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音乐教育学与心理学 教学大纲

音乐教育学与心理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715X10课程名称:音乐教育学与心理学/Foundation of Music Education课程类别:学科教育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表演基础适用专业:音乐表演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音乐教育学概论》浜野政雄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姚思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俞玉滋、张援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音乐教育心理学》罗小平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为有志于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从而把握音乐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认知、情感、能力于行为发展特征;了解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课程标准、教学规律和原则。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通过系统知识、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和研讨,使学生能够对音乐教育学理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原理、中外音乐教育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和规律、教育改革的实践、主要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能力:通过对音乐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音乐教育学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
素质: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探讨成长中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侧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努力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无实践教学环节。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艺术心理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艺术心理基础课程二、授课对象:大学生、心理学爱好者三、授课时间:共10课时,每周一课时,每次1.5小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2. 掌握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 学会运用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艺术作品。
4. 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艺术心理学概述2.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艺术与认知4. 艺术与情感5. 艺术与人格6. 艺术治疗7. 艺术与心理健康8. 艺术与教育9. 艺术与传播10. 艺术与生活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艺术心理学概述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画作,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心理的关系。
2. 介绍艺术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3. 分析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4. 课堂讨论:探讨艺术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艺术与认知1. 介绍艺术与认知的关系,如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过程、审美认知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中的认知过程。
3. 课堂讨论:探讨艺术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的应用。
第三课时:艺术与情感1. 介绍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如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情感共鸣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课堂讨论:探讨艺术心理学在情感领域的应用。
第四课时:艺术与人格1. 介绍艺术与人格的关系,如艺术创作中的人格表现、人格塑造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特征。
3. 课堂讨论:探讨艺术心理学在人格领域的应用。
第五课时:艺术治疗1. 介绍艺术治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探讨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
第六课时:艺术与心理健康1. 介绍艺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艺术创作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影视艺术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艺术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59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影视受众心理学》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各种流派和理论、及其对影视创作、影视传播以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指导价值。
该课程侧重于介绍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人格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流派的基本观点,并与具体的影视创作、影视传播和影视艺术教育的具体案例结合,阐述心理学的重要指导价值,尤其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概念来批判性地研究影视剧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
选修该课程,要求学生自觉完成大量心理学电影和电视剧作赏析,开展心理分析,撰写心理分析报告,并创造性地就某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综合采用多种心理学理论进行解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授课。
课堂上将围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集中讲授,同时将结合一系列典型的影视剧作和电视节目进行案例分析,并组织学生围绕案例中的心理学现象进行理论辨析,还将组织大量心理分析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影视心理分析报告的撰写技巧。
该课程主要用到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影视接受与心理学基础(2学时)教学内容(1)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与流派概况;(2)影视接受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3)影视接受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4)影视接受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重、难点提示(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方法、流派;(2)心理学与影视创作、影视欣赏的关联;第二章影视接受与个体心理学(4学时)教学内容(1)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刺激与反应;强化与反馈;奖励与惩罚;观看电影《霸王别姬》;(2)认知主义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记忆与理解;类比与推理;联想与想象;观看电影《盗梦空间》;(3)人格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人格类型、人格特质、人格理论、认知与情绪;观看电影《三面夏娃》;(4)马斯洛需求理论与影视接受心理:需求层次、个人实现、巅峰体验。
01103029殷国明-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艺心理学(Psychology of Arts)一、课程目的、任务:这是一门从心理学美学角度探索艺术创作过程的课程,其重点不在解释文艺心理学的概念,而是追寻艺术创作中的具体问题,例如理性、情感、创作的发生、发展、中断等等,并结合诸多艺术家作家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人们继续思索和探索的新问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欣赏、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这是一门探讨艺术创作秘密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创作过程展开,这不仅涉及到了心理潜质、心理落差、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需要通过对一系列有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和分析获得经验和体验,因此,对于一些创作过程和文本的研读和分析,也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结合文艺创作与批评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理论和新问题,本课程将不断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进行研讨,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探求新的境界。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一章之后都精心设计了“探索与思考”专题,列出主要思考题与“三分钟演讲”专题,根据教学进展尽量让每一个同学参与演讲。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殷国明著:《作品是怎样产生的》,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出版。
参考书目详见书中。
五、考核方式与结构比例:考核方式为提交专题小论文,并结合平时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
六、讲授大纲:本课程的主要章节为:导言第一章:艺术思维活动的心理潜质;1、如何界定人的“心理世界”?它与现实的关系如何?2、人的心理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特定的因素与特点?3、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心理”与“心灵”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古代心理学?4、如何理解古代占卜、巫术和风水学说的意义,它们是否可以在现代心理学中占一席之地?5、如何理解心理、心理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6、现代文艺心理学发生与兴盛的原因与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现代中国的特殊历程?第二章:艺术思维活动的动因结构;1、什么是文艺创作的心理潜质?如何认知它们和挖掘它们?2、怎样理解“心理资源”,它的来源有哪些?3、什么是“心理能力”?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心理资源”与“心理能力”的关系如何?第三章:艺术思维活动的痛苦与欢乐;1、借鉴弗洛伊德的理论,探讨人的心理世界的“多层次”特点。
《舞蹈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Dance psychology课程编号:1302080 学时:32 学分:2一、课程教学对象:舞蹈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2、课程的目的:舞蹈心理学是从舞蹈本体和心理距离的概念出发,提出舞蹈艺术是从身心关系来表现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
学习该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舞蹈时琢磨身体与心理情感的配合协调,可以提高对身心的认识、提高舞台表现力。
3、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认识到舞蹈艺术是舞蹈者与舞蹈作品、观赏者共同完成的,舞蹈艺术源于现实生活、现实心理,但是要高于现实生活、现实心理,对于学生舞蹈表演、舞蹈教学、从事舞蹈研究都有启蒙作用。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1、自学要求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本课程学生必须根据教学要求,阅读有关书籍,尽量多的欣赏各类艺术作品。
2、讲授要求教师讲授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在全面系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讲解、示范、答疑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
3、考试要求在全面系统掌握大纲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舞蹈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在修本课程前如能了解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将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
四、主要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学时分配第一章舞蹈本体与心理距离(导论)【教学要求】身心关系是舞蹈本体与舞蹈艺术的核心,带着对舞蹈、身体、心理等关键词思考去完成本章学习【教学内容】第一节从舞蹈本体到舞蹈心理学1、本体论与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词源谈起2、本体论与形而上学:兼谈存在心理学3、从舞蹈本体论到舞蹈心理学:本书的研究对象4、舞蹈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本书的篇章结构第二节从心理学美学到舞蹈心理学1、从哲学美学到心理学美学:兼谈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从心理学美学到舞蹈心理学:兼谈优势脑的测验方法第三节从心理距离说到舞蹈心理学1、从心理学美学到心理距离说:兼谈舞蹈美学2、从心理距离说到舞蹈心理学:兼谈想象心理学第四节从艺术心理学到舞蹈心理学1、从艺术的概念谈起2、从艺术想象到审美意象3、从艺术想象到心灵自由【教学时数】8学时第二章舞蹈感觉与艺术通感【教学要求】了解具体的舞蹈感觉指的是哪些内容;舞台感、乐感、身体协调性、心理因素等都是舞蹈感觉中起作用的内容。
音乐心理学教学大纲

音乐心理学教学大纲一、绪论音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对音乐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体验等方面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与心理的关系,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音乐感知1. 音乐感知的基本概念2. 音乐的心理感知过程3. 音乐语言的认知三、音乐情感1. 音乐对情感的激发作用2.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 不同音乐风格的情感表达四、音乐记忆1. 音乐记忆的类型2. 音乐记忆的存储与提取3. 音乐学习对记忆力的影响五、音乐创造1. 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2. 创意与灵感3. 音乐创作中的心理障碍六、音乐习得1. 音乐习得的心理机制2. 音乐教育与认知发展3. 成人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七、音乐欣赏1. 音乐欣赏的主体与客体2. 音乐欣赏的审美标准3. 音乐欣赏的心理层次八、音乐治疗1. 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2. 音乐对心理障碍的疗效3. 音乐治疗的实践案例九、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2. 访谈与观察3. 参与观察与问卷调查十、音乐心理学的未来发展1. 音乐心理学与跨学科领域的整合2. 音乐心理学在教育与临床中的应用3. 学习与实践结语音乐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及其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积累基础。
愿音乐与心理的交汇,成就更广阔的美好未来。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文艺心理学;英文名称:Literature psychology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4、课程地位:中文系本科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与提高性质的课程5、总学时:24学时6、总学分:1.5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心理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限选课,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与体验等心理机制的关系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系统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部规律,更好地切入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神秘面纱,以便从“心理”上更好地反观艺术,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提供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三、课程内容导论(2学时)明确了解“文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该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研究方法。
掌握“文艺心理学”、“审美体验”等概念。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6学时)本章为“文艺心理学”简史,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与核心概念,尤其是重点掌握格式塔、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的内涵。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4学时)本章主要论述艺术家的心理学,为本书之重点。
要求学生全面把握体验的特征、体验的生成与体验的重要类型,重点掌握各种体验类型的作用及其对创作的意义。
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4学时)本章为艺术创作过程心理学,要求学生熟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规律,研究艺术家的体验是如何外化的。
主要掌握心理动机、心理状态、心理形式、心理范式等内涵。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4学时)本章为艺术作品心理学,要求学生从语言、叙述、技巧、母题以及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等层面把握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及艺术作品之所以如此结构的理由。
《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适用对象:考核方式: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
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英文简介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that appli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of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tudy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literary arts phenomena at home and abroad. 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mental activities of aesthetic subjects in various kind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lso the emotional mechanism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s well as literature and art acceptance.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emotional operation process of litterateur and artist in literary creation;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he psychological rul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accept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s well as other series of task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学生应当初步并系统地了解与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以及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
艺术心理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本科课程目标:1. 了解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艺术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心理洞察力。
4.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1. 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 艺术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2. 提出问题:艺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的?二、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介绍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分析艺术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艺术治疗的方法和技巧1. 介绍艺术治疗的基本方法。
2. 讲解艺术治疗中的技巧。
四、案例分析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艺术治疗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第二课时一、艺术创作体验1.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
2. 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体验。
二、心理体验分享1. 学生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2.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体验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总结艺术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反思自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对艺术治疗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教案范文:一、导入(1)展示一幅艺术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
(2)提问: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它如何影响你的心理?二、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介绍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分析艺术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艺术治疗的方法和技巧(1)介绍艺术治疗的基本方法。
(2)讲解艺术治疗中的技巧。
四、案例分析(1)展示一个艺术治疗案例,如通过绘画治疗抑郁症。
(2)分析案例中的艺术治疗方法和技巧。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
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
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第一讲导论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教学时间:3课时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四、认知派艺术心理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教学时间:6课时教学要求: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二、艺术的心理功能1、文本功能2、体认功能3、仪式功能4、“图像仓库”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要求: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艺术心理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 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心理表达和疗愈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时间:共10课时课程内容:第一课时:艺术心理学概述一、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艺术作品中的心理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是如何表达心理状态的?二、教学内容1. 介绍艺术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2. 概述艺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等。
3. 分析艺术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和优势。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艺术作品中的心理元素。
2.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艺术与视知觉一、导入1. 展示不同风格的视觉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视觉作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二、教学内容1. 介绍视知觉的基本原理。
2. 分析视知觉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
3. 探讨视知觉与心理图式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视觉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等。
2. 分享作品,分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第三课时:艺术治疗一、导入1. 通过案例分享,介绍艺术治疗的应用场景。
2. 提问:艺术治疗是如何帮助人们的?二、教学内容1. 介绍艺术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分析艺术治疗在心理治疗中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3. 讲解艺术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艺术治疗实践,如绘画、泥塑等。
2. 分享治疗过程和心得体会。
第四课时:艺术发展心理学一、导入1.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艺术发展与心理成长的关系。
2. 提问:艺术活动如何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二、教学内容1. 介绍艺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 分析不同年龄段艺术活动的发展特点。
3. 探讨艺术活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创作,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创作。
2. 分享作品,分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Literature psychology)课程代码:0501C0104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学时/学分:30/2课程简介:《文艺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制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文学概论》、《文学批评及批评史》、《美学》、《文艺学》等各门文学学科以及《普通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非学位课程。
本科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审美主体、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为将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
本课程讲授1个学期(30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体验与接受等的心理机制及其关系的分析与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认识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心理神秘面纱,提升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和学术思考提供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2、能力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
(2)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例证、演绎、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现当代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新成果,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3、素质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1)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开拓创新的精神。
(2)培养较高的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逐步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及高度社会责任意识。
艺术心理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请在此处填写课程名称,例如:艺术心理疗愈基础课程]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艺术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掌握艺术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熟悉艺术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领域。
2.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艺术表达工具进行自我探索和情感宣泄。
- 学会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心理信息。
- 能够设计简单的艺术心理治疗活动。
3. 情感目标:- 培养对艺术心理治疗的兴趣和热情。
- 提升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 增强人际沟通和同理心。
三、课程内容:1. 模块一:艺术心理治疗概述- 艺术心理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艺术心理治疗的应用领域2. 模块二:艺术表达工具与技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应用- 艺术心理治疗中的创造性表达- 艺术心理治疗中的非言语沟通3. 模块三:艺术心理治疗实践- 个案分析:通过案例学习艺术心理治疗的应用-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艺术心理治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反馈与讨论:分享实践经验,讨论问题与挑战四、教学活动:1. 讲授法:- 系统讲解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识。
- 分析案例,讲解艺术心理治疗的应用技巧。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就特定话题进行讨论,促进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
3. 实践法:-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心理治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演示法:- 教师或专家进行艺术心理治疗活动的演示,供学生观摩学习。
五、教学资源:1. 教材:- 艺术心理治疗相关教材、书籍。
- 案例分析资料。
2. 教学工具:-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表达工具。
- 教学软件、视频资料。
3. 辅助资源:- 心理咨询室、艺术工作室等实践场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 课堂出勤率、课堂讨论参与度。
2. 实践能力:- 艺术心理治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 案例分析能力。
3. 理论知识:- 对艺术心理治疗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艺术心理课程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 掌握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 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艺术心理学与心理学其他领域的区别;2. 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材料;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心理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兴趣;2. 介绍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艺术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 分析艺术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领域的区别;3. 介绍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等;4. 结合案例,分析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实际操作。
三、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艺术心理学的作用;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创作;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艺术心理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总结艺术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讨论成果;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创作能力和运用艺术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范文: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门有趣的心理学科——艺术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对我们的心理有何影响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心理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一)艺术心理学的概念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艺术活动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
绘画心理学教学大纲

《绘画心理学》教学大纲一、理论教学内容1 审美感知2 审美情感3 审美想象4 艺术表现5错觉与绘画心理6符号与绘画心理7程式化的中国画与绘画心理8实验性绘画与绘画心理9绘画心理微观分析&宏观分析10电脑绘画心理学二、实践教学内容实训一:组织学生参观设计主题的展览,借助相机或速写等手段搜集设计资料。
实训二:要求学生整理参观资料,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组织集体主题性讨论。
实训三:参观上海博物馆三、学时分配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20学时,网上课堂为20学时。
《绘画心理学》教学大纲说明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绘画心理学是应用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绘画心理学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与艺术设计结合密切。
通过绘画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绘画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绘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把绘画心理学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为进一步艺术设计打下基础。
通过绘画心理学的学习,应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设计技巧和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能力,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设计出具有民族特征的作品。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绘画心理学的规律,培养审美趣味以及对绘画的鉴赏能力,提高美感素质。
同时通过专业训练掌握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
通过更深入的教学课程,实现以下任务:(1)理论传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心理学知识;(2)通过基本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3)要求学生进行参观,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必须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一定的色彩设计能力。
所以要求学好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美学原理,图形的构成形式及设计方法,从对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的写生到变化,组织应用表现技法,能够设计出具有艺术性、创造力的实用、经济、美观、科学的装饰图案,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优美装饰图案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
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
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掌握基础心理学关于人格的主要研究
2 、使学生艺术家的人格结构并能够运用有关的理论研究探讨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第五讲视觉形式与心理学
一、色彩的意义
二、线条的蕴涵
三、图-底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掌握视觉艺术的形式要素对应的心理学原理。
第六讲艺术创作的心理结构
一、知觉整合
二、体验状态
三、视觉思维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掌握艺术知觉的基本特征以及艺术知觉的组织过程与规律;
2 、使学生掌握艺术体验的构成系统与动力机制;
3、使学生掌握视觉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活动规律。
第七讲艺术家的超常心理体验
一、艺术家与直觉
二、艺术家与身心痛苦
1 、痛苦的意义
2 、艺术创作应有的几种痛苦体验
3 、痛苦体验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三、艺术家与神秘体验
1 、孤独体验与艺术创作
2、死亡体验与艺术的发展
3 、忧患意识与现代艺术
四、艺术家与变态心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必要联系;
2、使学生了解痛苦、孤独、死亡与忧患体验对于生命发展与个体成长的意义与价值;了解这些体验对艺术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八讲艺术接受心理
一、接受的心理特征
二、接受的心理图式
三、接受的心理倾向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
作品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
第九讲艺术史和心理学
一、艺术史:内在的绵延维度
二、艺术史:精神与文化的深度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艺术史学习中学会关注艺术家传记、创作心理等角度。
五、成绩考核:
(一)内容
1.考勤10%
2.期中考试20%
3.期末考试60%
4.课堂表现10%
(二)评分标准
1. 期中考试:满分20分,卷面成绩为学生实际得分,以论文为主。
2. 期末考试:满分60分,主要形式为笔试。
3. 学习态度:满分20分,出勤情况为10分,课堂表现为10分。
六、教材与参考书:
(一)教材
丁宁《美术心理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二)参考书
A、心理学原理部分
(美)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上、下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年。
(美)库恩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B.艺术心理学部分
Pickford.R,Psychology and Visual Aesthetics,London:Hutchi nson,1972.
(美) 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
(美)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英)诺曼.布列逊:《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
(美)艾伦·温诺著,陶东风等译《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
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