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 短文二篇 (共41张PPT)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拓展延伸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 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 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 闪烁的“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课文翻译(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课文翻译(二)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

3.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 作者连发两问,寥寥九字,意味隽永: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主旨归纳
豁悲 达凉 乐苦 观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古义:大概是 盖竹柏影也(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 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交错纵横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
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 寡欢之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 样的特点?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文中指)
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猿鸟乱鸣( 形容词,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名词,战乱 )
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短文二篇

借代、对偶)
9/16/2019
14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9/16/2019
15
7.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山__川__之__美__,__古__来__共__谈__。极力描 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高__峰__入__云__,__清__流__见__底_____。由静景转入动 景描写的句子是:___晓__雾__将__歇__,__猿__鸟__乱__鸣__;__夕__日__欲__颓__,__沉__鳞__竞__跃____。
9/16/2019
24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盖.竹柏影也 B.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C.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9/16/2019
25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9/16/2019
11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_交__相__辉__映____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___四__季____
(3)晓雾将歇. 歇:__消__散___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坠__落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含试卷)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节选)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但是。
⑨安所:从什么地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神秘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zh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来自,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高雅之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
学
板
书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课件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二、课内阅读
阅读本课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6.解释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 书信 )
(2)夕日欲颓.( 坠落 ) (3)月色入户.( 门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 7.翻译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 .
荇菜交相错杂,本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
译文: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
8.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 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闲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 称隐居的“ 仙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画了“ 山川 之美”,【乙】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2)晓雾将歇.( 消散 ) (3)夕日欲颓.( 坠落 ) (4)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的鱼 )
(5)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会的意思 ) (7)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 (8)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
4.语序移位法。由于文言文倒装句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翻译时务 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5.原词保留法。像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年号、帝名、 朝代等词语,翻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6.删除法。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译时可删除。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城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城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写的。
全文只有85字。
然而,这85个字不仅描绘了明净的月光,而且瞬间传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当他准备睡觉时,月光不请自来,幸福太强了,无法约束自己,所以他自发地“快乐地出发”;在冥想了“不读书、快乐的人”之后,他“兴奋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生活中很少有知己。
“怀敏还没睡”。
“易”这个词表达了知己之间的一点联系的喜悦;于是,两人“一起走在中庭”在当晚的月光下展开了一段悠闲而惬意的旅程,带来了“陶醉于美景”后发现“恍然大悟”的喜悦和审美愉悦。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传记入手,以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以作者的“音乐”为主线,咀嚼文字,连接背景,包含游泳比较和阅读体验,从“音乐”和“休闲”中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感受,进入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品尝作者文字中的“音乐”,获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句子“闲人”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教学法】背诵法、对比法【排课】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当普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起伏时,他们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答案被省略)。
有一位学者一生中被降职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仍然乐观开放。
你知道他是谁吗?(答案省略)他是苏轼和苏东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原文及译文

《短文二篇》原文及译文
一、《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能与.其奇者(yù)2.重点实词俱备(四季)(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 品的名作。
美 2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中?这句话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2.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视、仰视)
3. 两岸石壁 4.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 晨昏之景: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朗景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肆赏 析
赏 析
肆赏 析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 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 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 的失落“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诗夜游
目 录
壹
作 者
贰
背 景
叁
翻 译
肆
赏 析
壹作 者
作 者
壹作 者
大 家 之 一 。
词 人 , 唐 宋 八
画 家 , 豪 放 派
家 、 书 法 家 、
东 居 子 坡 士 瞻 北 。 , , 苏 世 号 轼 宋 称 东 , 文 苏 坡 字 学
壹
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
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窗户射进来,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一
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新课导入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新课展开答谢中书书【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译文: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反复诵读,感受美景】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把握文章主旨】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1.这时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于是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柏枝叶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将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品语言,赏美文】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来描写,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把握文章主旨】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答谢中书书》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色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早晨,猿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2.结构缜密。
本文虽属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山川之美。
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先言“高峰”给人以初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印象。
“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本文以四言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声,最后以长句收尾,张弛有度。
《记承天寺夜游》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清。
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
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
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运用动静相衬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200字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仍注意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通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
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造的人、事、物、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