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全攻略之历史考点一遍过
考点2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1)汉代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区田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
一、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 又称“刀耕火耨”, 泛指原始耕种技术。 持续时间很长。当 时使用的农具是木 器、石器等。
石斧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 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 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016·江苏·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 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 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冉有访诸仲尼。出仲现尼了曰“:私“田吾”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1)材料一问反题映:的鲁是国什实么行制初度税?有何特点?
(2)与亩材,料承一认相了比土,地材私料有二制发。生什么变化?
(3)材料三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耕作方式 二、水利工程
三 、土地制度
四、小农经济
1、条件 2、特点
一、耕作方式 二、水利灌溉 三、土地制度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
——《诗经·小雅》
材料二 有煜(云兴制起度的:样井子田)制萋。萋特,点兴:雨祁
祁,雨我公田,遂及奴我隶私社。会的—土—地《国诗有经制·度小,雅》
材料三 季孙欲变一以化切田:土赋“地(公归按田周田”王收以所取外有地,。租),使
简单协作 小农经济 耕
第一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1
第一课
重点梳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中国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 始 农 业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石斧、石 刀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据此回答题目。 1、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 ( ) A、刀耕火种阶段 B、简单模仿阶段 C、石器锄耕阶段 D、铁犁牛耕阶段
2、商周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在 ( ) ①青铜农具的出现 ②开沟排灌技术 ③除草培土技术 ④沤制绿肥技术 ⑤治虫灭害技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井田制 (1)特点: ①土地国有; ②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 所有权;土地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③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④庶民与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铁制农具
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西汉
牛耕图
耒耜
石斧
牛耕Biblioteka 铁锄耕 作 方 式远古
古代
刀耕火种
锄耕阶段
铁犁牛耕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组织形式 原
【人民版高考总复习】考点12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
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 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 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 陕、甘、苏、川、蒙„„13个省区。
——《中国古代史》
角度1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
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角度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耕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汉代农业的特点。
答案 铁农具广泛使用;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5年15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考情感悟 第 一 层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核心内容,属课标、考纲
的重点内容
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影响、局限性,尤其 注意分析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以山东、广东再现率最高,山东、广东、天津出现非选 择题
模、男耕女织。因此选B。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经济,与手工 业无关,也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示范2】(厦门月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
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 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B.自然经济 D.中央集权制度 )。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点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4)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一直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5)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利用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
知识点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考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历程 ①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④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⑤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 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 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 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 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 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耕作工具 原始社会 石刀、石斧、石犁,后来出现耒耜 商周时期 出现 青铜 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 牛耕 并将其逐渐推广
(2)形成 ①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的 合法性。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 有制。 (3)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 产关系的基础。
(4)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高考真题
•14年四川卷13题: •(1)据材料概括景德镇发展为 “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PPT文档演模板
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课堂小练
•1、(2012海南卷)《礼记•月令》载,每年正 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 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 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见资料P107归纳概括“耕作方式的演进” •灌溉工具:戽斗、翻车、南方的高转筒车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2)耕作组织形式: • 集体劳作 “千藕其耕” 《诗经》
•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3)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
•(4)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现象
•(1)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2)兼并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土地买卖 •(3)地主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即农民 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 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土地兼并与社会稳定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 汉代:开始用煤炭做冶炼燃料,
•
利用水排鼓风冶铁。
• 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
中国古代经济史 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经济 均田制(土地制度)
均田制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 度。在经历了长期的纷乱和战争后,政 府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大批农民又 离开土地流亡四方,在这种情况下,国 家为了吸引劳动力回到土地上,增加政 府财政收入,也为了抑制豪强对土地的 兼并而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将国家 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则向政府交纳租 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的权利: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它能促进或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上的新政或改革,如果没有改变生产 关系里的关键要素,都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 部调整。
三、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3、春秋战国之后:个体农耕(自耕农) 产生条件:牛耕和私有土地的出现 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古代中 国农业经济特点3)
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 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状(藏)匿, 付托有威之门以避徭役,而上不 得者万数。 ——《韩非子》卷十七《诡使篇》
依附农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国家的租税过重,付托有威之门的 目的是为躲避徭役,以求荫蔽。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由强变弱,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优点:勉强自给自足 稳定性 缺点:封闭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 家所有,实际上为贵族占有),有公田和私 田之分,私田为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 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归贵族。 3、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使用者 的私有土地,井田制开始瓦解。各诸侯国进 行税制改革,更加速了这个进程。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先秦)。 (1)
4. (2013· 海南单科·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 A 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5、(2012全国)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 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C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 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 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 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 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1. (2015新课标)《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 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 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012· 广东文综卷·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 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D)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先秦) 1、耕作方式
牛耕图
铁制农具
这种牛耕方式 俗称“二Βιβλιοθήκη 抬杠”, 也即文献中所说的 “耦犁”。
2020高考专题: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国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4.经济重心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要点释疑1.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刀耕火种(1)时间: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工具:石制和木制工具。
2.耜耕阶段(1)时间:距今八九千年前。
(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和石犁。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
(4)评价①积极:提高了工效,从而取得较好的收成。
②局限:地力仍很有限,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3.青铜农具(1)时间:夏、商时期。
(2)作用:耕作技术有了提高,田地已可连续耕作。
4.铁犁牛耕(1)铁农具出现:春秋时期。
(2)形成:战国时期。
(3)特征①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②施肥与灌溉有新的发展。
③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还发明了桔槔。
(4)意义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②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商周时期。
(1)演化:存在于商朝,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
(2)特征①井田中间部分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并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
3.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开始。
(1)确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所有土地全部实行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2)影响①剥削发生变化:耕田者获得了保留部分产品的权利。
②阶级属性发生变化:土地的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民。
(3)地位①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②地主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处于被剥削压迫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史料一澄海山中有輋(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
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农耕制度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农耕制度中国古代的农耕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农民在农田里进行耕作、种植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
古代中国的农耕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农耕制度,从土地制度、耕作方法、农业技术和农民生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地制度在古代中国,土地是生产农产品和维持经济生活的基础。
农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主要表现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即皇帝或贵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农民则以租赁或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形式进行耕种。
土地归属的稳定性对于农耕制度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
二、耕作方法古代中国的农民主要采用了两种常见的耕作方法:旱田种植和水田种植。
旱田种植是指依靠自然降雨和土壤中的储水量进行灌溉,通常适用于地势较高的山区或干旱地区。
水田种植则是指在低洼地区开辟水田,通过灌溉系统供给良好的水源。
三、农业技术古代中国农民在耕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其中包括了肥料施用、灌溉系统、种植方式和种子选育等方面的技术。
例如,农民会利用畜力耕作和农业工具,选择适宜的种子进行耕种,并通过施肥等方式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
四、农民生活古代中国的农民生活以农耕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十分朴素。
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种植和收获,通过精心的耕作和劳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农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农田里,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收成,他们常年忍受艰苦的劳动和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
总结:中国古代的农耕制度承载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土地制度、耕作方法、农业技术和农民生活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农耕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 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 有制。从总体上讲,占主要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 有制。
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 北民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 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南方的 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 了南方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1)主要功能:运输、灌溉。
(2) 经济条件: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政治条件: 中央集权政体确立,政府的组织。
【2—2】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 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 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 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 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 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 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参考答案】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 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4—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3.耕作制度汉代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 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 形成一年三熟制。
二、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1) 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它是一种 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 有制形式。 (2)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
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4.经济重心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要点释疑
1.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题探究
1.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
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
A.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
B.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
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
D.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表明工商业生产对以小农经济为统治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一定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庄园的生产方式并不先进,依然是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2.(2018·太原模拟)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答案 C
解析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部分州人口明显增加,而黄河流域部分州人口则明显减少,人口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安史之乱后,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 )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
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各地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纸都受到社会欢迎,生产样式决定社会需求,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