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大型行星。

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陆地的地壳较厚,海洋的地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中最大的层次,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高于地壳,同时也是地壳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内层,它由液态铁合金组成,温度非常高。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移动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有7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它们包括了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板块的聚合、板块的分离以及板块的滑移。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范围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降水、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常常通过气候要素来描述,其中包括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等。

地球的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个主要区域,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手段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四、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与再生过程。

水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蒸发并升华为水蒸汽,然后再凝结为云或雾,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影响着降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类。

而自然地理是关于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的研究,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

1. 地貌与地质过程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形状的特征,是地球表面经过长期的地质过程所形成的。

地质过程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作用于地壳,使其发生各种变化,包括构造变化、岩石变化、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貌与地质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球上的不同地貌类型。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包括大气层的组成、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分析等。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

3. 水文与水循环水文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贮存等现象的科学,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流动和循环过程。

水文和水循环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4. 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学生态系统指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概念。

生物地理学则是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不同地理区域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地球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灾害事件。

灾害管理是指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减轻和恢复的过程。

学习自然灾害和灾害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保护地球家园。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其表面大部分是水,陆地面积比例较小。

地球是由内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内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有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壳主要是玄武岩。

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平衡循环。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每天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使得地球的各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夜晚。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

此外,地球还有章动、岁差和进动等运动。

三、地理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吸收层。

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主要现象包括大气运动,如风、雨等。

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称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极其丰富的资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圈的运动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运动等。

3.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地势高,山地居多。

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组成,地势低,海水深广。

地球表层的地形和地势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四、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层的物貌形态,是地表地理环境受到大地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地形面貌。

地形地貌的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

2. 气候气候是地壳与大气所共同形成的微气候长期统计特点的总和。

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的形成、分布、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

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大地形: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形对气候、植被等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研究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3.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揭示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 土壤与地表水:关注土壤的类型、质地、成因和利用情况,以及地表水的分布、来源和利用等。

5. 自然灾害: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的发生机理、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法。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1. 地壳: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约厚度为5-70公里。

2.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包围地核的一层固体壳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呈液态和固态,直径约为3486公里。

三、地球的外部结构1. 大洋和大陆:大洋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组成,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陆包括陆地和岛屿,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 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气层和热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相隔的气体包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3. 水圈: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形式,构成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 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上的旋转运动,一天24小时完成一次;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25天完成一次。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产生了季节的交替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总结.pdf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总结.pdf

第一章地球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三版目录打印版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关系4、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2、太阳和太阳系3、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2、地球的公转3、岁差、章动和极移第四节地理坐标1、纬线与纬度2、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1、地球的圈层分化2、地球的内部构造3、地球的外部构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海陆分布2、海陆起伏曲线3、岛屿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1、化学成分与矿物2、岩浆岩3、沉积岩4、变质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3、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2、槽台说与地洼说3、地质力学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1、火山2、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1、地质年代2、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大气的成分2、大气的结构3、大气的热能4、气温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1、大气湿度2、蒸发和凝结3、水汽的凝结现象4、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1、大气的水平运动2、大气环流3、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1、气候和气候系统2、气候的形成3、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五节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简史2、气候变化原因3、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循环与水量平衡1、地球上水的分布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1、海洋的起源2、世界大洋及其区别3、海及其分类4、海水的组成5、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1、潮汐与潮流2、海洋中的波浪3、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1、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2、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3、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资源2、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河流1、河流、水系和流域2、水情要素3、河川径流4、河流的补给5、流域的水量平衡6、河流的分类7、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七节湖泊与沼泽1、湖泊2、沼泽第八节地下水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2、岩石的水理性质3、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九节冰川1、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2、地球上冰川的分布3、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五章地貌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1、地貌成因2、基本地貌类型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1、风化作用2、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第三节流水地貌1、流水作用2、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3、河流地貌4、准平原与山麓面第四节岩溶(喀斯特)地貌1、岩溶作用2、岩溶地貌3、岩溶地貌地带性与岩溶地区地貌发育过程第五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1、冰川地貌2、(冰缘)冻土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1、风沙作用2、风沙地貌3、黄土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与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2、海岸的分类3、海地地貌与海底沉积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3、土壤形态4、土壤物质组成5、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1、成土因素学说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4、主要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1、土壤分类2、土壤空间分布规律3、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4、耕作上土壤分布规律5、世界土壤分布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1、有机土2、人为人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土壤资源的概念2、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3、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1、原核生物界2、植物界3、真菌界4、动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2、生态因子与生物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及其一般特征2、生物群落第四节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3、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概念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自然区划1、自然区划的原则2、区划的方法3、自然区域的等级系统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1、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2、土地的分类3、土地评价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自然地理学》全书重点

《自然地理学》全书重点

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自然地理环境。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部分一、化学成分与矿物1.矿物的概念及自然界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主要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直接结晶及固体再结晶作用。

二、岩浆岩1.依据成因可以将岩石分为哪几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岩浆岩的概念及其分类岩浆是来自地幔的高温熔融状物质,温度一般为800~1200℃,具有较强粘性,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当其沿岩石圈断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喷出地壳则迅速冷凝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按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3.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结构:①玻璃质结构:喷出熔岩因快速冷却不及而结晶形成的。

②显晶质结构: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而形成的③斑晶:冷却速度先慢后快形成粗大晶体后形成细粒或微粒晶体即基质从而形成斑状结构。

构造:①块状构造: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

②斑杂构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序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

③气孔构造:气体逸出后残留的。

④杏仁状构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填充而形成。

4.岩浆岩的主要类型;依据化学和矿物组成: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层岩、喷出岩三、沉积岩1.沉积岩的概念、成因、特征、主要类型。

概念: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成因: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分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物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

若埋藏很深,还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晶体进一步压固。

基本特征:①沉积岩富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之分。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

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原生构造结构。

主要类型:①碎屑岩类,主要指母岩分化碎屑搬运再堆积后胶结而成的岩石。

②黏土岩类:具泥状结构,由黏土矿物及其他细粒组成,硬度低。

③生物化学岩类: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

四、变质岩变质岩的概念及变质作用类型。

概念: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类型:①动力变质作用②接触热变质作用③接触交代变质作用④区域变质作用⑤混合岩化作用和超变质作用。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与基本方式。

1.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①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②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匀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③即使非常缓慢道德构造运动也不是匀速进行的。

④构造运动规模与幅度具有差异性。

2.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二、构造运动的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1.岩相:海相、陆相、过渡相。

2.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3.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三、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的概念及类型概念: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之分。

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①水平构造:水平岩层经垂直运动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物。

如丹霞地貌②倾斜地貌:岩层经共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夹角时。

褶皱、断层或不均匀升降都可造成岩层倾斜③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褶皱能直观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④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断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主要内容: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

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由于板块的强度很大,主要变形只能发生在其边缘部分。

三种类型:①扩张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地方,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主;地震震源较浅,烈度也不大。

②俯冲型边界:见于两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

又可分为岛弧海沟型边界和地缝合线型边界。

③转换断层型:这类边界是由前两类边界活动导致板块间其它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位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以浅层为主,亦有少量玄武岩喷出。

三个板块的相邻接地点称为三联接合点。

二、槽台说与低洼说1.槽台说与地洼说的主要内容。

槽台说: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震荡运动,而水平运动是派生次要的。

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

物质上升造成隆起,下降造成拗陷。

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地台两类,地台由地槽演化而来。

地洼说: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不仅地槽卡可以转化为地台,地台也可以转化为地洼,这种转化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

三、地质力学学说。

1.地质力学学说的主要观点。

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1.火山的概念、分类及分布规律。

概念:火山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释放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类型:①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

②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分布规律:火山几乎无一例外地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环太平洋-沟系统火山密集。

二、地震1.地震的概念及地震带的主要分布。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震源及震中: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

主要地震带: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

但扩张边界上地震带较窄即最集中,汇聚型边界上地震带较宽,大陆碰撞型边界上地震带尤为分散。

地震多分布与靠大洋一侧海沟中,火山则多分布于靠陆一侧海弧上。

主要地震带包括①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或称环太平洋震环;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③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量1.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2.按照温度与运动情况把大气分成哪五层。

①对流层。

是大气的最底层,以空气的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

②平流层。

随高度上升温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

③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

④暖层。

空气密度很小,强烈地吸收紫外辐射,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

⑤散逸层。

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但无明显边界。

3.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它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直接辐射;散射辐射4.大气如何获得太阳辐射。

①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②对地面辐射的吸收③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

④感热输送:陆面、水面温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于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

5.气温的概念。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1.湿度的概念。

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

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2.蒸发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称为蒸发。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和风。

3.大气降温的四种方式。

①绝热冷却。

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气温迅速降低,在短期内形成凝结现象,形成中雨或大雨。

②辐射冷却。

空气本身向外放散热量而冷却。

③平流冷却。

较暖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而造成空气本身冷却。

④混合冷却。

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时,混合后气体的平均水汽压可能比混合前的饱和水气压大,多余水汽压就会凝结。

4.雾的概念及分类。

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

①辐射雾。

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后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雾。

②平流雾。

暖空气到冷下垫面上而形成③蒸汽雾。

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而形成。

④上坡雾。

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

⑤锋面雾。

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而达到过饱和。

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

5.降水的概念,形成基本条件,增长过程及类型。

概念: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基本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

二是雨滴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前不至完全蒸发。

增长过程:一是云滴凝结增长。

二是云滴冲并增长。

类型:①对流雨。

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降水②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是便产生降雨③锋面雨。

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雨。

④台风雨。

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漩涡。

与对流雨性质相似。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大气运动可以包含哪几种类型。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可分为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2.作用于空气的力有哪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曲线运动时的惯性离心率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是空气运动即形成风和决定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

②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

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分量。

③地面摩擦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受惯性离心率作用。

④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都会产生都会产生阻碍气流运动的力。

3.自由大气中形成的风。

①地转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②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率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三、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的含义: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全球气压带的分类。

①赤道低压带: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压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

②极地高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射,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

③副热带高压: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砖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④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一个相对低压带3.行星风系的含义及地球上的三大盛行风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