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3a7929f705cc17542709c4.png)
的 Ø室内压逐渐下降,房内压<室内压已略<主动
脉压;
泵 Ø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
Ø血液靠惯性、逆压力差由心室缓慢射入动脉,
血 约占总射血量的30%,心室容积继续缩小。
功
能
.
16
心
脏
心室射血期的特点
①因室内压↑>主动脉压,主动脉瓣打开,开始射血;
的
(高血压时,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
泵
②心室容积由最大 → 最小; ③射血速度由快 → 慢。
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舒张末期容积 125ml 之差:搏出量 70ml
收缩末期容积 55ml
搏出量 射血分数= 舒张末期容积
× 100%
健康成年人:55%~60%
.
29
2 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 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
积。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
53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54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1、工作细胞:无自律性 心房肌、心室肌
2、特殊分化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 、 结
希区) 房室束及左右分支、浦肯
野纤维
非自律细胞:结区
.
55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u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心室肌)
动脉血压↑→后负荷↑→搏出量↓→余血量↑
静脉回流不变
长期血压高
心舒末期容积↑ 继发异长调节机制
搏出量维持正常
心肌肥厚,发. 生病理改变 心力衰3竭8
.
39
心 (三)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
循环系统讲课比赛-幻灯片
![循环系统讲课比赛-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a5ba417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7.png)
肺循环
一、心 heart
(一)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 间 。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胸腔的中纵隔内,
第2-6肋软骨或 第5-8胸椎之间 。 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 左侧。
2.外形:
心脏呈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分心尖、心底、三条沟。
人体下1/2部 左上1/4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
淋巴管 淋巴液来自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
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1、淋巴结lymph nodes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成群 聚集,多沿血管分布,按所处动脉命名。
2、脾spleen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季 肋部,第9-11肋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一、静脉结构和配布特点 1.由小支汇合成大支,口径逐渐变粗。 2.静脉壁薄,腔内多有静脉瓣。 3.体循环静脉分深、浅两类,深静脉常与动脉伴行,浅静脉位
于浅筋膜内。 4.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并形成静脉丛。
5.脑部的静脉较为特殊,多为硬脑膜窦或板障静脉。
6.全身的静脉可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两部分。
(3)直肠静脉丛:门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 下静脉、肛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4)腹后壁门静脉和腔静脉的小属支相互吻合,通过脊柱静 脉丛沟通上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为门静脉
系的静脉主干,门静 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 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
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不 成对脏器:脾、胃、胆 囊、胰腺、小肠、大肠。
3、胸腺thymus 位于胸骨柄后方,分左右两叶。
二、淋巴系统的主要功能
(1)帮助组织液回流入静脉:回收蛋白质、运输营养物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113f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7.png)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a723bc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4.png)
防御保护
促进修复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物质具 有防御保护功能,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和维持机体的免疫力。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循环系统能够将血液 中的营养物质和修复因子输送到损伤部位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02
心脏生理
心脏结构与功能
心脏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等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 系统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生理 • 血管生理 • 血液生理 • 循环调节机制 •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目录
01
循环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 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细胞的正常 代谢。
当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增大时,血流量增多;反之,血流量减少
。
血流量与血管管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02
当血管管径增大时,血流量显著增多;反之,血流量显著减少
。
血流量与血液的粘滞度成反比
03
当血液的粘滞度增高时,血流量减少;反之,血流量增多。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微循环的组成
组成及结构
心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心脏内部被 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 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循环系统详细讲解共96张PPT-2024鲜版
![循环系统详细讲解共96张PPT-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a816b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1.png)
2024/3/28
16
淋巴管道及淋巴结分布
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和淋巴导管,是淋巴液回流的 通道。
淋巴结分布
淋巴结遍布全身,主要分布于颈部、腋 窝、腹股沟等区域,是淋巴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2024/3/28
17
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淋巴液生成
淋巴液主要由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形成,其成分与组织液相似。
2024/3/28
药物治疗(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等)
27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2024/3/28
28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心理社会因素
预防措施
2024/3/28
29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降压、降脂、控 糖等)
3
2024/3/28
32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024/3/28
01
药物治疗(利尿剂、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等)
02
非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移植等)
33
其他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简介
心律失常
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 致的心跳不规则,包括 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
性心律失常。
2024/3/28
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 到刺激,通过神经反射降低心率和心输出量,从而维持动 脉血压的稳定。
21
体液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通过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上 的受体结合,增加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
2024版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
![2024版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e924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f.png)
中动脉,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血管分类及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控制真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调 节微循环。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液进行 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和心输出 量。
容量血管
静脉,容纳全身血液总量的 60%-70%。
血流动力学原理
血流量
血压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与血 管两端的压力差和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
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
目录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生理 • 血管生理 • 血液生理 •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 循环系统调节 •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 •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01
循环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循环系统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 中进行的闭合式循环过程,包括心 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功能
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至全 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 代谢废物等运送至排泄器官。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 结、结间束、房室结等, 负责产生和传导心电信号, 调控心脏节律性收缩。
心肌细胞类型及特性
01
02
03
04
工作细胞
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收 缩和舒张功能,是心脏泵血的
动力来源。
自律细胞
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 力,包括窦房结P细胞和浦肯
野细胞等。
传导细胞
负责将心电信号快速传导至整 个心脏,包括房室束和左右束
组成部分
心血管系统
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 血管)和血液,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 物质。
淋巴系统
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辅助心血管系统回收组织液,维持体液 平衡。
循环系统生理优秀课件
![循环系统生理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4a475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a.png)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调节体液平衡、 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2024/1/26
11
03
心脏生理
2024/1/26
12
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01
02
03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 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 位差,主要由钾离子平衡 电位形成。
19
05
循环系统调节机制
2024/1/26
20
神经调节途径和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双重支配,通过释放 不同的神经递质调节心脏 活动。
2024/1/26
血管神经支配
血管平滑肌受交感缩血管 神经支配,通过释放去甲 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
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通 过神经调节控制心血管活 动,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
2024/1/26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产 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包括0期、1期、2期、3期 和4期五个时相。
心肌细胞兴奋性
心肌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 的能力,与静息电位水平 和阈电位水平有关。
13
心脏泵血功能与评价指标
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 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
中循环流动的功能。
22
组织器官间相互作用关系
心脏与血管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通 过心肌的收缩推动血液在血管内 流动。血管则通过自身的弹性和 收缩性调节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心脏与肾脏
心脏通过调节心输出量影响肾脏 灌注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从而影 响尿液生成和排泄。肾脏则通过 分泌肾素等激素参与心血管活动
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ppt
![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5c4a46852458fb770b5694.png)
Ca2+
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 通道(Ica-L型)→Ca2+内流
3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K+
Ca2+
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 通道(IK)→ Ca2+内流→+ K+递减性外流
(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
4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K+ Na+ Ca2+
右心室
心脏 左心房
左半心
左心室 肺动脉
左房室口
二尖瓣
肺动脉瓣
起始心脏内膜面具有半月瓣
主动脉
主动脉瓣
(二)心壁
心肌层 心肌细胞构成 心肌纤维呈螺旋状 排列 内纵、中环、外斜 特殊心肌细胞
(三)心传导系
概述
特殊心肌细胞 自律性、传导性
定义: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和传导冲动, 节律性控制心脏活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 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 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 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 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 间为代偿性间歇。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舒张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④后负荷:后负荷↑ → 等容收缩期延长 → 射血期缩短 → 射血量→
4、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特 音调低沉(勒)音调高清(哒)音调低浊 音调低沉 点 持续较长 持续较短 持续短 持续较长 心室肌收缩和 动脉瓣关闭; 心室充盈减 心房强烈 成 房室瓣关闭的 射血突停导致 慢,流速突 收缩,挤 因 振动;射血大 大A和心室壁 变导致室壁 血击撞室 A扩张及产生 振动。 及瓣膜振动。壁。 旋涡。 标 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开始舒张 快速充盈期 房缩强烈 志 (心尖区) (动脉瓣区) 末(心尖) 意 心室收缩力与 动脉瓣功能状 部分健康青 部分老年 义 房室瓣功能状 态 年 和心舒末 态 期压力高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913c4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4.png)
心房与心室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负责将血液 泵出。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 ,右心房接收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贫 氧血。
心脏的生理功能
泵血作用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泵 入全身血管,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 营养物质的输送。
调节血压
心脏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来 调节血压,保持身体各部位得到足够 的血液供应。
血液的调节机制
总结词
血液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等方面。
详细描述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体液调节 是指通过激素、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影 响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自身调节是指心血 管系统内部的各种反馈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反射、化 学感受器反射等,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精细调节 。这些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状态 。
血液从心脏泵出后,通过动脉系统流向全身各部位,再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 完成血液循环。
03 血管解剖与生理
血管的解剖结构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 身体各部位,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和小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 返回心脏,分为深静脉和 浅静脉。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 与组织液交换物质的主要 场所。
循环系统的综合调节
要点一
多种调节方式的协同作用
在循环系统的调节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 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
要点二
循环系统的整体性
循环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部 分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功能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 体等免疫物质,可以抵御 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第六章 循环系统课件
![第六章 循环系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e3f59a8bd63186bcebbc83.png)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
(一)动脉血压正常值与 测量
收缩压(Sp):室缩时,动 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2.0~18.7Kpa)
舒张压(Dp):室舒时,动 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8.0~12.0Kpa)
1 0 -4
2 1:20000
Cl-
30
104 1∶ 3.5
平 衡 电 位 ( mV) ( 由 Nernst 公 式 计 算 )
+41 -94 +132 -33
0期:快Na+通道激活,并出现再生性 Na+内 流,形成Na+内向电流。使0期去极速度 快,幅度大,这类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
快Na+通道的特点
第三节 血管
人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釉质及上皮 等处以外血管遍及全身。
血管可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3种 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有:
对称性 疏密及粗细与功能相适应 常与神经伴行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一)动脉 动脉是运血离心的管道,管壁较厚,可分三层:
内膜菲薄,腔面为一层内皮细胞,能减少血流阻力; 中膜较厚,主要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大动脉以弹 力纤维为主,中、小动脉以平滑肌为主;外膜主要 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防止血管过度扩张。动脉 壁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大动脉中膜弹力纤维丰富,心室射血时,管 壁被动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弹性回缩,推动 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 膜平滑肌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 管腔大小,从而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动 脉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 细血管。
循环系统PPT课件
![循环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6061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5.png)
与免疫调节。
04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CHAPTER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液体部分, 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 酸、蛋白质等物质。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具有维持生理平衡、免疫和止血 等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
物质运输
血液能够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 激素等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
03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血管的分类与分布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组织,分布广泛,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组织回流到心脏,分 为深静脉和浅静脉,分布广泛。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与组织进 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的解剖结构
01
血管壁由内层、中层和外层组成 ,内层光滑,中层有弹性纤维和 平滑肌,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维持血压
心脏通过泵血功能,维持 全身血压的稳定。
物质交换
心脏通过血液循环,为全 身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 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心脏的电生理传导
心电的产生
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 位,形成心电。
心律失常是指心电传导系统的异常, 可能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电的传导
心电通过心脏的电生理传导系统,使 心肌细胞按一定顺序收缩和舒张。
0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心脏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胸腔中部,呈圆锥形, 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四个腔室。
心房与心室的构造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 负责泵出血液。
瓣膜的作用
04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CHAPTER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液体部分, 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 酸、蛋白质等物质。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具有维持生理平衡、免疫和止血 等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
物质运输
血液能够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 激素等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
03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血管的分类与分布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组织,分布广泛,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组织回流到心脏,分 为深静脉和浅静脉,分布广泛。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与组织进 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的解剖结构
01
血管壁由内层、中层和外层组成 ,内层光滑,中层有弹性纤维和 平滑肌,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维持血压
心脏通过泵血功能,维持 全身血压的稳定。
物质交换
心脏通过血液循环,为全 身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 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心脏的电生理传导
心电的产生
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 位,形成心电。
心律失常是指心电传导系统的异常, 可能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电的传导
心电通过心脏的电生理传导系统,使 心肌细胞按一定顺序收缩和舒张。
0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心脏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胸腔中部,呈圆锥形, 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四个腔室。
心房与心室的构造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 负责泵出血液。
瓣膜的作用
循环系统ppt课件
![循环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1b59424afe04a1b171de03.png)
.
35
.
36
.
37
.
38
(二)自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律性。心内特殊传导系统 (房室结的结区除外))的细胞具有自律性。
心脏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组织称潜在起搏点。
异为位起搏点
.
39
• 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 特点: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4期自动
• 三缘:左缘
•
右缘
•
下缘
• 四沟:冠状沟
•
前室间沟
•
后室间沟
•
房间沟
.
10
出入心血管: 左、右(各2个)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弓 肺动脉
.
11
二、心脏的结构
•(一)心脏的基本结构 •分为四心腔: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右心室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
.
12
右心房
•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 1)心内膜 • 分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构成瓣膜
.
25
• 2)心肌层 • 包括: • 心房肌和心室肌。 • 纤维环:心房和心室间
的两个纤维性结缔组织 环。纤维环环绕在左、 右房室口处,作为心肌 支架。使得心房与心室 可以不同步收缩和舒张 作用是收缩性心肌和特 殊传导系 • 3)心外膜 • 是透明光滑的浆膜,属 于心包的脏层,外表面 被覆间皮,间皮内面是 薄层结缔组织,其中有 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
第六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
1
第一节 概述
心
循 血液循环 环 系 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射血量30%) ↓
心室容积继续↓
↓
心室舒张前期
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 动脉瓣关闭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快速充盈期
(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 房室瓣开放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 液的充盈,心室与 心房、大V间的压力 差减小,血液流入 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前半期为大V 的血液经心房流入 心室;后半期为心 房收缩期的挤血入 心室。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心房收缩 ↓
(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 室内压>动脉压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
↓ 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 心室容积迅速↓ ↓ 减慢射血期
(3)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心室容积继续↓
↓
室内压略<动脉压
↓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继续射血入动脉
3.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心率加快:心舒期↓→充盈↓ 心率减慢:心舒期↑→充盈↑
4.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 标。
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取决于
1.动力—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而造成心室和心房及 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形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2.方向—心脏内4套瓣膜的启闭控制着血流的方向
(2)心指数 心 指 数(CI):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 心指数在10岁左右最大(4L/min.m2以上);以后随年龄 增长而逐渐下降,到80岁时,接近2L/min.m2。
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
2.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75ml/145ml=60%) 。
心房容积↓ ↓ 房内压↑
(右房↑4-6mmHg)
(左房↑6-7mmHg)
↓ 房室瓣开放
(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 挤血入心室
(占心室充盈量25%)
↓ 心房舒张
(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
(三)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力的变化
A波,心房收缩时,
房内压升高形成;
c波,心室收缩, 房室瓣凸入心房, 导致房内压略升 高形成;v波,心 室收缩期末,血 液从静脉回流入 心房,房内压持 续升高形成。
不讲
(四)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 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不讲
p291
三、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特 音调低沉(勒)音调高清(哒)音调低浊
点 持续较长
持续较短
持续短
第四心音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成 心室肌收缩和 动脉瓣关闭; 心室充盈减慢, 心房强烈收缩,
每分功=搏 功 × 心 率 × 1/103 = 6.23(kg.m/min)
心脏收缩不仅排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血液 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在动脉压增高的情况下, 心脏要射出与原先同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加强收缩。
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的心输出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 的指标更为全面。
五、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
二、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 等变化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心室收缩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心室舒张 ⑥减慢充盈期 ⑦心房收缩期
主A内压
左心室内 压左心房内压
心音 心室容积
(一)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 室内压急剧↑ (左室内压↑近80mmHg) ↓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继续收缩 ↓ 快速射血期
射血 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心室
充盈 二、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心室内压力的变化室 内压与房内压、室内压与动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变化的根 本原因,形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2.血液顺压力差流动时推动瓣膜关闭或开放, 是保证血液单向流动,从心房流向心室,再从心室流 向动脉的关键。
心率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肌收缩能力
后负荷:动脉血压
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前负荷对每搏输出量的影响(异长自身调节)
回心血量↑→ 心舒张期充盈↑→ 心肌初长度和前负荷↑→ 心肌收缩力↑ → 心搏出量↑(心的定律)
射血分数的大小和每搏输出量和舒张末期容量有关。
心缩↑→收缩末期容量↓→射血分数↑;
静脉回心血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
不讲
(三)心脏作功量 (很少用)
心脏作功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压强能和血流的动能二部 分。
搏 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左室搏功=搏出量 ×1/103 ×(平均动脉压- 平均心房压) ×13.6 =83.1g.m)。
因
房室瓣关闭的
射血突停导致
流速突变导致室 挤血击撞室壁。 壁及瓣膜振动。
振动;射血大 大A和心室壁
A扩张及产生 振动。
旋涡。
标 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开始舒张 快速充盈期末 房缩强烈 志 (心尖区) (动脉瓣区) (心尖)
意 心室收缩力与 动脉瓣功能状 部分健康青年 义 房室瓣功能状 态
态
部分老年和心 舒末期压力高
三 心脏的泵血功能 P116
(一)心动周期
见图示: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 动周期。如心率为75次/min,则每一个心动周期约0.8秒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
特点: 1.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2.全心舒张期0.4s,这有利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SV):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70ml).
每分输出量(CO):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每分输出量随着机体活动和代谢情况而变化(运动、情 绪激动、怀孕等);女子的心输出量较同体重男子约低 10%。
心室容积继续↓
↓
心室舒张前期
2.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 动脉瓣关闭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快速充盈期
(2)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 ↓ 房室瓣开放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
(室内压-房内压=负压)
↓
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
(占总充盈量2/3) ↓ 心室容积迅速↑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 液的充盈,心室与 心房、大V间的压力 差减小,血液流入 心室的速度减慢。
其前半期为大V 的血液经心房流入 心室;后半期为心 房收缩期的挤血入 心室。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心房收缩 ↓
(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 室内压>动脉压
(左室>80mmHg) (右室>8mmHg)
↓ 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 心室容积迅速↓ ↓ 减慢射血期
(3)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心室容积继续↓
↓
室内压略<动脉压
↓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继续射血入动脉
3.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心率加快:心舒期↓→充盈↓ 心率减慢:心舒期↑→充盈↑
4.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 标。
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取决于
1.动力—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而造成心室和心房及 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形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2.方向—心脏内4套瓣膜的启闭控制着血流的方向
(2)心指数 心 指 数(CI):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 心指数在10岁左右最大(4L/min.m2以上);以后随年龄 增长而逐渐下降,到80岁时,接近2L/min.m2。
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
2.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75ml/145ml=60%) 。
心房容积↓ ↓ 房内压↑
(右房↑4-6mmHg)
(左房↑6-7mmHg)
↓ 房室瓣开放
(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 挤血入心室
(占心室充盈量25%)
↓ 心房舒张
(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
(三)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力的变化
A波,心房收缩时,
房内压升高形成;
c波,心室收缩, 房室瓣凸入心房, 导致房内压略升 高形成;v波,心 室收缩期末,血 液从静脉回流入 心房,房内压持 续升高形成。
不讲
(四)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 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
不讲
p291
三、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特 音调低沉(勒)音调高清(哒)音调低浊
点 持续较长
持续较短
持续短
第四心音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成 心室肌收缩和 动脉瓣关闭; 心室充盈减慢, 心房强烈收缩,
每分功=搏 功 × 心 率 × 1/103 = 6.23(kg.m/min)
心脏收缩不仅排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血液 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在动脉压增高的情况下, 心脏要射出与原先同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加强收缩。
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的心输出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 的指标更为全面。
五、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
二、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 等变化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心室收缩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心室舒张 ⑥减慢充盈期 ⑦心房收缩期
主A内压
左心室内 压左心房内压
心音 心室容积
(一)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 室内压急剧↑ (左室内压↑近80mmHg) ↓ 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 继续收缩 ↓ 快速射血期
射血 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心室
充盈 二、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心室内压力的变化室 内压与房内压、室内压与动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变化的根 本原因,形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2.血液顺压力差流动时推动瓣膜关闭或开放, 是保证血液单向流动,从心房流向心室,再从心室流 向动脉的关键。
心率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肌收缩能力
后负荷:动脉血压
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前负荷对每搏输出量的影响(异长自身调节)
回心血量↑→ 心舒张期充盈↑→ 心肌初长度和前负荷↑→ 心肌收缩力↑ → 心搏出量↑(心的定律)
射血分数的大小和每搏输出量和舒张末期容量有关。
心缩↑→收缩末期容量↓→射血分数↑;
静脉回心血量↑→心舒张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
不讲
(三)心脏作功量 (很少用)
心脏作功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压强能和血流的动能二部 分。
搏 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左室搏功=搏出量 ×1/103 ×(平均动脉压- 平均心房压) ×13.6 =83.1g.m)。
因
房室瓣关闭的
射血突停导致
流速突变导致室 挤血击撞室壁。 壁及瓣膜振动。
振动;射血大 大A和心室壁
A扩张及产生 振动。
旋涡。
标 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开始舒张 快速充盈期末 房缩强烈 志 (心尖区) (动脉瓣区) (心尖)
意 心室收缩力与 动脉瓣功能状 部分健康青年 义 房室瓣功能状 态
态
部分老年和心 舒末期压力高
三 心脏的泵血功能 P116
(一)心动周期
见图示: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 动周期。如心率为75次/min,则每一个心动周期约0.8秒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
特点: 1.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2.全心舒张期0.4s,这有利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SV):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70ml).
每分输出量(CO):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每分输出量随着机体活动和代谢情况而变化(运动、情 绪激动、怀孕等);女子的心输出量较同体重男子约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