导致混乱。经常违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致使体内阴阳之气紊乱,就会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内格”之病。因此,圣人不是等到已经发生了疾病再去治疗,而是强调在没病以前就加以防治;不是等到已经产生了动乱再去治理,而是强调在动乱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加以治理。疾病已经出现了再去治疗,动乱已经形成了再去治理,这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时才去制造武器一样,不是已经太晚了吗?所以,治病的关键还是防病。
阴阳之气的多少影响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原则有哪些
中医治病原则有哪些凡事都有原则,中医治病也有自己的原则,中医讲究的是从整体出发,不能仅重视局部,这样就不能更全面和整体的帮助人们诊断疾病,不仅要帮助人们去除局部的病灶,还要从里到外的调节,从而进行整体的医治,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医学留下的宝贵文化,后人应该好好的学习和发扬光大,继承中医就给我们的财富,学习中医精神,那么,中医治病有什么原则呢?我们一起好好学习一下。
一.调整阴阳《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整阴阳从广义来说适用于治疗一切疾病。
在具体运用上则有“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盛则泻其有余”,主要适用于因邪气实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胜。
如阴邪盛,可出现“阴盛则寒”的寒证,其治则应是“寒则热之”,“治寒以热”,此时宜用温热性的阳药,来纠正阴之偏胜。
反之,阳邪盛,可出现“阳盛则热"的热证,其治则应是”热则寒之“,”治热以寒“,此时宜用阴药纠正其阳之偏胜。
“虚则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予因正气虚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衰。
如阴虚阳盛,常是由于机体的阴分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热证,治则应是滋阴清热,常用六昧地黄丸之类;阳虚阴盛,常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引起阴寒过盛而致的虚寒证,治则应是益阳消阴,常用金匮肾气丸之类。
中医常把前者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后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二.表里互治(赃腑互治)脏与腑相表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脏病可以影响腑,腑病也可以影响脏,故脏病可以从腑治,腑病也可以从脏治,脏腑同病,也可以脏腑同治。
如里热证引起大便秘结致肺气壅塞时,可见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此时单治肺效果不佳,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采取表里互治法,用凉膈散泻大肠之热而清宣肺气。
又如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用导赤散清心火而泻小肠之热,效果很好。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介绍我们知道,中医是从内到外,从表及里的医治,帮助人们进行阴阳调整,从表面的现象帮助你调整到整个身体的系统,从而达到阴阳和谐的效果,这样人们才能健康,才能不被外界的细菌侵入,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与先后顺序指南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与先后顺序指南示例文章篇一:哇塞!说起中医治病,那可真是太神奇啦!中医治病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斗,得有自己的原则和先后顺序,才能把病魔打得落花流水!你想想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大的城堡,中医呢,就是守护这个城堡的智慧军师。
中医治病首先得搞清楚病因,这就好比要知道敌人是从哪个城门攻进来的。
要是连敌人从哪儿来都不知道,那怎么能打胜仗呢?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这四大绝招,来瞧瞧我们的脸色、听听我们说话的声音、问问我们的感觉,再摸摸我们的脉搏,就像侦探一样,把病因给找出来。
找到病因之后呢,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调理。
这就好像城堡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只修一个地方,得全面照顾到。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头疼,中医可不单单只治头,还会看看是不是身体其他地方出了问题影响到了头。
还有啊,中医治病也分个轻重缓急。
就好比城堡同时受到了好几波敌人的攻击,那肯定得先对付最凶猛的那一波,对吧?要是有人得了急症,比如突然的高烧、昏迷,那中医就得赶紧先把这紧急的情况控制住,就像消防员要先扑灭最凶猛的大火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我邻居家的爷爷生病了,一直咳嗽个不停。
家里人着急得不行,就去找了中医。
中医来了之后,先是仔细地观察爷爷的脸色,又听了听爷爷的咳嗽声,还问了爷爷好多问题,最后把了脉。
中医说爷爷这是体内有寒气,而且身体太虚弱啦。
于是,中医先给爷爷开了一些能快速止咳平喘的药,让爷爷能舒服一点。
然后呢,又开了一些调理身体的方子,让爷爷慢慢把身体养得棒棒的。
你说,这中医治病是不是很有一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邻居爷爷的咳嗽真的好多啦,整个人也精神了起来!这不就说明中医治病的原则和先后顺序真的很重要嘛!中医治病,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步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
它既注重整体的和谐,又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我觉得呀,咱们可不能小瞧了中医,它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示例文章篇二:哇塞!说起中医治病,这可真是一门超级神奇的学问呢!中医治病,那基本原则就像给我们指引方向的明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阴阳二气的运行反映于人身,则五运化 生五脏,六气化生六腑,是人得天地之全气。
地球上草木金石、禽兽昆虫,也是秉天地 阴阳之气而生,随五运六气而长,它们与人类 的不同在于不得天地之全气,仅得天地之偏气。 所以中草药的药性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偏 于寒,或偏于热。
辨证施治
辨证 施治
辨别
证候
进行治疗
可以减轻寒证的食物即为温热,如羊肉、狗 肉、鸽肉、肉桂、干姜等等,具有祛寒、温 中、补虚作用。
五味
中医讲的气味不完全是指食物本身所具有的 味道。更重要的是讲作用。
酸辛甘苦咸
五味的归经
味酸 --- 能入肝
味苦 --- 能入心
味辛 --- 能入肺
味甘 --- 能入脾
味咸 --- 能入肾
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用
一群常常聚在一起的症状
辨证
辩证
辨症
证候
鼻塞、流涕、打喷嚏、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无汗、口不渴
风寒在表
发热汗出,咳嗽较重,痰黄粘稠,口渴咽干,尿赤便 干,咽喉肿痛
痰热蕴肺
清泻肺胃,平喘化痰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治疗原则:调整阴阳的不平衡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实则泻之─泻其有余
恢复阴阳平衡
不足 “阴虚生内热”──养阴清热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是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
气血瘀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 味。
Hale Waihona Puke 五味的作用—甘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
用于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 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五味的作用—苦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
“阳虚则外寒”──壮阳除寒
有余 “阳胜则阴病”──损其有余之阳 热盛而损及阴液 “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损其有余之阴 寒盛而损及阳气 “寒者热之”
中医的治病原则
辨证施治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故可 以物之偏补人之不足
具体到中医食疗学,他的基本原理就是辨证 施食。就是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根据 病人的体质、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域来给 予不同的食物。
可以用作食疗的食物
主食:大米、小麦等 菜肴:鸡蛋、羊肉、狗肉等;苦瓜、冬瓜等 调料:葱、干姜、生姜、蒜、辣椒、花椒、胡椒 水果:橘子、山楂、梨子、大枣、桂圆、西瓜 阴阳汤、百沸汤
药也必须有温(治寒症)、清(治热症)、补 (治虚症)、泻(治实症)等区分。但是发病 脏腑经络又是不一致的,如热性病症,又有肺 热、胃热、心火、肝火.... 等, 在用药治疗时, 虽然都需要根 据“热者寒之”的原则选用性
质寒凉的药物,然而还应该考虑脏腑经络的差 异, 如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
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于它 们归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五行属性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生长化收藏 风暑湿燥寒 青赤黄白黑 酸苦甘辛咸
五味的作用—酸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
乌梅敛汗止渴、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 五倍子涩肠止泻。
五味的作用—辛
泄的含义甚广,有专指通泄的,如大黄,适 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 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 黄连,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五味的作用—咸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多用以治疗痰咳、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
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鸡蛋黄,又名鸡子黄,功效“养阴熄风”,用 于热病伤阴所致的虚风内动,也就是用于高 烧日久耗伤阴液而导致的抽搐 。
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
四气:也称四性,指食物寒、热、温、凉 的属性。
阳
五味:辛、甘、酸、苦、咸
阴
阳
阴
四气
中医四气把食物分为四大类,寒热温凉。 并不是指食物本身的寒热,而是指食物、 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作用。
可以减轻热证的食物即为寒凉,如绿豆、苦 瓜、西瓜、鳖肉等等,具有清热、解暑、解 毒作用。
《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选了 它,另一中医名著《温病条辩》中的“大定 风珠”与“小定风珠”也都作为主药选用。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
中医中药学认为,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 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又称为五运。 阴阳二气互相流行,形成火、热、风三阳气 和寒、湿、燥三阴气,中医学称为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