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教育法律法规近年案例(3篇)

教育法律法规近年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一:未成年人保护案2019年,某市一名初中生小明因家庭原因在学校受到欺凌,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小明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但学校未采取有效措施。

小明家长随后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经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学校进行了行政处罚,并要求学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分析:此案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该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投诉后,依法进行调查,对学校进行了行政处罚,维护了小明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二:教师职称评定争议案2020年,某市一名教师小李在职称评定中与同事发生争议。

小李认为自己符合职称评定条件,但学校却未将其纳入评定范围。

小李不服,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经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学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要求学校重新组织评定。

分析:此案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该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等权利。

小李在职称评定中遇到争议,依法向教育行政部门投诉,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调查,维护了小李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三:学生食品安全事故案2021年,某市一所小学发生学生食品安全事故,多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事故发生后,家长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经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涉事学校进行了行政处罚,并要求学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分析:此案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该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幼儿的饮食安全。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投诉后,依法进行调查,对学校进行了行政处罚,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案例四:教师权益保护案2022年,某市一名教师王老师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对待,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王老师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经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学校在处理教师权益问题时存在违规行为,要求学校对王老师进行补偿,并加强对教师权益保护工作的监督。

未成年保护法的真实案例分析

未成年保护法的真实案例分析

未成年保护法的真实案例分析标题:未成年保护法的真实案例分析:保障与挑战共存的社会现象引言:未成年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它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真实案例,旨在探讨未成年保护法在实践中的效果和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案例的背后故事,,并提供个人观点与理解。

第一部分:真实案例一——性侵儿童事件概述:介绍一起性侵儿童案件的基本信息,并强调未成年保护法在这类事件中的重要性。

案例描述:通过详细描述案例中的关键情节,向读者展示未成年保护法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包括警方介入、调查与审判等。

效果评估:评估未成年保护法在此案件中的效果,如是否及时发现案件、保护受害者并惩罚犯罪分子等。

挑战分析:探讨未成年保护法在性侵儿童案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调查取证困难、受害者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打击犯罪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等。

第二部分:真实案例二——家庭暴力事件概述:介绍一起家庭暴力事件的背景,并讨论未成年保护法在预防和干预此类事件中的作用。

案例描述:详细描述案例中家庭暴力的恶劣情况,着重强调未成年保护法在保护受害者、解救家庭成员以及恢复正常生活方面的措施。

效果评估:评估未成年保护法在此案件中的效果,如是否保护了受害者、正确处理了家庭矛盾、提供了适当的援助和支持等。

挑战分析:探讨未成年保护法在家庭暴力案件上面临的挑战,如家庭内部关系复杂、社会观念与文化因素的影响等。

第三部分:总结与回顾综合分析:对以上两个案例进行总结与回顾,提取出共性问题与解决方案,以促进未成年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展望未来:展望未成年保护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有效回应新挑战和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结论: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评估,我们认识到未成年保护法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在不断完善的法治框架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成年保护法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学生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逐渐沉迷网络游戏。

在游戏中,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在他们的诱导下,小王开始参与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一次抢劫过程中,小王被警方抓获。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对小王进行了判决。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中,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沉迷网络游戏,结识不良少年,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这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家庭方面,小王的家庭矛盾可能是导致他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3. 学校方面,学校在青少年的法律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中学校对小王的教育管理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导致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4. 社会方面,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5. 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1. 家庭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校方面: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师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社会方面:加强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社会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

4. 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法律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五个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3篇)

五个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例一: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案情简介:小王,15岁,在某网络平台上结识了一群网友,其中一名网友邀请小王参与网络赌博。

小王在网友的诱导下,用父母给的生活费进行网络赌博,最终输光了所有资金。

小王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后,向警方报案。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网络诈骗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小王在网络赌博过程中,由于年龄较小,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和欺骗。

警方应及时介入,依法查处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案例二:未成年人拐卖案案情简介:小丽,14岁,被拐卖至外地。

拐卖团伙利用小丽的无知和天真,将她拐卖至外地,对其进行非法拘禁和性侵。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成功解救了小丽,并将拐卖团伙成员抓获。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拐卖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采取行动,成功解救了小丽,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儿童罪)案例三: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案情简介:小明,13岁,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对同学进行殴打,造成同学轻伤。

学校得知此事后,及时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故意伤害罪),小明因故意伤害同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案例四: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案案情简介:小张,16岁,因家庭原因外出流浪乞讨。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部跟我们密切相关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

下面,有几个例子来跟大家一起说一说。

案例一:2000年12月28日下午,安徽省淮南市新庄孜矿第三小学六(4)班的9个同学被班主任李蕴英逼着轮流站在讲台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小刀刮自己的脸,同学边刮李蕴英还边说:“你的脸皮怎么这么厚啊,刮了这么久还没有刮出血。

”9个同学,轮流站在讲台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小刀刮自己的脸,一直刮到出血为止。

这起事件的起因极其简单,就是头一天,也就是12月27日,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了一次演讲会,当时六(4)班的这9个同学堵在门口看热闹,还有的同学在外面敲打窗户,这些都被班主任李蕴英看到,当时她就非常生气,觉得自己对这个班抓得很紧,而这些同学却要给她丢面子,于是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这是一起典型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

在本案中,班主任李蕴英竟然仅仅是因为感到自己的学生给自己丢了面子,就极无人道地命令自己班上的学生拿小刀刮脸,甚至说出“你的脸皮怎么这么厚啊,刮了这么久还没有刮出血”这样的话,要9个学生将脸刮到出血为止。

这反映出她冷酷无情,没有怜悯心,同时,也表明了她是一个十足的法盲。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屡教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这些法律规定,都是对未成年人给予的特殊保护,李蕴英对这些可能一无所知。

案例二:小军的父母离婚后,8岁的小军随改嫁的母亲来到了继父家一起生活。

继父的脾气极为暴躁,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军非打即骂,并且经常不给饭给小军吃,对小军进行饿肚子的惩罚。

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真实案例(3篇)

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孩子,本应享有快乐的童年。

然而,在他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他陷入了困境。

为了保护小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案例经过1. 家庭变故小明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感情深厚,对小明的关爱有加。

然而,在他9岁那年,父亲因工作原因外出,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

小明失去了双亲,生活陷入了困境。

2. 未成年人保护法介入在母亲去世后,小明的生活无人照料。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当地民政部门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民政部门对小明实施了临时监护。

3. 寻找合适监护人民政部门积极寻找合适的监护人,以确保小明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民政部门将小明送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由一对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夫妇收养。

4. 小明的成长在新家庭中,小明得到了悉心的照料和关爱。

夫妇俩不仅关心他的生活,还注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在他们的帮助下,小明逐渐走出了阴影,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5. 法律援助在成长过程中,小明遇到了一些法律问题。

例如,他在学校受到了同学欺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这时,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他提供了法律援助。

通过法律援助,小明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6. 成长成才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下,小明茁壮成长。

他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

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本案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保障了小明的合法权益,还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对于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爱未成年人本案中,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爱小明,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社会则是未成年人成长的舞台。

儿童保护法律案例分析(3篇)

儿童保护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将以一起典型的儿童保护法律纠纷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规定,探讨儿童保护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简介:小华(化名),8岁,某市一所小学学生。

一天,小华放学回家后向父母反映,在学校里被同学小李(化名)欺负,小李用铅笔戳了小华的头部,导致小华头部受伤,鲜血直流。

小华的父母得知情况后,立即带小华去医院治疗,并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小李此前曾多次欺负小华,但学校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制止。

二、案例分析(一)案件性质认定本案涉及儿童保护法律问题,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 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第三十七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并报告有关部门。

”2. 教育法《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关心学生的学业。

”3. 刑法《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案件处理1. 学校责任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学校有责任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在本案中,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小李对小华的欺负行为,存在管理不善的责任。

2. 小李责任小李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小李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未成年身边法律案例分析(3篇)

未成年身边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结合一起未成年人身边的典型案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问题,以期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二、案例介绍2019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被告人小王(化名),男,17岁,因家庭贫困,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一天,小王与这帮人一起,持刀抢劫了一名中学生,抢得现金1000元。

案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批捕。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王17岁,已满十六周岁,按照法律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王的父母因工作繁忙,对他的关心和照顾较少,导致他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小王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对其关注不足,导致他感到自卑和失落,容易走上歧途。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受其影响,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3.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小王犯抢劫罪,依法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拐卖未成年人案2024年,广东省城市发生一起拐卖未成年人案。

犯罪嫌疑人通过承诺给被害人家庭一定的经济利益,骗取未成年人离家,安排其在城市街头乞讨或者从事其他非法活动。

该案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受教育权以及健康权等权益。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的拐卖行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救助,保障其人身安全。

在该案中,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救出被拐卖的未成年人,并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

此案提醒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加强法律意识,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

案例二: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2024年,县一名中学生因被同学恶意群发私密照片而选择跳楼自杀。

该案件引起广泛关注,社会舆论普遍对加害者的行为予以谴责。

这种网络欺凌行为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身心健康等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于侵害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行为,应当严肃处理,并加强公众教育。

在该案中,加害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并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建立不容忍网络欺凌的氛围,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

案例三:校园欺凌案2024年,一所城市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几名学生针对一名体弱多病的同学进行长时间的言辞辱骂和身体侮辱,导致被害人精神受到严重伤害。

这种校园欺凌行为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尊严、身心健康、受教育权等权益。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管理,预防和打击校园欺凌行为。

在该案中,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该事件进行了处理,对加害者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加强了校园欺凌防治宣传和教育活动。

以上案例分析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真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法律案例分析(3篇)

未成年人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家境贫寒,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他。

小明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性格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逐渐沉迷于网络赌博,无法自拔。

2019年6月,小明在网络赌博中输光了所有积蓄,为了偿还赌债,他决定走上犯罪道路。

二、案例分析1. 小明沉迷网络赌博的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关爱,导致他性格孤僻,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2)社会因素:小明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他们带坏了小明,使他对网络赌博产生了兴趣。

(3)心理因素:小明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他沉迷于网络赌博。

2. 小明犯罪的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小明在犯罪过程中,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认为犯罪不会受到严厉惩罚。

(2)道德观念缺失:小明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规范,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

(3)家庭教育缺失:小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父母离异,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明已满十四周岁,犯抢劫罪,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1. 小明沉迷网络赌博和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社会、心理因素,也有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缺失。

2.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社会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力度,严厉打击犯罪团伙,斩断不良诱惑。

四、案例分析启示1.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本案例将围绕一起未成年人网络欺凌事件展开,探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适用。

二、案例概述2019年5月,某市一名15岁少年小王(化名)因在网络游戏中遭受同学小张(化名)的欺凌,心生报复。

小王通过黑客手段获取了小张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上发布了小张的照片、姓名、住址等敏感信息,导致小张遭受同学和家长的压力,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三、案件审理1.起诉阶段小张的家长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后,将小王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移送检察机关起诉。

2.审理阶段检察机关认为,小王的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小王作出如下判决:(1)小王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2)小王赔偿小张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1万元;(3)禁止小王在缓刑期间接触互联网。

四、案例分析1.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本案中,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小王作出判决。

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有权依法享有受教育、受保护、受尊重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网络欺凌的危害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本案中,小王的行为导致小张遭受同学和家长的压力,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此外,网络欺凌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成长。

3.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遭受网络欺凌。

(2)学校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欺凌行为。

五、结论本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欺凌事件也日益增多。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律保护工作,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本文以某市中学生网络欺凌案为例,分析青少年法律保护的相关问题。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网络欺凌案。

受害人小王(化名)因外貌、家庭背景等原因,在学校遭受了多名同学的辱骂、侮辱和威胁。

这些欺凌行为主要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给小王的心理和学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家长和学校的帮助下,小王最终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三、案例分析1. 网络欺凌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恐吓等行为。

在本案中,多名同学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对受害人小王进行辱骂、侮辱和威胁,已构成网络欺凌行为。

2. 法律责任的承担(1)学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欺凌。

在本案中,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网络欺凌行为,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

因此,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家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家长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

在本案中,家长在得知孩子遭受网络欺凌后,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并配合学校处理此事。

因此,家长在法律上不存在过错。

(3)欺凌者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恐吓等行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多名欺凌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青少年法律保护措施(1)加强法治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

(3)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事件。

法律专家谈未成年法案例(3篇)

法律专家谈未成年法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法律专家的角度,对未成年法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背景案例一:小明(化名),13岁,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在街头流浪。

某天,小明被一名陌生男子骗到一出租屋内,遭到性侵。

事后,小明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公安机关以小明未满14周岁,案件性质为强奸,属于刑事案件,需要进一步调查。

在此期间,小明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

案例二:小红(化名),16岁,因家庭贫困,被父母送到城市打工。

在工作中,小红遭受了老板的性骚扰。

事发后,小红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但劳动监察大队以小红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需由家长或监护人出面解决。

小红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忍受老板的骚扰。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小明遭受性侵后,公安机关以案件性质为强奸,属于刑事案件,需要进一步调查。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小明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

根据该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同时,根据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报案后,应当立即调查,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理此案时,未能充分履行职责,侵犯了小明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中,小红遭受性骚扰后,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但劳动监察大队以小红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需由家长或监护人出面解决。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家长或监护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出面解决问题,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损。

2. 家长或监护人的干预可能影响劳动监察大队的调查和处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 对于一些家庭关系紧张、监护能力不足的未成年人,家长或监护人的干预可能加剧其困境。

未成年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未成年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14岁,是一名初中生。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明被同年级的几个同学围殴,导致身体多处受伤,心理上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这起事件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案例分析1. 法律法规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校园欺凌行为,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行为人将面临刑事责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有义务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 事件处理过程- 学校处理:学校在接到家长举报后,立即成立了调查组,对事件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确认了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并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要求其向小明道歉,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家长处理:小明的家长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学校提出了诉求,要求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并赔偿小明的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

同时,家长也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涉事学生进行法律追究。

- 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对涉事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涉事学生进行了刑事拘留。

3. 案例分析- 校园欺凌的成因:这起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既有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也有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学校在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

- 法律责任:涉事学生因故意伤害小明,已构成犯罪,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学校在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疏忽,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预防措施: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校园欺凌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结论校园欺凌事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评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例谈第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长和监护人提出了限制性的要求。

主要有3条:(1)不许虐待、遗弃未成年人虐待是指用打骂、冻饿、捆绑、限制自由、强迫干重活、有病不给治等手段,对他人进行迫害。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想骂,别人管不着。

他们遇到孩子做的事不随自己意,或因孩子有病、呆傻而虐待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

还有个别家长为了自己的快乐,把未成年的孩子扔掉或赶出家门,迫使孩子在外流浪,导致孩子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触犯法律的。

案例1在我国某县,曾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这个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被亲妈妈打死了。

那年期末考试,夏斐数学得了82分,全班第二,语文79分,名列第五。

当妈妈问他考试成绩时,夏斐怕挨打,就说都在90分以上。

后来,妈妈知道了真情,就扒光他的衣服,用铁制的三角挫一顿猛打,直到夏斐咽了气。

夏斐的妈妈"望子成龙",但是她采用了不正确的方法,闹出人命,触犯了法律,最后被依法逮捕了。

案例评析:夏斐妈妈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的相关规定造成了未成年人夏斐死亡的严重后果,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2)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案例22001年9月3日,正值贵州省安龙县平乐乡龙蛇场坝赶场天。

一大早,不足三千平方米的龙蛇坝场就挤满了来自本乡各村和毗邻乡镇的赶场群众。

平乐乡人民政府诉农民王茂坤、韦其明、王世英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侵害子女义务教育权利一案在这里现场开庭审理。

被告人王茂坤有未成年子女4人,原分别就读于乐平乡龙蛇小学三年级和二年级;被告人韦其明的女儿原就读于平乐戴中学龙蛇代办点初中一年级;被告人王世英的女儿原就读于平乐小学六年级。

未成年人法律相关案例(3篇)

未成年人法律相关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讲述一个关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典型案例,通过讲述小明的成长故事,展现我国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出生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从小就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明在求学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

在他12岁那年,小明随父母来到城市务工,希望能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生活。

然而,城市的生活并不像小明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由于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小明在城市中遭遇了一系列困境。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明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开始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二、案例经过1. 初次接触不良少年小明在街头闲逛时,结识了一群自称“大哥”的不良少年。

这些少年经常聚在一起打架斗殴,抢夺他人财物。

小明觉得跟着这些“大哥”可以保护自己,于是逐渐与他们混熟。

2. 参与盗窃活动在不良少年的教唆下,小明开始参与盗窃活动。

他们先后盗取了多家店铺的财物,甚至涉及抢劫。

小明在其中扮演了次要角色,但由于年纪小,并未受到警方严厉的惩罚。

3. 遭受法律制裁在一次盗窃过程中,小明被警方抓获。

由于小明是未成年人,警方对其进行了教育、感化,并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

在警方帮助下,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重新做人。

4. 回归家庭,接受教育在警方的协调下,小明回到了家中。

在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开始努力学习,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渐融入了正常的生活。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性本案中,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境,但由于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使他得以重新回归正途。

这充分说明了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小明的案例警示我们,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

家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影响。

未成年人法律责任案例(3篇)

未成年人法律责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小明,男,15岁,初中生。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未成年人因网购诈骗而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

小明也不例外,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通过社交软件结识了一名自称是“卖家”的网友。

在网友的诱导下,小明购买了价值数千元的手机。

然而,当小明收到手机后,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与卖家协商无果。

在无奈之下,小明向警方报案。

二、案件经过1. 诈骗过程小明在社交软件上结识了网友“小丽”,两人互加好友后,小丽向小明推荐了一款低价手机。

小明对这款手机产生了兴趣,便询问了价格、型号等信息。

小丽声称该手机是二手的,但质量很好,并承诺有质量问题可以退换货。

在取得小明的信任后,小丽以优惠的价格将手机卖给了小明。

小明通过支付宝转账支付了货款。

收到手机后,小明发现手机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无法正常使用。

他多次联系小丽要求退换货,但小丽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履行承诺。

2. 报案过程小明在尝试与卖家协商无果后,决定向警方报案。

他向警方提供了与卖家“小丽”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以及手机照片等相关证据。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了调查。

三、案件处理1. 调查取证警方通过调查,发现卖家“小丽”的真实身份为张某,男,20岁,无业。

张某在网络上以低价手机为诱饵,骗取未成年人购买手机,然后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承诺。

警方掌握了张某的犯罪证据后,将其抓获。

2. 法律责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张某的行为涉嫌诈骗罪。

由于张某未满18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经法院审理,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3. 未成年人保护在此案中,小明作为未成年人,在网购过程中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诈骗。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警方提醒广大未成年人:(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的低价诱惑。

(2)在网购过程中,选择正规平台,了解商品信息,核实卖家身份。

儿童保护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儿童保护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10岁,居住在某市城乡结合部。

小明的父母均在本地一家工厂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由于工作繁忙,小明自幼由奶奶照顾。

奶奶年纪较大,身体多病,照顾小明的精力有限。

小明在学校表现良好,成绩优异,但在校外却显得较为孤僻,与同龄孩子交往不多。

一天,小明放学回家,发现家门口有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

男子自称是小明的叔叔,因工作原因需要照顾小明一段时间。

奶奶信以为真,便让小明跟着男子走了。

几天后,邻居发现小明不见了,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分析:一、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1. 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本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关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 拐卖儿童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

本案中的陌生男子有拐骗小明的嫌疑。

3. 家庭监护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分析1. 儿童权益保护:本案中,小明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首先,小明的身体安全受到了威胁,陌生男子的行为可能对小明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小明的监护权被非法剥夺,奶奶未能履行监护职责,导致小明失去了家庭保护。

2. 拐卖儿童罪:根据案情描述,陌生男子有拐骗小明的嫌疑。

若经调查证实,其行为符合拐卖儿童罪的构成要件,则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 家庭监护职责:本案中,奶奶未能履行监护职责,导致小明失去了家庭保护。

奶奶应当加强自身监护意识,关心小明的学习和生活,确保小明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法律建议1. 加强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学校应当加强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提高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营造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未成年保护法案例

未成年保护法案例

未成年保护法案例未成年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接受良好教育和受到适当的照顾而制定的法律。

在我国,未成年保护法于1991年颁布实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教育、保健、劳动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以下将通过案例分析未成年保护法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期更好地理解该法律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案例一,校园欺凌事件。

在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一名学生在校园内遭到同学的体罚和言语侮辱,导致其心理受到严重创伤。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发现并干预校园欺凌行为。

同时,学校还应对施暴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保护法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保护了受害学生的权益。

案例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

某工厂雇佣了一批未成年工人从事体力劳动,且未给予他们足够的劳动保护和休息时间。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未成年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不得从事危害身心健康的劳动。

雇主应当保障未成年工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

对于违反劳动法的雇主,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保护法在未成年人劳动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保障了未成年工人的合法权益。

案例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某未成年人因盗窃行为被警方抓获。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进行特殊教育和矫正,引导其重新回归社会。

同时,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法律意识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保护法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为未成年犯罪人员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综上所述,未成年保护法在我国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1月13日(星期日)16时左右,一列铁路货物列车进入孝义市某铁路分局管内的万安火车站区内,等候加补机车。

期间,家住火车站旁某村6岁的幼童杨某与伙伴进入没有封闭的站区,到上述货物列车尾部最后一节车厢下玩耍,数十分钟后该列车开出,杨某被火车轧伤。

杨某先后经多家医院治疗仍造成左前臂中上1/3处、左下肢小腿中上1/3处被截肢,司法鉴定为二级伤残。

2003年杨某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某铁路分局赔偿因其管理疏忽而造成的原告人身损害损失(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期间护理费、伤残者生活补助费、鉴定费、残疾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费的维修等费用)共计75万元。

该案在一审中,原、被告认可的赔偿项目及数额为: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期间护理费、伤残者生活补助费、鉴定费、残疾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总计369 129.66元。

双方争议焦点为:1、本案的归责原则及法律适用;2、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的维修等费用能否列入赔偿范围。

一审法院认为:本起铁路交通事故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除了物质损失外,也包括精神损失。

作为未成年的幼儿,身体被截肢,除肉体上的痛苦外,也造成伴随终生的精神压力和痛苦,精神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应给予一定物质上的抚慰和赔偿。

赔偿额度应综合杨某的受害程度、被告某分局的过错程度、赔偿能力等因素,参照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合理确定;受害人杨某安装假肢后,每年需1500元更换接受腔、脚板的费用亦属更换假肢的费用,应列入赔偿范围,此笔费用为6.9万元;终生护理费及其他费用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法院不予支持;火车有自己固定的轨道,在站内和区间内铁路线路上逗留、游逛、穿越和拣拾煤渣杂物等会发生危险,是一般性常识。

国发(1979)178号文件转发的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当时重新修订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第二条将上述行为列为禁止性行为,相对人有自觉遵守的义务。

原告进入铁路作业区内停留车下玩耍,被火车轧伤致残,显系其自身原因所致。

但其毕竟是未成年的幼儿,没有行为能力,其父母作为监护人理应倍加看护,确保其人身安全。

而本案中其监护人明知村外火车站铁路作业区存在危险,而放任其外出玩耍,无人陪同看护,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致使本案损害后果发生,应对本案事故负主要责任;火车是高速运输工具,铁路作业人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铁路作业对周围环境中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损害。

万安站工作人员正常作业亦无违章,虽尽了相应的注意义务,但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未成年人在铁路作业区玩耍,其注意程度尚有不足,对本案事故的发生亦应负一定责任。

依照民法通则第18条第3款、第106条第2款、第119条、第131条,判决:被告某分局承担损害赔偿总额438 129.66元的20%的赔偿责任,即87626元,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其余由原告及监护人承担。

一审判决后杨某不服,提起上诉称:原判认定事实不准。

火车从万安站开出后,才发现杨某被火车轧伤,根本不是注意程度不足,而是开车时没有观察周围环境。

原判未能分析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有意把责任推给监护人;原判适用法律方面错误。

民法通则第18条第3款指的“承担责任”是指生活上的抚养和教育责任,而不是未成年人受到伤害的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2款,本案中被上诉人有过错,原审判决也已认定,就应当依此项规定判令被上诉人承担民事责任,而一审判决只让被上诉人承担本案损失的20%,显属不当。

根据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本案侵害人是某分局,受害人即使有过错也只是减轻侵害人的责任,原审法院把减轻侵害人的责任曲解为受害人负主要责任是错误的。

被上诉人从事的是高速运输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判决。

被上诉人某分局辩称:上诉人人身伤害是其自己钻入火车下玩耍所致,其行为被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铁路运输企业依法免责。

按照《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发(1979)178号文件、铁路法第58条规定,上诉人因自身原因擅自进入铁路工作区造成伤残事故,应由上诉人本人和未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承担责任。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条的规定,监护人不仅对被监护人进行抚养、教育,还要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本案正是由于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造成的,故应由其承担责任;被上诉人按章作业,在目前科学可能情况下,列车装有列尾装置,能保证正常情况下列车的安全运行。

但本案上诉人钻入列车下面的行为情况特殊,非一般人所能预料,非一般装置所能防止,也大大超乎被上诉人的预料和现有科学水平情况下被上诉人所能采取的防护措施。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从事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及铁路法“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本案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关于本案是否存在侵害人免责事由,我国法律对适用无过错责任时的免责条件是有严格规定的,除了法律一般规定的不可抗力外,民法通则第123条及2003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均为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损害。

铁路法规定的是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

受害人的自身原因一般解释为受害人的故意。

受害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视为故意,受害人的故意包括直接和间接故意。

免责条件是侵害人承担无过错责任的除外责任。

侵害人要免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侵害人没有过错;二是受害人存在侵害人可以免责的情况。

在本案,就侵害人而言,其在所属的万安站区有村庄,村庄与铁路之间没有任何防护,铁路作业时亦未派人看护,侵害人应当预见到村内的小孩可能会到铁道上来玩耍,却没有采取安全措施便启动火车机车,显然存在过错。

就受害人而言,其是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不存在故意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问题,因为法律规范的主体是有行为能力人和特定情况下的限制行为能力人,而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还作了特别的保护,规定其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本案不存在受害人免责的条件,被上诉人认为本案为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主张免责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本案受害人杨斌系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其监护人负有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监护职责。

该村庄位于铁路站区区间内,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未采取更为有效的看护措施,对造成被监护人杨斌被火车轧伤致残存在过错,可以依法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侵害人不得以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负有监护职责为由,将自己依法应当承担的侵害赔偿责任转嫁给监护人。

根据本案侵权责任的承责原则和侵害人存在的过错,被上诉人对受害人杨斌被火车轧伤致残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即60%的责任。

杨斌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应当减轻被上诉人赔偿责任,即承担40%的责任。

一审判决认为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致使本案损害后果应负主要责任没有法律根据。

关于一审中双方认可的赔偿项目及数额共计369129.66元,为双方协商一致所确定,法院予以确认。

一审法院针对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的维修等其他费用能否列入赔偿范围的争议焦点,判决确定每年需更换接受腔、脚板的费用共计6.9万元应列入赔偿范围,双方对此均未上诉,应予维持。

据此,本案人身损害赔偿金额总计为438 129.66元,按上述所确定的责任比例,某铁路分局应赔偿杨斌262 877元,其余部分由上诉人的监护人自担。

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一审法院针对本案实际情况,确定被上诉人赔偿杨斌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亦无不妥,应予维持。

综上,一审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及责任认定不当,应予改判。

依照民法通则第123条、第131条、铁路法第58条、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2项,判决:一、撤销一审判决关于某分局赔偿杨某身体损害所致损失87626元部分;二、维持一审判决关于某分局赔偿杨某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部分;三、某分局赔偿杨某身体损害所致损失262877元;二、本案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铁路列车的通车里程在不断延长、运行速度在不断地提高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铁路列车越来越繁忙地穿梭于人口稠密的城镇、村庄,从方方面面在极大地改善百姓的生活品质,但同时也可能给周围人群带来不安全的环境。

因此,铁路运营中造成人员伤亡时有发生。

较之前些年,现今的受害人及家属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且有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律师协助,铁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及家属越来越多地欲通过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铁路法院受理的铁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正是在这一系列综合背景下呈逐年递升趋势。

在这些人身损害赔偿案中,有一类案件较为典型,即未成年人在玩耍时进入铁路作业区,被列车轧伤致残的案件。

这些受害人中,大的十几岁、小的才二、三岁。

在处理这类未成年人诉铁路运输企业人身损害赔偿案中,法院除面临着一般铁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如何适用归责原则、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在未成年人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的过错情况下,高危作业人是否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

本文即结合本案试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铁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民法通则作为基本法关于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根据该条规定,我国高度危险作业的范围包括: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

承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从无过错责任原则形成的历史看,该原则首创于1838年普鲁士王《铁路企业法》。

该法律确认铁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损害,铁路公司不得以无过错为由免除赔偿责任,这个法律几经修改,不仅适用于铁路运输,而且广泛适用于电车运输、采矿等各种存在风险的工业部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各国通过特别立法和法院判例,纷纷在火车、汽车、航空、航海、电气、核能利用、科学实验等危险性工业中采用无过错责任,以调整工业灾害中企业主与雇佣工人及其他受害人的关系。

1922年由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明文规定了危险业务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