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nmr)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递给邻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
21
*2. 共振吸收条件
1)h0 Eh2 H 0h ν0=ν
➢ 即照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必须等于核进动频率, 才能发生核自旋能级跃迁。
➢ 实现核磁共振就是改变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
例:氢(1H)核:H0=1.4092T, ν=60MHz,吸收
ν0=60MHz无线电波,核磁矩由顺磁场 (m=1/2)跃
TMS 60MHz
10 9.0
(低场)
8.0 7.0
6.0 5.0
ν0 固定
4.0 3.0 2.0
1.0 0ppm (δ)
(高场)
✓ 左端为低场高频,右端为高场低频
.
26
二、化学位移
1. 定义: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 H
核共振频率不同
2. 表示方法
样 标 16 0 16,0= H 样 H 标 160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z
Larmor 方程:
2
H0
θ
0 陀螺的进动
➢ ①外加磁场H0↑, ↑
➢ ② ↑, ↑
.
原子核
原子核的进动
17
共振吸收与弛豫
.
18
②m=1, 跃迁只能发生在两个相邻能级间
I1核 I 1核 mI mI12m12(低能12核 12,12 核 m,m=+m=-1对0m与m于212I1,之m(高能1的对 m间核发12、生12m,于 112,不20,12能I1,跃发,迁生1m与只在-11能之的 在1间与0 核12 、m1,0,1,跃迁只能在 1 对对于于 态I )I11的 1的 态0核 与 )核、m、 1之 m1间,10,,0发 ,1,生 1跃 ,跃, 迁迁不 只只能 能能发 在 1与 在 1与 生 10与0在-1之 0与 0与1之 1之间间发发生生,,不不能能发发生 1与 生 1与 在-在 1-之1之间间

3.5-核磁共振波谱NMR

3.5-核磁共振波谱NMR

O H
-OH
TMS -CH2
H C C H H H
低分辨率NMR仪器
8.0 7.0 6.0 5.0
-CH3
δ /ppm
4.0
3.0
2.0
1.0
0
-OH TMS -CH2 高分辨率NMR仪器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CH3
δ /ppm
原因:相邻两个氢核核磁距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
核磁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NMR简介
•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 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 级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 振
•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与定量 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简称 NMR • 在有机化合物中,经常研究的是1H和13C的共振 吸收谱,重点介绍一维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及 应用
对于具有I、m的核量子化能级的能量 为:
m E H0 I
H0:外加磁场强度(G-高斯); β:核磁子(5.049×10-31J.G-1); μ:以β为单位的磁旋比.
对于具有I=1/2 m=+1/2、-1/2的核:
H0 μZ m=+1/2 μ E=+μβH0
对于具有I=1 m=1, 0 , -1的核:
• •
• •

即在外磁场作用下,氢核的 能级分裂为两个。 根据电磁理论,原子核在磁 场中具有的势能:E=- hmrH0/2 π 较低能级(m=+1/2) E1/2= -hmrH0/4 π 较高能级(m=-1/2) E1/2=hmrH0/4 π两个能级间 的能量差ΔE=hr H0/2 π 从上式可以看出:自旋量子 数I=1/2的原子核由低能级 向高能级跃迁时需要的能量 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

3.5-核磁共振波谱NMR详解

3.5-核磁共振波谱NMR详解

对于具有I、m的核量子化能级的能量 为:
m E H0 I
H0:外加磁场强度(G-高斯); β:核磁子(5.049×10-31J.G-1); μ:以β为单位的磁旋比.
对于具有I=1/2 m=+1/2、-1/2的核:
H0 μZ m=+1/2 μ E=+μβH0
对于具有I=1 m=1, 0 , -1的核:
2
高能级
• 受激态高能级磁
核将能量传递给
周围的介质粒子,
1
低能级
2
1
自身回复到低能
磁核的过程。
1/T2
2
高能级
1
高能级
横向弛豫: 受激态高能级磁核 将能量传递给同种 低能级磁核,自身
1
低能级
2
低能级
回到低能级磁核的 过程。1/T1
原子核在静磁场中的进动及能量
• 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加静磁场H0中, 除了自旋外还将绕H0运动,类似于陀螺的运动, 称这种运动为进动。
• •
• •
实验证明,大多数原子核都围绕某个轴自身做旋转运动称自旋 运动。有机械旋转,就有角动量产生。 I:自旋量子数;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h:普朗克常数; 自旋角动量: 核磁子β=eh/2M c; 核磁矩: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 用(I)表征:
原子序数 偶数 奇、偶数
核磁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NMR简介
•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 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 级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 振
•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与定量 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简称 NMR • 在有机化合物中,经常研究的是1H和13C的共振 吸收谱,重点介绍一维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及 应用

NMR(核磁共振)

NMR(核磁共振)
到低能态而不发射原来所吸收的能量的过程称为驰豫 (relaxation)过程
驰豫过程可分为两种:自旋—晶格驰豫和自旋— 自旋驰豫
(1)自旋—晶格驰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自旋—晶格 驰豫也称为纵向驰豫,是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的 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当一些核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 其能量转移到周围的粒子中去,对固体样品,则传给晶格,如 果是液体样品,则传给周围的分子或溶剂。自旋—晶格驰豫的 结果使高能态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全体核的总能 量下降。
(2)自旋—自旋驰豫(spin-spin relaxation):自旋— 自旋驰豫亦称横向驰豫,一些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转
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态的核获得能量跃
迁到高能态,因而各种取向的核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 体核的总能量也不改变。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用T2来表 示,对于固体样品或粘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 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移,T2约10−3s。而非粘稠液 体样品,T2约1s。
(2)v不变,改变B0 方法是将样品用固定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缓改变外 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叫扫场 (field sweep)。
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实现NMR多用2法。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磁铁、射频振荡器、射频接收器等 组成
(1)磁铁
可以是永久磁铁,也可以是电磁铁,前者稳定性好。磁场 要求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十分均匀。当磁场强度为1.409T时,其 不均匀性应小于六千万分之一。这个要求很高,即使细心加工 也极难达到。因此在磁铁上备有特殊的绕组,以抵消磁场的不 均匀性。磁铁上还备有扫描线圈,可以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的百 万分之十几。可在射频振荡器的频率固定时,改变磁场强度, 进行扫描。

第五章 核磁共振谱

第五章 核磁共振谱

于外磁场,发射与磁场强
度相适应的电磁辐射信号。 60 、 80 、 100 、 300 、 400 、
500或600MHz
3 .射频信号接受器和检测 器):当质子的进动频率 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 ,发 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 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 信号。
4.探头:有外径5mm的玻璃样品管座, 发射线圈,接收线圈, 预放大器和变温元件等。样品管座处于线圈的中心,测量过
-CH3 , =1.6~2.0,高场; -CH2I, =3.0 ~ 3.5,
-O-H,
-C-H,

低场

高场
几种氢核化学位移与元素电负性的关系
化学式 CH3F CH3Cl CH3Br CH3I CH4 (CH3)4Si
电负性
化学位移
4.0
4.26
3.1
3.05
2.8
2.68
2.5
2.16
图右端)其他各种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可用化学参数δ来
表示, δ定义为:
试样 - TMS 10 6 0
δ单位为ppm(百万分之一),无量纲单位, δ与磁场强度无关, 各种不同仪器上测定的数值是一样的。
1H-NMR谱图可以给我们提供的主要信息:
1. 化学位移值——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
讨论:
(1)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 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 研究应用较少;
(重要) (2)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

核磁共振谱(NMR)v5

核磁共振谱(NMR)v5

a H H C H
b H C O CH2CH3 H
H。
高场Βιβλιοθήκη 低场第一种自旋组合:在外加磁中场中2个Hb的自旋方向相同,且磁矩的取向与 外加磁场一致,增强了磁场强度,于是Ha在较低外加磁场中即可发生共振(能 级的跃迁)而出现吸收峰。 第二种组合:在外加磁中场中2个Hb的自旋方向相反,对Ha周围的磁场强度 没有影响,因此对 Hb吸收峰的位置也就没有影响。 第三种组合: 2个Hb的自旋方向相同,且磁矩的取向与外加磁场相反,削弱 了磁场的强度,因此Ha在较高的外加磁场才发生能级的跃迁。
② Hb受到3个Ha 的自旋偶合影响,Hb 裂分为四重峰:
a H H C H
b H C O CH2CH3 H
H。
低场 高场
∴ 质子Hb的共振吸收在图谱中出现了4次。即:Hb在三个Ha的 影响下,其信号分裂为四重峰。


自旋偶合 —— 分子中邻近碳上的H之间自旋的相互影响。
峰裂分的条件 • 在核磁共振中,自旋偶合通常只在两个相邻碳上的质子之间发生; 一般来说,相邻碳上的不同种的氢才可发生偶合。 • 相邻碳上的同种的氢不发生偶合。 • 相间碳上的氢(H-C-C-C-H)不易发生偶合。
有机化学四大谱:
红外光谱(IR)(Infrared Spectroscopy) 紫外光谱(UV)(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 核磁共振谱(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4. 质谱(MS)(Mass Spectroscopy ) 1. 2. 3.
2. 核磁共振谱(NMR)
50年代初广泛使用的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能给出所含的官能团, 而60年代发展起来的核磁共振谱却有助于指出是什么化合物。现成 为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手段。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处于不同能级,但进动频率相同时,高能级核与低
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移所发生的
弛豫现象。各能级核数目不变, 对恢复玻尔兹曼平衡
没贡献。气体及液体2大,固体2小。 在相同状态样品中,两种弛豫发生的作用刚好相反, 只是在液态样品中,二者的弛豫时间 1和 2大致相当, 在 0.5-50s 之间,能给出尖锐的谱峰,因此,在NMR
b.氢核的屏蔽强烈,信号在高场区与其它质子峰不重迭;
c.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 现,图的右侧;大,屏蔽弱,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 小,在低场出现,图的左侧
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凡是影响屏蔽常数(电子云密度)的因素均可影响
化学位移,即影响NMR吸收峰的位置。 1、诱导效应(Induction):分子与高电负性基团相连---分子电子云密度下降(去屏蔽)---下降---产生共振所 需磁场强度小---吸收峰向低场移动, 增大。
2H ,14N 1 7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 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 I = 1/2: I = 3/2: I = 5/2:
1H ,13C ,19F ,31P 1 6 9 15 11B ,35Cl ,79Br , 5 17 35 17O 8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 样自旋,有核磁矩产生,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 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例如氢核可当作电荷 均匀分布的球体,核绕自旋轴转动时,就会产生磁 场,类似一个小磁铁。
磁场强度B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斯拉)
例 计算在多大强度的的磁场中,1H的共振频
率为500MHz。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3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3

5.5.3 5.5.4
13C-NMR谱图参数 13C-NMR谱图解析
24
5.5 核磁共振13C谱 5.5.1
13C-NMR谱的特点
1 信号弱,灵敏度低 同位素丰度:1.1% (13C) ; 99.9% (1H) (13C) 1/4 (1H)
灵敏度:丰度 3
13C-NMR为1H
-NMR的1/6000
o-NO2:1.0; m-NO2: 0.3 o-NH2: 0.8; m-NH2: 0.15 HA = 7.27-0.8+0.3 = 6.77 HB = 7.27+1.0-0.15 = 8.12
16
3 常见官能团的氢谱 b.邻位二取代
* *
相同取代基时,谱图左右对称 不同取代基时,谱图复杂
c.间位二取代
5.4.2 氢谱谱图解析 解析步骤:
1.区分溶剂峰,杂质峰和旋转边带峰 2.计算不饱和度 3.根据峰面积积分曲线计算各组峰所对应的氢原子数 4.指认单重谱峰 CH3O-, CH3CO-, CH3C 5.确认芳香族化合物峰
20
, RO-CH2-CN等
5.4.2 氢谱谱图解析 解析步骤:
6.对简单多重峰进行解析,找出相互耦合的基团
=9.7
H O R
=10.0
H O
=8.0
H O RO
=7.8
H O R2 N
8

烯烃与羰基化合物

9
5.4.1 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3 炔烃的磁各向异性
•叁键C上的氢受屏蔽作用
10
5.4.1 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 常见官能团的氢谱 (1) 烷基:02 ppm (烷烃) A) CH3 0.9 ppm (饱和)

NMR(核磁共振)解析

NMR(核磁共振)解析

(2)自旋—自旋驰豫(spin-spin relaxation):自旋— 自旋驰豫亦称横向驰豫,一些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转 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态的核获得能量跃 迁到高能态,因而各种取向的核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 体核的总能量也不改变。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用T2来表 示,对于固体样品或粘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 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移,T2约10−3s。而非粘稠液 体样品,T2约1s。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结构的测定和确证,有时还可以测定构想和构型; 2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查,它的灵敏度很高,能够检测出用 层析和纸层析检查不出来的杂质; 3混合物的分析,如果主要信号不重叠,不需要分离就能 测定出混合物的比率; 4质子交换,单键的旋转和环的转化等。
5.2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5.2.1 原子核的磁矩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和电子一样有自旋现象, 因而具有自旋角动量以及相应的自旋量子数。由于原子 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自旋时会产生 核磁矩。核磁矩和角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相互平 行,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 μ=γp ( 5.1 ) 式中:γ为旋磁比(magnetogyricratio),rad· T−1· s−1,即核磁 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的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旋磁比, 它是磁核的一个特征值;μ为磁矩,用核磁子表示,1核 磁子单位等于5.05×10−27J· T−1;
p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表示p 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表
h p I(I 1) 2
( 5.2 )
式中: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 s);−I为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式中: 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 s);−I为自旋量子 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1H
60.000 MHZ
13C
15.086 MHZ
19F
56.444 MHZ
31P
24.288 MHZ
对于1H 核,不同的频率对应的磁场强度:
射频 40 MHz 磁场强度 0.9400 特斯拉
60
1.4092
100
2.3500
200
4.7000
300
7.1000
500
11.7500
核磁共振仪
分类: 按磁场源分: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场 按交变频率分:40 ,60 ,90 ,100 , 200 ,500,--, 800 MHz(兆赫兹),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按射频源和扫描方式不同分: 连续波NMR谱仪(CW-NMR) 脉冲傅立叶变换NMR谱仪(FT-NMR)
能级分裂
两种取向代表两个能级,m=-1/2能级高于m=1/2能级。
E
N
I
H0
2N H0
❖在外磁场中,核自旋能级差ΔE和外磁场强度B成正比。 ❖照射样品的电磁波能量hν正好等于 ΔE时,氢原子核吸收能量, 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γ 核磁共振吸收频率: ν = 2π B
共振条件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 2
自旋球体

1H, 13C, 15N, 19F, 31P
奇数 奇数或偶数 3/2, 5/2,--- 自旋惰球体

11B,17O,33S,35Cl,79Br,127I
偶数 奇数
1, 2, 3, --- 自旋惰球体

2H, 10B, 14N
1. I=0 的原子核O(16);C(12);S(32)等 ,无自旋, 无磁性,称为非磁性核,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不产生 共振吸收。

有机波谱分析课件核磁1

有机波谱分析课件核磁1
26


22:18
影响NMR谱线宽度的因素

核在高能级上的平均寿命T取决于横向弛豫时间。 谱线宽度与T成反比,固体样品的T2很小,所以 谱线很宽。因此,常规的NMR 测定,需将固体 样品配制成溶液后进行。
22:18
27
3) 化学位移
h E B0 1 B0 2
ħ=h/2π
22:18 31
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屏蔽作用引起的共振频率差别很小。
100 MHz仪器中,不同化学环境的1H的共振频率差
别在0~1500Hz范围内,难以测量。 以一标准物质作为基准,测定样品和标准物质的共
振频率之差。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有关,不同仪器测定结果难以 比较。
1 = H( -) 0 1 2
核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 B0(1-) 为屏蔽常数
B0
29
电子云密度和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因 核所处化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共振条件 (核的共振频率或外磁场强度)变化的现 象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22:18
30
屏蔽常数 与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其 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影响因素:
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得到核磁共 振波谱。根据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臵、强度 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
22:18 3
一、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 弛豫 化学位移 自旋-自旋耦合

22:18
4
1)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量子力学中用自旋量子数I描述核的运 动状态。
- 为了能持续检测到吸收信号,必须保持低能级上
的粒子数始终多于高能级。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2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2
8
5.3 核磁共振参数 5.3.2 自旋 自旋耦合 自旋-自旋耦合 自旋耦合spin-spin coupling 核自旋通过成键电子与附近相邻磁性核自旋间 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NMR谱线分裂现象。 homonuclear coupling—— 1H-1H、13C-13C等 heteronuclear decoupling——
AX2, AX3, A2X3 •δ相差很大 •从左至右代表化学位移由大到小 •数字表示相应核的个数。
16
5.3.2 自旋 自旋耦合 自旋-自旋耦合
例:
CHCl2CH2Cl → AX2 → 高化学位移(A)处有三重峰,低化学位移(X)处有双峰 CHBr2CH3 → AX3 →
高化学位移(A)处有四重峰,低化学位移(X)处有双峰
鸟嘌呤(cytosine)的1H核磁谱图 的 核磁谱图 鸟嘌呤
11
5.3.2 自旋 自旋耦合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旋耦合
自旋耦合图解
从A质子看X与X’可能 的自旋方式 与磁场平行或反平行 质子A的信号 分裂 呈双峰 强度比
HA与HB为化学非等价核,化学位移δA与δB不相同。 HA所受磁场影响: B0+HB和B0-HB。在两处产生共振,分裂成双峰。 HB所受磁场影响为B0+HA和B0-HA。
核磁共振条件: 依此公式,只有单个质子峰 核磁共振条件 ν = γ B0 /2π。依此公式,只有单个质子峰未 考虑核外电子云的影响。 考虑核外电子云的影响。实际上质子受到屏蔽作用
氢核实际所受的磁场为: 氢核实际所受的磁场为: B0-Be = (1-σ) B0,ν= [γ(1-σ) B0]/ 2π σ:屏蔽常数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即:1H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σ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不同, 也不同。 不同,ν 也不同。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四、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不是通过扫场或扫 频产生共振; 恒定磁场,施加全 频脉冲,产生共振, 采集产生的感应电 流信号,经过傅里 叶变换获得一般核 磁共振谱图。
五、样品处理方法
对样品及样品瓶的要求 1)样品:样品要纯;通常为1-3mg(低灵敏度NMR仪需 10-30mg)、不含氧和灰尘。如含氧,则可能N2或He 或抽真空除之。 2)样品管:通常以硼硅酸盐玻璃制成。对1H谱,瓶 外径约5 mm;对13C 谱,因其自然丰度低,瓶外径 约为10 mm。管长15-20 cm,加入样品约为管长 1/8-1/6。 对溶剂的要求 固体样品的谱峰很宽,应选择适当溶剂配成溶液 (浓度:0.1-0.5 mol/L)后再测定。不含质子、沸 点低、不与样品缔合、溶解度好。 位移试剂 可使各种质子发生顺磁性或反磁性位移,从而将 各种质子信号分开,这对解析复杂光谱有帮助。
△E=E2 -E1= μB0 -(-μB0 ) = 2μB0 μ为自旋核产生的磁矩;B0外加磁感应强度 △E与核磁矩及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B0越大, 能级 分裂越大, △E越大
(二)核磁共振
△E= 2μB0=hν ν=ν0=γB0/2π ν质子发生共振需要的射频电磁波的频率 γ磁旋比 ; B0外加磁感应强度;ν0共振时的进动频率 I=1/2的同一核来说,因磁矩为一定值,γ—为常数, 所以发生共振时,照射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外磁场强度 的大小。外磁场强度增加时,为使核发生共振,照射 频率也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小。 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同时放入一固 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磁矩的大小, μ大 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反之,则小。 照射频率固定,磁矩大的核共振所需磁场强度小。
5.自旋耦合与自旋分 裂现象:CH3CH2OH中有

【2024版】NMR(核磁共振)

【2024版】NMR(核磁共振)

5.3 核磁共振波谱仪与实验方法
5.3.1 仪器原理及组成 我们知道,实现NMR即满足核跃迁的条件 是:
△E(核跃迁能)= △E,(辐射能)

2μB0 = h v
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只有以下两种:
(1)B0不变,改变v 方法是将样品置于强度固定的外加磁场中,并逐步改变 照射用电磁辐射的频率,直至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 叫扫频(frequency sweep)。
图5.1 原子核的自旋形状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13C、1H、15N、19F、31P 等都有核磁共振信号,且自旋量子数均为1/2,核磁共振 信号相对简单,已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然而,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是与被测磁性核的天然 丰度和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的,如1H的天然丰度为 99.985%,19F和31P的丰度均为100%,因此,它们 的共振信号较强,容易测定,而13C的天然丰度只有 1.1%,很有用的15N和17O核的丰度也在1%以下,它 们的共振信号都很弱,必须在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上经过多次扫描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E
hv回
hv射

2
B0
(5.7)

v射
v回
γ
2
B0
(5.8)
可见射频频率与磁场强度B0是成正比的,在进行核磁 共振实验时,所用磁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所需的 射频频率越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2.5 核的自旋弛豫
前面讨论的是单个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而实际测定 中,观察到的是大量自旋核组成的体系。一组1H核在 磁场作用下能级被一分为二,如果这些核平均分布在高 低能态,也就是说,由低能态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态和 高能态释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的速度相等时,就不会有 静吸收,也测不出核磁共振信号。但事实上,在热力学 温度0K时,全部1H核都处于低能态(取顺磁方向), 而在常温下,由于热运动使一部分的1H核处于高能态 (取反磁方向),在一定温度下处于高低能态的核数会 达到一个热平衡。处于低能态的核和处于高能态的核的 分布,可由玻尔兹曼分配定律算出。例如 B0=1.4092T , T=300K时,则:

NMR(核磁共振)分析

NMR(核磁共振)分析

p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表示p 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表
h p I(I 1) 2
( 5.2 )
式中: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 s);−I为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s);−I为自旋量子 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回旋, 这种现象与一个自旋的陀螺 与地球重力线做回旋的情况相似。 换句话说:由于磁场的作用,原子核一方面绕轴 自旋,另一方面自旋轴又围绕着磁场方向进动。其进动 频率,除与原子核本身特征有关外,还与外界的磁场强 度有关。进动时的频率、自旋质点的角速度与外加磁场 的关系可用Larmor方程表示: ω = 2 π v = γ B0 (5.4) v = γ / 2π B0 (5.5) 式中:ω— 角速度;v — 进动频率(回旋频率); γ— 旋磁比(特征性常数)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结构的测定和确证,有时还可以测定构想和构型; 2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查,它的灵敏度很高,能够检测出用 层析和纸层析检查不出来的杂质; 3混合物的分析,如果主要信号不重叠,不需要分离就能 测定出混合物的比率; 4质子交换,单键的旋转和环的转化等。
5.2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5.2.1 原子核的磁矩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和电子一样有自旋现象, 因而具有自旋角动量以及相应的自旋量子数。由于原子 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自旋时会产生 核磁矩。核磁矩和角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相互平 行,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 μ=γp ( 5.1 ) 式中:γ为旋磁比(magnetogyricratio),rad· T−1· s−1,即核磁 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的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旋磁比, 它是磁核的一个特征值;μ为磁矩,用核磁子表示,1核 磁子单位等于5.05×10−27J· T−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MR)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分析
技术,用于确定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

原理很简单:原子核具有自旋,当这些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会存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

当外加磁场的强度等于能级差时,原子核会发生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共振吸收信号。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基于这个原理,首先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使各个原子核的自旋方向与强磁场方向发生共线。

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使部分自旋发生共振吸收,从而产生强度较大的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会被NMR仪器接收并处理,最终转换成
核磁共振波谱。

在核磁共振波谱图上,横轴表示共振频率,纵轴表示吸收强度。

通过对波谱图的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核的化学位移,从而推断其所处的化学环境和分子结构。

同时,核磁共振波谱还可以提供有关化学键长、化学键角和空间构型等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种无损分析方法,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研究反应动力学、分析混合物等。

同时,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还可以用来定量分析样品中不同核的含量,并通过不同核之间的耦合情况推断化学结构。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MR)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MR)

N
N
磁场中的磁性核,则低能级
上的某些核会被激发到高能
S
级上去(或核自旋由与磁场平
N
N
S
行方向转为反平行),同时高
能级上的某些核会放出能量
S
S
返回低能级,产生能级间的 能量转移,此即共振。
NMR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电磁波时 产生的能级分裂与共振现象。
电磁波与不同种类核的作用
N
S S
N N
S
N
N
2、核磁共振的频率
磁距μ与磁场B0的相互作用能 E 为
E = - μB0 = PB0
原子核间进行能级跃迁的能量为
E
E
1
2
E1
2
h
2
mB0
h
2
B0
(选律
m
=
1)
= B0 /2
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核磁矩与能级的关系
(a)地球重力场中陀螺的进动 (b)磁场中磁性核的进动
核的进动圆频率: = 2 = B0
TMS的优点
1)单峰:TMS中所有质子等同,只有一个吸收峰
2)TMS的屏蔽系数几乎比所有其他物质的都大(电子云密度大), 处在高场位置,化学位移定为零,则其他化合物H核的共振频率都 在左侧
3)一个分子中有12个等价H和4个等价C,故加入低含量如15%
v/v 的TMS可得到足够强的尖峰。 4)TMS稳定,在大多数有机液体中的溶解性好,沸点低(b.p.
N / N =
exp[-(2.681086.6310-344.39) / (21.3810-23293)]
= 0.999967 对于106个高能级的核,低能级核的数目: N = 106/ 0.999967 = 1,000,03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H、 19F、 31P
当I=0时,p=0,原子核没有磁矩,没有自旋现象;当I >0时,p≠ 0,原子核磁矩不为零,有自旋现象。 I=1/2的原子核在自旋过程中核外电子云呈均匀的球 型分布,见图(b)核磁共振谱线较窄,最适宜核磁共 振检测,是NMR主要的研究对象。I>1/2的原子核, 自旋过程中电荷在核表面非均匀分布
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数和能级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 数不是任意的,可按下式计算: 自旋取向数= 2I+1 以H核为例,因I =1/2,故在外加磁场中,自旋取向 数=2(1/2)+1=2,即有两个且自旋相反的两个取 向,其中一个取向磁矩与外加磁场B0一致;另一取向, 磁矩与外加磁场B0相反。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磁矩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和电子一样有自旋现象, 因而具有自旋角动量以及相应的自旋量子数。
p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 数表示
式中: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 s); −I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 有关。
由于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 自旋时会产生核磁矩。核磁矩和角动量都是矢量, 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 μ=γp 式中:γ为旋磁比,即核磁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的 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旋磁比,它是磁核的一个 特征值;μ为磁矩,用核磁子表示,1核磁子单位等 于5.05×10−27J· T−1;
(2)射频振荡器
射频振荡器就是用于产生射频,NMR仪通常采用恒温 下石英晶体振荡器。射频振荡器的线圈垂直于磁场,产 生与磁场强度相适应的射频振荡。一般情况下,射频频 率是固定的,振荡器发生60MHz(对于1.409T磁场) 或100MHz(对于2.350T磁场)的电磁波只对氢核进 行核磁共振测定。要测定其它的核,如19F,13C,11B, 则要用其它频率的振荡器。
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保罗· 劳特布尔 (Paul Lauterbur) 和英国科学家彼得· 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 )
Peter
用核磁共振层析“拍摄”的脑截面图象
MRI is used for imaging of all organs in the body.
H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能级裂分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
同理,I=1/2的不同原子核,因磁矩不同,即使 在同一外加磁场强度下,发生核跃迁时需要的能量也是 不同的。例如氟核磁矩(μF)<(μH),故在同一外 加磁场强度下发生核跃迁时,氢核需要的能量将高于氟 核
核的回旋
当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外加磁场B0 中,由于核自 身的旋转,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场方向,在这 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场的方向进 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
样品探头是一种用来使样品管保持在磁场中某一固 定位置的器件,探头中不仅包含样品管,而且包括扫描 线圈和接收线圈,以保证测量条件一致。为了避免扫描 线圈与接收线圈相互干扰,两线圈垂直放置并采取措施 防止磁场的干扰。
仪器中还备有积分仪,能自动划出积分曲线,以指 出各组共振峰的面积。 NMR仪其工作过程,将样品管(内装待测的样品 溶液)放置在磁铁两极间的狭缝中,并以一定的速度 (如50~60周/s)旋转,使样品受到均匀的磁场强度 作用。射频振荡器的线圈在样品管外,向样品发射固定 频率(如100MHz、200MHz)的电磁波。安装在探头 中的射频接收线圈探测核磁共振时的吸收信号。由扫描 发生器线圈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由低场至高场扫描,在 扫描过程中,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类磁核,相继满 足共振条件,产生共振吸收,接受器和记录系统就会把 吸收信号经放大并记录成核磁共振图谱。
一.脉冲傅利叶变换核磁共振谱 二.二维核磁共振谱 三.核磁共振成像
2002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库尔特· . 维特里希“for hi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
2H ,14N 1 7
原子核分成三种情况
① I=0,有16O、12C、32S、28Si 等 1. 无自旋,不产生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谱。 2. ② I≥1的原子核, I=3/2 : 11B、35Cl、79Br、81Br等 I=5/2 : 7O、127I等 I=1 : 2H、14N等 这类原子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 分布不均匀,它们的共振吸收常会产生复杂情况, 应用得较少。
原子核的自旋形状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13C、1H、15N、19F、31P 等都有核磁共振信号,且自旋量子数均为1/2,核磁共振 信号相对简单,已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然而,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是与被测磁性核的天然 丰度和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的,如1H的天然丰度为 99.985%,19F和31P的丰度均为100%,因此,它们的 共振信号较强,容易测定,而13C的天然丰度只有1.1%, 很有用的15N和17O核的丰度也在1%以下,它们的共振信 号都很弱,必须在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经过多次 扫描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3)射频接收器
射频接收器线圈在试样管的周围,并于振荡器线圈 和扫描线圈相垂直,当射频振荡器发生的频率v0与磁场 强度B0达到前述特定组合时,放置在磁场和射频线圈 中间的试样就要发生共振而吸收能量,这个能量的吸收 情况为射频接收器所检出,通过放大后记录下来。所以 核磁共振波谱仪测量的是共振吸收。
(4)探头
③ I=1/2的原子核
1H、 19F、 31P、 13C等
这些核可当作一个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像 陀螺一样地自旋,故有磁矩形成。这些核特别用于 核磁共振实验。 三种原子在自然界 的丰度接近 100%,核磁共振容易测之,尤其是1H,是组成有 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对于1H的NMR 谱测定,在有机分析中十分重要。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回旋, 这种现象与一个自旋的陀螺 与地球重力线做回旋的情况相似。 换句话说:由于磁场的作用,原子核一方面绕轴自 旋,另一方面自旋轴又围绕着磁场方向进动。其进动频 率,除与原子核本身特征有关外,还与外界的磁场强度 有关。进动时的频率、自旋质点的角速度与外加磁场的 关系可用Larmor方程表示:
B0 2
式中:v — 进动频率(回旋频率);γ— 旋磁比(特征 性常数)
由Larmor方程表明,自旋核的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 强度成正比。当外加磁场强度B0 增加时,核的回旋角 速度增大,其回旋频率也增加。对1H核来说,当磁场 强度B0为1.4092T(1T=104)高斯时,所产生的回旋频 率v为60兆赫(γ =26. 753×107 rad· T−1· s−1);B0 为2.3487T高斯时,所产生的回旋频率v为100兆赫。
核跃迁与电磁辐射(核磁共振)
已知核从低能级自旋态向高能态跃迁时,需要一定能 量,通常,这个能量可由照射体系用的电磁辐射来供给。 如果用一频率为ν射的电磁波照射磁场中的1H核时,电 磁波的能量为
E射 = h v射
当电磁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ν回相等时,电磁波 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 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此外E射=ΔE,所以发生核 磁共振的条件是:
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If one knows all the measurements of a house one can draw a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of that house. In the same way, by measuring a vast number of short distances in a protein, it is possible to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of that protein.
第八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1 概述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类似于红外或紫外吸收光谱,是 吸收光谱的另一种形式。 核磁共振波谱是测量原子核对射频辐射(4~ 600MHz)的吸收,这种吸收只有在高磁场中才能产生。 核磁共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与元素分析、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方法配合,已成为化合物 结构测定的有力工具。目前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已经渗 透到化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 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与化学相关的各个学科。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磁铁、射频振荡器、检测器(射频 接收器)等组成
(1)磁铁
可以是永久磁铁,也可以是电磁铁,前者稳定性好。磁场 要求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十分均匀。当磁场强度为1.409T时,其 不均匀性应小于六千万分之一。这个要求很高,即使细心加工 也极难达到。因此在磁铁上备有特殊的绕组,以抵消磁场的不 均匀性。磁铁上还备有扫描线圈,可以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的百 万分之十几。可在射频振荡器的频率固定时,改变磁场强度, 进行扫描。 由永久磁铁和电磁铁获得的磁场一般不能超过2.4T,这相 应于氢核的共振频率为100MHz。对于200MHz以上高频谱仪 采用超导磁体。由含铌合金丝缠绕的超导线圈完全浸泡在液氦 中间,对超导线圈缓慢地通入电流,当超导线圈中的电流达到 额定值(即产生额定的磁场强度时),使线圈的两接头闭合, 只要液氦始终浸泡线圈,含铌合金在此温度下的超导性则使电 流一直维持下去。使用超导磁体,可获得10~17.5T的磁场, 其相应的氢核共振频率为400~750 MHz。
Purcell)因发展了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及由此所作的发现——核磁共振。
布洛赫(Felix Bloch )
珀赛尔 (Edward Purce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