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术语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4a9ed49b84ae45c3b358ce1.png)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https://img.taocdn.com/s3/m/607a524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6.png)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一进门:古建筑瓦作部位名称,亦作“一进门儿”,北京地区工匠口头语。
特制屋面檐端的一列瓦件,如筒瓦屋面的勾滴等。
一顺一丁: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块玉:古建筑瓦作术语。
比喻工程质量可嘉。
口语中亦谓之“一块玉儿”、“一块玉交活”等。
二尺二方砖:用途同足尺七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为704*704*112mm。
二尺方砖:清式砖瓦作术语。
用途同足尺七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为640*640*96mm。
二尺四方砖:用途同足七尺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未768*768*144mm。
二城样:清式砖瓦作术语。
亦称二城砖。
主要用途同大城样。
其现行的规格尺3440*220*110mm,在清代一般的官窑规格则为416*208*86.4mm。
十字花:砖瓦作术语。
用砖、瓦等建筑材料拼砌成的十字形图案花饰。
常用于美化墙头上端、屋脊脊身等。
十字缝:1、墙面的一种排砖方式。
其特点是:除转角部分外,每块砖都是“长身”摆法。
上、下层砖缝成十字错缝。
见【长身】。
2、地面的一种排砖方法。
其特点是:方砖或条砖上、下层砖缝须成十字错缝。
丁头:瓦作术语。
条砖有两个大面和四个小面,小面中的两个较短的为丁头。
砌筑墙体时如以丁头面露明,这块砖就叫丁头。
七水:古建筑砖瓦作术语。
指建筑物中常见的七种与水有关的构件及做法的总称。
主要指散水、吃水、披水、砸水、泛水、回水、滴水等。
八字墙:在大门或建筑物两侧垒砌的平面呈八字形的墙体。
八成面:经过加工的砖料之一。
砍磨要求比合子面略低,加工后的面允许稍有误差,这种砖称“八成面”。
多用于墙体和地面。
人子活:古建雕刻行业对各种任务雕刻的统称。
人字纹:地面的一种排砖方式,用条砖排列成连续的人字波折状。
九杆尺:瓦作工匠传统度量工具的总称。
包括耙尺、方尺、活尺、平尺、手尺、五尺、矩尺、门尺、天平尺等。
三才博缝:博缝的一种。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38b0e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6.png)
古建筑名词解释古建筑名词解释1、升:古建筑墙面向内或向外倾斜的做法,或柱子向室内方向倾斜的做法。
2、掰升:为使柱倾斜而将柱顶石连同基础向轴线外移动的做法。
3、收分:古建筑墙体下宽上窄,或柱子下粗上细,逐渐收进的做法。
4、丈杆:木构架制作和安装的传统度量工具,用木材制成。
分总丈杆和分丈杆两种。
总丈杆用于制作、验核分丈杆,分丈杆用于制作和安装各种或各类构件。
5、侧脚:古建筑的柱脚向外移动,使柱子向内倾斜的做法。
6、槛框:古建木装修中横槛与立框的总称。
7、飞椽:飞椽即飞檐椽。
在大式建筑中,每根圆断面的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飞椽,以增加挑出的深度,挑出的部份叫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乘举架系数(通常按三五举)。
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成楔形,头、尾之比为1:2.5。
8、金盘:金盘又称脊面。
在桁檩的底面或背面,凡与其它构件如:垫板、檩枋、扶脊木、按枋等相叠,都须砍刨出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金盘”。
金盘的目的在于使叠置构件稳定。
若檩子的上面或下面无构件相叠,则可不做金盘。
但对金檩,可做出下金盘,脊檩则必须同时做出上下金盘。
9、腰枋:腰枋是在门框与抱框之间,时常安装的两根短横槛。
腰枋的作用在于稳定门框。
10、门栊:门栊亦称门笼,也是安在中槛上用于开关门扇的构件。
11、门簪:安放在街门的中槛上,将连楹系于槛上之材称门簪。
门簪有用两个或四个的。
其形式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式,但一般多用六角形。
12、地脚枋:地脚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下的横柱脚枋称地脚枋,地脚枋又称下落檐、下槛。
13、照面枋:照面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上的横枋称照面枋,照面枋又称上落檐,上槛。
14、镜面:镜面是门窗板壁加工方法。
屏门板壁等装修在其平面上刨平如镜看不出缝纹痕迹的细加工作法称镜面。
房建技术部2013年10月8日。
古建筑术语解释_0
![古建筑术语解释_0](https://img.taocdn.com/s3/m/da2cc6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4.png)
古建筑术语解释古建筑术语解释古建筑术语解释 [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 1 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 0. 8 斗口,深 o. 1 斗口;十八斗1. 8 斗口定长, 1. 46 斗口定深. 1. 0 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1/ 3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 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古建基本术语
![古建基本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e96d57e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6.png)
古建基本术语1、官式建筑(official style architecture):按宋代《营造法式》或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建造的古建筑。
2、驳岸(stone bank):沿河叠石而成的,用于挡泥土的墙。
3、锁口石(capstone):驳岸顶砌筑的一层石材。
也叫压顶石。
4、挑筋石(projecting stone beam):挑出驳岸的石挑梁,可在其上建造房屋或作台阶。
5、须弥座(high base with decorated mouldings):台基的一种。
其露出地面部分叫做台明。
台明做法讲究,有束腰和上下枭、上下枋等线脚及雕饰等。
6、露台(terrace):在建筑物的前面凸出一块矩形平台。
上边无屋顶,庙宇中放香炉、经幢等物,低于房屋台基。
有的地方也称月台、平台等。
7、柱础(column base):在柱的下端,支撑柱子的石墩。
8、箍头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part of column beam):用于柱梁相交处或箍头枋与柱相交处的榫。
9、敲交榫(tenon of intersectant component of same height):用于断面高度相同,方向不同的两根构件相交处的榫。
10、砚台榫(inkstone tenon):江浙地区的古建筑中,用于子角梁与老角梁相交处的榫。
11、桩榫(picket shaped tenon):用于平板枋与坐斗相联接的榫。
12、勒望(le wang,horizontal batten nailed on rafter):为防止望砖下滑,钉在檩()的上方椽背上的横木条。
每隔一根檩条钉一根。
横木条的厚度与望砖相同。
13、里口木:在出檐椽顶端上不钉的刻有安装飞椽缺口的方木。
14、雀替(que ti,sparrow brace):位于额枋之下与柱相交用以加强额枋与柱的联接之木。
15、山界梁(shan jie liang,the highest beam):又名二界梁(北方称三架梁),位于木构架山尖处最高的梁。
古代建筑名词
![古代建筑名词](https://img.taocdn.com/s3/m/8331f69a561252d381eb6ecd.png)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到达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假设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https://img.taocdn.com/s3/m/d41ef20fed630b1c58eeb51d.png)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古建筑专业术语
![古建筑专业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c33f6a62a417866fb84a8e2c.png)
相轮 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
祗 天意,自然的精灵。
风水 与自然的调和,进而有让建筑趋于调和的体系。
浮雕 有凹凸的雕刻,依凿除部分多寡,分深刻与浅刻。
粉饰灰泥 灰泥的一种,专用于施加装饰处。
脊饰 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壁缘 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
顶),称为副阶.
支架 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 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 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 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 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 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 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城墙 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屋脊 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 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拱廊 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遮盖,形成走道。
柱 梁柱结
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
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构中的垂直构件。
柱子 建筑垂直构件,通常横切面为圆形,功能为结构支撑或装饰,或兼而有之,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
中国古建筑术语
![中国古建筑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949bf84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8.png)
中国古建筑术语1. 斗拱斗拱就像是古建筑里的超级英雄组合。
你看那些大屋顶下,一组组斗拱层层叠加。
它们不仅好看,还特别厉害,就像一个个小力士,把屋顶的重量均匀分散开。
我去故宫参观的时候,看到太和殿的斗拱,那复杂又精巧的样子,真让人惊叹不已。
这斗拱啊,可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智慧结晶,要是没有它们,那些宏伟的建筑恐怕就少了几分精气神儿呢。
2. 飞檐飞檐,这名字听起来就特别酷,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
古建筑的飞檐,就像是给房子加上了灵动的翅膀。
我家附近有个古庙宇,那飞檐翘得高高的,下雨天的时候,雨滴顺着飞檐滑落,就像是檐角在流泪,可美了。
你想啊,要是建筑都是方方正正、平平直直的,多无趣啊,飞檐就这么一翘,整个建筑就活起来了,仿佛有了生命,在向天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3. 榫卯榫卯简直是中国古建筑的神秘魔法。
它不用一颗钉子,就能把木材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手拉手,紧紧相连。
我爷爷是个老木匠,他给我展示过榫卯结构的小物件。
那些木构件就像有默契的伙伴,相互嵌套,严丝合缝。
要是把古建筑比作一个巨人,榫卯就是巨人的骨骼关节,让这个巨人稳稳地屹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榫卯的技艺,真的是太神奇了,外国人看了都得竖起大拇指。
4. 藻井藻井,那可是古建筑天花板上的璀璨明珠啊。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古建筑的大殿,抬头一看,藻井就像一个精美的万花筒在头顶上。
我去山西的一些古建筑里看到过藻井,那木雕的花纹,层层叠叠,仿佛是一朵朵盛开在天空的花朵。
它可不是随便弄弄的装饰,在古代,藻井还有着象征吉祥、尊贵的意义呢。
这藻井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次看到都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更多它背后的故事。
5. 庑殿顶庑殿顶是古建筑里的大佬级屋顶。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帽子,稳稳地盖在建筑上。
你看北京的天坛祈年殿,那庑殿顶,宏伟又壮观。
庑殿顶的坡面是那种舒缓的曲线,就像美人的背部线条一样优美。
这种屋顶形式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在古代那可是象征着最高的等级呢。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6da8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b.png)
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4.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4.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4.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4.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4.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5.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6.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7.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8.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9.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10.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11.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12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13.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cf7bd603b3567ec102d8afc.png)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41082eb4daa58da0114a66.png)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古建筑术语
![古建筑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93b7c95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0.png)
古建筑术语1. **斗拱**:嘿,你知道吗,斗拱就像是古建筑的乐高积木呀!看那故宫的屋檐,层层叠叠的斗拱多精巧,那可都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啊!比如应县木塔,要是没有斗拱的支撑,能屹立那么多年吗?2. **飞檐**:哇塞,飞檐简直太酷了吧!就像鸟儿张开的翅膀一样。
你想想那些古寺庙的飞檐,是不是感觉它们随时都要飞起来啦。
像滕王阁的飞檐,多有气势啊!3. **藻井**:藻井啊,那可是头顶上的艺术品!它就像一个华丽的星空在你头顶闪耀。
去看看颐和园的藻井,那精美的图案,难道不让你惊叹吗?难道你不想感受一下那种震撼?4. **影壁**:影壁不就是古代的隐私保护墙嘛!就像你家院子门口的那一道屏障。
老北京的四合院很多都有影壁呀,它把院子和外界隔开,多有意思!5. **雀替**:雀替就像是古建筑的小助手一样呢!它默默在柱子和梁枋之间帮忙。
像那些古祠堂里的雀替,造型别致,你看到了难道不会喜欢吗?6. **抱厦**:抱厦就像是给房子加了个小房间一样。
你看有些大宅子就有抱厦,多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难道不是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吗?7. **须弥座**:须弥座呀,那可是古建筑的稳固基石呢!感觉就像一个大力士在支撑着。
像寺庙里的佛像下面很多都有须弥座,没有它能行吗?8. **马头墙**:马头墙那独特的造型,真的像一排马头在昂首挺胸呢!在皖南的古村落里,那一排排的马头墙,简直美极了,你能不被吸引吗?9. **月梁**:月梁就像是天空中弯弯的月亮呀!在古建筑里优雅地存在着。
那些古老的木建筑里,月梁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你不觉得很神奇吗?10. **滴水**:滴水虽然小小的,可别小瞧它呀!它就像古建筑的小装饰。
下雨天的时候,看那雨水从滴水滑落,多有意境啊,就像古建筑在跟你诉说着故事呢!我觉得古建筑术语真的太有趣了,每一个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欣赏啊!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中国古典建筑术语词典
![中国古典建筑术语词典](https://img.taocdn.com/s3/m/39670f320740be1e650e9a93.png)
中国古典建筑术语词典[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
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
袖口宽0.8斗口,深0.1斗口;十八斗以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
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
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
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1、清式大木作斗拱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拱。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拱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古建筑术语
![古建筑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c5f5413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6a.png)
古建筑术语
古建筑中的专业术语很绕口,刚开始接触古建时我都让绕的迷糊。
什么贴、界、内四界等等,
1:贴、
贴就是在房屋某一纵向的剖面图,剖面图中显示梁、柱、屋脊、枋等构件。
贴的总长度也称为进深。
剖面图就是贴。
确定剖面位置
剖面图是假想将地面沿某一指定方向线垂直剖切,并以图形显示制图对象的立体分布和垂直结构的一种图解形式
2、界
相邻两个桁木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界。
(桁木可以理解成梁),界的宽度称为界深,房屋的进深由界的多少和宽度来决定的。
3、内四界
在古建房屋中,用一根大梁将五根桁木用童柱加梁连在一起,大梁支撑在两根立柱上,此间屋称为内四界。
内四界的前后(房屋的前后)连一界称为:廊。
内四界前称为前廊,之后称为后廊。
(房屋前面叫前廊,后面的叫后廊)
后廊
4、开间
相邻两贴之间水平距离称为开间。
(通俗理解就是住宅的宽度,是指一间房屋一面墙皮到另一面墙皮之间的实际距离。
就一自然间的宽度而言称为开间)。
若房屋有三间其房屋的正中那间叫正间,两侧的叫次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 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 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45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 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 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 跳台。
46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 ,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35.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
36.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 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廊
有柱,有的还设栏杆。廊之物质功能是使室内更不会受到风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会受阳光之炎热。但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增加了空间层次。另外,廊本身如一种似室内又似室外的“灰”空间,比较含蓄,所以园中好多建筑都设廊。
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轩
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斋
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榭
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栏赏景。凭藉景而设,除了水边,有的也设于花间。榭不但多设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见之景是向阳的;若反之,则水面反射阳光,很刺眼,而且对面之景是背阳的,也不好看。另外,榭在临水处多设栏,坐凳栏杆,又叫美人靠、吴王靠,相传是吴越时吴王与美人西施游赏观景之物,这也是文化了。后来这种美人靠栏杆多经诗词描述,更增其文化内涵。
古建筑构造术语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59平闇(暗):为了部 露出建筑的 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 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 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檐口曲线 升起,唐宋有明显的 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53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结构作用。
5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 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55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55.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 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42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 上昂可在较短的 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 更高的 效果,只用于里跳。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 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 “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 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48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 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 梁袱,与草袱相对。
50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51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 承重,固定桁的 位置。
52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 运用。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屋顶形式: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转自“园林学习网”/thread-30946-1-1.html)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58.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 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
以叫支摘窗。
58.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 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 窗棂。
楼
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
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
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55.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 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