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实验方法、调查方法。

数据的整理:制作表格、图表、数据处理。

2.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相交线:垂直、斜交、交点。

3. 第三章《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三边关系、三角和、角度关系。

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按角分。

4. 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的概念:定义、表示方法。

线性函数:图像、性质、解析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能运用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数据展示。

2. 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及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4. 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函数的概念,掌握线性函数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展示、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的计算、函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数据收集、整理、展示的方法;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及计算;函数的定义、性质、解析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平行线与相交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2. 例题讲解以具体例题讲解数据整理、平行线判定、三角形计算、函数解析式等知识点。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效果。

通过问答、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知识点、公式、例题、练习题。

2. 板书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实数的运算第三节实数与数轴2. 第二章函数第一节函数的概念第二节函数的性质第三节一次函数第四节反比例函数3. 第三章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第一节一次方程第二节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三节应用问题4. 第四章空间图形第一节平面图形的观察第二节立体图形的观察第三节视图与投影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和运算。

2.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3. 掌握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函数的性质、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空间图形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操作,引入实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情景引入:超市购物时,小华买了3.25元的苹果和1.8元的香蕉,计算总价。

1.2 例题讲解:实数的加法运算。

1.3 随堂练习:计算实数的加减运算。

2. 新课内容:讲解实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

2.1 新知讲解: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2.2 例题讲解:实数的乘除运算。

2.3 随堂练习:计算实数的乘除运算。

3.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实数的运算。

3.1 课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3.2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

5. 课后作业:布置实数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2. 实数的运算3. 一次函数的性质4. 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5. 空间图形的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计算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应用题:根据实际情景,列写一次方程或不等式。

(3)思考题:思考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浙江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江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江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1.2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乘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2.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第三章:几何图形3.1 线段、射线与直线3.2 角的概念与分类3.3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4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几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除法与乘方、开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2.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规律方程的解法与实际应用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引出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观察实物,引入几何图形的学习。

2. 例题讲解: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析步骤与关键点。

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随堂练习:设计有理数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设计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学会应用。

设计几何图形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性质与判定。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规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实际应用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2. 板书要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字迹工整,图表规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题2. 答案:作业答案详细,步骤清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含整式的乘法、除法,以及运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 第二章《几何图形》:涉及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以及相交线段的比例关系。

3. 第三章《概率与统计》:含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方法。

2. 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几何图形的判定与性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概率与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计算购物时商品打折后的价格,探讨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彩票中奖的概率等。

2. 新课讲解:(1)整式的乘除:介绍整式的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并通过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2)几何图形:讲解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结合实际图形进行分析。

(3)概率与统计: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如何绘制统计图表,并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概率计算公式。

2. 例题解答步骤,关键步骤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

(2)解答题: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概率问题。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的答案,包括解题思路、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恰当,如何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全集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平行线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3.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2.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二、解决新知: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2).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举例说明);二是“”.一个前提:对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5.平行公理: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C.Bm回忆垂线性质:平行公理: . 上图中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和前面过点B画出的直线平行吗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 cb a三.拓展应用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点E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对,内错角有对,同旁内角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目标〗◆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能够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规律。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代数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证明。

代数方程的解法技巧。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平面几何第1课时: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平面、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点、线、面的关系。

2.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第2课时:三角形的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三角形、角、边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

2.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单元:代数方程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教学过程: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讲解解法,引导学生独立解题。

第2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教学过程:利用实际问题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讲解解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1.教学内容:数据收集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

2.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数据收集过程。

第2课时:数据处理与分析1.教学内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数据的收集6.2:数据的整理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数据的整理与表述。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识别,数据的收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几何画板,多媒体设备,黑板。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校园环境,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行线。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并通过实例展示数据整理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判定方法,识别图形中的平行线。

小组合作,收集并整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

4. 知识巩固通过填空题、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学生自主设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整理。

归纳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强调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性质。

右侧: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步骤、统计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至少三组平行线,并标注相应角度。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收集并整理家人或朋友的喜好数据。

2. 答案平行线:相互平行或重合的直线。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或分类进行排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掌握程度,以及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研究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开展数据分析活动,探讨数据背后的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1节《方程的解法》。

具体内容包括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解法及应用,重点讲解方程的求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等式性质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

教学重点:等式性质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为例,设置实际问题,引出等式性质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需求。

2. 例题讲解(1)讲解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实例演示等式性质的应用。

(2)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3)解答实际问题时,强调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等式性质的应用题目。

(2)分组讨论并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等式的基本性质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化简3. 实际问题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下列方程:2(x3) + 4x = 5(x+1)(2)已知等式3(x2) + 5 = 2(2x+1),求x的值。

(3)小华买了3本故事书和2本习题册,共花费45元。

已知每本故事书比每本习题册贵2元,求故事书和习题册的单价。

2. 答案(1)x = 5(2)x = 4(3)故事书单价:8元,习题册单价:6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的转化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含绝对值、分式等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

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一、教学内容分析1.2有理数1.2.2数轴。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1.2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1.3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2. 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2.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3 方程组及其解法3. 第3章:平面几何3.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3.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3 几何图形的面积与周长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与周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平面几何图形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精选典型例题,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平面几何图形的计算。

3.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4. 知识拓展:介绍有理数在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平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平面几何图形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习题1、2、3。

(2)应用题:根据教材第2章内容,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

(3)拓展题:探讨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方法,完成课后习题4。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答。

(3)拓展题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探讨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以及更复杂的平面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的运算1.1 实数的性质与运算1.2 代数式的化简与运算1.3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 第六章:方程与不等式2.1 一元一次方程2.2 一元一次不等式2.3 不等式组与不等式应用3. 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3.1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3.2 线段、射线与直线3.3 角与角的度量4. 第八章:概率与统计4.1 概率的基本概念4.2 统计图与统计表4.3 数据的表示与处理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的性质与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2. 学会代数式的化简与运算,掌握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3. 能够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并运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掌握线段、射线、直线与角的概念。

5. 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性质与运算代数式的化简与运算不等式组的解决方法2.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决方法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课本、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计算物品的平均价格等。

2. 新课:按照教材章节,讲解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图形的初步认识、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 知识点框架:第五章:数的运算第六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八章:概率与统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数的运算练习题第六章:方程与不等式练习题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练习题第八章:概率与统计练习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作业,如研究性学习、数学阅读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2 平行线的距离5.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综合应用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2 概率初步6.3 统计图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性质7.2 三角形的判定7.3 等腰三角形7.4 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能绘制并解读统计图表,了解概率初步。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应用,特别是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概率的计算。

三角形特别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学会制作和解读统计图表,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尺子、圆规、三角板。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统计图表和例题。

2. 学具:尺子、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统计数据收集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三角形实物,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从而引出概率和统计的概念。

2. 例题讲解: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为例,结合黑板演示和多媒体展示,讲解解题步骤。

以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平行线和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绘制统计图表,计算概率。

4. 课堂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 三角形及其性质和判定4. 课堂练习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本第5章、第6章和第7章课后习题。

拓展练习:生活中的平行线与三角形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七年级数学下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加减法1.1 整式的定义与运算1.2 整式的加减法法则1.3 整式的加减法实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整式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

2. 学生能够运用整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题,掌握整式加减法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加减法法则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复杂的整式加减题目。

2. 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法法则的掌握,以及整式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概念,例如:“已知两个数分别为a和b,求它们的和、差、乘积和商。

”2. 讲解:讲解整式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通过示例演示整式的加减法法则。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整式加减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复杂的整式加减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定义与运算规则2. 整式的加减法法则3. 整式加减法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整式a = 3x^2 2xy + y^2,整式b = 2x^2 3xy+ y^2,求整式a + b和整式a b。

答案:a + b = 5x^2 5xy + 2y^2,a b = x^2 xy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了解了整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整式加减法的解题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复杂的题目,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和指导。

2.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更复杂的整式加减题目,让学生独立解决,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整式的其他运算,如乘法和除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式的运算规则。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整式的加减法法则的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题目的理解和解决。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及应用;3. 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解法及应用;2. 能够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根据预算选择商品,引导学生思考方程与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新课导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结合例题进行讲解;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5. 新课导入: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结合例题进行讲解;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9.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 一元一次方程:(1)概念;(2)解法;(3)应用。

3. 一元一次不等式:(1)概念;(2)解法;(3)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下列方程:2x+5=15;3(x4)+2x=10;(2)解下列不等式:3x7<11;2(x+3)>5x6。

2. 答案:(1)x=5;x=4;(2)x>6;x<9。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解不等式时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方程与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打折商品的价格计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6.3: 扇形统计图3. 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三角形7.2: 多边形7.3: 图形的镶嵌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能够绘制扇形统计图。

3. 掌握三角形、多边形的基本概念,理解平面图形的镶嵌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数据的整理与扇形统计图的绘制。

2. 教学重点:图形的性质与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圆规、三角板、统计图表模板。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彩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相交线的性质,用图例说明。

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辅以实际例题。

分析平行线的性质,并指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3. 数据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进行小组活动实践。

展示数据整理的步骤,指导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

4. 平面几何图形:介绍三角形、多边形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体验图形的镶嵌。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对重点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流程3. 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4. 三角形与多边形的分类及性质5. 图形镶嵌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习题5.1第2、4、6题。

习题6.2第3、5题。

习题7.3第4、6题。

2. 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平行线性质和数据分析的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平行线应用。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计算。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概率初步。

3. 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详细内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概念及性质,图形的面积计算。

4. 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组详细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组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3.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图形计算。

4.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图形的面积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统计图表。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统计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采用提纲式板书,列出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2. 结合图形、表格、方程等,直观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完成教材第5章课后习题1、2、3。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教材第6章课后习题1、2、3。

(3)平面几何图形:完成教材第7章课后习题1、2、3。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优质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优质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优质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2.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2.3 统计表的应用3. 第七章:一元一次方程3.1 方程及其解3.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3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学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能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

3.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程组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以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1.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

1.3 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2. 例题讲解,掌握重点知识。

2.1 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图形进行演示。

2.2 以实例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展示统计表的应用。

2.3 通过典型例题,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1 布置与相交线与平行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2 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任务。

3.3 布置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1 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4.2 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3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判断下列直线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使用图表、统计图等工具整理、描述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数据的整理与描述;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方程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通过例题演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收集数据并整理成图表、统计图。

5. 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各类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6. 方程教学: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入一元一次方程,讲解方程的求解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3. 平面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收集班上同学的身高数据,制成图表并进行分析。

(4)解方程:2x5=3x+1。

2. 答案:(1)正确。

(2)见学生实际操作结果。

(3)见学生绘制图形。

(4)x=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掌握较好,但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部分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数学素养。

新浙教版数学七下全册优质教案

新浙教版数学七下全册优质教案

新浙教版数学七下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的运算5.1:有理数的乘方5.2:有理数的乘除法5.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6.1:线段、射线和直线6.2:角的度量6.3:角的分类6.4:余角和补角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乘除法及混合运算,并能够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度量、分类、余角和补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角的分类和余角、补角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乘除法、角的度量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的乘方、乘除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有理数的乘方、乘除法运算规律。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3)介绍线段、射线、直线、角的度量、分类、余角和补角等概念。

3.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章重点知识点,如数的运算、图形的初步认识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2的3次方,3的平方根,4÷(1)等。

(2)画出线段、射线、直线,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角的度量、分类、余角和补角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和答案的合理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下数学教案【篇一:2016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七上数学教案1.1从自然数到分数教学目标:1.回顾小学学过的关于“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2.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体验自然数,分数的意义和在计数、测量、排序、编号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自然数的各种应用,从自然数到分数是来源于生活实践。

教学难点:自然数、分数的各种应用,教学过程:引入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大贡献。

一、创设情境出示材料:(多媒体显示)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2008年8月8日到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我国体育代表团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获得奖牌榜的第一名,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我国金牌数约占总金牌数的特以9秒69第一个冲过终点线。

男子100米世界纪录历史性地首次被―浓缩‖到了9秒70以内。

提问:你在这篇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请你把它们写下来,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数?如果将9秒69写成9.69秒,9.69又属于什么数?(由北京奥运会有关报道引入,既合时事形势,又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及它们的应用 [板书课题]第1节从自然数到分数二、提问复习问题1: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里学过的自然数,哪一些数属于自然数?你了解自然数最初是怎样出现的吗?注意:自然数从0开始。

问题2:你知道自然数有哪些作用?(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来回答,教师提示补充)自然数的作用:①计数如:51枚金牌,是自然数最初的作用;②测量如:小明身高是168厘米;③标号和排序如:2008年,金牌榜第一。

注意: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因为自然数在小学里已经非常熟悉,因此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知识)三、做一做(多媒体显示,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请学生回答)下列语句中用到的数,哪些属于计数?哪些表示测量结果?哪些属于标号和排序?(1)、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2)、小明哥哥乘1425次列车从北京到天津;(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银行大厦高368米,地上70层,至1993年为止,是世界第5高楼;(4)、信封上的邮政编码321407;(5)、今天的最高气温是35℃(补充2小题,加强巩固自然数的作用)四、小组讨论问题1:我们知道小学里先学自然数再学分数,但你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你能用自然数表示四人均分一个西瓜,每人可得多少西瓜吗?(用分配等实际问题说明自然数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问题2:在解答下列问题时,你会选用分数和小数中的哪一类数?为什么?(1)小华和她的7位朋友一起过生日,要平均分享一块生日蛋糕,每人可得多少蛋糕?(1)小明的身高是168厘米,如果改用米作单位,应怎样表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使学生理解什么时候用分数,什么时候用小数,关键是怎样方便简单)五、巩固提升见书本p4课内练习1、2、3,其中第2题,让同桌两位同学先各自估计,然后一起测量,培养同学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问题3:分数可以转化为小数吗?怎样转化?如小数。

问题4:小学里学过的小数怎样转化为分数?如1.68= ;0.00062= 。

问题5:小学里还学过一种数叫什么数?(百分数)它可以看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出:小学里学过的小数和百分数都可以看作分数。

六、合作学习请讨论下列问题:1如图1-1(见书本p:3)你能帮小慧列出算式吗?如果用自然数怎样列算式,用分数呢?(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请小组代表书写算式并计算,同学和教师一起批改)注意:列式时,市内交通和检票时间选用30分还是40分,学生可能会混淆,可让学生通过联想情境,在保证不会误了上火车的情况下,小慧最迟什么时候从温州出发,那么杭州市内乘公交和检票时间应假设用最长时间。

2某市民政局举行一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销售总额度为4000万元。

其中发行成本占总额度15%,1400万元作为社会福利资金,其余作为中奖者奖金。

⑴你能算出奖金总额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算的?⑵为了使福利资金提高10%,而发行成本保持不变,有人提出把奖金总额减少6%。

你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你是怎样获得结论的?(第二小题,涉及到得数量比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是这节课的难点,要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

有同学可能这样思考:因为发行成本不变,所以只要计算奖金减少部分是否多于或等于福利资金提高部分,如果是,那么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个方案是不可行的;也有同学可能这样思考:将变化后的福利资金,奖金总额,发行成本的总和与销售总额度比较,如果是小于或等于,是可行的,如果是大于,是不可行的。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指出:分数可以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分子当被除数,分母当除数,因此分数可以转化为124= ;1= ;=。

835指出:从上面两题可以看出,通过数的运算,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说明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应用于实践。

思考:上面问题2中的第⑵题可以用如下的算式求解:算式中被减数小于减数,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行运算?能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来表示结果?(用实际问题说明自然数、分数又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数还需作进一步扩展的必要性)读一读:请阅读下面报道;并回答下面问题: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6月8日奠基,计划在5年后建成通车,这座设计日通车量为8万辆,全长36千米的6车道公路斜拉桥,将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座跨海大桥。

问题:1、你在这段报道中看到了那些数?2、这些数它们都属于哪一类数?三、做一做:下列语句中用到的数,哪些属于计数?哪些表示测量结果?哪些属于标号和排序?(1)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2)小明哥哥乘1425次列车从北京到天津;(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银行大厦高368米,地上70层,至1993年为止是世界第5高楼。

想一想:(1)小华和她的7位朋友一起过生日,要平均分享一块生日蛋糕,每人可得多少蛋糕?(2)小明的身高是168厘米,如果改用米作单位,应怎样表示?解答这些问题,你选用了什么数?为什么?练一练:某市民政局举行一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销售总额度为4000万元,其中发行成本占总额度的15%,1400万元作为社会福利资金,其余作为中奖者奖金。

(1)你能算出奖金总额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算的?(2)为了使福利资金提高10%,发行成本保持不变,把奖金总额减少6%,你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你是怎样获得结论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2有理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从自然数、分数到有理数的扩展过程,体会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2、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3、会用正数、负数、零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理解有理数的分类。

(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大量的现实实例,多彩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一次重大飞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看一看,说一说:本章章前图(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两地海拔与气温比较)与节前图(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在图中你发现了你还不是很熟悉的数了吗?凭你的经验,你能解释这些陌生数字的意义吗?这里零下233℃不用-233℃表示,直接用自然数233℃表示,可以吗?看来我们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自然数、分数还不能够满足我们生活所需。

因此必须把数的内容推广。

引入课题“有理数”。

二、合作讨论、探究新知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某一种量,请讲出来。

把学生讲出的较恰当的量写到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把与之相对的量分别写在后边,如:零下20℃——零上10℃,降低5米——升高8米,支出100元——收入500元。

指出这样的量就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意义相反,与值无关。

区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

以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用我们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表示出来吗?显然是不能的。

为了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负数。

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规定为正,用学过的数(零除外)来表示,如8848,12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可以放上正号“+”来表示(常省略不写),;把另一种与之意义相反的量规定负,用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负号“-”来表示,如-155,-233等,这样的数就叫做负数(负号不能省略)。

读作“负155,负233”。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1(1)在知识竞赛中,如果+10分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怎样表示?(2)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怎样表示?(3)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那么-0.03克表示什么?【做一做】:p71、(口答)读出下列各数,它们各是正数还是负数?【篇二: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学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