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语文文学常识及二十四节气歌全解
语文文学常识及二十四节气歌全解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历法节气(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历法节气一、单选题1.(2022七下·宁津月考)下列涉及“春”的文化知识不恰当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春雷响,万物长”这句民谚来表现惊蛰这一春天的节气。
B.古人喜欢在春天举行各种活动,如赏花、踏青、插柳、放纸鸢、扫墓祭祖等。
C.写春天的成语有很多,如乍暖还寒、绿肥红瘦、草长莺飞、天高云淡、暗香疏影等。
D.“报得三春晖”中的“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答案】C【知识点】历法;节气【解析】【分析】C项“ 天高云淡”不是用来写春天的,而是写秋天,形容秋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的景物特征。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2.(2023九上·临湘月考)【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2023年是癸卯年,小雅今年十四岁,小雅的生肖属“牛”。
B.范仲淹、欧阳修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中“庆历”、“崇祯”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D.古诗词中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分别写到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
【答案】B【知识点】历法;节气【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本项中“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人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与文化常识的识记。
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3.(2023七上·凤凰月考)下列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意思是在鞭爆声里,一年又过去了。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一)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二)干支纪年法
东汉时开始通行的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配出六十对,通常叫六十花甲子。
循环使用,周而复始。
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林觉民《与妻书》)。
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
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精品)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一、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五、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和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用来划分季节、农事和生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名称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感悟。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农事生活的指导,还渗透到了文学艺术、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谣和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节气的重视和热爱。
在文学作品中,二十四节气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的景象,反映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感情。
在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中,可以看到很多描写节气的诗句和歌谣,如"立春时,百花吐艳"、"清明时,柳绿花红"等。
这些诗句歌谣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除了文学作品,二十四节气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节气的影子。
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常常描绘节气和自然景象,如"春之景"、"夏之韵"等。
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也常常以节气为主题,如"清明上河图"、"夏至点灯"等。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春节时,人们吃春节美食,放爆竹、舞龙舞狮,欢度节日。
清明时,人们扫墓祭祖,祭祀先人,纪念故人。
端午时,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庆祝节日。
这些传统习俗和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对节气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完整)公基-文学常识(节日篇)
公基文学常识(节日篇)1、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即“除旧布新”.2、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3、关于除夕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守岁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4、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5、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6、春节饮食“年糕”、“饺子"、“元宵”。
7、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贴春联”、“年画”、“拜年"、“爆竹”、“接财神”、“祭祖".8、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9、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yú)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11、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1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13、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14、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与介子推有关.16、清明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17、清明节的习俗有踏青、祭祀、扫墓、插柳、戴柳、射柳、放风筝、植树、蹴鞠、荡秋千等。
18、由于寒食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二单元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整理笔记
第二单元一、教材文学常识1.竺可桢(1890一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2.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他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曾获代表科、奇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
3.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4.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二、课外文化常识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特征)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三要素(1)内容的科学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常识1. 岁寒三友:松、竹、梅。
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5.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6.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7.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8. 三皇五帝: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9.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10. 五金:金、银、铜、铁、锡。
11. 五味:酸、甜、苦、辣、咸。
12. 五行:金、木、水、火、土。
13. 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14.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15.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16.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17. 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18.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19.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0.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1. 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2.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23.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24.扬州八怪: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
25. 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26. 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7.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共分为24个节气。
这一时间系统既能反映季节变化,也能告诉人们农事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详细解释。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指春季来临,雨水开始增多,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万物复苏,表示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动物。
春分:春分节气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昼夜平分。
清明:清明节气,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春天之美正当其时。
谷雨: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将近成熟,夏农有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是夏季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此时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正值盛夏时节。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落在草木上,表示秋天的清晨比夏天更凉爽了。
秋分:秋分节气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白昼和黑夜完全相等。
寒露: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植物开始凋零。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寒露后气温更低,霜降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正式开始。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逐渐下降,开始下雪了。
大雪: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雪花渐大,气温降到最低。
冬至:冬至节气是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小寒:小寒节气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已经开始。
大寒:大寒节气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气候和农事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节日知识常考资料
七上文学文化常识
二、文化常识
1、24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中华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
①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吃汤圆家人团聚
②元宵节(灯节):农历正月十五观灯猜谜
③清明:公历4月4日或5日扫墓
④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咸鸭蛋、赛龙舟,饮雄黄酒,插艾叶(菖蒲)
⑤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观潮
⑥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敬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
⑦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燃爆竹贴对联吃年饭
中秋节的古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重阳节的古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夕、春节的古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4节气的知识点
24节气的知识点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节气划分方式。
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自转和地球轴倾角变化而来,记录了一年中太阳直射地面位置的变化。
以下是24节气相关的知识点:1.节气划分:二十四节气分为前后两两相邻,每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大约为15天左右。
前12个节气为阳气日渐增长的节气,被称为前六气;后12个为阳气逐渐减退的节气,被称为后六气。
2.节气名称: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
这些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现象,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3.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气到来时,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与节气有着密切的关联。
4.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轨道和地球轴倾角的改变而引起的。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我国各地的气候和温度也会相应变化,如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等。
6.农事活动:历史上,二十四节气也是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
根据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播种、耕作、收获等农事工作,使农作物的生长更加有序。
7.健康养生:适应节气的变化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气象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节饮食、作息和锻炼习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8.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传承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可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9.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谷雨时期,人们会多吃一些清补凉的食物来抵抗湿气,而在冬至时则会食用一些暖身的食物来御寒等。
10.传统习俗:二十四节气与我国许多传统习俗紧密相关。
例如,农历初一和十五会有庆祝活动,纪念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冬至当天,人们会吃饺子、喝汤圆,象征团圆和固定人际关系。
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法。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除124,5,6,7,8,9.,10,11,0,1,2,3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894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0,余数为4, 对表“4”为“甲”;地支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2,余数为10,对表“10”为“午”,那么1894年为“甲午”年,故“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
1911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1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8、纪时法。
日出5-7食时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昃13-15晡时15-17日入17-19黄昏19-21人定21-23夜半23-1鸡鸣1-3平旦3-5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发布时间:2020-05-24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2023高考语文的文学常识考点内容大全
2023高考语文的文学常识考点内容大全2023高考语文的文学常识考点内容大全高考文学常识整理归纳中国一、人的称谓:(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就像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 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三一文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版专题-[第28讲:二十四节气及《水浒传》主要人物介绍(一)]-讲义教师版
D.【甲】至 【乙】致 裹挟(xié) 修省(xǐng)
(2)文中“□”处使用的标点符号和画线字“远”的笔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字的第三笔是
B.,” “远”字的第三笔是
C.。” “远”字的第三笔是
”
D.”。 “远”字的第三笔是 (3)根据语意,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文中①②处。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
气。从节气到气节,仍是今天人们生存的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把握了时间的节气?我们是否
把握了人生的节点?我们是否为社会、技术一类的事物裹挟,而对生物世界、天时地利等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去了感觉,以【乙】(至 致)无知于道法自然的本质,从而失去先人那样的精神气节?
②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③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5.清明: (1)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戴花 (2)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6.谷雨 (二)夏 1.立夏 2.小满 3.芒种 4.夏至:夜最短,昼最长 5.小暑 6.大暑 (三)秋 1.立秋:(1)习俗:贴秋膘、咬秋、喝立秋水、立秋吃渣。 2.处暑【处(chǔ)(这个多音字会考哟)】:“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夏天暑热正式终 止,气温开始下降。 3.白露 4.秋分:昼夜平分 5.寒露 6.霜降 (四)冬 1.立冬 2.小雪
①好风胧月清明夜 ②雷动风行惊蛰户 ③碧砌红轩刺史家 ④天开地辟转鸿钧 ⑤农家岁首又谋耕 ⑥万物苏萌山水醒 A.⑥①——⑤④——②③ B.⑥⑤——②④——①③ C.⑤③——②①——⑥④ D.①⑥——⑤②——④③ (2)“‘春’之美文创作”小组的同学写了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其中有一个句子不够恰 当,请找出来,然后帮助他们为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用四字词语)。
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导读: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文学常识知识大全高中
文言知识积累大全高中一、称谓1.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2.字: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3.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一般由朝廷赐予。
二、纪年纪时1.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2.地支纪时: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3.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三、官职变动1.授予官职:拜、除、授、选、起、复、征、辟、察、荐、举等。
2.调动官职:调、徙、转、改、迁、放、出、补等。
3.升官加封:晋、进、加、超迁、擢、超擢、陟、升、拔、提等。
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关于二十四节气,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导读:二十四节气的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
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
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
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
法来设定闰月。
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1.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2.有关《伤仲永》文学常识
3.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4.有关语文文学常识
5.24节气的相关文学常识
6.文学常识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7.有关高中必背文学常识
8.有关于三的文学常识大全
上文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