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1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读书三大境界 诗句
读书三大境界诗句
“读书三大境界”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原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这三句诗分别代表了读书的三个境界: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诗意味着在读书的开始阶段,我们需要有追求和目标,像独自登上高楼远望一样,明确自己的方向。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诗意味着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像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即使衣带渐宽也不后悔。
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诗意味着在读书的最后阶段,我们需要有一种领悟和觉醒,像在众人中寻找了千百次,最终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
这三句诗表达了读书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努力和深刻的领悟,通过不断地追求和探索,最终达到心灵的满足和成长。
读书的三大境界
读书的三大境界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拓展思维、提升境界的重要途径。
但是,读书并非简单地翻开书本,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这里,我将以读书的三大境界为主线,探讨读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人的影响。
一、读书的第一大境界是广度。
广度指的是阅读的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
而广度就是我们阅读的范围有多广,涵盖的领域有多广泛。
只有广度足够,我们才能够了解更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一个人的广度越大,他的眼界也就越宽阔,思维也会更加开阔。
二、读书的第二大境界是深度。
深度指的是对于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深度读书是指我们在某一领域选择一本经典的著作,通过仔细阅读、研究和思考,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只有深度足够,我们才能够真正领会到作者的用心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应用其中的知识。
深度读书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造诣,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读书的第三大境界是高度。
高度指的是对于读书的态度和修养上的提升。
高度读书是指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人格的塑造。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智慧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品格和素养,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高度读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对待书籍的敬畏之心,对待知识的虔诚之心,以及对待人生的积极之心。
只有具备了这种高度,我们才能够真正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实现人的自我超越。
读书的三大境界——广度、深度和高度,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努力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通过广度的拓展,我们能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通过深度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高度的提升,我们能够修养品格,塑造人生。
只有在这三大境界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修养的人。
因此,让我们不断地阅读、思考、成长,达到读书的三大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
●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
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读书犹如行路。
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
●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第一境是“开卷有益”。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
答:古代读书人的三种境界,分别如下: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求学的第一境界,主要指读书人刚开始读书时,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受限于阅历和知识储备,读书时往往只能窥见冰山一角,如同“望尽天涯路”。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求学的第二境界,主要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读书人会坚定不移地追求知识,即使“衣带渐宽”也在所不惜。
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求学的第三境界,主要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后,读书人开始融会贯通,豁然开朗,突然在某个时刻领悟到了知识的真谛。
这三种境界描述了读书人从对知识的渴望,到努力探索,再到领悟真谛的过程。
对于现代的学者来说,这些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阅读”三境界
“阅读”三境界阅读是一种能够感知美好、启发思考、丰富内心世界的行为。
从儿时的童话故事到青少年时期的文学名著,再到成年后的专业书籍和哲理作品,阅读始终贯穿着我们的成长和思考。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领悟到了“阅读”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享受阅读在我们懵懵懂懂的童年,父母或老师常常会为我们朗读童话故事,带领我们踏入一个个奇幻世界。
在那里,我们会遇到勇士、公主、魔法师,和他们一起经历冒险、战胜恶龙、寻找宝藏。
这个阶段的阅读,我们是纯粹地享受其中的故事情节和美好意境,融入其中,感受到一种愉悦和惊喜。
我们会被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被故事的情节所打动,无拘无束地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量针对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会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情感纠葛产生更深的共鸣,因为这些作品更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我们开始从中感悟到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这种阅读,我们不再仅仅是为了享受,而开始追求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感表达,逐渐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深深沉浸在作品中,体味其中的辛酸、情感和思考。
第二境界:领悟阅读当我们步入社会,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后,我们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涉及到各种领域的专业书籍、资讯、哲理作品等。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阅读逐渐向更深层次的领悟迈进。
我们开始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启发和思考,我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文字,而是通过思考和反思去理解其中蕴含的内涵。
我们会阅读各种领域的专业书籍,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我们也会阅读各种哲理作品,思考人生、人性、社会等更深刻的问题。
通过阅读,我们在不断思考和领悟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价值观念,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维,逐渐成长为更加理性、深刻和有内涵的人。
第三境界:践行阅读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和领悟的不断提升,我们逐渐明白了阅读的真谛——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启发,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得到的智慧与实践相结合。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第一个境界:以书观书——把书读厚
如果读书,就要有始有终,不能买本书,读二页,就悬之高阁,要将书读完,读懂,读厚。
方不负买书之钱,买书之情,买书之初衷。
但说的到,却未必做得到。
总是:说时容易做时难......
也许这就是成功与不成功的区别之一罢.....
第二个境界:以我观书——把书读薄
就是把书读透,读懂。
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写书的动机,作者的观点和理念。
如果读完一本好书,你能把故事梗概在几分钟之内讲清楚,就算是把书读薄了。
第三个境界:以书观我——把书忘掉
比如读了“巴黎圣母院”之后,能感受到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真正美与善的化身,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才是真正的丑陋。
如果你分清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懂得了明辩是非。
就是做到了“把书忘掉”,作者与你达到成了共识,即使忘掉了书中的内容,但书的精神却与你的灵魂同在,作者的思想已与你熔为一炉,你今后的意识,你的观念,你的人生态度,无一不受其书的影响,虽然你在说话,办事时并未意识到此。
但它却实实在在、时时刻刻的深入到了你的神经细胞至“所作所为”。
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
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
1. 眠独寂静,静心入境
这个境界是指读书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静下心来,专注于阅读。
面对繁琐的琐事我们必须有过硬的内心,培养调节心态的能力,才能真正领会到书中的精华。
2. 知行合一,融汇贯通
这个境界是指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运用到行动中去,通过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理解,将其融汇贯通,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读书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3. 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这个境界是指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奋进。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更高的境界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成为更为出色的自己。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依我看,也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被动的状态。
时间大概从0岁到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即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二层,是主动读书的境界。
当我们确立好自己的人生理想及生活,工作,爱情,朋友,金钱,家庭,健康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目标的时候,读书作为学习最为普通的方式,大部分人都会主动选择这一方式。
读书的至高境界当然就是读书融入生活当中,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们青年一代,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人生规划,确立人生远大理想,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有了理想,才能有通往理想之路。
路其实很简单,都是人走出来的。
我们要知道,不仅仅是爱需要勇气,生活也需要勇气,事业更需要勇气!有些东西只有我们相信才会存在,有些东西当我们相信就会存在!我们不仅仅要放手去爱,更要放手去干!相信自己一定能亲手开垦一个充满果实的农场!。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使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使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王国维,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耳熟,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叨叨着那些有趣的读书故事。
说到读书,王国维可谓是个“行家里手”,他总结出了读书的三种境界,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三种境界,顺便轻松一下,没准能从中获得点启发呢。
一、第一境界:书中自有颜如玉首先,咱们得从第一境界开始说起。
王国维说,读书的时候,最初的感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哎呀,这窗外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得了。
书里那些精彩的情节、动人的文字,简直让人如痴如醉。
这个阶段呢,就像是恋爱,刚开始总是充满了新鲜感。
你看看这书里的角色,仿佛都在和你对话,跟你倾诉心声。
读的时候,那种愉悦感就像是喝了一杯冰镇饮料,咕噜咕噜下去,清爽极了。
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享受这份快乐。
哎,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电影一开始,音乐一响起,眼睛就被那些绚丽的画面吸引住了,根本顾不上思考剧情是怎样的。
读书也是一样,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忘却了外面的喧嚣。
总之,这第一境界,就是让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心里那个小鹿乱撞,真是美滋滋。
二、第二境界:书中自有黄金屋接下来,我们得聊聊第二境界。
这一阶段呢,王国维可说得相当精辟——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可不是开玩笑,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智慧。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你会发现,书本不仅给了你一份快乐,还给你打开了通往知识的大门。
就像是你在一家餐厅吃饭,点了一道菜,吃着吃着,发现竟然有个大厨在后面给你示范,教你怎么做。
在这个阶段,你开始认真思考书中的内容,试图去理解那些深奥的道理。
或许你会把自己和书中的角色进行对比,想:“哎,我跟这个主角真像,都是在追寻梦想!”这时候,读书就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成了你成长的一部分。
你开始会心一笑,觉得原来读书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心中那个知识的渴望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哇,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三、第三境界:书中自有千古事最后,咱们来聊聊第三境界。
这一境界可就高大上了,王国维说,书中自有千古事。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附:相关词三首简析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读书三重境界
用书三种方法 (信心、思考、使用)
一、信心。 “知识就是力量” 视野的开阔性; 工作的预见性; 情操的涵养性; 能力的突破性;
二、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而不学则殆”。 爱因斯坦说: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再思考。 思考规律:(人、机、料、法、环)
三、使用。 毛泽东说: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围绕指标抓工作, 抓好工作促指标。
读书三重境界
(为知、为己、为人)
一、为知:积累知识、 增长学问、 体现智慧。
二、为己:修身、正己。 提升境界、 培养人格和情操。 苏东坡有“腹有诗, 书气自华”诗句。
三、为人:构建服务人民的品格和能力。 《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关于读书的“三个境界”
关于读书的“三个境界”--------------------------------------------------------------------------------学习是有趣的,不断深入的学习更会乐趣无穷。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读书的“三个境界”,有一段精辟的比喻。
他认为,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前也曾看到过这段论述,真是又深刻又生动,优美的词句蕴涵了透彻的哲理。
这次重读,忽然想找出这三段词的出处。
前两首词很容易就从周笃文先生选注的《宋百家词选》上找到了。
第一首是北宋诗人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首词是北宋诗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首词却一直没有找到。
前几天,偶然看到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才知道这首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首词都是抒发个人情感之作,王国维在这里巧妙地借来用于描写对学问的执著追求,恰到好处。
喜爱古诗词的朋友不妨从中感悟一番,而对于我们学习理工科的人,则更会有深刻的启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迷去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生六大境界2006-06-15 22:28:32第一境界:"志于学"。
王阳明读书的三个境界
王阳明读书的三个境界
1.初识书本:王阳明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书本,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读书的真正意义,单纯地把它当成一种游戏和娱乐方式,无法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和思想。
2. 通达经义:在少年时期,王阳明开始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地学习各种经典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他逐渐理解了书中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和道理,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3. 参悟天理:后来,王阳明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即参悟天理。
在他看来,书中所述的道理并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可以透过文字而感悟到的智慧和真理。
通过深入领悟书中的思想,王阳明最终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 1 -。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的意思如下:
1、第一境界
王国维认为读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2、第二境界
王的读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3、第三境界
王的读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
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