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第一节对于变态心理的一般理解

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而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意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诊断症状。

变态心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不辨、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理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现实世界”,亦即幻象世界。他生活在自己心造的这个世界里,人们所理解的现实的共同因素对他来说却是不真实的。他根据自己的感知觉来解释一切事物,而不顾也不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

这种现象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会发生。例如,一个孤独寂苦的人可以视动物为知音,可以把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一切有生之物和无生之物作为抒情对象,对月伤情,临风流泪。从实质上说,变态与常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世界上没有绝对常态的人,也没有绝对变态的人。任何常态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会表现为几分变态,而任何变态的人也都有几分常态。这是因为:

1.心理内容来说,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是没有绝对区别的,变态并没有特殊的不同于常态的心理内容。

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常理的表现和非常理的表现;大众化的表现和非大众化的表现)

2.同样的心理现象,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有不同的含义。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由于人们的思想基础不同,社会观念及进步程度不同,也会对常态与变态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变态心理

因为心理变态的典型标志在于抹去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驰神往地投身于想象中的世界,物我两忘,如醉如狂。这也正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心态。正是借助这样一种心态,艺术家的感知中才会出现花鸟知春,草木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的“真情实感”。艺术家的笔下也才会出现子虚乌有却又令人陶醉的风光、栩栩如生的动物、呼之欲出的人物等。具体说,艺术创作中的变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错觉和幻觉。每个人都能感知错觉;在一些不寻常的情况下,个体的意识会发生歪曲,也就是看到或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觉是在并没有物理刺激(刺激物的存在)的情况下出现的活灵活现的知觉,他们是个体改变现实的一种心理构建。与错觉形成对照,幻觉是个体体验,并不与情景中的其他个

体分享。幻觉也经常会由精神促动药物所引起,以及严重酗酒者戒酒时。(达利:《有隐形伏尔泰胸像的奴隶市场》 1940)

二、躁狂和抑郁。抑郁症被形容是“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因为它发作频繁,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在一生的某些时间中或多或少的体验过。重度抑郁症的特征:悲观的情绪(悲哀,忧郁,对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食欲(食欲差,体重显著减少);睡眠(失眠或睡眠过多);运动活动(显著减缓或激越);内疚感(感觉自己没有价值;自责);注意力(思维和集中注意的能力降低;健忘);自杀(反复想到死;有自杀的观念或举动)。在躁狂阶段,一个人常常感觉到自尊的膨胀感和他自己拥有特别能力或权力的非现实信念。被躁狂情绪所影响的人表现出不需要的乐观,冒不必要的风险,到处许愿,而且可能放弃任何东西。双相障碍是以严重抑郁与躁狂阶段交替出现为特征的。当躁狂开始减退,严重的抑郁会紧接而来。

三、多重人格。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内隐的和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希波克拉底将与人格气质对应的体液依据以下方案进行配置:

血液多血质:快乐,好动

粘液粘液质:缺乏感情的,行动迟缓的

黑胆汁抑郁质:悲伤,易哀愁

黄胆汁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

多重人格()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这引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为了保持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并且就得不可渗透。慢慢地,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不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纯粹的多重人格毕竟是少见的,心理门诊中更多见的是一种“亚多重人格状态”,或者“多重人格倾向”。这种心理障碍接近于多重人格,但是,每个亚人格的独立性不是很固定,各个亚人格之间不是彼此浑然不知、毫无联系。简而言之,多重人格倾向的分裂程度,要稍弱于纯粹的多重人格。所以,这样的心理障碍也要比真正的多重人格相对容易治疗。

大部分艺术家都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能使艺术家们的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同样一种东西在某种情况下会带来危害,在另一种情况下,又会为人类造福。多重人格现象也是如此。

第三节创作变态与精神变态

因变态心理是构成成功的艺术想象的必要心理条件,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都高度肯定过精神迷狂之于艺术创作的价值。

一、创作变态与精神变态外在特征的相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