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doc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doc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doc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有不少年青女性患肩周炎,晚上疼得睡不著觉。是因为

经常在夏天穿吊带衫(裙),加上上班是空调,下班回家也

离不开空凋,肩一直露在外面,夏天时就有一点点酸疼,没

在意,天渐渐冷了,肩膀就会越来越疼。现在患有各种

颈、肩、腰、腿痛的人非常多,可同样的病症,为什么夏天

时不发作或症状相对缓解,而冬天时就表现得厉害呢?那是

因为夏天气温高,血管相对扩张,血液循环通畅,“通则不痛”。

而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气温下降,「热胀冷缩」,就容易使

原本经络不太通畅的部位出现淤阻,所以出现了「不通则痛」

的现象。寒凉是导致颈、肩、腰、腿痛的重要诱因,祛除寒

凉、加温保暖是冶疗此类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1、花

椒酒 +艾条燻:花椒酒(取花椒 1 两,花椒要买质量好

一些的,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后,放入55 度的白酒中浸

泡,泡 1~2 天即可)。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

搓,搓热后再捂上热水袋,注意不要烫伤。疼痛严重时先捂

一会儿,再用酒搓,搓热后再敷,可以反复地做,对治疗腰

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都有效果。如果再在此处用艾条

燻上 30 分钟,边燻边擦,效果更好。治疗方法:找到

肩部最疼处,涂上花椒酒,再用艾条燻,边燻边拍打,半小

时后,抬肩;再在痛点涂上酒,加燻30 分钟。由于肩部不

断抬高,痛区会不断变化,所以治疗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两

小时后,肩膀就能活动自如、不再疼痛。用此法再治疗几次,

以巩固疗效,同时切几片生姜泡水喝,坚持一段时间,并少

吃寒凉之物。提醒大家,不管天气多热,都要穿覆肩的

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

上带肩的汗衫,并经常活动肩膀部位的经络,这样,肩周炎

就会远离我们。2、自制生姜汁包:在夏季取棉花

放在生姜挤榨成的汁中浸泡,泡透了,稍稍挤压一下,不要

拧,直接到太阳下晾晒,晒干为止。然后用布将棉花包好,

缝成小棉垫,哪个部位疼痛,就对应著这个部位将小棉垫缝

在贴身衣服里面,一直贴在身上,一般使用半个月后,再换

一个新的。到了冬天也一样可以照上面的方法做,而且只要

有空,在这个棉花垫的外面再捂上热水袋,效果就更好了。

生姜性温,有温经散寒、温胃止呕等作用。这种方法除了能

治疗颈、肩、腰、腿痛,还可以治疗老年人冬季最易犯的支

气管炎、哮喘。1、按摩找到腰腿疼痛部位,先在疼痛

的部位用 5 根清艾条熏20 分钟,一边熏一边拍打;2、走罐:涂上润滑油,上大号火罐,在疼痛部位上下走100 下。手法一定要快,越快越不疼(起下罐以后,会看到黑的、紫

的疙瘩,这个部位积聚的湿毒),能将局部淤堵的痧出透。

轻者一次洽癒,重者两三次后都能彻底打通。3、如果

是腰痛:先用艾条熏上20 ~ 30 分钟,再涂上润滑油,先在

痛点轻轻刮,推散瘀堵,然后再从上自下地重刮,将痧出透。

4、半个月后,等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再对已明显好转的

腿、膝关节进行疏理,和腰痛的治疗方法一样。注:1)臀部两侧的痧出透的人,治疗候都会感觉非常疲劳,一般治

疗后要喝浓浓的红枣、桂圆水,同时要吃海虾,最好一次一

斤白灼虾,连吃几天(有的人回去没有吃海虾,就会反映身

体发软,特疲劳,老想睡觉,而及时吃了大量海虾的人就恢

复得很好,不会出现任何不适)。2)治疗期间,忌食寒

凉之物,多吃温热、补血、补肾的食物,每天用温水泡脚。

这样,腰、腿上的老毛病,基本都能全部冶癒。5、做“撞树操”治疗颈椎病、颈肩综合症:尽量挺胸,肩胛向后,

撞击颈肩部的大椎、风门等穴位,可以治疗颈椎病、颈肩综

合症。一开始可先撞击5~10分钟,渐渐地增加到30分

钟左右,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撞击到背部已明显发热,使

背部的各个穴位都达到了有效的按摩,疏通经络,行气通窍,促进血液循环,并可以反射性调节内脏活动,增强内脏的功

能。6、治疗腰腿痛的保健操平躺在床上,将两腿

曲膝抬起,大腿尽量往腹部靠,然后上身不动,双腿尽量向

右侧转,使右腿的膝尽量靠床,然后恢复,再往左侧转,再

恢复能疏通腰部的经络,洽疗腰痛。这个运动方法,能

直接有效地作用到臀部,能疏通腰部的经络,洽疗妇科疾病、

腰腿痛。如果能长年坚持,每天 1~ 2 次,一次做上 100 次。

不但能治疗腰、腿疼,同时还能治疗腹内的各种慢性疾病以

及女士的妇科病、男士的前列腺疾病等。 7、预防臀部瘀堵:

由于现在的人活动少了,而且许多人的工作都是

整天坐着的,这样就使臀部长期受压,造成血脉瘀堵,方法:平时多活动、多走路,多拍打臀部,及时疏通;二是不做或

少做肌肉注射。8、预防腰痛操:双手抓住椅背,

单脚后踢,左右脚轮换,反复几十次,可以很好地锻炼腰

部,避免受腰椎疾病的困绕如果想锻炼躯干,就站直后双手抓

住椅背,身体挺直,仰头看天花板,保持望月似的动作。这个

时候,身体呈反向弯曲,对脊椎是很好的保健,对颈椎更能起

到锻炼的作用。

心衰中药治疗

心衰的治疗: 1心气不足型:心悸气短、活动加重,乏力、头晕、盗汗等。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2脾肾阳虚型:咳嗽、气喘、畏寒尿少、面色苍白。 方药:真武汤加减 真武汤 -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切)9克附子5克(炮) 真武汤 - 用法 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3气虚血瘀型:口唇青紫、咳嗽气喘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克),川芎一钱 半(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 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 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 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4痰瘀阻肺型:心慌气短、憋闷,泡沫样痰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处方】葶苈15克(熬令黄色,捣丸)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泻肺去痰,利水平喘。治肺痈,胸中胀满,痰涎壅塞,喘咳不得卧,甚则一身 面目浮肿,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酸辛;亦抬支饮不得息者。 【用法用量】先以水600毫升,煮枣取400毫升,去枣,纳葶苈,煮取200毫升,顿服。 【备注】方中葶苈子入肺泻气,开结利水,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退;但 又恐其性猛力峻,故佐以大枣之甘温安中而缓和药力,使驱邪而不伤正。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78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患者现在自觉胸口发闷,患者自诉:晚上躺下就开始咳嗽.不能正常 入睡.在他院诊断为心脏衰竭. 请问,对于这样的病情应该怎样进行治疗,应给予什么进行治疗. 心衰是由于慢性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以致心肌收缩力减损,因心血液排出困难,静脉系 统瘀血,而动脉系统搏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心脏。 本病临床又分左心衰,右心衰和合心衰三种。多数右心衰乃左心衰影响到右心所致。其主要 临床是心胸绞痛,紧缩不舒,或心胸憋闷如有物压,或胸闷气短、心悸、舌质偏黯、脉弦滑,常用的,如下。 1、辨证论治: ●心气不足,心阴(血)亏型 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疲乏无力,头晕,心烦,,,,舌质偏红,脉细结代或细数。 治法:益气敛阴,活血利水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方剂名称】:五苓散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 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中医八法补法

中医八法6-补法 补法 什么是补法: 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 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 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怕冷、畏寒) 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 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

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 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 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

腰腿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 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腰部畸形: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

急诊科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风,头痛,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二)热毒炽盛证: 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舌红,苔黄,脉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咽部疼痛 1.观察咽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咽部肿胀情况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神门、咽喉、扁桃体、肺、气管、肾上腺、轮1—轮4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大肠俞等穴。 (二)刺激性咳嗽 1.观察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含服润喉丸、青果丸等以清咽润燥。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肺、气管、神门、肾上腺、咽喉、扁桃体等穴。 4.遵医嘱拔火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穴。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肾俞穴等。 (三)发热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的变化,汗出较多时及时擦洗更换衣被。 2.高热时,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速细菌毒素的排出并防止脱水。 3.遵医嘱温水擦浴帮助患者降温。 4.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 5.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耳尖、神门、肺、肾上腺、扁桃体、咽喉、屏尖、轮1—轮4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宜温凉服。 (2)含服清热解毒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 (3)风热外犯者中药不宜久煎,饭后服药。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合用时,前后需要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2)急性期予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静脉给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有无过敏反应。 (二)特色技术 1. 耳穴压豆(详见附录1) 2. 拔火罐(详见附录1)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整洁凉爽,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2.慎起居,避风寒,适寒暑,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不要高声说话。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4.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5.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二)饮食调理 1.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为宜,保证身体需要,勿食粗糙、辛辣刺激炙热之物及烟酒、肥甘厚味之品。忌食大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2.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风热外犯,当清热利咽,宜食冬瓜、萝卜、梨等食物。 4.热毒炽盛,当清热解毒,宜食绿豆、苦瓜、菠菜等食物。 (三)情志调理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得《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6cmH 2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得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得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 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得分级方案,主要就是根据患者自觉得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得体力活动受到轻度得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 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 药-就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 所谓的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的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的基本原则,在临症的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的体质、新病与旧病的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的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的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的方剂最适宜此体质的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里。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里双解法了。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就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运用就是很灵活的。不过,必须牢记的一点就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就是汗法的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谓的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就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有不少年青女性患肩周炎,晚上疼得睡不著觉。是因为经常在夏天穿吊带衫(裙),加上上班是空调,下班回家也离不开空凋,肩一直露在外面,夏天时就有一点点酸疼,没在意,天渐渐冷了,肩膀就会越来越疼。现在患有各种颈、肩、腰、腿痛的人非常多,可同样的病症,为什么夏天时不发作或症状相对缓解,而冬天时就表现得厉害呢?那是因为夏天气温高,血管相对扩张,血液循环通畅,“通则不痛”。而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气温下降,「热胀冷缩」,就容易使原本经络不太通畅的部位出现淤阻,所以出现了「不通则痛」的现象。寒凉是导致颈、肩、腰、腿痛的重要诱因,祛除寒凉、加温保暖是冶疗此类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1、花椒酒+艾条燻:花椒酒(取花椒1两,花椒要买质量好一些的,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后,放入55度的白酒中浸泡,泡1~2天即可)。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搓,搓热后再捂上热水袋,注意不要烫伤。疼痛严重时先捂一会儿,再用酒搓,搓热后再敷,可以反复地做,对治疗腰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都有效果。如果再在此处用艾条燻上30分钟,边燻边擦,效果更好。治疗方法:找到肩部最疼处,涂上花椒酒,再用艾条燻,边燻边拍打,半小时后,抬肩;再在痛点涂上酒,加燻30分钟。由于肩部不

断抬高,痛区会不断变化,所以治疗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两小时后,肩膀就能活动自如、不再疼痛。用此法再治疗几次,以巩固疗效,同时切几片生姜泡水喝,坚持一段时间,并少吃寒凉之物。提醒大家,不管天气多热,都要穿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带肩的汗衫,并经常活动肩膀部位的经络,这样,肩周炎就会远离我们。2、自制生姜汁包:在夏季取棉花放在生姜挤榨成的汁中浸泡,泡透了,稍稍挤压一下,不要拧,直接到太阳下晾晒,晒干为止。然后用布将棉花包好,缝成小棉垫,哪个部位疼痛,就对应著这个部位将小棉垫缝在贴身衣服里面,一直贴在身上,一般使用半个月后,再换一个新的。到了冬天也一样可以照上面的方法做,而且只要有空,在这个棉花垫的外面再捂上热水袋,效果就更好了。生姜性温,有温经散寒、温胃止呕等作用。这种方法除了能治疗颈、肩、腰、腿痛,还可以治疗老年人冬季最易犯的支气管炎、哮喘。1、按摩找到腰腿疼痛部位,先在疼痛的部位用5根清艾条熏20分钟,一边熏一边拍打;2、走罐:涂上润滑油,上大号火罐,在疼痛部位上下走100下。手法一定要快,越快越不疼(起下罐以后,会看到黑的、紫的疙瘩,这个部位积聚的湿毒),能将局部淤堵的痧出透。轻者一次洽癒,重者两三次后都能彻底打通。3、如果是腰痛:先用艾条熏上20~30分钟,再涂上润滑油,先在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

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最常用的利尿中 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

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或X线

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 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之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次要标准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 肺部罗音 心脏扩大 急性肺水肿踝部水肿 夜间咳嗽 活动后呼吸困难肝肿大 胸腔积液 第三心音奔马律 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 2 O) 循环时间>25秒 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 心动过速 治疗后5天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使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或夜卧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中医八法简介

中医八法简介 发表时间:2009-07-13 发表者:高永华(访问人次:899) 北京316 医院 确定病证后,紧接着的便是选择治疗方法。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 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案 一、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 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腰部畸形: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

10 心血管科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医治疗八法,供大家阅读!中医治疗八法:下法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 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中医治疗八法:温法温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 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药物。 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中医治疗八法: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

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中医治疗八法:汗法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八法:和法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中医治疗八法:消法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中医治疗八法相关文章:1.中药是如何制成的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