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合集下载

2《拟行路难》教案

2《拟行路难》教案

2《拟行路难》(其四)问题综合-评价单【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鲍照《拟行路难》、李白《行路难》。

2、搜集了解鲍照、李白的生平以及与所选诗歌相关的时代背景。

3、学习《拟行路难》中比喻手法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体味魏晋门阀制度下文人的压抑与愤懑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拟行路难》。

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

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情感。

2、分析文中比喻手法的作用。

【预习指导】预习方法:1、自主朗读《拟行路难》、《行路难》。

2、读题目。

理解题目对诗歌内容的提示作用。

3、读作者。

结合搜集到的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特点,学会“知人论世”。

4、读全诗。

读准字音,解释重点词的意思,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情感。

【知识链接】1、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微贱,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

鲍照的诗以(乐府诗)最有特色,其中以(《拟行路难》十八首)(《行路难》本来是由来久远的乐府旧题,有“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传诵最广。

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诗集(《鲍参军集》)。

2、我所了解的鲍照(李白)与他生活的时代。

【预习评价】1、自主诵读各诗,给加点字注音。

鲍.照()酌.酒()踯躅..()金樽.()珍馐.()投箸.()冰塞.川()歧.路()济.沧海()2、词语释义。

(1)泻.水置平地:(2)举杯断绝..:(3)吞声踯躅....:(4)直挂云帆济.沧海:【合作探究】齐读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完成下列问题。

1、李白《行路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既表达了诗人在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中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朗读一遍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体验
质疑:上课之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在诗歌大意的理解上,有哪些地方不太清楚的?
(最后多媒体投影参考译文)
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补充。
此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旨在引导。
四整体感知
1小组先展开讨论,写出结论。
2选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此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写出结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活动二
质疑2:其实,诗人在第一、二句中就含蓄地说出了造成不幸命运的原因。现在一起来看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成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如果把这首诗放到高考当中,你们觉得我们需要掌握什么?(内容、情感、手法等答题步骤)下面以表现手法为例,同学们说说诗歌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步骤是什么?
生成:总结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模式
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诵读提示:1此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意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情感。
2最后两句连用七言,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诵读时要注意音节中所体现出的感情高潮。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方法:1.朗读法2.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在世,有七情六欲,有各种情感,其中有一种就是愁。

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中有哪些是含有“愁”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人,他那种难以释怀的情愁,曾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怀,他就是南朝诗人鲍照。

下面我们将共同学习他的《拟行路难》,一起走进他的情愁世界。

二、朗读诗歌,感知大意: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3.男女同学赛读。

4.学生齐读5.读完以后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注释,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大意说一说吗?(能,请说说;不能,请看大屏幕)明确:人生是由命运注定的,怎么能在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块,怎么会没有感慨不平?可是声将发而又止,犹豫不前,不敢明说。

三、诗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以后,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可以前后4—6人组成一个小组,站起来进行探究,探究完毕后请坐下来。

)探究一: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诗人为什么愁肠满腹?明确:“愁”字。

那么诗人为什么愁肠满腹?请看大屏幕。

提示:人产生某种情感,应该有内因和外因,请大家从这个角度思考诗人为什么愁。

(1)社会背景。

(2)鲍照的生平经历。

知“人”:鲍照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他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会;却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探究启示:(板书)知“人”----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论“世”-----全面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探究二:第三句中“命”是指什么?诗人认命不认命?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编者王耀宁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一、背景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团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本组作品成于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于诗歌创作来抒发其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表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流露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二、解题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三、译文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四、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作品开篇便巧妙地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相关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内容1.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2.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3.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4.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5.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活动过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列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3. 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转喻等。

4.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

•学生进行赏析,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力和感人的诗句。

5. 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参考《拟行路难其四》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文本•讲解课件和PPT•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五、评价方式•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表达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水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如词、曲等。

七、安全提示•注意保持教室安静和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课堂讨论要尊重他人意见,避免争吵和冲突。

八、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流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做简短的笔记。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跟随老师朗诵
吟咏诗韵,加深体会。
(活动一)
质疑1:刚才我们说到这首诗歌应该读出一种“悲愤苦闷”的情感,那么诗歌当中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是——愁。诗人为何“愁”呢?(知人论世)
生成1:(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仕实行门阀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微,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乡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日子。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
教学过程(整体的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ຫໍສະໝຸດ 时(作者简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拟行路难》(其四)。先来看题目,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朗诵)
体验
(朗诵)同学们,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想想这首诗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语速、语调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2.集体朗诵,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让学生指出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吟咏诗韵,初步体味情感。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有极少数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时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这是不好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让这少数同学内心感受到温暖。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诗歌翻译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贵贱穷达也如水流方向一样是不一致的。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诵,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愁的原因: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手法上:反问、互文 写出了愁之浓
1-4句教师课堂解说词(课件不展示)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的“命”究竟是怎样的?鲍照在诗中并没有明说,需要我们从看似无用的起兴句中来玩味,因为这两句恰是对“命”的诗意诠释。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4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翻译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问题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可谓愁中有愤。

《拟行路难》学案

《拟行路难》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作家作品】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擅长写(),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

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2.默写(1)泻水置平地,(2) 吞声踯躅不敢言3、中心主旨是什么?【细部探微】1.诗歌开头两句用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命”是指什么?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拟行路难》中诗人为什么是痛苦和无奈的?(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总结:写作特色【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酌酒(zhuó)歧路(qǐ)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08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安徽芜湖火车站就发生了因拥挤致使一名大学生死亡事件,给春运管理层敲响了警钟B.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8年3月5日开幕,康厚明、胡小燕、朱学芹三位农民工荣幸地担任了人大代表C.在2008世乒赛中,中国女团以3∶1战胜了新加坡队,荣获八连冠D.贾庆林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政协要力促“五个和谐”二、文本阅读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回答5~7题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7.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三、课堂延伸8.(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语言运用9.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举国为死者设立“哀悼日”,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评10.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年龄大都超过了18周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在生活上应该独立、自立有人倡导“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等孩子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2007年9月12日山东齐鲁电视台就“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进行了新闻调查,参加投票的1 048人,其中赞成的有706人,反对的有342人谈谈你对“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有什么看法,并阐明理由(200字左右)。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五、学习提示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

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

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

《拟行路难》教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拟行路难》教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拟行路难(其四)是近现代大文豪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歌,其音律优美,用词精妙,描绘了一个人在旅途中所遭遇的艰辛和心路历程。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白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一首启迪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本教案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文本导入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的朗读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我们可以让学生听李白的诗歌朗读,了解其音韵蕴含的美感和情感表达;然后再对诗歌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李白在诗歌中表达的自我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情感共鸣了解诗歌的内涵后,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与诗歌进行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关旅途中的思考、困难克服和生命的意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三、开放性讨论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开放性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在阅读拟行路难(其四)中所获得的启示和感悟。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探讨,获得彼此之间的启发和灵感。

四、创意实践我们可以通过创意实践,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与拟行路难(其四)相关的创意活动,比如模仿李白的诗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设计一条自己的旅行路线、创作一幅与诗歌有关的绘画等。

这样的创意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歌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内涵和启示的经典之作,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文本导入、情感共鸣、开放性讨论和创意实践等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略这首诗歌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高中语文_拟行路难 (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拟行路难 (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2、学会比较阅读,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1、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意旨,并学以致用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诗歌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师: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的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

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大,李白对鲍照也是推崇备至,在他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语调激昂)鲍照,何许人也!(语调放低)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他,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感情。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1、自由朗读;2、指名读(挑选2-3名同学);3、示范读(听录音)。

四再读:疏通诗意,质疑难点教师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或小声读疏通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教师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其他学生解决不了再师生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1、“行叹复坐愁”?2、“举杯断绝歌路难”?五精读:品读鉴赏,体悟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1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1时。

鲍照《拟行路难》10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108首中的第4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1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1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5、6句塑造了1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1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7、8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7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1)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1)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 、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 、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2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 课时【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 卷。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选题背景《拟行路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大型长诗,全诗共1077字,体现了诗人在政治、文化、生活方面的失意与苦闷。

诗中诗人决定出行,却遭遇重重困难,最终选择放弃出行的主旨也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失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叙述《拟行路难》的主旨和情节。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当今社会的联系。

3. 能够感受并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 能够通过诗歌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诵通过课前朗诵《拟行路难》,让学生先感受一下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语感和文化审美能力。

2. 教师讲授通过PowerPoint或黑板、白板等工具,结合学生已知的常识和语言表述方式,让学生先了解背景及文化内涵,再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技巧、结构和艺术特色等。

3. 课外拓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朗诵,以及结合古诗评析训练,在阅读和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境场景设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加强感性体验。

2. 交际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和讨论,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

3. 体验教学法:通过诗歌朗诵和默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艺术魅力,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将课前布置好的预习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理解背景及文化内涵,并准备好诗歌朗诵。

2. 情景体验教师通过讲解唐代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及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情境,加强感性体验。

3. 交际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和互动,交流每个人对于诗歌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 、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 、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 课时【学习过程】一、读懂大意《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1 、知人论世鲍照(? ~466)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 ,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 、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 、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懂大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
1 、知人论世
鲍照(? ~466)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 ,鲍照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 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背景介绍: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领悟诗歌主旨: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分析鉴赏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④怎样理解“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
⑤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以下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参考答案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