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三章)
高中物理31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1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5b60f4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b.png)
高中物理31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必修1的第三章第3节“重力”。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以及重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让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三要素、重力的测量。
难点:重力的产生原因、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测力计、悬挂装置。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让一名学生悬挂一个物体,感受重力的存在。
提问:为什么物体悬挂在空中会下垂?引出重力的概念。
2. 重力概念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 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的作用点: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 重力的测量: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5. 随堂练习:(1)选择题:重力的方向是什么?A. 水平方向B. 竖直方向C. 斜方向答案:B(2)填空题:重力是由于地球的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答案:吸引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三要素:(1)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2)方向:竖直向下。
(3)作用点:重心。
3. 测量:使用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测力计测量教室内的两个物体的重力,并填写下表。
物体重力(N)重心位置答案:物体重力(N)重心位置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拉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请画出物体受力图。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
在讲解重力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e57ff2d5bbfd0a79567350.png)
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浙江省天台中学陈娥一、教学设计思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为教学内容,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图片、视频的播放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问题的导引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的体验领会物理研究的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教材,主动探究物理世界的未知之谜。
二、前期分析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仍以感知为主,多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获取物理知识,所以这节课对“力”和“重心”这两个重点概念的教学按以下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研究、概括抽象定义概念、内涵外延应用迁移。
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把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既能看到结论,也领略到探究过程的曲折和艰辛;既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又能体验到物理的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重心的概念教学难点:重心概念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产生重力的原因、方向、大小(4)、知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5)知道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研究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明确物体的重心不但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了解物理和生活的关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双锥体,轨道,薄板,细线,铁架台,泡沫板,小球,玻璃瓶五、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演示实验:展示双锥体,将其无初速释放。
学生猜想与重力有关,涉及力学知识。
教师:答案在今天要学的内容里。
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2d649409b6648d7c1c7462f.png)
1.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⒈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力的类别⒋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和方法】⒈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⒊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的物体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知道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重力、重心的概念。
力的图示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重心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教学过程新课准备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举例。
【思考】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要想使物体发生形变有哪些方法?其它物体对它作用。
新课教学1.力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力是物体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力的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N测量:测力计(3)力是矢量(结合实例分析)【想一想】怎样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加速直线运动?(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例】木块浮于水面先定力的单位标度——再画出力指向的方向——最后画出。
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思考】苹果从树上由静止下落是受到什么力作用?2.重力(1)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82d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4.png)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矢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2.掌握矢量的加减法;3.知道平面矢量定量表示和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4.熟悉力的概念和特点;5.了解力的分类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矢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2.矢量的加减法;3.平面矢量的定量表示和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1.矢量的概念;2.平面矢量的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3.矢量加减法的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1.提问法;2.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1. 矢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观察物体运动时,它所具有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就是矢量的概念。
•矢量的大小用模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作用线则是矢量所在的直线。
•相同方向、大小和作用线的矢量称为相等矢量,并用相等的箭头表示。
•矢量用粗细均匀、长度适中的箭头表示,参数一般写在箭头顶端或尾端。
2. 矢量的加减法•矢量的加减法是指两个矢量相加或相减的运算方法。
•矢量加法遵循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减法就是矢量加上相反方向的矢量。
•箭头相加得到的箭头代表两个矢量之和,直接相加其大小,平方和开方得到其模,方向即为两个矢量之和的方向。
3. 平面矢量的定量表示和分解成分矢量的方法•平面矢量的定量表示有多种方法,包括坐标法、极坐标法等。
•对于一个平面矢量,可以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来表示,称之为分解成分矢量。
•分力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称为分力或分量,可用勾股定理求解。
4. 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一种物理量,是描述物体受到其他物体作用而产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单位为牛顿,符号为 N。
•力的特点包括:相互作用、大小和方向以及质量的影响。
5. 力的分类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力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静力和动力,重力和弹力等。
•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描述。
思考题1.如何用勾股定理求解分量?2.什么是矢量?它有哪些相关术语?3.箭头相加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求得矢量的和?4.力的分类有哪些?它们有何特点?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关于矢量概念的内容并作笔记。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人教版(第三章)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人教版(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328b9a0f76c66137ee06197d.png)
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
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具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自制导轨和小球。
2.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3.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
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这部分内容在物体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这部分内容在物理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动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它的受力情况。
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
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二)教学过程设计板书:一、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在桌上放着一本物理书,它是静止的,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eb82fbbb68a98270fefa0c.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互相作用第2节弹力教课方案弹力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表示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经过在实质问题中确立弹力方向的能力.2.自己着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办理常用的方法,试试使用图象法办理数据.(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真切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领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觉学习物理的乐趣,培育学生擅长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联合起来的习惯.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人手,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世界观.认识事物原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诱惑.二、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2.弹力大小的计算.3.实验设计与操作.教课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三、教课方法:研究、讲解、议论、练习教课手段:教具准备刻度尺、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片、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 )、经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 )、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刻度的木板、弹簧、钩码等等四、课时安排:新讲课( 2 课时)五、教课过程:(一)活动中感悟亲历体验(课前每小组散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着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觉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遇到了力的作用。
【思虑】这类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让学生亲自感觉弹力的存在,进而揭露课题《弹力》。
(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物体的形变。
(小组议论)上边的这些形变有什么特色:有的形变能够恢还原状,有的不可以够恢还原状【结论】能恢还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可以恢还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0f804e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6.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出示图片:百米赛跑由苏炳添介绍,对于运动员在100米比赛中,想要提高成绩,有很多学问,比如他们不仅关注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希望知道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有怎样的关系?讲授新课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的关系:x=vt,它的vt图象是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如图v –t 图线与t轴所夹的矩形“面积”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思考讨论: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图像上如何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方向呢?面积在时间轴上方,表示位移的方向为正方向;面积在时间轴下方,表示位移的方向为负方向。
二、匀变速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从vt图象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图v –t 图线与t轴所夹的梯形“面积”是回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画出vt图像,并能得出v –t 图线与t轴所夹的矩形“面积”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思考讨论:图像上如何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方向通过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wt图象,使学生掌握通过求图象面积来求解位移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面积在时间轴上方,表示位移的方向为正方向;面积在时间轴下方,表示位移的方向为负方向。
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呢? 出示图片:粗略地表示位移,分4个小矩形,较精确地表示位移分8个小矩形假如把时间轴无限分割,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教师总结: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分割得非常非常细,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非常精确地代表物体的位移了。
这是物理上常用的微元法。
结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仍可用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这个结论和vt 图象,求得位移的计算式。
由图可知梯形的面积:S 梯形=(V0+V )×t/2 即位移:t )v v (x +=021将 v = v 0 + at 代入上式,有22at 1t v x 0+=2.匀变速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2at1t v x 0+=(1)t 是指物体运动的实际时间(刹车问题) (2)使用公式时应先规定正方向,一般以υ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a 与v0同向,则a 取正值;若a 与v0反向,则a 取负值;学生阅读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并回答思考并推导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第三章-新人教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第三章-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4107f752be23482fb4da4ce2.png)
交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
自然科学证实了……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作用。
——恩格斯第三章相互作用全章概述本章学习力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本章突出了以下特点:l、和过去教材相比,突出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四种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没有定论的说法激起了有志者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或回应教学内容,比如足球运动、重心改变、摩擦力的产生等等,源于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大家探索的热情。
3、强调实验的作用,锻炼动手能力。
每节课都设计了若干实验,比如微小形变的演示,弹簧弹力规律的探索,滚动摩擦的研究等等。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源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用具: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3)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49252ad7c8d376eeaeaa313f.png)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整体设计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课前准备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来源:学科网]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来源:学科网]图3-1-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 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图3-1-3 图3-1-4图3-1-5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来源:学科网]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重力的三要素A.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B.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C.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 图3-1-7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 正确.课堂训练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答案:CD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图3-1-8(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等效焦点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重心总是竖直向下方向求解也可以利用用弹簧秤称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大小重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到的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重力的产生重力二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使物体形状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一用作互相本基力重,::;,:.2:.1,;:.2.1,m g G 活动与探究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习题详解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3-1-9所示.图3-1-9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设计点评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2《弹力》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2《弹力》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98ab3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8.png)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2《弹力》精品教案必修一第三章 2、弹力(教案)一、教材分析《弹力》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学习有关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为以后分析物体受力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4.能说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并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弹力的产生条件2.弹力方向的判断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要根据学生实际,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子,尤其是体会弹力的方向,对微小形变的演示,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师指导。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讲授法、实验法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学案和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做学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惑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演示实验 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演示实验 6:纸张被手揉皱.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2、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3、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看学案)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1.形变2.弹力3.几种弹力的方向判断4.胡克定律5.练习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664ede59eef8c75fbfb3cd.png)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三章5篇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三章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c5916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f.png)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三章5篇由于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三章,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三章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说明: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__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教法建议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__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典型例题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86d1c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4.png)
第三章 相互作用(复习)★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理解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复习重点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过程(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Ⅰ 物理思维方法l 、具体——抽象思维方法从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实行描绘,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力重力①大小:G=mg ,g =9.8N/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弹力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N F F μ=;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静摩擦力:大小,m F F <<0;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121F F F F F +≤≤=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2、等效替代方法合力和分力能够等效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
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Ⅱ基本解题思路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择相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2、准确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受哪些力的作用,画出受力图,做到不多力,很多力。
3、列方程求解:据物理规律先用字母列方程,整理出待求量的表达式,统一单位,代入数据求解。
(三)知识要点追踪关于受力分析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
准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对物体实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3摩擦力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3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180ec4866fb84ae55c8d44.png)
我们来做游戏:上课之前,同学们做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成两个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两名同学分别把两种数量相同的玻璃球和外面裹着芝麻的巧克力豆,用同样的筷子,从一个盒子夹到另一个盒子中,用时最短的为胜者,并给他们奖励。
提问:为什么夹玻璃球的同学夹的慢?
学生回答(学生利用生活中掌握的知识会解释原因),引入新课。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阻碍”重点解释。
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1):两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两物体之间接触面必须粗糙。
(3):两物体之间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23a6f9650e52ea5418984f.png)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1.重力与弹力 .................................................................................................................. - 1 -2.摩擦力 ........................................................................................................................ - 10 -3.牛顿第三定律............................................................................................................. - 17 -4.力的合成和分解......................................................................................................... - 25 -5.共点力的平衡............................................................................................................. - 33 -1.重力与弹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 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2. 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e1377f866fb84ae45c8df8.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接触力的种类;(2)知道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放大法观察物体受力发生的微小形变;(2)通过视频演示,随堂实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弹力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意义,比如撑杆跳高、跳水等运动;(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关注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弹力》部分。
2.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弹力是高中力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再次让学生体会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学习力学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弹性势能以及能量等做铺垫,在学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弹力的知识,对弹性和塑性有一定的了解,并定义了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但没有明确给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而且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四、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弹力的概念;(2)弹力产生的条件;(3)弹力方向的判断;(2)掌握放大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2.难点(1)对弹力概念的理解;(2)弹力有无的判断;(3)对弹力方向的判断;(4)用放大法判断微小形变。
五、教学资源视频:撑杆跳高、跳水等体育运动视频用具:扁玻璃瓶(自带橡皮泥封口)、细玻璃管六、教学过程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力的有关知识和重力,今天我们来学在上课前,请大家一起来观看(播放撑杆跳高、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撑杆运动员和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能够借助撑杆和跳板跳得更远更认真观看视频,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视频截图如下)通过视频,创设学习情境,激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主要内容: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的物质性: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
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
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
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n为除“1”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④在表示力的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在箭头的旁边标出表示这个力的字母或数值。
3.注意:①箭尾通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
②若在同一个图上作出不同的力的图示,一定要用同一个标度。
③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不同。
力的示意图是为了分析受力而作,侧重于画准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上没有标度,线段的长度只定性表示力的大小。
三、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相比,只要求在图中准确画出力的方向,表达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力即可,不要求准确画出力的大小。
四、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分类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等。
②效果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2)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力(如支持力、压力等)和场力(如重力等)。
(3)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内力和外力。
(4)按力的关系可分为:共点力、共面力、平行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5)注意:正确区分性质力和效果力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
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如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性质不同的力,可以叫同一个名称,如重力、弹力都可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都可叫动力,其作用效果可以相同。
同一个力,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用绳子拉小车前进,绳子对小车施以拉力,又叫弹力、动力等。
五、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引力相互作用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六、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由于天体的吸引)。
,常用符号G表示。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其本质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非接触力)②重力属于主动力,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还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无关。
不论是否与地面接触,都受重力作用。
重力与运动状态和接触面情况均无关。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将“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垂直于地面向下”或“指向地心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3.重力的大小G=mg。
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①在同一地点,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所受的重力可能不同(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不过这种差异很小,一般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其重力大小恒定不变。
②g是一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量,反映地球对物体作用力的强弱。
(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通常情况下(在地球表面附近),取g=9.8N/kg,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③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其依据的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作用的相互性:特别注意: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是有条件(平衡)的;且不能认为拉力或压力就是重力,因力的性质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不同。
④重力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学过“万有引力”就明白了)。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七、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1.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引入重心的概念,就把实际作用于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等效地代替了,于是原来的整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代替,从而使研究问题大为简便。
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上叫等效方法。
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它是在保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简化的形式来替代原来的形式以使研究问题方便些。
注意:重心并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更不能认为地球只吸引物体的这一点。
2.物体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物体内质量的分布都有关系,跟物体的放置情况和运动状态无关。
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的位置可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3.对于薄板状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位置,其依据的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
【例一】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B .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C .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作用,弹簧压缩后再反过来对手作用。
D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
【例二】试说出右图所示的力F 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三】在下图中作出A 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向右上方500N 的拉力的图示。
【例四】如图: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均为m ,悬绳对小球的拉力________N 。
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___________N 。
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A铁丝的重心在中点折成直角后重心在上边中点和右边中点的连线中点 折成圆重心在圆心【例五】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 )A、就是物体的重力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例六】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例七】如图所示为一空心圆球,内部装满水,若在其底部一小孔,水从中不断流出,则在此过程中,球和其中水整体的重心如何变化?课堂训练:1.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 )A、浮力B、弹力C、重力D、拉力E、摩擦力F、动力G、阻力H、压力 I、支持力 J、分子力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两人合提一桶水,各用80N的拉力,两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4.力是__________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_________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_____________而独立存在的。
课后作业: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
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D、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
2.下述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D、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会使物体运动。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4.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上或向下运动,它都受到重力。
C.重力就是静止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5.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6.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g=9.8N/kg表示重力是9.8N的物体的质量是1kg。
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
D.在地面附近,物体静止时与运动时,其重力大小是不变的。
7.一条放在地面上的长为L的柔软匀质粗绳,向上提其一端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长为L的均匀直钢管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现抬起其一端使其与水平地面成30角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_。
8.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9.画出下面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重为3.O×106 N的木箱。
(2)质量为8kg的小球在空中自由下落时(不计空气阻力)所受力的图示(g取10N/kg)。
阅读材料:经典力学的建立十五、十六世纪,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自制的各种仪器对天象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并对观测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于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地动说”的体系。
在哥白尼工作的基础上,揭开行星运行之迷的是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开普勒从整理和研究第谷所观测的行星运行和恒星位置的数据中,首先研究火星的运行转道,经过无数次的探索,终于发现:火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