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XXX》精品课程二、课程性质与定位《XXX》课程是我校(院)重点建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XXX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属于XXX学科,是XXX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建设目标和原则1. 建设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XXX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使学生在XXX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2. 建设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严谨,符合学科发展规律;(2)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创新性原则: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鼓励学生创新;(4)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丰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1. 课程设置:(1)理论教学:XXX学时;(2)实践教学:XXX学时;(3)课外实践:XXX学时。
2. 教学内容:(1)XXX基础理论;(2)XXX基本知识;(3)XXX基本技能;(4)XXX案例分析;(5)XXX实践活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2)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3)实验室、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六、师资队伍1. 师资力量:课程负责人具备高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2. 教师团队: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3.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七、实训条件1. 实验室: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需求;2. 实习基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3.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等条件。
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摘要:新课改自推行以来,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理论呆板,教学思维模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我修养,树立起现代教学理念。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深刻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以此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索实践;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04-01一、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近年来我国从西方引进的先进教学理论已对我国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强大冲击,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现代教学体制下,依然有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忽略了小学生的性格差异与好动爱玩的天性,采取灌输式机械化的传统教学方法,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小学生也尚失了朝气蓬勃年纪该有的活力和求知欲,如此,教育便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所以这就要求当前工作在一线的在岗教师开拓思维,设计出别具特色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领略了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
“创新”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维模式的创新、教学理论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
上文提到过当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依然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教学策略形式化目前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给学生灌输刻板的理论知识。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而美好的学科,它的教学活动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的。
如果教师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的把书本理论交给学生的话,学生接受的也会是刻板生硬的文字,思维判断能力和以及智力没有得到提升,从而会慢慢减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深入领会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吗,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精品课程的时效性。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论文
浅谈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摘要]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形式单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理论构建、完善机制及创新课程开发等视角,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对策,更好发挥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作用。
[关键词] 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建设共享中图分类号:g40-034基金项目:2011年院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实务》(立项文号:院字[2011]39号)。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截止到2010年高职类共立项国家精品课程1023门,[1]已初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笔者结合芜湖市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共享对策。
一、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十一五”期间,芜湖市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拥有全国首批国家示范1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2所,省示范高职1所,非示范院校和民办高职各1所,截至”十一五”末,芜湖市高职高专共建设160门精品课程。
类别上,国家精品课程2门,占全国精品课程的0.19%,而芜湖国家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占全国1.5%,省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精品课程128门,其中建设周期内88门精品课程已完成,其中院级的精品课程占90%,而72门精品课程处在建设过程中,占总课程的45%。
专业类别上,精品课程涵盖财经、制造、电子信息、土建、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农林牧渔、材料与能源等八个专业大类,服务区域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从课程性质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占81.9%,纯理论课程占9.2%,纯实践课程8.9%,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占88.2%,公共课程7.2%,基础课程4.6%,而校企合作开发精品课程低于10%。
笔者调查芜湖市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以校为单位均有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为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及共享服务。
调查发现,107门精品课程上传校园网,占总精品课程的67%;但12%精品课程网站在建设中,无法点开。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
高等教育论文浅析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xx年,麻省理工学院就拉开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将开设的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免费享用。
随后,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也都陆续开放校内课程。
在我国,为“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国教育部于20xx年启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并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频公开课在国内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各个大学对它的熟悉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且组织建设方法也很可能不同。
从时间节点上看,我国高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深深思考的。
2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国内视频公开课大多是讲授型,是教师讲课的实录,整个视频看下来都是教师面对镜头在讲课,学生镜头以及师生交互的镜头很少甚至没有。
总结国内视频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视频课程内容不新颖,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授课形式简单单一、没有乐趣;缺乏与学生互动环节,课堂气氛不好;画面模糊不清,音质不好;后期处理效果不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3 改善对策建议3.1 改变思想观念我国的视频公开课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会覆盖更多的学科门类。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公共课建设中来,高校教师对建设视频公共课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高校把精品视频课程的申报当成奖励,一旦申报成功就忽视教学质量。
有些教师申报精品课程是为自己和学校的工程形象,忽视教学质量。
这种观念应该改变,高校和教师应该以宁缺毋滥的态度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制作优秀的公开课视频。
浅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举措
浅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举措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指标。
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我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各环节的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一、明确建设思路,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我校结合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梯队,一套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套科学的考试制度”的课程建设目标,把教学计划中所占地位和比重大的,对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知识结构影响大,受益面广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到精品课程建设范围内。
确立了按省、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重点课程,院级合格课程分级、分层、分类、分批系统建设的思路,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长效性,由点及面提高课程的整体水平。
二、建立“学习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了同行、领导、教学督导、教学管理干部听课、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并积极开展“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教学奖励评选活动,各学院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教学名师”获得者的教学观摩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通过传、帮、带作用有计划地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让其担任学科主干课程的部分授课,在课堂教学、论文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教学和科研素质和水平。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三)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网络资源面广量大,包罗万象。
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
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学习者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如物理老师在进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时,由于课本上内容有限,教师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让他们从互联网上了解常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能源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写成小论文,最后大家一起共享劳动成果,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
(四)联系学生经验,挖掘生活资源学生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和学习。
每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一个知识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与发展的潜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资源。
(五)拓展教育时空,运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园物态资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感性、最直观的材料,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身心的愉悦,美感的熏陶,而且为学生学习涂抹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空间与载体。
关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学习养料。
(六)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都是重要的课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资源,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增强能力,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和学校,“零距离”接触社会,调动各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程资源,把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课堂内课程资源的补充与延展,让学生的所见所闻、个体经验、个性判断与课堂教学交融互动。
(责任编辑:周恩武)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时代转型。
管理视角下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考论文
管理视角下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环节,任务复杂而艰巨。
要有序推进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必须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作好充分准备,营造一个有利于课程建设的环境;同时要积极利用校内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课程建设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28-02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课程是联系学校所有办学要素的纽带,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
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必须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1]。
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每个高职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3年,教育部首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
“十一五”期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成9门国家级、24门省级、85门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2011年,教育部又启动反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科技发展成果,课程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笔者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对如何做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
1 建立一种激励约束机制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环节,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引导或促使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机制可能比课程建设本身更重要,它可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使课程建设变为一项经常化的工作,进而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众所周知,要很好地体现高职课程的适用性与针对性,必须对它进行开发。
如果教师没有积极性,这一工作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杠杆能撬动这项工作,这个杠杆就是激励措施。
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究摘要:在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目,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的探求化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的精品课程研究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精品课程探究高中化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探究即以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本文就高中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精品课程概述精品课程就是指一种示范性课程,其优质高效、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包括一流专业的教师队伍、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精当的准确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合理的教学评价、以及精细的先进的教学管理,另外,还包括精彩的教学实录以及师生之间的访谈等等一些框架系统。
在高中化学中,建设一种精品课程,其内涵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课程可发能力,使得化学教师能够像有关的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以及教学论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在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授最有价值的化学,进一步让学生在这一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现行的化学课程来说,从其设计到之后的实施,其经历了从课程的决策者到编制者,再到教师与学生,在对于各级的主体在其转化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生成与衰减是并存的,其中对关键的环节就是教师。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就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上,提高其在最终的环节上的生成率以及转化率。
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的研究水平,壮大教师队伍,扩大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说,建设精品课程其最主要的就是要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以化学课程的标准作为依据,进一步开发与运用化学课程,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学设计与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一)优化教学模式与设计。
精品课程的实施好坏直接就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学的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于精品课程的研制过程中,应该结合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模块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模式,来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以“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哪些影响因素”这节课为主,可以进行以下的流程:首先是创设一种情境:投影,火箭的发射、焰火、真空包装等,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对反映速率进行控制?提出假设:通过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影响化学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方案: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比较定量的大理石以及颗粒状的大理石与浓度相同的盐酸反映速度,在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对反映速率的方法进行掌握。
独立学院综合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浅谈独立学院综合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作者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生源特点,分析了在社会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的从新定位,并且浅谈该院的综合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介绍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则和办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综合英语精品课程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12-02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的全球化速度加快,对于外语人才的需要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为数不少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纠其原因,除了高校扩招和新型办学力量如独立学院的兴起直接导致毕业生数量和市场就业供需的不平衡,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没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和教育者,我们更加要与时俱进,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创新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特色,这样才能让我们区别于母体学校的办学模式,让我们的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在人才竞争中具有更强的自身优势。
1 英语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创新性人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以具有相当规模,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有317所,因此独立学院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鉴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特殊性,独立学院不能生搬母体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培养以知识为本的学术性人才当然也不能培养单纯的技能型人才。
作为广西首推的独立学院,漓江学院秉承教学型的本科学院的办学定位,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应用性人才向创新性人才的转变。
基于以上办学理念,漓江学院外语系英语人才培养方向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较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复合型英语本科人才,向创新性人才的过渡。
我国的英语人才培养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文秋芳(2002)就做过如下的概括这种转变和过渡时顺应教育理念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它更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和英语学科特点,更是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理论型人,通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的融合。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指标、轻特色的问题,需要从管理、队伍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去积极努力加以克服,以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建议作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由此而带动和促进了全国高校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及其他课程建设,对高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形成了系统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涵盖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一级学科,包括本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等多层次的、由上万门课程所组成的“校级一省级一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共享体系。
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出现种种问题,直接制约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将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 重申报、轻建设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以学科专业特色为基础,以优秀的教师团队、丰富的教学实践、新颖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内容,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而形成的课程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结果。
但从现实来看,不少学校更多关注的是精品课程的荣誉性。
因而在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根据评审指标的要求和程序,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精心组织材料,动员一切力量积极进行申报。
一旦申报成功,对其后续的建设投入方面则显得明显薄弱,存在着精品课程建设的短期性、封闭性、片面性、重复性等问题。
无论是在后续资金、人力的支持上,还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的建设上,以及课程使用和推广的组织管理上,都体现为缺乏一个兼具系统性、规划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7
一、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情况
但是,这样优秀教育思想带来的启发,是难以从教材、课件中 获得的;而国外目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除了课 堂,还体现在互动和交流、团队合作、作业、设计等环节的过 程管理、思维引导等导向上。
适合于自学的习题和解答源自更多的案例更开放更有用更有吸引力的讨论区——话题广泛、更多人关注和参
与(不是一对一的答疑,不限于本专业的师生,否则学生宁愿去求
助搜索引擎)
课程大纲、重 难点概要
分析和设计案 例、习题、解 答指导
其它
30
讨论区
思考——课件的作用?
•课件资源:课件是表现教师授课特色的方式之一,不 是唯一的,更不是最好的。(我校学生评价满意的教师 中,很多都是不用课件的)。如果依然注重课程的课件 和试卷表达等资源本身,势必形成教师“有课件就能讲 课”、学生“看课件不看书”的情况,忽略内容和方法、 引导等本质问题,这样的资源是于学生终身学习无用的, 对培养教师更不利。
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方面: 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
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 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 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5000门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 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为高校师生和社 会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推动高等教育开放,扩大教育机会,提 高教育质量。
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主持人
所属院系
1 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 何岭松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精品课建设思路方法及预期效果
精品课建设思路方法及预期效果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课程建设中起到龙头和示范的作用。
我校坚持以“三个融为一体”(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按照“重组基础、反映现代、趋向前沿、综合交叉”的课程建设原则,通过整合多年的课程建设经验,并结合南京大学的实际情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建立一个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精品课程体系,力争在3~5年内建成10门国内著名、30门国内知名和50门省内有影响的精品课程。
我校将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即建立通修课、学科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从全校公共课、基础课入手,在通修课程中着力建设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面广量大的公共基础课,促进教授承担本科公共基础课教学;在核心课模块中按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每个学科遴选3~4门学科群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同时促进教授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在选修课模块中,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集中全校的力量,从全校14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遴选出25门课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带动我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一直把基础课程建设放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首位。
特别是我校实施“985"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经过调整、整合,重点建设了25门文化素质课程,21门国家基地名牌课程,64门省级重点建设优秀课程,校级文科“首席教授“课程10门和校级精品课程120门,正在网上运行网络课程146门,每学期有800余门课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同时正式出版教材263本,其中21本被教育部指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我校还自行研制开发了大型“网络教学支撑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师网上备课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并进行了推广。
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创建与应用论文
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创建与应用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对人体解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创建与应用提出以下体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配套教材及相关资料;教学改革是关键。
以创建“省级精品课程”为契机,充分利用精品课程优秀的教学资源,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精品课程中图分类号:r32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107-02精品课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砝码和标尺,是推进教学改革工程的新领域,是检验高校教学、科研及整体发展水平的窗口。
《2003-2007年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深化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学,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 课程简介人体解剖学课程是一门课程容量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
但解剖学内容繁杂,名词术语众多且抽象,难记易忘,以及标本散发的福尔马林刺激性气味,加之传统的板书、挂图教学方法,对于刚刚步入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常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教材建设、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
近年来,根据人体解剖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自身潜力,提高了中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科研方面的能力。
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初级1人。
硕士和硕士生为6人,占55%比例,博士和博士生6人,占55%比例。
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关于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摘要: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高职高专内科学课程为西安医学院精品建设课程。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院教研室逐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方法建设,并积极加强教学研究等。
在此过程中,内科学教研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内科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56-01首先,我院内科学教研室从2010年11月开始进行的内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内科学教研室拟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内科教研室一直有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且结构合理;老教师们把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教学经验传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们交流新的教育理念,并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
院领导真正做到了认识深化,工作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精品课程建设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科梯队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相继派年轻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到国内重点院校或在其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并且参加科研工作,使教师亲身受到学术气氛熏陶。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内科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对内科学教学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到教学过程,密切联系临床,收到良好效果。
教学内容上,紧扣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重点传授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摘要】课程作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课程建设水平是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总结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分析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矛盾日益升级,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5年内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旨在通过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海南大学作为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动力,重点培养建设出几批教学队伍素质高、教学改革具有特色、影响力强的精品课程,对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一)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之初,按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好一批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的思路,不断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
200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建设资助经做了详细的规划。
2005年出台的《海南大学2006~2010年课程建设规划》,指明了一段时期内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2007年为落实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精品课程管理,重新修订了《海南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为顺利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建设能够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核心力量,教学队伍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建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为此,学校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了多种尝试,加大投入,重点引进高紧缺专业高级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以改善现在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通过日元贷款项目、国内高校对口支援项目等合作项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责》等制度,引导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严抓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工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将测评成绩课时津贴等挂钩,对成绩不合格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解聘、转岗等不同形式的处理。
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学教师比赛等活动,积极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平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特色教材、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完善教材结构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和示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性的教材,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水平及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为做好教材建设,学校根据精品课程对教材的特殊要求,于2004年启动第一批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资助出版《热带作物昆虫学》等5种特色教材;2005年为进一步完善特色教材体系,启动了第二批特色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热带作物生态学》等8种特色教材;2006年启动第三批特色教材即重点资助学科特色教材(专著)的立项和编写工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个重点资助学科的49项特色教材、专著获得资助;2008年我校又启动自编特色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目前教材资助计划共资助出版费用200多万元,共出版教材近100本。
(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03年起,以加强公共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精炼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探索实行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三大教学平台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实行前三年理论教学、后一年实践教学的相对分段的“3+1”课程设计体系,建立了秋、冬、春三学期制等新的教育模式。
同时,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专业积极探索“文、理科实验班”“订单式”“个性化”“2+2”“3+0.5+0.5”等符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更,对我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国家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海南大学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为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我校首先对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将原先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职责及人员统一到一起,成立实验管理处,并组建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员等人员归口管理,明确发挥学校实验管理处及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有统一管理职权的作用。
其次,加大投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农科实践实习基地进行整改,重新规划、设计,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受益面广、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省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是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教学资源上网的明确要求。
为做好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打造先进精品课程的平台,近年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积极引入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并要求所有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形势下,暴露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一)过于注重精品课程荣誉,轻视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学校出台激励制度和政策,我校教师积极响应。
然而,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的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一种象征、一种荣誉,盲目追求,只注重申报过程、申报结果,不注重课程本身内涵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些课程临时拼凑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队伍,赶制粗制滥造的课件、教案,盲目追求课件漂亮、美观、高科技,却忽略了对课程内涵建设。
(二)忽视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和持续性建设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在使精品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然而,有的课程在已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只是把本课程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炫耀,没有认真扎实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方面改革,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有效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学生受益成效不高精品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学生,应运用于学生。
经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对精品课程建设信息知之甚少,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师对精品课程宣传和引导不够。
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享受到同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绩效。
然而,应用者却知之甚少,精品课程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
(四)网络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我校精品课程建立的课程网站采用静态网页模式,内容仅限于课程展示,网站建设薄弱,应用度不高,教师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
实际上我校早已拥有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权,然而真正利用此平台并不多,虽然我校也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护这个网站,但是因为需要教师提供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准备需要大量精力,在此方面学校层面没有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
(五)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和评审过程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利于网络资源建设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采用网评方式,要求申报表、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讲课录像、网络课件、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通过网络呈现。
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主要根据各课程申报表等书面材料通过审议做出的评审结果,在评审中由于未采取网评方式,各课程申报材料主要体现在课程组成员及课程组成员在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学生对课程评教、课程内涵建设情况等方面难以体现,似乎形成了课程组成员只要职称高、学术水平高就能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主导思想,于是出现一些课程生拉硬套、临时拼凑教学队伍,而不注重课程内涵建设的现象。
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均优秀的课程轻视网络资源建设现象,使国家级课程评审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