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
高中作文_田中耕一获奖的启示
![高中作文_田中耕一获奖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0917928ba1aa8114431d96c.png)
近代以来我们从东邻之国———日本学到了很 多东西。但是当我们以为靠引进现代技术便可步入 现代化强国之时,日本却已从一般的模仿走向了大 胆的创新,从“技术之国”发展到“科技王国”。 所以,日本连续三年出现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绝 非偶然。目前,为了在世界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 地,各国都在努力提升实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因而更有紧迫感。2003年诺贝尔奖的颁发,尤其是 默默无闻的基层企业“小人物”田中耕一的获奖, 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震撼。无论是自然科学家、人 文科学家、领导人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都可以从 中获得有益的思考借鉴。 即使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多方面来 谈启发,写感受。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既非教授, 又非硕士、博士。他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 普通工程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同行专家 对他也一无所知。田中发表论文很少,但他默默无闻,潜 心钻研,于1987年发表一篇论文,在高分子研究领域提出 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经过十几年实践,这 个思想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 子分析方法,受到欧美学术界高度评价,终于成为此次获 奖的重要依据。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主席称田中耕一是开 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 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 示。 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提倡书 写议论文,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佳作欣赏
平凡与伟大
诺贝尔奖,世界上最高领域的科学文艺奖,是多少著 名人士奋斗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今年,日本的一个名不见 经传的小人物田中耕一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犹如一颗 石子落入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圈圈涟漪。惊叹过后,我也 在想:为什么一个世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人能取得这么辉煌 的成就呢?答案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 我曾读过这样一首诗: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田中耕一既 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 一名普通工程师”,这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就是孕育 在沙土中的黄金。获奖前的田中耕一默默无闻,同行、专 家也都对他一无所知,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荣获诺 贝尔奖后的田中耕一立刻声名远扬,博得世人的赞叹。人 们都仰慕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能够荣获科技大奖,我们也应 看到田中耕一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过程——坚持不懈,潜心 研究。
[诺贝尔奖的启示随笔]关于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随笔]关于诺贝尔奖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e8f15e552ea551811a68779.png)
[诺贝尔奖的启示随笔]关于诺贝尔奖的启示诺贝尔奖的启示-散文随笔十月五号这注定又是不平凡的日子,因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中国的身上。
屠呦呦首先发现了中药青蒿的提取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疟疾原虫的成分,这一重大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课减收疟疾的死亡率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这不光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世界级最高的大奖,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这获奖消息一出,举国同欢,都为中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这消息才轰动不久就被一场盛大的婚礼抢去了风头,夺取了群众的注意力。
这婚礼的盛大是无疑的,轰动了大半个娱乐圈,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而媒体们也争相报导甚至现场直播婚礼的全过程。
一时间,人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屠呦呦的事迹而是王子与公主的梦幻婚礼有多么浪漫。
对于低调面对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和高调秀恩爱的明星,为什么两个娱乐圈明星的婚礼竟能抢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头,让媒体争相报导?难道诺贝尔奖的地位竟然连娱乐圈的两个小明星都不如?难道他们的贡献能比诺贝尔医学奖的贡献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还记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社会掀起了一场莫言文学的热潮。
大家争相购买莫言的书籍,参观莫言的故居。
然而这些就能说明人们受到了启发,准备潜心做学问,尊重文学了吗?恰恰相反,这折射出了人们的肤浅,愚昧。
莫言的故乡高密也就是莫言作品红高粱的发生地,充分利用莫言热这一契机,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不管气候是否合适,强制规定村民栽种红高粱。
虽然是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仅仅这样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吗?莫言热正和现在的屠呦呦事迹相似,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阵热风,过去后就过去了,并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
但是有没有看到他们成功前饱受的争议?我们有没有看到他们潜心研究四五十年的艰辛与坚持?或许我们花了几分钟看他们的事迹,但这些成果却是他们一生的努力,一生的追求。
视野开阔的励志故事
![视野开阔的励志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f4fa90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0.png)
视野开阔的励志故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而那些拥有视野开阔的人,却往往能够化解这些困境,走向更加明亮的未来。
以下是一些视野开阔的励志故事,它们或许可以给我们启示和希望。
一、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马拉拉是一位巴基斯坦的青年女生。
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女权和教育的探索。
虽然她的家乡受到了塔利班的威胁,但是她依旧坚持上学。
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马拉拉逐渐成为了一个敢于发声的青年领袖。
她在电视和媒体上发表了许多关于女权和教育的言论,受到了世界各地的青年的关注。
2014年,马拉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这个奖项,既是对她为教育和女权的奋斗的肯定,也是对全世界青年的鼓励,让他们知晓,无论你来自何处,都可以享有自由教育和平等待遇。
二、著名作家金庸和班禅喇嘛金庸是一位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流传于世界各地。
他的视野非常开阔,多年来,他融汇各国文化之长,塑造出了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武侠人物。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反对不平等和斗殴的思想。
而班禅喇嘛,则是一位西藏人的精神导师。
他经常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藏传佛教的传统和文化。
他的视野也非常开阔,深入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作为一个精神领袖,他在领导信徒和维护西藏文化中大有作为。
金庸和班禅喇嘛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他们都获得过“中国文化突出贡献奖”。
这个奖项,既是对金庸文学的肯定,也是对班禅喇嘛为维护佛教文化的贡献的肯定。
同时,也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
三、世界顶级运动员姚明姚明是中国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之一。
他有着超群的身高和实力,也有着优秀的体育精神和智慧。
他在球场上的表现,不仅令广大篮球爱好者欣喜若狂,也激励了无数人在人生的路途上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姚明的视野非常开阔。
他不仅对篮球运动本身充满热情,也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和拓展人生领域。
他曾主持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并创建了一家名为“东方魔术”的文化企业,尝试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3b3930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9.png)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作为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吸引了全球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和平事业倡导者。
以下是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成就、领域和影响。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物理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相对论理论革新了物理学,并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2. 玛丽·居里 (化学和物理学)玛丽·居里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
她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发现了镭和钋元素。
3. 威廉·莫尔斯 (物理学)威廉·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将其应用于远程通信。
他被视为电报技术的先驱者之一。
4. 亚历山大·弗雷明 (生理学或医学)亚历山大·弗雷明是一位研究血液循环和心脏病的医生。
他的工作为心血管医学带来了重大突破,并对手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雷蒙德·达摩尔 (化学)雷蒙德·达摩尔被誉为摄影术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对于摄影和电影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6. 马丁·路德·金 (和平)马丁·路德·金是一位美国人权运动的领袖和非暴力抵抗倡导者。
他在推动种族平等和和平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 马克思·居里 (物理学)马克思·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居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对世界抗癌治疗的贡献,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医学应用。
8. 贝特兰·罗素 (文学)贝特兰·罗素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为人类思考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要启示。
9. 赫尔曼·穆尔斯 (物理学)赫尔曼·穆尔斯与威廉·莫尔斯共同发明了莫尔斯电码。
他的发明使得远程通信成为可能,并在电信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5795617de80d4d8d15a4f3a.png)
诺贝尔奖的启示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陈力摄新华社发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从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善于自我反省和忘我工作之外,他们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都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
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告诉记者,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
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91932abe2bd960591c6777e.png)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作者:邹十践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3年第01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
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
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
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敢于向权威挑战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
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
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
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
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
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
诺贝尔奖读后感
![诺贝尔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cb7ab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8.png)
诺贝尔奖读后感读完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后,我对获奖者的创新、努力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通过阅读他们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研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在物理学与化学领域,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对于解开自然界的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实验,在原子结构、粒子行为、化学反应等方面探索了许多新的发现。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前沿技术和应用。
我对于这些科学家们的智慧和毅力深感敬佩。
生理学或医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是为了表彰那些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这些获奖者通过对人体机制的了解和疾病治疗的探索,使得人类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
他们提出了许多治疗方法和药物,帮助了无数患者重获健康。
我为这些科学家们的医学突破和对人类生命的关怀深感敬佩。
文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是为了表彰那些为人类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
获奖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被作者们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社会等主题的独到见解所吸引。
他们的作品不仅带给读者思考的启示,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平奖的获奖者们为促进世界和平、消除战争和冲突作出了非凡贡献。
他们致力于通过外交、调解、人权保护等方式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们的努力带来了重要的转变和和解,为我们树立了和平、公正与包容的榜样。
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们通过研究经济学原理和政策,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和获奖者的事迹,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他们的奉献精神、创新思维和执着追求让我深信科学与学问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诺贝尔奖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诺贝尔奖对经济发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618e44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8.png)
诺贝尔奖对经济发展的启示诺贝尔奖,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奖项之一,不仅在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表彰了杰出的成就,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诺贝尔奖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科学领域,获奖者往往是那些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
这些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未知的不懈探索和创新思维。
比如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理解;在化学领域,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更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诺贝尔奖也凸显了知识和人才的巨大价值。
每一位获奖者都是在其所在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并具备卓越的才能。
这些知识和才能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就能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占据优势。
例如,美国之所以能够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吸引和培养了全球顶尖的人才。
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来看,许多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例如,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产生了生物化学,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经济发展中,跨学科的合作也日益重要。
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融合,能够催生出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比如,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诞生了智能制造;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
概括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要内容
![概括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79ff68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7.png)
概括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要内容【实用版】目录1.首届诺贝尔奖的背景和意义2.首届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3.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4.首届诺贝尔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1.首届诺贝尔奖的背景和意义首届诺贝尔奖于 1901 年 12 月 10 日颁发,这一天是瑞典发明家、工程师、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奖项,以表彰在这些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
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标志着世界科学、文化、和平事业的重要时刻,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和探索。
2.首届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首届诺贝尔奖共设立了五个奖项,分别是:(1)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2)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4)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在文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5)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为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3.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首届诺贝尔奖共有 5 位获奖者,分别是:(1)物理学奖: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 X 射线而获奖;(2)化学奖:雅各布斯·亨里克·范托夫,荷兰化学家,因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而获奖;(3)生理学或医学奖:罗纳德·罗斯,英国医生,因研究疟疾和疟原虫而获奖;(4)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法国诗人,因诗歌作品《孤独与深思》而获奖;(5)和平奖:亨利·杜南,瑞士人道主义者,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而获奖。
4.首届诺贝尔奖的影响和启示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激发了科学家、文学家、和平人士等各领域人才的创新和奋斗精神。
诺贝尔奖的设立也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文化、和平的追求,传递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12大心理效应
![12大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79c04c0e6c85ec3a87c2c5f0.png)
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4.“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名人故事人生的启示
![名人故事人生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7feeb6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b.png)
名人故事人生的启示人们常常对名人的成功故事感到羡慕和仰慕,但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这些成功背后的人生启示。
名人故事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智慧和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追求成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位名人的故事,探讨他们所传递的人生启示。
一、不畏艰辛的毅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夫卡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然而,他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饱受自我怀疑和创作困难的折磨,他的作品也并不受当时读者的欢迎。
然而,卡夫卡从未放弃,他坚持写作,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从卡夫卡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学会不畏艰辛地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有机会取得成功。
二、积极面对失败生活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失败。
然而,名人故事中的成功者们常常通过失败而获得成长和改变。
例如,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曾经多次在篮球比赛中遭遇失败,但他从未气馁。
相反,他用失败作为动力,努力克服困难。
最后,他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之一。
乔丹的故事告诉我们,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起点。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追求成功。
三、克服自我否定许多名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自我否定的阶段。
比如,著名画家梵高曾经因为自己的作品在当时被忽视而感到沮丧,他认为自己一事无成。
然而,梵高后来逐渐发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最终成为艺术史上的巨匠。
梵高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价值和才能,克服自我否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四、坚持追求激情与兴趣在名人故事中,我们常常看到成功者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兴趣。
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一直追求创新和技术的热情,这种热情推动着他创造了许多世界领先的产品。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对自己的事业保持激情和兴趣,我们才能倾注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五、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成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带来的震撼与启示解析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带来的震撼与启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3c4038192e45361066f533.png)
躁风气已蔓延到科技界,使其“中毒”至深有关。 二、屠呦呦获奖理所当然 在此,笔者将屠女士应获诺贝尔奖与否这一命 题分成二部分来叙述:一是青蒿素发现本身应获奖 否?二是屠女士作为唯一的获奖人是否合适?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回答十分肯定,获奖是理 所当然、名副其实,甚至也可说是绰绰有余。诺贝尔 医学奖获奖原则有二大类,一是在人类知识的基础 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二是对人类健康作出突出贡 献。青蒿素已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众多生命,特别是 在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所以当然应获奖。实际上 笔者认为中国应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者应远不止屠 女士一人,我认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还有第 一个在全世界合成牛胰岛素的专家(遗憾的是因历
刊发表过感想【2 J,有兴趣读者不妨找来重读。
获奖后陷入囹圄,遭众人攻击,说不定也是另一原 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理所当 然,屠呦呦也是最适当的、名副其实的获奖人。 青蒿素获奖过程发人深省,提示我们不要再搞 “吃大锅饭”,只要参与进去无论贡献有无与大小就 “人人平等”,阻碍科学发展与创新的老一套。由 此,笔者也进一步联想到,数十年前举世闻名的第一 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晶体的问世,如果能有人及时 介绍到国际上,特别是也能推举出一位主要贡献者 的话,中国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肯定要提前数十年! 三、院士称号与诺贝尔奖得主的关系 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也就是无院士头 衔、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后2条是因历史原 因,笔者认为有无都无所谓。而前一条主要是人为 因素,是否是院士对现已高龄的屠女士已不重要,但 她没能入选院士对工程院、科学院来说应是重大损 失。如果一定要在诺贝尔奖得主与中国科学院或中 国工程院院士间比高低的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冷酷的事实是中国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 主,并非来自号称最高学术荣誉的千余名院士,而是 来自长期以来几乎默默无名的极普通的科学家,特 别是屠女士也曾连续数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却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的启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4f2b206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5.png)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的启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世界上最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科学奖项,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代表了物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肯定。
对于我个人而言,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诺贝尔物理学奖彰显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们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解决了很多难题,开创了很多新的领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其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启示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创新和突破,只有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而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们正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诺贝尔物理学奖启示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
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众多科学家和研究者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团队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还能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团队做出贡献。
最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启示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研究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家常便饭,但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激励我们要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还启示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些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努力。
2023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2023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3da1da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b.png)
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将激励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将化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已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一、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探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古至今,化学在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药品的研发、农作物的增产和疾病的控制都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界的杰出代表,为化学研究树立典范。
二、获奖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成果可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例如富集环境污染物、解决能源危机等。
获奖成果可能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获奖成果可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激发更多人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培养更多化学人才。
三、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无疑是对世界各地科研工作者的鼓舞和激励。
获奖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创新,成为了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给广大科研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告诉他们只有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和社会认可。
这也提醒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要保持初心,志存高远,始终以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
四、对科学普及的影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知识普及的重要使者。
他们的成果将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吸引更多人关注化学研究。
通过各种科普活动和媒体宣传,获奖者可以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更多人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这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更多对化学研究感兴趣的人才,为化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对未来科研方向的指引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将为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重要的指导。
获奖成果可能会突破传统的科研范畴,拓展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引领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
[生活]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
![[生活]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6e1b6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c.png)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一、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010 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在体外受精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1950年代,Robert Edwards就预见到,对于不育者来说,体外受精是一个很好的治疗途径。
他于1960年开始学习体外受精技术,并在剑桥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Robert Edwards与妇科医生Patrick Steptoe一起,顶住了众多的社会压力,一直进行人类体外受精的研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他们成功使卵子在试管内受精。
当受精卵分裂至64细胞后(大约受精四天后),再将受精卵放置入母体子宫,但受孕结果总是失败。
1977年,当他们把受精两天半的受精卵放置于母体子宫后,胎儿开始顺利成长。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了。
随后这一技术被优化,并传播至全世界。
2、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获奖。
早在1939年, Barbara McClintock注意到,染色体的断裂末端非常容易相互融合,但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却不容易相互融合。
于是推测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
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而体内细胞似乎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这说明染色体的末端有着与DNA不一样的复制方式。
1978年,Elizabeth利用四膜虫这种特殊的模式生物纯化了rDNA,并以rDNA为模板通过体外合成掺入dNTP的实验,推断四膜虫的端粒是由许多重复的5'-CCCCAA-3'六个碱基序列组成的。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例子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c87ee4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2.png)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例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例子【导言】在我们的生活和职业道路中,逆境是难以避免的。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许多人会选择放弃或退缩,但也有一些人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毅力和决心,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成功。
通过研究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鼓舞和启示,学习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持续的努力。
【1. 玛丽·居里】玛丽·居里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她的成就和她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密切相关。
在她年轻的时候,她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障碍,包括性别偏见和贫困。
然而,她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并在科学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她的突破性研究为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对当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斯蒂芬·霍金】斯蒂芬·霍金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面对极度健康逆境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坚持不懈精神。
他在年轻时被诊断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这是一种逐渐削弱身体肌肉控制的疾病。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事业。
尽管他的身体逐渐衰弱,但他利用他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不懈地进行顶级研究,并为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创作生涯也是一个典型的逆境与坚持的故事。
在他年轻时,他面临着经济上的困扰和创作上的挫折,多次遭遇出版社的拒绝。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写作的梦想,而是利用他自己的困境作为灵感源泉,坚持不懈地写作,并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他成为了全球畅销书作家,并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
【个人观点和理解】上述例子中的玛丽·居里、斯蒂芬·霍金和村上春树展现出了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的成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
逆境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它可能是一个考验和机遇的开端。
只有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力量和潜力。
中国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启示
![中国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c1361a271fe910ef12df899.png)
中国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启示作者:项晓东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2期■从2012年开始,中国打破了获得诺贝尔奖的零记录,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世人在欢呼,中国进入了诺贝尔奖的时代。
通过连续两次获奖,我们得到更多的是自豪与启示。
一、这是国力提升的体现,弘扬了国威,为祖国争得荣光通过研究114年来世界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布排名,可以看出这与国力有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
美国总人口占全球的不到5%,获此奖人数超过70%,有321人次。
其次是英国97人次,德国76人次。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连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实现中国梦的大潮流中,这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学术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获奖者具有兢兢业业的爱岗敬业精神据统计,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为59岁。
莫言获奖时是57岁,屠呦呦获奖时是85岁。
莫言从1981年发表小说至今有30多年,屠呦呦从1969年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至今有40多年。
他们都经历了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痛苦与考验,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与挫折,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是坚韧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坚持不懈、呕心沥血几十年,最终获得世界最大奖。
屠呦呦实验191次才研制成功了青蒿素,还亲身试药,一度患有中毒性肝炎。
三、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获奖根源于中华本土文化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没有大富大贵的家庭背景。
莫言父亲是山东的一位农民,读过4年私塾,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
屠呦呦的父亲是浙江的一位老中医,当年以《诗经》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小女起名。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潜移默化。
莫言将家乡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搬进了作品,《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等无不是本土文化的演绎与缩影。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68cf67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e.png)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诺贝尔奖,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其表彰的不仅仅是在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更反映了人类对知识、创新和进步的不懈追求。
当我们深入思考诺贝尔奖时,不禁会问,它对教育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首先,诺贝尔奖强调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突破传统、颠覆既有认知的创新之作。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为现代物理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犯错和尝试。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引导者和启发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次,诺贝尔奖凸显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许多获奖成果都跨越了传统学科的边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为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这就提醒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过于条块分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不同学科的课程。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通常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遭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让学生明白,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另外,诺贝尔奖也反映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当今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的。
这意味着在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让他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诺贝尔文学奖对年轻作家有何启示
![诺贝尔文学奖对年轻作家有何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84c6fb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e.png)
诺贝尔文学奖对年轻作家有何启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的揭晓都会引起全球的关注和热议。
对于年轻作家来说,这一奖项不仅仅是对获奖者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蕴含着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诺贝尔文学奖提醒年轻作家要坚守文学的初心。
文学创作不应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要出于对表达、对探索人性和社会的真挚热爱。
许多获奖作品都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或者潮流而创作,而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声音和思考的结晶。
年轻作家应当明白,只有真正投入情感,用心去书写,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
其次,获奖作品往往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这启示年轻作家要关注时代,关心社会问题。
通过自己的笔触,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挣扎与希望,去揭示社会的不公、矛盾与进步。
只有与社会紧密相连,作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再者,从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文学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写作手法、叙事结构还是题材选择,都需要有突破和创新的勇气。
年轻作家不应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要敢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开拓独特的文学视角,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诺贝尔文学奖还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
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年轻作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应该努力展现自己所属文化的特色,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贡献力量。
此外,获奖作家们通常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创作的执着。
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可能会面临诸多挫折和困难。
但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们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年轻作家要有承受寂寞和失败的勇气,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相信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会得到回报。
而且,诺贝尔文学奖也提醒年轻作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
广泛阅读各类经典著作,深入研究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只有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在创作中展现出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
在普通公众的眼中,科学家是一群神秘人物:他们表情严肃讳莫如深,终日穿梭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常常为那些晦涩难懂的研究而放弃假日休息。
正在此间举办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上,4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与百余位清华学子座谈,进行“零距离”接触。
在大学生们的眼中,大师们幽默机智,拥有充实而富有情趣的生活。
交谈间,他们时而认真倾听,时而开怀大笑,看起来更像是一群聪慧的“顽童”。
罗伯特·拉夫林说,“我们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真理。
”
父母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
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还是刻意雕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中国父母。
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经验是:孩子不是靠父母施压能成材的。
很多时候,父母无法预知什么道路才真正适合孩子。
朱棣文说,他从小绘画成绩很好,父亲认为他应该学建筑业,但是他喜欢的是物理。
父亲反对说,“学物理是无法生存的。
”
朱棣文上高中时发现,有些思想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证明,然后进行调试,“这实在太有趣了,实验是最后的裁决者。
”
可是父母并不看好他的未来。
家族中有着12个博士和硕士的朱棣文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家长警告说,等他拿到博士学位才准结婚。
他的弟弟更糟,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
但是,朱棣文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弟弟则开了家律师事务所,是家中挣钱最多的人。
霍夫特说,父亲希望我当工程师,可是我从小希望当科学家,我想飞机轮船都有人发明了,没意思。
物理学的核子、原子没人懂,我觉得自己聪明,有能力了解那些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不要让父母的期望改变了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
罗伯特·拉夫林的父母希望他当大学问家,他们失败了。
“我想做科学家,我要走自己的路。
”
回顾走过的道路,他们认为即使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不要太在意。
康奈尔说,虽然学理科很好,可是我喜欢有挑战的事情。
上大学时,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中途休学,改学中文和东亚文化,还跑到台湾教英语。
可是为什么最终还是回到了物理上?他笑着说:“这个挑战实在太大,我发现自己还是更能胜任物理工作。
”
好奇心是成功的重要法宝
对于公认的成功者来说,最通常遇到的问题是别人向其讨教关于如何成功的秘诀。
在一般总结的各种要素中,
4位大师共同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
罗伯特·拉夫林说,每个人在孩提时都具有好奇心,但是成年后就没有那么大了,这非常可惜。
一个人只有具有好奇心,同时加上努力才会成功。
“必须记住,你要听从内心世界的召唤,天赋是父母给的,而执著是自己决定的。
”
拉夫林从小喜欢拆装家中的电器,试图了解那些玩意内部的结构。
他最冒险的经历是把家里的彩电完全拆开了。
虽然这样做很危险,但是他感谢父母的宽容:“我希望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原理,你必须要知道真理。
”
朱棣文说,科学家要对自己从事的事情有真正的喜欢,要有兴奋感。
他在选择学生时注重考察其是否对研究项目有无巨大兴趣。
“当你对事业有好奇心时,所有的热情、执著就会自然被激发出来。
”
科研生活是如此令人着迷,朱棣文说,在一个成功的团队里,你会与最优秀的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是怎样思考的,关心哪些问题,这些都会对你取得成功有很大帮助。
最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
每天和一些没有生命的繁琐计算和冰冷机器打交道,忍受无数失败和难挨的寂寞———这是科学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几位大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否定了这种肤浅错误
的描述。
拉夫林喜欢骑自行车上班、爬山和露营;朱棣文喜欢打网球、游泳和每星期做一次中餐;康奈尔经常到操场上奔跑锻炼。
真正鼓舞科学家们的是每天能够获得新的发现,到处洋溢着令人兴奋的新鲜感。
霍夫特说,讨论物理一点都不枯燥,真正让人感到枯燥的是开会、委员会推举候选人那些事。
你设想一下,有很多人跑到你的办公室,告诉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我喜欢鼓励他们继续深入。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做,我常常惊喜地喊出声:“我有一个天才的想法”,那时父亲常说:“别着急,慢慢说。
”
朱棣文说,科学需要最优秀的人,科学研究如果没有好的人才就会受到伤害,导致衰落。
那些有能力的人在赚钱的同时也应该想着少赚一点,把精力放在满足人类好奇心上。
他进一步开导说,物理是最开放的学科,完全可以靠自己学习,如果经过好的物理训练,可以很好地胜任其他工作。
与此同时,透彻的洞察力使科学家们对世界抱有非常宽容的态度。
拉夫林说,我的一个学生是生物医药公司的CEO,另一个学生是某公司的副总裁。
“我不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我提醒他们,每个人要对社会负责,要把最重要的做好。
”
《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