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

合集下载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一、背景介绍人文计划是一个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的教学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文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二、目标设定人文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促进他们的人文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帮助学生理解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评估社会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三、教学内容人文计划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文学科导论:介绍人文学科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

2. 社会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当前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文化交流: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理解力。

4.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工服务、社区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施人文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1. 讲座和讨论:通过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2. 视频和影片:利用相关视频和影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和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分组完成相关项目,如社会问题研究报告、文化交流展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或社区,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文化交流的现实情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实践经验。

五、评估方式人文计划的评估方式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讲座和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介绍+课程设置(本科)2011-07-27 12:14 P.M.这篇文是为了让更多孩纸了解人类学这个专业,偶觉得这么好的专业不受重视实在是让人受不鸟。

好吧说我打广告也行。

首先介绍一下中大人类学专业概况。

人类学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大类可以分为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

详情百度百科。

全国只有中大和厦大设置人类学专业本科课程(注意是人类学专业不是考古学专业)。

中大人类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设置本硕博三点+博士后流动站。

自从前不久北大某学科带头人被指学术剽窃后,中大人类学就可以说位居大陆第一。

人类学系与社会学专业、中文系、历史系乃至医学部都有合作。

成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合作),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

总之,这门学科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综合!俗话说,社会、社工(社会工作)、人类、考古一家亲,四个专业构成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是华南社会学研究的中心。

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率是非常有保证的,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这样的人才。

据去年校内各专业本科就业率分析的报告指出,人类学排在第四,文科专业它则排在第一。

如果选择深造,前景则更为开阔。

像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香港都是不错的选择。

人类学研究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对成熟,因此开设此专业的大学数不胜数,它们的课程也更有趣,同性恋啊帮派啊女权啊等等,不过恐怕就少有纳西族神马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对象了。

看到那么多服从分配的童鞋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我痛心疾首。

我想人类学之所以冷清不在于其内容和前景,而在于当代太多人对它的忽视!想想就在二十多年前,经济学还是没人学的冷门专业,银行就业全包分配。

如今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社会的精神缺失,人们在赚钱的快感中渐渐麻痹了心灵。

明天,你还能确定人类学的时代不会到来?孩纸们!要知道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不会大学一上来就搞经济建设,人类学这么好的学科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

1中山大学简介

1中山大学简介

一、中山大学简介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山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035200)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社会工作硕士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人才,侧重于社会工作管理。

该专业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社会研究方法,通晓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了解我国社会政策,具备从事实际社会工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专门人才。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学生学习年限为2年,不能按期毕业者,可申请延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为了实现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目标,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对学生采用将采用课程学习、实习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提高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1)课程学习将结合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调研、实验室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此外还将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员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000小时的实习时间,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将被安排到到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实习。

(3)学位论文是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构建“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五、实习要求(1)专业学位研究生究生在学期间,将安排共计不少于1000小时的专业实习,其中,实习工作坊200小时,驻机构实习800小时。

(2)依托于长期合作并建立良好实习联系的社会福利服务部门和机构,由MSW教育中心统一组织选派学生到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

(3)研究生实习事宜将按照《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手册》执行。

六、学位论文(1)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可从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三个领域进行选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人类学概论、中国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导论、民俗学概论。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校级精品课程“人类学概论”、“都市人类学”;双语教学课程:“民族志导论”、“文化人类学理论”;重点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
中山大学自1924年建立以来,一直领跑国内学术,多少受到各
界人士的尊重和认可。

作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在内外都十分深厚。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山大学的悠久历史。

一、中山大学的前身
中山大学是由著名教育家陈嘉庚先生倡导并创办的,1924年创
立于广州,最初取名“南方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全国性的综合性大学。

1927年,“南方大学”改称“中山大学”,同年迁往香港,在柴
林山占地六十余英亩,建立“中山大学”校址。

1937年,中山大学
搬回广州,改称“第二次中山大学”。

至此,中山大学的历史开始。

二、中山大学的辉煌历史
中山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它一直是中国最高教育学
术水平的反映。

它拥有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真正学习精神的师资队伍和一支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服务团队,他们为中山大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中山大学还坚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培养实用专业人才,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中山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的发展
中山大学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起源于1930年,中山大学的历史人
类学研究目前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教学研究团队,以及一批能够在历史人类学科范围内开展系统研究的优秀学者。

在历史文献的收集、研究和扩散等方面,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国内外各界重视,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合作研究。

总而言之,中山大学自1924年建校以来,在历史人类学领域上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山大学的悠久历史将永远被铭记!。

中山大学人类学介绍

中山大学人类学介绍

中山大学也不错的——关于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社会和文化为研究主体的学科,内容涉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与仪式、经济生活、族群认同、社会文化变迁等。

通过对社会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全面考察和比较,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认识自身文化与异文化的视角。

在欧美许多国家,人类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已成为各大知名学府(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的基础学科,对20世纪的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和科技革新,世界各国都经历着社会和文化上的巨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同时冲突也日益加剧,人类学因其独特的理论和视角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学在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拓荒者,是国内最早复办人类学专业的大学。

早在1927年傅斯年、顾颉刚创办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时,就设立了人类学组。

早期的人类学者深入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山寨、村落中,进行体质测量和文化调查,了解他们的状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今天,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和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民族,来描述和探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文化的适应与变迁,进而探讨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途径,培养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目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是中国人类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专业设置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

并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市广泛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田野实践,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

人类学系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提高学术地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引进人才与在职学习并举,从英国、日本、香港、内地重点高校择优引进了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

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学科设置,现已完成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新成立了四个教学与研究室,即人类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和民俗学教研室。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容观瓊 : 建国前我校人类学研究述略 ∀, 人类学论文选集 ∀ (第 3集 ), 中山大学学报丛书 012号 , 1994年 , 第 3 页。 广州民国日报 ∀ 1926 年 12 月 16 日 。
&
%
Hale Waihona Puke & 民俗学会简章 ∀,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 , 第 6 集第 62- 64 期合刊 , 1929 年 。 ) 钟敬文 : 我与中国民俗学 ∀ , 载张世林编 : 为学术的一生 ∀ ,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 年 , 第 20 页 。 ∗ 民间文艺 ∀周刊 1928 年 3 月改名 民俗 ∀周刊 , 1936 年改为 民俗 ∀季刊 。 顾颉刚 、 容肇祖 为编审 。 民间文艺 ∀ 和 民俗 ∀周刊的编辑工作基本上由钟敬文承担 , 董作宾不久就去了河南殷墟做考古发掘 , 顾颉刚是名义上的主编 。 + 陈启新 : # 中大民俗学会 ∃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 ,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3 年第 4 期 。 ,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 至 1930 年 5 月共出 版了 132 期 。 此刊名 称先后 为 : 国立 第一中 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 究所周刊 ∀, 国立 中山 大学 语言历 史学 研究所 周刊 ∀。 当 年该刊 在学 界的影 响较 大 , 内容以 民俗 学、 先秦史籍研究和古文字的考证诠释为主 , 也刊登了一些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 。 70
2009 年第 6 期 第 49 卷 ( 总 222 期 )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 RNAL OF SUN YAT SEN UN I VER SI TY ( SOC I AL SC IENCE ED IT I ON )

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人类学是对人类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生物、语言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考研人类学专业,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语言、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2023年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一、人类学专业考研方向1.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社会组织和意义系统,包括社会结构、语言、信仰、价值观等方面。

2.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使用、制造和交换物品的行为,包括生产方式、技术发展和物品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3.人类进化学:研究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包括人类起源、人类物种彼此之间的关系、生理特征和基因遗传等方面。

4.应用人类学:将人类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包括医疗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和管理人类学等方面。

5.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包括语言变化、语言对社会影响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人类学专业院校排名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设人类学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

北京大学人类学的重点是文化人类学和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中国研究、跨文化研究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2.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中国较早成立的人类学专业之一,拥有较完整和广泛的人类学体系。

研究方向包括人类进化学、文化人类学、史前考古学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3.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化人类学和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跨文化研究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该学校的人类学专业研究力量较强,硕士点研究生已分为文化人类学、物质文化人类学和人类进化学三个方向。

4.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人类学的研究重点是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研究方向包括民族和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和应用人类学等方面。

南京大学还开设了民风论坛,每年邀请国内外的人类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5.吉林大学吉林大学人类学科研方向涵盖了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等多个方面。

在物质文化人类学方向上已形成了学术特色和优势,并建有“吉林大学民俗文化博物馆”。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胜任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在考古研究机构、文物鉴定机构、文物博物馆、文化旅游等部门工作,也适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部分毕业生可以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风范。

2、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义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人类学概论、考古学导论、史前考古学、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魏晋-宋元考古、田野考古实习、民族考古学。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实习、人类学概论;重点课程: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实习)。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附表一:考古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上)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3 72 2/4刘文锁教授姚崇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中国古代史(下)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I)3 72 4/4姚崇新副教授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人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3 72 1/4 周大鸣教授张应强教授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3 54 1/3许永杰教授金志伟讲师体质人类学PhysicalAnthropology3 54 5/3陈华副教授李法军讲师博物馆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eology3 54 5/3郭立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史前考古学Prehistory Archaeology4 90 1/5郭立新副教授/金志伟讲师李宁利副教授夏商周考古Xia-Shang-Zhou DynastiesArchaeology4 72 2/4王宏副教授郭立新副教授秦汉考古Qin and Han Dynasties Archaeology3 54 4/3郑君雷教授刘文锁教授姚崇新副教授魏晋-宋元考古Archaeology of Dynasties from Weito Yuan3 72 5/4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姚崇新副教授田野考古实习Training of ArchaeologicalFieldwork12 12周7/12周考古教研室专业选修课Archaeology of Religions民俗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Folklore3 545/3朱爱东副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列讲座Serial Lectures of Archaeology& Museology2 36 2/2考古教研室及外聘中国历史文献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3 54 8/3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姚崇新副教授科技考古Sciences & Techniques inArchaeology3 54 8/3 朱铁权讲师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Protection & Programming ofCultural Heritages3 54 2/3郭立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文物鉴赏与鉴定Appreciation & Appraisal toCultural Relics3 54 8/3王宏副教授郭立新副教授中国民族史Chinese Ethnohistory3 54 4/3 刘志扬副教授等文化人类学理论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3 54 4/3何国强教授朱健刚副教授人类学系列讲座(限选)Series Lectureson Anthropology3 54 1/3 周大鸣教授等艺术考古刘文锁教授附表二:考古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必修课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金志伟讲师史前考古学Prehistory Archaeology4 90 1/5郭立新副教授金志伟讲师李宁利副教授夏商周考古Xia-Shang-Zhou DynastiesArchaeology4 72 2/4王宏副教授徐坚副教授秦汉考古Qin and Han DynastiesArchaeology3 54 3/3郑君雷教授姚崇新副教授魏晋-宋元考古Archaeology of Dynasties fromWei to Yuan3 72 5/4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人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3 72 1/4 周大鸣教授张应强教授毕业论文Thesis for Graduation4 11/4 考古教研室中国古代史(上)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3 72 2/4刘文锁教授姚崇新副教授中国古代史(下)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I)3 72 4/4姚崇新副教授刘文锁教授博物馆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eology3 54 5/3郭立新副教授李宁利副教授选国外考古World Archaeology2 36 10/2 李宁利副教授古文字学Study of Ancient Characters2 36 5/2 刘昭瑞教授田野考古学Field Archaeology2 36 7/2 考古教研室考古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注:1.副修:应修够25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4门。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一、背景介绍人文计划是一个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的教学计划。

通过将人文学科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人文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

二、目标设定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包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2.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人文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但不限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通过教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人文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 社会实践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问题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通过参与实践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和学生研讨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人文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案例分析、问题引导和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课内外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社区服务等,以提供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的机会。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跨学科教学:将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

例如,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探讨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元素等。

通过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五、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问题提出的质量、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2. 作业评估:包括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小组讨论的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计划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计划

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计划一、引言人文社会科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历史、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计划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

二、教学主题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主题是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类行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科学决策和责任担当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三、活动安排1. 学生研究项目为了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可以安排一些学生研究项目。

例如,让学生选择一个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如家庭暴力、贫困问题等,通过调查、访谈和文献阅读,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原因及解决方案。

学生还可以展开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使他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2.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去社区参与志愿者工作,参观企事业单位,了解不同领域的工作和生活,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

3. 学科交叉教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入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经验;在政治学教学中可以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政治问题的理解。

四、教材使用选择适当的教材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应该符合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可以选用一些经典教材,如《资本论》、《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教材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入一些其他教材,如经济学的案例分析、社会学的调查报告等。

这些教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文学科学(人类学方向)学习计划

人文学科学(人类学方向)学习计划

人文学科学(人类学方向)学习计划一、引言人文学科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学科领域之一。

作为人文学科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类学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行为和观念。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人文学科学(人类学方向)的学习计划。

二、学习目标1. 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熟悉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领域。

3. 掌握收集、分析和解释人类学数据的技巧和工具。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5. 深入了解人类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学习内容1. 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人类学是一门多样而复杂的学科,涉及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和生物人类学等不同领域。

学生将学习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社会结构、习俗、符号等,并了解人类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理论,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

2.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领域人类学家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使用等。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研究领域,如民族志、城市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学等,并了解每个领域中的典型研究案例。

3. 数据收集和分析技巧学生将学习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研究等。

他们将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如问卷调查、语言记录、考古挖掘等,以收集和分析人类学数据。

4. 解释人类学数据的能力学生将培养解释人类学数据的能力,从而了解人类行为和观念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们将学习如何编写人类学研究报告,并通过分析案例研究来展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5. 跨学科研究的应用和价值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将了解人类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并探讨人类学如何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为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供有益的视角和方法。

四、学习方法1. 系统阅读人类学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培养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文计划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一、背景介绍人文计划是一个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意识的教学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二、目标和意义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学生将接触到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现象,提高他们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变迁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人文与社会教学计划,学生将学会运用批评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人文知识教学: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

2. 社会现象教学:包括但不限于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方式进行。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文化交流等,提供学生与社会互动的机会。

4. 课外拓展:提供学生参预学术研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项目等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验。

四、教学资源和支持1. 图书馆资源:提供丰富的人文与社会类图书、期刊和数据库,供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

2. 多媒体设备: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支持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展示。

3. 社会资源:与社会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社区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4.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研讨会,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

五、评估和反馈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课堂参预、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 作业和考试评估:布置作业和组织考试,评估学生对人文与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对学生参预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预度、贡献度等方面。

11郑颐中山大学人类学

11郑颐中山大学人类学

专业人类学,顾名思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研究人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学科的分类并不统一。

中山大学的人类学主要依照美国的分类体系,按照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分为生物人类学〔又称“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生物人类学关注人的体质与进化,主要方向有今人类学〔比方人体测量学、分子人类学等〕、古人类学〔开掘古人类化石探究人类起源和进化路线哦〕和灵长类学;文化人类学又分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这里的“民族〞不是狭义的少数民族,而是指一个特定的族群〕。

随着学科的开展,又出现诸如医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法律人类学等。

中山大学人类学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就是按照以上分类开设的,因而我们的核心课程有文化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中国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宗教人类学、政治法律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灵长类进化论、考古学概论、中国古代史等,此外还可以选修医学人类学、开展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以及一些与考古学或者社会学相关的课程。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

传统的田野调查跟学农有点像,就是去到一个地方,跟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观察和参与当地人的活动,理解并记录当地人的文化。

中大人类学的学生在大二暑假〔本来是安排在大三暑假的,从12届开始改为在大二暑假〕将会有为期一个月的田野实习,由老师带队,去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者猴群栖息地进行调研。

专业情况人类学在国外是根底学科,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被划分在社会学之下,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存在。

全国本科开设人类学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但研究生还蛮多的〕,因而没什么人知道这个专业,这也导致在找工作的时候或许遇着些为难。

但就目前的形势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人类学方面的课程,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在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类学作为一门根底学科,跟其他根底学科一样,面临鲜有人报取、录取分数低的困境。

在我们专业,大局部同学都是被调剂的,我们一位老师甚至戏谑地说,很多学生想上人类学的课,除了人类学系的学生。

中山大学人类学教学和研究述略

中山大学人类学教学和研究述略

中山大学人类学教学和研究述略
容观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23)5
【摘要】中山大学人类学教学和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1927年~194
8年,是开创和奠基阶段。

杨成志、罗香林、江应樑、林惠祥、岑家梧等更多地运用历史学派的理论主张,从事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形成了中国人类学的“南派”特色;1981年复办后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田野调查和专题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绩。

【总页数】4页(P27-30)
【关键词】中山大学;文化人类学;南派;发展历史;教学;学术研究
【作者】容观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G64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学视域下的学术承继与创新——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戏剧研究学科学术思想述略 [J], 田刚健
2.作为人类学的藏学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的藏族及周边民族研究述略 [J], 刘
志扬
3.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J], 周大鸣;吴宁
4.我国高校体育人类学课程设置的初步构想——基于中山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学专业课程的比较 [J], 凌雅燕;杨海晨
5.1895—1950年间的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与教学活动述略 [J], 杜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作者:————————————————————————————————日期: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胜任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在考古研究机构、文物鉴定机构、文物博物馆、文化旅游等部门工作,也适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部分毕业生可以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风范。

2、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义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课程类别学分数所占比例备注公共必修课42 27%公共选修课20 13%专业必修课64 41%专业选修课30 19%毕业总学分156课内总学时2426五、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人类学概论、考古学导论、史前考古学、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魏晋-宋元考古、田野考古实习、民族考古学。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实习、人类学概论;重点课程: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实习)。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附表一:考古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上)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3 72 2/4刘文锁教授姚崇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中国古代史(下)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I)3 72 4/4姚崇新副教授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人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3 72 1/4 周大鸣教授张应强教授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3 54 1/3许永杰教授金志伟讲师体质人类学PhysicalAnthropology3 54 5/3陈华副教授李法军讲师博物馆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eology3 54 5/3郭立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史前考古学Prehistory Archaeology4 90 1/5郭立新副教授/金志伟讲师/李宁利副教授夏商周考古Xia-Shang-Zhou DynastiesArchaeology4 72 2/4王宏副教授/郭立新副教授秦汉考古Qin and Han Dynasties Archaeology3 54 4/3郑君雷教授刘文锁教授姚崇新副教授魏晋-宋元考古Archaeology of Dynasties from Weito Yuan3 72 5/4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姚崇新副教授田野考古实习Training of ArchaeologicalFieldwork12 12周7/12周考古教研室田野考古学Field Archaeology2 36 7/2 考古教研室古文字学Study of Ancient Characters2 36 8/2 刘昭瑞教授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3 54 8/3许永杰教授李宁利副教授毕业论文Thesis for Graduation8 8周11/8周考古教研室学年论文Paper Training2 8/2 考古教研室考古技术Techniques in ArchaeologicalWorks3 54 5/3 朱铁权讲师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专业选修课宗教考古Archaeology of Religions3 54 8/3 姚崇新副教授民俗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Folklore3 54 5/3朱爱东副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列讲座Serial Lectures of Archaeology &Museology2 36 2/2考古教研室及外聘中国历史文献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3 54 8/3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姚崇新副教授科技考古Sciences & Techniques inArchaeology3 54 8/3 朱铁权讲师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Protection & Programming ofCultural Heritages3 54 2/3郭立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文物鉴赏与鉴定Appreciation & Appraisal toCultural Relics3 54 8/3王宏副教授郭立新副教授中国民族史Chinese Ethnohistory3 54 4/3 刘志扬副教授等文化人类学理论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3 54 4/3何国强教授朱健刚副教授人类学系列讲座(限选)Series Lectureson Anthropology3 54 1/3 周大鸣教授等艺术考古Archaeology of Arts3 54 10/3刘文锁教授/徐坚副教授/姚崇新副教授中国古代建筑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s3 54 5/3郑君雷教授/郭立新副教授南方考古Southern China Archaeology3 54 6/3王宏副教授/郭立新副教授/金志伟讲师东南亚考古Southeastern Asia Archaeology3 54 10/3郭立新副教授/李宁利副教授专业英语Specialized English2 36 5/2 李宁利副教授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专业选修课中国边疆考古Chinese Frontier Archaeology2 36 10/2郑君雷教授/刘文锁教授中国考古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Archaeology2 36 10/2 刘文锁教授国外考古World Archaeology2 36 10/2 李宁利副教授博物馆陈列与设计Exhibiting & Programming inMuseums2 36 7/2郭立新副教授及外聘丝绸之路考古Archaeological Studies on theSilk Rood2 36 10/2 刘文锁教授环境考古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2 36 5/2 郭立新副教授文明起源研究Studies on the Origin ofCivilizations2 36 7/2 许永杰教授中国古代玉器鉴赏Research Digest on the JadeArticles of Ancient China2 36 4/2 金志伟讲师附表二:考古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必修课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3 54 1/3许永杰教授金志伟讲师史前考古学Prehistory Archaeology4 90 1/5郭立新副教授金志伟讲师李宁利副教授夏商周考古Xia-Shang-Zhou DynastiesArchaeology4 72 2/4王宏副教授/徐坚副教授秦汉考古Qin and Han DynastiesArchaeology3 54 3/3郑君雷教授/姚崇新副教授魏晋-宋元考古Archaeology of Dynasties fromWei to Yuan3 72 5/4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人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3 72 1/4 周大鸣教授张应强教授毕业论文Thesis for Graduation4 11/4 考古教研室中国古代史(上)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3 72 2/4刘文锁教授/姚崇新副教授中国古代史(下)History of AncientChina (II)3 72 4/4姚崇新副教授/刘文锁教授博物馆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eology3 54 5/3郭立新副教授/李宁利副教授选修课国外考古World Archaeology2 36 10/2 李宁利副教授古文字学Study of Ancient Characters2 36 5/2 刘昭瑞教授田野考古学Field Archaeology2 36 7/2 考古教研室中国历史文献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3 54 8/3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姚崇新副教授科技考古Sciences & Techniques inArchaeology3 54 8/3 朱铁权讲师宗教考古Archaeology of Religions3 54 8/3 姚崇新副教授田野考古实习Training of ArchaeologicalFieldwork4 7/4考古教研室考古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选修课中国古代建筑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s3 54 5/3郑君雷教授/郭立新副教授南方考古Southern China Archaeology3 54 8/3王宏副教授/郭立新副教授/韦贵耀副教授/金志伟讲师东南亚考古Southeastern Asia Archaeology3 54 10/3郭立新副教授/李宁利副教授艺术考古Archaeology of Arts3 54 10/3刘文锁教授/徐坚副教授/姚崇新副教授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Protection & Programming ofCultural Heritages3 54 2/3郭立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文物鉴赏与鉴定Appreciation & Appraisal toCultural Relics3 54 10/3王宏副教授/郭立新副教授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3 54 8/3许永杰教授李宁利副教授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3 54 5/3陈华副教授中国民族史Chinese Ethnohistory3 54 4/3 刘志扬副教授等文化人类学理论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3 54 4/3何国强教授注:1.副修:应修够25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4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