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31103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d.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治疗、饮食调理、运动疗法以及心理疗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治疗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和应用范围。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药物疗法包括中草药治疗和中成药治疗。
中医草药治疗是根据人体的病理变化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草药配方来治疗疾病。
中成药治疗则是指使用加工后的中草药成品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能够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中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刺或施以热药,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常用于疼痛、内科、妇科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艾灸治疗是一种将燃烧的艾绒或艾条放在特定穴位上或经络沿线进行灸烧的疗法。
艾灸治疗通过热力的作用来调理经络气血,起到温通、活血化瘀的作用。
艾灸治疗常用于寒湿疼痛、产后调理、妇科疾病等方面。
第四,推拿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按摩疗法,通过手法的运用来达到调理经络气血、缓解肌肉疼痛和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
推拿治疗通常应用于儿科、康复医学、保健和美容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
第五,气功治疗是通过特定的呼吸、动作和心理调节来调整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
气功治疗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改善各种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
第六,饮食调理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加强身体的营养和康复能力。
第七,运动疗法是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来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运动能够修身养性、通脉活血、舒筋活络,对健康非常有益。
心理疗法是指运用不同的心理调节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和改善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情志之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心理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053693c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d.png)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9efe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1.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按摩推拿、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外治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搏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不同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二、方药治疗:方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药是指中药配方的组合,由多种中药组成。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一种或几种中药组合成方剂,通过服用调理患者的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穴位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四、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配制成煎剂,供患者口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煎剂具有剂量准确、易于吸收和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压、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按摩推拿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配伍和烹调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饮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制方法,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七、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修炼气功功法,调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静功是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体位,动功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的练习来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f85f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6.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医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包括望、闻、问、切、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四诊四诊四诊四诊、卫、调、治于养和治疗。
这八种方法是中医治病的基础,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系统地诊断和治疗,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进行诊断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都有其相应的外在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
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发黄可能表示湿热证,脉象沉细可能表示气虚等。
通过望诊,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指导后续治疗。
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来判断病人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病人的声音和呼吸有时会反映病情的轻重缓急,因此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可以初步了解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主诉、病史等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病人的主诉和病史可以反映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通过询问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等,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切诊是通过切脉、切舌、切腑等来判断病人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脉搏的强弱、舌头的湿润与否、腑脏的虚实等可以反映人体病情的轻重,因此通过切诊可以进一步了解病情的情况。
四诊合参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判断病情,作出诊断的方法。
中医认为,通过这四种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客观地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而指导后续治疗。
卫、疗于养是指在治疗疾病的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作息、情志等方面的调节。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饮食、作息、情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治是指在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治病“八法”的基本内容,这八种方法是中医治病的基础,是中医医学的宝贵遗产。
虽然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中医治病“八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医医学的精髓所在。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1fb7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6.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学中常用的八种治疗手段,即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疗法、艾灸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和外治法。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综合发挥最佳疗效。
下面将对这八种治疗手段进行详细介绍。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材组方和制剂方式来调理人体阴阳,直接影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中药具有药性温和、副作用小的特点,能够通过调理人体内脏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指通过针刺、灸烧等手段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指通过按压、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理人体脏腑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气血通畅,促进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
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疾病的自愈能力。
4.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通过在皮肤上刺激,用负压的方式使罐子吸附在特定的部位上,以达到疏通经络、排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可提高血液循环,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效应,加速疾病的康复过程。
5.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指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能,经特定的穴位热敷或熏蒸,以调节气血,温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艾灸疗法温和而有力,能够熏通经络,驱散寒湿,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6.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适宜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达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滋补益气血的一种方法。
中医饮食疗法强调饮食随时令变化,根据体质和疾病特点,科学搭配食物,增强体质,改善疾病状态。
7. 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指通过气功方法调节呼吸、调整精神和体力,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气功疗法通过调节心态、提高自身气血质量,加强呼吸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有助于治疗多种慢性病。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eed8402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9.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理论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食疗、药物疗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艾灸和气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八种方法的相关内容。
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物来治疗,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止咳化痰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为原料,采用煎煮、研磨等方法制成药物。
中药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且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温通、化湿、利窍等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
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经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舒缓压力等目的,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拔罐是通过烧火将气压降低,使罐子附着在皮肤表面,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拔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筋骨受伤、痛经、感冒等疾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是使用一种专用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拭,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活血化瘀,从而调理气血,消除疾病。
刮痧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感冒、发热、头晕等常见病,对于疏通经络、排除寒湿有较好的效果。
艾灸是利用艾绒或者艾炷燃烧后的热量和药性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理气血,活络祛病。
艾灸疗法主要用于一些寒湿病、气滞等病,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
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体内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机体功能。
气功疗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气血不足等疾病,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八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ec5dad3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a.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通病宗治、因时制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症与明确病因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配合、以病为中心。
以下将对中医治病的八法进行详细介绍: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辨证是中医判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四诊手段,对疾病的症状进行分析,确定病情的变化和演变规律,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病宗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病宗治是指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机能紊乱的结果,因此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调节人体的整体机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讲究因时制宜,在不同的季节、天气和环境条件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也有不同的特点。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的使用也会随着季节、天气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第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辨证是指通过四诊手段对疾病进行辨别诊断,而辨病是根据病人所述的病情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能够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病为中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只有将病人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4f16f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3.png)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八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
原则。
这八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攻。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这八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效果。
下
面我们将对这八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汗法
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体内的一些毒素、寒邪等排出体外,达到解表、解时的目的。
通过汗法可以暂时清除体内的寒湿,改善气血运行,增强抗病能力。
在中医
治疗中,常用的汗法有温室汗法、药物汗法、针灸汗法等。
二、吐法
吐法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胃气,疏通气机,排出腑气滞阻的方法,达到清胃火、降逆
安胃、散邪和胃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吐法有药物吐法、针灸吐法等。
三、下法
下法是指通过通便、利小便等方式,使体内的寒邪、湿凉、热邪、火毒等排出体外,
达到解结、利水、清热、除湿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下法有药物下法、针灸下法等。
四、和法
和法是指通过调和气血、调整气机,达到协调内外、阴阳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和
法常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气机失调的病症。
以上八种治病方法和原则,构成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框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
生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
最佳的治疗效果。
了解和掌握这八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患者来说,也
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方法,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58346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6.png)
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法的八法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医学家们在长期的诊断分析、治病救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现在中医上使用的治病方法很多就是从这八法演变而来,所以说八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块宝藏。
中医学的治病八法具体内容如下:(1)清法。
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补法。
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3)汗法。
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4)和法。
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5)消法。
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6)下法。
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c355e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a.png)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认为,病因所致
的病变,可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实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八法包括“汗、吐、下、泻、温、凉、清、燥”八种方法,下面
我们就一一介绍。
汗法:汗法是一种通过体表散发热量并引导出汗液的方法。
它可
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废物和毒素,促进循环系统的新陈代谢,适用于食积、感冒、头痛、风湿性疾病等症状。
吐法:吐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胃中余食或寒邪等物质。
它可以
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恶心呕吐、胃痛、呕血等。
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湿邪、热毒、瘀血等物质。
它适
用于治疗肝炎、胆石症、淋病等疾病。
泻法:泻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肠内障碍物,并通利肠道。
它适
用于治疗便秘、痔疮、胃痛等症状。
温法:温法是通过加热人体局部或整个身体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
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腰痛、风湿病等。
凉法:凉法是通过降温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热邪引起
的疾病,如热病、痈肿、口干等。
清法:清法是通过增加心率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
疗热病、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燥法:燥法是通过减少体内湿度,降低体内水分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水肿、风湿病等症状。
以上八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具体治疗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我们建议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先寻求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b81ae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d.png)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辨证、辩证诊断、辩证治疗、辩证施治、辨证施药、辩证调理、辨证用药、辨证预防。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方面。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即通过搜集病史、观察症状、询问病情和望闻问切等方式,通过辨别病因、病位、病情、病机等,确定疾病的诊断和辨识出病情的变化,从而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诊断是根据辨证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型,进一步明确辩证治疗的方向。
辩证治
疗侧重于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和病机等,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是根据
辨识的病情进行具体治疗,包括选用中医疗法和技术。
辨证施药是指根据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合适的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
要手段之一,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用量,以达到治疗
目的。
辨证调理是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根据辨证结果,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辨证预防是根据辩证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制定
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3ae4fb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a.png)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八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包括下面的八种治疗方法:
1. 解表法:主治表浅的热病,如感冒、发烧等。
通常采用辛凉发汗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2. 祛风法:主治风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关节疼痛等。
通常采用祛风透疹、活血通络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3. 祛湿法:主治湿邪困滞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水肿等。
通常采用祛湿利水、化湿化痰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4. 清热法:主治内热外热等热病,如疮疡、热淋等。
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
5. 消积法:主治脾胃虚弱造成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
通常采用健脾开胃、消积化滞的药物。
6. 止血法:主治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
通常采用收敛止血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7. 安神法:主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症等。
通常采用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的药物、针灸疗法和气功。
8. 补虚法:主治各种气血亏损引起的虚证,如贫血、萎缩性疾病等。
通常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添精的药物和养生保健措施。
以上八种治疗方法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延伸出的中医“十法、十二法、十六法”,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5b66633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e.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
它包括“辨证、辩病、辩证、辨证、辨证、论治、配方、调理”等八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辨证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病情特点,确定其所患的病证名称,从而为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辨证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水肿等症状,以及舌苔、脉象等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患者的证候。
二、辩病辩病是指确定患者所患的疾病名称和种类。
通过对患者近期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职业和工作环境、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询问和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所患的病症,为治疗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三、辩证辩证是指根据辨证和辩病得出的疾病证候,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分析,推断出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和病情变化规律等,并从因、病、证、治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根据辨证和辩病得出的疾病证候,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等方面因素,进一步加以区分、分析,确立最为准确的证候,为治疗提供保障。
五、论治论治是指通过辨证、辩病、辩证、辨证的分析,确定最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艾灸、推拿、饮食疗法等,按照祛邪扶正的原则,对症下药,达到去病救人的目的。
六、配方配方是指根据上述的辨证、辩病、辩证、辨证、论治等分析,进行合理的药物组合和剂量,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
配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药性、功效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调合。
七、调理调理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调控,以达到祛邪扶正、改善健康的目的。
调理包括调整药量、加减治疗方案、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八、总结最后,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了解治疗效果、药物副作用等情况,以便更好得对下一步的治疗进行规划和调整。
总之,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其中每一环节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治疗体系。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d101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e.png)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采用针灸、药物、拔罐、推拿、体表穴位刺激、饮食调养、气功、心理疗法等方式,综合运用来处理疾病的一套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病因、病机、病位及机能失调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计划。
2. 针灸:针灸是用特殊的金属针在人体特定部位刺激,促进药物的吸收,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药物:药物是指使用中药、西药、生物制剂等,通过口服、注射、外敷等方式,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拔罐:拔罐是一种千年传承的治疗方法,它将特殊的穴位刺激,吸引病人体内的湿液,以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 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治疗方法,它利用特殊的手法及节拍,把推拿油抹在病人体内的部位,从而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6. 体表穴位刺激:体表穴位刺激是指在人体表面的特定穴位上,用手指或特殊器械等外力,施加刺激,以改善身体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 气功:气功是指一种以呼吸为基础的身体调节和锻炼方式,通过调节深浅呼吸、改变身体姿势及调节肌肉紧张度,从而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9.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指一系列以心理治疗为基础,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以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f34f4d7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2.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经验丰富的医生常常会遵循“八法”来治疗疾病。
这八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八法。
1. 汗法汗法是通过人体排出汗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腾则病退,汗出则邪出。
通过加强汗腺的分泌,使身体的水分蒸发出来,达到祛病的效果。
适用于感冒、头痛、发热、风湿等病症。
2. 吐法吐法是通过控制呕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中毒、胃肠炎、急性胃炎、失眠等疾病。
吐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神经和穴位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3. 泻法泻法是通过排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口臭、腹泻、便秘、痔等疾病。
泻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肠道的蠕动来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的症状。
4. 化淤法化淤法是通过祛除体内淤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疤痕、肝硬化、痔核、痛经等疾病。
化淤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流通,让淤积的血液得以畅通无阻。
5. 理气法理气法是通过调整肝脾胃肺等器官的功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内科疾病和妇科病症。
理气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体内的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
6.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亚健康、体虚乏力、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
补法的原理是通过补充体内所缺少的营养物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8. 导引法导引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用于各种生活作息不正常、习惯不良、体弱多病等疾病。
导引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身体的内部环境,让机体得到更好的保养和修复。
总之,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356a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d.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用来描述中医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八法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运动、石疗、音疗、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采用不同的八法进行治疗。
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种主要手段。
中医药物疗法包括中药、草药、植物药等。
中医药物疗法通过药材中所含的各种有效成分,通过药物的药性、归经、功能、味、性等特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达到调理阴阳、气血、津液、脏腑和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针灸疗法是用针或其他刺激物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推拿疗法是通过推、拉、揉、按等手法来调整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疗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康复期疾病。
四、饮食疗法五、运动疗法六、石疗疗法石疗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种特殊疗法。
石疗疗法是通过石质的温度、硬度等特点,以及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施加石器的方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石疗疗法是一种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疲劳等效果的治疗手段。
八、气功疗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10176c4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8.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平衡全身的阴阳五行,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
而在中医治疗中,八法是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病的八法。
一、解表法当病人出现感冒、发热等表象外的早期症状时,中医普遍采用解表法治疗。
解表法主要通过发汗使体内邪气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常用的解表法包括汗法、泻法以及通过汤、丸、散等中药剂型进行治疗。
二、清热法清热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体内的热邪引起的症状,如高烧、咽喉发炎等。
清热法可通过清热药物的使用,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火气,达到解毒清热的效果。
清热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清热降火法、清热解毒法等。
三、泻下法泻下法是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
当病人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时,中医常常会采用泻下法进行治疗。
泻下法通过通便、润肠,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湿气、毒素等有害物质,达到清肠胃、宽中通腑的目的。
四、利水法利水法是中医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尿、排尿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气,达到行水利水的目的。
常用的利水方法包括舒张血管、调整水盐平衡等。
五、攻下法攻下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肝胃失调、积食等症状。
攻下法通过刺激肠胃,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积食,达到通肠利便的目的。
常用的攻下方法包括灌肠、泻下等。
六、温里法温里法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病症,如寒疮、胃寒等。
温里法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帮助病人温养内脏,达到温里行寒的效果。
常用的温里法包括温药法、灸法等。
七、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液循环不良、淤血等症状的重要方法。
活血化瘀法通过活化血液循环,帮助病人排解体内的瘀血,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捏按疗法等。
八、祛痰法祛痰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痰湿引起的症状,如咳嗽、胸闷等。
祛痰法通过使用祛痰药物或针灸疗法,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痰湿,达到祛痰的效果。
常用的祛痰方法包括吐痰法、化痰法等。
总结: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们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医 八法
![中医 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573a2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4.png)
中医八法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八法是中医药的核心内容之一。
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攻法、泻法、温法、清法、补法。
每一种法都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使用方法,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1. 汗法:也称发汗法,通过鼓励体内的汗液分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感冒发热等病症。
2. 吐法:也称泻法,通过引导体内的湿气而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中风、咳嗽、哮喘等病症。
3. 下法:也称泻法,通过增加身体的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用于腹泻、胃病等病症。
4. 攻法:也称祛病法,通过刺激身体的敏感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风湿病、痛风等病症。
5. 泻法:也称排毒法,通过排出体内的毒素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6. 温法:也称暖法,通过加热身体来增强其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寒性疾病、肌肉酸痛等病症。
7. 清法:也称凉法,通过降温降火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热毒病等病症。
8. 补法:也称滋补法,通过给予身体营养物质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虚症、气血不足等病症。
以上八种中医治疗法在使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7feec13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b.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之一。
中医八法包括:辨证、辨病、辩证、辨证、通脉、扶正、祛邪、调和。
下面将对八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辨证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指根据症状、舌脉、病史等方面的信息,来搞清楚疾病的证候特点,从而进行具体的治疗。
中医辨证分为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主要是通过患者表情、面色、舌苔、脉象、体温等信息,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是何种证候。
二、辨病辨病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诊断疾病,必须归纳、概括出特定疾病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辨病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发展阶段、病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疾病的辨病,可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辩证辩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法则,指根据辨证和辨病的诊断结果,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主要包括病机、证候、病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疾病的辩证,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通脉通脉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指以调和气血为主要手段,促进气血流通的过程。
中医通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活血、通络、祛风、化痰。
通过通脉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使身体恢复健康。
六、扶正扶正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以调理正气为主要手段,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扶正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激发机体内在潜能、增强体质等方法。
通过扶正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七、祛邪祛邪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以驱除病邪为主要手段,消除身体内部的异物和病理物质。
中医祛邪主要包括驱寒散热、清热解毒、祛湿除痛、泻火去烦等方法。
通过祛邪来减轻身体的不适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八、调和调和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以协调阴阳、调和气血为主要手段,达到平衡、协调的治疗效果。
中医调和主要包括调和阴阳、协调气血、平衡五脏六腑等方法。
通过调和来促进身体的内部和谐,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的八法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b87c4f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2.png)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治病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艾灸、食疗、气功和养生。
这八种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武器,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种方法及其在中医治病中的应用。
一、草药治疗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中草药的药性和药物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草药具有疏利病气、调整阴阳、益气养血、清去湿热等作用,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对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然后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针灸针灸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是通过针刺和灸烧来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经络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调理气血运行,祛除邪气,促进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如头痛、失眠、胃痛、月经不调等,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针灸也有一定的疗效。
八、养生养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方法,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中医认为,良好的作息、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方法,对于保健和治病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方法,可以起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疗效和应用范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脏腑失调、痰湿瘀滞等原因造成的,通过运用这八种方法,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对于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药-就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
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所谓的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
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汗法-逐邪出表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
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就是汗法。
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
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
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的药方。
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的基本原则,在临症的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
必须再考虑病人的体质、新病与旧病的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的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
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
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
因为阴分亏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的病变。
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
所以,萎蕤汤一类的方剂最适宜此体质的人化饮发汗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
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
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
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
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里。
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里双解法了。
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就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运用就是很灵活的。
不过,必须牢记的一点就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就是汗法的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
所谓的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就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
虽然有汗(或汗出不透),表症却不解,也要发汗。
虽然有这两种情形时都要发汗,不过,在用药的分量与轻重方面,则各不相同。
此外,在使用汗法时,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才不会事倍功半:在冬天时,人体皮肤显得较紧密,腠理致密就不易出汗,因此,在服用发汗剂后,应该用衣被加以温覆,才能帮助药力发挥;盛夏时,人体皮肤的腠理疏松,很容易出汗,因此,在服过药之后,就不须用被服覆盖。
此外,夏季时天气酷热,对于表症又须发汗的病人,通常都选用辛凉发汗剂。
假使要用辛温发汗剂,也要认明症候,而且药量要比冬季少。
对于已受过药的病人,最好要注意她的出汗情形。
只可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多,同时以身体、四肢出遍为佳;如果只有头部或半身出汗,病邪反而不容易驱逐。
病人若有血虚、气弱、患有疮疡、吐血、衄血等病症,最好不要使用汗法。
假使真有表症而且必须发汗时,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配合养血、补气、滋阴等方法来运用,才能达到效果,绝不可以就是非不分,就冒失地用汗法来治疗表症。
吐法吐法-涌吐病邪与有害物质这就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或促使病人呕吐的药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质,能由口中吐出,以达到治病的方法。
此法通常就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的一些实症上。
在临症的应用上,又可分为两大类:涌吐停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积停胃脘,无法进行消化时,显得胀满疼痛;不慎误食毒物,而且时间不太长时,都可以使用此法。
瓜蒂散、参芦饮之类都就是涌吐停积的方剂。
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风、喉蛾、喉痹等症,必须用雄黄解毒丸类的方剂,以便催促勇吐毒涎。
此外,又如中风痰厥、痰涎壅滞胸膈、喉头、鸣声如锯,甚至人事不省时,就要用稀涎散之类的方剂,催促病人涌吐风痰。
这些都就是用涌吐痰涎的方法,治疗病情严重迫急的急救方药。
在使用吐法时,必须注意下列二点:不只就是上焦、中焦阻塞且病情急迫的急症可以使用吐法,任何疑难杂症也能适用,不过由于吐法的危险性很大,只要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意外。
吐法不只用瓜蒂、参芦一类的催吐药,也有人用二陈汤、或补中益气汤服后,再用手指或鹅翎探入喉中取吐,称为「因症用药、随药取吐」,也称为「探吐法」。
通常在使用吐法之后,病人会出现极大的反应,有时会发生暂时性的头晕目眩,称为「暝眩」。
因此,只要使用不当,最容易粍损人体元气,而且由于刻烈呕吐会损粍胃津,会招致病情的恶化。
在使用时,必须小心谨慎,在下列情况的时候,绝不可使用:孕妇或产妇。
小儿、老人及虚弱者。
肺病、胃病,或有喀血、吐血病史的病人。
患有严重脚气病者。
下法下法-攻逐里实此法主要应用在胃肠积滞,或热邪内搏的大便秘结与下痢;也可用在肿胀喘满、瘀血内蓄等里实邪结的疾患,就是一种攻逐里症实邪的方法。
由性质来说,可以分寒下、温下两类,由药方来说,又有峻下、峻下两类。
寒下与温下:用苦寒性质的药物,使病人泻下的方法称为「寒下」;大黄、芒硝等药物、与三承气汤等方剂,就属于寒下的药方。
用辛热性质的药物,使病人泻下的方法称为「温下」;巴豆、续随子等药物,与备急丸等方剂,就属于温下的药方。
寒下的方法,大都适应于肠胃实热的症候;而温下的方法,则适用于脾胃寒实积聚的疾患。
峻下与缓下:在使用下法时,除了要考虑病情的寒热外,也要注意病人体质的强弱,采用峻下或缓下的方法。
峻下就是猛烈攻下的意思,缓下就是缓与润下之意。
病人的体质与病势的轻重缓急,采用的下法也不同。
例如在寒下的方法中,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就属于峻下性质;润肠通便的脾约麻二丸,属于缓下的性质。
在温下的方法中,攻逐寒积的备急丸,属于峻下的性质;温润通畅的半硫丸,属于缓下的性质。
此外,对于水饮内结则用泻下逐水法,痰热胶固用泻下袪痰法,瘀血内蓄所用的泻下逐瘀法等方法,由于也就是攻逐在里实邪,因此也属于下法的范围。
下法在应用上,也可与其它方法配合运用,例如与汗法、补法、与法相互搭配,都可以使病症更加快速痊愈,维持体内元气。
下法与补法:虚症用补法,实症用下法,就是一般疗的基本法则。
但就是如果病人体质衰弱,又染患积滞、实邪;正就是体质虽强健,在受邪后,没有及时采取适当地处理,导致病邪深入体内而造成痼疾。
此时,就处于邪实正虚的情况,此时如一味用下法,恐有危境出现。
因此,必须以下法与补法相互配合,才能转危为安,古人称为此为「攻补兼施」。
黄龙汤、增液承气汤之类的方剂,就就是其代表。
下法与与法:这两种方法相配合时,具有与解与攻下的双重作用。
例如伤寒邪在少阳,逐渐结于阳明时,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满烦的少阳症,同时又有腹满胀痛、便闭溺赤的阳明症时,不妨用柴胡、大黄同用的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两解的目的。
运用时更要注意下列各点:有表症而无里实症,或者既有表症也有里实症(表里同病),但就是表症急于里实症,或虽病在里,而非实症的,都禁止用下法,以免招致反效果。
老人、产妇、及病后津液不足而便秘者,不可用峻下的方剂。
孕妇、月经期间,如要用下法,必须十分谨慎。
与法与法-与解疏滞与-有调与之意。
与法就是针对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在半表半里之间,既无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时,加以与解的一种方法。
小柴胡汤(伤寒论)就就是其代表方剂。
与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应用于内伤杂症上,就是临床上重要的法则之一,因此,不可以等闲视之。
与法与外感热病:主要就是应用于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往来寒热、胸闷胁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等症之上。
此时,病患既不宜汗,也不宜下,只适宜与解,小柴胡汤正就是与解少阳的主方。
而治疗疫症的达原饮,就是与解三焦的主方,治疗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就是与解胆经的方剂。
以上都就是将与法应用在外感热病上的实例。
与法与内伤杂症:与法在内伤杂症上的运用十分广泛。
因为肝气抑郁而引发的头痛、目眩、烦渴、口苦、两胁胀痛、妇女月经不顺等症,可用逍遥散来治疗,这就是应用疏肝与肝的原则。
因为湿痰胃而引发的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饮食不下时,可用温胆、二陈来治疗,这就是化痰与胃的法则。
此外,方剂中的戊己丸,就是属于两与肝脾的方法,越鞠丸就是与解气、血、痰、火、湿、食郁结的方法。
凡就是不用汗、吐、下三法,以一种缓与的方法来解除病邪困扰的,都可算就是与法。
除了单独使用外,与法也可以与其它各法配合应用。
例如与清法同用的就是柴胡白虎汤,与温法同用的柴胡桂姜汤、兼表而与的柴胡桂枝汤、兼里而与的柴胡芒硝汤等,都就是用与法与清、温、汗、下各法搭配的典型方剂。
总而言之,与法的运用很广,只要辨证明确,选方恰当,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温法温法-回阳温中这就是针对阴症、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驱除阴寒、恢复阳气。
此法在临症应用上又分为回阳救逆、温阳袪寒两大类。
回阳救逆:这就是用热性药物组成的方剂,藉以回复病人的阳气,挽救危险逆症的方法。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阴」的急症或、热病汗、清凉太过而导致「邪入三阴」的危境,在症状上可见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泄泻,或腹中急痛、脉象微细或沈伏等现象。
由于此时已就是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的生死关头,所以,必须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来急救,否则将会回天乏术了。
四逆汤(伤寒论)就是本法代表方剂。
温阳去寒:这就是使用温复阳气的药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复原,达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疗疾病的效能。
此法通常用于阳虚里寒的慢性病,如脾胃阳虚的人,通常会有少气倦怠、饮食难化、大便溏泻等症状,可用理中汤来治疗,这就是「温中袪寒」的原则。
如就是肾阳不足,素多痰饮,经常会有咳逆痰多、行动喘息、小便清长的症状,可用金匮肾气丸来调理,这就是「温肾纳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