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简答题及答案
26《相见欢》阅读练习与答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李煜李后主千古词帝)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亡国哀思凄婉)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西楼台夜晚秋天)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是写仰望之景,“”一句是俯视之景。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8.“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9.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10.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1.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2.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13.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答: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4.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阅读答案
《相见欢》阅读答案《相见欢》阅读答案「篇一」纳兰性德《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相见欢【清】纳兰性德①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鲮被,水沉②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选自《饮水词》)①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
康熙帝器重的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于忘怀。
此篇作于出使途中。
①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②恰与二句:意谓那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清晨那人(指闺中人)所画出的眉毛。
③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的香。
这里指香气。
宋周邦彦《浣溪沙》:“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簧尽日水沉微。
”④黄茅野店:即黄茅驿。
参见《蝶恋花?散花楼送客》【翻译】: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着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香气沉晕。
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赏析】:见到了冷溶溶的远山便联想起她清晓所画的眉形,于是不免怀念起她来。
故于下片待以“红蜡泪”三句描绘想象中妻子正孤独凄清的情景。
但此时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又怎能不凄迟伤感,孤清寂寞呢!从词中所绘之情景看,此篇大约作于出使之途中。
【阅读训练】:(1)“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词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3分)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画眉(1分),体现出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1分);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人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词人写了微云、远山、野店、西风等眼前所见的凄冷景象(1分),又通过红烛、青绫被、沉香等回忆起昔日美好的生活(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旅途中内心的凄凉、孤独,寄托了对亡妻凄婉缠绵的怀念。
相见欢 答案版
4、板书设计
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4、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8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景,描写了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B.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来抒发情感,词的格调由高亢激越变为舒缓平和。
C.“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D.最后一句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悲慨无限。
82.同是“上西楼”,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莫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此词为其亡国后被囚宋国时所作。
【答案】81.B 82.同:国破家亡的痛惜。
异:李煜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朱敦儒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慨。
【解析】8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词的格调由高亢激越变为舒缓平和”表述有误。
“中原乱,簪缨散”是对国家破败现状的悲痛陈述,比较平缓,“几时收”是问句,带着悲愤,格调逐渐高昂,“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则悲痛至极,痛苦的情感达到高峰,故词的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故选B。
8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根据朱词的《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理解可知,这首词一开始写到词人在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的背景下,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的是亡国之痛。
下片直言国事,“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相见欢 练习题
相见欢练习题相见欢练习题: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相见欢》,请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旧有的格式,进行重新整理和呈现。
本文不仅仅是对《相见欢》的简单复述,更面向读者,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古代文学作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相见欢》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___________(体裁)作品。
2. 作者自序中提到《相见欢》是“判断古今情事,了却古今志愿”的一篇___________(篇幅)作品。
3. 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形容为“终南山上___________的姑娘”。
4.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代表着______________,女主人公代表着____________。
5. 故事的情节中,男主人公放弃了_____________家的荣华富贵,追求自由和真爱。
6. 故事最后,男女主人公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式实现了相见和团聚。
7.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情愿与女主人公共度一生,宁可____________匹配。
8.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
9.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
10. 故事中最感人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故事中关于“欢欣”的描写有:a) “心事静静地从左胸温柔地女儿心弹起的,如银丝杏染云光,一人连天地护看不尽两行脚印。
”b) “那女儿一把推走老婆子,又飞快地跳向马背……好一阵欢欢喜喜尖声笑。
”c) “玉颜不负珠帏子,人比萱花貌似玦。
”d) “射雁荆州,遥知梅里出群芳。
”2. 故事中男主人公为何放弃了过去的荣华富贵?a)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b) 为了摆脱繁琐的宫廷生活。
c) 为了寻找真爱和自由。
d) 为了逃避世俗的约束和压力。
3. 故事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a) 坚强、独立、聪明。
关于相见欢的诗词阅读答案
关于相见欢的诗词阅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详细含义。
▲
答案:10.(1)孤独寂寞(2)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3分,其中(1)题1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
(3)锁在句中的意思是指( )(2分)
A.锁头
B.金锁
C.锁住
D.开锁
(4)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答案:3. C 4.
(5)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风光?(1分)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风光(意近即可)。
(1分)
(6)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意近即可,答成亡国哀思得全分)。
(2分)。
《相见欢》朱敦儒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1. 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
1。
相见欢诗词阅读答案
相见欢诗词阅读答案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
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3.“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分)
2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5.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3分)
19.词牌
20.B
21.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逢病军人
卢纶。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相见欢》朱敦儒【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三、赏析简答题: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相见欢》朱敦儒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相见欢》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2、下列对周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B.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营造了本词的氛围。
C.词人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由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联想到国家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D.面对眼前秋高气爽,夕阳垂地,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词人也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解析】D.面对眼前萧条冷落的秋景,……诗人感到悲凉、抑郁。
二、赏析简答题: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赏析下列两句词句。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答]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答]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
(7)“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答]“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问题】(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1)孤独寂寞(2)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3分,其中(1)题1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试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参考答案】:1.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2、比喻和情景交融。
【问题】3.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相见欢》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相见欢》朱敦儒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2、下列对周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B.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营造了本词的氛围。
相见欢八年级上问答题
相见欢八年级上问答题《相见欢》是茅盾先生创作的一部青春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少年老成的胡适和天真活泼的孙康,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青少年在互相学习、互相磨合中逐渐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针对《相见欢》一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问题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在《相见欢》中,胡适是一个年龄晚于他人但思想成熟的孩子,他内心深沉,极富批判精神。
他追求真理,对教育十分重视,对传统观念持怀疑态度。
胡适的出现为故事注入了新的思想,他通过与同学们讨论、辩论,唤起了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引导他们走上了探索真理之路。
孙康则是一个活泼开朗、天真可爱的少年。
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世界充满好奇。
孙康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欢乐和活力,他的乐观主义和直接的表达方式给胡适的世界观带来了新的思考。
他在一次次的争论中,让胡适对世界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对比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他们对话中的碰撞和争论,不仅展现了两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引导了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问题二:小说中的教育观点和价值观。
《相见欢》中以胡适为代表的人物,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了质疑。
他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主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自由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他通过与同学们的争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学会思考,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这种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国内一些进步青年对传统教育的不满,并对未来教育提出了新的期待。
小说中的价值观体现在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知识的重视上。
故事通过胡适和孙康的对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胡适认为人性有劣根性,但同时也有善良的天性,他主张人们要发现自己的优秀和不足,与之和睦相处。
另一方面,小说也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胡适的学习和追求,鼓励读者们积极探索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问题三:两位主要人物在对话中的争论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通过胡适和孙康的争论,我意识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相见欢》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相见欢》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赏析简答题: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相见欢》阅读题及答案
《相见欢》阅读题及答案
《相见欢》阅读题及答案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诗歌讲究炼字,字字传神,句句精炼。
请从诗歌中找出一例并加以赏析。
(2分)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
参考答案:
11、(1)“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或:用“深”修饰庭院,刻画了重门深锁、幽居独处、凄清空寂的'环境。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或: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
倩(qìng):借助。
一:1.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4分)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1.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
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4分)2.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
(4分)3.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4.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相见欢 李煜》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理解性默写1.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
2.《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囚禁生活凄凉的句子:。
3.《相见欢》中,“”一句将人物引入画面,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4.李煜在《相见欢》中先写诗人独自登楼,接着以“。
”两句描述所处的情境,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5.《相见欢》中,李煜以“,”两句写离愁,用丝喻愁,形象而生动,新颖而别致。
6.《相见欢》末尾“,”两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深切体验与感受。
7.《相见欢》中,“。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
8.《相见欢》中,“”一句写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其中包括哀愁、悲伤、痛苦、悔恨等,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9.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的《相见欢》中,“,,”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10.李煜在《相见欢》中,选取典型景物,情景交融地描画处作者孤独凄寒之感的诗句是:,。
《相见欢》默写答案1.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囚禁生活凄凉的句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将人物引入画面,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4.李煜在《相见欢》中先写诗人独自登楼,接着以“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两句描述所处的情境,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5.《相见欢》中,李煜以“剪不断,理还乱”两句写离愁,用丝喻愁,形象而生动,新颖而别致。
6.《相见欢》末尾“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两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深切体验与感受。
7.《相见欢》中,“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
有关《相见欢》的古诗词鉴赏与答案
有关《相见欢》的古诗词鉴赏与答案有关《相见欢》的古诗词鉴赏与答案相见欢 [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2.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意境。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产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3.简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4.请体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的“锁”字的妙处。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5.请体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6.请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也难能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赏析简答题: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