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稿完美版

合集下载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封建国家从分裂混战到局部统一的历史过程。

在此期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孕育着国家重新统一的生机的历史发展趋势。

2、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根据《课程标准》,特制定本课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简述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的阐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三国地理区域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法、设疑讨论法、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这是历史的进步。

(2)使学生认识统一始终是主流,无论哪个分裂历史时期,人心向背始终渴望统一,仁人士人都以国家统一为使命,并紧扣时代热点,联系台湾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使学生了解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知识的重点:①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因此重点在于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②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2)难点:①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知识,必须构筑历史知识体系,透过历史现象发现本质,分析要求比较高,因而成为本课的难点。

②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二、说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1、因农村学生历史素养相对较低,历史视野较为狭窄,对历史认识较为朦胧,而且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爱动、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强和情绪比较不稳定等特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XXX 二中 XXX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

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依据《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需要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及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3.正确评价曹操,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微课视频、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民乐四中七年级(20)班的学生,虽不熟悉他们,但七年级学生都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 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

第18课_三国鼎立(说课课件)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适当 的引导与提示,由小组归纳形成共同观点并 发言。
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 想……
《龟 虽寿》 ——曹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赤壁之的视频
播放电影《赤壁》片断,从而创设情境。
二、赤壁之战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战争发生的时间、 地点、双方实力对比、战争结果?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 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 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 析历史 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 设情景、设身处地、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 因、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 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的学习,使学生感知 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第18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陡埠中学 代华勇

教材 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到 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 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 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下一课学习"西晋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官渡 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的 斗争以及影响。第二目:赤壁之战。讲 述了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过程,以及这 次战役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第 三目:三国鼎立的形成。叙述了三国形 成的过程与后来三国经济的发展概况。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三国鼎立》说课稿完美版

《三国鼎立》说课稿完美版

《三国鼎立》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 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准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5)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朴的结论。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4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四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等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本课的学法主要是通过记忆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通过对XXX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XXX、XXX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同时,要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师可以采用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时,学生往往难以将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研究。

此外,由于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政治主张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参与协作意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设疑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英雄和喜欢的人物,并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是否一致。

这样可以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并引导说出战争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和影响。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XXX胜利和XXX失败的原因。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情境创设歌曲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视听情境后连环设问:知道今天将要学习哪三国?大家熟知其中的哪些人物呢?(图片:曹操、诸葛亮、刘备…)作用:恢宏的三国歌曲引起视听震撼;针对三国人物的连环设问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预习交流,合作探究首先-自主探究:其次-预习交流:(课件: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分天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作用:教师用数字法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示,既检测了个人自学效果,又以师生互动方式实现成果交流,更开门见山的点明学习目标,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新课探究:(课件:学生小组探究展示题)第一组:模拟曹操讲述统一原因第二组:表格比较官渡赤壁之战第三组:图示法《三国鼎立局面》第四组:三国导游介绍经济特色第五组:辩论式评价曹操诸葛亮第六组:导图及歌谣法梳理要点第七组:做基础和中考真题检测目的: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质疑争论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自悟学法,合作中提升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讲1、学生展示汇报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板块(由部分探究内容整合而成)进行。

总体设计理念: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以小组展示汇报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不同方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方位提升了学习品质。

第一板块:析战役谈启示首先第1组学生从历史趋势、政治、经济、用贤等多角度分析操的统一原因。

(课件:《官渡之战》Flash动画短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音频)过渡,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大了课堂容量及教材直观性。

其次第2组学生以表格归纳法明确官渡赤壁之战的要素(课件:《两个以少胜多战役比较表》)并从中得出结论:骄兵必败。

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又启发学生学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准主要矛盾的哲学分析法及戒骄戒躁的自我教育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河师大实验中学李艳玲一、说教材:《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说学情: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是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容易把历史作品当成是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内容涉及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三国鼎立》是历史课本上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三个国家鼎立争霸的情景。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让学生了解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增强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内容,我将采用引导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历史教材、图片、音视频资料等,用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我还会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引入新课在引入新课时,我会通过展示一幅三国演义的插图和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吗?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可以让学生对三国鼎立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三国鼎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三国鼎立》是人文历史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三国时期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三国鼎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掌握各国势力的变化以及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历史的渊远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掌握各国势力的变化以及影响。

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课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是以人为主体的知识传承与文化积淀”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与学生进行谈话,询问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和兴趣。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适时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并引入今天的课题:2024三国鼎立。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并为今天的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历史事件和背景。

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我将讲解2024年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 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准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5)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朴的结论。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等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影片情景,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景,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们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熟知的那些历史人物有关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等等)同时讲述众多的流传在民间的民
间故事,还可以谈论最近有关三国的电影(《赤壁》,《关云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过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雄心壮志。

(3)官渡之战
首先,引用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胜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定。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4)赤壁之战
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三国鼎立的形成
A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B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C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D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3 课堂小结
1.利用歌谣小结:
二OO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2.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4 拓展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联系我国现在的祖国统一(台湾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并形成文字或开辩论会。

5 作业
熟记本节课的两大战役和三国的名称和都城,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A 曹魏重视农耕,修建水利工程
B 蜀国丝织兴旺,蜀锦销三国
C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