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史论文 缪蓓亚
揭开句法学之谜:主-谓二分及成分分析法的由来
揭开句法学之谜:主-谓二分及成分分析法的由来李葆嘉【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54)6【摘要】柏拉图采用二分法将句子划为名称成分(ōnoma)和陈述成分(rhēma),亚里士多德将命题分析为主词(hypokeimenon)和谓词(katigoria),阿波罗尼乌斯提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是名词和动词,这些成为句法学主谓二分的蓝本。
5世纪初,罗马学者马提阿努斯首先明确区分句法学上的主语(subjectiva)和谓语(declarativa),影响了9世纪的加洛林学者。
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学者西巴维希将名词句析为话题和说明,将动词句析为施事和动作。
此后的思辨语法(包括摩迪斯泰学派)、普遍语法接受了主谓二分,但未进一步细化。
通过对十多部英语语法论著(18-19世纪)的考察,莱恩(1700)首先把逻辑的主谓术语引进英语句子分析,而格林尼(1848)首先建立了细化的英语句子成分分析法。
【总页数】21页(P76-95)【作者】李葆嘉【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句子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之比较(下):兼谈汉语析句方法的改进2.“主谓谓语句”与“主-宾-谓句”的交替现象3.从成分分析法到层次成分分析法──兼谈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的析句方法4.论析句过程中两种分析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二分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碰撞、比较和结合5.汉语一主多谓句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乙卷)01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命题特点
1、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强调“五育”并举。试题彰显了 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将党史学习融入历史教育和考察,推动育 人价值落地,使学生在培育知识、追求理想、塑造价值观等方面 得到启迪,进而关照现实。 2、从双减政策出发,聚焦基础,凝炼思维。着重考察基础,通 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察,引导学生将基 础知识内化,深入掌握方法。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讲透教材和学 法指导上,回应双减政策“减量增效”的要求。 3、史料实证为主线,综合考察核心素养。史料研读和证据意识 是历史学习的根本思路,从史料的探究、论证和分析过程中强化 基础训练,构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思维逻辑,启发 其获得更立体、灵活和批判式的思维品质 4、重视课程关联,学科多元渗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0年修订版)》对高中历史课程关联提出了新的要求,试 卷命题结合高中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融合多种学科、社会热点, 起到有效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拓宽学习途径的作用。
2、深化基础性考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试题通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 深入考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点和基本方法,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 和练习题减量提质上,而不是提前结课备考、把教学重 点放在解题技巧上。全国乙卷第26题,围绕宋代官职 “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 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 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方能准确作答。
(1)充分体现论从史出的特点,适度引用图表或原材料。如 选择题第24题、第31题选用了图表格式呈现题干材料,第25、27、 28题以及第42、45题,都引用了原文加引号的方式表达,需要学 生具有良好的文言文字阅读功底,以及一定情境下的思辩能力。
20世纪中法战争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第22卷 第6期Vol.22 No.6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P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2000年12月Dec.2000a 20世纪中法战争史研究回顾与前瞻黄振南(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2)[摘 要]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法战争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比之于近代中国其他重大事件的研究,差距还相当大。
目前这个领域内学术争鸣比较激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打开新局面,再创辉煌,有待伟大的21世纪。
[关键词] 中法战争史研究;百年回顾;学术论争;展望[中图分类号] K2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182(2000)06009510中法战争爆发于19世纪末,迄今已逾百年。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法战火一熄,中外研究者便着手对这场战争进行研究。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这段史事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之于中国近代史其他科研领域,中法战争史研究空白多,成果少,被史学界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一、百年研究回首从时间上划分,整个中法战争史研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一是19世纪8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数十年的准备阶段,二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初始阶段,三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复苏阶段。
这三个不同时期的研究工作各有不同的特点,成效也不一样。
下文从横断面作一小结。
(一)收集、整理史料中法战争是近代中国一场比较特殊的对外战争,它是因为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交涉而引起的,与此前的鸦片战争和其后的甲午战争等都有不同之处,国际影响较大。
所以,时人对这场战争给予相当的关注。
战事还在进行中,张荩臣、王子芹就分别收集有关上谕、奏折、传记等,编成《华洋战书初编》和《越法战书》两书。
战火熄灭后的第10个年头,刘名誉辑录的《越事备考》一书刊印了。
英国脱欧、民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学术动态英国脱欧㊁民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学术研讨会综述穆㊀婕㊀㊀2017年6月23日ꎬ由«欧洲研究»编辑部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和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共同主办的 英国脱欧㊁民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ꎮ会议就英国脱欧的进程与影响㊁民粹主义与欧洲政党政治及全球化的关系㊁欧洲一体化和英国的未来等议题展开讨论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㊁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和北京外国语大学㊁南京大学㊁中国政法大学㊁外交学院㊁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ꎮ«欧洲研究»主编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在致辞中指出ꎬ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在英国脱欧公投一周年和脱欧谈判正式开启之际召开的ꎬ就 英国脱欧㊁民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这一议题展开深入研讨ꎬ具有深远的意义ꎮ他认为ꎬ在英国脱欧公投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因素的影响下ꎬ英国的内政外交呈现出许多新趋势㊁新特点ꎬ这不仅影响到英欧关系ꎬ也会影响到英国与世界的关系ꎬ其中包括中英关系与英美关系ꎮ在解读这一变化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的过程中ꎬ我国欧洲研究智库和国别问题研究机构将发挥重要的作用ꎮ与会学者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ꎮ一㊀英国脱欧及其影响2016年6月的英国脱欧公投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ꎬ引发了关于英国内外政策与国际地位的深入讨论和反思ꎮ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认为ꎬ英国以微弱多数赞成脱欧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欧盟存在已久但又长期被掩盖的三大问题ꎬ即多元文化与民族国家的主体问题㊁移民问题以及欧盟内部成员国发展阶段差异性的问题ꎮ此外ꎬ陈晓律教授还指出ꎬ当前欧盟及其成员国面临两个挑战:第一ꎬ资本的全球化和整合能力具有超强的不可控性ꎻ第二ꎬ国家的属性也在发生变化ꎮ当务之急是要重新理清欧盟的发展思路ꎬ明确国际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体仍是民族国家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提出ꎬ英国脱欧对英国金融业有巨大影响ꎮ英国的金融业在经济中占比高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非常重要ꎮ英国脱欧对于金融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英国脱欧使金融市场出现巨大不确定性ꎮ其次ꎬ在英镑贬值的背景下ꎬ今年英国经济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ꎬ而不确定性可能刺激金融市场进行创新ꎬ建立对冲机制ꎬ制造出新的财富机会ꎮ再次ꎬ中英关系对英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ꎬ中英两国在此背景下的合作机会将有望增加ꎮ在英国外交政策方面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崔洪建提出ꎬ相对于其他议题ꎬ外交受英国脱欧影响较小ꎮ脱欧公投后ꎬ英国首相与外交大臣多次提到 全球化英国 (GlobalBrit ̄ain)ꎬ意图表明即使英国不再是欧盟成员ꎬ也仍是欧洲的重要力量ꎮ同时ꎬ英国的地位要从欧盟成员国转化成欧盟盟友ꎮ贸易和投资是今后检验英国是不是全球性大国的重要标准ꎻ安全则是全球化英国的抓手ꎮ他还指出ꎬ英国外交有较强的延续性ꎬ英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取决于脱欧谈判的结果和安排ꎮ对中国来说ꎬ抓住此次机会ꎬ对未来中英两国关系有主动塑造作用ꎮ值得注意的是ꎬ英国会在亚洲搞平衡外交ꎬ加强与日本㊁印度的关系ꎮ英国的经济外交㊁务实外交与机会主义界限相对模糊的特点不可忽视ꎮ«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则讨论了全球化㊁逆全球化与英国脱欧的关系和相互作用ꎮ他认为ꎬ脱欧过程是卡梅伦的一种策略安排ꎬ本身存在偶然性ꎮ但英国脱欧是全球化的结果ꎬ与全球化的趋势一致ꎮ全球化与进步主义㊁普遍主义联系ꎬ开启了全球体系结构中新的互动和联系加强的趋势ꎮ此外ꎬ英国的帝国外交传统ꎬ如工具理性㊁实用主义外交㊁机会主义影响犹存ꎬ具体表现为对内维持国家自主性ꎻ对外关系则维持国际均势ꎬ讲求动态平衡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杨芳着重讨论了英国脱欧与中英关系的未来ꎮ她认为ꎬ过去的一年ꎬ中英关系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不确定性兼具延续性和渐变性的过程ꎮ不确定性是英国脱欧背景下中英关系的总体特征ꎮ延续性ꎬ即变化中存不变ꎮ具体表现为:其一ꎬ中英关系的核心定位并未改变ꎻ其二ꎬ高层互动与支柱性机制的引领作用没有改变ꎻ其三ꎬ贸易和投资关系作为中英关系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没有改变ꎮ同时ꎬ中英两国关系发展将呈现渐进性的特征ꎮ二㊀民粹主义及英国在全球化中的作用民粹主义是一个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化的概念ꎬ其核心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民众与精英的关系问题ꎬ其主张可粗略概括为反精英㊁反建制和激进民族主义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从欧洲民粹主义的影响入手ꎬ分析民粹主义给英国㊁欧洲政治乃至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变化ꎮ他认为ꎬ民粹主义在英国产生的原因是国内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保守党内部分裂ꎬ工党衰落ꎬ英国独立党逐步兴起ꎮ脱欧改变英国以及欧洲左右政治平衡的局面ꎬ中间派力量下降ꎮ全球化的基本特点是无政府性ꎮ民族国家通过社会保障解决贫富分化问题ꎬ而在国际社会形成国际保障可以使全球化路径更加平稳ꎮ以英国脱欧为代表的民粹主义促使人们思考包容性更强的全球化模式ꎬ并为之谋篇布局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德山对民粹主义挑战欧洲政党政治基础的命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ꎮ他认为ꎬ民粹主义真正引人关注的是其对传统政党政治话语和主体的挑战ꎮ他还分析了 科尔宾 现象产生的背景ꎬ认为20世纪80年代社会民主党ꎬ提出在中间化道路上实行联合ꎬ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ꎬ第三条道路走向失251欧洲研究㊀2017年第5期㊀败ꎬ左翼政党不知自身的出路在哪里ꎬ最终导致 科尔宾 现象的出现ꎮ总之ꎬ左右失去平衡的政治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ꎮ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忻华讨论了民粹政治影响下的美国对欧盟的经济政策ꎮ他认为ꎬ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理念主要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双边合作框架替代原有的多边体系ꎬ大幅强化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体系ꎬ推行美国至上ꎮ美欧双边贸易关系的基本格局目前基本保持稳定ꎬ然而ꎬ美欧经济关系的对抗性和不平衡性在逐渐增强ꎮ他认为ꎬ虽然美国并不希望欧盟解体ꎬ但当前美国政策对欧洲一体化产生了相当强烈的负面影响ꎬ对欧盟内部起到了分化的作用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志洲探讨了冷战后英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ꎬ认为英国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带来很多启示ꎮ如今英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ꎬ经济结构调整ꎬ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ꎬ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之前工业化的成果ꎬ出现了一系列问题ꎮ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全球化新旗手的角色ꎬ更要吸取英国的经验教训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曲兵则分析了 全球化英国 的愿景与挑战ꎮ他认为ꎬ 全球化英国 的提出主要出于以下三个考虑:其一ꎬ英国对其自身的重新定位ꎻ其二ꎬ发挥增信释疑的作用ꎬ安抚国际投资者ꎻ其三ꎬ脱欧使英国失去欧盟的部分市场ꎬ必须寻找新的空间ꎮ 全球化英国 的具体做法包括:与全球多国磋商自由贸易协议ꎻ消除贸易壁垒ꎻ以保持警惕的方式与俄罗斯接触ꎻ在反恐方面英国有需求㊁有能力寻求国际合作ꎮ 全球化英国 的挑战主要集中在经济上ꎬ欧洲市场的失去是难以弥补的ꎮ政治上ꎬ大选后特雷莎 梅的少数派政府缺乏稳定性并加大了其不确定性ꎮ三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与英国的发展前景研讨会的另一个主题是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与英国的发展前景ꎬ内容包括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民主㊁欧洲一体化的合法性㊁欧洲一体化与苏格兰民族主义的发展㊁英国大选与政党政治走向㊁脱欧后英国产业政策新动向㊁中英能源合作等议题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晨对欧盟民主进行了反思ꎬ认为由于欧盟代议制民主的特殊性ꎬ在欧洲议会中出现独立党等以反欧盟㊁反欧元为目的的政党得到欧洲议会资助的现象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代议制民主的悖论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博士生刘云畅讨论了欧洲一体化与苏格兰民族主义的发展问题ꎮ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ꎬ传统民族国家的概念不断受到冲击ꎬ国家与地区间的关系发生变化ꎬ超国家-国家-地方的三层治理机制初步形成ꎮ此外ꎬ欧盟框架下地区关系重新定位ꎮ国家权力向超国家方向上移ꎬ又向地方下放ꎮ在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新型权力机制下ꎬ更大的市场准入与经济调控使次国家地区积极寻求独立ꎬ在超国家内积极争取利益最大化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纪周主要分析了英欧关系的未来走向ꎮ他认为ꎬ英国脱欧公投不仅是国内政治变化的结果ꎬ而且很大程度上受英国和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博弈的影响ꎮ他提出ꎬ未来欧洲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的博弈依然存在ꎬ但民粹主义挑351㊀ 英国脱欧㊁民粹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学术研讨会综述战了欧洲认同ꎬ对传统政党的影响深远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贺之杲讨论了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结构的影响ꎮ他认为ꎬ英国脱欧进一步弱化了欧盟的对外行动能力ꎬ欧盟的内部矛盾更加直接地表现出来ꎮ欧盟缺少了英国这一核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ꎬ削弱了其行动力ꎮ英国离开欧盟也凸显了欧盟内部的差异性ꎮ他提出ꎬ英国脱欧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影响ꎬ对学者而言是重新思考理论范式的契机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教授王展鹏和博士生夏添分析了 脱欧 后英国举行的首次大选以及此次提前选举对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ꎮ他们首先分析了此次大选保守党出人意料地未能获得单独组阁的下院席位的原因ꎬ进而结合女王代表新一届英国政府所做的施政演讲ꎬ就英国未来内外政策的走向进行了梳理ꎮ他们认为ꎬ英国乃至欧洲政党政治走向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欧洲问题在英国政治中的重要性增加ꎻ悬浮议会在英国是否会出现常态化的趋势ꎬ英国政党政治的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ꎬ需要进一步观察ꎻ民粹主义对主流政党的影响力上升ꎻ地区政党在英国政府组成㊁政策走向及联盟的未来等问题上发言权加大ꎻ英国战后共识政治面临诸多挑战ꎬ新的共识还在酝酿之中ꎮ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张飚对中英能源合作的现状进行了梳理ꎬ并展望了中英能源合作的未来ꎮ他认为ꎬ中英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需求强于非清洁能源ꎻ而在传统能源领域ꎬ两国将加强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ꎬ两国能源合作的重心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刘媛媛分析了脱欧后英国产业政策的新动向ꎮ她认为ꎬ此次产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变化在于对制造业角色的重新定位ꎬ将服务业与制造业相结合ꎮ同时ꎬ英国产业政策走向不仅影响英国经济发展ꎬ还将影响中英关系走向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李靖堃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教授王展鹏㊁«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宋晓敏分别主持了三个环节的讨论ꎮ(作者简介:穆婕ꎬ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博士生㊁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助教ꎻ责任编辑:莫伟)451欧洲研究㊀2017年第5期㊀。
专题:30年来的法国史研究
关于法国近代化的论著
张丽、冯棠:《法国文化与现代化》,从文化的视野 研究了法国现代化道路总结其成败得失,尤其强调文 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沈坚:《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中,重点论述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法国特色。 马生祥:《法国现代化》一书中,对法国现代化的道 路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从历史大视野出发, 阐述了从原始社会直至20世纪70年代法国现代化的历 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强调环境与现代化的重要关系。
第二方面: 现代化(农业为本而实现现代化)
陈崇武、金晓常:法国资本主义的5个基本特征: 法国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税; 农业中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后来则成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障碍; 整个近代,法国小企业与大企业长期并存,既弥补了 大企业的不足,又造成生产分散和劳动力的浪费; 法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轻 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优势; 金融资本特别发达,是通过借贷资本形式出现,因而 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经济起飞、持续增长、农民问题
戴成钧:法国20世纪20年代工业的起飞是19世纪末以 来工业化的继续和发展,是第2次工业革命的深化。 沈坚:法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增 长模式,即渐进的但却相对持续的增长,具有无经济 “起飞”阶段的特点。 金重远:农民问题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农民必须接受“改 造”,以便融入 英国、法国、美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都走过了不同的 道路,并对这些国家的现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法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是在变化中的?法国文化对世界有重大的贡献?中国和法国在历史上的关系和影响不可忽视?今天介绍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部分研究成果首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率先成立?1979年成立中国法国史研究会而后华东师大成立法国史研究室后被当权者撤销?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在国内率先成立30年来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司法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国外司法改革比较
我国司法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国外司法改革比较
陈晨;陆永明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5)003
【摘要】将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与国外司法改革进程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三个容易让人忽视和误解的问题:一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合宪性问题;二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公众参与问题;三是我国司法改革中对于法院职权究竟是弱化还是强化的问题.
【总页数】3页(P38-39,47)
【作者】陈晨;陆永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4;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
京,2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司法改革方法:比较、问题与应对 [J], 汤火箭;杨继文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其司法改革和法律发展的几个问题 [J], 杜文忠
3.借鉴国外司法制度推动我国司法改革——读《中外司法制度比较》 [J], 雷振扬
4.司法财政与司法改革——两个基层法院的比较 [J], 贺欣
5.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几个问题 [J], 徐静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法“法国文学史”书写差异初探
中法“法国文学史”书写差异初探作者:艾士薇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9期艾士薇内容摘要:本文以“法国文学史”为例,探讨了中法两国的文学史书写差异。
在“历史/时间”的书写上,中国述史模式强调以思潮为史,而法国强调以时间为史;在“文学/内容”的书写上,中国式文学史强调将作家作品纳入文学思潮的范畴,对其加以解读和分析,法国则强调将作家作品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客观呈现。
由此得出,中国的“法国文学史”多采用“板块式”书写,是“文学批评家的文学史”,法国式文学史则为“星丛式”书写,是“文学家的文学史”。
关键词:法国文学史书写差异中法比较“文学史”既是了解一国文学概况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也是高校文科文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不同国家对文学史的编写方式,可以反映了该国主流的文学史观,并呈现出对文学的基本认知和评判标准。
本文将以“法国文学史”的书写为例,探寻中国与法国主流“述史”模式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法国文学史”书写中,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主要针对国内中文系学生所编撰的“法国文学史”,这种书写模式通常在主流的文学史观指导下完成,既有专门的《法国文学史》,比如郑克鲁的《法国文学史教程》和吴岳添的《法国文学简史》等,也有将法国文学的内容分解到外国文学的各个时期与思潮之中,朱维之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等就是非常经典的文学史教程。
另一种则主要是针对国内法语专业的学生所撰写的“法国文学史”,此类型文学史的编撰者大都曾直接在法国接受过教育,或者研读和学习过法文版的法国文学教程,因此,这样的文学史大多沿用或者借鉴法国本土的编撰模式,较为典型的是徐真华所编撰的《法国文学导读》。
如果说前者可以称之为中国本土派的文学史编撰模式,那么,后者则可以被命名为西洋派模式。
为了尽可能凸显中国的文学史述史模式,文本将着重考察中国本土派的文学史,以期客观说明中法国两国在“法国文学史”上的书写差异。
让我们重新回到“文学史”这个词汇,可以看到,“文学/内容”与“历史/时间”共同构成了“文学史”两大要素,如果说历史是文学史的筋络,文学则可以被认为是它的织体,二者作为充分必要条件成就了文学史。
试论我国国际私法典的编纂
试论我 国国际私法典的编纂
杨 俊 波
( 5 1 0 2 7 5 中山大学法 学院 广东 广州)
摘 要 :国 际私 法典 的编纂 一直 为 学界 讨论 ,2 0 1 5 年 国际 1 . 分散 式 立 法 这 种模 式 是将 法 律适 用法 的相 关 条文 分散 于 民法 典各 篇 章 , 法 年会 同样 将 其作 为 议 题 之 一。 法典 化 已成 为 国 际私 法 的 重要 发 展趋 势 ,我 国 国际 私 法在 立 法 方 面也 进 行 了尝试 并 取得 了一 并 未 进 行 归整 ;尤 以法 国为代 表 ,这样 做 的 优 势很 明显 ,在 解 定 成 效。 就 “ 专 章 式 ” 立法 还 是 单独 的 “ 国 际私 法 典 ” 问题 上 决 独 立 问题 选 择 法 律适 用 法 时非 常 清 晰 明 朗 ,不 易造 成 混乱 。 学界依 然未达成共识 , 《涉外 民事关 系法律适用法 》并不是一 然 而 它 也有 缺 陷 ,没 有 一个 相 对 系 统性 的归 纳 ,法 律 条文 之 间 部 国际私 法 典 ,就 我 国实 际 而言 , 国 际私 法典 更 大 可 能是 以 民 没 有 连 贯 性 。另外 ,对 于一 些 国 际 私法 特 有 的如 反 致 等 问题 不 能 做 出较 为系统 性 的规定 。 法 典分 编 中的 一编 出现 ,法典 化之路 依 然任 重道远 。 关键 词 :国际私 法典 ;编 纂 ;法律适 用 法 2 . 专章式立法 这种 立 法 模式 即为 在 民法 典 中列 出 专章 ,及 国 际私 法 篇 , 国 际 私 法 法 典 化 趋 势 全 面 规 定 各项 国际 私法 制 度 。这 样 做 明显 将 上 述 分散 式 立 法 的 就 当今 世 界 范 围来 看 ,国 际私 法 立法 方 面 大 陆 法 系 国家 法 缺点弥补,便于统一冲突规范的适用。期典型代表为 《 德国民 典化 趋 势明 显 。如 1 9 0 0年 德 国 民法实施 条 例 ,1 9 8 7年瑞 士 国际 法 施 行 法 》以及 近 来 的俄 罗 斯 、 白俄 罗 斯等 国。 专章 式 的 法律 私 法 ,1 9 9 5年意 大 利 国 际私 法 ,以及 俄罗 斯 、 比利 时 等 欧陆 国 适 用 规 范 的特 点 是 ,法 律 适 用规 范 的 数 量有 限 ,调 整 对 象 的范 家 的 国 际私 法 。他 们 都是 结 合 传 统法 律 信 条 和现 代 先 进思 想 形 围狭 窄 ,有 关 的规 定较 为 笼 统 , 即一类 法 律 关 系往 往 只 有 一条 成。 法典 化 是大 陆法 系 国家 对法 律 追寻 的最 高境 界 ,多 数部 门 规 定 ,只用 一 个 连 接点 。采 用 专 章 式立 法 制 订 的 国际 私 法 规范 法 学者 都 希 望 能够 在 其 研究 领 域 有一 部 相 应 法典 ,其 中 以 民法 仍 然存 在着 笼 统 、抽 象 的缺点 ,缺乏 明确 、详细 、完 备 的规 定 , 典 和刑 法 典 最 为 突 出。 国 际私 法 作为 一 个 独立 的法 律 部 门得 到 很 难 适 应 现代 社 会 经 济发 展 的需 要 ,无 法满 足 大 量复 杂 的 涉外 学 界 的认 可 ,从 事 这 一 领域 研 究 的学 者 固然也 希 望 有 一部 囊 括 民事 关系 的需 求 。 所 有规 则 的 国际私 法 典 ,这 从 上 述部 分 国家单 独 出 台相应 国际 3 . 法 典 式 立 法 私 法典 即可 见 一斑 。就 当今 大 陆 法 系 国家 情 况 而言 ,国 际私 法 这种 立 法 模 式将 国际 私 法独 立 于 民法典 之 外 ,重 新 编 纂 一 法典 化 已成 为大 陆法 系 国家的立 法趋 势 。 部 国 际私 法 典 。 以奥地 利 和 瑞 士等 国家 为代 表 。 这种 模 式 近乎 二 、我 国国 际私 法 立 法 状 况 弥补 了上 述 两种 模 式 的所 有 缺 点 ,将 国际私 法 提 升 到一 个 相 当 在 中 国近 现 代 立法 史 上 ,北 洋政 府 于 1 9 1 8 年8 月 5日公 布 高 的地 位 ,如 民法 典一 样 设 立 总则 和 分 则 ,涵 盖 绝大 部 分 法律 并施 行 的 《 法 律适用 条例 》是 第一 次真正 意义 上 的关 于涉外 民事 适 用 规 则 。这 种 模 式 出现 须 建立 在 国际 私法 理 论 和 实践 高 度 发 法 律适 用法 的 法典 编纂 。 从 结构 上 讲 ,中 国国 际私 法立 法含 有 达 的基 础 之 上 ,只 有理 论 相 对 丰 富 ,而且 在 实 践 中也 总结 出一 多个 层次 ,它 以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宪法 》的相 关规 定为 基础 ,以 些 较为 一 致 的 经验 后 ,法 典 化 编纂 才 得 以形 成 ,造法 性 立 法 在 国人大 及其 常务 委员会 的立 法为 主体 和基 干 ,辅 之 以国务 院及 国 际私法 领域 几乎 行不 通 。 其部 委的立法 ,以及 有立 法权 的省市 自治区 的地 方性立 法 。 四 、 我 国 制 定 国 际 私 法 典 考 量 的 几 个 问题 我 国现 行 的 冲突规 则 较 为集 中地 规 定 于 1 9 8 6 年的 《 民法通 由于 我 国在 法 律移 植 中选择 大 陆 法 系 ,尤 其 是德 国法 的模 则》 第 8 章 “ 涉 外 民事关 系 的法律 适用 ” 。其 他一 些单行 法 律 、 式 ,这 在 一百 多 年 前 就 已形 成 这一 传 统 ,因此 如 要制 定 国际 私
汉口法租界的建立与扩张——基于法国外交部档案的考察
【史学研究】DOI :10.14182/ki.j.anu.2022.04.011汉口法租界的建立与扩张——基于法国外交部档案的考察*吕颖,王浩(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关键词:法国外交部档案;汉口法租界;大智门火车站;中法关系摘要:1863年至1917年间,法国曾先后四次提出在汉口建立或扩张租界的要求。
法国或是借助条约扩张鲸吞,或是擅自越界不断蚕食,图谋染指西侧京汉铁路的控制权,租界轮廓也随之不断变动。
由于晚清政府的软弱与妥协,法方的野心曾先后三次不同程度得以实现,但第四次的扩张计划因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坚决抗争及一战的骤然爆发而以落空收场。
本文通过对法国外交部所藏档案的整理与研究,还原汉口法租界建立与扩张史,再现了中法双方在不同时期的博弈过程,并探讨了中国政府、法租界、汉口民众和其他列强在历次事件中的表现。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2)04-0092-16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French Concession in Hankou —An Investigation Centered on the Archives of the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LV Ying ,WANG Ha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Key words :archives of 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French Concession in Hankou ;Dazhimen railwaystation ;Sino-French relationAbstract :From 1863to 1917,France launched four stages of negotiations with China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concession in Hankou.France either expanded with the help of treaties or crossed the border to try togain the control of the Beijing-Han Railway on the western side ,and the outline of the concession was constantlychanging.Due to the weakness and compromise of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the French ambitions were realizedthree times to varying degrees ,but their fourth attempt was unsuccessful due to the resolute resistance of the Chinesegovernment and people ,as well as the sudden outbreak of World War I.By sorting out and studying the archives of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is paper restores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FrenchConcession in Hankou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It represents the game process of the two sid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periods and discusses the role of Chinese authorities ,French concessions ,local people in Hankou ,and other foreignpowers in the previous events.——————————————————————————————————————————*收稿日期:2021-10-23;修回日期:2022-0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法国外交部南特外交档案中心所藏原法国驻天津领事馆档案之整理与研究”(17BZS061)作者简介:吕颖(1978-),女,天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法关系史、法国汉学;王浩(1999-),男,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南开大学“法语+世界史”项目班培养生,研究方向为法国史。
略论法国汉学界中国通史撰写的范式
法国汉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并尝试从中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
3
1950年代
法国汉学界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历史的细节 ,并开始出现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当代发展
1980年代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法国汉学 界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的现 实问题,并开始出现更多与中国 学者合作的研究项目。
由于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法国汉学界在撰写中国通史时,往往过于 强调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方面,导致研究对象的 片面性。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法国汉学界在撰写中国通史时,可能存在对某 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误解和误读,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研究方法的局限
虽然法国汉学界在撰写中国通史时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但仍然存在研
法国汉学家在研究中国历史时,特别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深入研究,揭示历 史发展的底层动力和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
05
法国汉学界中国通史撰写的成就 与不足
研究成就
跨学科研究
法国汉学界在撰写中国通史时,积极运用跨学科的方法, 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史等领域,使得研究更加 全面和深入。
多重证据来源
法国汉学家在研究中不仅注重传统历史文献的收集和解读, 还积极运用考古资料、口头传说、民俗资料等多种证据来源 ,以相互印证和补充。
以社会史为基础的研究视角
社会史视角
法国汉学界在撰写中国通史时,倾向于从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关注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等,揭示历史 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重视底层人民
文化史
以文化传承、思想流派等为主线, 阐述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思想变 迁及其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互动 关系。
略论法国汉学界中国通史撰写的范式
法国汉学界中国通史撰写的特点
跨学科研究
法国汉学家擅长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 等,来丰富和深化对中国历史的解读。
注重细节
他们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历史发展的普遍 规律。
国际视野
法国汉学家在撰写中国通史时,注重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背景 下考察,强调中国历史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法国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许多学者 致力于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化,为后来的研 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
20世纪至今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部分法国学者开始 关注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研究 领域逐渐扩大。
法国汉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更加 广泛,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 个领域。
法国汉学的特点和研究领域
对法国汉学界中国通史撰写的建议与展望
建议
在法国汉学界,建议在撰写中国通史时更加 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社会学、政治 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视角,以更加 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同时,建议加强对于中国历史文献的深度 挖掘和研究,充分发掘中国历史的本土视角 和智慧。
展望
未来,法国汉学界有望在中国通史的撰写方 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全球史 观和跨文化比较方面。同时,随着中法学术 交流的深入开展,两国学者有望在合作中共 同推动中国通史撰写的进步和发展,为世界 范围内的中国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 和思想启迪。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法国汉学界关于中国通史撰写的代表性著作,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 法,对其撰写范式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合比较史学的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史学研究的异同 点,以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基于抗战背景的《救亡情报》分析
基于抗战背景的《救亡情报》分析摘要:本文首先进行了文献研究,为项目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救亡情报》所处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是本文的研究着眼点。
简要分析了刊物的创办、发行和停办的短暂经历。
从《救亡情报》的办刊宗旨、舆论引导、实际作用角度看,具有爱国性、及时性、联合性和广泛性的鲜明特征;从意义角度,着重分析了其具有的新闻价值、历史价值和人物价值。
关键词:救亡情报、爱国、统一战线一、相关文献研究笔者以“马相伯”“救亡情报”为关键词,通过CNKI、万方数据等检索到了十余篇相关文献。
从研究方向看,主要是围绕几个方面:一是马相伯的教育思想或理念研究,二是马相伯的宗教生涯,三是《救亡情报》(以下简称“本刊”)的办刊过程,四是本刊的新闻价值或意义。
就文献数量看,比较丰富,国内研究比较多、国外研究较少。
从文献价值看,陈乐素、苏仲翔、曹宠、李青崖、赵少荃、朱惟铮、宋维红、陆永玲、黄书光、邹振环、刘正伟、薛玉琴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开拓性和前瞻性,也有南开大学董晓璇、南京师范大学徐蓓蓓、扬州大学刘婷婷等多篇高质量硕士论文。
本文主要侧重于综合分析。
二、时代背景分析193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
美国经济危机刚刚度过最危险的时刻,罗斯福再次当选美国总统;苏联颁布了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英王新国王爱德华八世登基加冕。
德意日法西斯频频发动军事侵略活动,如德军攻占莱茵兰,意大利攻占埃塞俄比亚,日本发生“二二六”军事政变,西班牙发生内战暴乱,德意日相互签订了《柏林协定》《日德防共协定》等。
本刊中的文章《论中俄协定》《太平洋集体安全制的现实性》《德日反共协定的国际意义与反响》《德日协定与意日协定》《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成就》《德国二次扩约与进兵莱茵区域》《日本政变后往哪里去》等反映了当时情况。
1936年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的前夜。
日寇已侵占了东北三省,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侵略中国的野心更加明显。
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歇。
论二战后期法国国际地位的改变
论二战后期法国国际地位的改变
倪昕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9)005
【摘要】二战中法国的迅速败降使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自由法国"屡遭美国的蔑视与排挤,战时的几次重大国际会议都没有法国代表的身影.欧洲战事结束后,法国得以跻身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行列并实现对德国的占领,表明法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法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是戴高乐争取的结果,也是战后各大国在欧洲的战略思想所决定的,并由于法国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状况而得以实现.
【总页数】4页(P121-124)
【作者】倪昕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9
【相关文献】
1.琉球地位的法理学匡正——基于二战后期国际法话语的考察与辨析 [J], 赵明晨
2.近代法国外交政策视角下的国际地位走势分析 [J], 夏鹏;朱琳
3.琉球地位的法理学匡正——基于二战后期国际法话语的考察与辨析 [J], 赵明晨;
4.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确立及其思考 [J], 杨成竹
5.小号手新品1/35No.09540二战德国虎1重型坦克-后期型(带防磁装甲)[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文版《中国文学史》初探
法文版《中国文学史》初探
李璞
【期刊名称】《法国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相对中国出版的诸多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法国文学史》而言,法国出版
的由法国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却寥寥无几。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学内容丰富,需要作者知识广博。
但20世纪下半叶问世的雅克•班巴诺的《中国文学史》却按
文类不同,并大体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历代知名的作家作品和法国乃至英美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认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承前启后之作。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李璞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方对中国文学史的不同书写——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和宇文所安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
2.当代西方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小说叙述——对《哥伦
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3.当代西方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
小说叙述——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4.他者视
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
史》对比研究5.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法建交45周年图片展在法国国民议会举行
中法建交45周年图片展在法国国民议会举行
佚名
【期刊名称】《对外传播》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由中国驻法使馆与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联合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45周年图片展2月10日在国民议会开幕。
【总页数】1页(P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56.59
【相关文献】
1.“从我们身上的黑夜里,会闪烁出明亮的星辰”法国国民议会为巴黎公社平反[J], 沈大力;
2.智慧城市是自印刷机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专访法国巴黎大区伊西市市长、原国民议会主席安德烈·桑蒂尼先生 [J], 李卫忠;胡杨
3.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反假新闻法案 [J], 无;
4.法国国民议会决议将某些农药生产禁令推迟三年 [J],
5.法国民议会通过能源转型议案 [J], 伍浩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部研究中法战争史的学术力著--读廖宗麟新作《中法战争史》
一部研究中法战争史的学术力著--读廖宗麟新作《中法战争史》孙兰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 在中国近代80年年间爆发的对外战争中,中法战争史研究是其中最
为薄弱的环节,自解放以来,虽有一些有关介绍中法战争史的小册子,和为数不多的论
文外,至今没有与这次战争相应的有一定学术分量的专著出现.
【总页数】1页(P50)
【作者】孙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法战争史研究的好帮手——评《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 [J], 邵雍
2.一部研究中法战争史的学术力著——读廖宗麟新著《中法战争史》 [J], 孙兰;
3.近十年中法战争史研究概况——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侧记 [J], 龚维玲
4.既宏观全局又洞察细微——读《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 [J], 周溯源
5.镇南关—谅山大捷与中法战争的结局——《中法战争史话》之四 [J], 彭大雍;范
宏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意大利城市国家经济
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意大利城市国家经济
于民;欧阳翠梅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7)003
【摘要】以十字军东征为契机,意大利城市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约自13世纪末期起开始全面繁荣.14和1 5世纪时,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进入16世纪后,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国家经济日趋衰弱.16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城市国家经济虽再度繁荣,但不久又趋衰弱.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于民;欧阳翠梅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46
【相关文献】
1.近代早期意大利城市修女院文化 [J], 孙波
2.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发展的局限性 [J], 徐延昭;王亚静
3.从西欧中世纪城市特征看近代城市的起源 [J], 沈芝
4.论地理位置在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J], 范丽玲;孙立田
5.中世纪晚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中的女仆--劳动与社会地位研究 [J], 邹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平年代的疑问
和平年代的疑问
缥缈
【期刊名称】《新理财-公司理财》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这是一个“历史的疑问”,亦即,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工作,没有其它财产性质的收入,平均可以获得的生命中的有效消费时间,只有10~15年左右。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缥缈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难辩——评徐良高《〈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辩难》[J], 蒋祖棣
2.这是一个历史的疑问——试论和平年代中的消费水平 [J], 缥缈
3.绿色和平关于巴斯夫重庆MDI项目的一些疑问 [J],
4.国际进步妇女运动与冷战初期的国际关系——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和世界保卫和平运动 [J], 胡传荣
5.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军队用人规律的不同 [J], 谢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西班牙学派“软法因素”与人权国际保护
论西班牙学派“软法因素”与人权国际保护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软法在国际法的部门法领域中发展日胜,人权国际保护就是其软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中世纪末叶的西班牙学派基于人文主义、宗教、道德、自然法等“软法因素”对西班牙征服美州殖民地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并推动了国际法的近代化转型。
通过论证西班牙学派理论中的软法因素,分析西班牙学派有关人权国际保护的理论观点,评注当前人权国际保护内容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班牙学派;软法因素;人权国际保护;自然法一、“软法因素”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了“软法”(soft law)的概念。
相比较硬法(hard law)而言,软法尤指责任约束力稍差,缺乏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件。
就国际法领域来说,软法更多地应用在人权国际保护、环境保护等主权国家灵活性更大的部门法律之中。
软法为各个主权国家所共识,致力于解决国际性的政治、经济等诸方面问题提供了宽松的法律规范。
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强,软法的存在密度越来越大,在国际法领域中的地位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本文拟讨论的与现代软法相关内容以“软法因素”描述较为恰当。
传统国际法主要用于调整国家关系和行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强,除却国家主权、政治军事实力以外,存在着更为紧密的超国家合作关系,“国际法不应当看成是脱离权力和社会过程的机械法条和规则,应当被视为在一个考虑政治及其变量的背景中试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者所作能动反映的结果。
”探讨国际法向近代化的转型,“软法因素”在国际法发展中的能动作用,除国际关系等政治因素以外,中世纪西班牙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宗教理论、自然法世俗化思维以及道德等变量皆充当了国际法的“软法因素”。
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派别“理想主义”、“现实主义”都注重道德的力量,强调道德是维护稳定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础,排除道德原则,仅仅凭权力无法使世界有序发展。
道德恰恰是西班牙学派“软法因素”的重要一环。
国际法的权威读物《奥本海国际法》指出,“通过道德法律化,道德原则可能成为大部分国际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名大三浙大法学院的同学,法学课的学习已经基本完成,因而亦见识到光华法学院不同老师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
…………(省略本人对于法学其他课程的看法)在中国法制史课上,……听到这样一句话:“知,并非仅仅指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
中国法制史的课程目标,一为“invite a new method of seeing”,二为“多闻阙疑”。
在看了叶版教材、司考教材、《看见》、《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文字的故事》、《我们都是少数人——欧洲民主琐记十五篇》、《文化的迷宫 :后轴心时代的中国历史探秘》等书后,我想谈谈我对这两大目标的浅薄理解。
“invite a new method of seeing”,其关键词在于“method”。
总结以前的学习或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其一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的、看的“人云”过少,“亦云”便显得空洞而缺少说服力;其二是摸不到思考的门道,虽然以前老师亦不断强调书本的局限性,但是却常常看到一本书,或是“奉若神明”,时常看到一种观点,便已被深深折服,想不到其另一面的合理性;或是“盲人摸象”,自以为了解作者的全部,洋洋自得。
现在则开始懂得在前言后续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叙述方式与角度,充实自己的同时开始关注作者立论的根本,开始懂得如何思考。
学习一门课程,总得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这不分文理。
读一本书,亦然。
作者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阐述往往决定了书的宽度、作者的褒贬等诸多深层次问题。
司考教材对于法的定义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因而“周”成了法制史的开端,有重大影响的成文法典成了几乎唯一的材料,刑事法律制度占了最大篇幅……叶版教材对法的定义,其实是采用社会法学的定义,认为“法律史社会关系的一种调整方式,人们既通过经验发现它,又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创造它①”,因而其书写的法制史实际上是从远古时期的习惯法开始的;其选择的材料不仅限于成文法典,亦包含甲骨文、青铜金文、秦汉简牍帛书、吐鲁番法律文
①《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2012年2月第2版第2页
书、档案、民间契约、私家笔记等;内容不限于刑事法律制度,亦包含民事法律制度诸如身份等级制度、财产交换及分配的法律制度……虽然叶版教材仍然立足于“主流”,但是显然其宽度、深度已远远超过司考教材——这不仅是由于司考教材限缩于“law codes”,而叶版教材则拓展至“law in the book”;也由于叶版教材编写者审慎的编写态度,文中大量出现的“很可能”、“据说”、“传说”、“或许是”等词语便可说明,而反观思考教材,其全面性与真实性均有待考证。
在《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一书中,作者虽然将关注点放于魏晋南北朝的刑律传统,但是其叙述视角却是全面的,不局限于“law in the book”,而是通过实际发生过的犯罪案例为引子,结合大量案例、相关辩论、最后的判决来、法律世家子弟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来体现魏晋南北朝儒家伦理法制化。
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法律”的定义,采用的是扩张性法概念,即认为法律不仅仅只是“law in the book”,更大一部分在于“law in action”。
因此,随着作者的思路,透过一个犯罪案例,我可以想象到魏晋南北朝百姓生活的全貌。
一段历史的面貌,并非诸如《魏律》、《晋律》等即可涵括,它需要结合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伦理价值等方方面面才可窥得一二。
而我们所考察的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伦理价值,都是被文字所记载下来的,因而就不可避免带入编写者的主观立场、个人好恶,如同东晋谢安夫人刘氏所言:“周公是男子,相为尔,若使周佬撰诗,当无此也”。
我们需要思考,“记载标准的叙述书写,是从谁的视角和位置发言”②。
真实的生活,不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而在于每个实实在在的家庭问题。
中国法律史的面貌,核心在于礼法关系,而礼法关系的重点之一即是女性的地位问题,具体而言,即牵涉到性犯罪、婚姻暴力、连坐容隐等诸多法律家族主义。
作者即是从“生活”出发,站在女性的视角,看待这段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史。
《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的作者姜鸣本身是个有趣的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他从事的是证券金融业,而百度百科给他的定位是“历史学者”。
高中选理科的我对于历史只有最浅薄的理解,对中国历史的“范式”亦无丝毫了解,因而无法做最粗浅的评价。
但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出我国学者对于清朝历史研究的不足,在我看来似乎和中法史有些类似。
如其在文章《失鹤零丁——寻访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中提到:“以往国内史学界似乎有个传统,②《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李贞德著,2008年6月北京第1版第2页
总是从历史事件来进行人物研究。
50年代起,中国近代史被分隔成鸦片战争……辛亥战争等几大块,每一块中的人物,又依统治者与人民群众、抵挡派与投降派、帝党与后党、保守派与改革派等等政治概念,而定位爱国与卖国、先进与保守、革命与反革命。
结果,复杂的历史研究被简化为区分‘好人’、‘坏人’的儿童游戏。
”司考教材中,将中国法制史简单的划分为“西周至秦汉魏晋”、“唐宋至明清”、“清末与民国”三大阶段,是否有些儿戏?司考教材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评判总是带有浓重的“教科书”味道,如在评论铸刑书与铸刑鼎的意义时,写到:“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传统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暴露其不合理性。
首先,以前那种不公开、不成为的法律体制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相冲突。
其次……打破旧的传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便在一些诸侯国中出现”,而大量的这类总结式评判到底如何得出,却是不得而知。
“多闻阙疑”,在我理解,有两层含义,一为“闻”,二为“疑”。
唐诺在《文字的故事》中写到“圣”的由来:“从听觉转到智慧,再到最终的德行无瑕,一路往抽象、概念的世界走去不回头”③,可见听的重要性。
而“闻”,不仅仅是听,还要由听而思,是听的另一层境界。
“闻”要“多”,“多”意味着全面性。
因而,不仅是闻改革者的声音,还要闻保守者的声音,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糟粕,需要舍弃;什么是精华,需要坚持。
“疑”,使我们谨小慎微,不敢轻易肯定自己的观点,而使我们“多闻”。
为了心中的“疑”,我们选择“闻”,然而“闻”多半不会解决我们心中所疑,正想反,它将使我们产生更多的“疑”。
大学的学习,让我懂得,大多数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切答案的。
因而,从这个方面来讲,“闻”并非“解疑”的手段,而是“生疑”的原因。
读《文化的迷思——后轴心时代的中古历史探秘》时,总感觉到相比儒家,作者更推崇道家。
他称《庄子》是“轴心时代的古典中国的集大成之作④”、“对天地万物的纯粹审美和对穷极妙道的之高体悟⑤”。
我对于道家无任何特别的了解,因而对此无法评价,只是作为一种观点看待。
在《何必陷孔子于举世无有之绝境——兼论孔子并非圣人》、《欺世盗名的“读经”运动——兼及“文化保守主义”》和《“天下人”为何成了“人下人”——从儒家奴隶主义到法家专制主义》中,作者透露了其关于儒学的看法。
他指出“儒家奴隶主义擅长用‘正名’来遮
③《文字的故事》唐诺,2010年1月第1版第7页
④《文化的迷思——后轴心时代的中国历史探秘》张远山,2005年8月第1版第6页
⑤《文化的迷思——后轴心时代的中国历史探秘》张远山,2005年8月第1版第6页
蔽和掩盖天下皆奴的奴隶主义实质”,这确实是一大诟病。
但是仔细想想,在那个时代,又有谁可以想到“民主”、“自由”?我并没有为儒家辩护之意,只是儒家之所以可以伦理法制化,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并非是所谓的“大儒”说了算,更多的,需要专制皇权地推动。
这就势必有所演绎、有所取舍、有所解释,而大多数的演绎、取舍、解释,一定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结果必然是对孔子原意的曲解甚至篡改(当然亦有所保留)。
如果我们单单只看《论语》,就如同只看《庄子》一般,在去其时代局限性后,是否也能发现它的不朽?儒家奴隶主义,一听便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在我看来,更应该思考的是诸如这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词语的概括是否准确等问题。
古语有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师将学习比作爬楼,不论逆水行舟还是爬楼,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这并非不快乐。
上课、看书,我看着自己一点点进步,是一件高兴的事。
我希望,我可以慢慢爬,becoming a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