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
●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
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读书犹如行路。
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
●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第一境是“开卷有益”。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读书三境界梁实秋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读书三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
也
04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
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 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 04 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02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 ,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 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 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 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 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 ,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 03 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 板凳甘坐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0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 四境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 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 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 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 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 06 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 “时人
01
这里输入演示者 的称呼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 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 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 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 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 ,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 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 。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
第一个境界:以书观书——把书读厚
如果读书,就要有始有终,不能买本书,读二页,就悬之高阁,要将书读完,读懂,读厚。
方不负买书之钱,买书之情,买书之初衷。
但说的到,却未必做得到。
总是:说时容易做时难......
也许这就是成功与不成功的区别之一罢.....
第二个境界:以我观书——把书读薄
就是把书读透,读懂。
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写书的动机,作者的观点和理念。
如果读完一本好书,你能把故事梗概在几分钟之内讲清楚,就算是把书读薄了。
第三个境界:以书观我——把书忘掉
比如读了“巴黎圣母院”之后,能感受到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真正美与善的化身,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才是真正的丑陋。
如果你分清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懂得了明辩是非。
就是做到了“把书忘掉”,作者与你达到成了共识,即使忘掉了书中的内容,但书的精神却与你的灵魂同在,作者的思想已与你熔为一炉,你今后的意识,你的观念,你的人生态度,无一不受其书的影响,虽然你在说话,办事时并未意识到此。
但它却实实在在、时时刻刻的深入到了你的神经细胞至“所作所为”。
《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
《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读书三境》的阅读附答案基础教育一直是最受学校和家长关注的,最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初等教育,更是得到更多的重视。
语文网为大家准备了小升初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小升初的复习备考,考入重点初中院校!小升初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及答案读书三境:环境、心境、禅境。
读书人尚雅,特看重读书环境,有如明人吴从先说法:“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笔者注:剥啄即叩门声。
下同)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即树梢竹顶)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即停留)高檐,五快也。
”这吴君还嫌不够畅快,索性又主张到山中小径去读书,且还要“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
”(引自《小窗自纪》)。
照此读书法,又是居楼啦,又是上山啦,还得有泉有竹有酒有美人的,浪漫倒是浪漫,可也真够麻烦的。
此境非我辈读书人所能奢求。
实际上,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又何必太苛求读书的环境呢?还是人家曾国藩说得好:“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可谓言之凿凿,一语破的!对于爱读书人而言,禁止他读书,这简直是一种折磨;对一个不爱读书人来说,强迫他读书,于其也是一种折磨。
前者是痛苦的,后者是尴尬的`。
真正爱书者,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一年四季他都在读书:“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致别意为自然的景致与人的情致丰富)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机畅指神机流畅)也。
”(清·张潮《幽梦影》)。
而对于不爱读书者,他有一万个借口不读书,没有借口也能随便找个借口。
正如厌学的玩童所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牢骚没有读书的环境,其实他是没有读书的心境啊!关于读书的心境,通常与读者的年龄、阅历、志趣、情愫、气质密切相关,书人心境可谓新颖独特而繁多。
读书五境界
读书五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种: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
”此论也有人用在读书上,认为此也是读书的三种境界。
今如袁利荣先生等对读书认为有:“吞、啃、品”三境界,还有其它一些细分,不一而足。
谓,读书的第一种境界是囫囵吞枣,第二种境界深究欣赏,第三种境界品味契合。
不管是古人或是今人,对于读书的境界之分,细细品来,数论皆是极妙,今吾结合今天的社会,姑妄戏言之,读书可分为五种境界也。
第一种境界:看书是书,书即是书,为读书而读书。
这第一种实称不上“境界”,因为,读书就是读书,是为读书,为求知而读书的。
如求知的孩童,读书是一种应付,是被动的。
第二种境界:看书是书,习而用之。
是一种有选择的学习。
人们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为了今后的生存和自己的发展,有选择地去学习,偶尔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涉猎一些知识面更广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如财富,书如阶梯,读书是一种人生的进步。
第三种境界:遨游书海,阅而求知。
为博览群书而读书。
这个时候的人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也有着旺盛的精力。
是在丰衣足食之后,读书已成为一种爱好,一种享受,已没有了功利色彩。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乐在其中,无须逼迫。
第四种境界:书如人生,品而读之。
为修身养性而读书,读书既是一种享受,继而是对人生的一种解析。
品读、品味、品人生。
象易中天这一层次的人们。
易中天三国读得好,便品起三国来,也让人们能更好地去理解书中百味、人生百味。
书读得好了,可以和大家分享,教会别人读书、品书、理解并认识人性的真谛。
第五种境界:眼中有书,心中无书。
读书的三境界
读书的三境界读书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它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境界和体验。
对于读书的境界,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这三个境界分别代表着读书的不同阶段和层次。
初级境界下,读书是一种纯粹的兴趣和爱好。
在这个阶段,读者通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读书。
他们对于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感兴趣,并且没有太多的目的性和要求。
他们会随意地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过程。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对于书中的内容并不要求掌握得很深入,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识。
这个阶段的读者通常是对于书籍的外在形式和故事情节更感兴趣,他们更注重的是阅读的乐趣和愉悦感。
中级境界下,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在这个阶段,读者开始有了一些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他们会选择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认真思考书中的观点和观点,并与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他们会做一些笔记和总结,以便于后期的复习和回顾。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开始关注书籍的内在价值和深度,他们对于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更加敏感和挑剔。
高级境界下,读书成为一种修炼和境界的追求。
在这个阶段,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他们不再满足于书中的表面内容,而是希望能够深入挖掘书中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
他们会选择一些经典的著作进行研读,并且会与其他读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他们会对于书中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中的道理和智慧。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已经超越了书本本身,他们通过阅读来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读书的三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和境界。
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对于初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和享受;对于中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对于高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修炼和境界的追求。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王国维,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耳熟,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叨叨着那些有趣的读书故事。
说到读书,王国维可谓是个“行家里手”,他总结出了读书的三种境界,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三种境界,顺便轻松一下,没准能从中获得点启发呢。
一、第一境界:书中自有颜如玉首先,咱们得从第一境界开始说起。
王国维说,读书的时候,最初的感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哎呀,这窗外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得了。
书里那些精彩的情节、动人的文字,简直让人如痴如醉。
这个阶段呢,就像是恋爱,刚开始总是充满了新鲜感。
你看看这书里的角色,仿佛都在和你对话,跟你倾诉心声。
读的时候,那种愉悦感就像是喝了一杯冰镇饮料,咕噜咕噜下去,清爽极了。
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享受这份快乐。
哎,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电影一开始,音乐一响起,眼睛就被那些绚丽的画面吸引住了,根本顾不上思考剧情是怎样的。
读书也是一样,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忘却了外面的喧嚣。
总之,这第一境界,就是让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心里那个小鹿乱撞,真是美滋滋。
二、第二境界:书中自有黄金屋接下来,我们得聊聊第二境界。
这一阶段呢,王国维可说得相当精辟——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可不是开玩笑,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智慧。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你会发现,书本不仅给了你一份快乐,还给你打开了通往知识的大门。
就像是你在一家餐厅吃饭,点了一道菜,吃着吃着,发现竟然有个大厨在后面给你示范,教你怎么做。
在这个阶段,你开始认真思考书中的内容,试图去理解那些深奥的道理。
或许你会把自己和书中的角色进行对比,想:“哎,我跟这个主角真像,都是在追寻梦想!”这时候,读书就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成了你成长的一部分。
你开始会心一笑,觉得原来读书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心中那个知识的渴望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哇,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三、第三境界:书中自有千古事最后,咱们来聊聊第三境界。
这一境界可就高大上了,王国维说,书中自有千古事。
“三读境界”学古文
“三读境界”学古文“三读境界”是学古文必须经历的阶段。
前期的课堂讲授和学习只是打开了我们古文学习之门,要真正理解古文,三读境界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读境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个境界就是熟读古文文字和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意义和主旨。
初学者在这个阶段,应该此起彼伏,不断地读掌握老师布置的课文,逐句逐字地进行分析,在家辅导学习的时候也要重复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较为简单的古文文章,加强对词汇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读境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个境界是深入理解古文语言和文化,把握文章取义的境界。
也就是熟练运用词汇,进一步领会古人的思想和背景。
此阶段,应该注重积累生活常识、文化知识以及历史背景知识,同时提高古文与现实的联系与理解。
掌握这个阶段,也需不断挑战难读、深刻和有文化内涵的古文文章。
第三读境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个境界是古文自由驰骋,自得其乐,完全能够领会古人造句山川物象的实际境遇和内心感受。
在这个阶段,读者已经达到了古文圆满的境地,能够清晰地把握古人的思想、感受和艺术表现手法。
这也是最高的学习古文的境界,需要大量的阅读、研究和分析,同时也可以进行创作,通过写作来进一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
总的来说,学习古文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坚持不懈、融会贯通。
三读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多年。
只有通读一部分古典文学,并且使用古书中的数百个汉字,才能强化与加深对古典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当我们达到完全领悟、自由驰骋的境地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古文爱好者,达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日期:2012-02-26来源:新民晚报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柯桥校区高二(9)班祝含瑶读书是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美容的秘方。
爱漂亮的女孩子何必上美容院,拿敷面膜的时间来读上几本好书,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气质,由内而外,仿佛每天都是新的。
常言一日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可见,读书是有境界的,分为三种。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可以想象老翁在漫天大雪中垂钓时,兴许手里捧着一本书。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读书,要耐得住寂寞和寒冷。
寒窗十年苦读,实为艰辛。
抬头看到教室墙上一个巨大的、湛蓝色的“静”字。
如天如海,深邃不语,这是读书的真谛。
常常臆想千年前某一天的古都之夜,长安在下雨,祈雨师在夜读,透出一种幽玄、苍老的气息。
沐浴斋戒,焚香净手,秉一盏青光,进了藏书楼。
取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在深夜挑灯,见得火光“啪”地溅开,微弱的光芒守着内心的孤独,帘外雨水撕毁夜色,这是古代特有的凄伤的雨。
雨中恍惚间看到百鬼夜奔,打更人敲锣追赶。
线装书里的尘埃在午夜的灯火中簌簌落下。
藏书楼的纸窗、木梯、经卷传出的诵读声,是雨点的节奏,是祈雨师的祷词。
古代的夜读,萤火青卷,绿衣红袍,发霉线装书里读到的是阴雨连绵、叫苦连天。
灯影枯瘦,风卷柴门,呻吟的雨夜让读着迂腐书本的人猛然惊醒,这般诗意。
恶劣的天气下看书更有味道,外面越是烦乱,内心越是静。
但好的天气一样适合读书。
一次冬日午后,山上阳光正好,我拿起一本书,顺着梯子爬到屋顶,触摸到最真实的日光温度,瓦片粗糙的厚度,还有书的深度。
屋顶之上是另一片澄澈之境。
抛开世俗的喧嚣,剩下的一切静谧都是你的。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此乃第二境也。
一时兴起,心向往之,陶陶其乐。
把全心投进书里,忘我地一枕好梦,不知此身在书中还是在屋中,如庄周梦蝶般不分自我,不分存在与否。
有时,甚至赖在书梦里迟迟而忘归。
一觉醒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弟子规 中读书法有三到
回想起自己,其实做的也有很多不够的地方。早晨读 《论语》,常常如蚊子哼哼,声音太小;还有有时候读着读 着就会跑神。这些都是读书路上的绊脚石。透过我的同学考 试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提醒,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用心, 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名言深深地启示着 我:干什么事都要专注,不但不能三心二意,而且还要注重 方法。只有这样做,结果才会圆满,才不走弯路。这句话会 在读书的路上一直激励着我......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
[译文] 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 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这三条都是很重要的。
【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 眼到、口到、心到。读书要专注, 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思, 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很多小朋友每天读到三更半 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差, 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读 书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心,如果眼 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没有 专注在课业上,想着其他的事情, 也是白看白读。所以古人从小培 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让他背书, 这样精神就集中。现在的小朋友 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 精神不专注,书怎么能读得好呢?
总结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
“方读此,勿慕彼”,学艺能还有读书也如此, 要把一本书读好了再读下一本。所谓在宋朝的时 候就有提到,赵普跟宋太祖赵匡胤说,他是以半 部《论语》就帮他得天下。所以书要不要很多? 最重要要掌握纲领,要能好好落实。后来赵普说: 接下来我只要再用半部《论语》就可以帮你治天 下。所以学习东西切忌,不能贪多,还有不能贪 快。你太躁进,那个心根本都很浮动,跟学问不 相应。所以曾国藩先生也说到心上不可无书,但 是桌上不可多书。你不能听完课以后,知道中国 文化很好,把你书柜里面所有的四书、五经统统 搬下来,立定志向这一个月统统把它看完,一定 会看得很吃力。要掌握纲领,先把哪一本学好?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课文的身影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的三重境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
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
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
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关于快速阅读的十条要领1.不要反复浏览。
凡是科技读物,一般只须顺着读一遍即可。
如有必要,也要等整篇读完之后,再回过头重复某项内容。
避免眼睛不断地来回转动。
王世发的读书三境界的观后
王世发的读书三境界的观后读书无止境,但读书有境界。
王世发先生提出的读书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为第一境。
说的是读书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为第二境。
即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物我为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为第三境。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
我们常讲,为文为官要有境界。
这境界是有高低之分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保持一颗恒心,铆定目标,久久为功,则能不断提升境界,乃至达到出神入化、游刃有余之境。
倘若总想一步登天、一口吃个胖子,总想“恃其才”尽早成功、尽早获利,其境界往往难有较大提升,乃至只能在低层次徘徊。
就拿读书来说,王世发先生提出的读书三境界。
事实证明,境界不是轻易就能提升的。
一个人保持足够的定力,下的功夫越大,才能走得越远,攀升到至高境界。
淡泊以深邃,事业以精进。
现实生活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总是追求速成,贪图名利。
有的书没读几本,人生没有太多体悟,就想着作不朽文章、发不世之作;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没几天,党性政德没修炼几层,就想着主政一方;有的走马上任没多久,老百姓还没得到实惠,就想着出吸引眼球的大“政绩”。
如此思想和行为,只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甚至造成“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有人会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凡事当求快,慢了就是落伍了。
不可否认,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在为文为官上,一味追求速成就会违反规律,不仅于事无益,还会导致难以立身。
“学贵日新,政贵日进。
”党员干部要自觉养成一颗匠心,踏踏实实、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个台阶,不求于速成,不惑于杂乱,不迷于势利,沉潜自己、专注干事,日日为继、久久为功。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现代人的工作环境里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和一哄而上的气息。
比如上级一说搞素质教育,那里马上就有了成果。
难怪一老教授说:“中国的教育没自己的个性没自己的主见。
“其实,凡事都得有一个过程。
正如读书,如果想写出好的反思感受,就需要时间好好读书,并仔细地“反刍”。
从上学到现在我从没离开过学校,自然也就没离开过书。
说起读书,我是那种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人。
从上学到高考,从汉语言专业到法律书籍,从教育心理学到专业咨询学,书读了不少但成绩平平。
静下心来想想这几十年的读书感受,那便是痛并快乐着。
追其根源都是因为不同的读书目的。
读书目的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一样。
根据读书的目的不同,我把读书的境界分为功利型苦读、享受型好读和超凡型乐读三种。
科举时期的读书人,把读书当作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十年寒窗,穷困潦倒却始终支撑着读书人坚持不懈的追求,那就是“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功利信念。
功利盛载下的读书过程,大多无快乐可言。
回想高中时代有些同学把升学看成了他的全部和唯一。
早起晚眠、披星戴月,把当时的读书称为寒窗苦读一点也不为过。
再看看我们有的学生一旦他们背上了功利的包袱,对于读书学习的兴趣如果仅存在升学一个目的。
学生的读书就不是辛苦一个词所能涵盖的?他们中间一旦升学无望,厌学退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鲁北晚报》上有这样一则消息,让我记忆犹新。
这是一名学生的自述:“几个月前,当我走出中考考场的时候,我和同学都很沮丧,我们之前‘突击’背得几篇古诗文赏析一个也没考到。
而中考结束后,我发现,在短短几天中,我已将以前辛苦背下来的古诗文赏析全部忘光。
” 只因位同学背负太多,他的书读得才如此辛苦,再想想自己在教育学院上学时,那些考研的学子们书读得更苦。
晚上不上自习但教室里、阅览室人满为患。
每天总有许多追星赶月的人们在灯下苦读。
目的只有一个考上研究生争取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那时的读书给了我无形的压力。
浅谈读书的“三个层次”与“三种境界”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认识真理的手段。
然而,就每个个体生命来说,由于个人的情趣、爱好、兴趣、能力、需要的不同,读书的方法和感受也有所不一。
我以为,读书是有层次性的,不同的读书层次将产生不同的读书境界。
就其层次性而言,读书可以“一分为三”,即读懂书的字面意思、读懂书的引申意思、读懂书的本质精神“三个层次”。
与其相应,就产生了读书的三种境界,即现象层面的通释大意过程、跳出现象进入本质的反思阶段、进入作者的意义世界而产生心灵和思想对话境域“三种境界”。
首先,读懂字面意思是读书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书是语言文字的呈现,是字、句、段的排列组合。
读书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认字、识句,然后才能获取段的大意,乃至把握书的基本精神。
无论学习古文、现代文、外文,还是其他文字,都离不开认字、识句,通释段落大意,而达到现象层面的初步理解。
正因为书是由文字符号所组成的,所以可以说,天下没有不经过认字、识句的学习过程,而能够读懂书的道理,因此,读书必须以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为基础,在现象层面上通其大意为要旨,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读书的第一个层次,也是第一种境界。
其次,读懂字面意思,才能进入读书的第二个层次,即要读懂引申意思。
一方面,因为读懂字面意思并不意味就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因此,要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需要引申意义的指引。
譬如,要对作者和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时代发展和个人意趣进行探讨等等,从而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和现实面貌,以便于理解书中的弦外之音。
如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
”他的话其实并不是意味要把人的所有欲望灭掉,而是有针对性地意指对一种贪婪、过度的欲望应给予限制,他的思想是特定历史社会时期的反映,否则就很难理解他的思想。
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批判和创新的过程。
在读懂字面意思的过程中,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思想创造活动,所谓创造了与自己的生活相照应而“书中作者无而读者心中有”的派生内容,它也是一种引申意义。
读书的四重境界
读书的四重境界(转)杨思卓世间读书人无数,成功者总是很少,得道者更是寥寥。
原因何在?——境界不同。
沿书山而上,由山脚到顶峰,可分为闲、专、达、圣四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闲人读书,如情窦初开,摘下满天星。
这类人把书当成一个休闲的零食,或者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泛泛而读罢了。
或如吃零食,喜欢就来一点;或“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青春年少,被初遇的异性所打动,有那么一点矇眬的冲动。
因为不知情,所以爱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脚下,此种境界曰“闲”。
第二层境界:士人读书,如情人热恋,我的眼里只有你。
这类人把书当成梦中的情侣。
他们或沉迷于书中,茶不思,饭不想。
或逃避现,看不到,看不惯。
更多的则是津津乐道于一门知识,一种体验,甚至一种崇拜,钟情武侠者成为“金庸迷”,钟情言情者成为“琼瑶迷”。
因为情太真,所以爱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半腰,此种境界曰“专”。
第三层境界:达人读书,如眷属终成,一生有你。
这类人把书当成事业的侣伴。
他们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或为了寻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或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总之他们读书,注重的是知与行结合,应实践需要而寻求知识。
因为行道,所以求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高处,此种境界曰“行”第四层境界:圣人读书,如香火传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这种人把知识当成传承的火种。
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众人的问题。
或者像普罗米修斯,舍身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或者像孔子,诲人不倦培育三千弟子。
正如此,真理才会光大,知识才会传承。
因为传道,所以得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顶峰,此种境界曰“圣”!从无意得之,到有意求之,从为我所用,到普惠众生,这读书的四重境界,不也是做人的四重境界吗?。
关于读书的“三个境界”
关于读书的“三个境界”--------------------------------------------------------------------------------学习是有趣的,不断深入的学习更会乐趣无穷。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读书的“三个境界”,有一段精辟的比喻。
他认为,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前也曾看到过这段论述,真是又深刻又生动,优美的词句蕴涵了透彻的哲理。
这次重读,忽然想找出这三段词的出处。
前两首词很容易就从周笃文先生选注的《宋百家词选》上找到了。
第一首是北宋诗人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首词是北宋诗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首词却一直没有找到。
前几天,偶然看到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才知道这首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首词都是抒发个人情感之作,王国维在这里巧妙地借来用于描写对学问的执著追求,恰到好处。
喜爱古诗词的朋友不妨从中感悟一番,而对于我们学习理工科的人,则更会有深刻的启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迷去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生六大境界2006-06-15 22:28:32第一境界:"志于学"。
读书的四种境界和三种层次
读书的四种境界和三种层次读书的境界有很多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大家认同的有和三个层次。
四种境界,是北宋大儒张载(字子厚)所说,这四句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和周敦颐,二程先生(程颢,程颐),邵雍(字康节)并称为北宋五子。
在儒学的发展上,发展出了“关学”,他的学说思想,对后世的陕西的文化民风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其义多有前贤今人解读。
当代学者冯友兰将其称之为“横渠四句”(因张夫子长住横渠镇)。
笔者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是:首先,为天地立心就是发现宇宙自然的规律,还原天地的本来面目,属于现代科学中的自然科学;这个属于第一种治学的层次。
其次,为生民立命,就是为生民,也即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安身立命之学,既包含技术应用学科,也包含社会科学;其中包罗万象,包含了对第一层次的成果的运用与实践总结。
再次,为往圣继绝学,是指将第一第二层次的学说传承下来,使之能够的以传与发扬,这自然是做学问的第三个层次。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将人类文明的所有知识成果加以运用,造福全人类的一部分至全部,当然太平只是略指,它指的是所有的美好事物。
笔者认为,这四个层次是有小大之别的。
最大的境界就是第一层的为天地立心。
天地本无心,无非就是有其本来的,自生的一些规律。
而能够发现认识这些规律,而不是违逆其中,是需要极高的智慧和认识的。
而人与世间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唯有首先发现天地之心,进而达到为天地立心,才能够在现实中敬畏天地,敬畏自然,在社会生活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到安守本分。
实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理想境界。
进而实现世界大同。
这种智慧是发现宇宙中,也即天地间的本来样貌,所以一经获得,即可使的自己的身心取得极大的改变。
先圣老子曾经在道德经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通玄,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事实上,往昔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则是“七十小来戏”。
何况人类知识发展已进入到现代科学阶段,随之读书也进入到了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经验读书”或“实证读书”阶段。
这个阶段读书所求所得的知识乃是科学知识,是适用于一切人的普遍知识,故对读书者来说,因其所求所得的知识必定是适合社会要求的,故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只要你在读,按着“实证读书”的要求来读,你所求得的知识都是于社会有益的。
只是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如果停留在“克己复礼”式的“仁读境界”上,其读书因为要克制自己的欲情,所以会觉得很累。
故即令仅为读书轻松计,也有必要让自己的境界提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但对科学家来说,不必再讲什么“圣读境界”,只要达到“玩读境界”就可以了,因为在这个境界,按着“实证读书”的要求来读,无论你怎么“玩”,只要在“玩”,只要是醉心于读书,痴迷于读书,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总是不会有冲突的,所以,科学的“玩读境界”与“圣读境界”应该是合一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家的读书方式应该是古者“隐逸之士”那样逍遥洒脱的“玩读”,而不是古者“儒林”那样违心曲意地迎合社会要求的“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