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1资料
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
• 等长调节:心肌不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调节心肌收缩能力的 方式称为等长调节。
2、心率对心泵功能的调节
(二)心泵功能的调节
1.搏出量的调节
• 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心脏容积增大—心肌初长增长,使心肌收缩里增强, 心输出量增多。舒张末期,心室肌纤维的长度和每搏 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心脏收缩的施塔林定律,或称 异长自身调节
• 中动脉:口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弹性纤 维逐渐减少,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 小动脉和微动脉:弹性纤维较少,弹性较小,随 心脏收缩和舒张口径变化较小,从而产生血流的 最大阻力。
肺循环动脉:
• 肺动脉干:发自右心室,经主动脉前方 行向左后上方,至主动脉弓下缘分为左 肺动脉和右肺动脉。
• 左肺动脉:较短,横行向左至左肺门, 分两支入肺。
• 等长调节:心肌不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的方式称为等长调节。
第三节 血管
• 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一)动脉:由心脏发出的,到身体各部分
的血管。
结构
外膜 中膜 内膜
分类
大动脉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 大动脉:管壁厚而坚韧,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 因而富有弹性和扩张性。
心缩↑→收缩末期容量↓→射血分数↑; 静脉回心血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二)心泵功能的调节 1.搏出量的调节
• 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容积增大— 心肌初长增长,使心肌收缩里增强,心输出量增多。舒张末期,心室 肌纤维的长度和每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心脏收缩的施塔林定律, 或称异长自身调节
第六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心迷走神经:抑制
心迷走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M-受体结合,导致负性变 时作用、负性传导作用、负性变力作用。
(三)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壁的侧压力。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血管内有足够量的血液充盈(物质基础) ②心脏射血(条件)1/3 动能、2/3 势能 ③外周阻力 动力>阻力 ④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2.动脉血压及正常值(以肱动脉血压为准) 正常值:收缩压 :100 - 120 mmHg (13.3-16.0kPa) 舒张压:60 - 80 mmHg(8.0-10.6kPa)
前负荷、后负荷 、 心缩能力
‖
‖
异长自身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
1.前负荷对博出量影响-异长自身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这种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只是通过心肌细
胞本身初长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的变化过程。
特点:调节范围小 生理意义: 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
剩余血量:心缩力↓→剩余量↑ 前负荷 V血回流速:大V压>房压→回流速、量↑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毛细血管压 ↑ ↑
血浆胶体
↑
渗透压 ↓
回流量
↓
例症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肿
↓
营养不良、肾炎等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淋巴回 流受阻
↑
↓
丝虫病、癌症等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毛细血管
(二)心腔 1.右心房 2.右心室:三尖瓣 3.左心房 4.左心室:二尖瓣
第六章 血液循环的力学基础
• 3.血管横截面积的变化
血管横截面积的变化将导致血管特性阻抗的 变化。在血管弹性模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血管 半径增大将使特性阻抗减小,
第四节 脉搏波
• 一.血管壁的弹性模量
• 二. 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弹性模量
• 定义: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 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 比例系数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 是描述物质弹性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总 称,包括“杨氏模量”、“剪切模量”、 “体积模量”等。
vr Re
其中: -流体的密度 r -流管的半径 v -流体的平均流速 -流体的黏度 Re-雷诺数(无单位)
在刚性管道中流动,雷诺数的临界范围:
0 < Re < 2300 层流 Re > 2300 湍流
雷诺数和流动状态
• 流体流动时的惯性力Fg和粘性力(内摩擦力)Fm之 比称为雷诺数。用符号Re表示。Re是一个无因次 量。 • 雷诺数小,意味着流体流动时各质点间的粘 性力占主要地位,流体各质点平行于管路内壁有 规则地流动,呈层流流动状态。雷诺数大,意味 着惯性力占主要地位,流体呈紊流(也称湍流) 流动状态,因此雷诺数的大小决定了粘性流体的 流动特性。
P Q Rf
其中
8 L Rf 4 πR
称为流阻
流阻的大小反映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受阻 力的大小. 流阻R与流量Q和压力差无关的参数,它取决于流 体本身的粘度、管长L和管径。
血管流阻
其中管径的影响最大, 当血管长L一定时,粘度 不变,
dR dr -4 R r
表明若管径增加1%,则流阻R减少4%,而流 阻R的减少会导致流量Q的增加或压差下降。
血液循环主要功能及重要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第六章循环系统
二、动脉血压
1. 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
动脉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的中期达最高,称动 脉收缩压。 100-120mm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舒张末期动脉血压最低值,称 舒张压。60-80mmHg 脉搏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 [单位:帕(Pa),1mmHg等于0.133kPa]
0期Ca2+内流↓→ 0 期
(传导性)
去极速+幅度↑
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
(负变传导) ↓
传导性↑
传导性↓
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收缩性)↓ Nhomakorabea↓
ATP生成↑
AP时程(2期)↓ Ca2+内流↓
(正变收缩) ↓
(负变收缩) ↓
收缩力↑
收缩力↓
在各段血管上,血压下降的幅度不一,主动脉和大血管下降小, 小动脉和微动脉血流阻力大,血压下降速度快。
2.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②心室射血 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 于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 压,是势能。 ③外周阻力 体循环中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部分血 压降落的幅度最大。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水、 NaCl重吸收↑
成与释放醛固酮; ⑧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
细胞外液量↑
VP作用:
①正常时(少量VP↑)→抗利尿效应,只有血 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即交感、RAA系统活动发 生异常时),才引起升压效应;
②大量VP↑,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缓冲 升压效应;
循环系统
小肠的动脉
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1. 动脉(artery,A)
将血液由心室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到血管; 离心行程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大、中、小、微A); 一般位于体壁深层或体腔内。
2. 静脉(vein,V)
将血液由全身各器官输送 回心房的血管; 回心行程中不断汇合,愈 汇愈粗(微、小、中、腔 V),较大的V常有V瓣; V分浅V和深V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房室束及其分支 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肌生理特性
㈠、兴奋性
活的细胞受刺激后能够兴奋的能力称为细胞的 兴奋性,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 细胞兴奋的本质表现为产生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产生兴奋后可以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细胞兴奋之后的一段时间将对任何刺激都失去 兴奋性,这段时间称为不应期。心肌细胞的不 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
连接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是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特征:
– 管壁最薄,通 透性大
– 口径最细小 – 分布最广泛
二、血压(blood pressure,BP)
㈠、概念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 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BP的单位:
Pa或kPa ,mmHg 1mmHg=0.133kPa
各段血管起始 段的BP
右房室口
右 心 室
右房室口
(口缘有三尖瓣)
肺动脉口
(有肺动脉瓣)
左 心 房
肺静脉口
上(腔左静右各一对)
脉口
左房室口
左 心 室
左房室口 主动脉口 (有二右尖心瓣房) (有主动脉瓣)
右
房
室
卵圆窝
口
下腔静脉口
右心室
冠状窦口
上腔静脉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 循环系统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心脏、血管等多个器官组成,通过输送血液来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本章将从心血管系统、循环分布、心肌的构成与代谢、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循环的调节以及体液平衡等方面对循环系统进行系统介绍。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血管则是心脏通过血液输送养分和氧气、排出代谢废物的通道。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和静脉是较大的管道,毛细血管则是更细小的管道,它们通过心脏不断地分支延伸,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循环分布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分布情况是有规律的,其中大循环和小循环是最基本的分布方式。
大循环从左心室开始,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细胞中,经过各个器官和组织的代谢后,血液中的氧气得到消耗,并被二氧化碳所代替,此时的血液通过小循环重新回到右心房,再经由右心室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样一来,整个循环系统便完成了一次大循环和小循环过程。
心肌的构成与代谢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由心肌组织构成。
心肌组织与骨骼肌组织不同,具有自主节律性和自主收缩能力。
它们使用的代谢方式也不同,心肌组织使用葡萄糖作为主要能量源,同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自身代谢的正常进行。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部分,它们通过瓣膜和血管相衔接,并通过收缩与舒张的运动方式来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心脏内部的传导系统来控制的,其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系统是非常关键的。
心脏的工作状态受到多种机制的调节,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脏外在神经系统等。
循环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压和血液容量是循环调节的重要参数。
血压是由心脏的收缩、血管的阻力调节和体位改变等因素综合决定的,而血液容量则是由体内液体的平衡和荷尔蒙等因素综合调节的。
调节循环系统的主要机制包括神经调节、荷尔蒙调节和局部调节等。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窦N 主动脉N
延 髓
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
呼吸中枢(+)
心交感N
心迷走N 缩血管N
心率↑ 心脏 心缩力↑
心输出量↑→
血管收缩→R↑→ 血压↑
血压↑
隔N肋 间N
呼吸肌
呼吸加快加深→ 肺通气量↑
特点:①适宜刺激是血液中的化学成分
②对正常血压不起作用 (当BP降至60mmHg以下时起作用)
③主要影响呼吸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脉压(pulse pressure,PP):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提,三个因素)
前提条件: 足够的血液充盈.
基本因素: 动能
心脏射血 (动力) 势能
心率加快 心肌传导速度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升高 心肌收缩力增强
2.心迷走神经
①来源: ②机制: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 →心肌细胞K+外流加快→心脏活动减弱的变化:
心率减慢 心肌传导速度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 心肌收缩力减弱
3.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①来源:
②机制: 交感缩血管神经
①心脏射血能力 ②静脉回心血量 (4)测定中心V压的意义
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指导输液的量和速度
三、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1.概念:指微A和微V之间的血液循环。 2.组成 微A 后微A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A–V吻合支
微V
3.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功能
6 循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循环:是指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 包括:血液循环(起主导作用,也是最主要)、 淋巴液循环、脑脊液循环、组织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闭合的管通系统内按 一定方向,周而复始不停的流动。 功能: 体内的物质运输,保证新陈代谢不断进行(主要)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第五节 淋巴系统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干 淋巴导管 淋巴结 脾和胸腺等
淋巴管
组成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㈠、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结 淋巴干( 9条 ) 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左、右静脉角
㈡、淋巴结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大小不一。
功能:产生淋巴细胞、浆细 胞和抗体以及滤过淋巴液。
和胸膜所遮盖,只下
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 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 4-5类软骨相邻。
(二)心脏的外形
倒置的圆锥形,大 小与自己拳头相当。 心尖向左前 下方。 心底向右后 上方。 心的表 面浅沟
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二、心脏的结构
• (一)心脏的基本结构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右房室口 右心室:右房室口、三尖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左心房:肺静脉口→左房室口 左心室:左房室口、二尖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瓣膜:防止血液逆流。
三、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
1.是组织中的蛋白质回到血液循环的唯一途径; 2.肠道吸收的脂肪大多是通过此途径进入血液; 3.能清除组织液中较大分子、红细胞或细菌等, 经过淋巴结被其中的巨噬细胞清除。
4. 参与免疫反应,有防御功能。
第六节 儿童少年血液循环的功 能特点(略)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血管平滑肌总是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减弱 血管舒张
增强 血管收缩
血管运动神经(自主N)
缩血管神经 舒血管神经
〔1〕缩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NA α受体
NA + 血管平滑肌 β2受体
收缩 舒张
血管收缩
• 人体许多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单N支配〕 安静状态 交感缩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活动 血管收缩
血液流动
血流方向:瓣膜的开放和关闭
1. 心房收缩期〔0.1s〕
前(全心舒张期):心房压 > 心室压 房室瓣开放
由房入室
中:心房容积 心房压 > 心室压 由房入室 心室充盈量进一步
心脏射血过程示意图
左:心室舒张期
右:心室收缩期
2. 心室收缩期〔0.3s〕
〔1〕等容收缩相〔0.05s〕
心室收缩
心室压 > 心房压 心室压 < 动脉压
一、神经调节
• 通过心血管反射完成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自主神经)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 (2)心迷走神经
心脏的神经支配
自主 神经
节后纤维支配 部位
释放 递质
受 体
生理作用
机制
(1) 心交 感N
窦房结、房室 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心室 肌
正性变时 使慢通道
NA
β1
正性变传 导、正性
等容收缩 快速射血 减慢射血
心室舒张期
减快等 慢速容 充充舒 盈盈张
心电图(EEG)
心泵功能的评定
(一)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和射 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Circulation System)第一节概述(General)一、循环:各种液体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和交换的过程。
循环系统:包括(彩图6)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和淋巴管系统(淋巴循环)两部分。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机能是:①把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之用,同时把全身各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②它还将为数众多的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物质(如激素)运送到相应的器官,以调制各器官的活动;③淋巴系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既是静脉系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
1、淋巴循环:营养成分(小肠液)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脾组织液回流静脉、清除异物、生成淋巴细胞并参与免疫调控(见§5,P167-168)2、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2.1基本构件及功能●心脏:动力器官(泵作用)●血管:运输管道(动、静、毛细血管)●瓣膜:控制血流方向●血液:携带并交换物质2.2主要任务:将运输和养分进出组织器官,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
●运送物质(气体、养分、代谢产物、功能因子)●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调整血流量,及血液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配比●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等A、体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 左心室(left ventricle) 主动脉(aorta) 流经全身组织器官上、下腔静脉右心房(right atrium)出去的是a血;进入的是v血B、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肺动脉干(pulmonary truck) pulmonary arterial 肺泡(气体交换) 左心房(left atrium)出去的是v血;进入的是a血第二节心脏(Heart,Cardiac-)一、心脏解剖*1、位置与形态:左胸前区,心尖位于左前下方本人拳头大小锥形2、基本结构:图Jin2-8,9,17,222.1心脏区域划分心腔:图Jin2-10左(心,体循环)与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连接右(心,肺循环)与肺动脉,肺静脉连接上:心房血液流入下:心室血液流出右心:图Jin2-19,20;左心:图Jin2-212.2瓣膜系统:防止血液回流房室间:二尖瓣左房室瓣(atrio-ventricular valves)三尖瓣右房室瓣(心、动脉间: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半月瓣, semilunar valves)2.3传导系统:心脏跳动的起博装置,包括:窦房结(正常起博点, pacemakar)、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purkinje) 3、心壁:三层心内膜:单层鳞状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表面光滑,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循环系统ppt课件
.
35
.
36
.
37
.
38
(二)自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律性。心内特殊传导系统 (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
心脏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组织称潜在起搏点。
异为位起搏点
.
39
• 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 特点: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4期自动
• 三缘:左缘
•
右缘
•
下缘
• 四沟:冠状沟
•
前室间沟
•
后室间沟
•
房间沟
.
10
出入心血管: 左、右(各2个)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弓 肺动脉
.
11
二、心脏的结构
•(一)心脏的基本结构 •分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
12
右心房
•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 1)心内膜 • 分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构成瓣膜
.
25
• 2)心肌层 • 包括: • 心房肌和心室肌。 • 纤维环:心房和心室间
的两个纤维性结缔组织 环。纤维环环绕在左、 右房室口处,作为心肌 支架。使得心房与心室 可以不同步收缩和舒张 作用是收缩性心肌和特 殊传导系 • 3)心外膜 • 是透明光滑的浆膜,属 于心包的脏层,外表面 被覆间皮,间皮内面是 薄层结缔组织,其中有 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
第六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
1
第一节 概述
心
循 血液循环 环 系 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胞。
(一)窦房结
(二)房室结:结间束?(前结间束- -上房间束及降支、中、后结间束)
房室结区(房结区、房室结、结束区)
(三)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左前 上支、左后下支、间隔支)
(四)浦氏纤维网:心内膜下浦氏纤维 网、肌内浦氏纤维网
房和左心室的侧壁和后壁。 左冠状动脉分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室间
隔前2/3和右室前壁的一部分。
分支:左缘支,窦房结支,房室结 支,心房支和心室支
2020/11/2
48
(2)右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右侧,沿冠状沟绕心 右缘至冠状沟后部房室交点处分为两支:后室 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分布于后室间沟两侧 的左、右心室壁,室间隔后1/3区。左室后支: 至左心室后壁。分布于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 隔后1/3和左室后壁的一部分,还发出分支分布
心:分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同侧房、室借房室口
相通;心房按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房室口与动 脉口处有瓣膜,如阀门一样,顺血流开放,逆血流 关闭
二、血液循环的路径 1、体循环(大循环) 2、肺循环(小循环)
注意:体循环和肺循环虽然途径不同,
功能各异,但都是血液循环的一部分,并且 是同步进行的。
1、体循环(大循环)
(七)、心包
(一)心的位置
心是一个肌性器官,心斜位
于胸腔的中纵隔内。约2/3在身 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
的右侧。 心的毗邻
(二)心脏的外形
似倒置的圆锥体,可分为一尖、一 底,两面、三缘及四沟。 一尖: 心尖 一底: 心底 两 胸肋面(前上面) 面 膈 面(后下面) 右缘 三缘 下缘 左缘 冠状沟 四沟 前室间沟 : 胸肋面 后室间沟 :膈 面 房间沟 :房室交点
心尖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1~2cm处(或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
心 尖 切 迹
房 间 沟 , 房 室 交 点
三、心腔:心有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有
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室间隔,故左右半 心不相通,但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左心房
与左心室之间均借房室口相通。
1、右心房:分前部(固有心房)、后部(腔 静脉窦),二者以界沟或界嵴为界。
固有心房:有梳状肌、右心耳,一个出口是右 房室口
腔静脉窦内3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 口、冠状窦口,房间隔下部有卵圆窝,卵圆窝 缘,主动脉隆凸,Kock三角:冠状窦口前 内缘、三尖隔侧尖和Todaro腱之间的三 角区
2、右心室:以室上嵴为界分流入道和流出
心包腔
脏层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2020/11/2
62
九、心的体表投影 左上点 左下点 右上点 右下点
心尖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1~2cm处(或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
动脉
一 、肺循环的动脉 肺A干:起自右心室肺A口,在主动脉弓
下方分为左、右肺A,分别进入左、右肺。
第九章 循环系统
2020/11/2
1
心血管系统 循环系统
淋巴系 统
功能:物质运输;分泌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第Biblioteka 节 概述一、心血管系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动脉:把血液带离心的管道,愈分愈细 静脉:把血液带回心的管道,愈汇愈粗。 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
六、心的血管
(一)、心的动脉
1、左冠状动脉 2、右冠状动脉
(二)、心的静脉
(1)左冠状动脉 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左侧,经左心耳与肺 动脉干起始部之间至冠状沟分为两支:前室间支: 沿前室间沟下行,分布于左室前壁、室间隔前 2/3和右室前壁的一部分。旋支:沿冠状沟左行, 绕心左缘至膈面,以左室后支结束,分布于左心
肺循环的特点:行程短,只流 经肺完成气体交换。
2020/11/2
9
三、血管吻合以及侧支循环 人体的血管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相通外,
在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
静脉之间,可借血管支彼此连接,形成血管吻合, 其形式有:交通支;动脉弓;动脉网;侧支 循环;动静脉吻合
二、心
(一)、心的位置 (二)、心的外形 (三)、心的各腔 (四)、心壁构造 (五)、心传导系统 (六)、心的血管
动脉韧带:又叫动脉导管索,是在肺动脉 干分叉处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接的一条结 缔组织索。
道。
流入道(窦部):有右房室口、三尖瓣、肉 柱、乳头肌、腱索、隔缘肉柱(节制索)。
流出道(漏斗部、肺动脉圆锥):有肺动脉 口、肺动脉瓣。
三尖瓣复合体
3、左心房:分前、后两部
前部:有左心耳
左肺上、下静脉口
四个入口
后 部
右肺上、下静脉口
一个出口:左房室口
4、左心室:分流入道和流出道。
流入道(窦部):有左房室口、二尖瓣、乳头肌、 腱索、二尖瓣复合体
流出道(主动脉前庭):有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主动脉窦、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
四、心的构造(一)心壁的构造:心内膜(内皮、 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心肌膜、心外膜
(二)房间隔和室间隔
房间隔有卵圆窝,室间隔分肌部和膜部,膜部又分房 室部和室间部
(三)心纤维骨骼
五、心传导系统
心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由特 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能产生 兴奋和传递冲动。包括窦房结、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 动脉分支→全身毛细血管(进 行物质交换)→ 各级静脉属支 →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 房。
体循环的特点:行程长,流 经范围广,以含氧和营养物质 丰富的动脉血滋养全身。并将 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2020/11/2
7
2、肺循环(小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 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 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肺 静脉各级属支→4条肺静脉(左、 右肺上、下静脉)→左心房。
到窦房结和房室结
分支:动脉圆锥支,右缘支,窦房结 支,房室结支,心房支和心室支
2020/11/2
50
2020/11/2
53
2020/11/2
55
2、心的静脉
心壁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 中静脉、心小静脉, 大部分都汇集于
冠状窦,开口于冠状窦口
七、心的神经
纤维性心包
八、心包
壁层
浆膜性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