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三章教学文案
高中化学教案选修三
高中化学教案选修三
授课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方程、活化能等内容,并结合实际实验进行探究和讨论。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应用方法;
3.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能的重要性;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3. 活化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反应速率方程中各变量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如何利用实验数据来确定反应速率和活化能。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1. 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0分钟)
- 介绍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介绍如何进行实验测定反应速率。
2. 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应用(30分钟)
- 推导零、一、二阶反应速率方程,并比较它们的特点;
- 解释反应速率方程中各变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给出实例让学生进行反应速率方程的计算。
3. 活化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0分钟)
- 简要介绍活化能的概念和重要性;
- 分析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进行实验以测定活化能,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手段:
1. 讲解板书结合示例分析;
2. 实验演示和实验报告分析;
3. 小组讨论和答疑交流。
六、教学反馈: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 提醒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准备期末考试;
3. 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公开课教学文案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公开课)——主讲人wuyuzhang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工业制取氯气的方法——电解饱和食盐水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对各装置的理解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情景复习回顾氯气的化学性质,达到激发兴趣和考察的目的。
○2通过对氯气制备过程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原则方法。
○3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这样一节实验探究课,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氯气,还学会了如何制取氯气,特别是懂得了对氯气的净化、尾气处理等相关知识,为在生活中面对氯气泄露避免中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产品质量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氯气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的选择确定难点: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和创新三四教学用具:教学用PPT、教学用视频五板书设计:4.2.4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工业制取:电解饱和食盐水法(氯碱工业):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通电2NaOH+Cl2↑+H2↑电解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通电2OH—+ Cl2↑+ H2↑2实验室制取:药品选择→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1) 药品选择原理:浓盐酸、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化学方程式:MnO2 +4HCl(浓)MnCl2 +Cl2↑+2H2O离子方程式:MnO2 +4H++2Cl—(浓)Mn2++Cl2↑+2H2O(2)发生装置:固-液加热型(3)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4)尾气吸收装置:NaOH溶液吸收原理:Cl2+2NaOH==NaCl+NaClO+ H2O(5)装置改进—除杂:洗气瓶(6)实验步骤:六教学过程:[投影] 猜谜语:黄绿有毒密度大, 性质活泼显氧化,变价金属显高价, 溶水溶碱要歧化,杀菌漂白常用它------------打一化学物质(氯气)通过学习氯气我们已基本了解了氯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氯气是怎么制取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初三化学第三章教学案
第三章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 1 - 1第1课时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课前导学】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你能举出几种物质的例子吗?通常是固体的有:、,通常是液体的有、,通常是气体的有、。
2.取少量食盐或蔗糖加到一杯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本实验在家里完成)【课堂探索】上述实验中,可以说明物质具有可分性的实验步骤是(填序号),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
【整理与归纳1】无色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
浓氨水显碱性。
【观察与思考】化学小魔术- 2 -- 3 -3滤纸条酚酞试剂棉花【整理与归纳2】浓氨水、浓盐酸、酒精、醋酸等液体中的微粒在常温下就能较快地从液体中运 动出来,它们具有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你的结论是 。
【交流与讨论】在上述实验1中,若将水与酒精加入细玻璃管中的顺序相反,重复实验后管内出现的空隙 较原实验 (大还是小),原因是 ; 【交流与讨论】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质量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很多 , 而当水结冰后体积也会略微膨胀 。
【当堂反馈】1.利用微粒的知识解释:(1)在很远的地方可以闻到花的香味,这是因为 ; (2)可以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到一定体积的蓝色钢瓶中,是因为 ; (3)一滴水中的微粒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这是因为 ;(4)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很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
原因是 。
2.如右图所示,可以探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时将滴有酚酞 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
(1)用 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时常常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
(3)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的颜色没有改变,而试管口的棉花却变色了,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2023最新-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精选6篇】
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情感目标:篇一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式物质的量篇二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板书]一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物质的量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单位米千克秒安培摩尔开尔文坎德拉符号mkgsAmolKcd[讲述]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
必修一化学第三章教案
必修一化学第三章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一化学第三章教案 -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和平衡方法。
3. 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化学计量的计算。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和平衡方法。
3. 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化学计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化学方程式和计量的相关案例。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作用和意义。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
2.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和平衡方法,包括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和平衡方法。
四、化学计量(15分钟)1. 讲解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包括摩尔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关系。
2. 通过实例演示化学计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计算和质量计算。
五、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化学方程式和计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解答。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的重要性。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践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化学实验和研究的文献,了解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和讨论的参与情况。
2.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的理解程度。
高中化学《第三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中化学《第三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一、学习目标1.掌握分子晶体的概念,了解分子晶体中的构成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力、分子晶体的特征等。
2.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差别,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对分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3.了解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能够用“相似相溶”的规律解释一些物质溶解性规律和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常温下氟是淡黄绿色的;氯是黄绿色的;溴是深棕红色的;碘是紫黑色的。
卤素单质常温下状态不同的原因是。
2.甲烷、乙烷、丙烷等一系列烷烃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多,它们的熔、沸点变化有什么规律?3.甲烷、四氟甲烷、四氯化碳、四碘化碳等化合物分子属于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它们的熔点和沸点高低有什么规律?4.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钠等离子化合物易熔解在水的溶剂中,在苯、四氯化碳等溶剂中溶解度很小。
但碘单质、硫单质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苯、四氯化碳和二硫化碳等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为什么?类似的,你还能找到哪些事实?[新授内容]分子晶体、相似相溶原理一、知识要点(学生自学完成)1.分子间作用力(1)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____;又称范德华力。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__________之间。
(2)影响因素:①分子的极性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2.分子晶体(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构成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的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子晶体一般物质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要点点拨1.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而分子之间作用力是一种比较弱的作用。
乙酰苯胺的制备教学文案
202上0/5一/8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吉首大学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Experimental Chemistry Center of Jishou University
八、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文献值)
名称
分子量
性状 折光率 比重
熔点 沸点 溶解度:克/100ml溶剂
℃℃ 水
醇醚
苯胺
93.13 液体 1.5860 1.02 —6 184 3.618
5、滤液冷却至室温,得到白色片状晶体。抽滤,洗涤, 将产品转移至一个预先称重的洁净的表面皿中,晾干或 在100℃以下烘干,称重,计算产率。
202上0/5一/8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六、产物纯化过程与原理
混合物
CH3COONHC6H5 CH3COOH C6H5NH2 C6H5NH3+.CH3COO-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三、实验装置图
测熔点、计算产率
5 m L苯 胺 7.4 m L 醋 酸 0 .1 -0 .2 g 锌 粉
50 mL
1 05℃ /reflux
至 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计 读 数 上 下波动时停止
反应物
倒入水中
202上0/5一/8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目标产物
干燥
无色片状晶体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苯胺乙酰化反应原理
2. 进一步熟悉固体物质提纯方法——重结晶的操作技 术.
202上0/5一/8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吉首大学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Experimental Chemistry Center of Jishou University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
2. 学会使用溶液的浓度的表示方法。
3. 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
2.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的本质特征。
2. 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酒精、盐、糖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如饮料、盐水等。
2. 学生分享对溶液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溶液的定义。
二、探究溶液的本质特征(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本质特征。
三、学习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学会使用浓度表示方法。
四、练习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的性质,如稳定性、透明度等。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溶液概念和浓度的理解。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溶液概念和浓度的理解。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和浓度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练习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课题: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1. 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一些具有原子结构的物质,如水、盐等,引导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即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分析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的质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电子是质量极小的粒子。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子云模型实验,让学生感受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迹。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 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实验验证:电子的质量很小- 电子云模型- 思考:原子的存在形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选择性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学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的关系,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配位化学理论解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二、化学平衡
1. 动态平衡的概念: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
2. 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平衡态的条件: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三、配位化学
1. 配位键的形成:配位子与中心离子的相互作用;
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考察不同配体对配位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 应用案例:探讨配位化学在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期中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与应用的知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与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上册 习题答案教学文案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上册习题答案无机化学(第四版)答案第一章物质的结构1-1 在自然界中氢有三种同位素,氧也有三种同位素,问:总共有种含不同核素的水分子?由于3H太少,可以忽略不计,问:不计3H时天然水中共有多少种同位素异构水分子?1-2 天然氟是单核素(19F)元素,而天然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和13C),在质谱仪中,每一质量数的微粒出现一个峰,氢预言在质谱仪中能出现几个相应于CF4+的峰?1-3 用质谱仪测得溴得两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同位素丰度分别为79Br 789183占50。
54%,81Br 80。
9163占49。
46%,求溴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1-4 铊的天然同位素203Tl和205Tl的核素质量分别为202。
97u和204。
97u,已知铊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为204。
39,求铊的同位素丰度。
1-5 等质量的银制成氯化银和碘化银,测得质量比m(AgCl):m(AgBr)=1。
63810:1,又测得银和氯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分别为107。
868和35。
453,求碘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1-6 表1-1中贝采里乌斯1826年测得的铂原子量与现代测定的铂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相比,有多大差别?1-7 设全球有50亿人,设每人每秒数2个金原子,需要多少年全球的人才能数完1mol金原子(1年按365天计)?1-8 试讨论,为什么有的元素的相对质量(原子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多达9位,而有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的有效数字却少至3~4位?1-9 太阳系,例如地球,存在周期表所有稳定元素,而太阳却只开始发生氢燃烧,该核反应的产物只有氢,应怎样理解这个事实?1-10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一种叫“元气”的物质,“元气生阴阳,阴阳生万物”,请对比元素诞生说与这种古代哲学。
1-11 “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的元素论,至今仍有许多人对它们的“相生相克”深信不疑。
高考化学教案课件范文5篇
高考化学教案课件范文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考化学教案课件范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化学教案课件范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化学课堂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化学课堂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引言:化学课程在中学的科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理解物质世界的机会。
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化学课堂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主体: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能够识别并解释化学方程式中的基本元素,如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掌握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能够分析和解释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4. 了解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元素及其表示方法。
3.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与原理。
4. 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性。
2. 演示与讲解:运用示例和图表等形式,配合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元素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原理。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化学反应的例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的生成,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 理论讲解:通过示例和图表,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基本元素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4.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对本次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反应和方程式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化学反应和方程式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大学化学教学教案模板(共6篇)
大学化学教学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化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模板化学教学工作需要与生活实际,结合学科知识,使学生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9化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19化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模板一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目前高二学生的教学策略来讲,我的思考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转变课程理念,积极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科知识,使学生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看得见、模得着的事实,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激-情与原动力。
在实践中疏理思路、寻求突破、挖掘本原、激活灵感、疏通链接、创建新起点。
在一学期的课程实践中,我在尽力做到“沟通”与“合作”,即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协商、接纳、汲娶共进的教学关系。
探讨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探究,重形成知识的过程体验。
高二化学要在本学年实施毕业会考考察,从课程实际出发,订立了合理、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按计划有条理的实施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通过一学期的紧张而有秩序地学习,已经顺利完成了课程计划的各项指标。
备课:把握课程目标,使知识技能与学生生产生活实际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的体验、感悟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积累相结合;使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与学生立志化学研究为化学的发展而努力的志向相结合;逐步转变以知识教学为主的备课模式,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变革。
专升本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化学反应原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反应热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反应速率。
(3)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理解反应热的概念,掌握焓变和熵变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热爱,树立为化学事业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2.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反应热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2. 焓变和熵变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1.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2)举例说明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验证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如动态平衡、平衡常数等。
(2)举例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讲解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如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计算公式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基础的计算题。
2.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反应热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三单元化学讲解教案
第三单元化学讲解教案教案标题:第三单元化学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3.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实验室用具和化学试剂;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5分钟)1. 利用实验现象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示范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符号的运用。
2.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和平衡条件的意义。
三、示范实验(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例如铁与硫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方程式的平衡。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平衡与实验条件、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一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并进行互评,提高解题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拓展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七、课堂总结(5分钟)1.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及时解答并澄清相关概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和平衡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第三章第3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3.1 本章小结3.1.1. 基本要求(包括重点和难点)第一节氧化数的概念第二节电极反应、电池符号、电极类型电动势、电极电势(平衡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离子浓度及介质酸碱性改变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计算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利用电极电势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电动势、比较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据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第三节分解电压(理论分解电压、实际分解电压、超电压)电解产物(盐类水溶液电解产物)第四节金属的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吸氧腐蚀)金属腐蚀的防止3.1.2. 基本概念第一节氧化与还原: 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氧化剂从还原剂中获得电子,使自身氧化数降低,这个过程叫做还原;还原剂由于给出电子而使自身氧化数升高,这个过程叫做氧化。
还原剂失去电子后呈现的元素的高价态称为氧化态,氧化剂获得电子后呈现的元素的低价态称为还原态。
氧化数: 指化合物分子中某元素的形式荷电数,可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氧化数的计算遵循以下规律:(1) 单质氧化数为0(2) 简单离子的氧化数等于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分别为+1、+2(4) 氢在化合物中氧化数一般为+1,在活泼金属氢化物中的氧化数为-1。
(5) 化合物中氧的氧化数一般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其氧化数为-1,在超氧化物中为-21,在氧的氟化物OF 2和O 2F 2中氧化数分别为+2和+1。
(6) 在所有的氟化物中,氟的氧化数为-1(7) 在多原子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为0,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的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配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该配离子的电荷第二节原电池(电池符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由两个电极组成,发生氧化反应的部分称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部分称为正极。
书写电池符号时,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以单垂线“|”表示两相界面,同相内不同物质之间用“,”隔开;参与电极反应的气体、液体分别注明压力与浓度;以双虚线“¦¦”表示盐桥,盐桥两边是两个电极所处的溶液。
半电池(电极)原电池由氧化和还原两个半电池(两个电极)组成,每个半电池(电极)一般由同一种元素不同氧化数的两种物质组成,宏观上表现由电极导体和电极溶液组成,进行氧化态和还原态相互转化的反应。
半反应(电极反应)半电池中发生的,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氧化态物质与还原态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反应。
氧化半反应是元素由还原态变为氧化态的过程,而还原半反应是元素由氧化态变为还原态的过程。
半电池中进行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相互转化的反应也称做电极反应。
氧化还原电对构成电极相应的同一元素的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称做氧化还原电对。
电极类型大致分为四类:金属—金属离子电极;非金属—非金属离子电极(气体—阴离子电极);氧化还原电极;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氧化物—离子电极)。
电极类型与电极反应电极符号电对示例Zn2++2e-Zn Zn∣Zn2+ Zn2+/ZnO2+H2O+4e--Pt∣O2∣OH-O2/OH-Fe3++e-Fe2+Fe3+,Fe2+∣Pt Fe3+/Fe2+Pt∣ Fe3+,Fe2+Hg 2Cl 2(s)+2e - Hg ∣Hg 2Cl 2∣Cl - Hg 2Cl 2/Hg电极电势 是电极的平衡电势。
对于金属电极而言,即指金属表面与附近含该金属离子溶液形成的类似电容器一样的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差,其绝对数值目前是无法得到的;对某一电极来说,其电极电势的相对数值等于在一定温度下,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电极电势 当构成电极的各物质均处于标准态(纯净气体的分压为100Kpa /或溶液中离子浓度为1.0mol •kg -1/或纯固体/或纯液体)时,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称为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的物理意义 国际上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其他标准态的待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一起构成原电池,所测得的原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而标准氢电极是将100Kpa 的纯氢气流通入镀有蓬松铂黑的铂片,并插入到H +浓度为1.0mol •kg -1的酸溶液中,这时,氢气被铂黑吸附,被氢气饱和了的铂电极就是标准氢气电极,其电极符号是H +(1.0mol •kg -1) |H 2(100Kpa )|Pt 。
能斯特方程式 用于表示当电极处于非标准态时,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与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气体压力、温度等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式:电极电势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中的应用(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计算电动势。
在原电池中,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电极电势代数值大的为正极,电极电势代数值小的为负极。
正极和负极的电势差就是原电池的电动势,即-+-=E E E 。
()θθθb b b b zF RT E E //(ln 还原态氧化态)+=(2)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水溶液中,θE (氧化态/还原态)值越大,电对中氧化态物质氧化性越强,还原态物质的还原性越弱;θE (氧化态/还原态)值越小,电对中还原态物质还原性越强,氧化态物质的氧化性越弱。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方向电极电势代数值大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与电极电势代数值小的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的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即E>0,反应能正向自发进行;E<0,反应不可能正向自发进行;E=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一定温度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主要由正、负两个电极标准电极电势的差值决定,差值越大,反应完成的程度越高。
可根据公式θθK z E lg 059.0= 进行定量计算。
第三节电解池的结构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电解池。
电解池由阴极和阳极以及电解液构成。
电解池中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阳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阴极。
电子从电源负极沿导线进入电解池的阴极;另一方面又从电解池的阳极离去,沿导线流回电源正极。
这样在阴极上电子过剩,在阳极上电子缺少,电解液(或熔融液)中的正离子移向阴极,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进行还原反应;负离子移向阳极,在阳极上给出电子,进行氧化反应。
放电反应 在电解池的两极反应中,氧化态物质在阴极得到电子或还原态物质在阳极给出电子的过程叫做放电反应。
通过电极反应这一特殊形式,使金属导线中电子导电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导电联系起来。
分解电压 分为实际分解电压和理论分解电压。
能使电解顺利进行的最低电压称为实际分解电压,简称分解电压。
电解池的理论分解电压等于阴阳两极产生的电解产物形成的原电池的反向电动势。
超电压 实际分解电压总是高于理论分解电压。
二者的差值称超电压。
超电势 超电势r ir ϕϕη-=,式中ir ϕ——有电流通过时的不可逆电极电势;r ϕ——可逆电极电势。
电极极化 凡是电极电势偏离可逆电极电势的现象都称为电极极化。
电极极化规律是:阳极极化后,电极电势升高,即ηϕϕ+=r ir ;阴极极化后,电极电势降低,即ηϕϕ-=r ir 。
其影响因素与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况、电流密度等有关。
电解产物的分析 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在阳极上进行氧化反应首先得到的是,实际析出电势(考虑超电势因素后的实际电极电势)代数值较小的还原态物质;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首先是析出实际电极电势代数值较大的氧化态物质。
简单盐类水溶液电解产物的一般情况如下:阴极析出的物质:H +只比电动序中Al 以前的金属离子(K +,Ca 2+,Na +,Mg 2+,Al 3+)易放电。
电解这些金属的盐溶液时,阴极析出氢气;而电解其它金属的盐溶液时,阴极则析出相应的金属。
阳极析出的物质:OH-只比含氧酸根离子易放电。
电解含氧酸盐溶液时,阳极析出氧气;而电解卤化物或硫化物时,阳极则分别析出卤素或硫。
但是,如果阳极导体是可溶性金属,则阳极金属首先放电(阳极溶解)。
第四节金属腐蚀当金属与周围环境接触时,由于发生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材料性能的退化和破坏,叫做金属腐蚀。
金属腐蚀的过程可以按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两种不同机理进行,因此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金属表面直接与介质中的某些氧化性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其特点是腐蚀介质为非电解质溶液或干燥气体,腐蚀过程无电流产生。
电化学腐蚀指金属表面由于局部电池形成而引起的腐蚀。
所谓局部电池是指在电解质溶液存在下,金属本体与金属中的微量杂质构成的一个短路小电池。
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强的介质中,金属及其表面杂质形成微型原电池,活泼金属做负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阳极)失去电子,而介质中的氢离子在正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阴极)得到电子而析出氢气,从而发生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或中性的介质中,金属及其表面杂质形成微型原电池,活泼金属做负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阳极)失去电子,而在正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阴极)氧气得到电子,生成OH-阴离子,从而发生吸氧腐蚀。
浓差腐蚀(差异充气腐蚀)是吸氧腐蚀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金属表面的氧气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
溶解氧气浓度较小处的金属做腐蚀电池的阳极,发生金属的溶解反应;溶解氧气浓度较大处的金属做腐蚀电池的阴极,发生氧气获得电子,生成OH-阴离子的反应。
腐蚀的防治方法正确选材、覆盖保护层(金属保护层及非金属保护层)、缓释剂法、电化学保护法(阴极保护法及阳极保护法)、改善环境等。
阴极保护法防腐将被保护金属作为腐蚀电池的阴极,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牺牲阳极保护法。
即将较活泼的金属或合金连接在被保护金属上,构成原电池。
这时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腐蚀电池的阳极而被腐蚀,被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而获得保护。
一般常用的牺牲阳极材料有铝合金、镁合金与锌合金等;二是外加电流保护法。
即将被保护金属件与另一不溶性辅助件组成宏观电池,被保护金属件连接直流电源负极,通以阴极电流,实现阴极保护。
阳极保护法防腐利用外加电源,给被保护金属通以阳极电流,使其表面产生耐蚀的钝化膜以达到保护目的。
此法只适于易钝化金属的保护,在强腐蚀的酸性介质中应用较多。
缓蚀剂用来阻止或降低金属腐蚀速率的添加剂称为缓蚀剂。
根据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1)无机缓蚀剂 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主要采用无机缓蚀剂,如铬酸盐、重铬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等,它们主要是在金属的表面形成氧化膜或沉淀物。
(2)有机缓蚀剂 在酸性介质中采用,常见的有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若丁(主要成分是二邻苯甲基硫脲)等。
其缓蚀作用是由于金属刚开始溶解时,表面带负电,能将缓蚀剂的离子或分子吸附在表面上,形成一层难溶的而且腐蚀介质又很难透过的保护膜,阻碍H +放电,从而起到保护金属的作用。